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少數民族有哪些風俗禮儀【多篇】

少數民族有哪些風俗禮儀【多篇】

春節風俗 篇一

1.藏族人民在春節這天一定會穿最漂亮的衣服,佩戴自己最珍貴的首飾,哪怕是經濟條件不好的,也一定得預備一件過年的新袍子,和一兩件相對粗糙的飾品,這在藏話被稱爲“薩舉”,漢語就是新裝的意思。在藏曆正月九年級這天,藏族人會成羣結隊,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藥王山,進行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的活動。而在藏曆正月初五這一天,則會一起舉行隆重的開犁禮。農夫們會穿上春節的着裝,把自家強壯的耕牛打扮得“漂漂亮亮”──額頭將貼着酥油圖案,犄角上要插着紅色旗子和彩色的羽毛,肩上被綵緞掛滿,緞子上點綴着好看的貝殼和松石,尾巴上還會繫着五彩斑斕的綢帶。

2.蒙古族向來喜歡白色,因此將農曆正月尊爲“白月”,於是過春節就是“白節”。蒙古族過春節的準備工作需要很長時間,要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要掃除、沐浴、佈置蒙古包而外,人們還要着新裝,駿馬需佩紅纓和新鞍,最重要的是把放着哈達的整隻牛、羊奉送給至親好友。在正月七年級的凌晨得先向長者敬一杯辭歲酒,然後再向同輩敬酒,希望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而且七年級給長輩拜年必須要在上午。

3.壯族人民過除夕,每家每戶都會殺雞宰鴨,還要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燒肉等,而且除夕的米飯一定要蒸得很多,這樣象徵着家庭富裕。糉子是壯族春節最爲特殊的食物了,壯族的糉子是當地高貴的食品,製作的特大糉子,一般重達一二十斤,味道堪稱是一絕。在正月七年級和八年級壯族人民待客一定要吃糉子,春節期間還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慶祝活動,場面十分熱鬧喜慶。

新疆少數民族生活習慣 篇二

一、清真食堂遍佈全疆

新疆居住着12個少數民族,他們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達斡爾族、滿族、塔塔爾族和俄羅斯族。

其中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烏孜別克七個少數民族全民信仰伊斯蘭教,並且遍佈全疆,因此全疆各地到處都有大量的伊斯蘭教餐廳--清真食堂,所用的炊具、餐具都和漢族食堂的炊具、餐具嚴格分開。供清真食堂食用的牛羊肉均由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羣衆自己宰殺,並且嚴禁與豬肉一起存放、運輸和買賣。清真食堂的管理人員、炊事人員一般也由這些民族的職工擔任。

伊斯蘭民族最大的特點之一是禁豬,他們忌諱提到與“豬”有關的詞語。

二、主要少數民族的見面禮節

新疆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見面禮節,每種禮節都代表了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友好感情。這裏的山美水甜,人也格外熱情。

維吾爾族在新疆各民族中,人數最多,佔53%以上,無論走到哪個縣,都可以見到維吾族人民。按傳統習慣,維吾爾族見面時,不施握手禮,而是把右手放在左邊的胸前,然後把身體向前傾側三十度,然後說:“薩拉木來坤”(“祝福”之意)。如果一個人一次碰到十幾個熟人,對每個人都要這樣;如果遇到尊貴的客人或是長輩,則要把雙手交叉放在胸前,並點頭、鞠躬,表達對長者的尊重和禮貌。婦女見面時,就不施這種禮,而是要互相擁抱,右臉面要挨一下,並說:“薩拉木”;長者見到小孩時,小孩要先叫老人的稱呼,老人則要吻小孩的臉蛋和額頭。不過年輕人見面時,有時行現代的握手禮,並說:“亞克西木塞孜”(您好)。

長期生活在牧區的哈薩克族人對人格外熱情和有禮貌,見面時,都要伸出手握住對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熱情,並說:“薩拉木來坤”,同時還要問七八個“阿曼”(“平安”之意),其內容要問到老人、父母、妻子、兄妹、兒女、牲畜等,不然,則被認爲不禮貌。婦女們見面時,一般是點頭、問侯。若兩人較長時間沒有見面,那麼見面時就顯得格外熱情並要擁抱,表示親暱和思念。

錫伯族是新疆人口較少的民族,主要集中在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在全疆各地也有分佈。他們十分注重禮節,見面時大都施握手禮,並說:“霍卓納”(您好)。但對老人和長輩卻要“打千”,即把左腿向前邁半步,雙腿下曲,雙手按在左膝蓋上問好。每逢過年,兒女們要給父母叩頭拜年,然後再給其他長輩拜年。

塔吉克族是居住在世界屋脊—塔什庫爾幹高原上的民族,他們的見面禮別具一格,饒有風趣。晚輩見到要先請安,婦女和男性長輩見面,男長者伸出左手,手心朝上,婦女拉着長者的指尖吻一下手心,表示敬意。中年男性與長輩見面時,一般可行握手禮,若交情較深,則要互相吻對方的手背,以示尊敬和熱情。婦女們見面時,一般要擁抱,年長者吻晚輩的眼和前額,晚輩吻長蜚的手。平輩之間互吻面頰或嘴脣。小夥子們見面時,一般有兩個動作,一是握手,二是把手送到對方脣邊,互吻一下對方的手背。男女互相見面時,女的要吻男的手心,男的則要輕輕地按一下女的頭部,以示敬意。塔吉克人十分注重禮節,即使見到素不相識的遠道來客,也要熱情問候,並把雙手拇指並在一起,熱情他說:“更艾力賣右卓”(“相互支持”的。意思)。

