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一

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有關角的知識,雖然生活中處處有角,學生並不陌生,但是有些知識學生學起來還是抽象和難以理解的。

“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這個知識點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我在講的時候組織孩子們用活動角開展了邊操作邊思考的活動:“怎樣才能擺出一個大一點的角?怎樣又能擺出一個小一點的。角?”通過活動,使學生體會到:活動角的兩條邊的長短始終沒變,所以角的大小與所畫邊的長短無關。張開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張開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這簡單而有一定思維含量的教學難點,就輕而易舉地突破了。

《角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 篇二

“角的初步認識”雖然內容簡單,但要讓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並不容易,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找角——說角——比劃角——創作角——畫角”的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充分的活動起來。

這節課的難點就在於讓學生建立起角的空間觀念來。學生已有的對角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事實上學生所認識的只是角的頂點,卻不知角還有兩條邊。要使學生建立起角的正確觀念來,我認爲首先要打破學生的錯誤觀念,有破纔有立。在此思路上,我在學生指給我看三角尺上的角就在尖尖的地方上時,我順勢利導把那點印在黑板上。學生看到那一點才意識到,其實他們剛纔指的不是角,只是一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建立起角的正確觀念來。

學生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角時,我讓學生先閉上眼睛想物體上的角的樣子,然後讓他把想象中的角的樣子畫出來,通過讓學生想角,在腦海中建立角的表象。同時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在學生形成正確表象後,我讓學生互相交流,探究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使學生經歷“具體”到“抽象”的過程。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之處,在備課中對學生備得不夠,在讓學生摸角的兩條邊時,我問她感覺怎樣,她回答感覺很舒服,癢癢的。他的回答讓我當時無所適從,但我對於自己備課時沒有預料到的情況及時做出了靈活處理,沒有生硬地把學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設計的思路。而是接着問她,爲什麼會感覺很舒服?他回答因爲它很平、很直。還有在學生動手操作中指導得還不夠細緻和到位。這些,都是我在教學中需要注意和加強的。

總的來說,本節課是達到了最後的教學目標。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提醒自己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爲了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和創造者。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三

本節課有成功之處,也有好多不足之處。自己覺得最有進步的地方就是時間的安排問題上,一節課講完了習題,以前總是講不完自己準備的內容。最大的`不足是,自己對本節的一個環節——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設計的不合理,通過修改,最後把重要的東西丟掉了。以後還需要注意,有的教學內容不能爲了節省時間就捨去。

需要改進的地方如下:

1在導入時,說發現什麼平面圖形之前還是要加入讓學生們說一說看到了什麼東西這一環節,目的是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

2折角之前需要有一個做活動角的過程,而且要求邊長長度一樣。然後讓同桌進行小組合作:變大變小、一樣大等。接下來可以加入折角。這樣目的很明確,讓學生真正明白角的大小是與什麼有關的。

3爲了體現合作探究,不能怕時間不夠,而放棄學生自己先嚐試畫角的過程。

4學習卡用途不大,以後書上的習題直接在書上做,還有畫角可以在練習本上做。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四

在國慶這個氣氛濃郁的前夕,我們相聚在江濱國小開展關於數學模型的片段教學與課後點評活動。

活動前,我們以黑白配的遊戲形式來安排片段教學的順序,並在遊戲的歡樂中打開今天活動的序幕。

數學模型是數學抽象的產物,是對現實世界中某種事物系統的簡化與抽象的結果。在國小數學教學中適當滲透模型思想是能夠有所作爲的。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滲透模型思想主要應關注基本模型的學習和基本模型的運用兩個方面,從而增強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接下來我以

1、選材的原因;

2、如何建模;

3、發現自己的不足;

4、獲得的收穫這四個方面展開來說。

選擇《角的初步認識》的理由:

首先,由於自己只接觸過一年級的課程,所以在選課上有非常大的侷限性。當看到二年級上冊教材的《角的初步認識》時腦海裏就呈現出了一年級下冊認識平面圖形有涉及到這個角,相對而言我就更有把握。

其次,本次選課的要求要與模型思想有關的課題,而《角的初步認識》又恰好屬於概念建模課題。

最後,由於本人的優勢是語言能力以及表現力,適合選擇低年級的課程。

關於對《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建模:

(1)通過複習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並以猜圖的遊戲引出角。

(2)通過找圖片中的角,對比這些角有哪些相同點,讓孩子猜想角的特點,再小組討論出角的特點。

(3)引導學生歸納出角的特點,並運用於題目中,判斷圖形是不是角,並且說明理由,多次闡述後孩子對角就有了進一步的建構。

(4)畫角,先讓孩子自己在本子裏畫,請一個小朋友到黑板上畫,讓其他小朋友觀察他是怎麼畫的,並對比老師是怎麼畫的。找出不同點,總結出應該如何畫角。孩子經歷了畫角的過程,動手畫角讓孩子對角的建構也從直觀到抽象的變化。

