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心靈點滴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5.92K

心靈點滴觀後感精品多篇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一

在《心靈點滴》中我們認識了帕奇,一個從曾經有自殺的精神病患者通過不斷努力成爲了醫生的“年輕人”。很難想像一個一直想要自殺的人在經歷了幫助同寢室的室友打妄想中的“松鼠”後竟能夠放下自己的痛苦,帕奇感受到幫助人的快樂,同時治癒了自己的病。

兩年後派奇成爲一位被傳統醫界視爲“不走正道”的醫學院學生,雖然他的醫學院成績優秀無比,卻在操行成績上落得了個“過度快樂”的。

他認爲醫生不該被社會過度的神格化,享受過多的尊榮和敬畏,而使爲人醫者漸漸失去原本從醫助人的初衷。“醫生”二字,實際上是代表對自己堅持助人的一種宣誓。

所以他在醫院實習時,看遍了傳統醫院制度的麻木不仁,偏離人性之後,內心產生覺悟,下定決心要開一間夢想中的醫院。於是帶領他的愛人朋友開始創立一個可以真正救人的小醫院。

面對接踵而來傳統醫界的抨擊和質疑聲浪,派奇總以“橫眉冷對千夫指”之姿慷慨陳言,毫無所懼;而在病童面前,他卻變成了“俯首甘爲孺子牛”的大玩偶,搞笑做怪,只爲了博得稚子純真的一笑。在這些外界考驗前,他是個勇者;但來自內部的挫折卻一度重擊了他,幾乎不支倒地。

只是沒想到,助人這件事,它可貴和可嘆的就是,它是一種冒險。因爲聽了派奇自身走出憂傷的經驗分享,她決定從幫助別人中找回幫

助自己,肯定自己的力量,即使她直覺地有些擔心害怕,仍然決定信任他人,隻身前往探望一名精神病患,而忽視了病患本身精神狀態並不穩定的潛在高度風險。最後,她遭遇了嚴重的不幸。

電影中的派奇和電視影集裡的大衛醫生一樣,他們原本飛揚的自信和旺盛的生存鬥志,一夕之間完全被這樣的意外事件所擊潰,從此陷入自責沮喪的深淵。

所幸,生命的無常,可貴的便是它讓人絕望的同時,它也給了人無限的希望。自責難過到曾經也想輕生的派奇,終於在山頂上再度找到了自己看待生命的角度,重燃起以往助人為樂的信心和勇氣。

他堅信,醫病之間也是一種人際關係,不應該照著傳統教科書所言,做情感切割,反而要貼切相連。所以醫生不該只是躲在象牙塔裡做實驗,或是開藥動手術,而是要儘早地學會和人相處,學習傾聽和交談。

同時,在他的定義中,醫生就是廣義的助人者,而所謂醫療行爲,要治療的不是一種病,而是一個人。

對抗疾病可能會失敗,但如果以人性的同理心對待病人,抱著互助為濟的精神,則幫助病人,陪伴病人度過疾病苦痛,這件事是永遠都不會失敗的。

這部片有許多發人深省的對白,例如:“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冷漠。”等等,一字一句都敲入我心。

我很是佩服他這樣的一個人,一個熱心、樂觀、能夠幽默大家的人,對於這樣的人生我其實是很嚮往的,奉獻他人娛樂自己,像這

種很有魄力的事情我本人覺得能做上一件就很了不起了,所以我在很用心的在學習怎麼與人相處,怎麼幫助他人,讓他人快樂。這不只是來源一個作爲精神科醫生的責任感,最根源來自對社會的感情,所以希望更多的人能以醫者仁心來對待他人。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二

《心靈點滴》這部影片,是根據一個六七十年代的真實故事改編的。

主角名叫亨特·帕奇·亞當斯在學校中總是正因“過分樂觀”而受到責備,以前一個導師對他說:“你想要成爲小丑,那就去馬戲團。”其實,帕奇是想當一名小丑,但他同時還行當一名醫生,因此就成就了此刻的他,帕奇在弗吉尼亞醫學院學習,在學習期間用他的小丑天賦讓很多病人的臉上多了一絲愉悅,醫院裏有一間病房沒有醫生敢進去,他第一次進去試着和病人說話,但不到一分鐘就被打出來了。第二天他穿着一身天使的服裝拿着一本書進去了。過了一兩分鐘就推着那位從不出來的病人出來了,其他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畢業後,他成立了一個學院,致力於更接近的人性化的治療方法,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個性化的診所受到了媒體的注意並由此出版了一本關於他成就的書。在書中,帕奇闡述了他的基於幽默的處方,解釋了他爲什麼穿得象個大猩猩,爲什麼在病房裏堆滿氣球或在浴缸裏裝滿蠟燭以引起歡笑,以給病人精神上的接近或純粹的歡笑。在使用特殊的方法來減緩病人的緊張情緒後,帕奇以先驅者的身份提出了醫生就應治療人,而不是疾病,他堅信,同情、加入和心靈相通對醫生來說與靈丹妙藥和技術進步一樣重要。

在電影中,開始沒有多少人贊成帕奇的觀點,學院院長瓦爾考特尤其反對他的方法,而帕奇的室友米奇也認爲他是一個孩子氣的傢伙。但同時他也影響了一些人,包括護士喬蕾塔、同學楚門和卡琳帕奇發現他在兒童病房大受歡迎,正因他的可笑、古怪的方式驅散了兒童們的恐懼感。

