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多篇)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多篇)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篇一

《槐鄉的孩子》這篇略讀課文,也是學生入學以來接觸的第一篇略讀課文。可以說:這篇略讀課文讓我和學生們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思考。因此,一節課下來,感想挺多的。

因爲是略讀課文,這篇課文要求安排一個課時來完成,重點在於讓學生去感受課文,品讀課文。板書課題,與前面所學的文章進行對比,引導孩子發現課題的不同,區分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再次觀察略讀課文的特點,發現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並進行歸納總結。隨之,引導學生利用學習提示學習課文。因此,課堂上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槐鄉的孩子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爲樂的特點,因爲是略讀課文,所以設計了一個問題:“你覺得槐鄉的孩子可愛嗎?你是從課文的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談自己讀了課文後的體會。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以及槐鄉的孩子勤勞,對此學生感受最深。槐鄉的孩子以苦爲樂的精神,是靠我點出來了。

由此可見,教學中也存在着許多不足,有待今後不斷完善。

一、期望過高,合作學習沒有實效。

新課程理念當然是課堂上應以學生爲主體,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小組合作學習當然也是由此發展而來的。而剛剛由低年級才走入中年級的孩子,合作學習的能力、方法都不具備,在合作學習中,給一些學生提供了偷懶的機會。大多數學生能夠通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涵,但總結的能力不行;本節課課文都是由學生具體讀,但是老師也直接參與指導方法,一步一步引着走,屬於半放半扶。隨着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以後的略讀課我會嘗試更大程度地放手,設計好問題由各學習小組的組長組織一起學習。

二、自讀中給學生的要求還應更明確,幫助學生養成會讀書的好習慣。多給學生思考、質疑、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究,儘量由學生自己得出答案和結論,讓其成爲略讀課文學習的主角。

槐鄉的孩子的教學反思 篇二

一、初讀課文解決難點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獨學,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藉助拼音或查字典讀準字音。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槐鄉的孩子可愛嗎?你從文中的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這時學生邊自讀邊勾出描寫槐鄉孩子的詞句後在小組內交流,爲接下來的彙報打下了基礎。班級大展示時學生的熱情分外高漲,你問我答,相映成趣,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補充中弄清楚了文中難理解的詞句。

二、抓住重點,深入理解

一是抓住“槐樹是一種怎樣的樹和槐米的用途?城裏大多數學生都沒有見過槐樹,因此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圖文資料解決了學生在認知上的疑難點。然後在瞭解“槐米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這個問題時,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弄清“槐米”稱謂的所指、由來、功用、槐鄉孩子採集槐米的原因,在疏解課文的同時也就理解了全文的背景,在此基礎上朗讀,以聲釋情,傳達出了孩子們對槐米的喜愛和自己採摘槐米換學費的自豪。

二是抓住“槐鄉的孩子上學和我們現在上學有什麼不同呢?”有的學生說槐鄉的孩子採摘槐米自己掙錢交學費的事情;有的學生說出自己上學讀書都是爸爸媽媽掙錢交學費。然後圍繞這一問題深入的討論,從而體味到槐鄉的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以苦爲樂的情懷。在感受槐鄉的孩子勞動快樂的同時,也感受到他們收穫的`喜悅。

總之,在教學中一定要把學生放在首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自主地學習,積極思考問題,努力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同時,還要抓住語文課與社會、人生相結合的特點,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篇三

抓住“捉蝴蝶”----“遍故事”,“含草葉”----“吹歌曲”等詞,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稍稍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在樂趣無窮的自然中玩耍、嬉戲的情景,感受“鄉下孩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然後抓住“挖野菜”、“逮小魚”等詞讓學生了解又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會在閒暇時幫父母做一些事了。通過“撐圓了”、“樂壞了”等詞感受勞動的滋味----樂在其中!這些令人充滿遐想的語句引導學生由表及裏地走進教材,在層層深入地朗讀過程中意會課文用詞的貼切與精美,漸入佳境。針對第一句,我激發學生想象:看看圖,想想田野上都飛舞着什麼樣的蝴蝶?鄉下孩子捧着這美麗的蝴蝶,編織了什麼美麗的故事呢?學生思如泉涌。有的說,他也想變成那美麗的蝴蝶,爲花兒傳播花粉,讓花兒開得更鮮豔;有的說,他希望蝴蝶能帶上他飛到城市裏去,看看和他一樣大的小朋友是怎麼玩的……課堂氛圍異常活躍。通過第二小節的學習與歸納,第三小節採用“放”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來歸納,再以一組填空來激發學生的想下,如:

割一籃青草,( ) 。

採一束野花,( ) 。

捉一條小蟲,( ) 。

第四小節主要理解了“曠野”,學生已經體會到鄉下孩子的勤勞、能幹、自由。朗讀的感情比較到位。

其次,讓孩子進行語言模仿沒在紮實的語言積累的基礎上,二三小節語言優美,很適合句子仿說訓練。如:“捉一隻蝴蝶,能編織美麗的故事;含一片草葉,能吹出動聽的歌曲”“挖一籃野菜,撐圓了小豬的肚皮;逮一串小魚,樂壞了饞嘴的貓咪。”我啓發學生在美麗的田野裏,你還能做什麼,仿照句式來說,孩子們由於[]還沒有進入那個遊戲勞動場裏,說的不夠生動,進行句子訓練應該是自然而然的生成,而不是硬憑空想象。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篇四

《槐鄉的孩子》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描寫了生活在槐鄉的孩子們採摘槐米的經過,讚美了槐鄉的孩子們吃苦耐勞的品質。意圖在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懂得勞動會給人帶來幸福和快樂。

課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天氣很熱的句子:八月,天多熱。雞熱得耷拉着翅膀,狗熱得吐出舌頭,蟬熱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樹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在這樣的環境裏孩子們去採槐米,得受多大的罪啊!可光憑老師口頭解釋天熱的程度是無濟於事的,必須讓學生親身體會得到。所以,我給學生髮表見解的機會,回憶一下自己在暑假時經歷的天熱的感受,來體會和品味這個句子的意思,進一步體會槐鄉孩子吃苦耐勞的品質、懂得勞動的快樂。

經過一陣思考,小手舉起了一片。

陳浩然一本正經地說:“天真熱,我真想鑽進冰箱裏。”

張金凱接着說:“真熱啊,我想跳進河裏洗冷水澡,還不想出來。”

“暑假的時候天好熱!”王蒙源認真地說,“我真懷念冬天下雪的日子,希望冬天快快來到。”

“有一次,熱得我不住地吃冰棍,一下子竟然吃了五根。媽媽還打了我一巴掌,說非把我吃拉肚子不可。”牛新建邊笑邊說。

“想起暑假的熱啊,我身上是不停地流汗,裏裏外外的衣服都溼了。”商慧琳本來就胖,說着說着還真出汗了。

……

經過學生的發言,真切地感受到了天熱的程度,都紛紛感慨:能在這樣熱的天氣裏去鉤槐米、拾槐米,真是不怕苦、不怕累,槐鄉的孩子勤勞勇敢,值得大家學習。

身臨其境纔是真。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篇五

學習童話《巨人和孩子》時,學生們的興致很高。第一課時,學生主要理解童話的故事情節,瞭解到巨人身上發生的鉅變,他由自私而變得有愛心,使學生認識到:最美的心靈是博愛的心靈,惟有一顆博愛無私的心能給人帶來快樂的生活和永恆的幸福。

在第二課時,主要賞析童話的寫作特色,品味生動傳神的語言。在這節課上,有兩個環節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回顧上節課的教學內容之後,讓幾名學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然後找同學評價學生的朗讀情況,同學們主要從語氣、語調、感情等方面進行評價,但大多數同學的發言都是隻指出別人的不足,於是我告訴他們評價時要用賞識的眼光,先說優點,再委婉地指出不足,又指導學生讀童話要注意讀出情節,讀出畫面,讀出人物的個性。在我的點撥下,學生開始學會找優點了。被評價的學生也是洗耳恭聽,不時還會意地點點頭。當有一名同學委婉地指出另外一名同學沒有讀出巨人的特點時,我問他:“你能舉例說明嗎?”他說:“比如,當巨人從妖怪朋友家回來時,看到一羣孩子在他的花園裏玩耍,他說:‘你們在這兒幹什麼?’他沒有讀出巨人那種粗魯、憤怒的口氣。”我接着追問:“那你能讀一下嗎?”他尷尬地笑笑說:“老師,我也讀不太好。”我說:“沒關係,試試看。”

