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2023年相約星期二讀後感800字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400字多篇

讀後感1.16W

2023年相約星期二讀後感800字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400字多篇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一

這本書很好讀,這種好讀是由於每個華章都是莫里教授的口述,而作者也用十分簡單的文字去記錄,讓讀者會很簡單進入到教授的房間,面臨面的坐下來傾聽每節課,然後一起考慮與討論。在這終究的十四周,咱們考慮的即是最簡單的主題:自我、逝世、愛情、家庭、金錢等等,老教授以一個行將逝去的人的考慮,期望喚醒或許說是引導咱們去愛惜咱們如今擁有的東西,去愛惜身邊的人、事、物。

讀完這本書,他並不能帶給你格外多的能量,可是你會記住他說過的話,當你遇到一件工作覺得後悔時,俄然就想到我應該去舉動、去改變,而不是持續沉浸在這種心情裏;當你遇到和兄弟鬧彆扭時,你會想到莫里從前由於和兄弟鬧彆扭,終究卻失去了他的友情,然後你會願意從兄弟的視點去考慮,去解開心結。

這本書是一種最粗淺的道理,它協助你改進自個,找到你現在日子的盲區。我信任莫里老先生期望傳播給更多人的,即是用“愛”去面臨日子、家人、兄弟,愛惜自個,活在當下。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 篇二

“每一天晚上,當我睡着時,我便死了。第二天早晨,當我醒了時,我又復活了。”

——聖雄甘地

最後發現,原來泣不成聲也是種幸運,它讓我們不再忽視周圍的世界。莫里最喜愛的詩人W·H·奧登說:相愛或者死亡。若要使生活有好處,需要愛。

如果我們不幸福,無疑是親手爲生命鍍上悲色。世界上,每時每刻都有人死於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後果。鐵鎖易解,心獄難釋,既然死亡必定回來,何必逃避這樣的恐懼卻因此遁入自己製造的囹圄。莫里用餘生上的這門課,一向在告訴我們,就應勇敢應對衰老,應對死亡,應對人生。

合上書,彷彿一片澄明月色關照着內心,我已不虛此行。

認真飄過世界,歲月盈手時,瑣碎與呻吟必是了無蹤跡,愛卻留存。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 篇三

清明下鄉給奶奶上墳,看着周圍的樹木,青草,斜坡,腦海中驀然跳出了一個名字——莫里。

是的,莫里,一個社會學教授!在異國他鄉,在幾乎是同樣的境地裏,安葬着一個平凡而偉大的靈魂,他震撼了我,讓我不得不用着零星的時間一遍一遍地去讀他,去回放他,回放那不斷被病魔吞噬的軀體,回放他在生命走向盡頭前的那特殊的課堂,回放那一句句洗滌人心靈的話語。

《相約星期二》,是命運的相約,是靈魂的相約,是關於生和死的相約,更是生命價值觀的一次真誠的直白。

我知道,芸芸衆生中的我們,至今仍在追求的很多東西正是莫里教授所摒棄的。家庭的不幸、命運的摧殘沒有泯滅他對“善良、尊重、友愛”的執着,他堅信“愛能贏天下。愛永遠是勝者。”

相愛或者死亡。愛是他靈魂的主旋律。他不願意爲死亡塗抹胭脂。面對死亡,面對種種不幸,他克服了常人最難做到的事:與生活講和。原諒自己,原諒他人。他儘可能的給予他人應該給予的東西,他認爲,能給予表明自己還活着!活着,不給予,過的只是行屍走肉般的生活,生命就失去了意義。

他用生命的最後十三天,和米奇相約星期二,用自身的病痛和艱難以及對人生的感悟,教授完了十三節關於“活着的意義”這門課程。他的眼角也有淚,因爲痛楚,他清楚地知道,生命留給他的日子不多了;他的臉上總掛着微笑,即使連“擦屁股”這樣是事情也需要依賴他人時,他也會提示自己像嬰兒般去享受;他的嘴邊流出的是在米奇看來的一種苦澀的幽默,這種幽默常常化解尷尬,讓他與人交流的時候多一份和諧,乃至感動。他敢於直播死亡,直播衰竭。他知道,“夜線”節目是利用他增加戲劇的效果,但他選擇的是讓步,因爲這樣的直播會把他的信息帶給數以萬計的觀衆。他的讓步,會讓更多的人去思考生命,思考死亡,思考人生的價值。

