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師教學反思 篇一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思路主要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角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在課的一開始,從學生熟悉的學校生活情景引出角,並經過觀察實物抽象出所學的角,使學生經歷抽象數學知識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二、引導探究,構成表象

1、讓學生找一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有角。在找角的過程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到“角”這一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解釋生活。

2、學生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相互交流中發現角有大有小,從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這樣的教學不僅僅貼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本事,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進取性和主動性。

3、發揮想象,構成表象。這節課的練習是我精心設計和安排的。教材上練習八的習題穿插在整堂課中,避免了集中練習給學生造成的疲勞感,異常是在課的末尾安排學生利用角來創作畫,講趣味性、創造性、思維性融爲一體,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同時也使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得到極大的鼓舞,可謂一舉多得。

4、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活動。“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操作性比較強。我設計了找一找、做一做、畫一畫等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這一基本理念。

5、給學生創設自由度較大的學習空間與時間。教學中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尤其是做角的環節,爲學生供給了創新的思維空間,學生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發現角是有大有小的,進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並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參與。

三、本課的不足之處

1、課堂氛圍不夠活躍。

2、教師語言單調,不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角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 篇二

二年級的孩子們,已經初步接觸了基本的幾何圖形,而這節課也是在一年級學生學習了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之後進行教學的,可以說學生具備一定的認知經驗和生活經驗。但是孩子們對角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尖尖的一點”這一個層面上,很難抽象出數學中角的形象。經過對教材的反覆研究,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本節課的的側重點放在幫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兩個層面上。對於本節課設計分成了3部分:課前的微課學習(主要是讓學生學習畫一個普通角,在畫角的過程中體會角的特徵,爲抽象角的模型奠定基礎。);課上在活動中感知建立角的正確表象,並在操作中體會角的大小;課下拓展提升(找一找家裏的角,並摸一摸、說一說)。有了這樣的整體構思,使得這節課突破了教學的重點難點,課後的感悟也有些許。

1、從生活中找角,在活動中建立角的表象。

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五角星引入,在學生初步講解角的基本特徵之後,讓學生指角,充分利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知識“盲點”(指角時指的是角的頂點處),結合角的特徵,不斷反覆的指角,最終建立了正確的“角”的表象;在過渡到生活中找角、指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準確過渡出角的幾何形象,體現了角來源於生活用充滿了數學味。

2、動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在學生建立角的初步表象之後,讓學生利用自己做的活動角進行體會角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由2個大小相同,邊的長短不同的角,課件演示通過重疊法把兩個角重疊在一起,引導學生髮現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引發學生的思考探究,到底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小鴨嘴巴大”的活動,更是幫助學生突破了難點,明確的角的大小與角開口的大小有關,得出結論順其自然。學生在活動中成長。

3、每一節課都不是完美的,留有缺憾才讓我不斷反思進取。

(1)學生已經進行了微課學習畫角,但是課堂我在這個環節用時較多,導致後面探究活動比較緊張。

(2)學生建立了角的基本表象,但是指角的練習較少,不夠紮實。

(3)對於活動角的利用還比較侷限性,個別學生的活動角做的不夠規範,沒有提前整改。

一次備課、一節課、一次反思、一次提升,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不斷豐實我的臂膀,讓我的教學之路走的更長。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三

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徵。按照兒童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進行編寫,但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教材中還特別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摺紙、制角、畫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由於國小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要形式。在教學中,這就不可避免的要產生幾何圖形的抽象概括性與兒童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怎樣去解決這一矛盾呢?我認爲最根本的途徑是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對角的認識建立在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之上。

因此我先讓學生說說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識,把學習的主導權交給學生。再選擇其中兩個問題,以擬人化的語言提出“角的家在哪裏?”,“角長什麼樣子?”提出角的意義的懸念,重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始,通過“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活動,直觀感知“角”。這個活動學生喜歡,既能喚起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又能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爲學生的繼續學習搭起了現實生活與抽象數學的橋樑。角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學生對它也是相當熟悉,但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和數學意義上的角,通過課前調查我瞭解到他們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一個物體的邊沿,或是轉角的地方,就是角。”而這些就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也是本課的學習起點。

從實物中抽象角,豐富學生的感知。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爲“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而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認知上的衝突,也正是這種衝突將激勵着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通過剛纔的一系列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們安排了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然後及時設計“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

由於學生已經形成了角的正確表象,爲了加深對角的特點的認識,我們又安排了“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在身邊尋找角。“其實在你身邊就有很多角,仔細觀察,你發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上也有角?”(“桌面上有角”;“書本上有角”;“紅領巾上有角”……)然後通過同桌互相指一指、摸一摸的活動過程,既能加深對角的特徵的認識,還能讓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性。孩子們紛紛舉手“頂點尖尖的,有些刺手!”“邊是平平的,很直,很滑!”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也能及時對某些錯誤的認識進行糾正與彌補。

