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人與自然讀書筆記

第一篇:《自然之道》讀書筆記

人與自然讀書筆記

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鰍。”是啊!大自然的生靈都是相生相剋的。但當我讀了《自然之道》這一篇課文時,我才真正明白瞭如果你不遵循自然規律,那造成的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科考隊員們在導遊的帶領下,來到了加拉巴哥島觀察太平洋綠龜是如何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走着走着,突然看到龜羣的“偵察兵”快要被一隻突兀而來的嘲鷹叼走了,在大家不能見死不救的強烈要求下,嚮導把那隻幼龜送入了大海,可卻讓巢中的幼龜得到了錯誤的信息,以爲外面安全,然後魚貫而出。可卻成了嘲鷹、海鷗等食肉鳥的美餐。

記得我5歲那年,到外婆家去玩,看到一個雞蛋正要孵出小雞了,於是,我便認真地觀察了起來。只見,從那蛋裏艱難地鑽出了一個溼露的小腦袋,但小雞身子還無法從蛋殼裏鑽出來。那小雞仍堅持不懈地啄着殼,想盡快掙脫這沉重的“枷鎖”,早點曬到太陽。我真不忍心看着小雞被蛋殼束縛的樣子,便挑了一塊石頭,“啪”的一下把小雞的殼打爛了,小雞出世了。我歡呼着,蹦跳着,好像完成了一項莊嚴的使命。正當我高興時,卻發現小雞瑟瑟發抖,看上去似乎很怕冷。我想弄清原因,便去找外婆問個究竟。我剛說完事情的經過,她哈哈大笑:“小雞必須自己把殼啄爛出來。如果你幫它打破殼那就是拔苗助長,它反而會死。”“啊”我張大了嘴巴,不知所措,一種不祥的感覺油然而生。我着急地跑回雞窩,望着漸漸死去的小雞流下了悔恨的淚水……

讀了《自然之道》這篇課文,我受益匪淺,真正明白了:人是萬物之靈,當人自作聰明時,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第二篇:自然辯證法讀書筆記

《自然辯證法》讀書筆記

《自然辯證法》讀書筆記

這一段時間讀了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導言部分,雖說沒有完全看懂,但還是對其有了一定的瞭解。在自然辯證法導言部分,恩格斯概括了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艱難而曲折的進程,並預言了未來科學發展的方向。今天當我們回顧人類社會發展以來的一些過程和經歷,會驚奇的發現,他所預言的竟然和現實的科學發展是如此的接近,由此我們不得不欽佩恩格斯的偉大與博學。

在《自然辯證法》導言中,恩格斯得出的結論是:“物質在它的一切變化中永遠還是物質,它的任何一個屬性都不會喪失,因此,物質雖然在某個時候一定以鐵的必然性在地球上毀滅自己最高的精華——思維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個地方和另外的某個時候一定又以同樣的鐵的必然性把它重新產生出來。”這一對於世界的宏觀的認識,是建立在恩格斯當時所掌握的自然科學成果和哲學分析之上的,是通過對自然科學的發展史深刻研究的基礎上得出的。

首先,恩格斯指出現代自然研究與古代人的天才的自然哲學的直覺和阿拉伯人的發現不同,它唯一地達到了科學的、系統的和全面的發展。從十五世紀下半頁開始,歐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對自然科學的發展提出了需求。在大約十六世紀,歐洲各國在經歷了宗教改革,文藝復興等認知革命後,促使人們真正發現了地球。教會的精神獨裁被摧毀,自由思想愈來愈根深蒂固,爲十八世紀的唯物主義作了準備。恩格斯認爲,“這是一次人類從未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在這個偉人云集的時代,在人們開始渴望以科學的自然辯證法正確的認識、解釋這個世界,並威脅到神學的時候,一些爲了真理而奮鬥的先驅爲此犧牲自己的生命。正如恩格斯所說的“自然科學當時也在普遍的革命中發展着,而且它本身就是徹底革命的;它還得爲爭取自己的生存權利而鬥爭”。布魯諾和塞爾維特等人成爲新科學的殉難者,用自己生命捍衛了真知。

