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羅生門有感多篇

讀後感2.74W

讀羅生門有感多篇

羅生門讀後感 篇一

因爲黑澤明拍的一部同名電影,《羅生門》可能要算芥川龍之介所有小說裏最爲人所知的一個。但看過小說後便知,電影其實並非改編自這一篇,而是取材於另一篇《竹林中》。真正的小說《羅生門》,故事十分簡單,篇幅也很短小,講的就是一個飢寒交迫的武士遇到一個同樣食不果腹的老婦,在與之對話後突然大悟,放棄了思想掙扎,下手搶劫了老婦然後逃走的事。

**災害不斷的年代,給包括人心在內的一切都披上一層灰暗的色彩。落魄的武士在走投無路、無以爲繼的情景下,不得不放棄良知以求活命,但能夠看出,即使在作出了決定之後,他仍然對殺人越貨這種行徑心存懷疑。可是,偶遇老婦的一番話,讓他放棄了原本處於道德層面的掙扎,退回到活着還是等死的簡單自問,從而做出了棄義偷生的選擇。

老婦是爲了生計去拔死屍的頭髮,武士是爲了生存搶走老婦衣裳,這麼做都非他們所願,但除此之外,便沒有更好的活下去的出路。在那裏,生死變成了超越道德的首要矛盾,而一條生命本身並沒有善或者惡的區分,於是正義與罪惡的界限模糊了。

武士最終心生歹念搶劫而逃,小說也在這荒誕的結局之中,引人走向對自身行爲更深層的思考。善與惡的界限究竟在哪裏?是否爲了生存就能夠無所不爲?是否爲活命而被迫做出的事就都能夠得到諒解,都能夠逃脫良知的審判?

芥川龍之介並沒有給出他的答案,他只是借筆下的人物承認了人性的黯淡一面,卻並沒有說這即是必然。

讀羅生門有感 篇二

在這個漫長的漫長的寒假中,我讀了一篇令我印象深刻的短文《羅生門》。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書的封面就深深地吸引力了我:一扇非常復古的大門,看上去有一點斑駁,有一點鏽跡,有一點潮溼,典型的西方古堡大門。我心想:這應該就是文中指的羅生門吧。

這篇短文的主人公是一位家丁,故事講述了因爲經濟大蕭條家丁被服侍多年的東家辭退了。無處可去,坐在羅生門下避雨,家丁反覆尋思明天的日子怎麼過?該做點什麼?這樣的天氣加重了家丁憂鬱的心情,他好想填飽肚子有個暖和的地方躺一躺,由遠及近,盡是嘩嘩的雨聲,擡頭望去一片濃重的烏雲。他的腦中跳出一個可怕的念頭---除當強盜,別無生念。在經過了激烈的思想鬥爭後,他最終還是選擇走進了一棟大樓。至於他的下落,更是無人知曉。看完後我覺得這位家丁就是一個被慾望所控制的人,如果不及時的改正,就會發生不堪設想的後果。

短文着重描寫了環境,寫出天氣的惡劣以及四周的幽靜,襯托出家丁的寒冷和恐懼。還描寫了家丁的動作和心理變化,從開始的猶豫到後來的理所當然。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不能因爲一時間的利益而失去理智。就像《浮士德》中那名男子與魔鬼一樣,男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慾望將靈魂與慾望作了交換。在生活中有許多與自控息息相關的事情。例如:看電視,玩電子產品等。我們要有自控力,不能因爲吸引力而忘記了時間,這樣還會使你的可信度降低,因爲你並不誠信。

看完這篇短文後,我看電視我不會像以前那樣一拖再拖,到時間後不用媽媽說自己就會自覺的關掉。日常行爲中也一樣,要爲自己的行爲負責,在決定一件事前要三思。

讀一本書就像在與一位智者交談,讀完這本書我學會了自控學會了思考,更重要的是不做慾望的奴隸。

羅生門讀後感 篇三

芥川龍之介,對於不少的文學愛好者來說,這必定是一個略帶遺憾的名字。就像美術愛好者對於那個用黑白兩色既能構築唯美意境的比亞茲萊的英年早逝而扼腕一樣,芥川年僅35歲的生命太過於彰顯命運對天賦的吝嗇。好在,在他們早早的去世之後,我們發現他們留給了我們不少值得珍藏的精神寶藏,一如比亞茲萊的《沙樂美》,一如芥川的《羅生門》。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23歲的時候發表的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說,不過“成功”一詞只能說是在後來肯定了它的藝術價值,當時《羅生門》並沒有激起強烈的反響。如今看來何妨呢,短暫的岑寂不能埋沒才華的光輝吧。

