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彙報材料

工業園區建設發展情況彙報

工業園區建設發展情況彙報

工業園區建設發展情況彙報

近幾年來,**工業園區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統領,圍繞“主攻工業、決戰園區、趕超發展”的戰略思路,狠抓規劃建設,着力提升項目承載能力;狠抓項目建設,着力推進園區做強做大;園區經濟連年攀升,先後被評爲“省級工業園區”、“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省日用耐熱陶瓷產業基地”、“江西省民營科技園”、“省級生態工業園區試點單位” 。在全市工業園區建設目標管理考評中**分別列全市第三名、第二名、第二名、第三名 。

一、園區發展基本情況

**工業園區創建於1996年,於2006年設立 黨工委、管委會, 下設黨政辦 、經濟發展局、建設環保分局、財政所、社會事業和農村工作局五個內設機構(2010年,根據工業園區建設發展實際,在總結園區幾年來工作的基礎上,將原五個內設機構調整爲黨政辦、招商辦、經貿辦、規劃環保辦、建設施工辦、督查驗收辦、勞動與社會保障辦、綜治辦和財政所九個內設機構),健全和完善了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縣公安、國稅、地稅、工商、國土資源等部門分別派駐了辦事機構,實行準政府管理,“一站式”服務。

按照“科學規劃、分步實施、封閉運行、市場經營、滾動開發”的方式,園區聘請浙江大學城鄉規劃設計院進行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總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規劃依託福銀高速公路及豐杉線沿線展開,分一、二期工業園和陶瓷工業園兩個區塊,。至目前,園區開發面積達9000餘畝,落戶企業達163家,其中投產94家 ,上規模企業40家;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達9850萬元; 201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 億元,同比增長% ,比2006年增長%;上交稅金1.2億元,同比增長 %,比2006年增長% 。今年 1—5月份完成工業總值15.85億元 ,同比增長43.9%;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5.5億元 ,同比增長44.7%;上交稅金4600萬元,同比增長33% ;園區用工人數達10724人,實現了建設效益同步增長。形成了以陶瓷、鞋服、食品、化工塑料、機械製造等爲主導產業的發展格局。一是陶瓷產業穩步發展,成爲園區穩固的主體產業。陶瓷產業是園區傳統支柱產業,主要位於園區陶瓷工業園板塊,目前園區共有陶瓷企業43家,被評爲全省日用耐熱陶瓷產業基地,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件,“江西省著名商標”5件,“江西名牌產品”2個。園區日用瓷年產銷量過億件,居全省第二;耐熱瓷產銷量位居全國之首,**陶瓷生產的高溫紅瓷填補了江西省空白。陶瓷產品涉及日用瓷、耐熱瓷、衛生瓷、工藝瓷等580多個品種、3000多個花面, 12家企業通過ISO質量體系認證,其產品還遠銷到歐美、中東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等陶瓷企業利用國家節能減排政策, 全面完成“煤改氣”,有效實現節能減排,大大增強了企業競爭力,加快了產業集聚。二是鞋服傘產業日益擴張。經過短短的幾年時間,鞋服產業從無到有,先後引進**等多家企業均已完成二期的擴建,園區製鞋產業鏈進一步拉長,使二期鞋城已成規模,正向爭名牌方向發展。三食品業蓬勃發展。2006年引進的**食品,從建設到投產僅四個月不到,設計年生產能力5000噸,全自動烤鰻生產線爲全國最長、最寬,該公司2010年納稅達2000萬元。四是新興產業發展迅速,**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創稅能力強的大項目成功入園,爲園區 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五是新型塑料產業異軍突起。**等3家投資規模億元以上的塑料製品企業已建成投產;特別是2010年引進的投資規模分別達到30億元和26億元的新型塑料產業園和綠色再生紙項目,將極大提高園區的綜合競爭力。

二、主要做法

(一) 堅持規劃指導,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在園區建設上,堅持規劃先行,嚴格按照規劃指導,科學規劃了道路交通網、水電管網,合理佈局了陶瓷產業園、鞋服產業園、中小企業創業園、新型塑料產業園等專業園區,因地制宜設立了綜合服務區、休閒廣場、人工湖、變電站、污水處理廠,保障了資源節約利用、集約利用和永續利用。在具體建設中,一是不斷加大融資力度,在縣財政資金和園區土地出讓金基礎上,大力拓展融資渠道,通過縣**投資公司融資平臺和縣農發行一起積極爭取了省農發行貸款4600萬元,緩解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二是注重規範化、制度化管理,凡符合招投標條件的建設工程,一律報縣招投標中心,按招投標程序組織實施;對一些議標、邀標工程項目,都要通過園區招議標辦會議研究,按相關程序實施。在工程建設中,園區規劃辦、施工辦、驗收辦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互監督,各負其責,做到了有人辦事,有人管事,避免了推諉扯皮現象,使工程管理與服務更加到位。

