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勞動教育小課題研究精品多篇

勞動教育小課題研究精品多篇

勞動教育小課題研究範文 篇一

關鍵詞:勞動實踐;綜合能力

我校佔地面積約10畝,校園裏樹木蔥鬱,綠草如茵,大橋相伴,古樟輝映,校園面積寬闊,環境舒適優雅。2009年,我校被確定爲桂林市、資源縣教育局勞動實踐基地,學校通過基地實踐,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從而走出了一條特色化的育人之路。

一、以基地爲依託,爲師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搭建舞臺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置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課程結構的重大變革,它有效地促進了學校教育職能的變化和學科課程之間的整合,使教育教學從片面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提高向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轉變,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筆者結合實際,確立了《開闢勞動實踐基地,培養國小生綜合能力的研究》這一研究課題,旨在通過勞動實踐基地,指導教師合理組織並採用多種活動方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運用已有的知識去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實踐,在實踐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

(一)採取分級管理模式,突出課題研究的針對性

基地菜園18塊菜地都分配到每個班級,每個班分爲4個小組,輪流管理。爲了使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真正發揮育人作用,基地的打理、翻耕、播種、澆水、除草等都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自完成,要求學生每次勞動後都要寫日記,並做好觀察、記錄蔬菜生長過程,及時總結經驗。

(二)開展行動研究,上好研究課

我嚴格做到:在教學中開展研究,在研究中深化教學,認真聽取學生意見,積極進行總結並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和研討,概括出研究結果,形成教學反思,引發新的問題,使研究具有動態性,突出指導性。從沙地整理的要求、栽種時要成線、對稱、品種種植成片、完工後工具收集擺放等方面加以引導,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在培養學生探索能力方面,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組織學生進行探討。一次菜地負責人在幾次噴藥後發現沒有效果,蔬菜一天天枯萎下去。我知道後,隨即組織學生觀察、探索,終於弄清是蝸牛在作怪,於是學生就去找消滅蝸牛的藥劑。雖有但很難買到,於是又另想他法,最後根據蝸牛的生活習性,利用早晚的時間捉了幾天,使蔬菜長勢逐漸好轉。

二、加強過程指導,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提供熔爐

國小新課程標準在實施意見中指出:“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裏,教室外才是國小生能大有作爲的更廣闊的天地。不要把上課下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國小生探究科學的活動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不要拘泥於教科書上規定的教學內容,孩子眼中的科學世界永遠是妙趣橫生的。”勞動實踐基地的創建,更便於學生在種植、觀察、體驗、交流中體驗勞動的樂趣,在蔬菜基地中培養國小生的勞動習慣,對開發智力、增強體質、陶冶情操、健康成長、綜合能力的培養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和實踐創新能力。通過利用基地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勞動教育活動,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一)培養學生自主觀察、動手、動腦的能力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讓每個學生都當“菜農”,種植各種花卉、蔬菜、果樹等,並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播種、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花期管理、種子收藏等生長全過程的栽培管理技術。教師可組織學生從播種、發芽、開花到結果長達5個月的親歷種植、觀察過程,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將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延伸到勞動實踐的探究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勞動的艱辛,品味勞動成果的喜悅,使“勞技”教學真正擁有自己的一片實踐空間,實現教學資源互補之目的。

例如,在進行地瓜“翻秧”的教學實踐時,開始學生們爭論不休,因爲有的學生說不用翻秧,有的說必須翻秧,否則就會影響產量。爲了培養他們的探索創新精神,我讓學生多諮詢農民再下結論。幾天後,學生進行交流後才知道:原來在水分充足的情況,莖節處有次生根生成,次生根能大量吸收養分和水分,從而造成紅薯產量低,在這種情況下,紅薯藤蔓就要經常翻動。而在乾旱缺水的情況下,要少翻動或不翻動紅薯藤蔓,讓莖節處的次生根生成,爲植株的生長提供更多的水分和養分,這有利於植株生長和生存。學生在瞭解到正確的知識後,在教師的帶領下小心翼翼地開始了翻秧實踐。

(二)形成良好品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勞動教育小課題研究範文 篇二

黑龍江省教育學院 劉雲來

在促進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過程中,我省注重發揮自己的特色,以傳統的勞動教育爲突破口,在多年實施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基礎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奮鬥,我省城鄉國小絕大部分開設了勞動課,教師、教研員基本配齊,骨幹教師隊伍也基本形成。下面僅就我們的工作談點體會。