哥白尼的“地心說”打開了自然科學發展的序幕,從此自然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當時自然科學的主要工作,是掌握手邊現有的材料。這時佔首要地位的是最基本的自然科學,即關於地球上物體的和天體的力學,相應的,作爲工具的數學就得到了新的發展和完善,光學也得以進步。這一時期末,“這些科學部門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完成了”。而其他部門——液體和氣體的力學、化學、地質學、生物學,“甚至離這種初步的完成還很遠”。這個時代自然科學的研究結果在人們的意識上導致這樣一種觀念——“自然界絕對不變”。“不管自然界本身是怎樣產生的,只要它一旦存在,那麼在它存在的時候它始終就是這樣。”“和在時間上發展着的人類歷史相反,自然界的歷史被認爲只是在空間中擴張。”現代自然科學既然是在古希臘哲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那麼爲什麼會即使是在知識上、材料整理上都高於希臘古代的基礎上,自然觀卻低於希臘古代的自然觀(在希臘哲學家看來,世界在本質上是某種從渾沌中產生出來的東西,是某種發展起來的東西、某種逐漸生成的東西)。在我看來可能有如下原因:

在現代自然科學的初始階段,科學研究是圍繞在爲提高生產力服務的目的上的,生產力要發展就要求人們按照科學規律進行生產活動,而科學規律的發現和科學技術的發明又被快速的應用到生產活動中得以檢驗,正確的結果和積極的效果越來越多地累積,使科學的力量和威信在人們心中的印象不斷加深,繼而增添了人們進一步探索自然科學的動力。同時,由於生產分工形成不同的領域,自然

科學的研究也相應的圍繞其所服務的領域各自進行,生產活動各領域發展的不平衡,也使得自然科學的發展在某些部門快速完整,而另一些不會立即產生功利效果的部門,就還漫步在蒐集和整理大量材料的胚胎階段。

這樣分門別類的研究,在功利目的地驅使下越來越偏執,使自然科學研究者們只關心自己的領域,而不願擡眼去看看不能馬上給自己帶來好處的其它領域(“那時的英雄們還沒有成爲分工的奴隸,分工的限制人、使人片面化的影響,在他們的後繼者那裏我們是常常看到的”)。這就限制了自然科學學科的全面發展,以及邊緣學科的產生,這些已有的完整的和不完整的學科,也就沒有互相聯繫起來的自然通道。

同時,一千多年的宗教神學在意識觀念上的控制,使得自然科學研究者們把隨着研究發現而產生的更多的疑問的答案歸結到神蹟,尋求信仰上的心理平衡。當人的理智遇到那麼多無法解答的問題而失去支點的時候,需要一種解釋收攬無盡的、糾纏不清的不確定性,把它納入已有經驗的軌道,給自己“合理”的說明,使動搖自我存在認證基礎的潛在焦慮得以緩解。

而這些因素是不同於古希臘時期的,在這樣的條件下,那時的人們依據能夠掌握的材料和自然科學研究成果,做出“自然界絕對不變”的邏輯推理,也是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邏輯的。

在這個僵化的自然觀上打開第一個缺口的,不是一個自然科學家,而是一個哲學家。1755年出現了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體理論》。康德認爲地球是某種生成的東西,其上面的生物不僅有在空間中互相鄰近的歷史,而且還有在時間上前後相繼的歷史。這樣,關於第一次推動的問題被取消了;地球和整個太陽系表現爲某種在時間的進程中生成的東西。換個角度,結合恩格斯前面所說的“給現代資產階級統治打下基礎的人物,決不是受資產階級的侷限的人。相反地,成爲時代特徵的冒險精神,或多或少地感染了這些人物。那時,差不多沒有一個著名人物不曾作過長途的旅行,不會說四五種語言,不在好幾個專業上放射出光芒。”,我們可看到:在今天,我們提供科學方法訓練、提高能力和開闊視野的知識很多,哲學,歷史,文學都有我們可以汲取的營養。在學習自然科學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其它社會科學也是很重要的,也應該同等對待。在我們的現實中,應不僅僅的侷限在我們所學的領域,應該多學多看,從多方面來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綜合實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提高自己。

