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讀大學後心得體會(精選13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3篇《讀大學後心得體會》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讀大學後心得體會》相關的範文。

讀大學後心得體會(精選13篇)

篇1:讀大學心得體會

四書之中,《大學》爲經義之根本。《大學》的開頭的總綱便首先闡明瞭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三綱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目,這三綱八目指出了儒門學士的學習修行的目的與所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準則。就如同《共產黨宣言》指出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與任務一樣,《大學》也指出了儒家學派的性質與任務。從個人的學習生活到國與國之間的政治鬥爭,由淺入深而又貫穿始終地將“正道”灌輸到了儒門弟子的心中。

歷史上,將《大學》從《小戴禮記》的從屬地位中首先單獨提出來的是韓愈。在經過兩晉南北朝以及安史之亂的黑暗時代之後,儒家學者受佛道兩家學術影響頗深,文學上崇尚追求聲律辭藻,對仗工整的駢文。而爲了解決這一由學術思想影響到社會風氣的問題,韓愈爲首一批知識分子掀起了古文運動。而爲了解決更深層次的政治思想受到佛道兩家感染,“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的社會現狀,韓愈提出了《大學》中的三綱八目,以此作爲儒門學士的學術根本,用天下公義與佛老學說的個人心性相抗衡。自此,《大學》在儒家經義中的地位隨着與佛老學術的鬥爭的深入進行,而變得越發重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爲了衆多學子的政治理想。到了宋代,宋明理學日趨成熟,《大學》的基礎地位也越發不可動搖。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格物致知”。在《大學》中,解釋“格物致知”的章節失傳已久。宋明理學,無論是程朱理學還是陸王心學,都對“理”十分重視。相比起着重訓詁的漢唐儒學,宋明理學更注重個人思想的闡述,也即“六經注我”與“我注六經”的以個人學術觀點和經文相結合,在原有經義上闡發自己的學術思想。故比起考據經義內容,宋儒更注重研究義理,研究的方法便是致知。《大學》上講,致知在格物,二程洛學開創性地將“致知”與“格物”合二爲一,成爲“格物致知”。而格物致知也成爲了程朱理學的根本立足點。二程認爲的“格物”,是“窮至事物之理”,爲了認識存在客觀事物中的“理”,必須“凡事上窮極其理”,包括讀書學習,體察人情等等。而繼承了洛學的朱熹,受到了張載氣學的影響,認爲世間事物是由氣產生,由理驅動,所以“理”是“氣”形而上的根本,也是物中的“性”。他對格物致知又進行了完善與補充,因爲世間的'“物”實在太過廣泛,人不可能一一去“格物”來“致知”,所以要將廣泛的不同事物的“理”提升到統一的宇宙本體,即“天理”的高度,也即“太極”中去,從而得到自己內心本有的“明德”。而這種追求“理”的過程,與三綱中的明明德是一致的。與程朱理學追求至高的“天理”不同,陸王心學提出“心即理”,人自身的“心”已經包含了所有的“理”。陸九淵反對了朱熹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式的通過外在“格物”來獲得“理”的做法,將“格物”的對象由外在事物變爲內在的內心,追求人的“本心”,“致知”也是爲了引出“本心”中的“明德”,通過“明心”來“明明德”。王陽明則更進一步認爲“心外無物”,人的知覺纔是存在本身,同時反對理學中“格物”而後“致知”的做法,認爲既然“心”纔是唯一存在,那麼就應當“知行合一”,將格物致知真正化爲一體,再結合孟子所言“良知”通過實際行動“致吾心之良知”,回覆人本性中的“明德”,以此來達到“明明德”的目的。無論是理學還是心學,與唯物主義哲學不同,無論如何格物致知,最終目的都是明明德這一綱領,所以還是迴歸到了人內心的層面上,而不是得到外在的“物理”本身。在宋明理學走向衰亡之後,王夫之對格物致知又進行了新的擴充。他將“物”由原本的人事擴展爲包羅萬象的自然界事物,既反對心學派將格心代替格物,混淆客觀主觀的唯心說法,又反對了理學派將格物與致知作爲同一過程兩個階段的含糊做法,將“格物”與“致知”重新分成兩件獨立不同的事。“大抵格物之功,心官與耳目均用,學問爲主,而思辯輔之,所思所辯者,皆其學問之事。致知之功,則唯在心官,思辯爲主,而學問輔之,所學問者乃以決其思辯之疑。”王夫之以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的成分區別開了“格物”與“致知”,以論述“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不同於程朱“先知後行”和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知行觀點,提倡務實不虛談的學風。 時至今日,“格物致知”完全可以賦予更廣泛的內涵。在西方自然科學飛速發展的時代,也是宋明理學體系崩壞,實學卻受到文字獄的影響而沒落,儒家學派又回到了訓詁的老路上去的一個“萬馬齊喑”的時代。“格物致知”本身無疑是人類探究外在廣闊世界的路途。相比宋明理學通過“格物”來追求內心的道德與義理,西方學者通過“格物”逐步發展和完善了自然科學的架構,比之儒門學士更能窮至事物之理。而在自然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又能引入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的概念,通過觀察客觀事物和總結客觀規律,我們能得到事物的發展規律,而想要“致良知”,也可以通過科學地統計手法觀察客觀事物,而不是以主觀心性去“格物”來獲得“明德”。