與生活講和,心態纔會平和。與生活講和,你纔會不爲名利所煩惱,纔不會整天患得患失,你才能專注建立自己的文化,全身心地去愛和尊重。“我在和你說話,我想的只有你。”

莫里教授,一個終生的教師!愛是永恆的感情,即使他離開了人世,但他永遠活在讀者的心裏。

生命應該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四

曾聽說,有一本叫做《相約星期二》的書在美國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我慕名看了這本書。沒想到,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故事其實很簡單,作者米奇,像許許多多有事業心的人一樣,努力工作,拼命賺錢,逐漸在對金錢的慾望中迷失了自己,直到他遇見了大學裏的教師,已身患絕症的莫里,兩人相約於星期二,共同繼續從前的課程。

莫里老人用瀕臨死亡者的內心體驗,指導着人們如何面對生活。他說,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與生活講和;愛是人類一生都該追求的最高感情;最完美的一天並不要怎樣的奇異、奢華,而是簡單、輕鬆和快樂;他還告訴人們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的真實感情

我不知道怎樣形容我的感受,我只是覺得在看多了江湖中的恩愛情仇,催淚彈似的偶像書籍後,這本書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我開始明白了這本書爲什麼如此受歡迎。因爲現實社會有時候太浮躁了,人們都在忙碌、彷徨,爲功名利祿而奔波,忽略了內心深處真正的感受,所以內心空虛卻又不知道爲什麼,而莫里的生活恰巧填補了他內心的空擋,所以莫里與他的人生觀,就開始被人們接受和喜愛了。

而且,莫里也給我們帶來了對生命的反思,真正的智者不僅僅勇往直前,還要不時停下腳步,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反思一下從前的生活。莫里也說,很多人在忙着工作,他們有了錢、房子、車,可是他們在精神上卻一貧如洗。

書的高潮以莫里的去世而結束,人雖然已去,而話語猶存,這本書讓我知道怎樣在平凡中尋找快樂,讓我知道如何在繽紛的世界裏永遠保持一顆純潔而寧靜的心。

莫里已去,但我知道他的生命正在以另一種方式延續,我想,我會用自己的一生去學習、去感受。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 篇五

父親走後,重讀《相約星期二》,關於父親的點點滴滴不斷在腦海中浮現,壓抑的感情不斷釋放,最終淚流滿面。看着莫里教授在生命的最後14周裏,與生活講和,深受病痛的折磨依然能爲陌生人遭受苦難而傷心流淚,向他的學生米奇分享關於對死亡、對家庭、對愛等人生重要課題的句句箴言,我漸漸釋然了。

去年11月份吧,當血清甲胎蛋白含量急劇上升,藥效漸漸下降,父親的身體也在慢慢變差,最終在大年七年級腸胃出血之後,我意識到那一天不久就要到來了。而這個情況又不能和母親說,也沒有和哥哥姐姐說,真相除了增加他們的痛苦和心理負擔,毫無意義,只能期盼奇蹟的降臨。父親最終在今年5月中旬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也擺託了折磨他的病痛。

在最後的一個月裏,父親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病房中度過,生活已不能自理,由家人日夜陪牀照顧,而我遠在天邊,只能每天打電話問候。那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樣擠公交去上班,看到哥哥發來的消息,說醫生建議我們辦理出院手續回老家,我意識到該來的還是要來了,但也沒想到卻是那麼突然。想着把手上的工作抓緊辦完交接清楚,乘坐當天傍晚的航班趕回家見父親最後一面,沒想到還沒登機,就收到父親離世的噩耗,直到現在也沒能原諒自己。

