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描寫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心得體會【多篇】

描寫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心得體會【多篇】

2022馬克原理心得體會 篇一

四史概括

黨史:開天闢地、可歌可泣

“莽莽神州,已倒之狂瀾待挽;茫茫華夏,中流之砥柱伊誰?”鴉片戰爭以後,中華民族身處“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在歷史的大浪淘沙中,在各種力量的反覆較量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成爲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先鋒、民族脊樑。

100年來,從上海石庫門、嘉興南湖啓航的小小紅船,承載着人民的重託、民族的希望,越過激流險灘,穿過驚濤駭浪,成爲領航中國行穩致遠的巍巍巨輪。“百年恰是風華正茂”,中國共產黨這個執政70多年、擁有9100多萬黨員的世界最大政黨,贏得了14億多中國人民廣泛支持和衷心擁護。

如何認識和把握黨的百年曆史?今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用“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創造輝煌開闢未來的一百年”這“三個一百年”作出精闢概括,滿懷自豪地指出:“在百年接續奮鬥中,黨團結帶領人民開闢了偉大道路,建立了偉大功業,鑄就了偉大精神,積累了寶貴經驗,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人類社會進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蹟。”

——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我們黨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同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義無反顧地肩負起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使命。100年來,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我們黨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進行的一切鬥爭、作出的一切犧牲,都是爲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這100年間,我們黨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始終把握歷史主動、錨定奮鬥目標堅毅前行,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

——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創業維艱,奮鬥以成。絕處逢生的萬里長征、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摧枯拉朽的解放戰爭、白手起家的新中國建設、艱難曲折的社會主義探索、跋山涉水的改革開放、氣勢恢宏的新時代……在百年奮鬥中,我們黨嚐盡了艱難困苦,披荊斬棘、砥礪前行,幹了革命、建設、改革三件大事,作出三大歷史貢獻、實現三個偉大飛躍,書寫了光照千秋的雄偉詩篇。這100年,承載着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鮮血、汗水與淚水,充滿着苦難、輝煌與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璀璨奪目的壯麗篇章,爲我們繼續奮勇前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創造輝煌開闢未來的一百年。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熱氣騰騰的社會主義建設,推進改革開放偉大革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即將如期實現……在我們黨100年的歷史征程上,一個勝利接着一個勝利,一座里程碑連着一座里程碑。當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已經開啓,由此奮鬥到2035年,我們黨將團結帶領人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並在這個基礎上再奮鬥15年,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爲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沒有任何一支政治力量能像中國共產黨這樣,爲了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不惜流血犧牲,不懈努力奮鬥,團結凝聚億萬羣衆不斷走向勝利。”開展“四史”宣傳教育,學習黨史,就是要引導全黨全社會進一步瞭解黨團結帶領人民爲中華民族作出的偉大貢獻和根本成就,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是完全正確的,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在新徵程上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新中國史:滄海桑田、換了人間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同志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經歷了近代以來100多年苦難鬥爭的中國人民,終於迎來中華民族浴火重生的曙光。

70年後,同樣是在天安門城樓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今天,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

“一唱雄雞天下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使億萬中國人民成爲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在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基礎上,滿懷豪情開始了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新徵程。70多年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綜合國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文化影響力、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

——經濟實力大幅躍升。新中國在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爛攤子上,用短短几十年時間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躍升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成爲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經濟總量跨上一個又一個臺階。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地劃上了句號,千百年來的小康憧憬不再是空想。

——人民生活極大改善。中國人民徹底告別了忍飢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的日子,由溫飽不足邁進全面小康。中國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民生保障網,人均預期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增長到77歲,從新中國成立前文盲佔八成發展到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新中國成立前增長近60倍,成爲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國家。

——大事難事接連辦成。三峽工程、青藏鐵路、港珠澳大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奧運會、世博會、進博會、服貿會,經濟特區、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自由貿易港,嫦娥奔月、北斗開通、火星着陸、高鐵成網……中華大地上不斷涌現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蹟。