篇2:讀大學心得體會

前些日子單位組織我們開展傳統文化學習活動,學習內容圍繞古代經典典籍著作開展。《大學》是第一本我們集體學習的古代典籍,它是四書之首,全書僅有一千七百字的,卻曾經在一千多年的時間裏成爲所有文人墨客的必讀書目。

學習過程中,我多次通篇閱讀,從中我瞭解到《大學》裏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尤其是關於如何注重自身修養,如何爲人處事等。“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這是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段話。 它所闡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很符合現代人的處事原則和自身修養。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爲,根本就是要致知在格物,即認識和研究萬事萬物。

如何端正自己的心態呢?這就引發我們思考:端正心態,面對任何人和事都要把心態擺正,不能有任何投機取巧,馬虎對待的消極心理,面對好與壞的環境,都要把心態放平和,不要太糾結於好與壞的漩渦中。

《大學》這本書,告訴我們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們棄舊圖新,從而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這是一本很值得我們當代人學習的.良書,它對於後人如何修身養性,爲人處事給了我們很多寶貴的建議。我們要認真學習《大學》,不辜負他們的良苦用心,積極吸取古代人的文化精華,從而爲我們指明人生方向。

篇3:讀大學心得體會

今天無意在茫茫書海中尋找到了一本書,這本書,正是我朝夕期盼的心聲。或許,很少有人能夠毫無疑問事實證明理解一個平凡人的痛楚。我會相信命運,我更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而毫無疑問這本書卻告訴我了一個註定的命運。在冗雜世界裏的紛繁,習慣了一切的美好,如今還要繼而溫習那些支離破碎的心靈情感,想挽救,只因爲愧疚……

這本書的名字是《追風箏的人》,可能將可能因爲這本書的橋段太坎坷,所以心我無法用一顆平靜的心,一顆享受的心去品味四顆這本書真正的韻味,品茶或許不適合這本書真正的意境。而這本書或者說帶給我們的是那種境界。讓自己融入進了那個猶疑的故事。過來用心探求評價每一個人物帶給自己的種種思考。我想,這本書不是的地方在於它不做作,讓讀者真正的感受到源自異域的不公。我帶着萬分的沉重,靜靜的融入到了那一個世界裏,那是一個被菲律賓人遺忘,卻容易受傷的世界。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富家公子阿米爾和的他僕人哈桑的故事。這兩個人物也是這本書的多半人物。哈桑鄙視總是百依百順的對待穆薩。可是阿米爾爲了博得父親全部的愛,甚至不惜不忠哈桑。最後哈桑在阿米爾的背叛下,和他的父親離開了服務了很多年的。他們的付出,沒有得到任何的獎賞。捨棄他們的只是無盡的遺憾。或許吧,遺憾還沒有結束。甚至是知足的事情,誰也無法知曉他們的遭遇……在別人眼中,他們不僅是僕人,還是不同種族的人類,被別人歧視的族裔。

數年以後,阿米爾的父親帶着阿米爾從喀什布到了美國。開始了他們代萊生活。而阿里和他的兒子哈桑仍留在阿富汗。後來,阿米爾的父親和阿里都到了另一個地方天國。穆薩阿米爾也有了他的家庭和事業。而哈桑也有侯賽因了自己安逸的生活。或許是出於良心的憂慮,哈桑又重新開始尋找哈桑。當尋找到哈桑的時候,沒想到侯賽因卻意外喪生,留下的只有不滿1歲的孩子。阿米爾十分愧疚,故事還沒有結束,從此以後他發現了一個驚天的祕密,讓阿米爾原本愧疚的心變得無法原諒自己。或許吧,看護正是這個祕密讓哈桑的孩子得到了好的照顧。

