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關於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調研報告

調研中發現我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一是保護意識薄弱。隨着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推進,農業爲工業讓路、村莊爲社區騰地的現象時有發生,許多特色農業設施被廢棄、拆除,一些傳統生產技藝逐漸被現代技術替代。二是保護挖掘力度不夠。目前已認定的遺產數量和類型遠不能代表我省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總體面貌,還有很多農業文化遺產處於待識別、待發掘、待保護狀態。三是傳承利用手段與載體相對單一、保守,有的是碎片化靜止保護,活態傳承、創新利用有待加強,農業文化遺產豐富內涵和重要價值的挖掘大有文章可作。四是頂層設計有缺位。該工作涉及多個部門,缺少統一協調、統籌謀劃的聯合工作機制,形不成有效工作合力;還缺少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國家已出臺《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我省還沒有相關條例辦法細則。

關於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調研報告

經調研、協商,主要提出以下建議:

一、強化頂層設計,有效凝聚工作合力

一是提高思想認識。各級政府部門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健全責任體系和考覈機制;依據有關政策,借鑑外省做法,成立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委員會,進一步強化專門機構力量;探索資金、技術、政策、項目等多種投入方式,設立專項獎補資金,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良性投入格局。

二是加強統籌協調。進一步強化主管部門主責意識和聯動部門協同意識,建立省政府分管領導負責,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水利、文旅、自然資源、發改、住建、財政、金融等部門參與的協同推進機制,充分發揮各部門溝通協調、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協作、重要遺產認定評選、特色“非遺”傳承保護、專家諮詢論證等的聯席機制作用,協同推進農業重要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

三是完善法規體系。將我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立法列入省人大或省政府立法計劃,依據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及有關法律規定,儘快出臺我省管理辦法及細則。抓緊制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標準和規範,不斷健全普查登記、申報調研、鑑定確認、宣傳弘揚、保護傳承等一系列保護制度,爲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據、制度保障。

二、注重全面統籌,構建全方位保護體系

一是開展全面普查。在前期普查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完善普查範圍、內容、標準,再進行一次全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識別、大挖掘、大普查行動,全面查清我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基本情況和分佈狀況,並加快推進普查成果上報彙總、檔案建立和成果轉化利用等工作,建立完善省、市、縣三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數據庫和普查名錄,同步提升信息化工作水平。

二是科學編制規劃。在尊重歷史、依據現實、突出特色、彰顯文化的前提下,科學制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農業生態、農業文化、農業技藝和生態產品開發、休閒農業發展等方面保護範圍、重點及目標,確定中長期目標和階段性任務,創新保護載體,豐富保護手段,嚴格依規實施,率先打造一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示範區(項目)。

三是建立專家智庫。充分發揮各方面專家的智囊作用,建立由農業、水利、歷史、地理、文化、社會、民俗、林業、生態環境等領域專家組成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庫,堅持“優先保護、適度利用”的原則,完善專家諮詢機制、決策建議機制和評估檢查制度,正確處理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的關係,增強農業文化遺產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嚴肅性和歷史人文性。

三、研究提煉文化內涵,增強可持續利用底蘊

一是支持、鼓勵從事農遺相關研究的文化事業單位、高校院所以及民間組織,深入開展我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理論研究,通過設立專項課題、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對照研究古農典籍等方式,對已列入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普查名錄的46項遺產的歷史由來、發展過程、利用價值等進行系統梳理,對新普查認定的項目進行再評估論證,對傳統農耕文明優秀基因進行挖掘整理,努力形成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並應用於工作實踐。

二是充分吸收、借鑑農業文化遺產數據庫和信息化成果,組織專門力量積極編纂省級農業文化遺產詞典、名錄、圖集、文化叢書等;依託特有物種資源、勞動力資源、傳統文化習俗和鄉村景觀,大力開發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手工藝品製作等農業文創產品,挖掘農耕文化的獨特內涵和精神價值,打造“全省農耕,鄉愁記憶”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納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工作方案》的實施,引導樹立傳承優秀農耕文化的自覺意識,大力傳播和弘揚優秀農耕文化,以深厚的文化滋養、堅定的文化自信來推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四、創新發展模式,激發農業文化遺產新活力

一是加快業態融合。藉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與文旅產業緊密結合,利用遺產地豐富的生物、生態、文化、景觀資源和獨特的農業生產活動、農產品開發,促進文化產業、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康養產業、研學活動等特色產業發展,加強創意設計機構與農遺項目、優秀農藝傳承人對接,推動現代設計與傳統技藝有機結合、巧妙融合,豐富要素供給,發展多元業態,助力農民增收、產業增效,打造鄉村振興全省樣板的新路徑。

二是實施工程帶動。將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融入全省縣及縣以下歷史文化展示工程、“鄉村記憶”工程、“非遺”保護工程、“非遺”助力扶貧工程、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等,建設一批村史館、民俗館、鄉村博物館,培養一班鄉土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打造一片片美麗鄉村,使鄉村成爲一幅幅有歷史記憶、有地域特色、有美麗生態、有人文傳承的現代“富春山居圖”。

三是凝聚社會共識。創新宣傳教育方式,綜合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積極藉助各級博物館、展覽館、文化館、圖書館以及村史館、民俗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推動優秀傳統農耕文化上課本、上媒體、上網絡、進學校、進鄉村、進社區。經過認定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清單,要及時向社會公佈,並通過舉辦論壇、講座、評選等活動,使公衆更多地瞭解我省農業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和重要價值,形成全民關注、全民參與的社會共識與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