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三體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72W

三體讀後感精品多篇

體讀後感 篇一

“在一小塊陸地上的草叢中,有一滴露珠從一片草葉上脫離,旋轉着飄起,向太空中折射出一縷晶瑩的陽光。”

《三體》描寫的場面是宏大磅礴的,正如曹文軒在給《幻城》的序言說過“語詞的千軍萬馬,無邊無際地簇擁在他的麾下。”但是《三體》亦不同於《幻城》,它的作者是一名工程師,我說的是指當作者用“光年”來計算距離,用“億年”來計算時間的時候,人們才深感知宇宙的宏大磅礴。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久久不能釋懷,心中是被盪滌了般的空靈,但當我努力地去回想我被打動的文字,就像一個孩子在運動會之後努力回想自己爲什麼會如此激動般的,停留在我心中的只有三個讓人扼腕的男人——孩子發現他記不得比賽項目和名次卻清楚地記得他參加的項目。

一個是魏成,數學天才。我常常想,是不是真的有那麼一個人像他一樣是絕對的天才。我想爲什麼現在的人在呼籲勤奮可以超越天才,因爲天才是極少數的人,而社會卻是被絕大多數的普通人所支撐起來的,所以我們需要勤奮的普通人。但是,我們知道自己要做一個勤奮的普通人,我們知道自己對天才的羨慕不用過多,但是每一個人都在渴望做天才。

我從魏成身上看到了天才。但是當我看到後來的時候,已經完全沒有了魏成。我費盡心機想要去尋找蛛絲馬跡,在言語的大軍中尋找那可憐的。幾個字,但是被掩蓋的無影無蹤。他是那麼的引人注目,但是後來我卻找不到了。

或許正如魏成所說的,天才的下場不比普通人好。他被時間湮滅在文字之中。正如當今社會中的天才們,有的年僅八歲上大學又有什麼用?未成年人能夠做的只有讀書,當你讀完了書只是四顧茫然。四歲精通七國語言又有什麼用?做不了翻譯而且當時間被其他瑣事所佔有的時候,這些知識會被凍結。

他們是天才,因爲他們超越了普通人。超越了普通人,也終將無法與普通人並行。

讀《三體》有感 篇二

《三體》獲雨果獎後,網上有一些人評論《三體》的作者劉慈欣文筆差,甚至沒文筆等等。因爲這些評論,我被誤導了很久,遲遲纔打開他的書。

最近廢寢忘食讀完這本書之後,相見恨晚,才明白爲什麼這本書會牆內開花牆外香。

作爲工程師出身的劉慈欣,顯然不能滿足大多國內讀者對作者妙筆生花的期望。當其他人還在探討人生觀,世界觀時,他已在自己恢弘的宇宙觀裏,以光速爲基礎單位的速度行進,幾十幾百甚至上萬年,彈指一揮間。

至於文筆什麼的,已在冥王星上的“地球文明”博物館(人類文明的墳墓),刻在岩石上的所有偉大著作中,連同整個太陽系一起墜入二維空間,永遠消失了。也許數億年後,某個高等智慧生命,在太陽系毀滅後留下的那張類似梵高的《星空》的巨畫中,尋找到一線蛛絲馬跡。

這讓人讀完後,不停下來思考點什麼,會感覺自己就像腳下永遠找不到方向的螞蟻一樣,圍着這巴掌大的一塊地來回團團轉,困在自己的迷宮裏。

當你對書中未來世界天馬行空的描述心有餘悸時,又似乎有什麼東西很熟悉,似曾相識。

比如當地球收到警告信號,將遭到三體星球的襲擊時,地球上的人類迅速分爲兩個陣營,一邊是保護地球家園與外星人對抗的民衆,一邊是效忠於三體人的地球叛軍——三體組織。這個組織的宗旨是幫助三體人消滅人類,統治地球。組織內一部分是以科學家爲主的社會精英,他們因爲對人類的失望,希望有一個更高級的文明來進化地球。另一部分則是對三體星球有着宗教般的迷信,將其稱爲“主”,誓死爲主效忠,希望在三體人佔領地球后成爲功臣。

是不是讓人想起很多歷史?

而這個反人類的三體組織的最高統帥,是一位慈祥的老太太——葉文潔。

葉文潔是一位物理學家,父親曾是有名的物理學教授。她年少時在WG運動中親眼目睹父親被折磨慘死,家破人亡。葉文潔也遭遇迫害,偶然因爲自己曾發表的一篇學術論文引起重視,被送到藏在太行山中的一個祕密軍事科研基地,才保住性命。但在基地的工作只是因爲她的才華對領導有幫助,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也被領導冠上自己的名字,坐享其成,她只是個被囚禁一生的工具。

正是這樣的絕望,在收到來自三體星球一位和平者的警告信息:“不要回復”後,葉文潔毅然向太陽系發出廣播:“請到地球來吧,人類已無法自救,我將幫助你們。.。.。.”