正確的自然觀帶來了科學的繁榮。此後的地質學對於地層、地質年代的發現和研究,呈現出地球和生活在它上面的動植物的緩慢變化的一部分歷史;物理學上證明了一切物理力、化學力在一定條件下都可以互相轉化,而不發生任何力的損耗的實事,同時以此“補充證明了笛卡爾的原理:世界上存在着的運動的量是不變的”;化學上證明了“化學定律對有機物和無機物是同樣適用的”,填起了大部分無機界和有機界之間的鴻溝;生物學上,對物種的全球範圍的考察,對細胞的研究,使得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得以完成,確定了原生質和細胞是獨立生存着的最低級的有機形式。在這種形勢下,新的自然觀的基本點完備了:一切僵硬的東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東西消散了,一切被當作永久存在的特殊東西變成了轉瞬即逝的東西,整個自然界被證明是在永恆的流動和循環中運動着。雖然說此觀點和希臘哲學的偉大創立者的觀點基本相同,但兩者還是有一個本質的差別:“在希臘人那裏是天才的直覺的東西,在我們這裏是嚴格科學的以經驗爲依據的研究的結果,因而也就具有確定得多和明白得多的形式。”這樣,從太陽系以及地球的起源開始,人們可以解釋生物進化,人類產生以及最終進入近代的絕大多數現

象。

最後,恩格斯寫到:“物質運動是永恆的循環,在這個循環中,物質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都是暫時的,而且除了永恆變化和運動的物質以及這一物質運動的變化規律外,再沒有什麼永恆的東西了。”

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獻,是革命的、批判的、戰鬥的雄文,決不是單純的物理教科書。因而,學習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主要是學習恩格斯在處理自然科學問題時的觀點、方法、思想。評價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應當看恩格斯的觀點、方法、思想是先進還是落後,對於科學的發展是促進還是倒退。我們可以看到,恩格斯的觀點是正確的,恩格斯的方法是科學的,恩格斯的思想是光輝的,恩格斯的著作是不朽的。

通過研讀《自然辯證法》,我們瞭解到學習辯證法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我們要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社會同步,深入研究科技發展的內在規律,就必須以科學的辯證法來指導。自然辯證法能夠使我們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提高整體素質,更加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習辯證法,也是我們探索自然界奧祕的需要,有助於我們創新意識的樹立和能力的培養,並指導我們的科學研究工作。

第三篇:自然科學讀書筆記

《自然科學讀書筆記》

自然科學含括了許多領域的研究,自然科學通常試著解釋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運作,而非經由神性的方式。自然科學一詞也是用來定位“科學”,是遵守科學方法的一個學科。自然科學 (natural science )是研究無機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屬性在內的有機自然界的各門科學的總稱。認識的對象是整個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質的各種類型、狀態、屬性及運動形式。認識的任務在於揭示自然界發生的現象以及自然現象發生過程的實質,進而把握這些現象和過程的規律性,以便解讀它們,並預見新的現象和過程,爲在社會實踐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規律開闢各種可能的途徑。自然科學的根本目的在於尋找自然現象的來因。自然科學認爲超自然的、隨意的和自相矛盾的實驗是不存在的。自然科學的最重要的兩個支柱是觀察和邏輯推理。由對自然的觀察和邏輯推理自然科學可以引導出大自然中的規律。假如觀察的現象與規律的預言不同,那麼要麼是因爲觀察中有錯誤,要麼是因爲至此爲止被認爲是正確的

規律是錯誤的。一個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 ——摘自百度百科

我至今沒有真正完全理解什麼是科學,儘管小時候每當家人問我長大後想當什麼的時候我總是不假思索地說科學家。而且上了這課我才知道科學是西方文明的一個產物。在我眼裏,科學包括了牛頓力學,能量守恆定律,萬有引力,蓋斯定律,質量守恆定律,基因自由組合定律,進化論等等,在我混淆地看來,只要不是迷信透頂的,只要是物理化學生物的,都可以叫科學(或許有誤解)。同時我也非常理解“進步是科學的特徵”這句話。想那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還鑽木取火,徒手打獵到現在的機器生產;從以前飛鴿傳書,快馬加急到現在的電話、e-mail、qq、飛信聯繫;從以前的衣不蔽體到現在的五彩繽紛……這一切,都是我們藉助科學的進步,科學的產物,在享受優越的生活。科學的進步,爲我們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益處,然而應該也有壞處的吧,正如“你如果真的就是不經反思的使用,不經反思的相信科學總會給我們帶來進步,並且你還認爲這種進步式的生活總是值得欲求

的,那就可能會帶來極危險的後果”所說的那樣。

近代科學是在古希臘哲學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來的。其過程可大致描述爲:古希臘(理

性)----> 中世紀(基督教)----> 文藝復興以後(經驗主義)

