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走向海洋》讀書筆記

第一篇:走向海洋的讀書徵文

《走向海洋》讀書筆記

《走向海洋》讀書徵文

隨着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一個開發海洋的新時代己經來臨。在開發海洋中,人們將更有效地從海洋中取得更多財富。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籌劃建立或已經建立了海底田園和海底牧場,人們正在從過去單純的海洋捕撈時代,逐漸過渡到未來的“耕海”時代。在不遠的將來,人們在海底田園和海底牧場中,將比在陸地上的農牧場中工作得更出色、更有效,因爲同面積的單位產量,海洋養殖的產量要比陸地種植高出100倍。人們將大量養殖海藻和海草等,供應陸地上的牛、豬、羊等作飼料,從而獲得更多的蛋白質、世界海底田園的總產量不久將會從目前的2014萬噸躍增到5000萬噸,大量的海藻、海草等也將由水下聯合收割機來割取,然後由鋼索吊裝到船上。

在不久的將來,人們世世代代捕魚用的漁網將被強大的吸水裝置替代,利用電場發出的光、一定頻率的聲音和溶於水中的特殊化合物,能夠引誘和迫使魚羣集中在一起,遊近船上放下的吸水管道,吸水管道連水帶魚一起吸進船艙中。到那時,連同海底牧場向人類提供的各種魚蝦類一起,人們從海洋中所獲得的海味將達10億多噸,比現在向海洋索取到的多上十幾倍乃至幾十倍。

隨着世界對石油、天然氣等資源需求量的不斷增長和人們對這些資源的大量開採,陸地上的這些資源將日益枯竭。使人們勢必將目光轉向海洋,或者另找新能源。據估計.海底的石油蘊藏量約爲900億噸,僅北冰洋的石油儲量就可供世界用上50年。目前,己有 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大陸架和深海石油的勘探與開採,己發現了

500多個油氣田,一個爲期十年的世界海洋邊緣鑽探計劃的實施已近尾聲。探索和開採海底石油,並將把生產基地建在海底。對於海底石油開採後的運輸問題,人們將用大型潛水艇。設想把巨型塑料筒沉入海底,裏面裝上10萬噸原油,由潛艇拖帶航行。也有人設計用飛船裝運。

海洋中存在着巨大的能量,人們稱之爲“藍色的煤海”,它將轉

化爲人類未來的能源。未來的海洋熱能轉化廠,將設置在海中,在沿海可由電纜供給城市用電。被譽爲“未來的燃料”的重水,海水中的含量也比陸地水高得多。從重水中可以提取氫的同位素,科學家們正在用它來進行熱核反應試驗,如果獲得成功,它將成爲取之不盡的能源。

在不遠的將來,人們還將建造“海底城市”,這己不是幻想,而是現實。目前,日本已爲阿拉伯國家建造了一座海上游動的“小城市”。它大多用鋼鐵做成,中心是一座6層大廈。設有室內小花園、電影院,水電全部自己供應。它可以滿足海上採油工作人員文化娛樂生活的需要。這個浮動“城市”是靠8根高大柱子托起的,把它們收起來,就可以當船行駛。將來許多海上工廠,將在原料生產地或市場附近的海域興建起來,爲海上城市居民提供物質需要。日本四國島西南面的龍串灣,有個 “海中公園”,人們在海底透過 16面直徑 60釐米的玻璃窗可以飽覽海底奇景:奇形怪狀的礁石,五彩繽紛的珊瑚,各種奇麗的魚兒及奇趣的海星、海葵等。自從美國第一個建造了水下實驗室以後,不少國家紛紛效仿,在海底建造“鋼屋”和其他建築,“屋”內氣壓和海面相同,人們可以在裏面正常地工作,維修海底油氣井,打撈沉船,

海底勘探或爲潛艇補給等。另據報道,日本一羣工程師、建築師。計劃在離東京120千米的海域上,建設世界首座“海洋城”,以解決未來人類住的問題。海洋城將建於200米深的海底,有 4層樓高的鋼骨平臺,離海面約70米,面積23平方千米、全城由1萬條堅固直柱頂住,直柱附近設有感應裝置。可測颱風、海嘯及暗流,自我調整力度以抵抗這些外來壓力,保持海洋城的平穩。海洋城除了住宅區外,還有一個商業中心,400個網球場,8個高爾夫球場,兩個棒球場,1個栽種水果蔬菜的人工田,還有縱橫相連的道路。海洋城的建設費用估計需要2014億美元,這項巨大的工程可望在本世紀末完成。到21世紀,這座“海底城市”將居住萬人以上,那時,深邃的海底不再沉默,將會跟大陸一樣,變得熱鬧非凡,越來越多的人將去發掘它、建設它,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去描繪這張碩大無比的宏偉藍圖。

海洋的未來向人們展示了輝煌的前景,廣袤的海洋將給人類作出巨大的奉獻!