蒙古族現在一般施握手禮,長輩對晚輩說:“賽尤”(你好),晚輩對長輩則說:“賽伴塔”(您好)。但是一般青年人見到老人,卻不施握手禮,而是,向老人點頭、鞠躬,並說“阿莫爾拜塔”(“問安”的意思)。如果和尊貴的客人見面時,禮節十分隆重。當得知客人要來的消息後,要在地界那裏等候,並要準備酒肉和奶製品,見面時要敬獻酒和哈達,表達主人對客人的熱情和真誠。在離別時,也要到地界那裏送行,並要敬酒獻歌。

三、主要少數民族的禮貌語言

新疆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禮貌語言,而信仰伊斯蘭教少數民族的,很多禮貌語言是共同的。不論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充孜族還是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回族,大家在見面的時候都以右手撫胸,頻頻點頭行禮,說聲“薩拉姆!”“薩拉姆”包含“您好”、“向您問安”的意思,表達了尊敬別人的心情,無論在城市或鄉村,到處都可以見到少數民族人民謙虛、恭敬、親切相待的動人情景。

請求別人做事或幫忙的時候,往往用詢問、客氣的話語,尤其對待長者特別顯得畢恭畢敬,在長者面前,任何失禮的舉動都是絕對禁止的,走路讓長者先行,談話讓長者先說,坐下時讓長者坐在上座,喝茶吃飯都要先敬老人;青年人不能直接叫長輩的名字,當着老人的面不得喝酒、抽菸、放肆談笑,吃飯的時候,長者先入席。

少數民族非常熱情好客。哈薩克族有句諺語:如果在太陽落山的時候放走客人,便是奇恥大辱。凡是前來拜訪或者投宿的客人,不管相識或者不相識,都會受到熱情接待。

在新疆的少數民族中,因爲維吾爾族人數最多,所以維吾爾語比較通用。一般情況下,與人見面要說:“亞克西姆賽孜?”見到長者或德高望重的人右手搭胸,行鞠躬禮,然後說聲“薩拉姆”,這表示最親切的問候。

在稱呼方面,各民族都有其尊卑輩序之稱,少數民族一般對人不以官職相稱,其中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等民族,稱呼比自己稍長的男性爲“阿卡”,就是哥哥、大叔的意思;比自己稍長的女性尊稱爲“阿恰”或“阿依拉”,就是姐姐、大嬸的意思;稱比自己年幼的男性爲“吾康”(弟弟),女性爲“森額爾”(妹妹);對年幼的人一般在名字後面加上“烏卡”,就是弟弟、妹妹,表示親切;對上了年紀的女性長者叫“姆媽”(奶奶),男性長者尊稱爲“波瓦”(爺爺);對比較熟悉並與自己母親同輩的女性叫“阿帕”(媽媽)、男性叫“達達”(爸爸);長者對晚輩,不論是不是親生子女,都稱 “巴拉姆”(我的兒子)、“柯孜姆”(我的女兒);青年同性之間互稱“阿達西”(朋友);對幹部和軍人稱“堯爾達西”(同志);對小[]男孩稱“巴郎”,女孩稱“克孜”;對小夥子不能稱“巴郎”,應選擇上面的對應尊稱;青年之間還有個親暱的稱呼叫“阿達西”(朋友),不過男遊客不要對女性,尤其對姑娘不能這樣稱呼;叫維吾爾族同志的名字的時候最好用全稱,用一、兩個字代替便顯得不禮貌,如努爾·買買提, 叫做“努爾”就不太好,不過對熟悉的同志這樣稱呼也是可以的,因爲他可以諒解。

四、喪葬習俗

在喪葬方面,新疆各兄弟民族一般都實行土葬。在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喪葬是不用棺材的;人死之後,先由宗教人士給死者擦澡,然後以白布裹屍,用一種專門製作的移屍用的平木板擡到墓穴入葬。出葬時不許婦女和不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到墓地去。人死後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週年,家屬要舉行悼念活動,請阿匐唸經,請親友吃飯,此儀式叫“乃孜爾”。這些民族稱墓地爲“麻扎”,他們重視對麻扎的保護,通常都不讓非穆斯林到那裏去,更不許牲口進入。誰若在麻扎挖土,就會受到人們的譴責。維吾爾人盡一切可能在親人的墳墓上栽樹,併力求栽活。

五、服飾

新疆各兄弟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衣服裝飾和其他生活習慣。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婦女愛着彩色綢裙,戴豔麗或潔白的頭巾,喜愛耳環、項鍊、手鐲、戒指等裝飾物。男性愛穿西服或褡伴。戴繡花帽則是這些兄弟民族男女羣衆的共同喜好。蒙古族男性愛戴禮帽。各兄弟民族男女都喜穿長統皮靴。

少數民族的風俗 篇三

1、高山族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羣。“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臺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穫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2、納西族

原遊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爲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3、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爲赫哲,意爲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爲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曆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4、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爲“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佈在中國西北甘肅省積石山縣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爲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5、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爲“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爲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曆“六月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