古希臘人通過理性追求智慧。而其中又以泰勒斯和梭倫爲甚。

“他是一位聖賢,又是一位天文學家,在日月星辰的王國裏,他頂天立地、萬古流芳。”——泰勒斯墓碑銘。泰勒斯成功預言了公元前585年的日全食而成功制止一場戰爭。他曾經到埃及旅行,用心愛你公司三角形定理準確地推測出胡夫金字塔的高度而解決了困擾埃及人一千多年的難題。他通過觀察洪水提出了“水是萬物的本原”,這被認爲是哲學思維的開始。那句有名的“您只顧仰望天空,卻不知道腳下有什麼”就是泰勒斯的女僕對他說的。他提

出的“本原”是宇宙論的核心概念,可以說是第一個哲學概念。

梭倫生於雅典,出身於沒落的貴族。他年輕時一面經商,一面遊歷,到過許多地方,漫遊名勝古蹟,考察社會風情。梭倫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詩人,是古希臘七賢之 一。梭倫在前594年出任雅典城邦的第一任執政官,制定法律,進行改革,廢除農民債務,禁止債務奴役 ;廢除德拉古制定的殘酷法律,只保留關於謀殺的部分;按財產的擁有量將公民分爲4個等級,其政治權力按照財產來決定 ;恢復公民大會作爲國家最高權利機關,前三等級公民才享有被選舉權;在貴族會議之外設立四百人會議管理國家,議員無財產資格限制;建立公民陪審法庭,有無財產的公民都可參加。 史稱“梭倫改革”。他在詩歌方面也有成就,詩作主要是讚頌雅典城邦及法律的。他是古希臘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也

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詩人。

古希臘還有幾個有趣的現象,比如抽籤決定誰來擔任公職,以言辭勝人的辯論傳統等。我不敢想象如果抽籤抽到一個無能的或者是自私的人來管理那會是什麼樣子。關於辯論,我倒是有興趣談談。我不喜歡辯論,首先,即使你言辭再有理,你把別人辯駁得面紅耳赤,但是,即使他表面上被你辨服了,其實他心裏也不會服氣的,只是給你自己增加一點可憐的自信亦或自尊而已。其次,幾個人一堆人在一起吵吵吵,辨得昏天黑地面紅耳赤形象也不好,多說不如多做。當然,古希臘提倡的這種直接民主制度, 是與其狹小的城邦密切相關的, 人口有限, 地域狹小. 在觀念上他們也不認爲一個城邦是越

大越好的, 而是認爲存在着一個最佳規模, 或存在着一個上限。

雅典被稱爲“希臘的希臘”,最能體現古希臘的氣質。雅典的經濟是依賴於橄欖種植和海上貿易的,雅典人種植橄欖樹,把橄欖油裝入陶罐,運往西徐亞換取穀物。航海和貿易的需求促進了阿提卡製陶業和造船業的發展。貿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開始開採阿提卡的銀礦,從事開採的是由海外輸入的奴隸(奴隸也是最古老的商品之一)。雅典的命脈在於確保海上交通線和保障海上貿易的秩序,這些要求雅典必須發展海上霸權。梭倫改革根據收入將公民重新劃分等級;克里斯提尼改革提出“陶片放逐法”;伯里克利時期改革給擔任公職者發

放薪金,推行大衆教育,看戲劇也給補助。

策力爾說:直到古代終結,哲學都沒有離開蘇格拉底指引的道路。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道德哲學的創始人。他長得奇醜無比,採用問答方式,運用比喻、啓發等手段,使對方具體、普遍、深入地得到正確認識。蘇格拉底認爲,哲學不能單獨地研究自然,還要研究正義、明智適宜、勇敢、虔誠等德性的定義,治國的道理,統治者的品質等問題。有趣的是蘇格拉底的妻子心胸狹隘、冥頑不化、叨叨不休。但是蘇卻能在嘮叨聲中淨化自己的精神。對於他的死,我感覺可惜又可笑。本可以逃難卻甘願赴死,或許真如所說的生命是一種病態,需要用死亡來醫治。蘇格拉底就是用自己的死亡完成了他的哲學。 蘇格拉底還有很多學生,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亞西比德、色諾芬、柏拉圖。其中柏拉圖是蘇最重要的學生。懷特海說過,全部西方哲學不過是爲柏拉圖的思想做註腳。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在雅典創立學園。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除了哲學,學園的科目還包括數學、天文學、物理學等學科,學園立即成爲了希臘的學術研究中心。柏拉圖柏拉圖中年寫作了《理想國》,勾勒了一個所謂真與善相統一的理想國家方案。他認爲人除了有理性、意志和慾望,相對應的有智慧、勇敢和節制三種美德。“理想國”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烏托邦。柏拉圖曾經通過一系列的比喻來論證自己的學說,其中最著名的是“洞穴之喻”。“洞穴比喻”是講假想一羣人被關在山洞裏, 他們只許面對山洞盡頭的牆壁, 不許回頭, 不許往兩邊看, 在他們身後的高處有火堆. 這裏火堆對應的是“太陽比喻”中的太陽, 藉助火光他們可看到投射到牆壁上的影子,他們認爲影子就是真實的, 並以最能看清影子的人爲最高