在對傳統方式的抗爭中,他疏遠了一些人、使更多的人吃驚,但是他看到了自我的價值心靈點滴觀後感5篇讀後感。在不斷的追求和探索中,帕奇實現了自我的夢想--開了一個診所,每個人在那裏不僅僅遇到了醫生,還遇到了兄弟姐妹。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三

正如美國特魯多醫師的墓誌銘一樣,“偶爾會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在安慰”。這纔是一名醫生的職責所在。去治療那些我們能夠治癒的,去幫助那些我們無法治癒的人安詳地走完生命的最後旅程,去安慰那些備受疾病折磨痛苦的患者,這纔是我們從醫真正的目的所在。正如現代醫院的前身是起源於古代修道院、救濟院或寺廟,現代醫生起源於基督教的神職人員一樣,現代醫學自誕生伊始,其目的就是傳教式的慈善與施予。那時的醫學遠不及現在發達,所謂的醫院通常僅僅是提供清潔的環境、良好的空氣、冷熱浴、充足的食物和取自聖泉未受污染的水。醫生肩負着神祇,從古至今一如既往的用自己的所能、用自己的真誠,無私地幫助他人。

醫學不是萬能的,儘管醫學一直的不斷的進步,仍然還是有很多疾病至今是醫學無法治癒甚至無法解釋的。一名醫學生從入學起就被灌輸和浸染着征服疾病的信念,彷彿一名醫生的使命就是去挑戰醫學難題,妙手回春,讓病患起死回生。可死亡是人類的必然歸宿,這是大自然的客觀規律。醫學是無法戰勝死亡的。正如韓啓德院士在中國科協第16屆年會的特邀報告中所講的那樣,“我們現在的醫療出了問題,不是因爲它的衰落,而是因爲它的昌盛,不是因爲它沒有作爲,而是因爲它不知何時爲止。在宗教強盛、科學幼弱的`時代,人們把魔法信爲醫學;而在科學強盛、宗教衰弱的今天,人們把醫學誤當作魔法。”

醫療的飛速發展帶來的是層出不窮的新藥、新技術、新設備在臨牀的嘗試與應用,而同時帶來的則是更多的不良反應率、更嚴重的副作用和充滿未知的風險。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患者真正需要的其實並不是無休止的、不惜一切代價的醫學手段,而是一種陪伴他走到終點的人文關懷。在讓病患身上插滿搶救的管路時,我們應該反思,我們到底是在幫助患者,還是在加重患者的痛苦;我們到底是讓他逃離死亡,還是延長他死亡的過程;還是單單爲了履行我們心中單純的治病救人的信念。患者不僅需要忍受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同時還要承受我們的診療所帶來的痛苦。現在的醫學模式已經發展成爲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而醫生所面臨的最大的敵人不是疾病,不是病人,更不是病人家屬,而是我們對於病患心理、社會屬性的冷漠和忽視。正如吳階平曾說過的那樣,“醫生要看生病的人,而不是單單看人生的病”。

因此,我們從醫最重要的本領不是手術刀,不是藥品,而是我們的人文關懷,是我們通過對病人的言談舉止傳遞給他們的鼓勵和信念。再好的手術刀和藥品都無法最終戰勝死亡,而唯有我們的關懷能夠幫助病患減輕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疾病的痛苦。

同樣想以韓啓德院士在中國科協第16屆年會的大學生見面會上的講話作爲結尾。“我想人心都是肉長的,醫患關係中爲什麼醫生被稱爲天使?因爲仁愛。只是我們現在的醫生有時候就忘了這很根本的一條,認爲醫生就是掌握技術來給你看病,成了這麼一個簡單的事情。其實,醫生能夠真正通過技術來解決病痛的是少數,多數情況下我們的醫療技術還不足以解除病人的病痛,這種時候靠你對病人的誠實,靠你對病人的關心和同情心,盡你所能的幫助,來取得病人的理解。如果你不能解決他的問題,他又覺得你高高在上,我認爲這會給醫患關係帶來不好的影響,也是我們現在很多醫護工作者做得很不夠的地方。

現在,我們的醫學缺乏人文關懷,離人文精神越來越遠,離開這個,那醫學的宗旨自然也漸行漸遠,這一點我覺得我們應該要特別注意。”

與君共勉。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四

這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講的是主人公Patch Adams懷着幫助病人的滿腔熱忱,從醫學院學習期間就開始實踐他的情緒治療法,並開設免費診所爲窮困的人們服務的故事。主創人員將敘事的重點放在了Patch Adams怎樣做而非爲什麼這樣做,這使得前1/3時間裏的部分劇情給人感覺比較突兀,但當你慢慢往後看的時候,從內心接受了Patch就是這樣一個喜歡幫助別人的樂天派時,就會逐漸感受到那種人性光輝照耀下的溫暖感覺。