於是他讀了一遍,確實讀得一般,這時,我說:“老師試試看。”於是,我變成了巨人,粗聲粗氣地吼道:“你們在這兒幹什麼?”當時,給學生們嚇了一跳,有的同學在小聲說:“像,像。”其實,我都不知道我的聲音是怎麼發出的。接着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劃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來賞析,理解童話生動傳神的語言。然後全班交流,明確本文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並運用疊詞。當一名同學說,春天來臨時,自私的巨人的花園卻依舊是一片寒冬景象。“由於看不見孩子們,小鳥便無心唱歌,樹兒也忘了開花。有一朵花兒從草中探出頭來,看見那塊告示後,它對孩子們的遭遇深感同情,於是又把頭縮回去,繼續睡覺了。”這裏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說明小花也站在孩子的一邊。在肯定這名同學的回答之後,我又表演了一回,我把自己假想爲一朵花,做出從草中正在探出頭的動作,嘴裏說着:“春天來了,我要欣賞一下外面的美麗景色,那是什麼,‘閒人莫入、違者重罰’,巨人怎麼這樣,沒意思,回去。”於是,做出把頭縮回的動作,學生又被逗笑了,有的學生說:“老師,太好玩了,你真逗。”我說:“老師演得不像,我只想把大家帶入到童話世界。”

這節課,我表演了兩次,體驗到表演的快樂,同時也看到了學生的投入學習的狀態,這都因爲,我把童話課堂當作表演童話的舞臺,讓童話課堂本身也具有童話色彩,讓學生徜徉在充滿幻想與想象的童話世界。我想:在教學中,應該根據體裁的不同,創設與課文一致的氛圍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有效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樣會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篇六

【案例描述】

師:大家自由讀課文二三兩個自然段,找出槐鄉五月時,孩子們是怎樣做的句子讀一讀,說說自己讀懂了什麼?

(生四人一小組,朗讀、討論……)

(生反饋自學感悟結果。)

生:“好客的槐鄉孩子就會把他拉到家中,請他美美地吃上一頓槐花飯。”從這句話我可以看出槐鄉的孩子很好客。

生:“小朋友臨走時,槐鄉的孩子還會送他一大包蒸過曬乾的槐花,外加一小罐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從這句話我讀懂了槐鄉的孩子很熱情。

生:我讀懂了槐花讓孩子們更美了。

生:我讀懂了槐鄉的孩子都很愛槐花。

……

師:相機引導感悟槐鄉孩子勤勞能幹、熱情好客、純樸可愛的特點,並指導朗讀。

【反思和分析】

一幅好畫有着恰當的剩餘空間,國畫就更是如此,往往很大的一張宣紙只有潦潦幾筆,那空白之處不是沒有東西,恰恰就是那足以容納百川的空白給了這潦潦幾筆以想象延伸的空間。那麼一堂語文課也是如此,不是教師處處點到就是好的,可能我們只要那簡單的幾句話,就可以激起那一江春水,這種生成是課堂的點睛之筆。正所謂給孩子一些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給孩子一些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合作學習是一種很好的自主學習探究的方式,用得恰到好處,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篇七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從小樹立熱愛勞動的觀念。

3、培養獨立閱讀能力,體會一些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

【教學準備】

槐樹、槐花圖片。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暑假中讓你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

2、順勢切入。

今天老師帶你們去槐鄉看看哪裏的孩子有什麼快樂的事情?

二、初讀課文

1、自學課文:

⑴ 默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生字,藉助拼音或請教同學。

⑵ 劃出哪些不懂的地方。

⑶ 槐鄉的孩子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2、小組合作學習:

⑴ 試讀課文,互相糾正讀音。

⑵ 交流在預習中不懂的地方。

三、研讀課文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你們讀懂了什麼?

隨學生回答,相機點撥。

2、又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

師生共同討論解決問題。

四、總結課文

1、你覺得槐鄉的孩子怎麼樣?有哪些可愛之處?