明的, 並選舉他們爲領袖. 這裏影子對應線段比喻中“可見世界”中的“可見”部分.這時假設有一個人因某種原因被迫站起來, 解除桎梏,往後看. 此時他會看到火堆, 藉助火堆的火光他會發現原來還有物體本身, 影子只是光照射到物體上投射到牆上的影子. 這裏他已上升到了“可見世界”中的“可知”部分.此時被解除束縛的人沿着斜坡向上走, 逐漸走出洞穴來到地面, 此時陽光對他來說太過刺眼了, 他轉過身來,逐漸使自己的眼睛適應更

強烈的陽光. 此時他會首先看清自己的影子, 即“可知世界”中的“可見”部分. 這裏的

太陽對應“太陽比喻”中的“善”. 被解除束縛的人比喻哲學家.當被解除束縛的人適應了刺眼的陽光後, 他就可在陽光下走動了, 看到各種物體, 日月星辰, 知道四季更替,春種

秋收. 這比喻哲學家已上升到了“可知世界”中的“可知”部分.但柏拉圖認爲被解除束縛的人還必須回到地穴中, 以解決他的同伴. 這並不符合哲學家的利益, 因爲回到地穴中, 哲學家會不適應地穴中的黑暗, 起初他們會什麼都看不見, 當他向他的同伴敘述他所見到的世界時,對仍在束縛中的囚徒來說顯得過於荒誕, 哲學家與洞穴中人的“不同”又會惹怒洞穴世界中的領袖和大衆, 此時重新回到洞穴中的哲學家就會有生命危險了。 這裏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映射出的正是蘇格拉底本人在雅典城邦中的遭遇。因此回到洞穴是不符合哲學家利益的, 但他們又必須回去。 因爲按照柏拉圖所構造的理想國的原則——以城邦全體的利益爲目的, 而不是爲了某部分人的利益, 因此已經上升到知識世界的哲學家必須下降回到洞穴世界, 這正是他們的責任所在。將世界二重化,劃分爲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

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這是柏拉圖整個哲學的出發點和基本原則。

亞里士多德17歲時到了雅典,在柏拉圖學園學習了20年之久,愛好讀書,是古希臘學者中第一位博覽羣書者。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與其他科學區分開,研究對象既不是“自然”,也不是“理念”,而是“是”。我至今還是不理解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形而上學是什麼,太高深了。亞里士多德著述極豐,知識廣博而雄厚,是古希臘哲學乃至整個希臘文化的集大成者。

但是直到十二世紀歐洲才重新發現亞里士多德著作的原本。

我不是一個很有歷史以及哲學天賦和愛好的人。原來我以爲自然科學史是講科學發展

史的,可是後來發現都講那些哲學了,有點迷糊。不過雖然不懂,可是還是有點喜歡哲學的。以前也對哲學類的書記有所涉獵,但從未系統的進行過學習,感謝季老師給我帶來的這門課程,讓我的思考更有哲學性,雖然沒有什麼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已經潛移默化了我

的思考方式。

以上就是我的自然科學史讀書筆記。

第四篇:自然辯證法讀書筆記

讀 書 筆 記

——《自然辯證法導言》

《自然辯證法》是德國哲學家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來對自然科學研究的總結。對19世紀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學成就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進行了概括,並批判了自然科學中的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觀念。