這片子最開始打動我的是Patch在兒童病房裏把灌腸的氣球套在鼻子上,把體溫表、輸液用的架子和夜壺都變成雜耍道具的那個情節。相信凡是有過較長時間住院經歷的人都曾體驗過,那些冷冰冰的醫療器械,令人沮喪、厭煩,甚至恐懼,更別說對那些小孩子了。而Patch讓這些稚嫩的臉上重新綻放出發自內心的笑容,讓我真有些羨慕這些小孩子了,爲什麼自己當初沒遇到Patch這樣的醫生呢。

與醫學院教育學生們千萬不要對病人產生感情相反,Patch的理論是儘可能和病人拉近距離,用歡笑減輕甚至治癒他們的病痛,我不知道這種理論是否真正有效,但當我看到背上插着翅膀的Patch站立在痛苦的絕症病人牀邊時,覺得他的確就是天使。

和制度、固有觀念作對的人總是要經受諸多磨難,有意思的是,本片中制度的化身——醫院院長的飾演者,在另一部詮釋自由精神挑戰固有制度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中,同樣扮演象徵制度權威的典獄長。既然這兩部影片均出自好萊塢,這位演員在兩部影片裏的鬥爭也只能是均以失敗告終了。

片中還有兩位熟臉,一位是曾出演《波士頓法律》的Monica Potter,在本片中飾演令Patch傾心的女同學,可惜她的結局令人唏噓。一心想幫助他人的人落得這種結局,實在是最悲慘不過的,這令我想起了《急診室的故事》第六季發生的慘劇。但對Patch來說,生活依然要繼續,幫助他人同樣會繼續,並會因此成就非凡的偉大。

勸說Patch回到醫院的那個同學是由菲利浦西摩爾霍夫曼飾演的,和那之前許多影片中一樣,菲利浦再次扮演了一個不討好、不顯眼的角色,但看得出,他演的十分認真、到位。真是佩服他這麼多年是怎麼熬過來的,但或許對真正喜歡錶演的他來說,那同樣是珍貴且快樂的積累,甚至可以稱爲希望的本身。而他在本片中飾演的人物對Patch態度的轉變,同樣給了我們希望——不管採用何種方式,只要大家的出發點都是善意的,便可擁有交流包容的基礎,一起搭建駛向美好彼岸的舟船。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五

《心靈點滴》這部影片,是根據一個六七十年代的真實故事改編的。

主角名叫亨特。帕奇。亞當斯在學校中總是正因"過分樂觀"而受到責備,以前一個導師對他說:"你想要成爲小丑,那就去馬戲團。"其實,帕奇是想當一名小丑,但他同時還行當一名醫生,因此就成就了此刻的他,帕奇在弗吉尼亞醫學院學習,在學習期間用他的小丑天賦讓很多病人的臉上多了一絲愉悅,醫院裏有一間病房沒有醫生敢進去,他第一次進去試着和病人說話,但不到一分鐘就被打出來了。第二天他穿着一身天使的服裝拿着一本書進去了。過了一兩分鐘就推着那位從不出來的病人出來了,其他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畢業後,他成立了一個學院,致力於更接近的人性化的治療方法,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個性化的診所受到了媒體的注意並由此出版了一本關於他成就的書。在書中,帕奇闡述了他的基於幽默的處方,解釋了他爲什麼穿得象個大猩猩,爲什麼在病房裏堆滿氣球或在浴缸裏裝滿蠟燭以引起歡笑,以給病人精神上的接近或純粹的歡笑。在使用特殊的方法來減緩病人的緊張情緒後,帕奇以先驅者的身份提出了醫生就應治療人,而不是疾病,他堅信,同情、加入和心靈相通對醫生來說與靈丹妙藥和技術進步一樣重要。

在電影中,開始沒有多少人贊成帕奇的觀點,學院院長瓦爾考特尤其反對他的方法,而帕奇的室友米奇也認爲他是一個孩子氣的傢伙。但同時他也影響了一些人,包括護士喬蕾塔、同學楚門和卡琳。帕奇發現他在兒童病房大受歡迎,正因他的可笑、古怪的方式驅散了兒童們的恐懼感。

在對傳統方式的抗爭中,他疏遠了一些人、使更多的人吃驚,但是他看到了自我的價值。在不斷的追求和探索中,帕奇實現了自我的夢想--開了一個診所,每個人在那裏不僅僅遇到了醫生,還遇到了兄弟姐妹。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六

看完了電影,我想到我們進入昆明醫科大學的那一刻,莊重的宣誓:我自願獻身醫學,熱愛祖國,忠於人民。恪守醫德,遵師守紀,刻苦鑽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發展。我決定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聖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着追求,爲祖國醫藥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鬥終身。

影片中主人公帕奇亞當斯作爲一名醫者對待病人的做法是真正符合我們醫學人道主義的做法。他能夠真正關心病人的內心感受,讓別人從心裏感受到溫暖,真正把醫學的真諦融入了治療之中,真正體現出了醫者的崇高和聖潔。他不僅僅是爲了治病而治病,而他更關注的是人,是爲了治人而治病。