(二) 強化招商引資 ,加快項目建設步伐。

一是根據我縣的產業定位和特點,積極突出本地優勢,堅持以小分隊爲招商主體,從實際出發,大力開展自主招商、以商招商、產業招商、駐點招商、重點引進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創稅能力強的項目。幾年來,落戶園區企業發展到163家,比2006年增加 家,僅今年就引進工業項目9個,簽約資金達5.8億元,分別是**等,其中**投資達1億元以上;意向簽約項目14個,簽約資金達8.6億元,預登記項目10個,這24個項目目前都在等待安排用地。今年以來園區接待客商100餘批次,共計200餘人,自主招商引進項目3個,分別是**意向簽約項目有彩印包裝、環保型木材膠料劑、高端無紡布、**等4個。

二是加快入園項目建設,堅持“六個一”工作機制,落實人員、落實責任、明確目標、強化服務,對每個在建項目,採取“一名領導、一支隊伍、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辦法,由園區和跟蹤服務單位指派專人負責,從落實企業用地、廠房規劃設計到動工建設,全程服務;加強調度、通報、協調,督促在談項目早簽約,簽約項目早開工,開工項目早投產,投產項目早達標。今年在建的36個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中,建設速度較快的項目有**等企業一期工程均已建成投產,**企業目前正在進行設備調試,將在8月份正式投產,**等企業正在加班加點,加快項目建設速度,力爭在12月底能建成投產。

(三) 優化管理服務 ,促進企業做強做大。

在認真執行園區管理細則、堅持做好乾部掛點企業服務,幫辦證照幫招工等服務工作基礎上,針對企業不同需求,着重解決普遍性難點問題。園區堅持在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把優化投資發展環境作爲基礎工程,長抓不懈,努力營造多服務、不設卡、多引導、不干預的發展環境。

一是規範管理。不斷完善了園區管理細則,推行了首問責任制、服務承諾制、幹部掛點服務制。

二是完善服務體系。對物流、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知識產權服務等進園區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一些物流企業已落戶園區開展業務;園區企業貸款擔保平臺也在組建;知識產權服務站已成立, 這些工作都將爲園區企業降低營運成本、提升競爭力提供保障。

三是大力幫助企業招工。採取落實任務、明確獎懲和招工工作組長年招工相結合,縣城布點和到鄉鎮擺攤相結合,儘量滿足企業用工需求。與此同時,認真做好企業用工信息發佈、廣告工作,妥善調處企業勞資矛盾,使企業用工招得進、留得住。

四是強化土地清理。成立土地清理工作小組,建立健全土地清理工作機制。對**等多家企業進行了清理退園,共清理出土地800餘畝,盤活了園區土地資源。

五是大力抓好企業安全生產工作。今年以來,對園區70多家企業開展了和諧平安創建活動, 積極開展了安全生產和矛盾糾紛大排查,對企業違規行爲和安全隱患進行了及時處理,對因水土流失補償等矛盾糾紛進行了及時調處,推動了園區和諧平安發展。

三、當前存在問題

1、工業用地供應趨緊,除預留用於縣重點項目的土地外,可用土地不多,造成一些企業落戶園區的過程中,無法及時獲得土地用以建築廠房,進行開工建設,更早更快的產出效益。

2、工業園區建設發展中仍存在資金“瓶頸”。一是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五通一平”建設進度。二是企業發展也遭受資金瓶頸,目前園區企業融資主要通過銀行貸款,融資渠道單一且中小企業獲得銀行授信比較困難,資金問題制約了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

3、隨着園區企業的快速發展,老企業需要補充新員工,新入園企業需大量招收員工投入生產,而目前企業普遍存在招工難,生產用工不足的問題。

4、園區開發面積的不斷擴大,入園企業的持續增加,服務內容的逐步拓展,使得園區急需增加熟悉各方面業務水平的幹部,以進一步提高園區管理服務水平。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堅持以項目建設爲核心,着力增強發展後勁。全力抓好綠色環保高檔紙、新型塑料產業園等項目的徵地、環評、規劃設計等前期工作,爭取項目早日開工建設;督促已開工建設的項目早日投產,已投產的項目早日達產達標,力爭做到“五個一批”。 即“達標一批”,**實業等企業進行達標生產。

“投產一批”,即**等項目儘快建成投產。

“擴建一批”,即**等項目擴大生產。

“開工一批”,即**等項目,切實提高項目履約率。

“做大一批”,即通過強化招工,使**等企業做大做強,逐步新上生產線。

(二)堅持以招商引資爲重點,着力培育經濟增長點。按照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創稅能力強的標準,切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力求取得新的實效。積極整合招商力量,形成合力,廣捕信息,跟蹤洽談,確保談一個、籤一個、落地開工一個。緊緊抓住招商引資有利時機,充分論證,精心包裝,紮實推出一批招商項目,開展上門招商,以商招商,努力爭取引進一批支撐拉動作用明顯的大項目。

(三)堅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着力 優化發展環境。切實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加大建設資金融資力度,不斷完善園區供水、供電、道路等基礎設施。 要着力健全園區管理體制,強化工作職責,建立全程代辦等制度,爲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加大園區土地利用規劃調整和用地報批力度,儲備充足的工業用地。

(四)堅持以節能減排爲導向,着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對重點耗能企業,繼續加強節能監察,實行節能目標管理,對高耗能、高污染設備,加快淘汰步伐。積極幫助企業申報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指導、推動企業開展清潔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