一、領導重視,是上好勞動課的保證

從我省這十多年國小勞動課的發展歷程,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國小勞動課,既然做爲一門正式課程,理應抓實抓好,但實際上並沒有受到應有的待遇。哪裏的領導認識了、重視了,哪裏勞動課的局面就好些,不然就差些。比如:哈爾濱市有個專門的班子設在市教委,專抓勞動課,並實行“一票否決制”,這就改變了勞動課被“擠、佔、串”的現象,使開課率連續6年保持三個100%;大慶市也有個專門的班子設在市教委,專抓勞動課,結果是校校建立了勞動基地,保證了勞動課的場所;牡丹江市立新國小之所以連續38年狠抓勞動課不放,該校小農園盛開38年不敗,是因爲歷屆校長對勞動課都有正確的認識;綏化市農村歡喜嶺國小,多年來一直重視在勞動課中突出素質教育,配備3名專職勞動課教師,其中一名是省先進教師,使該校在“農科教”三結合的創建中,取得了顯著成績,並召開了全省勞動課現場會,其經驗在全省推廣。我省國小勞動課開展的之所以很有生機和活力,是因爲省教委有專人親自抓。在國家頒佈的《國小勞動課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省教委制定了《關於開展勞動技術教育的若干意見》,要求全省中國小把上好勞動課作爲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重要方面,這個文件制約全省各國小必須按課程計劃,開滿、開好國小勞動課。文件特別強調農村國小要建設好勞動教育基地,以爲當地經濟服務,培養一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農民。還強調城市國小凡有條件的也都要開創勞動基地,結合自己的特點,摸索出一套成型的國小勞動教育經驗。

二、培訓師資,是上好國小勞動課的關鍵

教師的素質及業務水平對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作用,已成爲人們的共識。我省國小勞動課教師的配備、提高經過了一個艱苦的歷程,目前已初見成效。我們第一步是爭取配齊;第二步是力爭配優。層層培訓與省裏培訓相結合,在各地市逐漸形成骨幹教師隊伍的基礎上,經選撥評出省級優秀教師,並授以“最佳教師”稱號。這就起到典型引路穩定“師心”的作用。

哈爾濱在這方面總結了“三落實一提高”的經驗。一落實人員編制,二落實評優晉職的政策,三落實培訓規劃,突出勞動課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牡丹江市立新國小,重視勞動課師資的配備,全校有5名專職教師,有4名技術專業人員負責小農園、小農場的全年管理。全校班主任教師都上勞動課,教自編教材,全校教師都參加勞動課的師資培訓工作,這樣大大提高了勞動課的教學質量。

省裏每年舉辦一次省骨幹教師和各級教研員的培訓會,重點解決教材和大綱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問題,並負責總結交流勞動課教育教學方面的經驗,同時舉辦課堂教學觀摩和賽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深受廣大第一線教師和教研員的歡迎,一致認爲這樣的培訓實實在在,學了就能用,及時又解渴。靈活多樣的培訓,我省層層都在堅持舉辦。通過“滾雪球”似的培訓,既達到了全員提高,又培養和鍛鍊了各級骨幹教師隊伍;既活躍了學術研究氣氛,又增強了學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既提高了廣大教師和教研員的業務素質,又提高了勞動課的教學質量。

三、創建基地,是上好勞動課的必要條件

勞動課的特點,就是要千方百計地創建勞動基地,使學生從“小課堂走向大課堂”,全面落實勞動課的教學任務。諸多因素說明,勞動基地需要創建,需要多種形式,城鄉有別,各具特色。哈爾濱市國小勞動基地有三種類型:一是建設綜合勞動教室;二是在校辦企業中創辦學工中心;三是依靠區場聯營,共建學農中心。牡丹江市火炬國小地處市中心,但校舍很大,既有專用的勞動教室,又有小農園、小林園,還有校辦印刷廠,他們創造性地解決了學工學農基地。該校的經驗我們在全省推廣。目前,我省城市國小已有近1/2的學校建立了勞動基地,並以學校勞動基地、社會公益勞動基地、家庭勞動基地等形式,全面落實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目的。農村國小以“農科教”三結合,建設了以“三田一園”爲標誌的勞動基地。在勞動基地裏,學生們參加種、管、收的全過程,學會實驗和管理,成爲傳播新技術的二傳手和脫貧致富的骨幹。有的學校還結合本地的實際,自編實用技術和鄉土教材,使學生加深了對家鄉自然條件、資源優勢和經濟科技發展前景的認識,增強了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意識,堅定了安心務農的信心。