很多人往往認爲帕奇亞當斯這樣的做法僅僅是竹籃打水,無濟於事。但是這部影片讓我想到另外一個滴水殺人的故事。中世紀的歐洲,有個名副其實的暴君,他爲所欲爲,慘無人道。有一次他追究一位大臣的錯誤下了斬首令。當大臣被押上斷頭臺,一切準備完畢只等國王下令時,他突然想到了一個鬼主意。此時,斷頭臺上的大臣已嚇得渾身打顫,眼看就要昏過去了,可國王就是不發指令,只顧與身旁的重臣談笑,趕來看熱鬧的百姓等得不耐煩了,窒息般的寂靜被打破,人羣開始譁然,就在這時,國王突然正過臉來,尖叫一聲“斬!”儈子手沒有砍下大刀,而是拿出一隻小水壺,象往珍貴的花盆上澆水一樣稍稍歪了歪——冰涼的水滴在了犯人的脖子上。就在這一瞬間,那犯人的頭猛地一下垂到了胸前,心臟完全停止了跳動。斬臺上,暴君的臉上浮現出欣然的笑意。“滴水殺人”這件事聽來荒誕不徑,但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卻絲毫不奇怪:是國王、儈子手的開斬令、如刀刃般冰涼的水滴,使犯人產生了“死亡感覺”所致。可見,一個人如果沒有精神力量的支持,他的肉體是脆弱的。

另外有這樣的一則笑話,“一個因趕着交工程圖而出車禍成爲植物人的工程師,他的妻子同事爲了能讓他醒來,每天在他的枕邊重複這樣一句話:領導說圖不用改了。終於有一天喚醒了這名工程師,他醒來開口第一句話便說:領導真的說圖不用改了?”雖然是一則笑話,但是從側面也讓我們看到精神力量的偉大之處。在醫院常常有這樣的情況,如果一個人的精神之光如果爍爍閃耀,那麼生於病患中的他也更容易恢復健康甚至發生奇蹟。這更體現出愉快的身心對健康的恢復是多麼的重要。而帕奇亞當斯對待病者這樣深入人心的關懷也是所有醫者應該效仿的榜樣。

當今社會,各種違揹人文主義,違背醫德的事情層出不窮:無醫囑執行,草菅人命,不合理收費,見死不救,唯利是圖等等。這些事不僅僅損害了作爲一個醫者崇高的形象,而且給無數病痛中的人們造成了更多無法癒合的心靈創傷。這些事的發生完全違背了醫學倫理,每個醫者都應該熟知醫學日內瓦宣言:

“在我被吸收爲醫學事業中一員時,我嚴肅地保證我的一生奉獻於爲人類服務。 我對我的老師給予他們應該受到的尊敬和感激。

我將用我的良心和尊嚴來行使我的職業。

我的病人的健康將是我首先考慮的。

我將尊重病人交給我的祕密。

我將極盡所能來保持醫學職業的榮譽和可貴的傳統。

我的同道均是我的兄弟。

我不允許宗教、國籍、政治派別或社會地位來干擾我的職責和我與病人之間的關係。

我對人的生命,從其孕育開始,就保持最高的尊重,即使在威脅下,我決不將我的醫學知識用於違反人道主義規範的事情。

我出自內心和以我的榮譽莊嚴地做此保證!”

可是他們的這些做法,與帕奇亞當斯的偉大和無私相比,真的太令所有人失望。

我們做爲一名醫科大學的大學生,肩負着拯救人類疾病的重任,我們更應該學會從內心體會病者的疾苦,站在他們的角度來看,真正明白他們最需要的是什麼。沒有人願意每天面對冰冷的醫療器械,我們應該學會相互關愛,多給他們一點溫暖和關懷,也許僅僅是一個善意的微笑,但是對於他們來說,這樣減輕了他們很大程度上的精神疾苦,我們又何必吝嗇呢。

這部影片,意在使同學們認識到心懷善意是多麼難能可貴和偉大,樹立像帕奇亞當斯一樣甘願爲醫學進步獻身的道德品質,加深同學們對醫德規範的理解,樹立爲發展祖國醫藥事業獻身的信念。另外,心懷善意不論在何種體系中,都是共同的,無論是醫學還是其他。即時我們只是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夠心懷善意,哪怕是舉手之勞,或者一句溫暖人心的話語,我相信都能夠對我們的生活起到促進作用,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意識到精神力量的偉大,我相信,我們的世界將充滿更多美好的希翼。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七

花了兩個小時的時間,看完影片《Patch Adam》(中文翻譯爲《心靈點滴》)。當我第一次看時心裏好象感到了什麼但是抓不住是什麼感覺,於是我又反覆看了3次。並找了一些有關資料。

影片《Patch Adam》是羅賓?威廉斯主演的一部曠世傑作,在影片中羅賓?威廉斯飾演的帕奇在年青的時候,因有自殺傾向而被送進了精神療養院,在療養院的遭遇讓他立志成爲一名醫生。於是在六零年代末期和七零年代初期進入維吉尼亞醫學院就讀。他天資聰穎,在醫學院的成績非常優異,可是醫院內的醫生們受傳統觀念的限制,都十分不近人情。他不屑於這種狀態,他相信歡笑就是最好的處方,……堅持自己關懷病人、以病人爲重的理念,和傳統的勢力周旋到底。最後,終於成功地拿到醫科學位。

雖然一些情節有一點點老套的感覺,但對整部電影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整部電影給人的感覺特別純,雖然極其感人,但卻沒有絲毫的造作之感,我覺得這很大程度要歸功於羅賓?威廉斯的完美表演,他在片中的表演是那麼的自然,找不到一點的瑕疵!影片的主題由於他的表演而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影片最後的結尾更令人叫絕,絕頂的幽默,使得整部電影更顯得無與倫比!看了這部電影,真的讓人產生純潔的追尋完美心靈的衝動!