——社會長期繁榮穩定。從幾千年歷史深處走來的文明大國,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人民羣衆安居樂業,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日益得到滿足,社會活力競相迸發,百姓和順、城鄉和美、社會和諧的動人景象處處呈現。

——國際地位空前提高。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先後同180個國家建交,全面加入了主要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建立了100多對夥伴關係,構建起遍佈全球的夥伴關係網絡;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作用充分發揮。

“中國的昨天已經寫在人類的史冊上,中國的今天正在億萬人民手中創造,中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經過幾代人的接續努力,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即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更加接近。開展“四史”宣傳教育,學習新中國史,就是要引導人們深刻認識、倍加珍惜我們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從社會主義現代化整體進程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向着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堅定前行。

改革開放史:趕上時代、引領時代

1978年12月18日,在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都是載入史冊的重要日子。這一天,我們黨召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啓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

如同春雷喚醒大地、久旱等來甘霖,一個古老民族積蓄已久的巨大創造熱情,以此爲起點,一路浩浩蕩蕩奔涌向前、盡情釋放。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不斷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世所罕見的艱難險阻,黨和人民事業在不斷深化改革中大踏步向前邁進。

2013年11月,我們黨召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部署、總動員。以此爲新的起點,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領導、親自指揮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系統整體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啃下一塊又一塊硬骨頭,闖過一個又一個激流險灘,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開放全面擴大、多層佈局、深入展開,開創了以改革開放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的新局面。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從開啓新時期到進入新時代,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帶領人民大膽地試、勇敢地改,闖出了一片新天地,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鬥讚歌,激盪起民族復興的蓬勃氣象。

改革開放,是一系列制度的變革、一系列觀念的更新、一系列行動的合力,是不捨晝夜、勇猛精進的上下求索。從敢於“大包乾”到敢砸“大鍋飯”,從“摸着石頭過河”到“殺出一條血路”,從“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到“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從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到打破利益固化藩籬,從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帶來的“史詩般的進步”,極大改變了中國、中華民族、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的面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開展“四史”宣傳教育,學習改革開放史,就是要引導人們深刻認識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成功開闢、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引領時代的光輝歷程,深刻認識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偉大成就、寶貴經驗,繼續高舉改革開放旗幟,按照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和戰略部署,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創造新的更大奇蹟。

社會主義發展史:曲折探索、生機蓬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70年的持續探索中得來的,是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97年的實踐中得來的,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得來的,是對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寶貴成果。”2018年1月5日,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以寬廣的歷史視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和形成作出精闢總結和概括。

江河萬里,必有其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於改革開放新時期,建立在我們党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奮鬥的基礎上,而其思想、理論和實踐的源頭,則可追溯到更遠。社會主義思想從提出到現在,已有500多年時間,經過了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實踐到多國發展的過程,正在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挫折中奮起振興。19世紀中葉,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繼承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英國空想社會主義合理成分的基礎上,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使社會主義實現了從空想到科學的偉大飛躍。列寧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使社會主義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飛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批社會主義國家誕生,科學社會主義由此從一國實踐走向多國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黨帶領人民創造性地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爲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在探索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挫折,但黨在這一時期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成功開創、捍衛、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科學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深刻表明,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無可比擬的獨特優勢,日益煥發出蓬勃的生機活力。開展“四史”宣傳教育,學習社會主義發展史,就是要引導人們深刻認識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艱辛探索、創立發展到不斷完善進程中所蘊含的歷史規律,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和科學真理性,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偉大社會革命一以貫之進行下去。

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鐫刻着我們黨的拼搏奮鬥歷程,見證着新中國的發展壯大,書寫着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彰顯着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融匯於今天波瀾壯闊的新時代。歷史照亮未來,征程未有窮期,“四史”的新篇章正在中國人民手中創造。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四史”的系列重要論述,準確把握“四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從“四史”中汲取前進智慧和力量,進一步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爲國家和民族作出的偉大貢獻,深刻感悟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爲人民的初心使命,學習中國共產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的重大理論成果,傳承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奮鬥中鑄就的偉大精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能滿懷信心走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偉大新徵程!