哈桑和阿米爾這種背叛與友愛糾纏的感情正是感動讀者的線索吧!不想用自己的'感覺過多的去自己的想法。畢竟我沒有經歷過,是感慨無法體會作者寫這篇文章此時的感慨。讀後的感覺真的很壓抑,看着窗外淅淅瀝瀝的雨水,灑滿了背叛與友情,告訴我們的是珍惜與信任。

我只想說,在背叛的世界裏,不管友情還是親情全都都是不堪一擊的。雨過之後,沒有人能記得在背叛的面具下是怎樣一張流着淚的臉頰。花開的世界裏,爾虞我詐讓我們受過傷,流過淚,驕傲過,虛僞過,或許,無法一種良藥能讓我們默默無聞付出一輩子。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得到女孩子別人的肯定。可是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公平不會公平的。太多的是非讓我們的身心過度疲憊。還是得放下包袱,平靜的來面對安穩一切的得與失。就算被謊言蒙在提倡,我們也要堅強的面對日常生活,這是我們最初所追求的,不是嗎?花開,還是會枯萎。

太多的美好瞬間只是一兩秒的時間,我們必須去珍惜。就像哈桑一樣,一生不抱怨,守候那個最初的阿米爾,就算慘死了也不知道那個祕密。可是,我想他應該不曾後悔爲阿米爾做的一切。我想,無聲的世界也是有美麗的故事。他完美的詮釋了一個平凡人的世界。我們應該知道我們的命運會比哈桑好很多,我們生活在和平的歲月裏。在這段平靜的歲月裏頭,我們更應該用靜心去爲別人着想。我們無法達到哈桑的境界。可是哈桑的境界正是我們所講求的……

結局是阿米爾和哈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也是這一章的祕密,當知道這個祕密的時候,你除非和我一樣感到……等候花開,卻無聲,靜心的世界永遠比喧鬧的世界少一些虛僞……

篇4:讀大學心得體會

《大學》開篇名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直接指出學習的目的是爲了完善自身美好的品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是對明德的一個闡述,要完善自身的美好品德就要不斷使自己的精神境界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最終達到一個至善的境界。物有本末,事有終始。首先要明確學習的目的,明白了事物什麼事本,什麼是末。而完善自己的品德就是學習之本。然後提出按步驟實施達到目的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後逐層、逐步闡述了學習的目的、方法和要點。找準自己的位置,事抓住根本,獲得知識的途徑,不要自欺欺人,修身先正心,齊家先修身,治國先齊家,平天下先治國從古時起,人們就很注重品格修養的問題了,一個被世人念念不忘的人,不在於他的貢獻有多大,而在於他的高尚的品格、德行。

古時的人爲什麼那樣重視個人修養呢?爲什麼如今的人都很難做到呢?古時生產力低下,經濟不夠發達,社會誘惑相對較小。一個人生存所需要的條件就少。只要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就可以去做學問,去修養身心了。現如今科技進步、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人的`觀念也在不斷變化。一個人要生存下去,要生活的好,不拉人後,就得不停地學習,工作、掙錢。

所以生存壓力就大,整天忙都忙不過來,誰還會顧得上修養身心?再加上外界誘惑太多,生存不僅僅是生下來,活下去。面對種種誘惑,有了還想要更好的,說到底不過是一種虛榮心作祟。不斷的攀比,只能是自己累上加累,徒勞身心。說句題外話,這跟如今的自由市場經濟,國家爲了提高擠兌屁(GDP)也不是沒有關係的。一個小孩從三四歲就開始爲了自己以後的生存開始學習,有的從一兩歲、甚至從未出生就開始學。學的啥?學的無非都是生存的技能。生存都成問題了,誰還去做那些沒有的事!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其實是現代人們把問題弄反了。生存也就是所說的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修身(也就是明德)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明德是本,生存是末。現代人卻把本末倒置,棄本逐末。無怪乎精神壓力大,整天煩惱,痛苦不堪了。文中用孔子的話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闡述了抓事物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要明確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聽訴是爲了無訴,不久之後很多達官顯貴就本末倒置了,他們不是爲了減少案件,護佑人民的權益而辦案,卻是把此作爲撈取利益、實惠的機會。因此纔有了自古衙門朝南開,有理沒錢別進來只說,一直延續到今天。今天似乎更是被演繹的淋漓盡致,並且被掩飾天衣無縫。