導演在這套戲的一開始就透過了一個病人以四枝手指的小故事開啓了男主角帕奇的生命。它同時也灌輸了學生有關這套戲的信息之一,那就是「不要注目在問題上,要看別人所看不到的,並日日更新創造未來」。這句話深深地打動我的心扉並吸引着我拭目以待,目不轉盯的看下去。心裏想深一層,這不就是一位教牧人員應該要有態度嗎?身爲領袖,必須要有遠見,不要讓虛幻的表面影響你對其實底的洞察。

帕奇很清楚知道自己進來醫學院的目的,因爲他是帶着使命進來的。學術上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是知道自己身爲一位醫生可以如何走進病人的世界裏來去幫助病人並與病人聯繫更爲重要。因爲,醫生就是爲了醫人助人。換句話說,教師。醫生或這輔導者猶如醫生,也是爲了拯救靈魂的工作和牧養人的生命爲大前提。所以帕奇三年的醫學院學習活生生的映射出學生三年的神學院學習應有的態度。猛上課與啃死書還爲次要,在學校如何處事待人和與人接觸纔是我們需要看重的。

這無疑是部具有深刻內涵的影片。

首先,作爲一醫生或輔導者,必須是一個聆聽者、關懷者。

劇中帕奇因患有輕微憂鬱症,自願到療養院治病。但他發現許多病人,其實不是精神異常,而是沒人在乎他們心中的問題。因院方對待他們的方式如關在柵欄內的動物般,不關心、不寒暄,只給予食物及形式的診療。精神科醫師也只是如問卷機器般問問題,沒有眼神的關注,給病人的感受相當冷漠。

只有當我們有一個聆聽的心並關懷人時,才能摸觸人的心靈深處,瞭解他們真正的需要,才真正幫助到人,併產生影響力。因人們的需要不只是藥物上的醫療,乃是心靈上的醫治和釋放。

第二,從帕奇身上看到,一個充滿喜樂和歡笑的人,是能產生影響力的人。

觀看本片,發現「笑」實在具有莫大的意義。因它不但有醫療的價值,且能讓病人在痛苦中得慰藉,化解病人的孤單,減緩病人的緊張和懼怕情緒。所以,帕奇相信歡笑就是最好的處方,爲了逗病人笑,他扮演小丑,給病人帶來歡笑和溫暖,影響了身邊的人,羸得許多人的喜愛。

「笑」是上帝給的禮物,我們應善用它。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我相信有時候一個小就能將糾紛、爭吵化解與無形之中。

第三、對人要有「熱情」-PASSION。

熱情會讓人捨己並放下尊嚴。就如帕奇對小孩子們的熱情而做出了醫院不曾有的小丑角色而使到病房裏充滿了歡樂聲和生氣。當我們以熱誠來接待任何一個人時,他們會分享他們的心情和敞開自己來響應你。

但是,「冷漠」卻成了現代人所患上的病態。這乃是慢性殺手,逐步逐步的抹煞了人們的熱忱。我們不可以忽略了人性的重要,每個身邊的人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對象,又或許他們也是我們需要去關心的人羣,時時刻刻敏銳人的需要。帕奇在退學公聽會上,面對抨擊和質疑時,他響應這話,並揭露了傳統醫院制度的麻木不仁,偏離人性的醜陋一面。他們的心冷漠,高高在上,板起面孔與病人保持距離,以顯示身份與知識界線,巳失去原本從醫助人的初衷。他提出醫生應該治療人,而不只是疾病;他堅信,以同理心對待病人,傾聽和交往,陪伴病人度過疾病苦痛,這些與藥物和醫技一樣重要。

但願我也能像影片中所描述的:「誰都不可以控制我的靈魂、學習和熱忱」。

第四、作爲一個醫生、教師或輔導者,除了對病人有同理心和信任外,應有一個謹慎的心。當有突發事件時,應想到預期後果,懂得保護自己的安全。

帕奇的女朋友—凱琳,因沒有考慮到這點,夜晚單獨前往探望一名有嚴重自殺傾聽的男精神病患者,而忽視了病患者精神狀態並不穩定的潛在高度風險。最後,她遭遇了嚴重的不幸,被對方謀殺了。其實,她可以通知帕奇一同前往,或採取其它方式來幫助對方。因她十分清楚此病人的病態,一年多次自殺入院,平時行爲怪異。

凱琳的遭遇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提醒。

第五、你若捨己,甘心樂意幫助人,所付出的愛最終能得到回報

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

傳統醫界視帕奇爲「不走正道」的醫學院學生,雖然他的學習成績優秀無比,卻在操行成績上落得「過度快樂」的評語,而被退學處分。在退學公聽會上,曾經受他幫助過的病人,因着他付出的愛所感動,大家自願出席支持他的醫療理念,爲他的操行作了有力的見證,免了退學處分,順利畢業,成爲一名專業且優秀的醫生。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八

