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三重門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57W

三重門讀後感精品多篇

重門讀後感 篇一

花了一個寒假讀了韓寒的書,雖然韓寒這個名字已經“紅”了好些年,但是,直到最近,我都纔有機會拜讀他的任何一部着作。

也許他有些壞,也許他有些叛逆,也許他還有點才華,也許他有些憂鬱,也許他有些思想過度,也許他有些不太合衆。太多的也許構成了他與衆不同的學生生活。就是他,與現代中學生不同,但又有些共同點的“高材生”——韓寒。他是中國最年輕的小說家之一,出版了許多本震撼中國文壇的經典學生小說,他的成名作《三重門》是他第一本出版發表的小說,由於文中的言語之犀利、老練,讓人難以想象這竟出自一位高中生之手。

《三重門》是以第一人稱敘述的,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林雨翔的中學生。如魯迅一樣,林雨翔正是韓寒本人學生生活的真實寫照,只不過稍加改變其性格罷了。

小說開頭介紹雨翔的“出處”,是一位小鎮中學的國中生。他在他父親的“教導”下,對古文略有了解,文科長於理科,於是參加了校文學社,在志同道合的馬老師指導下,他以一篇急急忙忙趕出來的作文竟然意外地獲得了全國作文大賽一等獎,可見其功底深厚。會考前夕,他的父母爲了他能考上市重點高中,花盡了心思,找人爲他惡補了一段時間,補課費就達五千多元,還不包括這樣那樣的補品。

他的心思不全在學習上,除了學習,還在爲了一個叫Susan的女孩“勞心勞力”。雖說如此,她也鼓勵雨翔努力學習,並說三年之後在清華園見。雨翔的心願是和她考上同一所高中,而他在父母的“努力”下——搞了個體育特長生, 打了幾萬塊錢的紅包,跌跌撞撞地進入了市南三中。

但陰差陽錯的是Susan以三分之差,無緣市南三中的門檻,與雨翔擦肩而過,雨翔後悔不已。擠進了高中後,但他的學習是每況愈下,幾門功課高高掛起了“紅燈籠”,照亮了前面黑暗的道路。可他哪知,Susan是特意爲了他才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市南三中的錄取通知書,甘願放棄十分的題目。雨翔也只好無奈。

韓寒的學生生活也許就是如此,經歷了跌宕起伏,有失有得,光輝暗淡的崎嶇生涯。也許只有如此,他才能寫下這麼有哲理性的小說。從文中不難看出韓寒思想的超前,他對中國的教育有着深刻的批判。他以老練、犀利、並帶有幽默性的言語,對學生生活的進行全方位了概述。我在想爲什麼韓寒能寫出這樣的文章,是什麼支持他?哪來的勇氣?哪來的精神支柱?他是察覺到了自己的智慧——有智慧在助他。有了智慧,一切都會變成另一副模樣,一切都會有另一種說法。

其實每個學生都應該對自己的學校生活有種獨特的見解,而不是就像老師所說的中學生活多姿多彩,他們是過來人,他們與我們的時代已經不同了。他們對學校的感觸更多的還留在他們的那個時代。

不會每個學生的學校生活都和老師說的那樣,不會每個學生都像一些人一樣有故事般的校園生活,其實說它枯燥,也不恰當,只不過是學生爲了去更好的學校而給自己的一種負擔。

中學生活應該給學生一種自己的見解,應該讓學生形成這種見解,無論是對是錯。這種見解都會在我們每個人成長的路中改變,在遇到了社會上的坎坷後產生新的或者更全面的認知。

中學正是一個讓學生形成屬於自己的人生觀,社會觀等等的一個過渡過程,當我們踏上社會後會有新的認識,其實中學完全可以不用這樣對學生薰陶,因爲一箇中學生的觀點不是那麼容易被改變,如果有人輕易就會改變,那麼他不是一個合格的中學生