四、對上好勞動課的幾點思考

1、關於教材建設教材歷來是貫徹教育方針和教學大綱的主要憑籍。它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標誌教學改革的方向,又左右着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教材的質量,直接影響和作用於人才的培養和教學質量。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教材建設。本着“一綱多本”的精神,我省很早就自編了一套城鄉合用的教材,今年又將城鄉分開編了。爲結合省情和形勢,還準備繼續修訂教材。我省有的學校還自編了鄉土教材。大家都編教材是件好事,但是,要確保教材的質量,現在需要研究:①國小勞動課教材,要不要有個基本模式,即表述形式;②

如何解決國小勞動課與思想品德課、自然課、農業常識課、活動課、美術課、手工製作課、泥塑課等內容上的重複。這個問題不解決會加重學生和家長的負擔。2、關於課堂教學由於教材的因素,使得勞動課課堂教學無章法,隨意性很大。有人認爲勞動就是幹活、勞動就是教育、勞動就是出產品。應該研究一個比較明確的勞動課課堂教學結構框架,給各地勞動課教學建造一個基本模式,使教師和教研員對教學有個基本的遵循,知道什麼樣的課,像一節勞動課,而不是其他課。

勞動教育小課題研究範文 篇三

1.我國特殊青少年的職業教育

國內對於特殊青少年的職業教育沒有統一的定義,本文所指的特殊青少年職業教育指的是狹義的特殊青少年,即聾、盲等感官、智力、肢體殘疾等青少年在校期間接受的職業教育,包括勞動技術教育、普通職業教育和專門職業教育。

2.不同類型特殊青少年職業教育研究文獻綜評

對於特殊青少年的職業教育研究,主要集中於視障、聽障和智障青少年,對其他特殊青少年(如:學習障礙、自閉症、情緒行爲障礙青少年)的職業教育研究少。

許多研究者在研究時將特殊青少年職業教育界定爲三類殘疾青少年職業教育,例如:由趙樹鐸主持的教育部重點研究課題:“三類殘疾青少年勞動技術與職業教育問題研究”、“三類殘疾青少年勞動技術教育與就業狀況的典型調查”;全國教育科學規劃“九五”期間教育部重點科研項目:“三類殘疾青少年勞動技術教育與職業教育問題研究”。

還有一些學者,其研究命題是殘疾人職業教育,但在實際論述中主要指的是視障、聽障和智障青少年的職業教育。例如:劉全禮的《試論我國殘疾青少年的職業教育》及餘敦清的《試論殘疾人的職業教育》。無論他們使用的是“殘疾青少年”還是“殘疾人”,在實際的研究和論述中,實際上都指的是視障、智障和聽障青少年的職業教育。

研究者對三類(聽障、視障和智障)特殊青少年的職業教育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但是無論是國家課題還是地區課題,研究都僅侷限於三類主要的特殊青少年,並沒有涉及其他類型特殊青少年的職業教育。

3.特殊青少年職業教育相關課程研究文獻綜評

對於特殊青少年職業教育的相關課程方面,國內的研究較多,主要的研究集中於探索不同的課程模式和研究具體的課程設置。

在這兩個主要的方面中,根據職業教育模式的不同,我國特殊青少年職業教育的課程分爲“準備式課程模式”和“支持式課程模式”。根據職業教育階段的不同,分爲“勞動技術課程”、“普通職業教育課程”及“專門的職業教育課程”。

許家成指出,“準備式”課程設置模式受“準備式”職業教育模式的影響,需要採用分科課程設置。準備式職業教育課程採用了“教學大綱—教材—教學活動”的基本形式;“支持性”課程設置和“支持性職業教育模式”是密不可分的,要採用綜合性開放課程。支持式職業教育課程的表達過程相對複雜。在職業陶冶課程階段,它可以採用“課程綱要—教學目標—評量—個別教育計劃”的方式。在職業訓練階段,可以採用“環境分析—教學目標—評量—個別教育計劃”的方式來表達職業訓練課程[2]。

夏峯等認爲:“支持式課程的基本課程結構分爲通用基礎課程、專業技術課程、崗位體驗課程、人與社會課程,此外還有靈活的、具有高整合度的單元主題課程。”[3]