後來三體組織在全球迅速壯大,作爲這個組織的精神領袖,葉文潔點燃的火苗,蔓延至遠遠超出了她的預料和掌控。

《三體》第一部全書中,全世界在三體襲擊的危機中人心惶惶,三體人卻自始至終沒有露過面,所有的攻擊、破壞都是地球上三體組織的人受三體人指使所爲,戰爭,還是人類自己的戰爭。

如果讓傳統作家從嚴肅文學的角度來講述葉文潔的故事,表達的會是因果,人性,定少不了對文字的精雕細琢。

但劉慈欣是科幻作家,他沒有很精深的文學造詣,卻有着豐富的歷史、哲學、物理學知識,看他的書要有小學生一樣對未知知識的耐心與好奇,才能承受被大量物理專業術語燒腦的挫敗感。其實,他只是像位科學家那樣引領你漫遊太空,然後告訴你:人類一億雙的眼睛,正好等於銀河系中恆星的數量。

人類的出現,與以前漫長的歲月相比,僅是彈指一揮間,王朝與時代像火焰般變幻,古猿仍向空中的骨頭棒還沒落回地面就變成了宇宙。

他只知道這個宇宙你曾來過,至於得到什麼,又留下什麼,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體讀後感 篇三

我所看到的三體

我算是第二遍看三體了,好書每次看都會有不同的收穫。

1.我覺得第二部寫完其實就可以終結了,可作者的能力確實非常之強,在黑暗世林法則的基礎上,將地球與三體的大背景換成了宇宙。

2.其實三部書的不分高下,而且一部比一部精彩,就像作者所說科幻在於和現實之間連着一條線,能讓我們感受到真實。在國內科幻題材的作品太少了,如果不是三體獲獎,我根本不會去關注和讀的。可能大多數人已經在內心裏默認中國的科幻處在一個比較低端的水平。慶幸的是三體證明中國還是有好的科幻作品和一個好的科幻未來。

3.三體讓我真切的認識到人類的渺小,地球的渺小,恐怕連滄海一粟都算不上,看完三體那天晚上去打水,不自覺的擡起頭看看了黑黑的天空,沒有一顆星,無盡的黑更顯得孤獨,甚至於產生一種自卑感。

4.我覺得作者如果寫其他方面的小說,我相信拿個茅盾文學獎肯定沒問題[呲牙]。

5.從書中我看到了許多關於人性的方面,其實有時候讓我感覺比較心寒。羅輯用黑暗森林法則拯救了人類,可人類可以說是恩將仇報。書中的很多反轉將人類醜陋的一面都體現了。

6.書中我唯一不太喜歡的地方是最後程心和關一帆在一起了。作爲最後的人類可以理解但是雲天明呢?雲天明的愛情體現了我愛你與你何干,而且給自己的愛人的禮物很讓人羨慕,第一次是一顆星星第二次是一個小宇宙;而羅輯的愛情也讓人唏噓,當一個經歷那麼多苦難的面壁者、執劍人在末日來臨的時候看見那幅《蒙娜麗莎》還是留下了真摯的淚。

7.忠告: 傲慢的人最愚蠢

無知者無畏,然而有時候無知還是謀種意義上的幸福

各種主義太多不見得是好事

讀《三體》有感 篇四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叫張敬禕,來自五年三班。今天是世界讀書日,“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讓人快樂,使人成長。我常常會手捧一本書,沉醉在知識的海洋裏,這種沉醉是多麼愜意!

進入五年級,我迷上了科學,一本本科學書讓我愛不釋手《時間的形狀》《環球科學》《相對論與量子力學》《聊聊狹義相對論》等,最近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讀完了劉慈欣的《三體》全集,看這套書最初的原因是它獲得了雨果文學獎,並在市場上大火。

三部書中從《三體》到《黑暗森林》再到《死神永生》。這三部一步一步的讀下去,越往後讀越是感到情節的精彩,讓人無法自拔,恨不得一口氣讀完。

三本書在敘事結構和人物塑造上有很大的不同,讀下來,你看不到誰是明顯的主人公,如果要從每本書中找出一個人物來代表本書的主人公,那這三個人我認爲是葉文傑、羅輯、程心。當然,全書留給我深刻印象的遠不止此三人,包括軍魂——章北海、不按常理出牌的大史、看透宇宙的老人丁儀、不知是因理性而冷酷還是因爲冷酷而理性的維德、高等智慧體並美貌絕倫的智子等。 這些人各具特色,他們身上獨一無二的優秀品質給人以深刻印象。