重要地標、重大事件、重要精神總結(部分)

——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中國共產黨在這裏誕生。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開幕,後因暗探襲擾,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遊船上舉行。這次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的壯闊征程就此起航。

——井岡山:中國革命的搖籃。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同志率領秋收起義部隊走上江西井岡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1965年5月22日,毛澤東同志重上井岡山,感慨道:“沒有井岡山過去艱苦卓絕的奮鬥,就不會有今天革命的勝利。勝利真是用生命換來的啊!”

——於都:中央紅軍長征從這裏出發。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黨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踏上戰略轉移的漫漫征程,開始了艱難曲折的偉大長征。江西於都,正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

——照金: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之地。

20世紀30年代初,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等老一輩革命家在照金英勇開展革命活動,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創建了以照金爲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

——將臺堡:紅軍長征史上最後一次會師。

1936年10月9日,紅一、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22日,紅一、紅二方面軍在寧夏將臺堡會師。至此,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長征勝利結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新的起點上展開了波瀾壯闊的新畫卷。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作爲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全國碩果僅存的完整革命根據地,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爲黨中央和各路紅軍長征提供了落腳點,爲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後八路軍主力奔赴抗日前線提供了出發點。在此後的13年裏,黨中央以延安爲中心運籌帷幄領導全國革命,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實現了革命力量大發展,領導抗日戰爭取得最終勝利,爲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這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並被確立爲黨的指導思想,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金寨: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

位於大別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縣,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也是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前方指揮部所在地。這裏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革命戰爭年代不足23萬人的金寨縣先後有10萬人參軍參戰,金寨人民以鮮血和生命爲鄂豫皖蘇區“28年紅旗不倒”作出了特殊貢獻。

——阜平:太行豐碑。

1937年到1948年的11年間,聶榮臻同志領導晉察冀軍區,在太行山深處以河北阜平爲起點創建了我黨第一塊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民主根據地。1948年4月,毛澤東同志率中央機關來到阜平城南莊,在這裏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調整南線戰略,爲三大戰役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西柏坡:新中國從這裏走來。

1947年3月,黨中央主動撤離延安,轉戰陝北,“以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城南莊會議後不久,毛澤東同志於1948年5月27日到達西柏坡,西柏坡成爲中國革命的中心,也成爲中國革命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短短10個月裏,黨中央不僅指揮三大戰役取得了勝利,而且爲籌建新中國進行了精心謀劃,以一系列戰略性部署,爲迎接革命勝利做好準備。

——香山:爲新中國奠基。

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率領中央機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從西柏坡趕赴北平、進駐香山。在香山期間,黨中央指揮了舉世聞名的渡江戰役,吹響了解放全中國的進軍號角;毛澤東同志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爲新中國奠定理論和政策基礎;中國共產黨人與各民主黨派、各界人士共同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起草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了新中國國體、政體,制定了新中國一系列基本政策。黨中央在香山雖然只有半年時間,但這裏是我們黨領導解放戰爭走向全國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的總指揮部,是中國革命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的重要標誌,是中國共產黨人進京“趕考”的首站。

——秋收起義: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向農村的新起點。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1927年8月,黨中央決定在羣衆基礎較好的湘鄂粵贛四省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9月,毛澤東同志率領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發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在攻打中心城市長沙受挫後,毛澤東同志果斷改變計劃,決定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尋找落腳點,並在途中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秋收起義和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創立,爲後來各地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將中國革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湘南暴動: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一次重大實踐。

1928年初,朱德、陳毅率領部分南昌起義部隊轉戰千里,來到湘南,與中共湘南特委共同發動和領導了湘南暴動。這次暴動的烈火燃遍湘南,波及湘粵贛邊境地區,參加人數達100萬以上,是我們黨從八七會議至1928年底所領導的100餘次武裝起義中,堅持時間最長、參加人數最多、影響巨大的一次革命武裝暴動,爲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

——湘江戰役:決定中國革命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戰。

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紅軍連續突破國民黨軍三道封鎖線,抵達廣西境內全州、興安一線的湘江邊。蔣介石調集40萬大軍,佈下第四道封鎖線,企圖將紅軍圍殲於湘江以東。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數萬紅軍將士奮不顧身,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向着炮火衝去,撕開了敵人的防線。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損失最慘重的一場戰役。經此一役,中央紅軍從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爲3萬多人。