第二篇:陸地與海洋讀書筆記

《陸地與海洋》讀書筆記

第一篇《陸地與海洋》

人類的起源是什麼?構成人類的元素是什麼?本文開篇即試圖從人類種族的特徵上探尋這個問題的答案。

作者爲什麼問起這個問題?這與本文的主旨有多大關係?本文的主旨又是什麼?或許這是很多剛剛讀過文章開頭的讀者的疑惑。作者回答說,“人是一種陸地動物??獨立是他的立足點和根基,他由此獲得了自己的視角,這也決定了他觀察世界的印象和方式”,人類很多古老的神話中也是以土元素爲起源,不過,作者很快否定了讀者閱讀中自然而然產生的想法,“土是決定人類性質的首要因素”,他從人面對大海時的感受、民族神話和傳說中海洋神靈、人類文化中對水的崇拜以及哲學家對人類起源於水的觀點幾個角度說明,水元素也是人類性質的來源。在第一節結束時,作者明確了一點,人類的元素不是非水即土,而是一個難以確定的問題。

在第二節中,作者似乎明確了文章的主題——討論陸權與海權,探討人類從陸地文明向海洋文明發展的原因,並且首先是從四大元素代表的源初意義上。作者認爲,人類的存在和命運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環境——由陸地或海洋兩種元素生髮出來的種種規定、尤其是歷史存在中二者相關聯的種種形式——制約,但是“人如今已是一種無法單純地被其環境所主宰的生物,他擁有歷史地獲取其存在和意識的力量??有去他想去的地方的自由”,這就是說,人類與自然環境的互動成就了人類的歷史。

受自然因素的制約,世界歷史“是一部海權與陸權的對抗鬥爭史”,希臘的克里特到雅典、羅馬向帝國的躍升及拜占庭帝國對伊斯蘭的抗爭、威尼斯共和國的輝煌,這些恢弘的海權文明背後都閃耀着海洋元素的影子。恩斯特·卡普從水的角度界定了帝國的三個發展階段:河流文明、內海文明和海洋文明,他認爲威尼斯的輝煌終結於內海文明時代,威尼斯繁盛時期舉行的“與海結親”意識具有明顯的象徵意義,也將它和一個選擇海洋元素作爲其全部的歷史性生存方式的民族分開,卡普認爲威尼斯並不是一個完全依海爲生的民族,它的槳船、櫓艦、登艦式海戰是典型的體現,同時,威尼斯還和羅盤的發明使用“失之交臂”。

如果內海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躍升不是由威尼斯擔綱的,那會是誰呢?讀到這裏,我自己也產生了疑惑。不過作者接下來就給出了明確回答,“野蠻的冒險家和海上漫遊者,穿梭于海洋的大膽的捕鯨者,以及勇敢的航海者纔是新的海洋性存在的第一批英雄”,16世紀時捕鯨人在追逐捕獵鯨魚的旅程中發現了很多島嶼、大陸、洋流和航線,通過與海洋中動物的鬥爭,捲入了海洋性存在的原始深淵中;海盜也在16至17世紀活躍在各大片海域中,甚至充當了新教反對天主教的鬥士。荷蘭人發明了新的船帆技術和帆船類型,爲大規模海上航行創造了可能,也成爲了陸地與海洋關係的轉折點。在此基礎上,新的火炮戰艦的出現成爲歐洲人統治世界的助力器,與羅盤一起,開啓了地理大發現時代,即人類由陸地向海洋擴張的時代,同時,一系列海權國家逐漸興起。典型之一就是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或許無意識地踐行了現實主義、“國家中心”主義政治理論,支持早期海盜式資本主義,將獅心王的後代、牧羊人——不列顛民族轉變成了“海的兒女”。與此同時,其他歐洲列強則最終選擇了陸地,“英國將自己的存在真正地從陸地轉向了海洋這一元素,贏得了一場空間革命”,成就了海洋霸權。