《三重門》體現了不少現代學生的想法,作爲一名中學教師,我需要與時俱進,多多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盡心盡責的把工作做到更好。

重門讀後感 篇二

花開花落,人生起伏,卻總有一種東西留下永恆;品讀世態,體味生活,也總有一種東西記錄世間百態;繁華浮躁,樸素清明,同樣存在一種事物解析生活之理。毋需聲音,也不必宣揚,靜處一室,品讀一本好書,也許我們會體會很多,收穫不少。書味飄香,在讀書的氛圍中,思想昇華,置身作家內心世界。

“80後”作家中我欣賞韓寒,不僅是他的文字,更因他的性格。初看韓寒的文字,覺得筆鋒犀利,一針見血(我先看的是他的《毒》,這是一本他前三本書的文摘集)。

讀《三重門》,我會爲Susan與林雨翔的朦朧愛情所感動,甚至流淚。心心相通卻無以表達,朦朧愛情之美就在於朦朧。而對於林雨翔的遭遇,我更覺可惜。熱愛文學卻無以發揮,被其餘學習所羈絆,與現實中的韓寒極爲相似。或許它打動人的地方就在這兒,韓寒受同齡讀者愛戴的原因也在此。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永遠是一個值得品讀的話題。

再讀《三重門》時先覺得這本小說很像錢鍾書的《圍城》,無論是文筆,還是整體基調,主人公林雨翔與方鴻漸驚人得神似,其中雨翔對Susan的感情又頗像《天龍八部》中段譽對王語嫣的癡情。這本書裏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主人公林雨翔的個性及爲人處事的風格隨着小說的進行也發生着潛移默化的變革。國中時的林雨翔性格溫柔敦厚,較爲單純,學生氣甚濃;進入高中後雨翔性格中的鋒芒顯現出來,和錢榮爭得不亦樂乎,小說的風格也因此有所改變。小說和作者一起在成長,這是一種很獨特的感覺。林雨翔的變化或許是青春期使然,不知韓寒的青春期是否與雨翔相似呢?

掩書細想一下,感覺韓寒與錢鍾書的區別在於韓寒筆鋒更加尖銳,書中更多地展露出社會灰色的一面,並且不留情地給予鞭撻和嘲笑。這也許是因爲寫作時代的不同,或者因爲錢鍾書是一個儒雅的學者(人離書本近了,離塵世自然就遠了),而且他生性溫和;韓寒是一個與衆不同的學生(曾經是),是臣服於現行教育體制的學子(包括我)中的異類,其中特深刻的思想如同一把利錐,直指社會。

三重門讀後

林雨翔,一個原本平凡的上海九年級學生,在進入市重點高中之後,處處受挫,甚至不斷地面對欺騙、失望、打擊,他無數次反抗、無數次被打壓,他想做得轟轟烈烈,瀟灑走一回,令所有人敬仰,然而他卻註定要平凡,無論做什麼事,做到一半總有人阻撓,最後卻什麼也沒有幹成……

這便是韓寒所寫的《三重門》的內容,看起來彷彿平淡無奇,只不過是講述了林雨翔的學校生活,但是,卻是真實地表現了一個十幾歲青少年在學校裏磕磕絆絆摔倒又爬起來的成長史。在反覆閱讀中,我漸漸看到了現實生活中的影子。

誰說不是呢?看,林雨翔身邊的羅天誠和沈溪兒,儘管表面上總與林雨翔針鋒相對,但卻總以真誠的心去幫助他,爲了讓林雨翔能好好地學習,他們不惜用善意的謊言卻欺騙他,甚至爲了林雨翔,羅天誠動手教訓他人;還有林雨翔曾喜歡過的女孩SUSAN,爲了幫助林雨翔,不惜捨棄自己的分數,只爲與他在一所學校裏就讀,雖未能如願,仍一如既往地幫助他……這樣的患難之交,在現實生活中是珍貴的,是值得我們去珍惜的。

