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百家講壇心得體會300多篇

百家講壇心得體會300多篇

百家講壇心得體會300篇1

《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啓發了我們的心靈,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橋樑……

它帶領着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讓我們瞭解了我國5千年的歷史,瞭解了古代偉大人物的故事,瞭解了我們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瞭解了我們的爲人之道、心靈之道、養身之道……

《百家講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解的《論語》、《莊子》心得了。她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論語》、《莊子》,也讓我們從中有所反思、有所收穫,更好地吸收知識,並將知識轉變爲我們自己的能力。

于丹教授通過《莊子》的現代解讀,以中國經典文化的精髓提醒觀衆,怎樣以平和的心態和得當的處世態度追求我們的夢想;在追求的過程中遭遇挫折時,怎樣坦然面對;在竭力追求的過程中,怎樣協調好物質和精神的關係,怎樣處理家庭和事業的關係,讓人們明白奮力拼搏爲了什麼。

現代社會的競爭空前激烈,人們的神經高度緊張,各行各業的“白骨精”們以及正在修煉的準“白骨精”們在義無返顧的追求途中,往往遭到諸如工作升遷、愛情、親情等方方面面的打擊,由此,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成爲社會隱患。于丹教授提醒我們:在沉醉於工作時,不要錯過與父母、愛人、孩子共享天倫的機會;在遭遇打擊時,要以坦然的心態面對;在確定奮鬥目標之前,要正確看待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怎樣感悟與超越……

在《莊子》心得中,一個牧羊人的比喻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吾十有五,而治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認爲,這種人生的座標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絕對的。其實人生有生理年齡,有心理年齡,有社會年齡,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三十歲,就能夠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

那麼"三十而立"立得是什麼?"四十不惑"又不惑在何處?"五十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麼?什麼又叫"六十而耳順"呢?所謂的"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就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呢?孔子對人生境界的劃分對我們現代人的意義何在?我們真正能理解這其中的含義嗎?

古往今來光陰之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嘆,這種感嘆在《論語》裏面也不列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很含蓄,但是裏面有多少滄桑?也就是說"人世幾回傷往事,山行依舊枕江流。"也就是倉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愴古往今來川流不息。

這就像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所發出的無端至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就在這樣一種天地悠悠,江山有情,這樣一種物蓄流轉中,每一個人,一個渺小的人,一個轉瞬即逝的生命,我們有什麼樣的人生規劃呢?很多時候是蒼茫的,有些一旦規劃了,就會覺得捨棄了許多,會留下很多遺憾。

就在孔子看着流水驚歎的同時,他又給他自己,給他的學生,給千年萬代的後人提出了這樣的描述,他說自己"吾十五而治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個粗劣的人生座標,在這樣一個座標上會有幾個階段所要做的事情會特別特別強調出來。今天我們從頭翻閱進去,看一看聖人所描繪的這條人生之道,對我們到底有多大的借鑑價值。

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的這一段生命篆刻成什麼模樣,成爲我們的不朽,成爲我們的墓誌名,每個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一種理想,但是一切從社會化進程開始,從一個自然人,轉化成有社會規則制約的人,這就是學習的起點。

孔子的"十五治於學"這可以說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也是他給自己學生的一種要求。孔子自己經常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沒有人是生來就瞭解很多事情的,我不過是對古人所有經歷的事情非常感興趣,而且我能夠孜孜以求,一直認真學習而已。所以孔夫子說像我這樣的人呢,像我這樣有仁義之心的並不缺少,但是像我這樣好學習的人很少見。這就是他十五開始上學的心情。

百家講壇心得體會300篇2

寒假,老師佈置作業要求我們看《百家講壇》關於蘇軾的內容,並且還要我們寫一篇觀後感。我艱難的看完了蘇軾的十集一開始不以爲然的,可到後來聽《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熱血沸騰,再到《江城子-記夢》時,感於蘇東坡先生“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言簡意深。全篇看下來,讓我覺得這位古人爲世界創造了許多歷史。