之後,作者引入了“空間革命”的概念,並使用了衆多歷史事例來解釋。亞歷山大東征、羅馬帝國擴張與衰落、十字軍東征、發現美洲和全球航行、牛頓力學確認了宇宙無限??這些事件或擴展了人類生存的空間,或擴展了人類的空間觀念,並影響到人類社會的政治、文化、藝術等方面。以上種種空間的擴展和觀念的變革,是具有根本性和革命性的空間革命的表現,即“空間概念在人類存在的各個階段和領域的變革”,而所有的生活領域、存在方式、人類創造力的方式都參與了新的空間概念的塑造,空間圖景和觀念的變革與歷史、政治、文化、經濟變革緊密相聯。

“任何一個基本秩序都是一種空間秩序,憲法是基本秩序”,所以憲法也是一種空間秩序,從陸地的視角來看,各國憲法本質上體現了一國的空間秩序——領土,國際法(國

際秩序)也就是對各國生存空間之間關係的描述。在此處,作者終於揭開了本文的主題——關於人類空間秩序的解釋。

歷史上,歐洲基於共同的信仰和文化結成了共同體,建立了基督教國際法體系,本質上就是對世界其他部分的瓜分,是一種基於陸地領土歸屬的“大地法”。回顧歐洲殖民亞非拉美洲的歷史,爭奪殖民地與宗教信仰的對抗是一致的,同時也是海洋與陸地元素的鬥爭,海洋元素選擇了加爾文主義,並與陸地元素的路德派抗爭。不過,英國完成了對世界海洋的霸佔之後,新的國際秩序建立起來了,這一新秩序是空間革命階段性勝利的結局,海洋與陸地元素的鬥爭擴展到不同國際秩序、法律信念的衝突中,人們的世界觀轉向了海洋。“陸地因素與海洋因素的相互分離成爲這個行星的基本原則之後,大量的理論、論證以及科學體系開始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不過,空間革命並沒有結束。工業革命的進展把人類帶入了機器時代,創造了新的交通方式,以後又開啓了電氣時代、電子時代,空間革命新階段逐漸開始。人類開發了四大元素的空氣、火,按照上述的理論,空間變革必然帶來一系列空間秩序、空間觀念的變動,帶來人類世界觀、政治、經濟、文化的連鎖反應,空間成爲了人類行動的場所;陸地與海洋的對抗也將終結,新的法(秩序)正在嶄新的空間基礎上建立,因爲人類與元素的關係正在加速更新,人類的存在標準和尺度正在發生變化。

總結全篇,作者介紹了人類同各元素的關係的變化與空間秩序(法)的聯繫,從本質上說,法即是人類與空間的關係的描述,空間變化帶動了法的變化,我們學習法理學是探討法的原理、源初含義,讀過這篇文章,我對法的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沿着作者設定的路徑繼續探討下去的話,我想我們一定會發現未來多少年時間中,人類社會將建立起一種全新的空間秩序,讓我們一起期待這一新秩序的面貌吧。

第二篇《國家主權與自由的海洋》

1.主權國家

a.國家時代的開端:16世紀後半葉,在天主教和新教的鬥爭中,“國家”和“主權”的概念在法國首次獲得權威的法律形式。此後幾個世紀,“國家”概念成爲歐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秩序的觀念。

b.法國讓博丹第一個界定了主權的含義。國家擁有最高主權這種法學思想使得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形成了空間上自成一體、國與國之間存在精確疆界、以及中央集權和普遍理性化了的統一體。

c.主權國家不僅是一種消滅了中世紀的帝國和社團秩序的全新的觀念,也是嶄新的空間秩序的觀念,具有國際政治和國際法意義的影響。

d.從空間秩序的視角來看,主權國家的概念是一種陸地性的概念

2.陸地與海洋的對立

a.16世紀中葉開始了在陸地與海洋之間截然對立、在封閉與開放兩極分化的空間秩序觀念的發展過程。陸地成爲國家的領域,海洋則保持自由,獨立於國家。

b.兩種迥然不同的空間觀念導致了兩種國際法秩序的對立——陸地的國際法和海洋的國際法。前者認爲,戰爭是純粹國家間的、不傷害平民和私人財產的戰爭;後者則認爲海戰並非僅僅是軍事人員的戰爭,也包括敵對國民及其私人財產。這兩種法律觀念相互對立、不可調和。