這裏的譯文註釋裏有一句話很是耐人尋味,但願世間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看看當今的社會,多少醫院醫生爲了金錢利益,給病人開貴藥,開沒用的藥,讓病人浪費錢財,還身體,心理上倍受折磨。不用說那些滿天飛的假藥,虛假廣告引得無數病人競折腰。說到這裏,似乎有點遠了。如果把本和末弄反了,不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反而會適得其反。我想這就是當今社會,經濟不斷髮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人的幸福感日益減退的根本原因吧。也是政府對人民的態度和人民對政府態度重大反差的原因吧。

總之,做學問學習知識,首先要明確學習的目的,抓住問題的根本,在掌握好正確的方法,才能提高自己的修養和德行。只有每一位公民的素質提高了,社會風氣,社會面貌纔能有所改變。國家才能真正的永遠強大。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感覺有點試驗田的做法,想要治理國家先把自己家族管好了,想要不讓自己的家族出什麼差錯先要保證自己沒有什麼大的差錯,那怎麼不讓自己有大的差錯呢?就要修養自己的品德。

這點說的很有道理,道理是道理,怎麼做還是要討論的。聽着很對,當然要從自己的自身出發,先把小的事情做成了,再考慮去做那些有水平的事情。但是沒有規律的東西是最難把握的東西。

現實的社會往往是這樣的:貪贓枉法者有人在做法官,見利忘義者有人是道德模範。奇怪了,爲什麼會這樣,不是說一個人的心裏所想就會在很長的時間裏必然表露出來嗎?不是說只有內心的提高才能去做更加好的事情嗎?爲什麼有的人做到了第二點卻沒有做到第一點?而有的人做到了第一點卻一輩子也不可能做到第二點?其實很簡單,今之人面善而心惡,同時人心又有肚皮的保護,所以可以在保護下把好的一面充分的表露出來,而去治國平天下。我們要適應這種從書本《大學》到社會大學的變化,纔能有生存的空間。格物在致知,致什麼知才能格什麼物,但是有的知要在心裏致,有的物要在心裏格,人活着就是這麼累罷了。那個時候的人其實也應該知道這個道理了吧,朱熹也更加的明白,只是我們還是要在人羣中間去傳播好的思想,這種心裏知道而做時又用另一套本身就是荒謬的。

篇5:讀大學心得體會

《大學》是國學四書五經之首。相傳《大學》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編入《禮記》的文章之一。後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單獨成書,並和《論語》、《孟子》合稱四書。四書是我國古代教育理論重要著作,其內容和著述目的不僅在告訴人民怎樣做人?怎樣齊家?而且還告訴有邦有國者怎樣安邦治國?同時還提示天子怎樣做才能國泰民安,明德於天下的基本原則和根本方法。此書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謂一部全方位的理論教科書。因爲他的教育對象下從庶民起,中到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而且他的理論對誰都適用。

通過學習《大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爲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爲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爲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大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 《大學》讀書心得4

通過讀《大學》我瞭解到儒家追求三綱八目,這是什麼意思呢?三綱就是:”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用來約束人們的行爲和信仰準則,就是做臣子的必須絕對遵從君王,做子女的'必須絕對遵從父親的意思,做妻子的必須完全服從自己丈夫。至於”八目”,應該是指。《大學章句》裏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條目”,是理學之倫理、政治、哲學的基本綱領。在這裏我想說說“父爲子綱”這個認識,古代的文學中講到身體上的毛髮受之於父母,不可隨意的傷害它。從這一點說明了古代的人是多麼的重視父母,這裏有儒家的孝悌之意,而“父爲子綱”也有這麼一點味道吧。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不必絕對的遵從父母的意思,但是,做子女的必須尊重父母,理解父母,而且我認爲應該儘量聽取父母的意見或建議,有一句俗語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大家千萬不要因不聽父母言而吃虧,不要因曾經對父母不孝而後悔。湯王曾在自己的洗臉盆上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能每天更新,就天天更新,每天不間斷地更新。據稱“創新”一詞即濫觴於此。

