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古代文學心得體會多篇

古代文學心得體會多篇

古代文學心得體會篇1

將字詞含義系統化

對此,一些同學僅僅落實在“實詞的系統化”與“虛詞的系統化”,這當然是正確的。

然而,我們更應當注意橫跨“實、虛”兩頭的字詞系統化的知識基礎內容。

舉個例子來加以說明,比如“然”字:《史記·項羽本紀》中“臣戰河南,然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和賈誼《論積貯疏》中“卒然然邊境有急”、蘇軾《石鐘山記》中“石之鏗然然有聲者”,這三個“然”是虛詞,分別是轉折連詞“然而”和與副詞“卒(通‘猝’)”組合作“地”、與形容詞“鏗”組合作“……的”解;至於屈原《涉江》中的“與前世而皆然然兮”、蒲松齡《促織》中的“成然然之”和曹植《七步詩》中的“萁在釜下然然”,這三個“然”是實詞,分別是指示代詞 “這樣”、動詞(意動)“認爲……對”和先通假後作動詞的“燃”解。

類似的字詞還有“顧、其、之、是”等。

將文言語法規律化

從國中到高中,七個學年十四學期,語文教師所講授的古文教材有百餘篇,基本的基礎語法都散在課文裏,若能把判斷句(三種)、被動句(八種)、狀語後置句(四種)、定語後置句(三種)、省略句(11種)、賓語前置句(十種)都整理歸納,這對學課文、做練習、應考試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

也舉“賓語前置句”來加以說明吧,比如范曄《後漢書·張衡傳》中的“未之有也”是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句;

?史記·項羽本紀》中的“大王來何操”是疑問句代詞賓語前置句;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吾誰與歸”是疑問句介賓賓語前置句;賈誼《過秦論》中的“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判斷句強調賓語之賓語前置句;

?論語》中的“一言以蔽之”是陳述句介賓賓語前置句;曹操《求賢令》中的“唯纔是舉”是“唯……是(之;之爲)”式賓語前置句;

?莊子·秋水》中的“我之謂也”是“之謂”式賓語前置句;《史記·陳涉世家》中的“苟富貴,莫相忘”是副詞“相”作稱代作用的賓語前置句;韓愈《師說》中的“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復指代詞“之” 充任提賓的賓語前置句;北朝樂府《木蘭辭》中的“問女何所思”是“所+動”式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句。

以上句法實例,我們都知曉,但使之規律化卻是更重要的理解與應用。

(注:關於詞法規律就略之了)

將語段譯文精確化

近代學者嚴復提出“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其實際就是譯文一定要做到 “字字落實,一一對應”。

也舉個例子來加以說明吧,比如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中有這樣一段文字:“齊人劉庭式未及第時,議娶其其鄉人之女,既成約而未納納幣也。

庭式及第,其女以疾,兩目皆盲盲。

女家躬耕,貧甚,不敢復言言。

或或勸納納其幼 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許之矣。

雖盲,豈負負吾初心哉。’卒取盲女,與之偕老。”其中帶“·”符號的註釋先後應是“自己的、送禮、瞎、提起、有人、娶、違背”。

若把它全文譯成現代白話,應該這樣:“齊人劉庭式還沒中舉時,心謀迎娶自己的同鄉的少女,兩家已草成婚約然而還沒給女方送禮。

到劉庭式中舉,自己的未婚少女因患病,兩眼都瞎了。

女家是農耕之家,很窮,不敢再提起婚事。

有人規勸他迎娶那漂亮的女子,劉庭式說:‘我的心已經許配給她了。

雖然她兩眼瞎了,怎能違揹我當初的本心呢。’最後迎娶了盲女,並和她共同生活到老。”總之,在譯文時一定要把“詞法”與“句法”在文句中嚴謹體現出來,這樣才能切實做到“確切、流暢、優美”的原則標準。

否定型選擇題解答

否定型選擇題首先是考查同學們的識記能力,在此類題中較多涉及的是歷史事實,解答的關鍵是對歷史事實的本質、原因、影響、意義、評價等有一個完整的、準確的認識。

其次此類題較多地考查同學們對歷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學們要對歷史概念的內涵、實質有清晰的認識。