c.海洋政權和陸地政權的對立是世界歷史的起因、發動機和主要內容。

3.英國

a.英國選擇了海洋。但不是英國政府或是作家促使了這種向海洋的轉向,而是16、17世紀時的實幹家、航海者和海盜們促成了英國於海洋的聯姻。

b.英國並未像歐洲大陸國家那樣成爲所謂的“國家”

c.英國海洋主權的立場產生的政治後果極其主要特徵:非國家的社會特徵、“間接的”統治方式的主要性、海島的“無根化”

4.只有從與國家無涉的海洋出發,世界秩序的總圖景纔是完整的。

5.但是,科技的發展、對太空的征服克服了陸地與海洋的區分,創造了嶄新的空間概念和秩序。作者認爲,在這個嶄新的空間革命之中,應由德意志取得領導權。

一、主權國家

16世紀,在世界分成天主教陣營和新教陣營的情勢下,法國首先誕生了一種關於最高政治決斷權的思想,國家和主權的概念首次獲得了權威的法律形式,國家完全成爲了唯一正常的政治單元的表現形式,這種形式逐漸在歐洲流行開來。

伴隨着主權概念出現,至關重要的是:主權國家不僅是一種消滅了中世紀的帝國和社團秩序的全新的觀念,他首先也是嶄新的空間秩序的概念。而從空間秩序的視角來看,主權國家的概念乃是一個陸地性的概念。

二、陸地法與海洋法

兩種迥然不同的空間觀念即陸地與海洋勢必與兩種完全不同的國際法秩序相吻合,每一種國際法都有逐漸獨特的,與另外一種國際法截然不同的戰爭與敵對的概念。

對於陸地法而言,國家年時國際法的唯一規範的主題,也是秩序,進步,及人性話的唯一的承擔者。陸地戰爭變成了國家間的戰爭,他的理性化在於使日益尖銳化的對抗成爲一種由國家組織的軍隊領導的,不傷害平民和私人財產的,純粹的國家戰爭。

對於海洋法而言,認爲敵人不僅僅是參與戰鬥的對手,而且也包括敵國的所有成員,最終也包括那些中立的、與敵國有貿易來往和經濟聯繫的國家。

所以,在通常所適用的國際法習慣和術語背後,存在着兩種完全不同的國家法秩序,兩種不可調和的,相互對立的法律觀念的世界。這不僅僅是人性概念,人性理想、歷史圖景的對立,還是兩種毫無瓜葛的世界的對立。

三、海洋立場所產生的最重要政治後果及其主要特徵:

1.英國統治的非國家的社會特徵:海洋性的大英世界帝國並非是國家組織的產物,甚至反對任何趨向國家化的萌芽。

2.“間接的”統治方式的主導型:由某種“社會”承擔起來的世界帝國的結構與所有其他的又國家拼接而成的結構不同,因此導致英國的統治方法的獨特性。比如18,19世紀的共濟會,20世紀的日內瓦聯盟,以及經濟制裁,經濟和財政上的抵制,道德上的譴責以及使其處於非法地位,所有的這一切聯合起來形成了一種富有彈性的機制。

3.海島的“無根化”:海洋帝國的英國就像海里的鯨魚一樣可以自由遊動,突出海洋性存在相對大陸的靈活性,能更好應對外來威脅。

四、 新的空間革命及展望

對於太空的征服創造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圖景,它克服了迄今爲止的陸地與海洋兩種元素的區分,創造出了由此引發的嶄新的空間秩序。而這一次,作爲德國的學者,認爲應該由德意志民族賴取得領導權。

作者在開篇提出了歐洲歷史的一個重要歷史轉折點,即國家時代的開端。16世紀時,在新教與天主教的內戰中,法國誕生了關於最高政治決斷權的思想,出現了“主權國家”的管理形式。由此,國際法轉變爲國家間的法律,至19世紀,國家已經成爲了世界歷史的政治秩序觀念。

