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縣供銷合作社工作情況彙報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創新發展  強社惠農<?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縣供銷合作社工作情況彙報

——**縣供銷合作社工作情況彙報

 

**縣地處燕**麓、長城腳下,是個“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純山區縣。全縣總面積1439平方公里,37萬人口、轄17個鄉鎮、一個街道辦事處、417個行政村、8個居委會。近年來,縣委、縣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依託礦山、林果、旅遊三大資源優勢,以建設鋼鐵強縣、林果大縣、旅遊名縣,保全省十強、全國百強爲目標,努力打造“和諧**、魅力山城”,逐步形成了林果、鋼鐵、旅遊三大經濟板塊,縣域經濟實力大幅增強,全縣經濟發展綜**平居全省前10位。在農副產業發展上,充分利用純山區縣和境內有潘家口、大黑汀兩座大中型水庫、82座小水庫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種、養業,初步形成了板栗、核桃、花卉、食用菌、柴雞、淡水魚養殖等六大主導產業。全縣年產板栗3萬噸、核桃1100噸、淡水魚3萬噸、鮮切花500萬支、食用菌4500噸、柴雞30萬隻、柴雞蛋1000噸。

**縣供銷社現有6個專業公司,1個商貿城管委會,7個基層供銷社,5箇中型超市,2個較大型商場,120個村級綜合服務站(加盟店)。依託縣社成立了**縣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簡稱農合聯),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社56家。**縣供銷社是“揹簍精神”發源地。幾十年來,靠“揹簍精神”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業績。特別是近年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省、市社安排部署,以改革爲動力,整合資源,創新體制,構建新網,實現了供銷社陣地不丟、網絡不散、職能不減,較好地發揮了服務三農作用,企業走上了良性發展軌道,各項工作得到了縣委、縣政府及省、市社的充分肯定。先後被縣委、縣政府授予“文明單位”、“農業產業化先進單位”;連續五年被市社評爲“綜合工作先進縣社”,縣農合聯被省、市農合聯評爲“先進單位”;被**市政府授予“農合聯工作先進單位”;主任**明瑞曾兩次被省社命名爲“先進縣級社主任”;喜峯口供銷社主任張國華作爲基層代表,光榮地參加了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五代會”,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的親切接見。

一、改革舊機制,開創新局面

**縣供銷社系統的改革是從2000年開始的。當時,在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企業經營陷入困境,人員多,歷史包袱重。2000年,全系統虧損掛帳7303.8萬元。爲擺脫困境,從2000年起,在全系統推行了“以變現資產,依法解除職工身份,企業重組”爲主要形式的改制工作。採取了三種措施變現資產:一是將在銀行抵押和不易開發出售的企業資產進行出租;二是將未在銀行抵押且不易開發的企業資產向社會公開拍賣;三是資產開發,使資產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值。在改制中,縣委、縣政府在政策上給予了很大支持,允許改制企業出售劃撥土地,所得收入用於改制,政府減免了40%出讓金,免收了各種稅費,對1998年前的銀行貸款掛帳停息。由於領導重視,措施有力,從而保證了全系統改制工作的順利進行。8年間,共變現資產4500多萬元,1600多名職工置換身份,甩掉經濟包袱3000多萬元,從而使企業輕裝上陣,開創了加快發展的新局面。

二、改造舊設施,樹立新形象

基層社是供銷社發展的基礎。爲了改變多年來基層社狀況,縣社在改制的同時,對基層社資產進行了全面改造。採取出售邊小微虧門店,變現資金用於改制;優勢地段資產加以改造,變成基層社的新設施。在改造過程中,多管齊下,多條渠道籌資,解決了供銷社資金短缺問題。一是開發商墊資;二是預收租賃費用;三是向職工募集部分股份,按股分紅。通過以上措施,先後改造6處舊的營業設施,建起了5家中型超市及11個臨街營業門店,經營面積達12000平方米。其中,三屯供銷社、羅屯供銷社、新集供銷社,經改造分別建成了1500平方米超市;灑河橋供銷社於2007年將百貨大樓擴建1800平方米,使大樓總面積達到了4500平方米,成爲目前**第二大超市;今明兩年,我們計劃將東荒峪供銷社改建成1800平方米超市一座、臨街商住樓1500平方米,目前正在跑辦前期手續。通過改造進一步打造供銷社外在形象,爲供銷社實現連鎖配送,構建流通網絡夯實了基礎。

三、構建新網絡,謀求新發展

近幾年,爲適應市場經濟形勢,建立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新體制,按照市場需要,積極進行企業重組,打造龍頭企業,發展現代農村流通網絡。

一是構建了農資連鎖網絡。2006年初,我們恢復建立了農業生產資料公司,聘請能人出任經理,並以此爲龍頭,發展農資連鎖店40個。公司每年舉辦識別真假化肥、測土施肥等科技知識培訓班,引導農民科學施肥、合理用藥。通過農資網絡構建和開展農資科技服務活動,供銷社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和地位進一步得到了提升。

