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多篇】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多篇】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篇一

本課是回憶錄。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後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麪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除開頭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後的順序來敘述的。被捕前寫父親燒掉文件和書籍,工友閻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勢的險惡與處境的危險;被捕時寫了敵人的`心虛、殘暴與父親的處變不驚;法庭上描寫了李大釗的安定、沉着;被害後寫了全家的無比沉痛。

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

一是使學生藉助課文,激起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二是引導學生領悟課文前後照應的寫法。

教學中我以“學生爲中心,落實知識點”爲指導思想,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做好前置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中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如:在讀完課題後我讓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體裁,瞭解作者,聯繫課文,思考本文的寫作時間?有了前置性的學習,學生一下子就弄明白答案了;在閱讀第一自然段的時候,引導學生感受開門見山的寫法,還有中間的,結尾的內容都有前後照應的寫法;檢查學生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充分的體現了課前先學的課題成果,大多數學生讀字準確,並能聯繫上下文理解生字詞。

課是有缺陷,我想:在教學中要多些誘導學生在課堂上敢於提出疑問,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見解,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機會。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篇二

一、成功之處

善於創設情境,以情境帶動學生。導入部分的圖配樂,爲本課的教學奠定了基調,使學生一下子進入到一種莊重、緬懷先烈的氛圍中來。

教學設計與課文有關的字詞練習,是我這學期來的新做法。比如多音字、近義詞、反義詞、根據詞語意思寫出詞語、根據字在詞語的意思選出正確解釋……方法多樣,既讓學生得到考試方法的訓練,又讓他們很輕鬆地掌握了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爲進一步讀懂課文做好鋪墊。

在教學中,特別是放手讓學生學習的時候,他們的發現很多,體悟很多都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對於學生的每一次發言,我都予以肯定,同時也不放任自流,把自己的感悟再加進去,使之更合理更全面。

二、不足之處

在本課的教學中,領會文章前後照應的寫法這一環節做得最讓自己沮喪。學生不能領悟其好處,又接近下課了,未完成教學,我把前後照應的好處和課文結合後直接告訴他們了。但是,當學生不能體會時,教師的作用不就是點撥嗎?有點矛盾了。

三、改進措施

教師主導地位與學生主體地位有機結合起來。

《十六年前的回憶》語文教學反思 篇三

《十六年前的回憶》這一課一共分三課時,第一課時的效果令人滿意,學生自讀課文後,多數能夠概括出課文的內容,結合字典理解課文的生字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第二課時主要結合李大釗言行的句子,深入體會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理解李大釗面對死亡從容不迫、無所畏懼的氣概。在小組進行討論時,發言的只是極個別同學,還有的同學採取等待的態度,等別人發表了自己的意見,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課堂上出現冷場現象,老師還怕耽誤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就越俎代庖,唱獨角戲。這一課老師細緻地備了課,準備得非常充分,爲什麼學生髮言不夠積極,思維狹窄,缺乏語言表達能力?可能是學生朗讀得不夠充分,沒有深入到語言文字當中去,沒有推敲重點詞句、精心研讀吧?也可能是老師沒有想到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吧?我想應該讓學生首先大量閱讀革命書籍,讓足夠的革命先烈的動人事蹟感化他們,再去開講這一課也許效果會更好些吧?也許是現在的學生生活得過於幸福,根本體驗不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儘管結合了李大釗的被捕後的資料,兇惡的敵人剝去了他的十個指甲仍然沒有向敵人屈服,但是隻有少數同學面帶憤恨,多數表情冷漠,沒有激情。總體的感覺就是學生對英雄的大無畏氣概領悟得不夠徹底,課堂上能夠根據重要句子發表意見的只有趙琳、劉彥平、商夢瑤、牛楠楠、牛林傑幾個同學,要不是他們幾個起着引領作用,恐怕難以完成任務。第三課時,找出課文的表達方法,小組內在討論時意見一致,能找出首尾呼應和對比描寫的句子、段落,但是爲什麼這樣表達,多數同學還是說不清楚,原因就是在第二課時,沒有在讀中感悟李大釗的高貴品質。只有通過老師的講解,解決了課文爲什麼要用首尾呼應和對比的表達方法。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一得一惑