芥川的短篇小說除卻個別有着清晰杜撰的時間空間背景(如《南京的基督》《單相思》)之外,大部分取材於東亞的古代神怪傳說或是歷史故事,《羅生門》也是屬於這個範疇(取材於《今昔物語》)這種背景框架的直接借鑑最大的優點就是使讀者能夠更快地產生對於作品本身的代入感。芥川的小說篇幅不長,角色也不多,這些硬件的簡潔爲作者軟件的發揮提供了很大的創作自由度。如開頭的背景交代非常的簡潔:

“薄暮時分,羅生門下,一個家將正在等待雨的過去。”——短短的一句話,地點時間人物全部展示了。

針對芥川來說,這樣的簡潔更能夠凸現他那凌駕於情節之上,讀者情緒之上的冷靜沉鬱的敘述。《羅生門》作爲他的代表作,非常突出的展示了他的這種特色。

《羅生門》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種濃重陰沉的氣氛得到了最大的發揮。“於是,樂得狐狸來棲,盜賊入住,最後竟將無人認領的死屍也搬了進來,且日久成俗。”這便是文章標題羅生門的景象,再加上落魄流亡的家將,骨瘦如柴的老嫗,搭配着烏鴉死屍,全都在昏暗的雨天下散發着消極腐爛的氣息,呈現着行將就木的可憎狀態。這種筆法就像艾倫。坡那種無故產生裂縫的牆壁一樣,給情節的發展作了一個危險的預兆。但就象徵意義而言,兩者卻又是截然不同的。艾倫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在種植恐懼的種子,而芥川這樣做,因爲他就是以這樣的姿態來寫小說的。

《羅生門》從頭至尾保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風格,這也是背景部分簡化的優點。家將思維的變化,從起初的“當強盜還是餓死”到見到老嫗後“對一切罪惡引起的反感愈來愈強烈”和最後急轉而下的“這也是爲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餓死”的“惡”的覺悟,完全感覺不到這些句子有任何對於人類生存哲理說教般的突兀與做作,有的只是關於良知與人性的專注思考。對於一篇將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時間空間加以劇烈地激化呈現的作品,芥川用冷峻的語氣磨平了世俗思考問題時略帶慣性的棱角;用簡潔的文字把“惡”那光怪陸離的醜態直接暴露於作者面前進行審視與拷問。這種處理,無疑是高超且成功的。

如果全文中家將思想由此及彼的變化令讀者感到毛骨悚然的陰森。那麼結局中家將消失在“黑漆漆的夜中”則將這種恐懼推向了頂點。我想起了《藥》的結局,雖然烏鴉沒有飛上夏瑜的墳頭,至少那花環在茫然中點亮了微弱的希望光芒。而《羅生門》中,隨着老太婆“嘟囔又像呻吟”的聲音,全文便劃上了死寂的句號。這種對於絕望與陰冷的貫徹性的表達,與芥川本人當時情感遭受打擊不無關係,但摒棄“小我”的情緒,它浸透出的是對人類個體意識在利益關係下不斷缺失的惶恐與不安。

曾經冒出些聲音,斥責他缺乏類似於他同年代中國大陸上那種阡陌中崛起的民族正氣。我認爲這些聲音是過於苛刻且有失偏頗的。正如薩特存在主義的闡述說到:“人的存在在先,本質在後。到這荒謬世界來,雖然痛苦萬分,但並非只有等死,而是通過自由選擇尋找生存之路。”當芸芸衆生奔波忙碌於生存之路時,芥川另闢蹊徑,自我選擇去直面這“荒謬世界”中的“痛苦萬分”。雖然芥川龍之介並不能從中解脫,於1927年懷着對於時代與社會的困惑不安服毒自盡。但對於日後以安部公房,大江健三郎爲代表的日本近代文學,是具有開拓意義的。

《羅生門》是一篇風格特異,技巧精湛的短篇小說,其文就如他的作者一樣,清晰而沉重地看到了問題,展現了問題,卻無計解決問題,看到那黑暗之中光明的門扉,卻只能在門外的黑暗中無力的嘆息。大概是這樣的困惑並不只是侷限在一個時代,而是人類自我的終身枷鎖。於是芥川的瘦弱肩膀終於才被壓倒。可在某一個國度,某一個時代裏,又有幾人能擔負起這種思索的重任呢?