父親走後,自家兄弟幫忙張羅料理後事,我趕回到老家已是半夜,看着父親靜靜地躺在紗帳裏,只能默默接受。悲痛欲絕的母親在屋裏臥牀不起,由姑姑嬸嬸們陪着,說話有氣無力,看到我回來之後,不禁放聲大哭,唸叨着父親棄我們而去,而我從此就變成了沒有父親的人了。屋裏哭聲陣陣,爲了不讓母親再分心擔憂我們,我只能故作堅強,強忍淚水,握着母親的手安慰她,只是此時此刻再華麗的話語也顯得蒼白無力,只能默默地陪着,告訴母親還有我們在。來到靈堂,掀開紗帳,看着父親的遺容,淚水在眼珠裏打轉,強忍着低聲啜泣,儼然一個沒心沒肺的不孝子。隨後與叔叔合計着各個事項,得知事情安排妥當之後回到大廳,一直坐着直到天明。

料理後事,安頓好母親之後,懷着複雜的心情返回這邊。白天沉浸在忙碌的工作中,下班後拖着疲憊的身體行屍走肉般走在街道上,整個人跟丟了魂似的。父親生前,我一直安慰開導他,看開點,不要抱怨命運的不公。每次他看到一些異常的指標,試探性地問我病情怎麼樣了,我只能小心翼翼地引導他,從最積極的方面去解讀各種化驗和檢查結果,有時自己竟然也差點信以爲真,以爲奇蹟會出現,最終證明只是自欺欺人罷了。父親走後,我時常在想,爲什麼會是我,爲什麼偏偏是我的父親攤上這樣的事情,爲什麼!也時長會責怪自己,爲什麼在父親身體有異樣的時候帶他去體檢,也很恨自己沒有能力去嘗試療效可能更好的治療藥物,以爲自己做的是“理性選擇”。

以前和朋友閒聊的時候會提及子欲養而親不待,沒想到一語成讖,也許真的是隻有經歷過,感受過,纔能有更加深刻的體會,纔會去做出改變吧。現在所能彌補的,只能是多打電話陪陪母親聊天,督促她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多走路健身活動筋骨,每年做好健康體檢和高危疾病的篩查。家人平安,纔是最大的福氣吧。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 篇六

人活着是爲了什麼?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面對不可預知的死亡與衰老,我們該做些什麼?什麼是愛?愛何以永恆?該怎樣看待金錢和自身的價值?我們有着怎樣的文化和價值觀?

人生有太多的疑問待我們去思考,是的,我們需要一位智者,當作我們的引路人。

而莫里,就是這樣的一位智者。站在世俗之上,俯視着社會。

他樂觀地面對病痛,他從容地體驗死亡。他在享受,因爲他知道:面對我們無法改變的現實和無法避免的痛苦,要學會享受。

這是人生的一課:

我們所在的社會告訴我們:越多越好。可一個人,要分清楚什麼是需要的,什麼是想要的。真正的所需其實很少,而慾望的雪球卻會越滾越大。

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卻可以把握現在。

當一個人能夠平靜地面對死亡,他就會知道如何生活。

愛是人生永恆的話題。

三毛說:“我們不能僅僅爲了活着而活着,更是要是活着的每一天都散發出光和熱來。”

這是一堂永恆的人生課。(也許,讓你們現在讀這本關於人生的大書還不算太早,你的理解已經很深入了!)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七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側索硬化,一年以後與世長辭。作爲莫里早年的得意門生,米奇在老教授纏綿病榻的十四周裏,每週二都上門與他相伴,聆聽他最後的教誨,並在他死後將老師的醒世箴綴珠成鏈,冠名相約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美國著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主要傷口還包括在全球熱銷已達五百萬冊的小說你在天堂裏遇見的五個人。對於他來說,與恩師“相約星期二”的經歷不啻爲一個重新審視自己、重讀人生必修課的機會。這門人生課震撼着作者,也藉由作者的妙筆,感動整個世界。本書在全美各大圖書暢銷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三十一種文字,成爲近年來圖書出版業的奇蹟。

讀這本書之前,內心掙扎了很久。因爲書的封套上那麼鄭重其事地寫道“作家餘秋雨推薦”,於是,很怕這本書會像餘先生的書一樣,讓人在讀的時候正襟危坐,讀完了還得鞠個躬什麼的。還好,有關生命、死亡的書,只要有真正的感悟,不像心靈雞湯之類的小品那麼不痛不癢淺嘗輒止,總會吸引人的。

