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八年級安娜卡列寧娜讀後感

讀後感2.24W

八年級安娜卡列寧娜讀後感

安娜本來是一個上流社會的貴族太太。她優雅美麗,貴氣十足,讓每個見到她的男人爲之傾倒。然而,在莫斯科火車站上同青年軍官渥倫斯基的相遇成爲了安娜人生的一個大的轉折點。兩個相愛的人終於在一起生活了,可是這種幸福並沒有維持多久,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安娜卡列寧娜讀後感,請您閱讀。

安娜卡列寧娜讀後感1

在念國中時,曾在普通話測試的課本上,有一位作者寫道:“自己從農村來,不知道安娜卡列寧娜是誰……”從此,我對這位人物充滿了好奇感,下定了決心,有機會一定得看看這部作品。

《安娜卡列寧娜》的作者是德高望重的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創作的。他把安娜卡列寧娜這位人物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由這中心人物而引出了特定歷史時期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故事。

以安娜卡列寧娜爲中心人物,其中她的丈夫卡列寧,她的情夫伏倫勘基,是與她相關的兩個重要人物,通過她的哥哥奧勃隆斯基這個關係和橋樑,她的生活圈子和加一個生活圈子相聯繫。其中,另一個圈子中的主要人物是奧勃隆勘測基的妻子吉蒂,以及吉蒂的丈夫列文,這兩方面的人物加上與之相關的其他人物,共同組成了大約一百來個人物的形系體系。從而來揭露當時社會的陰暗面。

安娜卡列寧娜是一個外表美麗,情感真誠,內心世界豐富,充滿生命活力的年輕女人。她由家長作主嫁給了比她大許多歲的彼得堡官僚卡列寧爲妻,多處來安於賢妻良母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和風流倜儻的年輕軍官伏倫斯基相遇而墜入情網。她所面對的是整個上流社會的敵意,她奮勇反搞,然而好景不長,終於與伏人蔘斯基的感情出現了裂隙,最後她走上了自殺身亡的道路。

從上述中心人物安娜卡列寧娜的人物性格中,我覺得她的命運是那個歷史時代和社會環境下女人的共同命運,如果是有膽量的,有必要的對社會反動的女人,必然也是同樣會遭到同樣的命運。就像魯迅作品《春逝》一樣,兩位主人公的自由戀愛之路,也逃避不了當時的社會給他們安排之路,不管怎麼的拼,到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他們都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和觀念體系在動難逃的犧牲品。

安娜卡列寧娜讀後感2

今天,我讀了《安娜·卡列寧娜》這本小說,小說主要講安娜是一個天生麗質、情感真誠、內心世界豐富的年輕女人,她由姑媽作主,嫁給一個思想保守比她大很多的官僚卡列寧。

多年來,她一直安於賢妻良母的生活,但與渥倫斯邂逅,又重新喚醒她對生活和愛情的追求。在當時的上流社會,私通並不少見,但安娜不願長期欺騙丈夫,毅然把她和渥倫期基暖昧的關係公開,從而被上流社會拋棄,同時也受到卡列寧的報復。她拼命掙扎,但還是無法擺脫悲劇的命運,最後臥軌自殺

。讀完整文,我對安娜產生了一種同情之心,安娜雖然做了對不起丈夫的事情,但是她沒有欺騙丈夫,而是毅然公開,雖然還是無法擺脫悲劇的命運,但安娜卻死得比較安祥,因爲她沒有隱埋任何一件事情。

欺騙分爲兩大類型:一種是善意的欺騙,另一種是帶有罪惡性和機智性的謊言。善意的欺騙是可以存在的,我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這樣的一則故事,一個老媽媽有一個當兵的兒子,但是她的兒子在一次戰爭中光榮的犧牲了。他的戰友不忍心把他的死訊告訴老媽媽,就在每年老媽媽過生日的時候以她兒子的名義寄一封信和一些錢,老媽媽看到信和錢,以爲兒子生活得幸福快樂,就在幸福中安度過了晚年,這不就是善意的謊言。

機智性的謊言也是可以存在的,我曾在電視看過這樣一則報道:一位長得很漂亮而且特別有錢的小姐,有一天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被一個流氓攔住,這位小姐很機智的用謊言去誘惑他,她說:“我家裏有一位比我更有錢的漂亮而且更有錢的妹妹,她呆會就要下班了,路過這。這個流氓居然相信了她的說法,放她走了。

這小姐不就是用機智的謊言而逃避流氓的嗎?而罪惡性的謊言是不允許存在的,就拿我來說吧,在我上一年級的時候,學校裏有一個小賣部,裏面有好多好吃的東西,有一次上學,我偷偷的在自己的存錢罐裏拿了10元錢去買東西吃,被小荊阿姨發現了,她告訴媽媽,媽媽問我時,我卻說了謊,媽媽很生氣的把我打了一頓,我知道媽媽不是在乎那一點錢,而是在乎我誠不誠實。