但是,文中的錢榮卻是要不得的朋友。他總是利用錢或是其他與錢有關的方法,硬是在班上爭得了一席之位,人如其名,以錢爲榮,用這種方式結交到朋友,雖也稱是“朋友”,卻盡是些狐朋狗友。

我感受到了作者對每個人物都賦予了感情:對羅天誠他們是熱愛的,歡迎的;對錢榮這類愛賣弄的人是鄙視的;對學校老師和林父林母是無奈的……他們彷彿是活生生的,真實存在的人。這些也讓我對即將的國中生活有幾分嚮往,有幾分好奇,也有幾分的擔憂。

儘管書中沒有確切地提到“三重門”的含義,但我認爲三重門指的就是“家庭,朋友,還有自己的心靈!當我們真正地理解它們的意義,並推開這三重門時,我相信我們所看到的,必然是精彩的人生!

《三重門》讀後感 篇三

20xx年2月25號讀完韓寒的《三重門》,時間用了一週,當時看到這個書名就特別好奇,爲什麼作者起這個名字,於是,我便帶着這個問題去讀這本書,剛開始看的時候,給出的評價就是很無聊,沒什麼吸引力,之所以有這樣的感受就是因爲我讀着讀着睡着了。還好,我沒有放棄繼續閱讀下去。在工作閒時,便在手機微信讀書上繼續讀,越看越有吸引力,看到作者筆下的主人公,就會聯想到自己當時學生時代是個什麼樣子,有沒有同主人公類似的經歷。

書中的主人公林雨翔是一個小心眼,在意別人眼光,膽小,自誇自大,喜歡炫耀自己,而自己也沒有太大本事的人。書中有一處林雨翔與羅天誠的對話,是來說林雨翔的,特別的精闢。

羅天誠解剖人性:“做人,要麼大俗,要麼大雅,半俗不雅是最痛苦的人,徐志摩是大雅,馬德保是大俗,但他們都是快樂的人,可你卻半俗不雅,內心應該非常痛苦。”這段話可能在文章前面體會不深,等你讀完全文就會發現原來這句話爲後文做了鋪墊。就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吧,林雨翔在文學社和同學一起遊周莊,碰到了Susan,便對Susan產生愛慕之情,但在交流過程中,Susan的談話也可以看出對林雨翔有好意,但林雨翔不敢表明自己的心意,也不知道怎麼去做,他對Susan寫信還是在別人的鼓勵和出主意下才行動的,而且行動遲緩、猶豫不決,就想一個過馬路的老人,不停的踱步。Susan是一個懂事而又美麗大方的姑娘,總是在鼓勵林雨翔好好學習,以後大學相見。因爲Susan知道現在不是戀愛的年齡,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好好學習,可林雨翔沒有體會到這些,最後錯失一切。

林雨翔從小在林父的逼迫下去看古文,去讀書,這對他來說,還是非常有用處的,可以在別人面前有賣弄的資本。林雨翔喜歡炫耀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林父的影響,林父是一個雜誌社的編輯,愛好就是喜歡收藏書,收藏歸收藏,但也從來不翻,這也是他炫耀的一個資本。但他轉念一想,我不讀也不能讓書浪費,於是就讓兒子去讀,而且是耐心的爲兒子挑選書籍。林雨翔因此在那個年齡纔算學識博學,在國中,林雨翔因爲偏科厲害內心選了文科,當時一個“散文老師”馬德保陰差陽錯進了學校當語文老師加管理文學社,馬德保當時看中林雨翔,便邀請林雨翔加入,林雨翔加入文學社不是因爲喜愛文學,而是因爲文學社有出去遊玩的機會,不能說是遊玩,而是出校找靈感。林雨翔在文學社還有一個大成就就是獲得了全國佳選作文第一名,這又再一次成爲他炫耀的資本,他唯恐天下不知道,到處宣揚。