不得不爲芥川先生獻上一點我淺陋的敬意啊。

羅生門讀後感 篇四

一間破殿,陳舊的牌匾,一場由於大雨,一箇中國故事。人性就如此他們醜陋的被展現自己出來。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故事的傑作本身來自禪宗是“黃昏,羅門下,家人正在等待過去的雨。”就是這麼簡單,並強調一個事實,即他是高出了讀者的情緒的情況下,冷靜的敘述。

《羅生門》尤其精短,在芥川先生的小說裏只有中國故事,讀來也是令人產生疑惑。不過,不可進行否認地,每次讀《羅生門》都會覺得有種精神壓抑學生沉悶感:日落黃昏,陰霾密佈,陰雨連綿,斷壁殘垣,烏鴉在頭頂盤旋,腳邊是無人認領的屍體……一副瘡痍景象,爲後繼相關危險的情節發展做了一些鋪墊。老婦在女子對於屍體上拔髮被一個從主人家被趕出的僕人撞見,僕人可以瞭解農村老婦用蛇幹充當魚乾賣錢謀生的故事後我們恍然大悟:兩人作惡撒謊行爲都是企業爲了提高生存,自己已經成爲一種強盜又何嘗不是不可呢?於是他們搶了老婦的衣服逃走了。

無論是不積德的老婦人,還是從“正義”變成強盜,都同樣令人悲傷和可憐。 天災人禍,生活迫不得已,這是一切犯罪的藉口,也是人性的構成變黑。 當一個人的基本生存得不到滿足時,做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原諒的。” 這種荒謬的言論被認爲是理所當然的。 但縱觀中國歷史,“不被呻吟所餵養”、“不屈服於大米”和“貧窮是不能移動的”這些說法恰恰證明了世界上有比生存更重要的東西——尊嚴。

社會是複雜的,善與惡都不容易界定。更不用說人類思想的複雜性,善惡的概念是由人們的社會認知和個人理想目標的深度決定的。作爲一個普通人,肯定會認爲自己是“好人”。

只有在衣食無憂,風氣淳樸的社會中,人們社會纔會有尊嚴問題意識,會懲惡揚善。在溫飽都得到了不到可以保證的社會中,罪惡感會被進行消解,善良和正義已經成爲一個藉口。

回過頭來,有軟弱的地方政府就有一種欺騙固然沒錯,然而中國軟弱從何發展而來?純然是慾望造就了軟弱。因爲想保住企業現在學生自身的地位而軟弱從[]而進行欺騙他人。人們生活就是一個因爲通過這種的思想而用謊言構築看似光鮮靚麗的海市蜃樓。

微風過羅生門吹,作爲慾望南京。心羅生門,卻怎麼也長將再次清理?

羅生門讀後感 篇五

面對死亡的威脅,你選擇當強盜,還是餓死?從思考到遲疑最後心中有了答案,到底是什麼改變了家丁的內心?讀完羅生門後,我久久地陷入了沉思。荀子主張性惡論,人生來就是利己的,但可以通過後天的教化慢慢改變。可感化真正起到作用了嗎?當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當絕無外人可以探知真相時,你選擇自己,還是他人?

家丁是可憐的,遭遇戰爭年代,主人拋棄,流離失所,孤零一人只能在羅生門處躲雨。起初,他在餓死還是當強盜這個問題上還是缺乏勇氣,只能說是有心無膽。那是什麼改變了他?