法國法學家jean bodin第一個界定了國家主權的含義。這種主權觀念要求國家對衝突事件擁有決斷權,是一種法學意義上的概念創制,與政治現實相應和。bodin試圖藉助主

權與國家的秩序觀念爲歐洲封建的邦國林立的混亂狀態建立秩序。進一步發展之後,國家在地域上確立了完整的政治統一體,出現了國家軍隊、國家財政、國家警察以及國家司法機構操縱下的法律來作爲統一國家權力的組織手段,教會也處於主權國家的統治之下。與此同時,這也是一種新的空間秩序,展示出一種新的國際政治和國際法秩序。這種空間革命促使法國在一段時間內成爲了歐洲大陸的主導力量。但是從空間秩序的視角來看,主權國家的概念仍是一個陸地性的概念。從海洋出發,擺脫了國家空間秩序的束縛和國家疆界無法穿越的海洋才應該是國際政治和國際法的空間觀念,但這個觀點直到18世紀才被廣泛承認。

16世紀中葉,歐洲大國對世界諸大洋的爭奪展開了陸地與海洋截然對立的空間秩序觀念的發展過程。陸地成爲國家領域,海洋保持自由,由此構成歐洲國際法的兩元格局。以歐洲爲中心的世界秩序誕生後又瓦解爲陸地與海洋兩種秩序,出現了陸地與海洋的兩種國際法,並在戰爭概念上出現分歧。陸戰通過將戰爭變成國家間的戰爭而合法化,不傷害平民和私人財產,以空間、陸上交通線、地盤爲目標;海戰則打擊所有的敵對國民,並且把與敵人有經濟往來的他國國民看做敵人,主要以登陸或保衛海岸線爲目標。作者認爲海洋政權與陸地政權的對抗是人類歷史最古老的內容,陸地與海洋的衝突發生在了星體空間革命的視野中。

在星體決斷中,英國第一個選擇了海洋。但是選擇海洋並不是因爲英國政府更“現代”,伊麗莎白女王同樣只是將海洋視爲了掠奪財富的手段。在關於海洋的自由性與封閉性的“書籍戰爭”中,英國作家同樣不具有預見性:爲打擊西班牙、葡萄牙的商業壟斷而倡導自由貿易,爲打擊荷蘭的海權訴求而強調英國對其毗鄰的封閉海洋的壟斷權。不過在此之前,莫爾的《烏托邦》預示了空間革命的來臨。

直至sir philip meadows,纔出現了第一個真正意識到英國傳統意義上的訴求與確立海上霸權的發展趨勢之間存在內在矛盾的英國人。此時的歐洲已不再把視野侷限在歐洲的幾個海盆,而是轉向了整個世界的陸地與海洋。捕鯨者、冒險家、航海者以及海盜促成了英國向海洋的發展。里斯威克和約和烏特勒支和約的簽訂終止了此前的模糊狀態,使歐洲國際法步入了完美的國家主權時代,海盜淪爲了罪犯。然而回顧歷史,海盜也曾戰鬥在新教陣營對抗天主教陣營的鬥爭中;從國際法角度看,他們是有法律身份的海盜,但政府可以隨意背棄他們;他們生活在沒有使戰爭國家化的時代,被恰當的描述爲個體戶。而這些個體戶纔是選擇海洋這一決斷的歷史承擔者。

海洋的決斷使海島的實質與內容發生了改變,從狹隘的陸地中心主義變成了以海洋爲基點進行生活和思考,使海島成爲海洋的一部分。只有從海洋的視角看陸地,人們才能更好的研究自由的海洋這一國際法問題。兩個陣營的國際法概念體系具有不同的觀念,基於這個背景人們才能更好的理解英國精神和英國政治。英國不是“國家”,沒有產生常備軍、官僚機構和成文憲法,但同樣能夠運轉,這主要得益於英國以自由的海洋爲根基的世界霸權訴求的國際法,並使得其還在方式成爲了普遍認可的國際法準則。

最後,作者對英國這種選擇海洋的總體立場產生的最重要的政治後果及主要特徵進行了研究。1.英國統治的非國家的社會特徵,即17世紀英國的擴張是一種社會性力量的擴展。

2.間接統治方式的主導性:18世紀英國共濟會掌握了自由公共輿論,並進行廣泛的政治宣傳;自由憲政的憲法運動成爲了英國攫取世界霸權的工具;日內瓦國際聯盟也成爲了英國世界霸權間接統治世界的組織形式。3.海島的“無根化”,即將英國首都遷至德里的構想。