年少的蘇軾,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親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寫得一手好文章,對蘇軾很嚴格。蘇軾之名的由來,便是父親對兒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蘇洵希望兒子不要太過於鋒芒畢露,而是一點一點地展現自己的才華。蘇軾少年成名,22歲考了相當於現在全國大學聯考的第二名,實際是第一名,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以爲是自己學生曾鞏的考卷,寫的太好了,但怕人說他徇私舞弊,把這份考卷點了第二名,實際考卷是蘇軾的。後來歐陽修對老友說:“捧讀蘇軾的信,我全身喜極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當今奇才,我應當迴避,放他出人頭地。請大家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後沒有人會再說起我來的!”當時歐陽修名滿天下,天下士子進退之權全操在歐陽修一人之手,歐陽修這一句話,蘇軾之名頃刻傳遍全國,“出人頭地”這一成語就是從這裏來的。蘇軾25歲時在制科考試中被皇帝點爲第一名。制科考試在宋朝只舉行過22次而且不定期,錄取的人員只有41人,蘇軾是所有人中成績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個時代的蘇軾善於以文字表達自己的感情,抒情、論國策,所以我們今天才有機會讀到他的許多作品,並在文字的帶領下回到那個時代體會他的心靜與喜怒哀樂。反觀如今,我們真的沒太多機會寫作了。其實寫作,一在記錄,二在思考。更何況蘇軾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顆赤子之心去生活並抒發自我情感,只這個境界就是足以貫穿千古。無外乎歐陽修曾說,千年之前沒有出現過蘇軾這樣的才華超羣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後,還能否出現第二個蘇軾。

蘇軾是個名副其實的大文豪,他的詞自成一派,讓人望之感嘆。他的一生充滿了神奇的色彩,雖然鬱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邁的胸襟,能包容天下,雖寄情與山水之間,卻有自己獨特的政治解讀,他的政治抱負未能施展於朝野,卻通達於後人。正所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都做到了。

百家講壇心得體會300篇3

今天看了一百個論壇,主要講的是李世民在貞觀統治下的登基。當時漢高祖統治時期,李淵皇帝治國有方。當時整個國家晚上都是上上下下的,沒有道路的痕跡。

這時,李世民開始奪取王位。他的第一步是給齊王和齊王做手術。他設計了一個在玄武門殺死齊王和齊王的計劃。這就是所謂的玄武門政變。當時皇帝爲什麼不懲罰李世民?因爲他的名聲太高,殺了他會引發全世界的騷亂。殺死齊王和太子後,派他的一個將軍去找皇帝要兵權。當時皇帝正和幾個大臣划船。當他看到一名武裝士兵向他走來時,他嚇壞了,明白了這個人的目的,但皇帝假裝平靜地問他:你在這裏幹什麼?這個人說外面生活很亂。請將兵權交給秦王,讓他統一安排,聽從他的指揮。他旁邊的兩位部長也爲李世民說了好話。皇帝別無選擇,只能支付兵權。

於是,他放棄了王位,因爲兵權是當時的一切,所以李世民自然成了皇帝。當李世民成爲皇帝時,有不同的意見。有人說他篡位,有人說他繼位。歷史書就是歷史書,說的方式就屬於說的方式。我認爲李世民做的是錯的。因爲他不應該爲了自己的利益殺了自己的兄弟囚禁自己的父親。雖然他達到了目的,但他失去了兄弟和父親的感情。

百家講壇一直是我最喜歡的專欄。從紀連海的《正說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國》。這些天,我一直在關注于丹教授的《論語》。《論語》是一本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孔子說,人要有人格的尊嚴。他不主張怨天尤人。因爲什麼時候?他也不提倡以德報怨。他說這是浪費。是浪費生命。試想,人家很對不起你,你卻還揹負着屈辱的負擔,在那裏對別人寬容和耐心,會讓那個人覺得你可以被欺負。這會讓那個人看不起你。你要用你公正開放的性格,既不道德也不怨恨,把自己有限的情緒保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爲生命有限,所以生命也有限。光明正大才是你應該做的。于丹教授向每個人完美地解釋了孔子的文言文。人很容易理解生活的真相,她講的人生哲學纔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於是我認真做了筆記。

紀連海說《紀曉嵐之謎》最好。通過《紀曉嵐之謎》,得知紀曉嵐先當官,後犯錯,被髮配新疆。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寫了很多文章,編成了《閱微草堂筆記》。紀曉嵐在新疆呆了兩年,因爲要編《四庫全書》,被調回北京。《四庫全書》已經編了十年了,編書很辛苦。十年內死了很多人。幸運的是,紀曉嵐沒有死。這本書已經寫了七卷,保存在中國的七個地方,包括北京的頤和園、北京的故宮、臺北、瀋陽等。後來有幾個地方的書因爲外族侵略被燒燬,有幾個地方的`書一直保存到現在。通過這個論壇,我增加了很多知識。我覺得我應該好好學習,長大了也要去