——通道轉兵:實現長征偉大轉折的歷史開端。

1934年冬,中央紅軍突破敵軍第四道封鎖線,抵達湖南通道。在敵軍搶先進入陣地、張網以待的危急關頭,根據毛澤東同志的主張,中央紅軍臨時轉兵西進,避免了按原計劃北上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可能遭受的毀滅性打擊。通道轉兵,爲此後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了基礎,成爲偉大轉折的歷史開端。

——遵義會議: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5年1月,黨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作出增選毛澤東同志爲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團”等一系列重大決定,使中國革命轉危爲安。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爲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以毛澤東同志爲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啓了我們黨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新階段,在最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平型關大捷: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主力在山西平型關設伏,一舉殲滅日軍1000餘人,擊毀日軍汽車100餘輛,繳獲一批輜重和武器。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越來越多人相信共產黨不但堅決抗日,並且有能力戰勝敵人。

——百團大戰:沉重打擊日軍“囚籠政策”。

1939年冬,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日軍推行“以鐵路爲柱,公路爲鏈,碉堡爲鎖”的“囚籠政策”,全面加強對中國的經濟封鎖、軍事進攻和政治誘降。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軍總部在華北發動了一次大規模對日軍的進攻,參戰部隊、游擊隊和民兵同時發起攻擊。隨着戰役展開,陸續參戰的部隊達到105個團20餘萬人,形成百團大戰之規模。百團大戰是全民族抗戰以來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帶戰略性進攻的戰役,給日軍的“囚籠政策”以沉重打擊,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有力提振了全國人民的信心。

——淮海戰役: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

1948年11月6日,黨中央決定發起規模空前的淮海戰役。戰役至1949年1月10日勝利結束,歷時65天,共消滅國民黨軍55萬餘人,擊退兩個兵團的援軍。經此一役,南線國民黨軍隊精銳主力已被消滅,國民黨政府首都南京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軍面前,國民黨反動統治陷入土崩瓦解的境地。淮海戰役期間,華東、中原、冀魯豫、華中四個解放區的人民以無比巨大的熱情,以源源不絕的人力物力,給予前線空前規模的支援。

——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始終牢記“兩個務必”。

1949年3月5日至13日,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河北西柏坡召開。此時,我們黨領導人民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即將完成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歷史任務,掌握全國政權、建立新中國的歷史使命擺在了黨的面前。在這個重大歷史轉折關頭,毛澤東同志在會上告誡全黨,奪取全國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後的路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兩個務必”的提出,不僅在當時起到了警醒全黨的作用,70多年來一直是共產黨人的傳家寶。

——抗美援朝戰爭:新中國的立國立威之戰。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10月初,美軍不顧中國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侵朝美軍飛機多次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地區,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我國安全面臨嚴重威脅。值此危急關頭,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國黨和政府以非凡氣魄和膽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在極不對稱、極爲艱難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軍民密切配合,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對手,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在停戰協定上簽字。2020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大會上莊嚴宣告:“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永遠銘刻在人類和平、發展、進步的史冊上!”

——井岡山精神:中國革命精神的源頭。

井岡山精神是以毛澤東同志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井岡山創建革命根據地、開闢中國革命新道路、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中培育和形成的革命精神,其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羣衆、勇於勝利。井岡山精神的誕生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起點,中國革命沿着井岡山道路走向勝利過程中形成的各種革命精神,同井岡山精神都是一脈相承的。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工作時指出,“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爲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強調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堅持堅定執着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鬥攻難關、依靠羣衆求勝利,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長征精神: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

“偉大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爲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羣衆,同人民羣衆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

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大會上,對長征精神作出深刻闡述,指出偉大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總書記再次指出,“我們不能忘記黨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記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繼續高舉革命的旗幟,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朝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優良作風,培育形成了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爲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