在《自然辯證法導言》中,恩格斯通過分階段帶領我們回顧人類社會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歷程,讓我們認識到現代自然研究同以前任何輝煌的研究不同,它唯一地達到了科學的、系統的和全面的發展。通過研究自然科學的發展歷史,恩格斯總結出自然界是運動的、變化的、能量不滅等科學的觀點。他在導言裏運用近代自然科學發展提供的最新成果,依據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考察了原始星雲到星球,從無機物到生命的產生、生物進化和人類起源的過程,並根據物質運動不滅原理,論證了宇宙無限發展過程,闡明瞭自然界發展的辯證法。而且,很好地解釋了自然科學從產生到當時的發展過程,並預言了未來科學的發展的方向。

通過這次閱讀導言,加深了哲學與科學之間關係的認識,我深刻的體會到自然辯證法的發展同自然科學的發展是緊密聯繫着的,互相影響的,自然科學的發展爲自然辯證法的哲學研究提供實實在在的舞臺,自然辯證法的發展爲自然科學的進步提供理論的支持。而且自從進入20世紀以來自然科學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從而極大地擴大和加深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並遠遠超過了19世紀自然科學的眼界,

對於新時代的我們,更加需要將自然辯證思想與科學研究結合起來。並且當前我們推動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就必須深入研究科技發展的內在規律,就必須將科學技術置於整個社會大系統之中;尤其對於新時代的我們,更加需要將自然辯證法的思想與科學結合起來。文中提到:“一切產生出來的東西,都一定要滅亡”。而現在面臨的生態危機恰恰加速了這個過程。比如大氣污染導致的全球變暖使得海平面上升,物種消失,影響人們的健康等一系列危害。我們製造了各種各樣的敵人後才發現最危險的敵人竟是我們自己-人類妄自尊大,對自然無限的索取,最終遭到自然的報復。這些事實說明,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有賴於人類文明的轉變,要從戰勝大自然轉變爲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跟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的腳步。人類需要一場深刻的變革,一場綠色革命。人類必須學會尊重自然,不再把自然當作無止境的盤剝的對象,而應看作是人類存在的根基。爲了我們生活賴以生存的環境,爲了我們的後代,我們的子子孫孫,我們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來指導實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迅猛,現已經超過日本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之快有目共睹。但是在這樣高速的發展模式下所帶來的問題也接踵而至:生態環境的破壞與發展經濟的矛盾尚未解決;生態環境日趨惡化,資源短缺嚴重;技術創新能力低,尤其是企業的技術能力創新低,技術轉化的速度慢;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遠遠滿足不了經濟可持續須發展得要求;教育體制落後和投入不足;人口增長較快且不合理;經濟結構不合理,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收入

分配的兩極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這些問題是中國在加快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障礙,如何有效合理的解決這些問題也成爲當代中國面臨的一大挑戰。因此,2014年11月,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指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關係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而後,十六大報告把“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作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並對如何實施這一戰略進行了論述。

我國生態環境己惡劣到十分嚴重的程度,這雖然是不利於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但它也迫使我國必須實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換,只有實行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經濟發展才能持續,如再不進行水資源的保護,不僅北方傳統缺水地區全因水資源短缺而制約經濟發展,即使南方富水地區也會因水資源污染而產生水資源短缺並制約經濟發展等。

由於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提高,對環境和資源保護的意識有了很大提高,愛護環境正成爲越來越多人的自覺行爲並願意爲環境保護付出代價;對綠色產品的需求不斷提高,從而爲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市場條件:資本積累有了較大增長,整體技術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國家整體經濟實力得到加強,發展意識正在改變,正由傳統的追求經濟的數量擴張,轉變爲追求經濟效益的提高,同時正從原來以犧牲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來換取經濟增長,轉變爲在

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前提下實現經濟增長,甚至可以爲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而犧牲一定的增長速度,或者是通過以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來換取生態資本和資源資本;正在對科技制度、教育體制、司法體制、幹部體制、市場體制、財政金融體制、外貿體制、分配體制、政治體制等進行重大的改革,制度創新成爲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這種制度創新中,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開始得到加強,一些制約或阻礙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如區域經濟發展和分配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等正開始着手解決等,都說明我國存在着許多有利於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已經成爲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但其發展模式是什麼,卻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因爲如果僅僅圍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社會公平公正、公衆參與等這些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範式而沒有特定的戰略模式,是難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體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而特定的模式與經濟發展過程在不同的國情中是不同的,如對公平與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對它們的理解也就不同,對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的保護方式與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還必須制定出符合本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特定