第三、考查同學們的逆向思維能力,因爲此題主要選擇錯誤的選項,而由於同學們習慣了選擇正確的選項,所以在思維習慣上不符,往往造成錯誤。

否定型選擇題即要求選出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係的選項,也稱爲逆向選擇題。

此種題型也是多項選擇題的變異,即在試題中有三個備選項是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係的,試題就要求將另一個不符合的選出來。

該題型結構特點是在題幹中有"不是""不正確""不包括""錯誤的""無關的""不屬於"等提示語。

在做此類題時,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歷史概念,要注意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在分析問題時要注意逆向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此類題的主要做題方法有:排除法,通過排除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係的選項,選出符合題意的選項;推理法,若不能確定某個選項時,可以先假設此選項正確,然後再根據所學知識進行推理,分析其結論是否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係;直選法,根據自己對歷史事實的認識和理解,直接確定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係的選項。

古代文學心得體會篇2

新課標明確提出了文言文教學的要求:“讀文言文,要了解內容,能順暢的朗讀,背誦一些基本課文。”規定的文言文基本篇目約佔全部篇目的百分之二十。這些課文,文質兼美,有助於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激情,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但是,對於現代中學生來說文言文深奧難懂,使許多學生望而生畏。然而教師不能不教,學生不能不學。因此,文言文教學應該教會方法,讓學生受益。

爲了有效的教學文言文,讓學生養成學習文言文的良好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也爲終身親近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奠定基礎。我結合本次培訓和自己這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談一下自己的一點感受:

一、“讀”字當先,激發興趣。

國中學生學習文言文乃爲啓蒙,沒有文言文語感,文字生疏,且無停頓斷句常識,要學好文言文,必須把“讀”字放在首位。讀法有多種,默讀、吟讀、誦讀、個人讀、集體讀,不一而足,但我認爲在教學中,教師的範讀、學生的朗讀和齊讀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跟我們今天的現代漢語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的範讀,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如《童趣》中的“項爲之強”一句中的“強”不讀“qiáng”也不讀“qiǎng”,而應讀“jiāng”。文言文中這些異音字的存在,使範讀顯得尤其重要。通過教師的範讀,學生掌握了音節的停頓,讀得朗朗上口。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對照課文註釋默讀,在讀懂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一面教者驗收讀的效果,一面評價讀的成效。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讀多了,要求背誦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並體會語言中的思想感情。其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二、切合實際,教會方法。

語文大師葉聖陶告誡我們:“教,是爲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應該“授人以漁”,教會方法,讓學生受益。傳統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是採用“滿堂灌”,是教師逐字逐句的翻譯,對號入座,學生則一字不漏的記下,使得文言文教學枯燥乏味,根本談不上語感、意境,導致原文、譯文的分離,其結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多種多樣,諸如保留、替換、刪減、增加、調整等等。我認爲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規範語言。要求學生看懂課文註釋,藉助工具書,聯繫語言環境,用今天的話說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則由教師答疑點撥。在此基礎上,用現代漢語語法要求,引導學生增補、調配,達到疏通文意的目的。文言文翻譯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進行直譯;其次根據需要,適當調配調序;最後按照語言規範要求,作出增補。至於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國號、年號、官職等等,則保留就可以了。

三、綜合比較,觸類旁通。

學習文言文難,表現在諸多方面,如實詞方面,有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如《馬說》中有兩個句子出現到“策”字,即“策之不以其道”、“執策而臨之”,這兩個“策”詞義各不相同,前者是“驅使”的意思,後者是“鞭子”的意思。再如《岳陽樓記》中有兩個句子出現到“或”字,即“而或長煙一空”、“或異二者之爲”,這兩個“或”詞義各不相同,前者是“有時”的意思,後者是“或許”的意思。這樣加以綜合,使學生能一目瞭然,便於理解。至於古今異義詞,則把古義和今義加以對照、比較,加深印象。通假字則列成表格,分讀音、通什麼字、意義三格加強記憶。文言文虛詞教學更是難點,這就需要幫助學生找出規律,促其牢固掌握。虛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有“之、而、其、爲、以”等字,這些虛詞其實也是多義詞。在教學中可以把這些字詞列成表格加以歸類,分用法和詞義兩部分,以加深學生對這些虛詞的理解和記憶。