1949年10月26日,新中國成立不久,毛澤東同志就在致延安的覆電中指出:“我並且希望,全國一切革命工作人員永遠保持過去十餘年間在延安和陝甘寧邊區的工作人員中所具有的艱苦奮鬥的作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情講述延安精神,強調“要堅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廣大黨員、幹部,用以滋養初心、淬鍊靈魂,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黨性的差距、校準前進的方向”。

——太行精神:“太行浩氣傳千古”。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和太行兒女,保家衛國、浴血奮戰,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不朽的太行精神: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艱苦奮鬥,萬衆一心、敢於勝利,英勇奮鬥、無私奉獻。2009年5月25日,習近平同志在視察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時,要求結合新的實際與時俱進地大力弘揚太行精神。

——呂梁精神:貧瘠土地生長出的絢麗之花。

呂梁山區,是紅軍東征的主戰場、晉綏邊區核心地區。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間,險峻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賦予呂梁兒女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英雄氣概,鑄就了“艱苦奮鬥、顧全大局、自強不息、勇於創新”的呂梁精神。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呂梁革命老區考察調研時動情地說:“革命戰爭年代,呂梁兒女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偉大的呂梁精神。我們要把這種精神用在當今時代,繼續爲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沂蒙精神:“水乳交融、生死與共”。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山東東南部的沂蒙革命根據地420萬人口有120多萬人擁軍支前,20多萬人參軍參戰,10萬多人英勇犧牲,涌現出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等一大批先鋒模範人物,誕生了沂蒙精神。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紅巖精神:不折不撓、寧死不屈。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爲加強黨對國民黨統治區工作的領導,1939年,周恩來同志領導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一處名爲“紅巖嘴”的地方開展對敵鬥爭。他們在極其險惡的政治環境中,善處逆境,勇於犧牲,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培育出偉大的紅巖精神。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回顧重慶這片英雄的土地光榮革命歷程和革命傳統,歌頌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凝結成的紅巖精神,要求用紅色資源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堅定理想信仰,養成浩然正氣”。

——雷鋒精神: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

1962年8月,年僅22歲的解放軍戰士雷鋒不幸因公殉職。1963年2月,雷鋒的感人事蹟被報道後,毛澤東同志寫下“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要求全黨全軍“學習他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精神”。從此,以雷鋒名字命名的雷鋒精神就一代代傳承開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學習弘揚雷鋒精神作出重要指示。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總書記再次強調,“雷鋒精神是永恆的”,“我們既要學習雷鋒的精神,也要學習雷鋒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追求轉化爲具體行動,體現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

紅色江山,熱血鑄就;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中國共產黨爲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爲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什麼好?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蘊含在我們黨的百年奮鬥征程中,需要我們從黨的光輝成就、艱辛歷程、歷史經驗、優良傳統中反覆學習領悟。其中一個關鍵,就在於“紅色”二字。奮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一定能夠書寫新的壯美華章,鑄就永不褪色的紅色豐碑!

歷屆黨代會簡介

黨的一大:中國共產黨誕生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黨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1922年,中共二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現階段的革命綱領即最低綱領是統一中國爲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二大爲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革命鬥爭指明瞭方向,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

黨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3年,黨的三大召開,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思想、組織上的獨立性。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義,標誌着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黨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5年四大召開,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四大的缺點和不足是:雖然提出了領導權的問題,但對於如何爭取領導權,缺乏具體明確的方針,只講對羣衆運動的領導權,而完全忽視了對政權和武裝力量的領導權。提出了農民是革命同盟軍的問題,但沒有提出土地革命這一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思想。

黨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7年五大召開,大大雖然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但對爭奪革命領導權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如改造武漢國民黨、改造武漢國民政府、組織和擴大黨對革命武裝的領導等問題,均未做出切合實際的回答。大會對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實質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認識。五大實際上並未解決挽救時局的問題。

黨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國外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開,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線基本是正確的,對後來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但這次會議也存在着缺點,即對中間階級的作用、反動勢力內部的矛盾缺乏正確的估計和政策,特別是對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仍舊把城市工作放在全黨工作的中心,這對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消極的影響。