(5)找教室裏的角,將所建構的角運用於生活,讓孩子能更深刻的認識角。

聽完各個老師的點評後發現不足之處:

(1)板書無顏色對比強調重點。

(2)缺少讓孩子動手實踐。

(3)應多次強調畫角的要點。

(4)應在找生活中的角時讓孩子正確的比劃角。

獲得建議後,我覺得應該從這幾方面進行調整:

首先,在備課時我只關注了人教版教材,雖然有做到以舊知導入,但是沒有進一步拓展。所以今後我應該連橫合縱理解教材,才能找到教學設計的落腳點,並且對比多版本教材,加深對教材的理解。

其次,在對模型思想的理解上,我只是簡單的瞭解到《角的初步認識》是概念模型課,而沒有深入瞭解應如何去建構角的模型,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們一環扣一環慢慢的在腦海裏建構出角的模型。所以我應該在課前深入思考如何在本課中有效滲透數學模型思想,在課堂上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去建構角。

再次,在課堂的引導上,我只是單純的讓孩子們通過想像角、看角、判斷角和畫角,缺乏了讓學生多角度做角的過程。所以我應在課堂上多騰出點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動手操作。

最後,在本次交流會上聽了各個老師的點評後,讓我更加了解到自己的優勢與劣勢,這樣讓我能更好的揚長避短。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五

《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通過我們坊內老師對任教班級的前測,發現學生基本上對於角都有了初步的認識,然而他們的認識偏向生活化,比如他們知道我們身邊的物體存在角,如書桌、課本、門、國旗、紅領巾等有角,然讓其指出角在哪裏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指向角的頂點處,由此可見對角的定義的理解與掌握是本課的一大難點,尤其是角的辨識。

通過兩個多月的學習,我們也充滿了激情與衝勁,希望能借助信息技術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本課的內容,然實際教學中,由於條件的限制,我們只運用了課件與實物投影,但效果仍是不錯的,尤其是課件中角的動畫演示,形象而生動,也大大調動了學生的激情,讓他們對課程的學習充滿興趣。

在課程的設計上,我們更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合作交流意識的培養,讓學生通過觀察、辨認、交流、合作和動手操作等活動去豐富知識,掌握角的`定義與特點,並指導角的特性。

我認爲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因爲課的內容較多,也更側重於實際操作,導致動筆練習內容比較少。再則,由於信息技術的使用稍顯貧乏,使得課程的呈現稍有不足。但坊內老師的反響倒是不錯,認爲在教學的重難點把握上抓住了關鍵,也讓學生建立了對角的認識,形成了表象。

希望能在之後的教學中運用更多的信息技術,更好地爲教學服務。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六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資料,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在教學的實踐中難免會有一些錯漏,爲了彌補教學中的許多不足,數學網整理國小數學《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僅供大家參考學習。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思路主要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角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在課的一開始,從學生熟悉的學校生活情景引出角,並經過觀察實物抽象出所學的角,使學生經歷抽象數學知識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二、引導探究,構成表象

1、讓學生找一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有角。在找角的過程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到“角”這一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解釋生活。

2、學生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相互交流中發現角有大有小,從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這樣的教學不僅僅貼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本事,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進取性和主動性。

3、發揮想象,構成表象。這節課的練習是我精心設計和安排的。教材上練習八的習題穿插在整堂課中,避免了集中練習給學生造成的疲勞感,異常是在課的末尾安排學生利用角來創作畫,講趣味性、創造性、思維性融爲一體,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同時也使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得到極大的鼓舞,可謂一舉多得。

4、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活動。“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操作性比較強。我設計了找一找、做一做、畫一畫等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這一基本理念。

5、給學生創設自由度較大的學習空間與時間。教學中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尤其是做角的環節,爲學生供給了創新的思維空間,學生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發現角是有大有小的,進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並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參與。

三、本課的不足之處

1、課堂氛圍不夠活躍。

2、教師語言單調,不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爲了能幫忙廣大國小生朋友們提高數學成績和數學思維本事,求學網數學網特地爲大家整理了國小數學《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期望能夠切實的幫到大家,同時祝大家學業提高!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七

北師大版四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隨着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的日益凸現,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動態生成信息。總想學習其他授課老師如何巧妙地把那些非預設性資源轉變爲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有效資源的經驗。而那些叫人驚喜的插曲,總在我腦海迴盪,我不斷反思自省,在教學中怎樣捕捉瞬間,化“險”爲“夷”,使課堂教學真正