最後,我希望這個世界上永遠不存在罪惡的謊言。

安娜卡列寧娜讀後感3

看完這本書後的第一種感覺就是:不正當的感情最終是不會有好的結局的。現在想想,這應該是一種很幼稚的想法吧,至少對於這個故事來說。

故事敘述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在背叛自己的婚姻享受一段短暫的婚外幸福之後走向了人生的終點—死亡。在閱讀的過程中或許會因爲女主人公對自己婚姻的不忠而對她產生一種厭惡感,認爲最後走向死亡的結局也是她罪有應得的。可是從整個故事來看,真相併不是表面上呈現給我們的。她,是一個懦弱的,一直在勸慰自己的人,認爲自己沒有任何過錯,是一種沒有羞恥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種美麗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歡的形象,可是,當她瘋狂之後,爲愛情所忙碌,以名譽和兒女爲代價的這種行爲,讓人困惑和不解。爲了愛情,她可以拋棄自己的孩子,可以不顧自身的名譽。或許,這在大多數人眼裏是一種羞恥,可是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勇敢。衆觀卡列寧娜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她身邊的人,如她的哥哥及尼古拉,在遭受?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恍抑竺揮腥魏蔚木俁皇茄壅穌齙慕郵茉幟訓睦戳佟6心饒?在一個如此陰暗的社會裏,爲了自己真正的愛情寧願拋棄一切,一往直前。在列夫托爾斯泰的筆下,我們看到了一種叛逆的精神,一種敢於與現實社會對抗的精神。卡列寧娜雖然承認自己背叛了家庭,拋棄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她沒有感到羞恥,即使在這個上流社會私通並不少見。因爲她覺得真正的愛情是至高無尚的,只要兩個人之間的愛是真誠的。最讓人震撼的是,她選擇了臥軌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她的決定並不是爲自己之前所做的感到後悔,而是她覺得她和渥倫斯基(情人)之間已經沒有愛情可言了,因爲她所作的一切都是爲了愛情。這更加體現出她的勇敢,正如現在的人說:自殺的人是勇敢的,因爲很少有人去自殺的。

在那時的社會裏,充滿着陰暗,有的人選擇默默的承受一切不管是好是壞,是悲是喜,因爲他們已經沒有任何權利去改變什麼了,他們早已經習慣了一種沒有思想,一種麻木,不懂得對生活有任何反叛的人生了,因爲他們已經被這個社會的枷鎖完全的束縛了,因爲他們已經不懂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是什麼了,他們只在乎名譽和金錢。而有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靈魂,有自己的追求。他們不甘願被社會的枷鎖所束縛,即使遭受的困難會很艱鉅,即使最終的結局不是那麼美好甚至是一個悲劇,這一切並不能阻擋他們嚮往真正的幸福和自由的腳步。在陰暗的社會裏,他們的行爲或許會遭衆人的唾棄甚至整個社會的的拋棄與孤立,這些都不算什麼。就像女主人公被衆人成爲行爲不檢的女人的時候,她並沒有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是羞恥的,她勇敢的承認了。在列夫托爾斯泰的筆下,一個如此勇敢,叛逆,敢於與社會對抗的女性形象熠熠生輝。

可是,想想自己現在的生活,又有多少次勇敢過!或許這個故事可以給我帶來一點觸動吧:人活着,就應該有自己的思想。不要時刻被周圍的人和事所約束,或者隨波逐流,大學生活,更應該如此。大膽嘗試,不要害怕困難與失敗,嘗試過了,努力過了,即使沒成功那又怎樣?生活就應該多一點挑戰,多一點嘗試,這樣纔會讓生命更加精彩,纔會感覺到生命的意義所在。

安娜卡列寧娜讀後感4

安娜是俄國上流社會的迷人貴婦,這種賢妻良母類的女人,讓人感到1種慈祥的安寧。但是,她接下來與渥倫斯基邂逅之後的事情,以及她最後走的極端,讓人感到深深憐憫。

她是1個懦弱的,一直在勸慰自己的人,認爲自己沒有任何過錯,是1種沒有羞恥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1種美麗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歡的形象,可是,當她瘋狂之後,爲愛情所忙碌,以名譽和兒女爲代價的這種行爲,讓人困惑和不解。

在這場與列文、吉蒂、卡列寧、渥倫斯基等人的多角戀與各自婚姻的愛情的對比下,安娜無疑是可憐的,她選擇獨自承擔了無望愛情的全部後果。列文無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過。但是經過蛻變,與自己心愛之人喜結良緣,並接有了1個可愛的孩子,米佳。而安娜與渥倫斯基婚外情,是最讓人所不齒的。他們有了在自己罪惡的結合下的犧牲品:女兒安妮。

其實,最後害死安娜的,不是別人,是安娜自己。她走上了條極端的路,沒有自制力其實是種可怕的東西。嘴上說着,我可以壓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卻不這麼想。