後來,在會考的時候考了一個不高不低的分數,可以上縣學校的自費,但是她媽認識一個鎮長,託關係拿錢以特長生去了市學校,人家都說進入這所學校算是半隻腳踏入大學的大門在高中卻不是國中那樣好混,因爲市學校的學生要麼有錢,要麼有學問,而林雨翔什麼都沒有,又高調,算是沒怎麼處到朋友,也沒學好習,整天就是在勾心鬥角。拼命參加社團也是爲了炫耀,他此生活着給人的感覺就是炫耀。看到這裏,我想到了自己的國中與高中,每次考完試同學之間的打招呼就是感覺考得怎麼樣,同學都是謙虛的說:還行吧,能及格就行。而當成績出來時確實令人吃驚,全是高分,因此別人說自己考得還可以默認爲不錯呀。也沒有像林雨翔那樣。

林雨翔身上也有作者的影子,作者在後文也提到過自己不太滿意中國教育的方式,總是按照死板的方式來教育學生,死啃教材,屬於一個應試教育。而且還分什麼理科和文科,有礙於學生特長的發展。

完整的讀完這本書,可以回答之前的一個問題:作者爲什麼取名爲《三重門》,三重門三個字在書中出現了兩次,一次是《禮記·中庸》中的一句話,我百度出來的解釋是:《三重門》的名字來自《禮記·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三重”指的是“禮儀”,“制度”和“考文”。作者年輕時爲了如何讓書名顯的有文化一點,經過反覆的思量,才取下了這個爲人多次誤讀爲“三種考試,三道門”的名字。而第二次出現這個名字是:林雨翔在校園散步時,描述校園三棟樓排列在一起。

《三重門》讀後感 篇四

自己也不是很瞭解韓寒是何許人也,但也略聽過他的名字。至少“當代青年領袖”這個名號在高中的時候還是知道的。當然,我也不知道他是否讀完了整個義務制教育階段(國小,國中,高中),但是從《三重門》裏的東西來看,這廝應該有所見,有所聞吧。

我倒是完完整整的從幼兒園讀起,一直到高中畢業。的確,中國的應試教育就像舊時女人裹腳,裹完才發現走起路來一搖一擺,可是已經沒法恢復了。但是,現在在大學裏的我往回想,在記憶裏最深刻的學習時段還真是高中三年。什麼原因那就不細談,不是因爲高中老師說過“當你畢業後,回想起來最深刻的是高中”,也不是什麼高中那些美好的讀書時光,就我而言,比起國小,國中以來,高中更讓我自信了,也或者是國中和國小記憶力太差,記不住,高中才是真正發育階段,這樣理解也行。現在看來,最最懷念的是高中時候和同學打鬧的情形。自然我沒有像林雨翔那樣爲了過度的證明自己(的確是過度的證明自己)而和他人鬥氣,去掙些沒必要的東西。而且,我很慶幸自己在讀高中以前沒有沾染所謂的“文人之氣”,沒有說中文時亂用英語代替詞語什麼的,國中在那郊區讀的好處就是讀完後你啥也不懂。

完了,寫了半天寫自己了。這不是讀後感嗎?反正我寫讀後感一向都是沒有任何思緒。國中的假期作業中寫的讀後感基本都被老師當差文扔了回來,接着就被當草稿紙了,自然沒有用來當草紙,那太浪費了。你想想,一個本子要五毛,寫完作文後利用最後的空間,連老師打的勾勾叉叉也不放過,這不是國家倡導的節能減排嗎?