創新是需要勇氣的。所謂不破不立,沒有打破舊的框架、舊的體系的勇氣,就難有理論上和實踐中的進步,哪怕是一點點進步。

我認爲在學習中運用這個道理再好不過了。現在所有的學習都是硬式教育,所以在市場上買的所有參考書幾乎都是一樣的,有的甚至是照搬,很少有幾道創新題。這就是沒有打破舊的框架、舊的體系的勇氣。在做題中,不要僅限於用一種方法做,再想想,再想想????這樣你纔會有很大的收穫,並且遇到類似問題能舉一反三,迎刃而解啦!在生活中,要讓自己試着不斷去觸碰新的事物,刺激自己的大腦,讓你的腦子變得越來越靈活,知識面越來越廣;反之,一味的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反而使自己越來越落後,頭腦越來越簡單。甚至,你會像栔訶夫中《裝在套子裏的人》一樣,就會被人冷落。

篇6:讀大學心得體會

他是一位偉人,我們家喻戶曉,是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他就是高爾基。這個假期,我讀了他的書《我的大學》。 書中作者所生活的時代正是沙皇統治的黑暗時期,人們相互抱怨,對罵,三天兩頭的打架,甚至於去殺人。作者爲了上大學,來到了喀山,最終因種種因素,高爾基沒有上成大學,而是在那裏上“社會大學”。在這期間,他曾當過搬運工、麪包師助手、小店店員……在剛來到喀山時,他遇到了小偷和許許多多千奇百怪的人。有的人嘲笑高爾基看書的“愚蠢行爲”,有的.人讚賞高爾基渴望獲得知識的精神,這些贊同高爾基獲得知識的人是理智的,因爲他們堅信只有智慧才能崛起,不受這種壓迫。高爾基經人介紹,認識了藏有很多書的小店老闆潘科夫。以後,他白天銷售貨物,到了晚上刻苦讀書,並最終走向了革命的路。 讓感受最深的是,高爾基生活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經歷了諸多磨難,從事了很多辛苦的工作,然而他卻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後來,他在潘科夫的店鋪裏一邊做工,一邊埋頭苦讀,不顧一羣愚昧的人的嘲笑,仍然讀書。我們生活在這個幸福的環境中,吃得飽,穿得暖,也有很多書看。我們生活的環境比高爾基要好很多,再不好好讀書,上不了大學,那就很說不過去。我們一定要好好讀書,用功學習,超越高爾基。 只有知識才能使人進步,只有讀書才容易獲取知識。沒有了知識,人們就會像一堆廢物一樣。沒有了知識,人們也不會發展科技,建設一個現代的文明的世界。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篇7:讀《大學》心得體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此爲《大學》三綱領。

《中庸》二十五章:“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可結合《中庸》此章來領會《大學》三綱領之義理。

“明明德”向內成己,是內聖功夫,“親民”向外成物,是外王事業,“止於至善”則是“合外內之道也”。陽明先生曰:“明明德必在於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故曰一也”。

程子曰:“親,當作新”;“‘在新民’者,使人用此道以自新”。然“使人用此道以自新”,只是“教”而不“養”。陽明曰:“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了”。“親民”是以自性之明德直接養民、化民,有“仁者與天地萬物爲一體”之義,如此才能把三綱領貫通爲一。

《荀子·子道》: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

子貢入,子曰:“賜!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

顏淵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

“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這是“教”。

如果把“親民”當作“新民”,只是停留在“士”的層次,達不到大人之“學”的境界。“知者知人,仁者愛人”,這是明明德以親民,陽明所謂“兼教、養意”。顏子說“知者自知,仁者自愛”,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故不必再說知人、愛人。

朱子曰,“明明德於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朱子下一個“使”字,把盡己之性與盡人之性割裂開,從而把“明明德於天下”也解得淺了。陽明說:“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

紹興知府南大吉聽到陽明先生講解大人之“學”如醍醐灌頂,喟然嘆曰:“甚哉,大人之學若是其簡易也!吾乃今知天地萬物之一體矣,[]吾乃今知天下之爲一家、中國之爲一人矣。‘一夫不被其澤,若己推而內諸溝中’,伊尹其先得我心之同然乎”?又曰:“吾以親民爲職者也,吾務親吾之民以求明吾之明德也夫!”