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開,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爲全黨的指導思想,這是七大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大會把黨在長期奮鬥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概括爲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羣衆,批評與自我批評。

黨的八大: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1956年八大召開,大會正確分析了國內外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由於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儘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八大是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黨的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會

1969年九大召開,九大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使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指導方針都是錯誤的。

黨的十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會

1973年黨的十大召開,繼續了九大的“左”傾的錯誤。

黨的十一大:文化大革命中後的首次大會

1977年黨的十一大召開,雖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經結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實踐。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纔將黨和國家工作的着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從而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黨的十二大: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1982年十二大召開,鄧小平在這次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嶄新命題。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黨的十三大: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1987年十三大召開,十三大第一次系統地闡明瞭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大會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這一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大會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大會還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經濟發展分三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並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

黨的十四大: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後,爲黨的十四大召開作了充分的理論準備,1992年10月十四大召開,這次大會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一是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二是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是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黨的十五大: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1997年黨的十五大召開,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鄧小平理論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起作爲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大會指出,中國共產黨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

黨的十六大:與時俱進的大會

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這次大會是我們黨新世紀乘勝前進,規劃制新世紀中國發展重大戰略的會議,也是與時俱進,爲指導思想增添理論新成果的代表大會,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三個代表”確立爲全黨的指導思想。並實現了我們黨承前啓後,完成整體性新老交替的任務。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爲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鬥。

黨的十七大

時間:2007年10月15日-21日

地點:北京

大會主要內容:

黨的十七大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爲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

黨的十八大

時間:20012年11月8日-14日

地點:北京

大會主要內容:

黨的十八大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爲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

黨的十九大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黨的十九大)於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開。

這次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心得體會 篇二

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我們大學生成長和長遠發展的客觀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現實意義。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對我們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理論與實際結合中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作爲行動的指南。

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的學習感受到了以下幾點:

1、老師態度認真,課堂上嚴格要求學生。

2、課程設置合理,講課詳略得當,程度適中。

3、講課理論聯繫實際,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由淺入深的領會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奧妙。

4、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思考,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質進行探究。

5、一些實踐環節的開展,使我們加深對理論的認識。

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學習,我從中學到了很多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潛移默化地擴大了視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師的教導下,正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處理生活實踐中的問題,給我帶來了深遠意義。在看待各種現象和問題時,學着去理性思考,並通過現象看到本質,讓我瞭解到事物客觀真實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歷史觀這些原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應該遵循的原則。我覺得上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後,收穫挺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讓我更深刻了解了馬克思主義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進一步體會到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我個人認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對我們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讓我受益匪淺。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在與時俱進的今天爲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時,馬克思主義還教會我們思考問題,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學生的發展過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滲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馬克思主義,不僅有利於我們用科學的方法認識事物,認清事實本質,更可以提高我們的邏輯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辯能力。且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我們學好其他學科知識,認清當今形勢和理解各項政策制定的基礎。老師們在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時,深入淺出,語言幽默,並聯系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加以闡述,這種講課方式使我們能夠更加透徹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精神,並學會了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對現實進行分析。

雖然從國中政治就開始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了,但卻一直認爲它只是一門離現實比較遙遠的科目,而且認爲很少能在實際生活中得以運用。但是在大學中系統學習了這門課後,發現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能體現出其中的原理。感謝老師的認真講解。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對與大學生確立人生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矛盾的觀點,聯繫的、發展的理論以及實事求是的相關方法論在現實學習、生活中給予指導,有助於實踐活動的開展。大學生作爲社會未來建設者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馬克思主義理論有助於增強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論水平,從而更好的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我們更清楚地認識了社會主義本質,更加堅定了爲社會主義奮鬥的信念!