根據特殊青少年職業教育的不同階段,特殊青少年職業教育課程的設置分爲“勞動技術課程”、“普通職業教育課程”及“專門的職業教育課程”。

趙樹鐸在《盲、聾、啓智學校勞動技術與職業教育問題研究方案》中指出,這三類特殊青少年的勞動與技術教育劃分國小、國中和高中三個階段。合理地安排實施自我服務、家務勞動、公益勞動、簡單生產勞動、社會適應與職業技術教育這六方面的內容,是特教學校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程的基礎[4]。

從他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職業教育的內容隨年級的升高而變化。他還提出開設普通職業教育課,主張我國盲、聾、弱智青少年、青少年,通過普通職業教育的過渡,達到人格全面發展,提高其社會適應性和就業率[5]。

趙樹鐸將“普通職業教育”稱爲“一般職業教育”或“職業和技術教育的入門教育”,它是指“在普通中國小中,爲使學生了解勞動世界,幫助學生選擇合適職業和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職業素養而進行的職業知識和技能教育”[6]。

羅美潔在研究中提出了基礎職業教育課程的概念,這一概念和趙樹鐸的普通職業技術教育相似[7]。

綜觀已有研究,有以下幾點值得思考:(1)國內對於特殊青少年職業教育課程方面做了許多有價值的研究,爲後人的研究提供了基礎;(2)但是目前的研究只關注了三類主要特殊青少年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在今後,研究的範圍還應擴大;(3)由於我國地域廣闊,經濟、教育等各方面發展不平衡,因此,對於特殊青少年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應該充分考慮地區因素,大力開發校本課程和人本課程,真正促進特殊青少年的發展。

4.特殊青少年職業教育模式研究文獻綜評

關於特殊青少年職業教育模式方面的研究,我國主要有準備式職業教育模式和支持式職業教育模式。

許家成對這兩種主要的模式做了具體的研究。他指出:“準備式職業教育是指在學校教育階段爲殘疾人就業提供知識、技能,培養職業個性(工作人格和工作能力),畢業以後,殘疾人根據所學,在社會幫助或照顧下,尋求和維持就業機會(庇護性就業)。這是目前我國殘疾人就業採取的主要方式。”[8]“支持式職業教育是指根據市場需求,首先開拓就業機會,再根據工作條件和殘疾人自身特點的匹配程度,爲殘疾人提供密集性訓練,現場輔導和跟蹤支持,其最核心的觀念就是在競爭性的條件下,通過各種支持幫助殘疾人就業。”[9]

劉全禮曾提出了五種特殊青少年職業教育模式:庇護性訓練模式、工作—學習方案模式、職業訓練中心模式、在職訓練模式及合作訓練模式。[10]通過文獻研究發現,國內的研究者基本上持“準備式”和“支持式”這兩種特殊青少年職業教育模式的觀點,在實際的特殊青少年職業教育中,也大多采用這兩種職業教育模式。

5.特殊青少年職業教育立法研究文獻綜評

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開始關注殘疾人職業教育立法問題,綜合已有的研究發現,對於殘疾青少年職業教育立法研究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對我國殘疾人職業教育相關法律內容的研究,我國殘疾人教育立法的缺陷與建構的研究。

研究發現我國現行關於殘疾人職業教育立法已初具規模、初成體系。但是這些法案只有宏觀的規定,沒有具體的實施方案,也無違反後的相關懲戒條款,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缺乏專門性和系統性,這不利於法律的施行。

劉全禮曾把我國特殊教育法律方面的問題總結爲三個方面:法律不全、無良法可依和執法不嚴。中國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中,對於特殊教育對象的術語使用混亂。[11]

在《我國殘疾人職業教育立法的缺陷與建構》一文中,阮李全和劉敏總結了我國殘疾人職業教育立法的缺陷:殘疾人職業教育法律體系不完備、結構不協調;殘疾人職業教育立法缺失其特有原則和制度;殘疾人職業教育法律規範立法技術落後。根據這些問題,他們提出了殘疾人職業教育法律制度建構的具體對策。[12]

綜合上述研究,有以下幾點值得思考:(1)對於殘疾青少年職業教育立法方面已經有了一些研究,但研究並不多;(2)研究中術語使用仍然混亂,有的使用“特殊青少年”,有的使用 “殘疾人”,這表明,有關概念還需進一步明確;(3)我國沒有獨立的殘疾青少年職業教育法案,有關的規定都是從《教育法》、《職業教育法》、《殘疾人就業條例》、《殘疾人教育法》等法律中提取出來的,這表明我國需要構建殘疾青少年職業教育法律體系。

勞動教育小課題研究範文 篇四

【關鍵詞】 科創;引導

【中圖分類號】G62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4128(2010)09-0046-01