今天學習《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課文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後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麪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感受李大釗的高貴品質。我的教學設計主要有兩方面:

1、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課文,理解李大釗的高貴品質。

2、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人物的高貴品質。

在實際教學中,第一個目標完成得較理想。(原本我還怕學生因爲對時代背景不熟悉,難以體會人物的品質)課堂上我先和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和寫作順序,然後讓他們用足夠的時間自讀課文,找出能夠表現出李大釗高貴品質的句子,說說自己的體會。我給了學生大約十五分鐘,他們大多數能準確找出文章中能反映李大釗革命精神的句子,並談出自己的體會,最後統一整理出李大釗有沉着冷靜、從容鎮定、忠於革命、置生死於度外的革命精神。

反思:高年級的閱讀課文,應該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給他們方法,提出要求,讓他們自己去完成閱讀任務,這樣可以鍛鍊學生的自學能力。從這課的學習來看是可以做到的。老師只要抓住課文的主線,給學生明確的指引,引導學生去找出課文的關鍵句子,並感悟句子所表達的意思、情感,學生是能從中體會文章的思想的。

但第二個目標卻進行得很不順利。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讀基調應是悲痛的,語速要適中,語氣要低沉些。而描寫父親神態、語言的句子,要讀得堅定有力。但是無論我怎麼引導學生,用範讀,用講解等方法,學生就是無法讀出那種基調,一遍兩遍三遍……就是讀得平平淡淡,象一鍋沒放鹽的白粥,怎樣品都缺少味道。最後,只好帶着這一遺憾下課。

反思:這課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展開朗讀訓練,按理說應該順理成章,可是爲何學生總是讀不出語氣呢?我試過給學生解釋,試過範讀,也試過叫學生個別讀,個別讀時有一兩個學生還是讀得可以的,可是一到全班講讀,又讓人聽得搖頭了。課堂上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讀出感情?真想聽聽其它老師的指點。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篇四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寫的,全文通過回憶李大釗十六年前從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和被害後四部分來刻畫李大釗通知的偉大,整節課通過兩個課時的學習,學生從中深深的感受到了李大釗的偉大。

第一課時着重在瞭解李大釗,瞭解時代背景,從而理清文章的思路,但是因爲學生對當時的歷史背景的瞭解的有限性,導致自己預設的知識留下了一個小尾巴,如:對文章第一部分的品讀不到位。第二課時主要是對文章的進一步分析與學習,整節課進行的很順利,學生感悟的也很好,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表述總是差一點點才能夠達到理想狀態,這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加的注意並側重對學生這一方面的培養。還有一個遺憾的地方就是在後面對於本課的寫作方法的指導上還是有些牽着學生往前走的意思,不是讓學生自己從中獲得更多的知識,雖然學生能夠掌握並能熟練的運用這一知識,但是還是覺得自學成果會更好。

總之,這一節課進行的很順利,學生和教師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默契,但是遺憾的是學生在課堂上的練習還是有些少,這樣總是讓孩子們有一種好像語文課就是一味的分析課文,分析內容,而沒有得到更多知識方面的鍛鍊。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篇五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國小語文第十二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作者回憶父親李大釗同志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及被害後的經過,表達了李大釗忠於革命事業的精神和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不惜獻身的崇高品質及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手法。