平天下,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此爲《大學》八條目。

朱子說:“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齊家以下,新(親)民之事也”。

《論語·憲問》: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可結合《論語》此章來領會《大學》八條目的內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均是“修己以敬”;齊家、治國、平天下,爲“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唐代李翱根據《中庸》《易傳》作《復性書》,闡述儒家心性學說。李翱不滿意東漢鄭玄所注《中庸》:“彼以事解者也,我以心通者也”。同樣,研讀《大學》也要默識心通,不能停留在“事”上。如“平天下”是“明明德於天下”,依此類推,“治國”是“明明德於國”,“齊家”是“明明德於家”,三者均是德性由內而外的擴充,與其說是在談政事,不如說是在論心性,《繫辭》所謂“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子路問君子,孔子先說“修己以敬”。針對子路發出“如斯而已乎”的疑問,孔子又說“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顯然,三者境界不同。《中庸》曰“致廣大而盡精微”,“廣大”與“精微”是相輔相成的,能“博施於民而能濟衆”,則心性功夫也是精微至極。從齊家、治國到平天下,外王事業越廣大,內聖功夫越精微。《大學》與《論語》區分內聖與外王,並且闡述得層次分明,《中庸》與《孟子》則說得更簡潔。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中庸》曰“君子篤恭而天下平”,人我內外合一,本末一以貫之。

篇8:讀《大學》的心得體會

《大學》原屬《禮記》中的一篇,在唐宋時期開始受到重視。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註釋,稱爲《四書》,從此《大學》成爲儒家經典。

《大學》提出了“止於至善”的目標:“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每個人的身份不同,所處的地位不同,所止之善也就有所不同。做爲子女,“止於至善”的目標,就是要孝敬父母。

讀完這段話,我的腦海裏浮現出了一個大問號:難道現在的孩子真的忘記孝敬父母了嗎?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成人,我們理所應當孝敬他們,何況孝敬父母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哩!古往今來,也有許多孝敬父母的孩子爲我們做出了榜樣。比如,二十四孝中的閔子騫就是這樣的孩子。

閔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曾稱讚他是最孝順的人。閔子騫的母親在他年少的時候就去世了,父親就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子騫的繼母經常虐待他。

冬天,他的兩個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他卻穿着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準備出門,讓閔子騫給他牽車。天氣寒冷,子騫穿得又少,不小心把車繩子掉在了地上。父親把繩子拿了起來,不小心打到了子騫,衣服裏的蘆花就飛了出來。父親知道了子騫受到虐待,一下子就勃然大怒。

父親氣憤地回了家,要休掉子騫的繼母。子騫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父親,請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挨凍,休了母親,我們三個就都會挨凍了。”他的父親聽後十分感動,就留下了繼母。繼母知道後,悔恨知錯,從此對待子騫如親人。

古代的人都能這樣孝敬父母,我們現在條件好了,更要孝敬父母。爸爸媽媽都說我長大了,我也覺得我長大了。我也是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我在家能做到主動做家務。比如,在吃飯的時候,主動去廚房端飯。端完後,叫爸爸媽媽吃飯,然後我在吃。飯後,我和媽媽一起去洗碗,我和媽媽都想洗得多一點。有時候,我還幫媽媽洗衣服。

讀了《大學》後,使我很受教育,也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以後,我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好孩子。

篇9:讀《大學》的心得體會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強調說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關鍵在於須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講的要治好家族,關鍵就在於必先修養自身之品德。“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意思是所說的要治理好國家,關鍵須先治理好家族。“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意思是所說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於先要治理好國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爲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纔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說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

《大學》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爲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輕重緩急,否則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大學短短的兩千來字,就深刻闡明瞭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於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於世俗的瑣事。學問在於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於促進社會進步,爲天下人樹立榜樣。“君子動而世爲天下道,行而世爲天下法,言而世爲天下則”。

篇10:讀《大學》的心得體會

大學之道講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傳承道統的中堅骨幹,所以將人倫作爲維繫整個社會行爲和政治規範的微觀基礎。

《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所謂“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意指理解掌握;而後一個明爲形容詞或名詞,強調儒家的道統而非其它的歪門邪道。明明德與親民、至善一直被認爲是《大學》之重要的三綱。明德是根本,親民爲路徑,至善則是境界,是個體行爲的理想目標。

這對於一名教師就比較重要了。因爲教師通常肩負明德和明明德的雙重責任。

所謂明德是規範的體例,說起來並非難題;關鍵在於明明德,這又是一個雙向的行爲過程。作爲一名教師就需要循循善誘,通過傳道釋疑解惑,激發學生對真和善的渴求,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最高的發展,同時,在言傳的同時更可以身教。以教師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學生使其可以不斷地明明德,日積月累而達到教學雙方自立並立人。

