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科學教學反思【多篇】

科學教學反思【多篇】

科學教學反思 篇一

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我真實感受到:一、千萬不能小看學生。整個養蠶活動,學生是主人,我是一名組織者、服務者。他們的問題,他們的知識面之寬出乎我的意料。許多同學是從網上下載的資料,有的同學發現可以用牛奶來餵養蠶,這樣蠶生長的速度變快,繭子的產量增加。有的同學爲了照料生病的蠶,晚上11點還起來,母親叫他好幾次後,才睡覺,其關心程度讓我吃驚。這不是科學探究精神的真實寫照嗎?二、讓學生在“做”中獲得體驗。“聽會忘記,看能記住,做才能會。”這也是對“做中學”的一種理解。學生在養蠶活動中,發了很多問題。其中有一小組養的蠶死了一條,他們一大早,跑到辦公室問我。當時我並沒有告訴他們,而是先讓他們找原因。最後,他們確定問題出在桑葉上。經過調查,原來給蠶吃的桑葉是冰凍過的。爲了證明這一切,我建議他們重新做個實驗。作爲科學教師,我們應充分信任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後來他們做了實驗,證明蠶的死因確實在桑葉上。三、教師應重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我個人認爲,這一單元不注重學生學會了多少知識,而應重在:在活動中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形成從自己的生活中主動地發現問題並獨立地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發展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二

《觀察手》是三年級第三單元“我們自己”裏的第一課的第二課時,本課重點是:通過觀察手的構造,體驗手的靈活與手的構造的關係。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讓學生圍繞觀察和體驗開展探究學習,借用課內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課的開始以做石頭剪刀布的遊戲,讓學生對手產生興趣。問學生剛纔遊戲中有哪些結構參與了遊戲,進而導入新課。學生先說說手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麼。接着觀察手的外形、說說哪個手指比較特別。看似簡單的問題,孩子的觀察結果卻有好多:指紋、骨頭、關節;中指最長最特別、拇指最低……似乎要把自己知道關於手的名詞和自己的理解都要說出來。可以看出學生對手的結構瞭解還是比較多的,也有自己的看法。接着我展示手的透視圖,畫出手的輪廓,並標出各個部位的名稱,對手的結構進行簡單的講解。第二環節,讓學生進行手的體驗活動:全班站起來,男同學的拇指貼着手掌,與女同學進行校服拉鍊比賽(拇指的作用);用雙面膠貼住右手食指的關節,寫一個字進行對比(關節的作用)。學生很有興趣,在活動的過程中確實能體≮≯驗到了手這兩部分的作用,但全班的拉拉鍊的遊戲中,有些學生不遵守規則。學生都說雙面膠粘住關節了,手活動很不方便,不能彎曲了。特別是用吸管的皺褶來說明的時候,學生不但有興趣,也更容易理解關節和皺褶的重要性。 “手的感覺功能”的探究“猜一猜”的活動,學生通過猜測中的成就感,很自豪的說自己的手能摸出物體的大小、形狀、質地。給一個兩瓶礦泉水的區分中,他也很快能區別了冷熱、輕重,證明學生理解了手的另一種感覺功能。接着在體驗盲文環節,學生都注視着課件上的盲文,有的學生還知道了紙幣上的盲文,大家都迫不及待都拿出自己的錢來摸摸。

在之前的一個班的學習中,我進行了小組繪畫手的活動,整體感覺下來,對學生學習這堂課的幫助不大。把繪畫放在黑板上,學生說,我來標註手的結構,既節省了時間,也一目瞭然。總體感覺,這堂課設計的學生體驗的活動都很有效果,但對活動的把控還不夠到位,學生的體會也沒說到位,主體作用沒有發揮好。

科學教學反思 篇三

磁鐵在幼兒的生活中並不陌生,在上課時,我們經常會使用,孩子每天都接觸,因此我把目標設定爲:第一點是在探索中發現磁鐵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鐵的特性,對之產生興趣。第二點是能動手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活動中我設計了三個環節,導入時創設問題情景:老師不小心把許多回形針散落在地。這樣能引起幼兒的思考,幼兒憑藉自己已有的經驗來回答,有的認爲:可以用手將回形針一一撿起;有的認爲:可以用乾淨的掃帚把回形針掃成一堆,再用手撿起來……,幼兒的想法比較接近。對於幼兒的回答我做出了積極的迴應,在對他們的回答表示肯定的前提下,引發幼兒思考:能不能借助其它的物體?在我的引導下,話音剛落,一名幼兒快速的回答:可以用磁鐵。

於是,我讓他嘗試用磁鐵來將散落在地的回形針撿起來。第二環節是感知、探索磁鐵能吸住哪些東西。此環節中,我爲幼兒提供了不同的材質的物品,讓幼兒自己的探索,從而更好地認識磁鐵的特性。幼兒通過操作,知道了磁鐵能吸住鐵製品,對於木製品,塑料製品不起作用。第三環節爲幼兒提供了幾個小遊戲,遊戲是幼兒感興趣的活動,通過遊戲能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可以讓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進一步感知磁鐵的特點。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發現幼兒對生活中磁鐵的運用沒有生活經驗,只能藉助圖片或是實物來豐富幼兒的經驗,如冰箱門的封條、門吸、磁性黑板、電話等等。我們在開展活動時,不僅僅是科學活動。一定要對班上的幼兒現有基礎有一個充分的瞭解,從而讓幼兒真正在每個活動中學有所得,學有所長。

科學教學反思 篇四

新課程背景下國小科學教育的責任和目的是:注重培養同學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教育使同學逐步領會科學的實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並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進行具體操作,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當科學啓蒙任務的科學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協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瞭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爲後繼的科學學習。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小同學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發明潛能,現將自身的科學反思談一下:

一、鼓勵同學敢問。

我認爲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同學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同學來說有的內容同學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爲同學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同學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同學感到教師與同學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同學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讚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啓發,讓他們帶着成績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同學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同學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同學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爲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同學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同學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同學,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同學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身的思維才幹得到發展。

二、引導同學會問。

同學不會提問,是因爲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同學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同學受到啓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啓發引導,讓同學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同學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同學的質疑能力。如教四年級科學《固體、液體和氣體》,出示課題後,引導同學質疑。問同學:誰能分清固體、液體和氣體?你能舉例說明嗎?爲更好地理解物質的狀態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同學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

3、從矛盾之處質疑

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協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瞭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爲後繼的科學學習、爲其他學科的學習、爲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小同學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發明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