四、生生互動,引發創新。

教學中主要採用“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有個人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可以在組內討論解決,或把問題拿出與全班進行交流,或有疑難但已通過合作解決的,也可把解決的過程講述出來,喜悅共享。討論交流的內容不能侷限於文章字、詞、句的疏通、理解,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向文章的思想、寫作背景的思考。放手讓學生在討論、合作中學習,但教師並不是完全放手,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不斷巡查學生的合作學習情況,也可抓住時機適當的加入討論,在關鍵時刻起點撥作用,並對有創新、大膽的觀點的個人或小組給予表揚、鼓勵。

五、師生互動,有效促進。

我認爲新型的師生關係應是合作者、朋友的關係,雙方在平等的基礎上才能對話,才能促進教學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文言文的課堂中,若能有合作、和諧、互動的新型師生關係,老師與學生一起學,與學生共成長,則效果會更明顯。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應讓學生在“溫故”的基礎上“知新”,把有關的字詞歸類。這樣歸類,把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把感性認識理性化,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疑難問題,收到了溫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時,文言文有效教學的教學方法還有很多。但不管哪種方法,都應着眼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學效果。只要我們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對文言文的教學進行科學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學設計,就一定能在新課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學方面邁出堅定的步伐。

古代文學心得體會篇3

中國,是一個承載着上下幾千年的文化和歷史的古國,古文更是博大精深。從盤古開天地開始,一直到現在,古人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古文名著,值得我們後人去體會,去欣賞。

三年級的時候,媽媽給我買來了一本《論語》,讓我每天讀一篇,抄三遍。那時我對古文一點興趣都沒有,抄好了,不去看它的意思就立馬走人。

到了四年級,我才真正對古文有感覺起來。那時,張老師給我們每人發了上下兩冊的小古文,裏面有什麼黑貓和白貓的故事,名人的故事,讓我們細細去體會,那一則則精練的小故事,讓我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特別好!

現在,媽媽又給我買了《孫子兵法》《弟子規》《三字經》《三十六計》來讓我感受古文的魅力。

一次,我在看《孫子兵法》,有句話“不可勝在已,可勝在敵”,我理解爲:我方不可能勝,勝的是敵方。但是,意思並不是這樣的,是指: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在於自己主觀的努力,而敵方是否能被戰勝,取決於敵方自己的失誤,而非我方主觀所能決定。真是太深奧了,我的理解與意思有着十萬八千里的差距。

古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雖然我們不生活在古代,但我們不能丟棄承載着歷史精華的這門學問,而應好好了解它,珍惜它,因爲這是我國文學永久的、耀眼的明星!

古代文學心得體會篇4

文言文是語文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所蘊含的思想和藝術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但若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文言文卻成了他們心中的痛。本人曾經做過調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學生不喜歡學習文言文,基本上是硬着頭皮學,只是爲了應付考試而已,這實在是文言文教學的悲哀。

分析學生厭學文言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一是很多太難,內容較枯燥,特別是讀不懂時的焦慮使他們對文言文產生了恐懼感;二是老師整天強調“之乎者也”,而的內容和思想藝術方面的東西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感興趣的東西不重視,不太感興趣的東西卻整天強調,天長日久,厭學情緒日益嚴重。

我聽了學生的闡述,內心深有感觸。確實我們不能光埋怨學生,仔細思考一下,我們的教材和教學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有些選文確實不太合適,就拿新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第二冊選文《離騷》來說吧,說句實在話,即使是一位大學教授讀起來並不一定很輕鬆,更何況是剛從國中升上來的高一學生呢?他們的年齡階段還是愛玩的階段,應該說他們還達不到那種理性的高度,而且文本又非常難理解,生僻字極多,我們這些一線教師如果沒有工具書也很難完全讀懂,更何況學生?