接着動手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小組活動時提供給學生紙條、各種形狀的紙、繩子、小棒等好多材料,學生可以藉助這些材料做出角,學生展開活動時,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採集有用信息(如:引導學生髮現,活動角可以用來比較角的大小爲下面的教學做鋪墊),還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教師及時表揚鼓勵,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這樣,學生在"做"中學,對開發學生的智力、培學生學習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比較角的大小、發展學生的思維。對教材重新整合,利用學生手中的活動角爲引子,引出了比較角大小的三個層次進行教學,首先,在“做”角的活動過程中就引導學生髮現角有大小;其次,課件出現不能一眼看出大小的兩個角,發現可以利用重疊方法比較角的大小;然後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引導學生髮現可以用更多方法和工具材料幫助其比較大小;最後,用邊長短不一(借用多媒體展示:角的兩邊像金箍棒一樣變長變短)但大小相同的兩個角比較,引導學生觀察探究獲得知識。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大膽放手,讓學生參與數學活動。如畫角一段,教師不講如何畫角,而是鼓勵學生自己畫。開始,學生可能出現各式各樣的畫法,有的沒頂點,有的邊不直,有的比着現成的角描畫。針對畫角中出現的問題,教師鼓勵學生想辦法。最後,教師彙總同學們的想法,找到畫角的方法一從一個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面畫兩條線。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四

我在教學“角的認識時”,讓學生自己動手製作了一個活動角,並帶到課堂上玩一玩,然後組內交流,看有什麼發現。學生們興高采烈地“玩”起來,不一會兒,個個爭先恐後地要求發言:

生1:我們發現角可以自由地變大變小(用角演示)

生2:我們遇到了一個問題,不知道哪個角大,哪個角小?

(交流時,他們發現了用重合法驗證:兩個角大小一樣,初步感知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關係,只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生3:我組發現下面的圖有3個角。

反思:

⒈動手實踐也是教師角色轉變的體現。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只有給學生充分的`動手實踐的機會,學生的動手實踐才能實現。假如我不讓學生動手實踐(玩活動角),也就不會出現這樣精彩的片斷。這正是教師角色的徹底轉變,才爲學生動手實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充分展示自己的潛能,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也遠遠超出了教師所預想的深度和廣度,真正展示了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潛力,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新理念。

⒉動手實踐體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的發展爲本。要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是重要的方式之一。課堂實踐證明,只要學生能夠動手實踐,實踐中有了自己的體驗,學生創造潛能就會得到巨大的激發。從這節課中,我讓學生玩一玩活動角(動手實踐),並生成疑問(兩個角誰大誰小),促使學生交流,實現了生生互動,在自由、寬鬆、和諧的氛圍中轉變了學習方式,收穫了“”有3個角的新知識,而這一切又恰恰是學生在充分動手實踐(玩活動角)的基礎上才實現的。

⒊動手實踐體現了“三維目標”的落實。

新課程要求我們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統一落實。從這一節中證明:學生動手實踐,能很好地實現“三維目標”的統一落實。學生在動手實踐(操作活動角)的過程中掌握了“知識與技能”(角的認識與動手能力),同時也經歷了探求角的大小比較與什麼有關的過程(過程),並在過程中學會了“重合法”(方法),當然,學生在玩活動角的過程中一直保持着高昂的興趣,培養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情感(情感),真正實現了“三維目標”的落實。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師教學反思 篇五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經過自我的活動去獲取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上,教師應給學生留下一片空間來,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說、動手操作、討論、質疑問難、自學、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角”在低年級學生的畫筆下早已出現,但它叫什麼?是怎樣組成的?角的形狀都一樣嗎?怎樣畫角?……問題並非人人都懂得。角的認識是低年級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所以,在《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經過主題圖,導出生活中的`角,經過讓學生找生活中的角讓學生觀察,讓學生觸摸,讓學生動手、去口、動腦。營造生動、鮮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從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圖形去追索,去發現,去總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一次次的磨課過程中,我在一次次提高。

本課主要分三方面進行,首先是認識角,其次是比較角的大小,最終是鞏固。在一次次的試教過程中,我把認識角中的:找主題圖中的角,找身邊的角,確定是否是角以及找生活中的角進行了整合,讓整課看起來調理更清晰。

前兩次試教我的語速很快,半個小時多一點就上完了,對於新生代比武,我告訴自我,必須要改變自我以往的講話作風,變快速於慢速,溫柔地講話,讓孩子們更好地聽懂,同時在重難點部分放慢腳步,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

真正比武的時候,我的語速是放慢了,重點部分“認識角”上的異常慢,尤其是找生活中的角,孩子們找的意猶未盡,以至於後面的比較角的大小難點在課上時間不夠了,未能很好地突破。

