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關於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概述】

關於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15111108128”爲你整理了這篇關於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根據年度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會成立調研組,赴屯溪區、休寧縣、徽州區和歙縣調研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情況。調研組實地察看了非物質文化保護和創新性發展情況,深入瞭解了全市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實施情況、存在的問題以及下步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我國第一個跨省區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面積13881平方公里,包括安徽省黃山市全境、宣城市績溪縣,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總人口200萬。2010年“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程”項目入選2010年十大“國家文化創新工程”。2019年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入選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正式公佈爲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爲首批公佈的七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之一。我市作爲保護區核心區域,近年來一直遵循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長遠規劃、分佈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原則,深入實施科學可持續發展戰略,注重原生態、原真性保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經濟、發展旅遊和文化創新深度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持續完善工作機制。根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保護區和管理條例》《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試點保護工作條例》《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重點項目保護工作條例》等,結合黃山實際,先後出臺《黃山市徽州古建築保護條例》《黃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黃山市關於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等規範性文件,深入推進落實非遺保護利用工作機制。

2.全面做好普查登記。全市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涉及民間舞蹈、傳統手工技藝、民間傳統知識等項目,包括世界級2項(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和程大位珠算法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非遺名錄),國家級21項,省級63項,市級127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33人,省級154人,市級658人;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1處,省級傳習基地(所)27處,省級非遺教育傳習基地5處,市級傳習基地85處。現存的非遺種類和數量均列全省第一。

3.深入落實保護措施。成立黃山市非遺保護中心作爲保護區常設機構運行。設立專項資金作爲保護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開設“非遺貸”、“徽藝貸”等個人循環貸款,重點支持非遺企業生產和經營。成立黃山市文房四寶協會、徽菜烹飪行業協會等民間組織,扶持建立徽派雕刻博物館、徽墨文房博物館等博物館集羣,依託黃山職業技術學院、安徽省行知學校等非遺傳習基地,開設相關課目,多渠道加強對非遺傳承的保護和扶持,增強傳承人的技能培訓,致力培養非遺特色人才,進而帶動行業興起。

4.着力打造文創品牌。積極開展非遺品牌賽事和專題展示。組織了兩年一屆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歙硯技能大賽等非遺品牌活動。舉辦“徽匠神韻——安徽徽州傳統工藝故宮特展”“明月清風——故宮博物院藏新安八家書畫展”等專題展覽。打造了歙縣徽州古城非遺夜市、屯溪黎陽IN巷非遺購物節等知名景區旅遊品牌項目。通過專題宣傳、實物展示、活態展演等多種方式,積極推介我市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成果,提升地域文化影響力。

二、存在問題

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是系統繁複的大工程,目前仍存在着諸多困難和挑戰。

1.工作經費仍不足。資金來源渠道較爲單一,主要依賴國家、省級專項資金拔付和政府財政投入,我市作爲徽州文化生態保護核心區域,“十三五”規劃中建設資金需求約3億元,我市每年爭取和投入經常性非遺工作經費僅有1250萬元左右,“十三五”期間共爭取到資金僅5500萬元,遠遠不能滿足非遺各項保護工作的實際需求。且吸引社會資本較少,羣衆參與度低,文化消費比重仍然不高。

2.保護力度尚不夠。主要是受市場經濟影響,非遺項目中經濟效益好的,保護傳承的積極性高、效果好;經濟效益低的,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應盡的保護。現今社會對非遺項目的保護意識依然較爲淡薄,部分非生產性的項目,特別依靠是口傳心授的非生產性的非遺項目,傳承的老藝人或知情人數少,年事高,技藝正面臨着失傳,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譭棄或流失的風險。加上自然性損壞、不合理利用和過度開發等原因,造成文物破壞消亡的速度加快,保護形勢嚴峻。

3.?專門人才較匱乏。目前,非遺保護基層組織機構仍較薄弱。部分區(縣)專門保護工作機構尚未建立或健全,且沒有專門工作人員,保護工作隊伍存在數量不足、質量不高、流動性大、基礎薄弱等問題,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和能力還不能適應非遺保護工作的需要,亟需建立一支對非遺工作充滿熱愛,具有非遺專業知識和技能,願紮根、拼命幹、肯鑽研、能創新的隊伍。

4.市場活力還不高。非遺傳統工藝的開發雖然被開始重視,但是適應市場需求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機制仍處於探索之中。大多數非遺傳承人擅長的是非遺傳統的技藝,製作的是傳統的產品,產品創新、研發和營銷的精力、經驗嚴重不足。受傳承主觀、客觀等多方面制約,大多非遺工藝還是屬於家庭作坊的生產模式,僅僅停留在個性化的消費階段,沒有條件形成大規模公司化經營,導致有些非遺項目只是以靜態被動接受的方式存續着,沒有在市場中激發活力。

三、工作建議

一是要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我市非遺門類衆多,分佈面廣,文化表現形式不同,自身傳承發展規律也不盡相同。因此,要針對各地非遺門類的共性和個性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成立相應機構,更加科學、更有針對性地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工作。財政每年經常性非遺工作經費要適度傾斜,加大對非遺保護資金的投入,專項資金列入財政預算並且要按照財政年度收入比例逐年調整增幅。同時,也要鼓勵吸收多渠道投資,形成政府資金引導,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模式,爲非遺傳統工藝保護和振興提供有力的經費支撐。

二是要進一步培養專業隊伍。要從非遺傳統工藝傳承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落實相關人才政策措施,支持和推進生產性示範基地和傳習研學基地建設,爲非遺項目傳承人帶徒授藝創造良好的環境和載體。要加強對專業人才和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培訓,引導他們深入開展非遺技藝的探索研究,通過不斷實踐創新,促進他們成長爲更具實力和活力的非遺傳承羣體,開發出更具市場競爭力的非遺傳統工藝產品。

三是要進一步營造社會氛圍。要加大對非遺保護工作的宣傳力度,特別是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充分利用網絡及新興自媒體平臺,創新傳播形式,豐富宣傳話題,切實提高民衆對非遺保護的親進度和參與度。還可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搭建非遺展示平臺,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亮點,儘可能多的吸引社會關注,從而全面提高社會參與非遺保護的意識,形成非遺保護自覺性。

四是要進一步發展非遺產業。把現代技術與數字經濟融合進去,進一步推動保護區建設,促進非遺生產性保護和生活性保護相結合,非遺保護和遺產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相統一,圍繞非遺產業創新發展以及體驗式研學消費等關鍵領域和環節,加快佈局產業發展,促進文旅深度融合,努力讓我市非遺保護髮展更具活力,讓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散發更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