另外我們現在文言文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這樣的:老師給學生範讀課文,老師給學生講解文學常識,老師給學生強調重點字詞,然後再讓學生根據老師的講解去理解課文,整個過程學生都是被動的,這樣學生怎麼會有興趣,怎麼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所以我們的文言文教學需要改進,針對這些問題本人做了一些思考,想談點自己的看法。

一、要改善文言文教學首先要從教材選編做起

作爲教材的編者在選例文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的喜好,看學生是否能夠接受這篇,是否能喜歡。無論這篇多有價值,如果學生不喜歡,那它的價值就大打折扣。其實學生並不是天生就討厭文言文的,像那些故事性較強,文本不是非常晦澀的,學生還是非常喜歡的。畢竟他們現在年齡階段決定了他們還是比較感性的,自然對感性的東西感興趣。隨着他們年齡的增長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理性的,這樣由淺入深,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是符合學生的心理成長規律的。就如一棵剛出土的嫩苗,它所能接受的是溫暖的陽光,和煦的春風;倘若一出土就天天接受狂風暴雨﹑冰雹地震,它不僅不能正常生長,於其反而是一種摧殘。所以教材的選編者應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畢竟我們的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爲了學生。

二﹑文言文的考查模式需要改進

現在語文教師只要講文言文肯定會講”之乎者也’’的用法,如果沒有這一環節似乎就不是學文言文,而且有些用法已講了千遍百遍,學生聽得耳朵都起繭了,可老師還是得強調,爲什麼?因爲這是考試考查的重點內容,能不強調嗎?所以學生無奈,老師也很無奈。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探究詞的用法是必要的,但要看是什麼樣的詞,就像“而”“也”之類的,完全沒必要考查的這麼細。即使我們把這類的詞全部從文中刪除,我們理解內容不會受任何影響。那我們幹嗎非要在這些“無用”的東西上大做呢?我們豈不是作無用功?所以我覺得文言文的考查還是應放在的內容和思想上,看學生從中獲得精神食糧是什麼,這樣纔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

三﹑改變教學模式,化被動爲主動

被動接受和主動探索兩者所取得的效果是絕對不一樣的。學生掌握主動探究所獲得的知識肯定要比老師死板灌輸的要牢固的多,而且通過主動探究,學生還可以從中總結規律,學會融會貫通,既學到了知識,還鍛鍊了能力,可謂一舉兩得。那麼,如何化被動爲主動呢?在這以我講《鴻門宴》的方式爲例,願能給大家一點有益的啓示。在講《鴻門宴》的時候,我並沒有按照傳統的方法,先給學生講文學常識,再講重點字詞句,而是在講之前,我先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讓學生自己先預習課文內容,若有閱讀障礙,藉助工具書自己解決,瞭解整個故事情節,第二天上課的時候將讓學生以說評書的形式把《鴻門宴》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要求講的生動有趣。在佈置完任務之後,我發現有的同學已經有點躍躍欲試了,畢竟作爲高一的孩子他們還是有較強的表現欲的。第二天一上課,我想檢驗一下學生做得怎麼樣,採取自願原則,一位學生主動走上講臺,黑板擦一拍,便開始演說《鴻門宴》,一開場感覺很像模像樣,說得也很生動,有點單田芳的架勢。可這位同學畢竟是初次表演說評書,有點緊張,說到某個地方,下面的情節突然遺忘了,這時讓我意想不到的是下面的同學齊聲給他提示,評書繼續,濤聲依舊。當時看到這個場面,我的內心非常激動,因爲學生通過自己勞動獲得了果實,這樣的果實是最甜的。同樣,之後的文學常識也是讓學生自己來講,有遺漏的地方我再作補充,而且在梳理重點字詞句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一遍而過,因爲學生在準備評書的時候大部分都已解決了。