如果要爲這三本書命名一個共同的主題,從低層次上講我能想到的只有珍惜兩個字。

合上書本,當我偶爾擡頭仰望星空時,遙想到宇宙的漫漫無際和時間的漫長,更加讓人感到人類生命的短暫和渺小,內心中多少涌出一些莫名的恐慌。它有時讓我感覺,人類僅僅是宇宙的一個偶然現象,人類的存在相對於整個宇宙,並不比一個細菌更偉大。人類的生活空間仍只侷限於地球的某些角落,對整個地球尚且不能完全瞭解。相對於茫茫宇宙,類似地球的星球數以億計,幾乎所有的都是荒涼冷漠的世界,或許這纔是世界的本來面目,地球遲早也將如此。那麼人類要何去何從?我想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珍惜!

謝謝大家!

體讀後感 篇五

無知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簡單的列幾條讀完全書的隨感:

1.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我認爲他是不可抗力。書中的很多設定本體就是規律,如死神永生,一切事物都會滅亡,但物質不會消滅,即使永遠冬眠的人類,也會在緩慢的機體代謝中死亡,只是時間多少而已,對於宇宙,她根本不在乎這點時間,因爲該發生的劇變,人類無法改變,比如宇宙膨脹或者坍塌。

2.親情的淡泊。書中更多的從宏觀角度描寫人類社會,只有在三體一中提到過葉文潔和汪淼的家庭,但葉文潔家庭的不幸卻最終導致了葉文潔的“告密”。

3.對外星文明的臆想。上世紀科幻界對外星文明存在着高道德水平的猜測,所以纔會出現ET這種可愛的外星生物。自從霍金提出“不要說話”理論後,人們更傾向於外星文明暴力化。這裏面有一個悖論,如果外星文明層次比地球高,那麼地球就成了抱着金元寶的嬰兒,任人宰割,如果該文明比地球層次低,那麼地球應該先於該文明發展他,同樣會發生地球對該文明的掠奪。看似很有道理,但是也存在着問題,因爲這個判斷的前提是外星文明探索的目的是爲了擴張,或者優勢一方的居住環境相對更差。

4.宇宙的資源是有限的。這個命題是隱性的,就如同黑暗森林就是一場吃雞遊戲,這彷彿也更符合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但是如今人類社會的主旋律還是和諧共贏,這個旋律的基礎就是相信未合作會創造更多的利潤。歸根結底還是趨利避害,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戰爭的成本太大。而大航海時代彷彿就像文明之間的吞噬,充滿了血腥與銅臭。

5.愛與責任。歷史的車輪碾過的地方都有血肉,“一將功成萬骨枯”屬於維德,而程心只是一位典型的東方女性--慈愛且堅韌。如果有永恆,那就是對全人類的大愛。

6.理想與現實。相愛不能相守,相守方能長久。用時間隔開的兩對兒是這科幻寓言的結語。

讀《三體》有感 篇六

最開始對《三體》的瞭解,源自朋友的介紹,他說這是一部科幻小說,曾獲得過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故事內容開始於動盪的文革時期,並且書中經常有長篇大論的物理學和天文學的論述,晦澀難懂。當時我還沉浸在大學生活的輕鬆愉快中,再加上一個文科生對物理學的恐懼,那時並沒有對這部小說產生興趣。直到工作後面對生活上的雞毛蒜皮,才把這部小說擺上書桌。讀完之後,感慨良多,給我帶來極大的震撼。

首先談談宇宙社會學,這是整部小說的世界觀基礎,在小說逐漸進入故事主線的時候,許多關於未知宇宙的理論層出不窮,不僅摧毀了小說中無數基礎物理學家的世界觀,連我作爲讀者,都感到一陣陣的頭皮發麻。在宇宙社會的宏大背景下,地球文明和人類社會就像沙漠中的一粒細沙,人類活動就像螻蟻一般,我們幾百年來對世界的認知甚至可以被人爲的改變。讀到這一部分的時候,夜晚我甚至不敢擡頭看着夜空中的星河,因爲每一顆恆星的閃耀都有可能是更高級文明的凝視和嘲諷。隨着小說情節逐漸深入,宇宙社會學慢慢清晰化,更加具體,我也努力從情節中抽離出來,但還是驚歎於作者劉慈欣的想象力和站在宇宙看世界的氣魄。