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它的內容涵蓋了社會性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歷史和人類社會性發展中國家與自然界的關係等諸多領域和各個方面,是極深刻和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留給我們的大量文獻典籍,它涉及的衆多學科門類所形成的知識海洋,不公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即使在今天也無愧地稱得上是博大精深。

馬克思主義即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當作爲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事業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是從廣義上理解馬克思主義。它既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也包括經列寧對基繼承和發展中國家,推進到新的階段,並由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等爲主要代表和中國共產黨將其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中國家了的馬克思主義,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任何一種科學理論都是時代的產物。同樣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中國家也有其深刻的經濟社會根源,思想淵源和實踐基礎。1,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的產物;2,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實踐和對人類文明成果的繼承與創新;3,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不斷髮展。

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就要從平常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才能更好的理解和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

一、在理論與實際結合中學習和掌握馬馬克思主義

學習馬克思主義必須堅持正確的學習原則和方法,理論聯繫實際,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也是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 第一,理論聯繫實際要求我們要認真讀書,切實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立場、觀點和方法,這是理論聯繫實際的必要前提。

第二,堅持和弘揚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學習馬克思主義要求我們要聯繫自己的思想實際,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理論聯繫實際要求我們要聯繫當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去認識、分析和解決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所面臨的許許多多的問題。 第三,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必須反對教條主義和實用主義。教條主義從本本出發,把個別的觀點和結論當作萬古不變的教條。實用主義的方法,從自己的主觀需要出發,把嚴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分割成互不相關的隻言片語,然後根據主觀需要決定取捨,生搬硬套地強加到實際上面去,這樣既違背了科學理論,也歪曲了客觀實際。這兩種態度和方法,都背離了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是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必須防止和反對的。 總之,在理論聯繫實際的過程中,逐步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本領。

二、把馬克思主義作爲行動的指南

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則,學習的目地全在於運用。所以,我們大學生必須把馬克思主義作爲行動的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要自覺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樹立和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理想是人生觀不斷進取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歷史上的勝利與成功。永遠屬於具有崇高理想、堅定信念的人們。中國青年運動80多年和生動實踐告訴我們,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中國青年,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人民緊密結合,爲祖國奉獻青春期,纔能有大作爲。現在我國進

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當代中國的大學生也應該以此作爲自己的歷史使命和神聖的職責,這是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具體體現。

第二,不斷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自覺地辨明和抵制各種不良思想文化的影響。實際上,客觀地正視思想文化、價值趨向多樣化的現實情況,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書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以馬克思主義作爲青年學生裝的行動指南,堅持提倡先進文化、先進思想道德的必要性和很需要性。因爲只有統一的代表團先進事蹟文化教育前進方向盤的思想感情來凝聚人心,才能使人明榮知恥,民揮其“導向”作用。胡錦濤指出,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性裏,要引導廣大羣衆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八榮八恥”——這看起來簡單樸實的字眼,卻是馬克思主義旗幟鮮明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體現,是優秀民族文化精髓的凝練。

第三,不斷增強服務社會的本領,自覺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馬克思主義的我們認識世界的理論武器,更是我們改造客觀世界觀和主觀世界觀的行動指南。大學生要自覺的將個人的成長與社會性發展中國家融個起來,增強爲祖國統一和爲人民服務檯的責任感,努力學習班,提高警惕本領 。早在1939年,毛澤東就說過,我們隊伍 裏邊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本領恐慌實際上是一種憂患意識、使命精神和內驅動力。

2022馬克原理心得體會 篇三

通過這一段時間對於馬克思原理的學習,我明白了許多,領會了許多,收穫了許多,改變了許多…

馬克思主義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構成的科學體系,他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不可分割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老師給我們講解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前四章,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現先將我學習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部分的內容簡單介紹下。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根據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的實踐需要,在總結當時的自然科學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歷史上一切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它同一切舊哲學相比,具有科學性、階級性、實踐性三個本質特徵。它包含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大哲學內容。

1.世界觀與方法論――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通過方法論表現出來。方法論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學說和理論體系,方法論同世界觀是統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相統一表現在: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側面;一般來說,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會有什麼樣的方法論,即世界觀決定方法論。

2.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1)思維和存在的何者爲第一性的問題,即物質和意識哪一個是世界的本源問題,它是劃分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唯一標準。(2)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即思維能否認識或徹底認識世界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在認識論上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3.哲學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因爲:(1)它是任何哲學派別都不能迴避的問題。(2)它是解決其他哲學問題的前提。(3)它是劃分哲學中基本問題的依據。(4)它也是人們實際生活中的基本問題。