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於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己及人的過程。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於天下百姓,並使天下百姓都能體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德性,由此同樣再去施之於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於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確實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親民,至善既不難;同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難。這就是通過《大學》篇學習受到的教益和啓迪。

篇11:讀《大學》的心得體會

一個學期很快就過去了,但這次的情緒與以前有很大不同,歸心似箭的情緒早被考試不理想的惆悵所掩蓋。想想若是考的不好如何向父母交代?尤其這次我爲了應付英語四級着實花了很多時間,以致把其它功課都拉下了,所以說關於這次考試我的複習工作是做的很不充分的,可此刻想想卻是得不償失啊。尤其我現在對於能不能過四級還是缺乏把握的,不管這次考試結果如何,下學期我都得加倍努力了,而且必須改掉以往偏科的老毛病,爭取每門課都踏踏實實地學。

上大二的我們也早已走出那座象牙塔,開始嘗試接觸社會。記得大一的時候還時常會爲自己作爲一名計算機系的學生而有那麼點優越感。此刻卻被那些從人才市場上反饋的一些消息給打擊。此刻我不得不爲將來即將面臨的就業危機而作好準備。本來嘛,衆所周知我們學校的牌子不是很硬;二來我們計算機行業的就業形勢也越來越緊張了;三來我是名女生,一名學計算機的女生。早就聽說此刻許多企業發話說“寧願要最差的男生也不用最好的女生。”說起來真讓人氣憤。但應對這些偏激的社會現象,我們又能怎樣辦呢,唯今之計只有從改善自身條件作起。

來學校兩年多也早已習慣大學生活緊張又簡單的氣氛,課程雖然還是安排的很緊湊,但課餘時間明顯增多了,令我真正感受到大學生活是如此的豐富多彩,已經熟識的朋友早已沒有大一剛入學時的拘束與隔閡。至今爲止我與宿舍的人相處融洽,雖然偶爾會有點小過節,但也很快能冰釋前嫌,所以有的時候,我很慶幸我能來淮工,不然也不會交到那麼多知心的朋友了。大學不僅僅是一個交流知識的場所,亦是我們學習做人處世,接觸社會的好場所。我感覺我此刻所理解的教育也是各個層面的,所以我必須會好好利用這份難得的機會,珍惜這段寶貴的時間,嚴格要求自己,力求作一名合格的大學生。

篇12:讀《大學》的心得體會

在拍完我們的畢業照之後,各位同學都在準備着,打點自己的行李,該寄回家的都寄回去了,身邊剩下的就是自己最需要拿走的了。回顧四年大學生活即將結束,自己從此就要踏上社會,一時間心中百感交集,一齊涌上心來。還記得自己大一剛來的時候,什麼都不懂,但是轉眼間四年結束了,不得不感嘆時間實在是十分的迅速。這天走進校門,明天我就要迎接新的曙光了。還有幾天我就要離開,心中自然是無限的感慨。

回顧大學四年,覺得經歷了很多事情,自己也有了不斷的成長。我在思想政治上用心追求進步。我在高中時成爲預備黨員,大一期間順利透過了一年的考察,轉爲正式黨員。我用心參加黨課學習、黨課小組討論、黨的組織生活和黨支部的活動,思想認識和組織紀律上都能夠按黨員標準要求自己。尤其是透過黨支部兩週一次的組織生活,我得到了一個很好的和其他同學交流的機會,思想認識上收穫很大。我不僅僅進一步堅定了政治信念,而且也認識到了自己肩負的職責。我還擔任了一名同學的入黨介紹人,用心發揮黨員的帶動作用。

大學階段是我的人生觀價值觀構成的過程。我開始獨立地應對各種各樣的問題,開始有了很深入的思考。我逐漸瞭解了自己的個性,開始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我也開始思考我所追求的目標,爲自己的未來作打算。面臨畢業的時候,看着一齊走進大學校園的同學,即將走向不同的方向,我也即將開始兩年的碩士生活,然後離開我一向所處的校園,完全地走向社會,開始走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但是我覺得自己和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標準還有必須的差距,自己還缺少一些素質和潛力,比如組織潛力、人際交往潛力較差,社會工作等方面的經驗不足等,這些還要在今後的兩年裏來彌補和提高。