百家講壇心得體會300篇4

我是《百家講壇》,忠實的小“壇友”,看了兩三年這個節目。古人云:“以史爲鏡,可知興亡。”這個節目增長了我的知識,開闊了我的視野,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最新節目是河南大學王立羣教授談“王立羣始皇帝讀史記”。有人說秦始皇是暴君,暴君,有人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聽了王教授精闢的講解和獨到的見解,我對秦始皇有了新的認識,也瞭解了很多鮮爲人知的關於“先帝”的故事。

世人對秦始皇的功過有不同的看法。他有很多偉大的成就,比如衆所周知的毀滅六國,統一度量衡、書寫和貨幣,統一車輛行跡,修建車道和水路,等等。況且秦始皇也有值得借鑑的地方。有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國。他沒有聽老將軍王堅的話,而是派了沒有經驗的李信。李信被打敗了。秦始皇非常後悔後,親自去王堅家認錯,要求王堅征服楚國。這件事反映了秦始皇改錯的品質和大度。

當然,秦始皇犯了很多錯誤。他增加了稅收和嚴格的刑法,這增加了普通人的負擔。他甚至聽從術士的邪說歪門邪道,大費周章修建宮殿,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建造了舉世聞名的長城。雖然他捍衛了領土,爲後人留下了珍貴的遺物,但也埋葬了無數的生命。著名的傳說“孟姜女哭長城”是人民對秦始皇暴政的控訴。

王立羣教授也告訴我們,“焚書坑儒”這個典故也是有爭議的。“焚書”應該是燒經書的意思。“儒”並不是指儒生,而是指算命先生,也就是“焚書坑儒”,這是後人對秦始皇的誤解。除此之外,我還知道了與秦朝有關的成語的來歷,比如“珍奇之物可以活”、“鹿爲馬”、“粗略之物”,真的讓我受益匪淺。

聽了我的介紹,你也喜歡這個節目嗎?然後每天12: 45,《百家講壇》預約。

百家講壇心得體會300篇5

以前在課堂上我經常聽老師講“孔子”的故事,在課外書中我也曾讀到過他被人們尊稱爲“聖人”。我常常不解地想:“孔子不就是比我們早出生幾千年的一個古人嘛!怎麼會是神仙呢?”(我一直以爲“聖人”就是類似神仙一樣的人)。直到今年寒假,我在媽媽的指導下閱讀了《論語》中的部分篇章後,才覺得自己似乎找到了答案。

作爲一名學生,我最先選擇閱讀的就是《論語》中的《學而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論述學習方法和爲人處事原則的話,我深有體悟。我想起我這些年的學習歷程:考試前認真複習,我收穫了好的成績;運用課外閱讀的知識,回答課堂提問時我獲得了老師的肯定……還有我不再覺得自己好孤單,也不再爲別人不瞭解自己而生氣,如今的我充分感受到學習生活的快樂,所以我讀着這段話很佩服孔子老先生怎麼說得這麼深入我心啊!

我選擇閱讀的第二條是“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條語錄告訴我一個人如果品性端正,有孝心、愛心、責任心,那麼纔可以去學習文化知識。確實現代社會,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聽到許多學習成績優秀的大學生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比如用硫酸潑狗熊來檢測“狗熊是不是真的笨”的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還有隻爲個人之間的一點私怨就連殺四名同學的雲南大學學生馬加爵……這些人都曾是天之驕子,成績出類拔萃,可是他們缺失了品德的修養,缺失了仁義之心,缺失了對他人、動物的愛心,最終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可悲!可嘆!如果他們也能多讀讀孔子老先生的話,“每日三省吾身”,那麼也許他們就不會走上犯罪的道路。我很慶幸我現在就懂得了孔老先生的教誨!

媽媽說,《論語》是部博大精深的思想著作,不可能靠讀這麼幾則語錄就能讀懂孔子的思想。而我自己也認爲我的閱讀很粗淺,但是孔子能在幾千年前就告訴我們這麼多道理,到現在還有許多人在研究《論語》,學習他的思想,用他的準則來爲人處事,我認爲孔子在我的心目中不僅僅是“聖人”,真的跟神仙沒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