完了,又寫過頭了。哎,算了,繼續寫下去估計應試教育階段的生活也給全端出來了。

不敢否認應試教育的確很噁心。但是我也是從應試教育中混過來的人。雖然沒有資格去亂評論他人的書,但總是觸景生情,這景,好的寫手是能夠通過文章表現出來的。現在想來,還是很懷念高中的生活,但是卻不想再次去經歷了。

重門讀後感 篇五

聽聞《三重門》是韓寒的著名小說,閒來無事,過往又有聽聞韓寒的名聲,於是閱讀了這部小說。說實話,我沒有太多時間仔細完整閱讀全篇小說,只是大致瀏覽了幾章,得到的感觸啓發是:

一,做人不能太死板,不能連一點叛逆也沒有。很多人都認爲小說《三重門》有批判現有教育的情況,其實還不僅僅是學校教育,更有家庭乃至社會氛圍對於青少年的影響。而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生產規格統一、形色一樣的人,而是各有所長、亮彩多樣的人才。這就對教育要求太多了,說起來這也是一個始終談不完的話題。正所謂“照搬照套是沒有出路的”,通過對小說的閱讀以及我個人的思考。我認爲學生髮展,教育發展的關鍵還在於學生本身而非教育體制。要知道,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沒有精好的食材怎麼去做高檔美味啊?一些人批評教育體制,腦子怎麼不去想想孩子自身也是存在問題的。有些學生逆來順受,自己就沒膽量說出自己的想法,明知道父母老師觀念可能過時爲什麼不去反映,索性另謀發展啊。古往今來,千百事例告訴我們,那些沒有叛逆思想,過分死板老實的人註定是沒有創新與活力的人。

二,不能被韓寒所迷惑。韓寒不過一個青年,也只是億萬青年其中一個。看了小說,發現裏面多有一些扯皮理論,缺乏現實意義,個人以爲完全沒有必要推崇什麼觀點。一部小說更多是一種消遣一種扯淡娛樂。至於說能得到什麼啓示,見仁見智了,很不一定。紛繁複雜的世界,一個人的思想總歸是個人意念,未必放用四海皆准。簡單得說就是要廣大頭腦簡單的學子們要清醒理智,不要自卑自艾,不要太過負面,不要一切責怪環境體制。小說裏的所言所表僅供參考,一切生活教育狀況,我們個人都還得按照個人實際採取應對做法。

三,人生的意義並不能從這些小說裏獲得。現如今的世代,許多孩子的價值觀、世界觀的概念獲取竟然是通過這些人寫的小說,這其實是可悲可憐的。如果要了解真相,那麼就應該從實際出發,在實踐當中總結感悟。小編的人際交往當中也是接觸過一些此類學子的,這些學子看小說入迷了,口上所說反應他們對小說的崇尚,貌似明理,實際虛空浮着,是一種說不明的哀嘆。從這些扯皮小說獲得的意念註定是扯皮的,沒有根基的,請大家一定要清醒。

最後總結一下,無論教育如何,關鍵是人的思想覺悟要提高上去。一部小說的理論僅供參考罷了,關鍵是個人要積極向上,內心明媚有陽光,熱愛祖國愛家鄉,凡事向好,根基穩固而堅實。

《三重門》讀後感 篇六

很久很久以前,晚上我喜歡躺在牀上閉着眼睛想事情,遠到關於未來的假想,近到明天早晨吃什麼?我就是這樣,每天晚上會想很多很多的事情,就像上學的時候,睡之前,把今天學的單詞先默唸幾遍那樣而且那種感覺是輕鬆而自在的~後來我喜歡跟人聊天,說着話、說着話就睡着了,因爲“專家”說的,睡之前聊天好,但是不要太興奮現在呢,每個夜晚都是在臺燈下度過,還時不時的躺着看書、趴在被窩裏看書,看到眼睛發乾爲止,說實話,我已經好久沒有去眼鏡店測過視力了,因爲我不是近視眼,hoho~

每次看完一本書,我是真的想寫下些什麼……但是我既想寫在本子上,又想寫在博客裏,所以好幾次都乾脆那都沒寫,我承認我是一個非常懶的人。因此某些感覺走過也就走過了,什麼痕跡不留,because我還是個健忘的人,現在憑着我有限的記憶,我想把這段時間看得幾本書的感觸寫下來,我想經典還是會在我的腦子裏留有餘香的。《三重門》、《像少年拉飛馳》、《麥田裏的守望者》、《人生》……

《人生》的感觸在上一篇博客已經寫過了,如今就不再多說,總之活着就是最大的藝術,命運的曲折源於現實的糾結,想那句歌詞:人生完美的事太少……不管命運給我們開什麼樣的玩笑,我想我們內心還是應該有一份堅持不曾改變的,那或許就是:理想、信念或者愛情!