二樓的老婆子是可憐的,本應是享老福的年紀,卻躲在死人堆中取火,在死人堆中尋找生存來源。當家丁看到老婆子拔死人頭髮時,他的第一反應是“。餓死還是做強盜,恐怕他會毫不含糊地選擇餓死”。這時的家丁初次真正見識到惡的一面時,他從心底裏厭惡,難道僅僅是厭惡老婆子嗎?不,他厭惡的同時還產生了有做強盜想法的自己。

當家丁弄明白老婆子所做一切的緣由後,他自己開始被老婆子影響到,利己主義的思想捲土重來,這時,他下定了決心,奪走老婆子的衣服逃走。

回頭再讀一遍故事,面對死亡的威脅,你是選擇餓死還是當強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孔乙己一生潦倒,卻依舊選擇“之乎者也”;漢朝匈奴猖獗,班超毅然棄筆從戎。我們可以說孔乙己太懦弱嗎?我想他所需求的東西太合乎情理,只得教人把斥責的話生生咽回肚子裏……

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寫作風格總是獨具一格,慢慢悠悠的環境中總能突顯人物的心境,敘事手段同樣獨具特色,不禁使人感到一種獨特的魅力。

讀完《羅生門》後,不禁又使我想起來另一部書籍《三體》,當艦隊背井離鄉後,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家園的破滅,能源告急,食物危機,語言已經成爲沒必要的工具時,梅杜薩之筏的景象再次顯現。道德是人類文明建立起來的規則,那麼脫離了人類的團體後,或者說即使做了超越道德的事情後也不會被人們制裁的時候,人們行爲的準則又會變成什麼樣呢?爲了集體奉獻自我,還是爲了自我殺害其他人?

人人都有利己主義,但同時人人又有選擇的權力。羅生門的雨不可避免,但希望每一個候雨人都可以等到一片屬於自己的晴天。

《羅生門》讀後感 篇六

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有七個章節,第二章節《竹林中》,被改編成電影,叫《羅生門》,日本導演黑澤明導的,獲了幾個國際獎。羅生門,日本京都的正南門。雲遊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門底下避雨,三人閒聊,話題開始:一個武士和他妻子路過荒山,遭遇了不測。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慘遭殺害。慘案如何釀成?兇手、妻子、借武士亡魂來做證的女巫,都各有說法。真相只有一個。但爲了美化自己,掩飾自己的罪過,各人提供證詞各不相同。從法律角度來說,即使所有見證人的證言中,都有一部分是基於有利於自己的動機而說的謊言,那麼真相通過邏輯推理還是可以得知的。

第一章《羅生門》講的是一名被僱主辭退的家將,傍晚被困雨中無路可走,一邊避雨一邊爲明天的生計犯愁。當他在考慮選擇當強盜還是選擇餓死的時候,看到一名老婦在拔死人的頭髮,以用來做假髮,並說這個人生前也不是好人,將蛇肉當作魚乾來賣。然後家將搶走了老婦的衣服,消失在了夜色之中。故事陰森但不難懂,惡念就在一瞬間,只要有個壞榜樣。《地獄變》章節講的統治者堀川大公驕奢淫逸,民不聊生,老百姓煎熬在水深火熱中。老畫師良秀孤高倨傲性情乖張,他有一獨女年方十五,生得花容玉貌,不幸被堀川大公擄入宮闈。 堀川大公敕命良秀畫一扇“地獄變”屏風,而一向只能畫親眼所見之物的良秀爲了畫出火焰地獄的景象,請求堀川大公焚燒一輛檳榔毛車讓他寫生。大公應允,可令良秀魂飛魄散的是,檳榔毛車中竟鎖着自己的女兒……什麼是地獄,這個真實的人間就是地獄。

《鼻子》章節講的是高僧禪智內供的鼻子。那鼻子足有五六寸長,從嘴脣上方一直耷拉到下頜。這給內供的生活造成了很多不便,但真正讓他苦悶的是他那因鼻子而受傷的自尊。都說他是因爲這鼻子而遁入空門的。爲了尋求心理上的安慰,內供希望他們僧人中間也有這樣一個長鼻子的人,又希望能從內典外典中找一個和自己鼻子一模一樣的人,但都毫無結果。內供的徒弟得到一個方法,讓內供用開水燙鼻子,然後在鼻子上踩。最後方法奏效,內供的鼻子變短了。他以爲人們會改變對他的態度。可人們非但沒有改變對內供的態度,反而變本加厲地嘲笑他,這讓內供後悔把鼻子縮短了。“人都有兩種相互矛盾的情感。當然每個人都有惻隱之心。