做到“以學生爲本”,不求完美,但求突破。

我在執教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在畫角這一教學環節中,請了兩個同學上臺演示畫角的過程,並讓同學們評價。由於課本插圖裏的“角”多爲銳角,因此當上臺板演的孩子畫出鈍角時,有一個學生立即說:“老師,他畫錯了,這不是角。”當時我並沒有馬上給予否定,問了一句:“爲什麼?”他說:“因爲角應該是這樣子的。”由於語言的缺乏,他着急得邊說邊用手比劃出了一個銳角,當時還有幾個同學也贊同地點了點頭。這一秒鐘我愣了,畢竟那時對於課堂動態生成信息的處理欠缺經驗,而且對於角的判斷本來是安排在鞏固練習環節的,現在卻提前出現了急需解決的狀況。我知道他對於角的片面理解是受了圖案的影響,沒有深刻理解角的基本概念,被侷限於形象表象當中。這時另外一些同學迫不及待地叫起來:“不對不對,他說得不對。”課堂頓時鬧起來了。如果當時我爲了“整頓紀律”,爲了課堂教學能按備課的步驟“循序漸進”地開展,直接否定那個孩子,那麼我肯定會錯失一個突破重點的機會。於是,我做出了下面的迴應:“哦,看來對於這個問題,同學們持兩種不同的見解,既然這樣,那麼我們就開個小小辯論會,你們各抒已見,看誰能說服對方。”

孩子們的興趣頓時被激將起來了,正方說得理直氣壯:“因爲角的基本概念告訴我們,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這個角符合這些特徵,所以它是一個角。”

反方同學動搖了,他看看我,希望從我的表情裏尋找到一些肯定或否定的蛛絲馬跡。我笑笑說:“角的基本概念是不是像他說的那樣?”他點了點頭,“那你能在這個圖形中找到這些基本特徵嗎?”他果然找到了,最後還是他自己肯定地說了句:“這是一個角。”接着,我適時把“判斷角”這一環節提前進行,達到了更讓人滿意的效果。這一片斷的出現,不但沒有“擾亂”我的課堂教學秩序,反而爲本來略顯老套的教學環節增添了精彩的一筆,讓人回味。

課後我感覺:一節讓人回味無窮的課往往是老師善於發掘捕捉亮點,充分放分學生思想,讓課堂的小插曲譜寫成精彩環節的結果。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努力,使課堂教學達到這種效果呢?我想,首先應該從備課入手,精心預設,對每一個“意外”都有所準備,儘量避免出現冷場的尷尬。當然,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爲主”的師生互動過程,孩子們的知識面和思維方式往往讓我們料想不及。那麼在互動過程中,我們教師還應該注意聆聽,聽清楚聽明白學生所表達的意思,才能及時捕捉到學生思維的火花。不管是學生的錯誤見解還是解惑需要,都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並且教師處理這些意外生成的態度,也將直接影響到學生以後學習的興趣和思維方式。像上面那樣如果我一開始就斷然否定了他的疑惑,那麼他以後將怯於表達,還會扼殺其學習興趣。而課堂中辯論的過程,其實也是給他一個思考辯解的過程,讓他學會結合別人的意見,自己反省,繼而說服自己。可見積極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對新時期的教師來說是尤爲重要的,正如皮亞傑所說: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者由他們重新發現,至少由他們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授給他們。

最後,我認爲最基本的應該還是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修養,如果沒有淵博的知識、應變的技巧、調控的能力、豐富的語言,就算再有利的預設與非預設性資源擺在面前,也無法展現精彩。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八

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徵。按照兒童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進行編寫,但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教材中還特別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摺紙、制角、畫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由於國小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要形式。在教學中,這就不可避免的要產生幾何圖形的抽象概括性與兒童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怎樣去解決這一矛盾呢?我認爲最根本的途徑是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對角的認識建立在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之上。

因此我先讓學生說說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識,把學習的主導權交給學生。再選擇其中兩個問題,以擬人化的語言提出“角的家在哪裏?”,“角長什麼樣子?”提出角的意義的懸念,重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始,通過“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活動,直觀感知“角”。這個活動學生喜歡,既能喚起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又能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爲學生的繼續學習搭起了現實生活與抽象數學的橋樑。角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學生對它也是相當熟悉,但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和數學意義上的角,通過課前調查我瞭解到他們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一個物體的邊沿,或是轉角的地方,就是角。”而這些就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也是本課的學習起點。

