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看見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76W

看見讀後感精品多篇

《看見》讀後感 篇一

柴靜幸運得是碰到了一個無聲砥礪她的領導——陳虻。雖然她說這本書不是爲了悼念亡者,但是一點一滴製片爲人都受到他的影響。

陳虻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我沒留心,說:“隨便。”他就眉毛眼睛擰在一起,中分的頭髮都抖到臉前了:“隨便?!問你的時候你說隨便?!你已經養成了放棄自己分析問題、判斷問題、談自己願望的習慣了!”這頓飯算沒法吃了。但好好歹歹,他總看着你,樓梯上擦肩而過,我拍他一下肩膀,他都叫住我,總結一下:“你現在成熟了,敢跟領導開玩笑了,說明你放鬆了。”我哈哈笑。他一看我樂,拿煙的手又點着我:“別以爲這就怎麼着了,你離真的成熟還遠着呢,就你現在青春期這小資勁兒,毛病大着呢,不到三十多歲,不遇點大的挫折根本平實不了。”討厭的是,他永遠是對的。

我覺得這麼小小的一個篇幅就能明白了。

看見,學會去看,才能見到。

帶着一些東西去出發,走着走着,不矇昧,不偏激,終於活成了人的樣子。

《看見》讀後感 篇二

看見這本書是幾年前和閨蜜交換來的,一直沒有看完,這其中有一些自己的小矯情,不願意去碰觸一些內容如:虐貓事件,家暴等等。這次呢正好藉助讀書會的機會把它重新認真的看一遍。

書作者記者柴靜序言中寫:這本書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爲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確實如她自己所說的,這本書真的是作者身臨其境的感觸,靈魂深處的發問。

這次看的我覺得對我觸動最大的就是和現在的疫情最息息相關的第二章: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着。2003年的非典相信像我這個年紀的人都印象深刻。但是當時的我還年輕,沒有孩子。甚至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沒有什麼牽掛。只記得當時,每天上班都有一個同事揹着消毒桶給每一個辦公室消毒,不能坐公交車需要自己騎自行車上下班……但是這次疫情不一樣了,人到中年的我們上有老下有小,洶涌而至的疫情讓我們不知所措,擔心老人擔心孩子,責任產生了焦慮。隨着時間的推移,“看見”柴靜描寫的2003年非典時期,我國第一次面對大疫情既沒有經驗,各種物資醫療設備相對短缺,但是我們還是戰勝了疫情。相比今天,我們有了非典時候的防疫經驗,衛生條件和醫療技術方面更是有了長足的進步,電視節目裏不但有講述防疫的方法,更是加強了疫期的心理輔導。書符合心境更容易吸引人,白天和同事們進社區完成防疫任務,晚上和孩子們一起靜靜的看看書,充實又有力量……

希望大家都能有一個好的心態,祝福所有的人平安。中國平安。

看見讀後感 篇三

感謝讀書社提供的電子書,第一次閱讀柴靜的書,她的文字是那第樸實、接地氣。故事又是來源於她的採訪經歷,是那麼的真實,給我們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有了解和體諒,纔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柴靜《看見》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在我們普通大衆的。眼裏,他今天做了好事,扶老太太過馬路了,給某某兒童基金捐了多少錢了,見義勇爲什麼的就是好人。而壞人呢?做了犯法的事就是壞人。

在柴靜的《看見》裏好人和壞人沒有這麼涇渭分明,法律判定犯了法也不一定是壞人,就像藥加鑫案,藥加鑫撞了人還殺了人,網上的輿論一邊倒都要判他死刑。柴靜爲了看見真相,他爲什麼要殺人,才知道當時的藥加鑫因爲恐懼,以爲被撞的人記住了他的車牌,怕找他們父母的麻煩,衝動之下便起了殺心。藥加鑫在父母面前是個乖孩子,努力賺錢也是爲孝敬父母。

在我們所有人眼裏年裏看來,吸毒的人就是癮君子,道貌岸然一副僞善的模樣。吸毒女被送進戒毒所後便沒人再管她,因爲她已經列入壞人的名單,朋友親戚都跟他們劃清界線。所以後來被戒毒所所長賣到風月場所也沒人知道。可誰又能想到,代表正義的警察會做出這種事情。事情最後吸毒女釋放被家人接回去,戒毒所所長受到了應有的制裁。

強拆開發商如果他不強拆自己也會有身命危險;村裏自殺的小學生,他們不是受到邪教蠱惑,而是在同學面前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等等等等!人有絕對的善惡嗎?沒有!

人,始終是人!~我們不用深究他們是好人還是壞人,只要區分他做的這件事情,是好事還是壞事。而這時候就需要擦亮雙眼,看見真相。

《看見》讀後感 篇四

柴靜、崔永元、陳虻、盧安克央視這一代牛人都已離開,也不在有一個電視臺可以像那個時代一樣,有態度,有很客觀的去將新聞的事實展現在眼前,當網絡時代到來,卻深深的感覺,離真相,越來越遠。

這書讀了十幾個小時,留下的筆記也最多。裏面有很多讓人去思考的問題。讓我我瞭解了身邊人做新聞行業的工作到底是怎樣一個模式。以前很討厭記者,覺得是一個很招人煩的職業。別人不想被觸碰的心理祕密,他們非要欠欠的想你尋求答案。

現在明白了,一個對自己的職業負責任的記者,有責任向大衆展示真相,只需要擺出事實,讓大衆去評判。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有知曉真相的權利。同時裏面每一句哲學的話,都會讓人思索半天,品味良久,依然不能完全吃透它語言裏的真諦。但還是有收穫的,至少合上這本書後,我會去思考很多東西,不論是在失敗中尋求經驗,還是在經驗中反覆求證。這本書想要表達的,想要傳遞的信息,作者寫出來了,你領悟到了,這就是讀者和作者之間的情感連接吧。看見,讓我看見了很多之前沒看見的東西,也讓我對之前看到的東西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謝謝你,我還會回來再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