本節課圍繞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引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應該是平等、互動的。但教師還應該抓住文本“熱點”與“難點”,打造課堂的熱源效應,打通課堂的壁壘,將閱讀活動立體化,將平等對話互動化,將探究體驗情感化。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文本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薰陶,精神的積澱。如“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呢?”這個問題的引出教師應服從學生的需求創設情境,調動興趣,激活思維,體驗情感。抓住本文重點,即人物語言、神態的描寫,引導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2、引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應該是平等、互動的。但教師還應該抓住文本熱點與難點,打造課堂的熱源效應,打通課堂的壁壘,將閱讀活動立體化,將平等對話互動化,將探究體驗情感化。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文本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薰陶,精神的積澱。如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呢?這個問題的引出教師應服從學生的需求創設情境,調動興趣,激活思維,體驗情感。抓住本文重點,即人物語言、神態的描寫,引導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堅決、常、輕易、哪能這些語言的關鍵詞,抓住不慌不忙、慣有、嚴峻這些人物神態的關鍵詞,採用換詞(句)法點撥引導學生有的放矢地去與文本對話,使閱讀教學融工具性與人文性爲一體。

3、與文本對話需要教師、學生的情感投入,與文本對話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動性,還應有情感性,因爲語文學科的文本是無處不充斥着情感的東西,詩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導學生認識李大釗這位偉大形象時,通過教師、學生與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對話,即教師範讀,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等;通過教師,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對話,即教師的情感點撥,學生的情感觸發等一系列閱讀活動。如引導想象,談談感想,談談心情的教學環節都較好地引發了讀者(教師、學生)與作者、編者產生了共鳴--對李大釗同志的緬懷、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達到了生本、師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

不足之處:課文較長,故事又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再加上學生不瞭解當時的社會局勢,對於一些重點詞句的理解必定沒有多深的感觸。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我會這樣做:通過學生扮演角色,演課本劇的形式,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表演、朗讀、理解課文的能力,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出示掛圖,指導讀圖,理解“安定、沉着”等詞語。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篇六

前幾天參加了由回民二小和我校聯合舉辦的語文教師素養大賽,我思考了好多。下面就我執教的《十六年前的回憶》做一反思:這篇課文的篇幅比較長,全文有32個自然段。本着從本班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設計了三課時,第一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讀正確有關重點詞句,瞭解李大釗先生的生平簡介、課文寫作順序及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課時重點理解課文中描寫李大釗的重點詞句及描寫敵人窮兇極惡的詞句,以便分析人物的內心活動,從而讓學生感悟到李大釗不僅具有忠實於革命事業偉大精神和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而且作爲父親、作爲丈夫,他還有着對家人深深地憐愛之情。第三課時重點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讓學生體會父親被害後家人的心痛及感受,並聯系第一自然段,體會文章前後呼應寫法的好處。隨後就學生心目中的人物(可以是李大釗、李星華、李星華的母親、軍閥張作霖……)進行小練筆。現就第二課時反思如下:

在上課開始,我以讓學生回憶文章主要內容爲引入,以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和“被審時”爲主線索展開新課的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點:

一是平時很少發言的個別同學積極地參與到問題之中並踊躍地回答問題;

二是同學們對文本的'感情投入很深,朗讀時很有感情;

三是同學們在進行分角色朗讀“在法庭上”這一部分時,我被同學們的精誠團結所感動,因爲我根本不知道讓哪幾個同學來表演,誰扮演父親、誰扮演女兒、誰扮演法官和誰扮演母親,就在這時,我不慌不忙地將主動權交給了班長,在班長的組織下,幾位同學立刻有聲有色地進行了表演。

最後,課堂在“從父親又望了望我們的‘望’中你體會到了什麼”的思考中結束。這節課是我上幾次公開課以來第一次感覺比較成功的一節課,不過,在反思中也意識到了還有以下幾點不足:

1、板書不夠細心。一個好的板書就是一節課的精華,而我卻將要點沒有很好地寫在黑板上。

2、長文短教的技巧還很欠缺。這是一篇回憶錄,應該在理清“被捕前”和“被捕時”這兩個方面的學法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在法庭上”這一部分,而我卻沒敢大膽地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

