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內能教學反思多篇

內能教學反思多篇

內能教學反思 篇1

反思1:新課改要讓每個孩子獲得成功,於是有的老師對於學生所做的一切,只要不犯原則性的錯誤,從頭到尾都叫好,這是肯定不會有問題的。但不知這樣做的時候,他們有沒有認真思考一下評價的目的,其實是爲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要採取多鼓勵多表揚的措施。但這不是讓教師無原則地叫好,如果聲聲都叫好,那什麼纔是真正的好呢?因此,在學生髮言時,教師要抓住那些閃光的地方。就如《內能》一課裏的一樣,學生採用了老師的方法得出了正確的發現,這當然是好,但我認爲真正要爲發現彎折粗鐵絲的同學叫好,因爲他不唯書,不唯師,用自己的法子同樣發現了粗鐵絲內能增加變熱的現象,難道我們不應爲他叫好嗎?在課改前,有一句話非常流行,“老師,請不要吝嗇您的掌聲”,那麼在現在我要說一句“老師,請用好您的掌聲”。

反思2:課上探究轟轟烈烈,課後探究冷冷清清。這樣的問題決不僅僅是出現在一個學校一個教師身上,這是科學課在改革中出現的比較普遍的問題。其實對科學問題的探究,在課上教師只是教給學生一些方法,一些簡單的問題探究,課後纔是學生大有作爲的地方。學生的熱情是有的,只不過教師沒有處理好。對於學生課後的探究,教師首先要給予極大的關注,時不時地問問學生,你們探究得怎麼樣了?讓他們知道老師一直關注他們的行爲。其次要給予及時的幫助,有的學生就是因爲碰到了難題而沒有及時得到幫助最後喪失了信心。最後教師要爲學生提供交流、獲得成功的機會,爲學生搭建舞臺,讓他們開一個信息發佈會或是上一節交流展示課,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並與同伴一起分享成功。

反思3:面向新世紀,我們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人的主體精神,學生不僅是學習者,更要成爲生活者與實踐者,隨着《課程標準》及與之配套的新編教材在教學中的運用,我認爲在實踐中要更新觀念,用好用活新教材,在教學中以學生活動爲主,使學生成爲獲取知識的主動參與者,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內能教學反思 篇2

通過對這節課不斷地琢磨、仔細地推敲,反覆地修改,認識越來越深,教學設計的 思路也越來越清晰。我結合自己的教學過程和其他老師對這節課的點評,形成了以下的反思:

1、明確教學目標,教學思路設計,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合學生實際,教學思路層次清晰,各個教學環節的過渡很自然、到位。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教師始終發揮着課堂組織者和學習引導者的作用,使學生通過活動、觀察、思考、討論、歸納、交流等行爲自然地掌握所學知識,這一點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的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新課程理念。在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注意從學生探究與交流的角度突破難點、突出重點。

2、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技術的作用。這節課應用了多媒體教學,選擇了許多圖片和視頻,使許多實例直觀的呈現在學生眼前,比如做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增加中的打磨機圖片、砂輪機視頻,在做功還可以使物體的內能減小中的爆竹升空、炸彈爆炸、開水將壺蓋頂起、火箭發射等,這樣是學生對知識的應用不僅僅限制的文字的理解上,而是直接將知識與實際聯繫起來,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3、注意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每個重要的知識點的得出都能先根據學生的一些已有經驗總結 ,學完以後讓學生列舉相關的生活實例。這樣既能達到練習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同時又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教學理念。

當然,本課設計的不足也還是有不少的。比如:

1、問題設置 “過度”開放,比如在空氣壓縮引火儀的演示實驗中,提問“什麼會出現棉花着火現象?”就導致學生無從入手,摸不着頭腦,出現了漫無邊際的現象說出“空氣與空氣摩擦”這樣讓我無從回答的答案。如果變“過度”開放爲“適度”開放,在每個大問題下面設置幾個小問題,用問題串的形式將它們緊湊的聯繫在一起。比如在這兒可以設置:

(1)棉花着火說明棉花的溫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棉花的內能如何變化?

(3)是用怎樣的方式使其內能變化的?

(4)變化的內能從何而來?