在本篇結尾處,作者進行了總結。他指出,其考察的出發點是英國的國際法秩序的核心概念、國家主權及其陸地性的法學定義。只有從海洋的視角出發,世界秩序纔是完整的,才能看清當今的國際政治對抗。隨着科技的發展,尤其是對太空的征服,創造了新的空間秩序,促成了嶄新的、超越陸地與海洋的衝突的大空間秩序。而在新的空間革命中,德意志民族應當取得領導權,“秩序即將重生”。

第三篇:走向海洋

走向海洋”讀書教育活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根據全國青少年讀書活動組委會的統一部署和武進區青少年讀

書系列活動實施方案,我校將舉辦以“走向海洋”爲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讀書教育活動。通過採取多種生動活潑的形式,廣泛傳播海洋知識,大力弘揚海洋文化,從而開拓學生視野,啓迪學生智慧,激發學生的歷史責任感,爲將來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奠定基礎。

二、活動對象

全體在校學生。

三、活動組織

組長:徐立

副組長:吳亞娟黃亞芬

組員:馬偉國陸彩虹劉紅英惲超陳華各班班主任

四、活動步驟

活動分四個階段,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月6日--2月19日)

1、制定讀書節活動方案,明確任務。

2、製作宣傳標語、宣傳板報及橫幅。

第二階段:啓動階段(2月20日 – 3月16日 )

1、舉行“ 讀書節”啓動儀式。(時間:2月20日)負責人:惲超

2、營造書香濃郁的讀書氛圍。做好環境佈置,校園掛條幅,班級出黑板報。(時間:2月20日——2月26日)負責人:陳華

3、各班完善班級圖書角建設,要求圖書內容豐富、數量充實,健全班級圖書管理制度。(時間:2月20日——2月26日)負責人:各班班主任

5、各班級在班會活動時佈置讀書節內容,制訂以“走向海洋”爲主題的讀書活動的設想。(時間:2月27日——3月2日)負責人:各班語文老師

6、收看“走向海洋”宣傳片和紀錄片,使學生了解“走向海洋”讀書活動的現實意義和目的,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到讀書活動中來。(時間:3月4日——3月9日)負責人:陳華

7、組織一次“走向海洋”的紅領巾廣播。(時間:3月16日)負責人:蔣穎

第三階段:活動階段( 3月16日-5月6日)

低年級

1.學生在語文老師的帶領下閱讀《走向海洋》(注音版讀本)

2.圍繞“走向海洋”主題創作繪本。讓學生畫一畫、寫一寫、說一說。

3.開展“海洋故事我來講”童話故事比賽。

(責任人:戚紅玉)

中年級

1.“走向海洋”手抄報設計比賽。各班組織學生圍繞“走向海洋”爲主題開展手抄報比賽,手抄報設計要求主題鮮明、圖文並茂、版式新穎、富有創意,張貼在教室裏,並且推選5幅優秀作品參加校內的手抄報設計評比。

2.三年級開展一次“走向海洋﹒振興中華”主題中隊活動。

(責任人:劉紅英)

3、開展《走向海洋》閱讀大沖浪活動。(課程中心)

高年級

1.開展“走向海洋”攝影比賽.圍繞“走向海洋”活動主題,組織學生用攝影發現海洋的美,重點是體現在黨的領導下,家鄉河流的發展變化,海洋意識的變化。各班先進行評選,再選送5份優秀作品參加校內評選。

(責任人:唐英)

3、開展《走向海洋》閱讀大沖浪活動。(課程中心)

2.“走向海洋”讀書徵文大賽。全面理解“走向海洋”讀書活動的豐富內涵,緊密結合教學實際,拓展閱讀面,從而增強青少年的文化底蘊,適應教育制度改革的新要求。除閱讀指定的活動用書《走向海洋》(必讀)一書外,可以拓展閱讀範圍,圍繞主題“走向海洋”主

題撰寫讀書心得。選送5份優秀作品參加校內評選。

第四階段:總結評比階段(5月10日-5月18日)