3、如鄭校長和幾位老教師所評價的那樣,我的課堂只注重讓學生回答問題,而忽略了六年級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應儘量連句成段。這一點是我以前真的沒有意識到的。我很感謝各位老師對我的指引,現在的教學中我也逐漸地培養學生的這一表達能力。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勇於嘗試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爭取不斷地進步。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篇七

回顧今天的課堂,簡單卻也不失簡約,利用了導圖,開始了互助,不求複雜,只求紮實,真實而不失那份主動,靈動。《十六年前的回憶》是篇回憶錄,也是一篇老課文,雖然篇幅比較長,但內容不難理解,利用第一人稱的寫法,真情流露,表達真情實感,具有可讀性,也是一份革命教育的好題,從內容出發而不侷限於內容,兩課時的安排得失小結如下

尋互助抓手,從培養質疑入手。本文最大的一個舉措與收穫便在此,從課題入手,質疑問難,存疑讀書。(十六年前發生了什麼事?怎樣的事情讓我十六年後還回憶?)聚焦內容提問,雖然不難,由於平時重視不夠,學生還不是太會發問;趁熱追擊,在梳理課文結構後,根據黑板上的導圖,再次引導學生質疑,這一輪難度提升,質疑互助,學文釋疑。(課文按什麼順序寫?父親爲什麼被捕?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父親的態度有什麼變化?)師追問,除了關注內容之外,還可以怎麼提問?生給出:課文的結構有什麼特點?前後什麼關係?顯然提問者是有答案的,師繼續追問,根據你知道的答案再提問,生馬上給出:前後照應的寫法有什麼好處?有了如此啓發,問題質量在提升:課文運用對比的寫法,有什麼好處?父親有着怎樣的精神品質?通過兩輪質疑,給予時間,幫助梳理,主體參與意識增強,少講真思,好!

提高值問題,嘗試互助學習。聚焦文章寫法,提煉人物品質的問題,正是共學好憑藉。共學一:前後照應寫法的好處,互爲補充,完整表達,強化寫法的品鑑,從內容,寫法,讀者三個角度,層層深入,既爲讀,也爲考;共學二:李大釗的精神品質,證據?學習提煉,互爲補充,化零爲整,既從片段中提煉,也從全文中關注。共學三:生字詞人人過關,第一課時,互相提醒的是易錯音,形,偏旁,人人修改過關,第二課時,互相批改的是實時聽寫的情況,人人訂正過關。紮紮實實過基礎,紮紮實實學閱讀。

遺憾亦有,寫法未完全突破,部分學生有些很不上進度的小茫然;互助未真正敞開,男女生交流不夠,發言面,發言層次體現不出,繼續努力,實踐調整!

《十六年前的回憶》語文教學反思 篇八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備課的過程中,我深入學習課程的基本理念,認真鑽研教材,結合國小生的認知特點以及教學的規律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重點突出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但是,對於語文課的教學,有時候在頭腦裏總是有點混亂,上上課,就茫然了。

首先,在閱讀分析李大釗同志被捕是這部分內容時,我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發現“敵人的兇殘”與“李大釗的不慌不忙”這一對比處,深入體會李大釗的鎮定勇敢,感受對比寫法的作用。其次,利用閻振三的再次出現,引出前後照應的寫作方法,通過學生反覆地去讀,自主感悟,體會這種寫法的好處。之後,再由學生獨立找出文中出現的幾處前後照應的句子,再讀再體會。

課堂教學中,有預設,也有生成。本課最後所生成的環節,也順理成章。在教學最後環節收束之後,我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結合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教育學生珍惜今天幸福的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爲我們換回的新生活,好好學習,將來爲祖國的建設作貢獻。這一環節,給了學生傾訴內心世界的機會,也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的能力。

但是,對於課時的安排上有所拖沓,上課時就沒有着急,課堂就顯得鬆垮,第二課時邊讀課文邊淺顯的提問,我的目的是爲下節課打基礎,課時課堂容量就沒有了,更加體現不出高效來了。