(5)能量如何轉化?這樣學生就可以有的放矢了,從而大大增加了提問的有效性。

2、學生交流討論的時間不足,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相互的評價作用。比如流星形成過程,最後拿出來作爲對本節課學習的一個總結應用,只選了一位同學起來說了一下,如果讓大家先討論一下,多請幾位同學說一說,並讓學生進行相互評價,然後教師再總結一下,效果應該更好一點。

3、細節不夠完美。比如在設計氣體對外做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減小的實驗中,氣體對外做功使的哪個物體的溫度下降,溫度計顯示的是哪個物體的溫度下降,這個地方沒注意說清楚;另外我自己的語速過快,還有提出問題沒有提供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交流。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如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同時我也要感謝兄弟學校的評議,讓我對自己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在今後物理教學中我會不斷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斷進步。

內能教學反思 篇3

一、學會探究,適當鼓勵,激發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探究“使鐵絲內能變大,溫度升高”的方法。在學生充分討論後,再請學生髮言。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提出了很多方法。這當然是好,但我認爲提出“用彎折粗鐵絲的方法來提高鐵絲溫度,增大鐵絲內能”的同學真是難能可貴。因爲他不唯書,不唯師,用自己的方法發現了粗鐵絲內能增加變熱的現象,難道我們不應爲他叫好嗎?在課改前,有一句話非常流行,“老師,請不要吝嗇您的掌聲”,那麼在現在我要說一句“老師,請用好您的掌聲”!

二、重視實驗,引導觀察,學會歸納。

教師的演示實驗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們以往對它的作用重視不夠。雖然有時認真地做一次給學生看了,學生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時或者不做實驗,只用口頭說說講講;或者有時只用電腦課件模擬,變真爲假,然後要求學生記、背結論等等,這些做法不但失去了演示實驗應有的作用,更失去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提高能力的機會。教師演示實驗的教學過程也是科學探究的過程,教師通過有效的、層層加深的提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讓學生“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體驗到學科學的樂趣,瞭解科學方法,獲取科學知識,逐步樹立科學創新精神”。通過學生的參與,達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教師不但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也讓學生體驗了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同時完善了教師自己的教學過程。學生通過教師層層深入地提問、啓發,通過參與演示實驗的全部過程,不但理解了實驗所要達到的.目的,也知道了如何去設計實驗達到用的,如何根據實驗現象通過進一步分析,歸納出物理規律。

三、把探究活動貫穿於物理教學的始終。

九年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告訴我們,要“通過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我認爲,所謂“科學探究”,應不僅僅是安排在教科書中的“探究活動”這一部分內容,它應貫穿於物理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教師的演示實驗也是“探究活動”的重要組成。另外,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探究,更應讓學生在課堂外學會探究。只有這樣,才真正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去探究,去研究大千世界的奧妙!

內能教學反思 篇4

本節知識點均屬“瞭解”“認識”“初步認識”的層次,考慮到農村國中的學生剛剛接觸熱學知識,內能熱量等概念都比較抽象,因此教學時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採用“類比”“聯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過分嚴密的表述。教學時不比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對相關現象進行歸納概括,進而形成概念。具體教法安排如下:

本節課我首先通過常見的有關內能的圖片引入新課,然後通過與機械能的類比,建立內能的概念,再結合分子動理論說明物體內能與溫度的關係,最後通過演示實驗展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我個人覺得教學方法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認識過程,教學思路比較順暢,有助於學生逐步建立內能的概念。本節課中,學生在認真閱讀分析的基礎上充分交流討論,親身實驗,感受體驗,例舉實例,強化應用。具體教學過程:

(一)本課我是這樣引入的:展示三幅圖片:

1、鑽木取火。

2、小女孩點燃火柴取暖。

3、警察在冰雪天向過路司機遞上一杯熱水;提出:熱是一種能量嗎?把圖片作爲引入的主體,避免了枯燥、冗長的文字陳述。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歷與體驗,這個引入比較容易貼近學生,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引發共鳴,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二)對於內能的概念這節教學,宜採用“談話聊天的方式,與學生共同研討內能與機械能有什麼樣的區別和聯繫,應遵循以下原則:

1、教學時不必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對相關現象進行歸納、概括,進而形成概念。

2、教學活動中,要堅持“以學生活動爲主,教師講述爲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儘量減少教師的包辦代替。從一開始就使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

(三)怎樣改變物體的內能,這段內容的教學,採取讓學生親自實驗,感受體驗,再從生活體驗、身邊事例入手列舉事例分析解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注重了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去感受、領會知識,使知識化難爲易。 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首先根據前面物體內能跟溫度有關自然引出內能是可以改變的,然後提出這一段的核心問題:“怎樣才能改變物體的內能”。讓學生針對這個話題分組用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組織學生彙報展示,引導學生梳理歸類各種不同方法,明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做功和熱傳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讓學生動手做一個實驗:熱傳內可以改變內能:[想一想] 你怎樣讓一段50cm的鐵絲溫度升高呢?