負責:學生中心

內容:讀書節活動總結表彰暨讀書節閉幕式。

1、評比花兒少年——好學花之“書香少年”。

2、“書香教室”驗收評比(以教室佈置、黑板報、及讀書活動開展情況爲評比依據。)

3、表彰各項比賽獲獎學生。

四、活動要求:

1.請各年段按要求開展活動,各級部及時將活動情況在校園網上報道。

2、各項活動負責人要結合我校實際,制定活動方案,積極組織、協

調人員,並做好相關資料的收集、評選、整理、上報工作。

3、班主任、語文老師要做好導讀工作,認真組織好各種形式的讀書活動,美術老師和電腦老師協助好手抄報、攝影活動的開展,挑選高質量的作品上交。

4、各班推薦“走向海洋”讀書系列活動的優秀作品(手抄報、攝影、讀書徵文)各5幅於2014年5月10前交學生中心,作品反面貼好標籤,註明班級、學生姓名,學生中心將組織進行評選並推選優秀作品參加武進區的評選。(責任人:惲超、陳華)

第四篇:走向海洋

藍色的思緒

——讀《走向海洋》有感

大海,帶給我神祕、親切和美的感受。海是生命的搖籃,又是藍色的寶藏,更是人類最終的歸宿??

《走向海洋》這本書內容豐富而真實。作者先講述了海洋與人類密不可分的聯繫,然後講述了中國悠久的海洋歷史,最後展望未來,發現“百廢待舉,起行艱難”。作者認爲(來源說明好範 文網:)“海事興”,便“萬事興,民族興”,他呼籲全世界的人們——當海洋世紀的鐘聲敲響之際,我們要攜起手來,共同高歌,與海洋同行。

讀完這本書,我思緒萬千。海洋,是人類的寶貴財富,蘊藏着豐富的生物資源,是人類最大的淡水庫,分佈着富饒的油氣田??當人們知道了海洋裏有這麼多寶藏,便開始瘋狂開發海洋資源,但又不重視保護海洋,過度捕撈導致許多海洋生物瀕臨滅絕,破壞了海洋的生物鏈,在海中,還發生了福建紫金礦業污水、康菲渤海溢油、日核廢液‘排海’等重大事故,導致海洋遭到污染,破壞了海水的質量,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

我們在探索發現海洋的同時,最重要的是保護海洋,遵守海洋中的法則,不破壞海洋生物的規律,我們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合理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共築美好未來!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唐洪國小四(3)班喻佳駿指導老師:瞿詠梅

第五篇:走向海洋

《走向海洋》讀後感

最近一段時間,老師推薦我們讀一本叫《走向海洋》的書,它的作者是著名的崔京生。提起海洋,我以前只是略知一二。自二十一世紀以來,海洋已經成爲人類第二個聚寶盆,它蘊含的豐富資源,令人類歎爲觀止。

從書中,我瞭解到,中國的國土面積是由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面積和300萬平方千米海洋麪積組成,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賴以生存的家園,每一寸領土、領海主權都絕不允許侵犯。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物種;海洋,是一個巨大的寶庫,那裏有數不盡的財富和能源,爲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幫助。

下面我來爲大家講幾個知識故事吧:

《徐福出海》

很久很久以前,秦朝皇帝秦始皇派遣徐福帶3000童男童女去海上求取長生不老之藥,但徐福一去不復回,秦始皇的願望沒有實現。,有一種說法說徐福帶領的3000童男童女在一個荒島上養兒育女,繁衍後代,建立自己的國家,也就是今天的日本。

《“躍進號”事件》

1963年5月1日“躍進號”貨輪在海上一直順利航行,可到了下午1點55分,“躍進號”貨輪航行到韓國膠州島南80海里左右蘇岩礁海域,突然發出“我輪受擊,損傷嚴重”的密電。後來,經調查人員的周密調查,發現“躍進號”貨輪是由觸礁而沉沒的。

讀了這本讚頌海洋的書不僅讓我知道了許多關於海洋的的故事,而且豐富了我的海洋知識。讓我知道了許多“海上殺手”,同時也讓我明白了我們國家的脆弱,以後我要成爲一名發明家,爲祖國發明各種強大的武器,讓祖國成爲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王澤宇

四(11) 班

標籤:讀書筆記 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