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明明是來促成渥倫斯基與吉蒂的婚事,卻將自己搭了進去。表面上,壓抑着,那真實,又是什麼?因爲自己成爲了導火索,所以引發了後來的一切。渥倫斯基的逐漸冷淡和拋棄,卡列寧的漸漸折磨、後來的卡爾塔索夫夫人的公開羞辱以及文章最後她的臥軌自殺。一切的前因後果,都在於此,都在於她的不安於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這是一場悲劇,由她親手導演,演員最後全部走光之後,又由她自己,最後終結。

這部以死亡而收場的戲劇性悲劇,卻成就了安娜·卡列寧娜的形象。這種對自己婚姻不貞,背叛家庭,拋棄自己的兒子,又擔心被自己的兒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厭惡和不恥的。私通在上流社會並不少見,可是少見的是,安娜·卡列寧娜的勇於承認,雖然最後得到的結果是被上流社會拋棄。

但是,在這種列夫·托爾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寫下,安娜·卡列寧娜的缺點,也正是她的閃光點所在。這突出了1個叛逆的女人,和敢於與現實社會對抗的形象。

這句話有褒有貶吧,可是誰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會對待不貞夫妻的懲罰是不同的,而丈夫近乎變態的寬恕,對安娜產生了1種精神上的折磨和無形的壓抑感。安娜在別人眼裏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卻是光輝的,作爲1個對比人物,她最後的往鐵軌上的一臥,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許正如現在的人所說:自殺的人,是勇敢的,因爲,很少有人有勇氣去自殺。

“真不愧是個卑賤的女人,連選擇的死法都是那麼卑賤。”公爵夫人鄙視的說。其實我認爲不然,她並沒有權利去評判,真正的評論權,是掌握在當事人的手中。

安娜·卡列寧娜,總體來說,是1個怯弱而又勇敢的人。可以說,最後的臥軌,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來,卻無能爲力。

選擇1個人揹負所有,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寧,要的只不過是臉面和名譽,渥倫斯基喜歡追求新鮮等等甚至更多。1個人承擔下因爲背叛而帶來的一切後果,帶着絕望的那顆心,那可反叛的種子,是否,就是在這個時候,留在了這裏?

安娜卡列寧娜讀後感5

昨晚把《安娜·卡列寧娜》看完了,是簡版的,瞭解了大概內容。現在看書大有:“好讀書不求甚解”的味道。

書中有段話我始終不能理解:

“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臉,就連左臉也由他打;如果有人奪走了你的上衣,連襯衣也給他……”

我曾經看到過前一句,是在一篇佛學的文章裏。但我一直不明白,這就是佛學的忍辱負重的精神嗎?這就是“慈悲爲懷”的闡述嗎?爲什麼?

說不清看了這本書什麼感覺。

“安娜在年輕時由姑母做主嫁了大她二十歲的官僚卡列寧,一直安於賢妻良母的生活。但與渥倫斯基的邂逅,又重新喚醒了她對生活和愛情的追求。當時的上流社會,私通並不少見,但安娜不願長期欺騙丈夫,毅然把她與渥倫斯基的曖昧關係公開,從而被上流社會拋棄,同時也被卡列寧報復。她拼命掙扎,但還是無法擺脫悲慘的.命運,最後臥軌自殺。”

書中也有段對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假定你結了婚,你愛你的妻子,但是又被另一個女人迷篆…”

“對不起,我不理解這樣的假設,怎麼可能呢?正像我不理解我怎麼能在用過餐後馬上又到麪包店裏去偷麪包一樣。”

“爲什麼不哪?麪包有時那麼的香,很難抵擋它的誘惑的1奧布隆斯基邊說邊笑。

列文也笑着說:“無論發生了什麼事,都不要去偷麪包。”

奧布隆斯基大笑起來:“我遇上道學先生了。如果有兩個女人,一個非常愛你,但你卻不能給她愛;另一個爲你犧牲了一切,而且對你無所求。你會怎麼辦呢?悲劇往往就是這樣產生的。”

“假使你願意聽我的意見,我就說,我不相信會有這樣的事發生。”

“你始終如一,這是你的優點,也正是你的缺陷。你有始終如一的性格,你要整個生活也是始終如一的,但問題是,現實生活決不可能這樣的,人生一直在變化,生活是多彩的。”

列文嘆了口氣,沒有回答。……

我在書外同樣嘆了口氣。

人,太複雜,太麻煩了!

很多時候事情並非橫是橫,豎是豎的。

但是看到列文的比喻我還是忍俊不禁,有意思!

我想起上學時的一件事,有個學習較好的同學抄作業,同學都意外,問:你怎麼會抄作業?同學反問:“放着作好的飯菜不吃,爲什麼還要再去做?”

這是哪種邏輯啊?

安娜的結局比較悲慘,她得到幸福了?我以爲沒有,有也是短暫的或強裝的,否則她怎會臥軌?

不同的社會成就不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