四年我始終持續了比較好的學習態度,能夠持續嚴謹的學風。除了完成本專業的學習之外,我還選修了計算機應用的輔修專業,學習上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我對待學習比較認真,總能夠獨立地按時完成,但是有時候學習方法欠佳。課外我用心參加各種講座和報告,拓展自己的眼界,大二大三學年參與了兩個srt項目,參加了結構設計大賽等各類科技活動。我用心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自己開始嘗試進行一些詩歌的寫作,並參與了朱自清文學獎的徵文等活動。我覺得自己最有收穫的是在體育方面,清華的體育傳統和體育精神給了我很好的薰陶,我一般都能夠堅持進行一個階段的體育鍛煉,也用心參加了一些有益身心的體育活動,並且體會到了。其中的樂趣,這對我今後的工作和生活的影響也許是巨大的。

在大學裏,從課堂上學習到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更多地得益於清華帶給的各種各樣的機會和豐富的資源。在那裏,我接觸到了科學技術領域的學術大師,能夠感受他們豐富的學識和科學的精神;在那裏,我接觸到了全球商業企業界的領袖,能夠感受他們的創業激情和成功經驗;在那裏,我接觸到了各種文化,能夠同時感受到傳統文化和西方藝術的魅力。我更多地接觸到的是周圍普通的同學和師長,我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我開始學習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和他們相處,我也透過他們的思想和行動學習用心的態度和方法。在我的同學裏,有的在社會工作中表現用心,有的在文體方面有所專長,有的具有很強的交流溝通潛力,每個人都展示了多彩的一面,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篇13:讀《大學》的心得體會

從中學到大學,是人生的重大轉折,大學生活的重要特點表此刻:生活上要自理,管理上要自治,思想上要自我教育,學習上要求高度自覺。尤其是學習的資料、方法和要求上,比起中學的學習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要想真正學到知識和本領,除了繼續發揚勤奮刻苦的學習精神外,還要適應大學的教學規律,掌握大學的學習特點,選取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大學的學習既要求我們掌握比較深厚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還要求重視各種潛力的培養。我們除了紮紮實實掌握書本知識之外,還要培養研究和解決問題的潛力。因此,我們要個性注意自學潛力的培養,學會獨立地支配學習時間,自覺地、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還要注意思維潛力、創造潛力、組織管理潛力、表達潛力的培養,爲將來適應社會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大學四年的時間其實是很短暫的,所以我們就應好好珍惜這段時間,充分利用時間,認真學習,努力使自己的大學生活過得充實。在大學裏,雖然各種各樣的活動很多,但我們的主要任務還是學習,所以在時間安排上我們必需處理好。那麼我們就應怎樣學才能學得既好又簡單呢。

首先,我們就應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學習知識是爲了提高我們自身的價值,而不是爲了他人而學習。在學習中,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但是我們不能灰心,就應持續一種用心向上的樂觀的態度。我們不能一味地只看中分數,只注重結果而不去管過程,這樣到頭來是欺騙了我們自己,所以我們要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一切。

其次,我們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習效率,到達學習目的的手段。錢偉長曾對大學生說過:一個青年人不但要用功學習,而且要有好的科學的學習方法。要勤于思考,多想問題,不要靠死記硬背。學習方法對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大學學習中我們要把握住的幾個主要環節是:預習、聽課、複習、總結、記筆記、做作業、考試等,這些環節把握好了,就能爲進一步獲取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1)預習時要把不理解的問題記下來,聽課時才能增加求知的針對性,既節省學習時間,又能提高聽課效率,是學習中十分重要的環節。

(2)聽課時要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對老師強調的要點、難點和獨到的見解,要認真作好筆記。課堂上力爭弄懂老師所講資料,經過認真思考,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

(3)課後及時複習,是鞏固所學知識必不可少的`一環。複習中要認真整理課堂筆記,對照課本和參考書,進行歸納和補充,並把剩餘的部分刪掉。每過一個階段要進行一次總結,以融會貫通所學知識,溫故而知新,構成自己的思路,把握所學知識的來龍去脈,使所學知識更加完整、系統。

(4)要獨立完成作業。做作業是鞏固消化知識,要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養成良好習慣。

(5)對考試要有正確態度,不作弊,不單純追求高分,要把考試作爲檢驗自己學習效果和培養獨立解決問題潛力的演練,起到了及時找出薄弱環節,加以彌補的作用。

在學習中抓住這幾個基本環節,進行思考,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及時注意消化和吸收。經過不斷思考,不斷消化,不斷加深理解,這樣得到的知識和潛力纔是紮實的。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見解,期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儘快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