4.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發展觀。兩者的對立表現在四個方面:(1)唯物辯證法主張普遍聯繫的觀點,形而上學則認爲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聯繫的`,或只承認事物的外部聯繫而否認其內部聯繫。(2)唯物辯證法認爲一切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而形

而上學否認事物的發展變化,至多承認事物的量變。(3)唯物辯證法主張用全面的觀點去研究、觀察和解決問題,而形而上學則片面地去觀察、研究問題。(4)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對立和區別。

5.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意識的形成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由一切物質所具有的反應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再到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最終發展爲人類的意識。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歷史的產物。意識從其本質來看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

6.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是物質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運動是一般的變化。一方面,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物質是運動着的物質,脫離運動的物質是不存在的,設想不運動的物質,將導致形而上學。另一方面,物質是一切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的實在基礎和承擔者,世界上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任何形式的運動,都有它的物質主體,設想無物質的運動,是唯心主義。

7.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是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一定範圍內暫時穩定和平衡狀態。靜止有兩種基本情形:一是機械運動中特定物體之間沒有發生位置移動;二是事物處於量變階段,沒有發生根本性質的變化。靜止是相對的,但並非單純消極保守的,它也有積極的意義:相對靜止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相對靜止是人們認識和利用事物的前提;相對靜止是理解和衡量運動的尺度。

8.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辯證統一關係――相對靜止中包含着絕對運動,靜中有動;絕對運動中也包含着相對靜止的狀態,動中有靜;物質的具體形態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因此,承認運動的絕對性,並不否認相對靜止;承認相對靜止,但不能把靜止絕對化。否認絕對運動,把相對靜止絕對化,就會走向形而上學,藉口絕對運動,否認相對靜止,就會導致相對主義詭辯論。

9.實踐――是人類爲了自己的理想所進行的能動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實踐有三個基本特徵,即客觀現實性、自覺能動性、社會歷史性。實踐有三種基本形式,即物質生產實踐、處理和調整社會關係的實踐、科學實驗和精神生產活動。人類的產生、生存和活動,是以實踐爲基本方式和標誌的。

10.聯繫――作爲一個普遍的哲學範疇,聯繫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係。聯繫具有以下特點:(1)聯繫具有客觀性。意思是說聯繫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

(2)聯繫具有普遍性。首先,一個事物內部的各要素是相互聯繫着的;其次,事物和外部其他事物是聯繫着的;再次,由於以上兩點,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繫着的,世界是一張聯繫之網。(3)聯繫具有多樣性。事物聯繫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聯繫與間接聯繫,內部聯繫與外部聯繫,本質聯繫與非本質聯繫,必然聯繫與偶然聯繫等。不同的聯繫構成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存在狀態和發展趨勢。

11.發展――是指客觀事物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由無序到有序的上升的前進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12.矛盾――同一性和鬥爭性是矛盾的基本屬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對立面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貫通的一種趨勢和聯繫;矛盾的鬥爭性是指矛盾着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的屬性,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同一性和鬥爭性是同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所以二者不可分割,相互聯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任何一個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以上是我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一些理解,然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哲學發展史上的偉大變革,是以實踐爲基礎的徹底的唯物主義哲學,並非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道得明的,現在雖然結束了對這門課的學習,但我仍會在課下抽出時間繼續深入學習。因爲學習這門課程對於學習其他課程是一個從宏觀角度理解的基礎。如果這門課程學習好了,其他課程也就可以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我覺得學習這門課程對我最大的益處,不僅在於學習到了理論知識,更多的是讓我自己的思想覺悟提高許多,分析和解決生活學習問題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讓我更深刻了解了馬克思主義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進一步體會到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我個人認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對我們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確令我受益匪淺,它讓我讓從昏昏噩噩的大學生活中重新振作起來,從今以後我要把馬克思主義作爲行動的指南,不斷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自覺地辨明和抵制各種不良思想文化的影響,不斷增強服務社會的本領,自覺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