記得有這樣一句話:每一堂課都是不完美的藝術,僅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提高。

如果下個學期上這課,我想在畫角的時候,我還需要做一些整合,從孩子們中找到教學素材,既節儉時間又到達教學效果。

數學課上給學生留下一片空間,建立一種以人爲本的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是必要的,這不僅僅爲學生創造自主學習、自主活動、自主發展的條件,讓學生積極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師教學反思總結相關文章: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六

《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通過我們坊內老師對任教班級的前測,發現學生基本上對於角都有了初步的認識,然而他們的認識偏向生活化,比如他們知道我們身邊的物體存在角,如書桌、課本、門、國旗、紅領巾等有角,然讓其指出角在哪裏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指向角的頂點處,由此可見對角的定義的理解與掌握是本課的一大難點,尤其是角的辨識。

通過兩個多月的學習,我們也充滿了激情與衝勁,希望能借助信息技術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本課的內容,然實際教學中,由於條件的限制,我們只運用了課件與實物投影,但效果仍是不錯的,尤其是課件中角的動畫演示,形象而生動,也大大調動了學生的激情,讓他們對課程的學習充滿興趣。

在課程的設計上,我們更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合作交流意識的培養,讓學生通過觀察、辨認、交流、合作和動手操作等活動去豐富知識,掌握角的`定義與特點,並指導角的特性。

我認爲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因爲課的內容較多,也更側重於實際操作,導致動筆練習內容比較少。再則,由於信息技術的使用稍顯貧乏,使得課程的呈現稍有不足。但坊內老師的反響倒是不錯,認爲在教學的重難點把握上抓住了關鍵,也讓學生建立了對角的認識,形成了表象。

希望能在之後的教學中運用更多的信息技術,更好地爲教學服務。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七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由於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我將觀察、操作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通過找一找、折一折、說一說等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學中,我還充分應用了多媒體手段,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使學生的眼腦手口協調活動,爲學生創設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和氣氛。創造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從多方面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每一位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活動,積極探索,自己去發現、去創新。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

1、缺少數學與其他學科的知識整合。

2、不應只讓學生認識固定角,還要讓學生認識移動角,如生活中的雨刷器工作時形成的角等。充分的聯繫實際生活。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八

本節課有成功之處,也有好多不足之處。自己覺得最有進步的地方就是時間的安排問題上,一節課講完了習題,以前總是講不完自己準備的內容。最大的`不足是,自己對本節的一個環節——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設計的不合理,通過修改,最後把重要的東西丟掉了。以後還需要注意,有的教學內容不能爲了節省時間就捨去。

需要改進的地方如下:

1在導入時,說發現什麼平面圖形之前還是要加入讓學生們說一說看到了什麼東西這一環節,目的是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

2折角之前需要有一個做活動角的過程,而且要求邊長長度一樣。然後讓同桌進行小組合作:變大變小、一樣大等。接下來可以加入折角。這樣目的很明確,讓學生真正明白角的大小是與什麼有關的。

3爲了體現合作探究,不能怕時間不夠,而放棄學生自己先嚐試畫角的過程。

4學習卡用途不大,以後書上的習題直接在書上做,還有畫角可以在練習本上做。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九

角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這部分資料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角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資料之一。《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的教學資料,主要的教學目標是: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角的初步認識雖然資料簡單,可是學生的年齡較小,-本站§ 生活中有關角的概念有很模糊,要想把角的概念講清楚並不容易。所以在備課的時候儘可能從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出發,並經過確定角、找出生活中的角、做活動角、畫角等活動使學生加深對角的概念的理解。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一開始從美麗的學校情境圖入手,給學生介紹園丁手中拿着的剪刀,張開的圖形和做操小朋友伸開的兩臂構成的圖形就是角。讓學生在這幅情境圖中找出剩餘的角,學生彙報時,並用閃爍角展示出來,採用直觀法,生動形象,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許許多多物體表面都存在角。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

二、探究新知

國小低年級學生思維仍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爲主,教學中如何從生活中的物體抽象出角,我是這樣做的。首先,經過張開的剪刀,鐘錶上時針與分針的夾角,三角尺上這三幅圖,在學生找出後,以圖像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觀察抽象出來的三個角,比較觀察找到角的共同點,講解頂點和邊。然後經過確定角來加深對角概念的理解。其次,經過折角、做活動角讓學生髮現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與它邊的長短無關,與角兩邊分開的程度有關,角的兩邊叉開的越大,角越大,兩邊岔開得越小,角就越小。利用這一環節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同時也尊重了學生認知的特點。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最終,講解畫角的方法加深對角的理解。

三、課堂小結

課堂的結尾,結合本節課的知識,讓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從而對本節課的知識點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