關於“活動2”,主要介紹用熱傳遞的方式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教學中採用老師演示實驗的方法,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理解做功可以改變內能。要及時引導學生思考回答,這要才能使學生真正明確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爲後面理解熱量概念打下基礎,有助於能的轉化和能量守恆定律的教學。

本節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是:本課小結與課後作業。本課小結由學生完成,小結本課的收穫。完成課後自我評價與作業。我自評:

1、這節課較爲成功,課件精美,實驗有效開展,啓發引導到位。

2、練習題設計很有針對性,自學導航設計有助於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3、注重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生思維的培養。

4、重點突出,難點分散。環環緊扣,板書起到點睛作用。

5、關於壓縮做功,不成功,但用動畫彌補這個遺憾。(下課後,做成功了)

6、氣體膨脹做功講解時,描述不夠準確。有些緊張。

7、關於0℃的物體是否具有內能練習中沒有,有些失誤,在練習課上補救

內能教學反思 篇5

物體的內能是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微觀世界的知識,不像機械能那樣直觀。內能是指物體內部的能量,是和物體內部的分子有關的能量。物體的內能是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動能和分子之間相互作用具有勢能的總和。物體內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內能就越大,即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勢能的總和。教科書上沒有提出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只說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的能,其實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的時候就同時具備了動能與勢能,故在教學中提出內能實際是分子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採用類比的方法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個物理概念。在引入物體內能的時候,我是採用宏觀物體的機械運動中具有的機械能爲背景,提出:“那麼微粒的運動也具有能量嗎?”從而引出物體的分子的運動而具有的能量稱之爲內能。但是,內能與機械能是不同的,內能是分子在物體內部自身不停的“分子運動”而不是隨物體整體一起運動所具有的能。機械能則是物體作爲整體運動所具有的能。物體的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物體的內能當然也就包括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兩個方面,動能跟微粒的運動的激烈程度有關這點學生很容易從機械能中的動能進行遷移;勢能是指微粒間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就跟機械能中物體由於被舉高或是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就有點難以遷移了,這與學生在7年級學過的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有關係,到了9年級學生慢慢的淡忘了。

但接下來內能和溫度的之間的辨證關係,學生理解起來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有些雲裏霧裏的感覺。爲了幫助學生理順溫度和內能之間的辨證關係,我們還是帶着類比的思想,再用宏觀表現推渡物體內部的微觀表現。微粒的動能與溫度的關係學生能很快的直觀的理解,因爲溫度越高,微粒的熱運動就越激烈,學生的感覺就是微粒的運動就越快,那麼自然就是動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勢能怎麼跟溫度有關,那是因爲物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溫度越高,物體的體積在增大,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間的距離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間的吸引力在增大,那麼微粒的勢能自然也在增大。隨着溫度的升高,微粒的動能和勢能都相應增大,自然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對同一個物體,溫度越高,物體的內能越大。

物體的內能是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動能和分子之間相互作用具有勢能的總和。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內能,那麼物體的內能再多也毫無意義。要充分利用內能,就必須設法改變內能,將內能轉化爲其它形式的能。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功和熱量是內能改變的量度。對於一定質量的物體,物體吸熱或是外界對物體做功,則物體內能增大;物體放熱或是物體對外界做功,則物體內能減少。對於一定質量的物體,物體吸熱同時外界對物體做功(或不做功),則物體內能增大;物體放熱同時物體對外界做功(或不做功),則物體內能減少;物體吸熱同時物體對外界做功或者物體放熱同時外界對物體做功,不通過定量計算是不能確定物體內能的增減的。對物體做了多少功,同時物體吸收了多少熱量,則物體內能的增加就是它們的總和,做功和熱傳遞將其它形式的能與內能相互轉化。在轉化過程中總的能量是保持不變的,這就是能量守恆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