電影圍繞着兩種治療態度的醫生的故事展開敘述的。其中,主人公Patch代表的是具有人文關懷的一類醫生,另一類代表的以傳統的治療方式對病人進行治療的一類醫生。

主人公Patch所代表的具有人文關懷的這類醫生不僅僅關心病人的生理上的病痛,而且注意給病人帶來快樂,帶來心靈上的安慰。主人公與病人維持一種友好的朋友關係,在治療時更加關注病人的情緒、感受。如,在稱呼病人的時候以病人的名字代替“××號病人”的叫法,這種叫法讓人充分地讓病人感到自己被尊重,而不是自己是病態的。主人公在兒童病房裏把灌腸的氣球套在鼻子上,把體溫表、輸液用的架子和夜壺都變成雜耍道具來逗病房裏的小孩子,讓這些稚嫩的臉上重新綻放出發自內心的笑容,一掃原先病房裏死氣沉沉的氣氛。

從醫學上的意義來說,具有人文關懷的治療方式猛烈地抨擊了生物醫療模式。生物醫療模式將人看成是由一個個部分所組成的,而未把人看作是一個整體,忽略了人的情感因素。然而,無數的醫學奇蹟告訴我們,諸如意志、感情這些非理性、帶有強烈主觀性的東西對健康的保持、對疾病的恢復具有強大的、不容忽視的作用。

其次,更加重要的是,從醫生與病人的關係角度來分析。這種富有人文關懷的治療方式改變了傳統的醫生和病人之間不平等的關係。傳統的治療方式是醫生主導的,醫生依靠其專業知識來確定病人的病況,病人常常是被支配,沒有發言權,她們的需求不被醫生所充分了解。如此一來,在這種治療模式下,醫生和病人有強烈的距離感,如片中反映的一樣,病人極有可能不配合治療,從而向醫生、護士發脾氣,這不但對病人自己的病情不利,也僵化了病人與醫生之間的關係,造成了惡性循環。

與傳統的治療方式不同,具有人文關懷的治療方式徹底改善了醫生與病人之間的關係。醫生不只是充滿專業知識的撲克臉,而是一個離病人最近的朋友,能理解他們,關心他們,將他們看作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這就讓病人感到尊嚴。

以人文關懷的方式來治病的思想中存在着一個前提:病人是完整的個體,病人自己有能力對自己的疾病負責。而對比傳統的治療模式,傳統的治療模式的前提是,只有依靠專業的知識才能對病情作出準確的判斷以及治療,因此病人只能感到自己的身體不舒服而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處理這些病症。

隨着對生物醫療模式的抨擊日益強烈,以及人道主義的思想的不斷加強,人文關懷的治療方式必定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九

影片《PatchAdam》是羅賓?威廉斯主演的一部曠世傑作,在影片中羅賓?威廉斯飾演的帕奇在年青的時候,因有自殺傾向而被送進了精神療養院,在療養院的遭遇讓他立志成爲一名醫生。於是在六零年代末期和七零年代初期進入維吉尼亞醫學院就讀。他天資聰穎,在醫學院的成績非常優異,可是醫院內的醫生們受傳統觀念的限制,都十分不近人情。他不屑於這種狀態,他相信歡笑就是最好的處方,……堅持自己關懷病人、以病人爲重的理念,和傳統的勢力周旋到底。最後,終於成功地拿到醫科學位。

雖然一些情節有一點點老套的感覺,但對整部電影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整部電影給人的感覺特別純,雖然極其感人,但卻沒有絲毫的造作之感,我覺得這很大程度要歸功於羅賓?威廉斯的完美表演,他在片中的表演是那麼的自然,找不到一點的瑕疵!影片的主題由於他的表演而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影片最後的結尾更令人叫絕,絕頂的幽默,使得整部電影更顯得無與倫比!看了這部電影,真的讓人產生純潔的追尋完美心靈的衝動!

導演在這套戲的一開始就透過了一個病人以四枝手指的小故事開啓了男主角帕奇的生命。它同時也灌輸了學生有關這套戲的信息之一,那就是「不要注目在問題上,要看別人所看不到的,並日日更新創造未來」。這句話深深地打動我的心扉並吸引着我拭目以待,目不轉盯的看下去。心裏想深一層,這不就是一位教牧人員應該要有態度嗎?身爲領袖,必須要有遠見,不要讓虛幻的表面影響你對其實底的洞察。

帕奇很清楚知道自己進來醫學院的目的,因爲他是帶着使命進來的。學術上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是知道自己身爲一位醫生可以如何走進病人的世界裏來去幫助病人並與病人聯繫更爲重要。因爲,醫生就是爲了醫人助人。換句話說,教師。醫生或這輔導者猶如醫生,也是爲了拯救靈魂的工作和牧養人的生命爲大前提。所以帕奇三年的醫學院學習活生生的映射出學生三年的神學院學習應有的態度。猛上課與啃死書還爲次要,在學校如何處事待人和與人接觸纔是我們需要看重的。

這無疑是部具有深刻內涵的影片。

首先,作爲一醫生或輔導者,必須是一個聆聽者、關懷者。

劇中帕奇因患有輕微憂鬱症,自願到療養院治病。但他發現許多病人,其實不是精神異常,而是沒人在乎他們心中的問題。因院方對待他們的方式如關在柵欄內的動物般,不關心、不寒暄,只給予食物及形式的診療。精神科醫師也只是如問卷機器般問問題,沒有眼神的關注,給病人的感受相當冷漠。