但是,當那人想方設法擺脫了不幸,旁人忽然就有些悵然若失,說得誇張些,他們甚至想讓那人想重蹈覆轍。不經意間,雖說是消極的,對那人心中卻萌生敵意——內供儘管無法得知其中奧妙,他的不快,只是因爲從池尾衆僧人的態度中,感覺出旁觀者的利己主義而已。”起初大家雖嘲笑內供的長鼻子,但也有同情的心理。但當內供的鼻子縮短之後,大家非但不停止對他的取笑,反而更明目張膽地嘲笑起來。而內供在他人的目光中失去了自我,他不懂得接受最本真的自己,而被別人的態度所支配。但順應別人,得到了什麼?內供的鼻子最後恢復到原來的長度,正如當時鼻子變短時那樣,他突然心曠神怡,有種失而復得的感覺。

《山藥粥》章節講的是卑微的五品侍衛,人生中唯一的夢想是好好喝一頓山藥粥。拜貴公子利仁賞賜,他有了喝不盡的山藥粥;而此時的他面對海一樣的山藥粥,只覺索然無味,多喝一口都是煎熬。回想起來以前的自己,心中充滿依依之情。那是受許多人愚弄的他,是那個將飽餐一頓山藥粥的願望獨藏心裏幸福的他。一個看臉的社會,外表有缺陷,或長相猥瑣齷齪人總是受到不善良的對待,心存希望就是生活的力量。人艱不拆,且行且珍惜!

讀羅生門有感 篇七

戰亂期間,農民避難羅生門,在門樓上碰到一個老太婆拔女屍的頭髮做假髮,他搶走老太婆的衣服揚長而去。故事很簡單。

小說重點描述農民心理的轉變,剛開始,面對餓死還是做強盜的選擇,他還在做激烈的思想鬥爭;突然發現老太婆時,他瞬間對惡產生了強烈的排斥,甚至寧願餓死;而在聽完老太婆的敘述後,他卻爲惡找到理由,並立即付諸實施。人性的軟弱和無原則表現的淋漓盡致。

老太婆爲惡有她的理由:女屍活着的時候,用蛇假冒魚乾賣掉賺錢;農民也有理由:老太婆做的事情實在噁心。而女屍、老太婆和農民面臨着共同的困境:不爲惡,就會餓死。所有人都有正那麼人性的底線在哪裏?尤其在極端的情況下。我們往往關注這時候人性善的一面,比如泰坦尼克沉船時,男人們請女士先走,我們稱之爲人性的光輝,而光輝背後的陰暗,就少有深入探討的了。

人們還善於把自己隱藏到羣體中,羣體中惡的底線往往會變得更低,甚至於無。“大家都這樣做的”這樣的想法會消除自己對惡的不安。但惡是客觀的,不同角度的解釋並不能改變它的存在形式。既然這一切無可避免,我能如何做呢?遠離廣場,讓自己的底線更高吧。所有人都有正當的理由,爲惡最難的就是說服自己。

那麼人性的底線在哪裏?尤其在極端的情況下。我們往往關注這時候人性善的一面,比如泰坦尼克沉船時,男人們請女士先走,我們稱之爲人性的光輝,而光輝背後的陰暗,就少有深入探討的了。

人們還善於把自己隱藏到羣體中,羣體中惡的底線往往會變得更低,甚至於無。“大家都這樣做的”這樣的想法會消除自己對惡的不安。但惡是客觀的,不同角度的解釋並不能改變它的存在形式。既然這一切無可避免,我能如何做呢?遠離廣場,讓自己的底線更高吧。

羅生門讀後感 篇八

這是暑假在微信讀書上聽的書,本來以爲是一篇中長篇小說,結果發現是一個一個的小故事。先說一下,我讀書吧,完全是憑眼緣,或者去找別人推薦的看,我不喜歡看勵志書、心裏雞湯什麼的,不功利地想從中收穫多少東西,可是也不會去看那些沒有一點營養的網文,所以看的就很雜,喜好隨心不隨意哈哈。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作者把人性以及人的那點細心思全都展現了出來。在死亡威脅下,拔死人頭髮、做強盜這些令人不齒的事都做的理直氣壯,女人與情婦一邊商量謀殺親夫一邊卻又互相猜忌對方是否會背叛自我。大家都在爲了自我的利益不擇手段,編制謊言,即使騙不了別人,也要讓自我心安理得。