一位身患絕症纏綿病榻的老教授,面對死亡,他會想到些什麼?他並不是那種與死神抗爭的鬥士,他只是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訴我們,競爭並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隻有一個,那麼就做第二又怎樣?他覺得如若悲傷襲來,無須退避三舍,而恰恰應該盡情體會個中滋味,細細品嚐後再棄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脫……也許這些並不太新鮮,甚至不太“與時俱進”,可是讀完整本書後,你纔會理解,其實他重新審視的是人們公認的從不多加思考的標準,而我們仍然在這樣的標準下,渾渾噩噩地鬥志昂揚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直與教授相伴,聆聽他的內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所以,書中還有他的瑣憶和隨想。

讀這樣的書,總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想起角落裏那落滿灰塵的畫筆,想起很長時間沒打電話聯絡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陽光下從容地坐一會兒眯一眯眼睛,想離開現在固定、緊張、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過,合上書,就像關閉了一扇窗,日子還是一樣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說“當你學會了怎樣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活。”聽他的話,我們都還要繼續努力學習呢。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篇八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一堂人生課。

相約星期二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因爲真實所以感人。

它的內容涉及到了死亡、恐懼、衰老、婚姻、社會等等,幾乎人生所有的命題。每一章都閃爍着莫里這個可愛老人的`個人魅力和人生哲學。

讀完的時候覺得這是一本關於人生哲學的書,可是大綱卻把它歸結爲管理類。當然這肯定是有理由的。或許編者是希望讀者不僅僅感嘆裏面博大的人生哲學,更希望它能帶來一些改變,就像莫里對米奇的影響一樣。莫里告訴我們該如何管理自己的人生,管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莫里在裏面是一個言傳身教的老人,他的話像一湖清水流淌過心我裏,讓人體會到了他的那份難得的醒豁和超脫。

其實我們生活中總遇到一些困惑。有時我們也會這樣問自己,我們到底想要什麼,爲什麼總感覺生活無聊空虛,爲什麼周圍的人都不懂我。.。.。.

有時我們分不清楚自己需要的和想要的東西之間的區別,我們不知道這是別人想要我做的還是自己喜歡做的事。

因爲生活中有太多的誘惑,金錢、名利、地位等等,它在我們的心裏蒙上了一層煙霧。我們過多地追求物質需要,可它們並不能使我們滿足。我們忽視了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的關係,我們忽視了周圍的世界。所以看不清心底最需要的東西。也就是愛。莫里說愛是唯一理性的行爲。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

莫里在談論完美的一天時說出了他心中完美一天的樣子,他說,我想想??早晨起牀,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麪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於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後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麪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後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

雖然這樣的一天很普通,但很豐富。有家庭的幸福,朋友的陪伴,做自己喜歡的事,享受自然界的美妙。看似簡單,實則幸福。這纔是我們需要的生活。

只是這份平靜的生活總是難以得到,就像莫里說的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可是往往在我們認清的時候,我們或許剩下的只有了遺憾。

在莫里生病期間,不停有人來探訪他,同事、朋友、甚至是以前的學生。從這裏就能看出他的個人魅力。連他的學生,本書的作者米奇也說,但我還是對他有那麼多的朋友而感到驚訝,甚至還有些忌妒。我回想起大學時那些圍着我轉的“哥們”,他們如今在哪裏呢?俗話說的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是不可或缺的,那種可以無拘無束,坦誠相待、相伴一生的朋友更是重要。所以莫里有那麼多這樣的朋友引來米奇的嫉妒也就不足爲怪了。但是是何魅力引來他有這麼多朋友的不離不棄?米奇說,他一看見我就會用含混、尖細的聲音招呼我。

可這僅僅是個開頭。當莫里和你在一起時,他會全身心地陪伴你。他注視着你的眼睛,傾聽你的說話,那專心致志的神態就彷彿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人。要是人們每天的第一次見面都能像遇見莫里那樣——而不是來自女招待,司機或老闆的漫不經心的咕噥聲,那生活一定會美好得多。還有你和他談論不幸的事情時,他的眼睛會變得溼潤;你和他開一個哪怕是蹩腳的玩笑時,他的眼睛會笑成一條縫。他隨時向你但露他的感情,而這正是我們這一代人所缺少的品質。我想他是一個很好的聆聽者,他能觸及到你的內心,看到你需要的東西,然後播撒愛。我想誰會拒絕與這樣的人做朋友呢?