反思是老師教學工作不斷提高的階梯,當我們認真準備一節課時,反思就顯得更加重要了。課後,我一直在想,這次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缺點,主要在於教師,教師必須具備駕馭課堂的能力,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工作時緊張的心理總會給我們帶來各種失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認真細緻地備課、反思,可以讓我們有更多的收穫。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篇九

上完這節課,給我留下深深的思考。

1、閱讀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而是讀者(教師、學生)與文本以及作者進行反覆地,深層次地“對話”,在這“對話”的過程中,體驗和領悟、探究與發現,把握與發展文本的內核之所在。如“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是學生在第一課時初讀後留下的一個凸現課文主旨的問題,如何解決?只有再次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再次的磨合,通過“閱讀--品析--議論--整理”的系列閱讀活動,從中領悟到李大釗是一個對革命事業充滿“信心”的人。這樣文本中的具體文字恢復了生命,從而使學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2、引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應該是平等、互動的。但教師還應該抓住文本“熱點”與“難點”,打造課堂的熱源效應,打通課堂的壁壘,將閱讀活動立體化,將平等對話互動化,將探究體驗情感化。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文本是在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薰陶,精神的積澱。如“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呢?”這個問題的引出教師應服從學生的需求創設情境,調動興趣,激活思維,體驗情感。抓住本文重點,即人物語言、神態的描寫,引導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3、引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應該是平等、互動的。但教師還應該抓住文本熱點與難點,打造課堂的熱源效應,打通課堂的壁壘,將閱讀活動立體化,將平等對話互動化,將探究體驗情感化。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文本是在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薰陶,精神的積澱。如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呢?這個問題的引出教師應服從學生的需求創設情境,調動興趣,激活思維,體驗情感。抓住本文重點,即人物語言、神態的描寫,引導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堅決、常、輕易、哪能這些語言的關鍵詞,抓住不慌不忙、慣有、嚴峻這些人物神態的關鍵詞,採用換詞(句)法點撥引導學生有的放矢地去與文本對話,使閱讀教學融工具性與人文性爲一體。總之,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不僅僅是平等的、互動的,還應該抓住關鍵的,化熱點與難點爲焦點,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中進行焦點訪談

4、與文本對話需要教師、學生的情感投入,與文本對話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動性,還應有情感性,因爲語文學科的文本是無處不充斥着情感的東西,詩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導學生認識李大釗這位偉大形象時,通過教師、學生與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對話,即教師範讀,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等;通過教師,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對話,即教師的情感點撥,學生的情動辭發等一系列閱讀活動。如引導想象,談談感想,談談心情的教學環節都較好地引發了讀者(教師、學生)與作者、編者產生了共鳴--對李大釗同志的緬懷、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達到了生本、師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

總之,一節課下來,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理想的閱讀,應該是課文--學生--教師--作者(編者)四者之間對話交流的平等互動關係,且富有情感的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篇十

教學本課我從引導學生品析人物語言描寫,體味人物神態的描寫入手,採用學導式教學法,重在一個“學”字,貴在一個“導”字,以發展學生的自學和探索能力,全面發展學生智力。全文教學分爲初探性引讀,深究性引讀,內化性引讀三個階段,安排自學、討論、精講、演練四個環節。如精講環節,我着重讓學生體味李大釗說的兩句話。

1、“小孩家知道什麼!”

2、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抓住“堅決”“常”“輕易”“什麼時候”展開教學,體會人物神態描寫時,我着重抓住描寫李大釗面對敵人沉着、冷靜的兩句話,品析“慣有”“嚴峻”這兩個詞說明了什麼?

通過以上教學設計,學生體會到了李大釗同志忠於革命事情,英勇無畏的精神,但是如果我能緊扣文章的中心詞語“信心”一詞,展開教學,這樣對於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會更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