前段時間突然冒出一個想法,我覺着不看韓寒的書,將來會是一件遺憾的事,因爲他在當今書市的一席之地,還有我很想看看這個恨世嫉俗的人會說些什麼,恨世嫉俗,我似乎用錯詞了,比起郭敬明韓寒更現實一些,對,那就是現實。

韓寒用了第一人稱,用少年林雨翔的眼光看待社會、人生以及周圍的一切,發出一些直抵要害的見解。韓寒看待世界的眼光極爲挑剔,對於社會不良風氣和應試教育的批判辛辣卻又叫人心服口服。小說中,最愛的還是韓寒的黑色幽默,就像我在看書的時候就一直竊喜~每一個精巧的比喻都彷彿信手拈來,讀後讓人忍俊不禁又陷入深思。但這些黑色幽默並沒有持續很久,在林雨翔進入市南三中後,語句就轉爲平淡。有人說韓寒是江郎才盡,而我認爲在這個高中的場景中,描寫得一切以貼近自身生活。韓寒已不能像個局外人看待這一切,在自己的生活圈內,早已沒有距離。貼近反而使他施展不開,他也做過努力。像幾個體育特招生的出現,卻也只能華麗上場,悻悻落幕。

小說的結局頗爲耐人尋味,殊不知無言的結局亦是最好的結局。未來的世界誰也猜不透,不如給自己留一個幻想的空間。韓寒做的真是絕。

事實上理一理思路,林雨翔實際上就是韓寒,這個迷茫而倔強的少年。唯一的不同,就是那份抗爭意識。林雨翔的求學和韓寒的休學,一個尖銳的對比,事實上也是韓寒的無奈。他選擇了一條極爲坎坷的人生道路,執着前進。雖不知前方道路如何,光芒還能閃亮多久。但我堅信,在無數應試學子心中,韓寒是最灑脫和值得羨慕的。

重門讀後感 篇七

《三重門》是韓寒的成名作,我一直沒有機會拜讀,上週終於在圖書館借來了這一本書,花了一週的時間,讀完了這一本震撼世人的作品。

初始讀的時候,我就發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在《三重門》一書當中,韓寒以相當高的頻率暗諷當今中國的各種時弊。小至生活小事,大至國家教育制度,無一不成爲韓寒的筆下亡魂。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感覺,主要是因爲在讀這一本書之前,我剛剛讀完了雨果的《九三年》。同樣在作品中暗諷當時政府的弊端,雖然雨果的作品中出現的頻率明顯不及《三重門》,但是其鋒芒程度卻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九三年》被稱爲是大文豪雨果最爲成熟的一部小說,而《三重門》只不過是新生代作家韓寒的處女作,二者的寫作水平存在差異是可以理解的。

拋開這一點瑕疵不說,但從整體來說,我覺得這一本書給我的感動比《九三年》要來得深。原因很簡單,《九三年》描寫的是1793年法國大革命的一些事情,對於這樣遙遠的歷史,我們只能從文獻資料當中尋找到一點印記。而《三重門》則是描寫了一個當代中學生的學習、生活經歷,這些,都是我所親身經歷過的,對於其中的相似之處自然容易產生共鳴。

在閱讀這一本書的時候,一開始是對韓寒筆下的教育界的黑暗以及教育體制的缺陷產生共鳴的。畢竟,我也是一名偏科生,也深受“全能型人才論”的荼毒。再看深一點,就對主人公林雨翔在感情路上的坎坷產生共鳴。但是,有一點我是比不上主人公的是,他跟susan的感情之路的波折,是我現實中所不能遇到的,假若遇到了,我想我自己也未必能夠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去承受這樣高頻率的、極富戲劇性的打擊。看到後來,就對林雨翔對待學習的態度產生共鳴。林雨翔是一個有潛力的學生,無論從書中的老師,還是從作者的意圖,抑或是從我的觀點來看,林雨翔都是一個這樣的學生。但是,他跟我一樣,有一個相當致命的弱點就是,就是安於現狀,得過且過。