隨後在講解內容時,感覺非常輕鬆,因爲學生對內容把握得很熟悉。在分析完內容後,我又採取了另外一個活動:就是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把它改編成一個舞臺情景劇。結果學生也是熱情高漲,表演得非常出彩,於是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的瞭解和印象,從而也就激發了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當然每篇文言文都有各自的特點,肯定會有很多不同的傳授方法,還需要我們去探索。但不管採用什麼樣的方法,我覺得有一條宗旨:那就是讓學生成爲主體,成爲主動者,主動去汲取知識和營養,這樣學生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他們才能長成真正的參天大樹。

以上是我談的關於文言文教學的一點不成熟的見解,也是有感而發,特別是面對學生的抱怨,面對學生的那種痛苦的表情時,感覺心情非常沉重。當某種東西的存在對於一個人是一種痛苦而不是享受時,那我想這種東西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文言文是我們華夏民族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精髓,如何讓學生在快樂中去繼承、發揚,而不是負擔、痛苦,不是爲了應付考試,我想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去思考的問題。同時,作爲語文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去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作不懈的努力!

古代文學心得體會篇5

學習文言文其實沒有什麼可怕的,我們應該把它當做有趣的事,在學習中收穫,在學習中快樂的傾聽。

我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可以就用“面線點”這三個字來概括吧。以下我就將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分爲三點供大家參考:

一、疏通文章意思,領略大致內容。

第一點很明顯就是面了。領略大致的內容,往後就能掌握學習的方向。全文意思是什麼,描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文體是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或抱負。我想這些放在試卷上都是常有的問題吧,既然是學習,爲什麼不從最基本的下手?掌握了航向,我們才能不在浩瀚的海洋中迷失自己,順利到達想要到達的彼岸,獲得各種程度上的'成功。

二、尋找重點句子,提出特殊語法。

第二點是線。這一個主要就是針對翻譯題的了,細心的同學會發現很多參考書上面都會有特殊句型和語法的解釋,而解釋過的這些句子又往往是我們翻譯複習的重點。所以這些我們就應該在書上做出特殊標記,將重點語法找出來出來註明。就像在航行中來到了目的地附近的海域,有了進擊的信心。

三、詳略得當記憶字意和詞性,熟悉掌握詞類活用

第三點是點。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大同存小異。所以文言文與白話文一定有相近的地方。那麼爲了方便我們的記憶,就要努力找出這些相同之處。所謂記憶,分成理解性記憶和死記硬背兩種方法,作爲學生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當然是理解性記憶。理解,用自己的方法明白其中的文理和思路。記憶對我們來說就不是一件難事了。重點記憶通假字、重點字的詞性和用法,其他普通的字義就疏略記憶好了。詞類活用主要就是爲翻譯做鋪墊,將它帶進句子中記憶也許會更簡單。總之就是前面說到的,理解,明白。

學習註定是挫折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迷惘和失敗,但,那又怎樣?哪怕是不頂尖不優秀,也要光輝得漂亮。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做好自己,爲自己代言。

古代文學心得體會篇6

1.掌握基本知識結構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爲詞和句。

詞可以分爲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其中,實詞又可以分爲五類:①單音詞和雙音詞。文言文以單音詞居多,現代漢語以雙音詞居多。如“妻子”一詞在現代文中是一個雙音詞,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則是兩個單音詞,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異義。包括同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情色彩改變和名稱說法改變等。③一詞多義。如“引”字,本義爲開弓,引申義有五種之多:延長、伸長;拖、拉;引導、帶領;拿、引用;後退、退卻。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規律是“同音代替”。⑤詞類活用。包括:名詞活用作狀語;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活用爲動詞;使動用法、能動用法、意動用法和爲動用法。句也可分爲五大類: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裝句又可分爲主謂倒裝句、動賓倒裝句、賓語後置句和狀語後置句。