1 課題研究,指導發展

1.1 “科創”教育構建的理念

把握現代勞技教育的目標,強化勞科創教育的整合,發揮課程的共通能力,拓展學生的勞技學習空間,提高勞技課的科技含量,就是提高勞技課本身的質量,現代勞技教育應成爲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載體。在這些理念的指導下, “ 勞技、科技、創造” 一體化教育新體系具有先進性、創新性和推廣性價值。我們將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技教育充分融合於實踐活動中。綜合實踐課是人文精神與勞科創教育結合的典型課程,它能有效地使學生獲得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科勞創教育整合的道路已經開通。這是現代勞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完全符合當今國際基礎教育改革的時代潮流。

1.2 “勞科創”一體化教育的操作模式

以勞技動手實踐爲基礎爲原動力(稱爲“帆” ),以現代科技教育,培養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爲重點(稱爲“船” )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爲目標(稱爲“航向” )。

1.3 “勞科創”一體化教育的操作途徑

“一體化”教育已經從認知領域拓展到情意領域,改變了科技教育以知識傳授爲中心,着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實踐能力和行爲習慣。實現了科技教育與學科教育充分整合,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充分整合,科技教育與學力教育充分整合,形成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與人格完美同步,走出了一條“科勞”育人的五彩路。

2 課程改革,適應發展

進一步深化“生活與勞動”課改革,改變現有的教學內容、教學計劃、知識編排重複等“浪費”現象。加強勞技課與不同學科知識間的整合,以有限的學習時間,不同的學習方式,獲取知識技能。我們的做法是適當調整“生活與勞動”課內容,開設校本課程(創造教育課、現代科技課)。

2.1 優化“創造教育勞技課”

在勞技教育中強化科技教育。我校生活類多數內容歸於常識課,手工類部分內容與工藝美術合併。強化了課內課外創造教育勞技課的動手動腦實踐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創造” 。

①借題發揮,引導聯想。

在勞技課教學中,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啓發聯想,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師有意識的點撥,師生的互相啓發,培養了聯想的品質(方向性、準確性和深刻性)。小發明作品也由此應運而生。

②改變原有,發展求異。

在勞動技能傳授課中,我們始終以學生的“動”爲勞技課的主要形式。讓智慧在手指尖上閃光。學生濃郁的創作興趣,敲開了了五彩的智慧門簾。

③展示形態,啓發想象。

想象是創造的火花。在勞動課教學中,教師結合原作品引導學生變式想象。如在拼盤比賽中,教師注意培養學生,由此及彼發散式的想象力,每人給拼盤取一名,並進行廣告語比賽,學生在聯想中馳騁萬里,想象創造。

2.2 開設“創造性思維訓練課”

我們根據創造性思維的三特點(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對學生進行了不同層次的訓練,教師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由此及彼的發散式思維能力,使學生見景生情,攬物感懷,思緒萬千,在聯想中學習創造。

在上課中我們應強調“四個主導” 。發揮教師組織駕馭課堂教育、教學活動及其過程的主導作用;發揮教師探索課堂教學模式的主導作用;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發揮教師動手演示的主導作用。

3 科勞活動,主體發展

3.1 開展研究性學習,努力提升科學素養。我們在實踐過程中落實了“ 四個突出” :突出“ 玩” 中學:激發興趣。突出“ 創” 中學:培養想象力、思維力、創造力。突出“做”中學:培養實事求是一絲不苟,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突出“用”中學:運用科學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並有所創造,有所發現。在勞科實踐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努力做到“ 五個學會” :學會關心環境,學會實踐研究,學會創造創新,學會科技服務,學會科學評價。

3.2 小科學院的日常活動是以研究型課程和研究性學習爲主要形式,強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主體研究中落實。開展小課題研究活動( 開課、結題、科學小論壇、小課題經驗交流會、小科學院的年會及科學討論會) ,指導主題活動的普及。

3.3 增學力――鑄造科技金鑰匙

①面向全體分層推進:在活動方式上我們採用參與意識的單項研究性學習的普及層和小課題研究性學習的提高層相結合開展活動。在智能學習上,我們努力建立合理的科勞知識與科學方法學習相吻合的層次結構。如低段通過小種植、小養殖着重訓練用感官觀察;中段通過勞技製作着重訓練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後,找出異同點。科學方法學習的層次由“低級科學方法加工”向“初級科學方法” 遞進,科學知識學習的層次由對事物的感知發展向理性思考遞進。

②模塊主題課程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