從實物中抽象角,豐富學生的感知。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爲“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而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認知上的衝突,也正是這種衝突將激勵着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通過剛纔的一系列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們安排了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然後及時設計“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

由於學生已經形成了角的正確表象,爲了加深對角的特點的認識,我們又安排了“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在身邊尋找角。“其實在你身邊就有很多角,仔細觀察,你發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上也有角?”(“桌面上有角”;“書本上有角”;“紅領巾上有角”……)然後通過同桌互相指一指、摸一摸的活動過程,既能加深對角的特徵的認識,還能讓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性。孩子們紛紛舉手“頂點尖尖的,有些刺手!”“邊是平平的,很直,很滑!”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也能及時對某些錯誤的認識進行糾正與彌補。

接着動手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小組活動時提供給學生紙條、各種形狀的紙、繩子、小棒等好多材料,學生可以藉助這些材料做出角,學生展開活動時,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採集有用信息(如:引導學生髮現,活動角可以用來比較角的大小爲下面的教學做鋪墊),還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教師及時表揚鼓勵,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這樣,學生在"做"中學,對開發學生的智力、培學生學習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比較角的大小、發展學生的思維。對教材重新整合,利用學生手中的活動角爲引子,引出了比較角大小的三個層次進行教學,首先,在“做”角的活動過程中就引導學生髮現角有大小;其次,課件出現不能一眼看出大小的兩個角,發現可以利用重疊方法比較角的大小;然後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引導學生髮現可以用更多方法和工具材料幫助其比較大小;最後,用邊長短不一(借用多媒體展示:角的兩邊像金箍棒一樣變長變短)但大小相同的兩個角比較,引導學生觀察探究獲得知識。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大膽放手,讓學生參與數學活動。如畫角一段,教師不講如何畫角,而是鼓勵學生自己畫。開始,學生可能出現各式各樣的畫法,有的沒頂點,有的邊不直,有的比着現成的角描畫。針對畫角中出現的問題,教師鼓勵學生想辦法。最後,教師彙總同學們的想法,找到畫角的方法一從一個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面畫兩條線。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九

本次課例對於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知識的把握,突破了以往的教學方式,課堂實踐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學設想,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一、體現了教學與知識的聯繫

上課時能從生活實際中讓學生找角,到身邊找角,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教學於生活,並能解決實際問題,充分體現了教學的生活化。

二、爲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動手動腦去解決和探究

本節課我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作用,使他們通過折一折,摸一摸,體驗到角的項點與邊的特點,通過小組內比一比活動角,探究大小三角板各角的大小來爲學生搭建了問題研究的舞臺,使他們在實踐操作中自己獲取知識,解決問題。

三、爲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氛圍

本課教學中,我能使學生在會心的笑容中輕鬆的掌握了課堂要求掌握的知識與方法,爲學生創設了民主、寬鬆的課堂教學氛圍,體現了我紮實的課堂教學技能與課堂教學藝術。

四、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相互合作

通過學生獨立思考與小組討論,相互質疑等合作探究活動,學生從學習能動性,得到激發,在自己探究中,體驗到了成功的愉悅,同時也促進了自身的發展。

總之,本節課我較爲滿意,同時也引起了我的反思,“同課異構”的確是爲後上課的人帶到了許多價值的思索,可以使後上課的老師思索一下如何去突破學生的難點,怎樣纔會使學生們更快樂地體驗成功、收穫知識,怎樣教纔會使學生不用再教,使他們樂學、愛學,一節課帶給我們的反思的確很多,做爲教師的確應該做到了解學生,瞭解教材,以人爲本,將來我會一直認真探究新課程及有關理念,以便更好地爲學生服務。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十

回顧整堂課,有三個方面的成功之處:一是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從而形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創設情境,以親切、自然、富有童趣的語言設疑導入;其次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創造性的使用教材。給學生提供廣闊的平臺,敢於放手,讓他們自主探究新知;最後拓展延伸,歸納總結。其中第二大環節,從8個方面完成探究新知過程,在導入新課時,能把問題的切入點拋給學生,使學生主動的進入學習的情境中,進而從擺角、認角、找角、折角、摸角、玩角、猜角、創造角等環節完成教學任務;三是通過直觀演示+兩紙條實際操作,突破難點,讓學生化難爲簡。當然,這節課也給我留下了許多遺憾,象有的細節,處理的不是那麼的恰到好處。常言道:“細節決定成敗”特別是當今倡導的有效課堂,乃至高效課堂,每一個細節都不能馬虎。這節課上完了,但思緒卻沒有完,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將不斷改進和完善。通過反思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學生纔是學習的實踐者,而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自己“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才能獲得有效培養,我們的數學教學纔會有新的突破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