也許跟芥川龍之介(作者)的生活經歷有過,所以整篇文章都透露着一種陰暗、絕望。我覺得我們看這書的時候,不用太糾結於書的那些負面資料,人性本就複雜,生物本能就是趨利避害,我們只需瞭解就好,做好自我就好。有句話怎樣說: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羅生門讀後感 篇九

用了大概四五天裏的空閒時間,把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短篇小說集給讀完了。小說集一共收錄了芥川龍之介的二十五篇小說,這二十五篇小說裏,都有個共同特性:短小精悍。

最開始的時候,我對芥川的認識,只停留於聽說過“芥川龍之介”這個的名字,但卻從沒有看過他的小說。就只是草草有個印象——芥川龍之介在文壇上好像是個了不起的人物。直到我這次翻開了《羅生門》這本書的序,才稍微對他有了些瞭解。果然,他和我最初的那個印象別無二致:芥川龍之介,的的確確是個文壇大家,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引用高慧勤譯者在序裏的這段話,便足以說明他的重要性:“芥川果不負衆望,佳作迭出,成爲日本短篇一大家。悠悠歲月,大浪淘沙,一個現代作家,能經得起時間的篩選,能在文學史上佔有光輝的一席,具有文學史的意義,足以代表一國的文學,爲世界同行所認同,當自有其卓絕之處。”是阿,讀完這部《羅生門》,我只後悔,沒有早些讀到他的作品。

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集,總是必定涉及到人性。譯者在序中也說:“讀芥川的小說,常讓人驚訝:他對人,對人性,怎麼會有如許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在細小瑣碎平平常常的事物中,竟能將人性的某些方面,剖析得那麼尖銳而透徹!”而追究箇中原因,不得不提到芥川的生活背景:芥川的母親在其出生後八個月便精神失常了,他被交由舅父收養,等到他母親去世後兩年,他便正式成爲了舅父家的養子。長大後,他愛上了一個女孩,卻遭到了養父家的強烈反對。“此事對他影響甚大,平生第一次在人生大事上遭遇挫折——觸碰到人的自私,哪怕是親人也不例外。”加之寄人籬下以及有個精神失常的母親…等等影響之下,芥川對人性有着深刻的瞭解。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便是“我經常對‘人性’表示輕蔑,那是事實。但又常常對‘人性’感到喜愛,那也是事實。”我想,正是因爲如此,芥川的小說裏,才總能夠看到人性。

芥川大概是個較悲觀的人吧,所以在他的二十五篇小說裏,大概有二十篇講到的都是人性的醜惡和不堪。諸如《羅生門》,是活活餓死還是成爲強盜?家丁原本的猶豫在一秒內便有了答案——“此實乃不得已,不然就得餓死。”;又如《蜘蛛之絲》,廂犍陀“只顧一己脫離苦海,絲毫無慈悲心腸,受得應得的報應,又落進原先的地獄。”;再如《枯野抄》,“古往今來無與倫比的一代俳諧宗師芭蕉庵主鬆尾桃青,在‘無限悲痛的’衆弟子簇圍之下,溘然長逝。”……好多好多,都被他用了寥寥幾千字,向我們展示了人性的利己本質。

雖然大多數都是描寫了人性的不堪之面,但《羅生門》裏也偶有描寫人性可愛的一面。

其中,我最喜歡的乃是《黃粱夢》這一篇。呂翁原以爲盧生經歷了“人”的一生後,便“子對人生之執着與熱情,該可減卻幾分吧?既知得失之理,死生之情,人生誠無意義耳。然否?”卻得到了盧生的這番答案:“唯因虛夢,尤需真活。彼夢會醒,此夢亦終有醒來之時。人生在世,要活得回首往事之際能無愧於說:此生確曾活出個名堂來。先生以爲然乎?”可以說,我是非常地贊同盧生這番話了,因爲我也有他的這般想法。人就活這一次,怎麼能不好好活着呢?在彌留之際回首了一番往事之後,無愧於此才能去的安心阿。

《羅生門》,實在稱得上是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