在林雨翔升入高中開始,他就沒有一種很認真的拼勁,因爲他認爲自己的'潛力只要惡補一段時間就可以把成績趕上來。但是,在國中可以這樣,不代表在高中也可以這樣。畢竟,國中與高中是兩個不同的學習階段,否則,也就不用吧高中與國中分開了。而我,則是同樣地得過且過,從國小開始就被英語拖着後腿,也因爲英語而吃過不少的虧。但是,一堆的教訓卻並沒有換來我的奮起直追,而是不斷地爲自己尋找藉口,得過且過。

再有一點,就是林雨翔的國中、高中生活勾起了我的回憶。會考在我的記憶中已經很模糊了,好像是很久遠的事情了。其實,也就是4年前的事情,只不過,這樣的記憶被時間更加接近,重要程度更高,記憶更加深刻的大學聯考所覆蓋了而已。但是,我還是依稀記得會考放榜的時候,凌晨兩點多鐘打電話查詢成績,每出一門成績,心理就多懸起一分。直到全部成績出來了,才知道原來自己與理想的學校是差那麼遠的。當時的失落好像又可以在大學聯考放榜的記憶中找到相同的感覺。

讀一本書,想起一些人,憶起一些事。乃是我讀《三重門》的最大收穫。

《三重門》讀後感 篇八

平凡的、真實的生活,總能引起人的一些共鳴。合上《三重門》,我不禁這麼感嘆。

如果說小說一般都有一個拉風的主角,然後由主角塑造一代傳奇,那麼韓寒的《三重門》是恰恰相反。該書講述的是林雨翔的國中和高中生活片段:身處奇葩文學社、與喜歡的女孩子相處、補課時遇到的志同道合者、託關係交錢進了好高中、男生之間的“勾心鬥角”……聽起來都是很普遍的現象,但加上林雨翔內心的冷嘲熱諷,同樣是令人回味無窮。

我本人是挺喜歡林雨翔的,感覺他特別真實,有着每個人的影子。他淘氣、機智、自戀又懶懶散散,說他過日子還不如說在混日子。但這樣一個缺點超多的“壞”孩子,他的內心卻往往和我一致。比如寫週記,看到班主任只“吝嗇”的給自己的文章打了一個小鉤,而給同桌的奮發向上的文章打了一個大鉤後表示“這種套話我見多了”以及“寫和不寫還不一個樣”。這同樣也是我對於那種空喊“好好學習建設祖國”的文章的看法,卻是我不曾說出的。又比如林雨翔特別好面子,常撒謊來捏造自己的光輝形象。這種虛榮心又和我一樣。只想將美好的一面展示給別人,因此即使是自己有錯做得不好,也硬生生找個藉口。這種事我還真幹過。

對於林雨翔感到親切只是其一,其二是此書道出的一些“正常”到我已經麻木的現象。比如考試,“當今中國的教育真是厲害,不僅讀死書,死讀書,還有讀書死。難怪中國爲失戀而自殺的人這幾年少了一大幫,原來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已經在會考大學聯考兩個檻裏死得差不多了。這樣鍛鍊人心充分休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全世界都將爲之驕傲!”林雨翔的切身感想顯然是在嘲諷着,但話卻句句在理。中國的教育,令我們這些學生有極大的壓力。這種大考前反覆的動員,什麼進了哪所學校就能怎麼怎麼樣的說辭,父母的重望全部寄託在考生身上,有那麼點心理問題是太正常的。爲了考試而衍生的應試教育,沒有快樂和自由的學習生涯,這正是當時、也是現在的學習狀況。而我們,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順從,因爲只有這條路可以走。