2.斷句古人寫文章,沒有標點符號,因此,如何斷句直接影響着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正確斷句,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準確把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理解關鍵的詞語,判斷清楚詞與詞之間的關係。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識。如人名、地名、官職名等的表達方法,委婉、避諱的行文習慣等。第三,掌握文中對話、轉述、引用的一些規律等。如文中常以“曰”、“雲”、“謂”等詞語作爲引用、轉述內容前的標誌。第四,根據常用於句首、句尾的詞語來判斷。如常用於句首的詞有蓋、夫、是時、後、既而、然且、然則、公、竊、寡人等詞。常用於句尾的有與、邪、乎、哉等語氣助詞和奈何、也夫、矣哉、云爾、云云等複音虛詞。還有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嘻等等。第五,還可以根據句中常見的慣用詞語來斷句。如表示序數和表示順序的詞語,表示疑問的詞語。此外,還可以根據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辭手法來斷句。

3.掌握正確的翻譯方法人們通常以“信、達、雅”作爲衡量一篇譯文好壞的標準,文言文的翻譯也是如此。

好的譯文能夠將一篇文章在另一種語言環境中真實、完美地再現出來。如果將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譯得乾巴生硬,或艱澀難懂,就沒有完全達到翻譯的目的,同時也歪曲了原作。可見,翻譯不僅是文言文綜合水平的體現,也反映出譯者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 “忠實原作、字字敲定、直譯爲主、意譯爲輔”是翻譯文言文時應遵循的總原則。具體來說,翻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補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謂語、主語、賓語等,要視情況補充完整。②調整語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裝句,如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等,都與現代漢語的語序不同,翻譯時應調整過來。③適當增減。有些文言文的語句,非常精練,言簡意豐,翻譯時應做適當擴充,以充分表達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爲增加氣勢,強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樣意思而說法不同的句子,這時,翻譯就要合併凝縮。此外,還要注意句子的語氣、句子間的關係、修辭手法等,翻譯時要完整貼切地表達出來。

4.多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讀,尤其是反覆誦讀。

學好文言文的法寶,脫離語言環境,乾巴巴地去記一些語法規則是很難達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閱讀過程中,掌握詞語的用法及重要的語法現象。多讀可以鞏固加深課堂所學的知識,培養語感,以達到能夠熟練閱讀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放聲的反覆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們對文言文有豐富的感性知識。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講究內在的韻律和節奏,反覆閱讀可以充分地領略古文的音樂美,增加學習的興趣。

古代文學心得體會篇7

背詩詞、佳句是現在普遍國中國小的每週作業。就讀課業壓力繁重的私立國中的我,當然也逃不過這場惡夢。學校的語文段考,必定有一個大題,要求學生默寫詩詞、論語或字詞註釋。只是,這樣的考試方法,真的會使學生有所進步嗎?

看着月考前,口中唸唸有詞,拼命背下每一個字的同學,我心裏不禁納悶:這種硬背死記的讀書方式,符合出題老師對學生們的期待嗎?身爲學生的我,理解大多數同學的想法。對他們來說,背詩詞、註釋,就像將一個又一個艱澀難懂的字組合起來,其實與記一連串電話號碼一樣,枯燥且無意義。可見這樣的考試,不僅對學生無益,甚至使學生逐漸失去對學習語文的熱忱,產生反效果。

不論是杜甫憂國憂民,發自內心完成的感人詩篇,還是李白酒後興起,信手拈來的千古名句,皆理應爲後人稱頌。但,將它背得滾瓜爛熟絕非最佳方法。以學習語文的觀點來看,上語文課的出發點,除了讓自己具備與他人溝通的能力之外,不正是爲了深入瞭解這個語言,並欣賞它的奇妙與美?然而,現在的教育方式之下,還有多少學生能悟出其中道理與值得欣賞之處?

對於古文詩詞的學習,不應是被動與厭煩。能夠取代默寫考試的方法還有許多。例如讓學生了解詩詞內容後,分組演出其背景以及意境,既不古板又能提升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要熟悉一樣東西,定要先喜歡上它,若能讓學生以欣賞而非做苦差事的心態面對詩詞,相信學習效果將大大提升。

死板板的默寫考試,對語文能力的進步幫助極小。我們要思考的問題絕對不是如何讓學生背下課本上的唐詩宋詞,而是如何使學生“愛上”詩詞,進而產生主動學習的動力。讓惡夢變成美夢,欣賞詩詞之美,徜徉在繽紛的古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