二是構建日用工業品營銷網絡。以重組的工業品有限公司爲龍頭, 6個基層社作爲龍身,15個專業門市部、120個村級服務站作爲龍尾,形成了較大規模的日用工業品營銷網絡。公司對日用消費品、家用電器、摩托車等大宗商品實行“五統一”管理(即:統一商品採購、統一商品配送、統一銷售價格、統一服務規範、統一門店標識),配備5輛專用配送車送貨到店。2009年銷售總額達到8000多萬元。

三是構建農副產品購銷網絡。以重組的中韋貿易有限公司、上營供銷社爲龍頭,橫聯縣內20家板栗專業合作社,下連7個基層社,形成了全縣農副產品購銷網絡,確保了把農民手中的農副產品收購上來,推銷出去,助農增收目標的實現。2009年收購推銷板栗26000噸,解決了慄農賣慄難問題。

四是構建村級綜合服務站(加盟店),實現服務進村。縣社把村級綜合服務站建設作爲網絡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強力推進。截止目前,通過供銷社自建、買斷職工回村建、與村委會聯建、農村經紀人領建、吸納個體經營戶合建等多種形式建立了120個村級綜合服務站,其中有60%實現了超市化經營。各服務站除了日用工業品和專營商品經營外,有的還增加了洗浴、娛樂等文化文體活動,豐富了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五是吸納民營企業加入供銷社。**縣鬍子工貿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供銷社的代銷店,經過20多年的打拼積累,發展成**知名民營企業。縣社按照開放辦社的宗旨和自願原則,將其納入供銷社系統,成爲縣供銷社成員社,以公司現址成立喜峯口供銷合作社,並於2009年7月28日舉行了入社儀式。鬍子工貿公司加入供銷社系統後,喜峯口供銷社在17個村建立了綜合服務站,在基社所在地專門設立了農資經營部、碘鹽供應部、日用雜品供應部、百貨批發部、農產品經營部,配備了3輛下鄉送貨車,積極開展下鄉送貨上門活動,受到羣衆稱讚。鬍子工貿公司加入供銷社系統,使供銷社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結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多元結構的聯合體,爲供銷社系統更好地服務三農、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發展農合組織,實現助農增收

爲了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2007年11月正式成立了**縣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發展鄉鎮級農合聯分會17個,初步形成了縣、鄉(鎮)兩級農合聯組織體系。縣委、縣政府賦予了縣農合聯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的指導、協調、規劃、管理和初審職能。農合聯設有專門辦公地點,配備了6名專職人員,建有網站和會刊,及時向農民發佈農業政策、農業科技、市場動態、商品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先後舉辦栽培、修剪、嫁接、飼養等培訓班17期,受訓人數達1900餘人。同時,緊緊圍繞當地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大力引導、科學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社。爲確保專業合作社建設質量,我們從領辦人審批入手,堅持三條原則,認真把好三關。三條原則:一是以涉農企業、種養大戶、科技大戶、經紀人爲首選的原則;二是必須具備組織能力、營銷能力、抗風險能力的原則;三是申請人、社員、當地政府都有積極性的原則。在此基礎上,對擬定人員嚴把三關:一是經濟實力考覈關,二是發展目標論證關,三是社員意願調查關。在三關考覈中,堅持當面座談、個別走訪、實地考察三道程序,逐一認真進行細緻的調查篩選,做到合格一個,審批一個,註冊一個,確保專業合作社領辦人都是有實力、有能力的農民增收致富帶頭人。我們的做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省社的充分肯定,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及省供銷社以內刊形式轉發了**縣組建專業社的成功經驗,省市報刊、電臺等多家新聞媒體進行宣傳報道。去年5月,市政府在我縣召開了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現場會議,推廣了**的做法。兩年多來,先後發展了養豬、養魚、板栗、花卉、蔬菜、食用菌、奶牛等16個類別的53個專業合作社,入社社員達8000多戶,助農增收達2億元。在我縣開展的科學發展模式試驗示範工作中,喜峯口板栗專業合作社、祥瑞花卉專業合作社、龍順柴雞養殖專業合作社被列爲縣科學發展模式試驗示範點。

總之,**縣供銷社從2000年以來,通過深化改革、構建新網、創新體制,實現了**涅槃,浴火重生,企業發生了三大變化。

一是遏制了虧損,企業經濟效益全面回升。改制後重**了14家企業,全部引進競爭機制,實現以崗定人,幹部實行聘任制,職工實行競爭上崗,極大地激發了幹部職工的工作熱情,企業實現了個個盈利,全系統銷售額從過去的不到2億元增加到4億元。

二是改善了購物環境,實現了超市化經營,徹底改變了過去哪破哪是供銷社的舊面貌。我們堅持邊改制邊改造,**大中型超市5家,營業面積12000平方米,村級綜合服務站60%實現了超市化經營,從而提升了服務水平,使農民不出村就可享受到城市化的服務。

三是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提高了服務水平。改革後的供銷社,通過開展連鎖經營,提高了食品及日用品的商品質量,降低了商品價格。通過組建專業合作社,實現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連接,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促進了農業產業化規、規模化經營,每年爲農增收達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