其次是黑暗森林假設,這是基於宇宙社會學的重要理論,簡單來說,把宇宙當成一座黑暗森林,宇宙中存在的每一個文明都是一個拿着槍在森林中摸索前進的獵人,在對未知文明強弱不明的前提下,一旦發現有文明存在的跡象,首先要做的就是消滅它。小說中地球社會知曉這一假設之後,隨着而來的恐慌是史無前例的,因爲對手明顯的科技優勢,人類經歷了長久的恐慌之後纔想到要通過壯大自己來應對,但是在取得微弱進步的時候,又盲目自大,認爲外星來襲者不足爲據,殊不知此時已是末日前夜。作者對這一情節的描寫,不僅是幻想未來,更是對人類歷史的描繪,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的變革和發展,都帶來了人類的劣根性,生命的弱小在這些時刻展露無遺。

由於此書格局宏大,細節繁雜,此文所講不足以對《三體》中的世界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只是作者個人的閱讀感受。讀完之後內心的波瀾還是不能平靜,對作者宏大的眼界格局感慨之後,帶給我最大的觸動就是,宇宙之大,時光之遠,我們無法掌控,甚至感受不到萬分之一二,所以作爲宇宙邊緣星球生命體的我們來說,不如着眼於自身,做好自己的事,過好自己短暫的生命,對於宇宙來說,我們是滄海一粟,但是對於我們自己來說,短暫即是永遠。

讀《三體》有感 篇七

暑假是看大部頭的好時機,今年選的是劉慈欣的《三體》,全書 50萬字分爲三部:地球往事、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體》已獲得科幻類最高榮譽——雨果獎,大劉的粉絲羣中既有美國總統奧巴馬,又有熱愛遊戲的國小生,這本書的藝術水平和人文價值不必累述。

讀這樣的作品總讓人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地球相對於浩瀚的星空不過是撒哈拉里的一粒沙,百萬年的人類文明史相對於百億歲的宇宙進化史不過是白駒過隙。我特別喜歡書中的一句話: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沒能仰望過星空。大劉憑藉他天馬行空的筆墨爲我們敞開一個個腦洞:智子、水滴、二向箔只是大劉的衣帽飾品,黑暗森林法則、末日戰役、大低谷纔是大劉的精神內核。我同意高曉鬆的說法:大劉從本質上說是個暗黑的人。所以纔會給腹黑的男主人公起名"羅輯",給聖母的女主人公起名"程心"。且書中確實是羅輯不止一次的拯救了人類卻遭人唾棄,程心不止一次的毀滅了文明卻最終逃離。

書中的一段段故事看似天馬行空,卻均能在人類歷史中找到相應的史實。比如書中寫三體將人類全圈於澳大利亞,歷史上不就有歐洲移民將印第安人圈於保留地嗎;再比如末日戰役中三體用水滴攻擊人類艦隊並輕鬆全殲,不正如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刀槍棍棒的清軍對弈船堅炮利的英軍嗎。

書中的時間線也非常有意思,從開始的黃金歲月,到後來的危機紀元、威懾紀元、廣播紀元、掩體紀元,直到最後的銀河紀元,我一直想大劉用"黃金歲月"寫現在時,是不是在向王小波"黃金時代"致敬呢?

看完這本書的感觸是:時代的力量是強大的。在我從小的教育中總是過分強調個人的能力,可真正強大的是你所處的大環境。我們的父輩祖父輩,其中不少,聰明過人,也就爲溫飽掙扎,一生艱難。活得好不好,個人的努力是次要的,時代最重要。時也,勢也。我很幸運的生在這個上升的時代,作爲一個凡人也能很好的生活,所需做的只不過順應這個趨勢,自然會與生活中的美好相遇。

《三體》讀後感 篇八

對中國文學氛圍和文學形式習慣的片面認識,導致我曾經一度認爲中國寫不出這樣宏大而又有質感的科幻作品,不過劉慈欣的《三體》讓我認識到了我的錯誤,這也讓我認識到中國的文學不再侷限於歷史、神話修仙,武俠等具有“過去感”的作品,也不侷限於都市言情等“現在感”的作品,具有“未來感”的作品越來越多(不包括那些粗淺的所謂的科幻小說),曾經的哲學家或者文學家對於宇宙常常採用“陰陽”“八卦”等玄學解釋,而現在卻更多的有摩登的解釋。不同於軟科幻作品給人帶來的驚險刺激身心愉悅,硬科幻作品更多的是給人以深邃,讓人有一種內心深處的充實感,也讓人深思。而《三體》這部作品被把握得很好,刺激和深邃結合十分完美,用樸實的語言解釋了真實的科學理論,這不會讓人感到突兀,反而讓人更有興趣讀下去,而幻想的外星人、太陽系之外、乃至宇宙的盡頭,同樣用樸實的語言表達出了人類對宇宙的哲學理解。

現實與想象,人類與宇宙他們的完美配合,標誌着《三體》在中國科幻文學史上的里程錶地位是無可撼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