莫里說,人與人的關係是沒有固定公式的。它需要雙方用愛心去促成,給予雙方以空間,瞭解彼此的願望和需求,瞭解彼此能做些什麼以及各自不同的生活。這句雖然是用在婚姻雙方的身上,但是用在朋友之間也未嘗不可。

這本書實在有太多的精彩之處值得深究。

我相信莫里會像那首詩——

“我親愛的表哥。

你那顆永不顯老的心。

隨着時光的流逝,將變成一棵。

稚嫩的紅杉”。

所說的在每一個讀者心中變成一顆紅杉,陪伴我們整個人生。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100字 篇九

幾年前,一位好友勸我讀一讀在美暢銷排行榜的一本好書《相約星期二》,它會給你帶來一定的啓發,改變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出於好奇和期盼,週末的一天,我走進新華書店,在新書架上找到了這本書, “一個老頭,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的課”,一個感動整個世界的故事,從此讓我改變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

《相約星期二》的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一位美國一位頗有成就的專欄作家、電臺主持,他得知自己最尊敬的老教授莫里身患不治之症,在前往探視中與老教授相約每週二,在與莫里教授相伴的最後十四個星期裏,米奇。阿爾博姆聆聽莫里教授最後的教誨,他們聊到了許多的人生問題多,如何面對他人,如何面對愛,如何面對恐懼,如何面對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錢與文化,衰老與死亡,人生是莫里教授的臨終一課。這持續了十四周的人生課題,直到莫里教授的逝去。米奇。阿爾博姆將莫里教授的醒世箴言談話內容編輯成冊,書名《相約星期二》。

翻開這本書,我看到面對自己將要逝去的生命,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對生命即將離去的恐懼,而是希望把自己許多年來思考的一些東西傳播給更多的人。它沒有發人深省的警示名言,也沒有什麼心靈雞湯之類的詞語,只有記錄了莫里教授用他的平和、親切、幽默面對即將死去的事實,侃侃談吐自己對人生的態度,這是一堂關於如何面對愛與被愛,衰老與死亡的教育課。之所以讓我感動,面對關愛,當大多數人在索取,在抱怨自己沒有得到更多一些關愛時,而莫里教授卻始終保持往以的樂觀和一向飽滿的熱情,繼續給唯一的學生上課;面對衰老,當大多數人在哀怨惋惜,在抱怨時光如劍、逝者如斯夫時,而莫里教授坦然的回答:“隨着年齡的增加,你的閱歷也更加豐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歲的年齡階段,你就永遠是二十二歲的那般淺薄。要知道,衰老並不就是衰敗。它是成熟。接近死亡並不一定是壞事,當你意識到這個事實後,它也有十分積極的一面,你會因此而活得更好。”;面對死亡,在大多數人恐懼而終日不可惶恐時,而莫里教授面臨死亡,坦然的說:“死亡跟生命一樣自然。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他保持着積極向上的態度,用清醒冷靜和熱情的心態去審視自己的一生,用自己一生的智慧去辨別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以前,回想自己工作生活的現狀,勤勤懇懇的工作,忙忙碌碌的一生,隨着流失的歲月,也看不到自己人生價值所在的體現。自從讀《相約星期二》之後,我對人生的感悟有了一定的認知,再也不會抱怨和畏懼。我明白自己不能抵擋時間逝去的腳步,也不能抹去歲月留在臉上的痕跡,但我會保持一個陽光的心態,以平常的心態對待生活,紮紮實實做好每一件事情,踏踏實實的走自己的路,做一個永遠快樂的平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