模式。

第五篇:自然辯證法讀書筆記

自然辯證法讀書心得

學習了王老師的《自然辯證法》課程,對自然辯證法有了初步的認識,初步瞭解了什麼是自然辯證法,在老師的引導下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科學技術與人和社會的關係等問題。課上王老師引導式的討論教學,從事實上激發了我對自然辯證法的學習興趣。後又粗略的閱讀了《當代自然辯證法教程》一書,雖然只是部分閱讀,但對我的啓發很大,同時也使我發現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是如此匱乏,不足以領悟各種哲學思想的精髓。誇誇其談當然容易,但自圓其說就絕非易事,就目前我對於自然辯證法課程內容的理解,只能是就某一具體問題、具體觀點進行淺顯的理解,提出我膚淺的看法。

一、對“自然辯證法”的理解

什麼是自然辯證法?作爲一門課程,自然辯證法是一門馬克思主義理論課。作爲學科,是馬克思主義關於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論。隨着科學技術和人類認識的不斷拓展,自然辯證法始終處於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進程中。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對象是以人和自然界的關係爲中心線索而展開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有時將 “自然辯證法”等同於“辯證法”,以爲自然辯證法就是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實際上這應該是兩

個不同的概念,含義也大相徑庭。我們學習的“自然辯證法”,作爲對理工科開設的一門政治理論課,主要研究的是自然、科學、技術的本質和規律及其與社會的關係,具體又大抵可以分爲自然觀、科學觀與科學方法論、技術觀與技術方法論、科技與社會等內容。

二、對“相對性、暫時性”的理解

進入20世紀, 由物理學三大發現揭開序幕的自然科學革命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問題,列寧結合當時的新形勢賦予了自然辯證法新的內容。列寧指出“日益發展的人類科學在認識自然界上的一切里程碑都具有暫時的、相對的、近似的性質”。對於“暫時性、相對性”這一觀點,我的理解是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都是階段性的認識,是永遠無法觸及自然界最根本性質的,我們只能夠在現有認識的基礎上去無限接近自然界的本質。那麼引出一個問題,馬克思對社會主義必將實現的觀點是否只是歷史長河中的曇花一現呢?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建立在高度發到的社會生產力基礎上的,而新生產力不是一般的生產力,它應該是依賴於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我們難以想象的生產力進步。就像秦始皇無法想象internet,哥白尼無法想象火星登陸一樣。此處我難以理解的問題是:生產力雖然極度的發展,而作爲人類自身無窮無盡的探索慾望和最求更高享受的慾望是否會隨着生產力的發展而戛然而止?人類會最終滿足於那時的現狀?秦始皇無法想象現在的人

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權利。曾幾何時,秦始皇是否也想過如果有目前這樣豐富的生產力,國家就可以實現社會主義了呢?假設他是這麼想的,作爲現代人的我們卻沒有滿足現在的狀況,我們有更高的追求,更高的理想。

三、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理解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最根本的科學,因此將始終伴隨着人類的發展,只有在人類滅絕的那一刻纔會停止。在這一過程中的每一種理論都是暫時的,相對的。但人類對自然的利用卻無法永遠滿足人類這種實驗性的探索,自然環境已經懼怕了人類的好奇心,而發動了“狗急跳牆”般的反擊。而這種反擊就像歷史的輪迴一樣不停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落後國家重複的上演着。在人與自然的關係方面,我在一定程度上贊同羅馬俱樂部的悲觀主義看法。對於樂觀主義認爲的科技將幫助人類渡過困境的觀點,我不是十分贊同。因爲科技的發展幫助人類渡過了目前的困境,但很可能引發更大的困境,而這種更大的困境是否致使人類毀滅沒有人能說清楚。就像核技術在開發伊始沒有人更多地認識到它巨大的破壞能力,而更多的看到其利用價值,可以幫助人類擺脫戰爭困境和能源的困境。但目前來看,足以毀滅人類的核按鈕只掌握在少數幾個人的手裏,當他們腦子發熱時,當他們與妻子吵架時,當他們抑鬱時,人類就會隨着他們一個草率的決定而頻臨極大的困境。

自然辯證法, 只有被科學技術認識與實踐的主體所掌握, 才能更好地實現其內在的價值。學習和研究自然辯證法, 有助於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科學發展觀, 有助於提高科學技術研究的理論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有助於增強關於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發展的戰略眼光。王老師的《自然辯證法》課程,開啓了我對這門課程的學習的一扇門,我將在今後的學習中努力掌握和運用自然辯證法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