我只是挑了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其餘對於人心的虛榮等描寫也是不勝其數。林雨翔很“悲”,他是教育無數失敗品中的一個。可笑的是,整本書放眼望去,竟找不到一個傳說中的“好人”角色,但仔細看又覺得似乎每個人都是很真切的。如果我是林雨翔某一部分的翻版,那麼我的學校,我之後的學習生涯,又會不會是像這本書所寫出的一樣?只是不那麼極端罷了。

故事的最後,林雨翔因爲沒有回學校過夜而被記過,在走和留之間抉擇。他是猶豫、惆悵的,但他最後會做出自己的選擇這點是毫無疑問。即使我們現在的教育存在一部分問題,即使生活和人心遠遠不是想的那麼美好,那又如何呢?求學之路還很長,那就這樣帶着迷茫和不甘走過吧。

重門讀後感 篇九

剛上高一的時候,遇到了個很不一樣的語文老師。她患有嚴重的咽病,講課的時候嗓音低沉,告訴我們要嘗試着去蹦極多閱讀,要看看《三重門》。我們都很聽話,可學校對面的小書店庫存也不幾本,怎麼也買不着,所以一直也沒看。後來,語文老師也換了。不知那些有幸看過的同學有什麼感受。

然後就這樣過了,恩,6年,重新翻看起這本描寫中學生活的小說。似乎過了該看的年齡,但又似乎也正適合。那時的心智,可能也就是當故事看了。

這本書裏有大量的信息,古文的,西方的,都是我沒聽說過的。故事普通,文字戲謔,直接指向主題的句子不多。文字還是美的,不及郭敬明的細膩;感情也是有的,不及饒雪漫的悲情。結果,他告訴了我們,我們的穹廬之上是什麼。

不能擺脫,家庭、學校、目光的侷限,看着自己生活的圈子,不知道圈子的外圍是什麼。順着慣性,和周圍的其他人一樣生活。當然,既然被制約在這個圈子裏,也只能這樣活。

總之,似乎是一把鑰匙,讓我進到了一個未涉足的領域。

重門讀後感 篇十

林雨翔的經歷不禁讓人爲之扼腕嘆息。學業,生活,戀愛處處不得意。但轉念一想,當今又有幾人能在三重門中活得瀟瀟灑灑呢?

任何時代都有任何時代人的煩惱。國小、國中、高中、大學時時刻刻都在三重門中迂迴、周旋。

無疑林雨翔的經歷激起了各時代人的共鳴。或許,現實就是這樣的無奈吧。你適應了,不過多一個教育的犧牲品;你嘗試去改變,卻難於上青天。

很慶幸我在大學,而且經歷了那些煉獄依舊有着一個清醒的頭腦。大學的包容性很強,我不是在水深火熱中掙扎,但卻依舊要去改變——這也許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無奈吧。

讀完《三重門》後,我感受更多的是鬱悶與惆悵。作者把一個消極的意味深長的結尾丟給了我們,讓我們去無限地延伸。

這是一個消極的包袱,但韓寒本人又點燃了一盞希望的燈火。那桀驁不馴的個性,沉着老調的筆鋒和打碎枷鎖換得自由的輝煌人生爲我指明瞭方向。

我,曾經而且現在依舊是在三重門中苦苦掙扎的人。每天爲學業,生活,戀愛種種瑣碎的是冥思苦想半天。我沒有韓寒的黑色幽默,沒有世故的思想,沒有憤世嫉俗的滿腔熱血……

可我有的是另一些東西。對改變命運的渴望,清晰的人生目標,宏遠的理想,頭腦中既定的方案,已然付出的行動和喚醒內心潛能的鑰匙……成功的航帆已啓程,我萬事俱備。加上對文學的天分,我如虎添翼。

既是此,幸運之神也來垂青,何苦之有?

苦盡甘來,我的時代就要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