2、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

【課後反思】

教學機智──讓課堂更生動

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常常冷不丁會冒出一些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的小“意外”。有的老師會覺得這是某些學生在故意“找茬”,也有的老師會轉移話題避而不答。殊不知,這些小“意外”往往爲老師製造了一個稍縱即逝的點撥機會,處理得當,學生們會受益匪淺。

《槐鄉的孩子》是略讀課文,但在輕快樸實的文筆下蘊涵的人文內涵是非常豐富的。正因爲這樣,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更多的是把主動權交給孩子們,讓他們讀讀、評評、議議,在互相補充中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學生的感悟基本上跟自己備課時所想得一樣,順利地進行着。當學生在理解“當縷縷炊煙從村中升起的時候,孩子們滿載而歸,田野裏飄蕩着他們快樂的歌聲。”我發現平時愛提問題的陳凱波同學若有所思,好像對同學的回答不是很滿意。我心裏嘀咕:“這孩子,莫非又有什麼奇思妙想?”便走過去問他:“凱波,你有什麼高見?”

“是的,老師。”他毫不猶豫地說:“我覺得這‘快樂的歌聲’不僅僅是寫出槐鄉孩子們摘槐米滿載而歸高興的心情,更多的是寫出了他們愛學習,又能上學了的期盼。”

我一愣,幸虧是老教師,我很老練地反問:“你的觀點有新意!不過你的理由呢?”

“課文第二段說‘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從這裏看出他們上學的學費都是用槐米換來的錢湊起來的。滿載而歸,說明摘的槐米多,換的錢也多,學費就湊的越快,上學的願望就能實現。書上還說槐鄉的孩子在那麼熱的天氣,揹着乾糧,連中午都不回家吃,他們爲什麼要這樣做,不就是爲了上學的學費嗎?就是因爲愛學習,他們纔不怕苦,不怕累,勤勞懂事。”

說的多好,大家都點着頭,似乎被他說服了。我看時機到了,趁機一問:“那書上說的‘月落柳梢,勞累一天的孩子們帶着甜蜜的微笑進入夢鄉。’槐鄉的孩子會做什麼樣甜蜜的夢呢?”課堂頓時活躍起來。有的說是夢見又採到很多槐米;有的說槐鄉的孩子用槐米換到了錢,數錢數得笑出聲來了;有的說槐鄉的孩子夢見揹着書包來到學校。

最後我又引導學生以“我和槐鄉的孩子”作比較爲題,展開全班交流。真可謂“一時激起千層浪”,孩子爭先恐後有的說要與槐鄉的孩子一樣愛勞動、愛學習;有的說從槐鄉的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很多缺點……這一切,根本就是自己原先在備課中沒想到的,在課堂上的“突發事件”上,教師要是能運用自己的機智,善搭橋,巧引導,咱們課堂將會是另一種生動有趣。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篇八

教學本課時,主要是讓學生以吟讀爲主。創設各種不同的情況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各自想象,定能激活課堂氛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對於突破難點,理解課文內容無疑也有極大幫助。例如:“曾是媽媽懷裏歡唱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躺在媽媽懷裏是怎樣一種感覺?趴在爸爸背上去野外遊玩又怎樣一種感覺?學生爭先恐後的說“幸福、溫馨、快樂等”,也通過學習學生了解了鄉下孩子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在這一節課我覺得課外拓展還不夠顯著,這一環節今後還得加強。

朗讀第二節時,抓住“捉蝴蝶”----“遍故事”,“含草葉”----“吹歌曲”等詞,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稍稍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在樂趣無窮的自然中玩耍、嬉戲的情景,感受“鄉下孩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然後抓住“挖野菜”、“逮小魚”等詞讓學生了解又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會在閒暇時幫父母做一些事了。通過“撐圓了”、“樂壞了”等詞感受勞動的滋味----樂在其中!這些令人充滿遐想的語句引導學生由表及裏地走進教材,在層層深入地朗讀過程中意會課文用詞的貼切與精美,漸入佳境。於是我趁熱打鐵指導學生讀好最後一節:“哦/鄉下孩子/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裏。”通過朗讀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詩句,學生們體會到了農村的廣闊與前途的光明。此刻,我們老師也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感覺。由此而產生的藝術魅力,用三言兩語又怎麼表達得清楚呢?我想:“只要我們抓住它的主幹,讓學生多讀就能感悟,還需多費口舌幹什麼!老師講得再多,難道還比課文本身更生動更形象嗎?不如老老實實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去學習,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迴歸到語文的本位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