只有當我們有一個聆聽的心並關懷人時,才能摸觸人的心靈深處,瞭解他們真正的需要,才真正幫助到人,併產生影響力。因人們的需要不只是藥物上的醫療,乃是心靈上的醫治和釋放。

第二,從帕奇身上看到,一個充滿喜樂和歡笑的人,是能產生影響力的人。

觀看本片,發現「笑」實在具有莫大的意義。因它不但有醫療的價值,且能讓病人在痛苦中得慰藉,化解病人的孤單,減緩病人的緊張和懼怕情緒。所以,帕奇相信歡笑就是最好的處方,爲了逗病人笑,他扮演小丑,給病人帶來歡笑和溫暖,影響了身邊的人,羸得許多人的喜愛。

「笑」是上帝給的禮物,我們應善用它。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我相信有時候一個小就能將糾紛、爭吵化解與無形之中。

第三、對人要有「熱情」-PASSION。

熱情會讓人捨己並放下尊嚴。就如帕奇對小孩子們的熱情而做出了醫院不曾有的小丑角色而使到病房裏充滿了歡樂聲和生氣。當我們以熱誠來接待任何一個人時,他們會分享他們的心情和敞開自己來響應你。

但是,「冷漠」卻成了現代人所患上的病態。這乃是慢性殺手,逐步逐步的抹煞了人們的熱忱。我們不可以忽略了人性的重要,每個身邊的人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對象,又或許他們也是我們需要去關心的人羣,時時刻刻敏銳人的需要。帕奇在退學公聽會上,面對抨擊和質疑時,他響應這話,並揭露了傳統醫院制度的麻木不仁,偏離人性的醜陋一面。他們的心冷漠,高高在上,板起面孔與病人保持距離,以顯示身份與知識界線,巳失去原本從醫助人的初衷。他提出醫生應該治療人,而不只是疾病;他堅信,以同理心對待病人,傾聽和交往,陪伴病人度過疾病苦痛,這些與藥物和醫技一樣重要。

但願我也能像影片中所描述的:「誰都不可以控制我的靈魂、學習和熱忱」。

第四、作爲一個醫生、教師或輔導者,除了對病人有同理心和信任外,應有一個謹慎的心。當有突發事件時,應想到預期後果,懂得保護自己的安全。

帕奇的女朋友—凱琳,因沒有考慮到這點,夜晚單獨前往探望一名有嚴重自殺傾聽的男精神病患者,而忽視了病患者精神狀態並不穩定的潛在高度風險。最後,她遭遇了嚴重的不幸,被對方謀殺了。其實,她可以通知帕奇一同前往,或採取其它方式來幫助對方。因她十分清楚此病人的病態,一年多次自殺入院,平時行爲怪異。

凱琳的遭遇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提醒。

第五、你若捨己,甘心樂意幫助人,所付出的愛最終能得到回報。

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

傳統醫界視帕奇爲「不走正道」的醫學院學生,雖然他的學習成績優秀無比,卻在操行成績上落得「過度快樂」的評語,而被退學處分。在退學公聽會上,曾經受他幫助過的病人,因着他付出的愛所感動,大家自願出席支持他的醫療理念,爲他的操行作了有力的見證,免了退學處分,順利畢業,成爲一名專業且優秀的醫生。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十

《心靈點滴》改編於一個真實故事,由羅賓。威廉斯RobinWilliams主演,講述的是醫學院學生帕奇PatchAdams如何與傳統的醫患關係和傳統的醫療方式抗爭的故事。

“人是不值得信任的,醫生也不需要病人的信任,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通過嚴酷無情的訓練,把人性從學生們身上剔除出去,由此來完善學生,然後使他們成爲醫生。”——這是帕奇就讀的醫學院的辦學原則,在這裏,學生被訓練成爲“醫生”,在這裏,醫生是至高無上的權威,是冷漠的代名詞。

而在帕奇的理念中,醫生不僅治人,更重要的是助人,醫生在人們最脆弱的時候提供治療,也提供建議和希望。在他看來,醫生不應該被神化和崇拜,一個人,不是他成爲醫生後就應該被恭維被崇拜甚至他放的屁都跟常人不同,醫生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醫生只是一名跟患者平等的博學的朋友。

於是,帕奇不惜違反學院的規定,向陳腐冷漠的制度挑戰,他扮演小丑,逗病人發笑,他主動跟病人交談,他每次都稱呼他們的名字,他分享病人的快樂和夢想,也分擔他們的痛苦和悲傷,他給病人帶來歡笑和溫暖,他讓病怏怏的孩子恢復笑臉,給病入膏肓的老人帶來快樂,他讓原本死氣沉沉的病房重新充滿活力和希望,而對那些已經被宣判死刑的病人來說,能在這樣的環境下離開也可以走得坦然和無憾了,因爲他們曾經得到過人們的關愛,他們是帶着微笑離開的。

影片中有這樣一幕:

教授帶領學生在醫院現場教學,來到一名糖尿病患者病牀前,教學進行中,“糖尿性潰瘍、淋巴水腫、壞組織、抗生素、截肢。.。.”一個個專業名詞從教授嘴裏說出,所有的學生都在忙着向老師提問和記錄老師教授的治療方法,根本沒有人注意到這名病人早已緊張和害怕得面如死灰臉上充滿了絕望,在他們面前病人彷彿只是一具沒有感情的標本,沒有人注意到這一切,除了帕奇,

帕奇問道:“她叫什麼名字?我想知道她叫什麼名字。”

頓時,所有人的眼光包括教授在內都驚奇萬分,彷彿看外星人一般。是啊,醫學院的學生,不問專業問題,卻只是注意這些無關緊要的小問題,這太讓他們匪夷所思了。因爲在這裏所有的患者都是沒有姓名的,只有“5牀的糖尿病患者”諸如此類的代號,所以也從來沒有人教育學生們要去記住病人的姓名。

帕奇微笑着跟那位病人打招呼:“嗨!你好!”,病人的臉上出現了感激和笑容。

看到這一幕,不由得感慨萬千,這感同身受的體會我是永遠都不會忘記的。在住院的近半年時間裏,我看到太多這樣的情景,真是同出一轍的相似:嚴肅得面無表情的主任被一羣或資歷尚淺或正在實習的年輕醫生們簇擁着,每天早上例行公事般的巡視病房,而病人在一旁只是小心翼翼的不敢出聲。還記得那位賓陽老伯對我說的話:“醫生都是仙人來的,我老伴從進院到現在都準備出院了,還沒有看到過主管醫生一面,之前主刀醫生只是在手術那天來過,然後再也沒有露過面了。每次查房只看到一大羣人,也沒人問我們問題,其實她(指患病的老伴)一直不太舒服,我們想找醫生好好問問情況,可是每次查房我們都說不上話,他們總是很快就走了,我們鄉下人來到這裏什麼都不懂,想找醫生也不知道去哪裏找,問不對人也沒人理我們。”

老伯的話讓我心裏很難過,他的心情我完全能理解,同爲病人的自己何嘗不是懷有同樣的期待,只是因爲自己有少許關係所以可以得到稍微的熱情,可即便這樣也沒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如果說沒有這一層,我的結果恐怕比這位老伯也好不到哪裏去。對於廣大普通的平民百姓來說,這樣的期待無異於望月興嘆。

已經近半年的時間了,而且還沒有結束,我這輩子從來沒有這麼長時間在病房呆過,也是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和這麼長時間的接觸醫生和病友,每天在這裏,看到的醫生是千篇一律的嚴肅和職業性的冷漠,所有的病友也都是一律毫無生氣的面孔,在這裏,看不到微笑,聽不到笑聲,只有程序化的人和事,我痛恨這種氛圍!沒有經歷過重病的人是不會體會到這種感受的。

在醫患關係裏,病人其實處於一種很被動和卑微的地位,身體的疾病加上精神上的壓力決定了他們比常人更脆弱也更需要關心,這種時候,醫生的一句問詢甚至只是一次主動打招呼,都能讓病人暖心暖肺。我不知道有多少醫生曾經生過重病曾經長期住院,我也無法用言語來描述醫生的這些細微舉動給患者帶來的那種輕鬆感,我的親身經歷讓我對帕奇的做法百感交集,我知道的是,通過跟醫生的交談,自己能減輕內心的焦慮和緊張,通過這樣的交流我可以不那麼關注病痛甚至忘記病痛。帕奇所做的一切正是病人內心最期待的,他真正走進了病人的心裏而不僅僅是會開藥做手術。這種交流不是通過專業技能來達到的,只能通過人與人之間心的交流和溝通。死亡也許很可怕,可是比死亡更讓人絕望的是冷漠,沒有人能避免死亡,可是我們可以避免絕望,避免身心的煎熬和折磨,在這個過程中,醫生無疑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爲病人信任你。醫生可以籍着這種信任,幫助病人,用愛用微笑去讓病人學會擁有平和的心態正確對待疾病。也許沒有一個醫生能治癒世界上所有的疾病,可是隻要他能走進病人的內心,陪伴病人度過苦痛,減輕病人的心理負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跟這場較量裏醫生已經並將永遠是勝者,因爲他其實已經“治癒”了病人。

影片中的一名高材生,他的醫術不亞於任何一名醫生和護士,可是他卻沒有辦法讓一位身患重症的老人吃飯。整整三個星期,他每天都來看老人,可是他就是沒有辦法做到這看似簡單卻對治療至關重要的`一點,爲什麼?因爲他不懂得如何傾聽和交談,他走不進病人的心裏去,學校和書本只教給他專業技能,卻沒有教會他如何與病人相處。醫生講究仁心仁術,高超的醫術也許可以治病,可是要打開病人的心扉只能靠心,而不能靠手術刀。

片尾,帕奇終於獲得畢業資格,在領取畢業證書時,一直對他有很深成見的院長說了這麼一句話:“很高興你終於決定遵循了。”

帕奇接過畢業證,回答:“好戲在後頭。”

現實中,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帕奇已經建立以家爲單位的醫療服務實驗,爲超過一萬五千人免費治療,並已斥資建立康健醫院,在後備名單上,有超過一千名醫生隨時準備着離開他們的工作加入到帕奇的行列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