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說課稿示例

[寄語]說課稿共含3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說課稿示例

第1篇:說課稿

說課稿怎麼寫?以下是我們給你的範文格式參考。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本章內容《空間向量與立體幾何》是在學習了立體幾何的基本理論(必修2)和空間向量知識(必修4)的基礎上提出的,本章的前三節已經將平面向量中的相關知識推廣到了空間,爲本節的學習和研究奠定了基礎.本節主要是利用向量工具研究空間中的線線、線面、面面的位置關係,是立體幾何的重要方向,是向量工具應用的重要方面,更是向量法解決立體幾何問題的重要課題,是本章的核心內容.

2.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用向量語言表述空間中線線、線面、面面的垂直與平行的位置關係;

掌握平面的法向量的求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結合已有的立體幾何知識,運用向量方法,解決立體幾何中垂直與平行的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科學探索的曲折過程,感受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的挫折感和成就感,培養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激發學習興趣.

3.教學重難點分析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重點:能用向量方法判斷垂直與平行的位置關係;會求平面的法向量.

教學難點:結合已有的立體幾何知識,運用向量方法,用向量語言證明垂直與平行的問題.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立體幾何中線線、線面、面面的位置關係,具備有關知識儲備,對座標法解決幾何問題也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利用向量工具解決空間中垂直與平行的問題還沒有系統的學習過,需要老師循序漸進的引導.

三、教法學法分析

1.教學:啓發引導、數形結合、案例分析、構建模型.

2.學法:觀察分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討論歸納.

四、教學過程展示

本節課主要分五個環節來完成:複習引入、自主探究、知識運用、課堂小結及佈置作業.

(一)複習引入

給出三個問題,讓學生思考:什麼是直線的方向向量?什麼是平面的法向量?如何利用向量知識判斷直線與平面間的平行或垂直問題?

設計意圖:1.個問題是引導學生複習已有的知識,爲本節課的學習起到鋪墊作用;2.個問題是引導學生思考與本節課有關的問題.

(二)自主探究

觀察圖形,並用向量語言表述以下位置關係:

設計意圖:1.本節課本給出的三個例題都是證明題,起點相對較高,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先給出兩個例題(非證明題)作爲鋪墊.2.引導學生用向量方法思考問題,讓學生體會利用向量判斷垂直與平行的方法,突破重點.

3.由例1體會到判斷線面位置關係時,平面法向量的重要性.如何求平面的法向量?引出例2.

總結:求平面法向量的基本步驟.

設計意圖:1.掌握平面法向量的求法.至此突破重點.2.本題用到的理論依據是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這個定理用向量方法如何證明?引出例3.

例3.(線面垂直判定定理)若一條直線垂直於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相交直線,則該直線與此平面垂直.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理論上學會用向量方法證明幾何問題,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利用向量方法研究垂直與平行的重要性,至此突破難點.

【方法歸納】:用空間向量解決立體幾何問題的“三步曲”

(1)建立立體圖形與空間向量的聯繫,用空間向量表示問題中涉及的點、直線、平面,把立體幾何問題轉化爲向量問題;(化爲向量問題)

(2)通過向量運算,研究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係等問題;(進行向量運算)

(3)把向量的運算結果“翻譯”成相應的幾何意義.(回到圖形問題)

設計意圖:由例3歸納解題步驟,幫助學生梳理解題思路,構建知識體系.

學生練習:完成課本41頁練習:1.2.3.

(以上三道題目考察的知識點依次是:線線位置關係,線面位置關係,面面位置關係)

設計意圖:學生自己檢驗是否掌握了所學知識,並對所學方法加深理解.

(四)課堂小結(討論歸納)

(1)用向量表示線線、線面、面面垂直與平行的關係;

(2)求法向量的步驟;

(3)用向量方法解決立體幾何問題的步驟.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本節知識進行回顧,同時檢驗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掌握程度,有利於教師更好的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鍼對性的輔導.

(五)佈置作業(反饋提升)

1.課本42頁第2、3題;2.學有餘力的同學完成課本41頁的思考交流

(第2、3題考察的知識點依次是:線線位置關係,面面位置關係;思考交流是對“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證明)

設計意圖:分層佈置作業,儘可能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通過完成作業,學生可以鞏固所學知識,反饋學習效果,同時也起到了複習的作用.在做作業的同時,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升思維能力.

五、教學反思

(1)以屬性結合的思想方法貫穿於整節課,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

(2)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合理設計本節課的例題,體現了以學定教,以學生爲主體,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

(3)題目梯度設置合理,有效學生突破重難點;

(4)在知識的鞏固練習部分還有待加強,更好的提升學生思維水平和能力。

第2篇:說課稿

猜你正在找說課稿的怎麼寫?那麼就給你這篇範文參考。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的第一節內容《圓的認識》,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瞭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等。

2、教學內容及其所處的位置與作用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幾何初步知識內容,既是一節起始課,也是後繼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

3、教材簡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和麪積計算,以及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爲今後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空間與圖形”領域提出了這樣一條具體目標:通過觀察,操作、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和圓,會用圓規畫圓;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本人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動,觀察、體會圓的特徵,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係。瞭解、掌握多種畫圓的方法,並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過程與方法:通過想象與驗證、觀察與分析、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圓的各點分佈均勻性和廣泛的對稱性,同時獲得思維的進一步發展與提升。

3、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具體的情境,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並能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三、說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徵。

教學準備:

學生:剪刀、白紙若干張、彩筆、圓規、直尺、圓形物體一個

教師:課件、圓規、直尺、圓形紙片等

四、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將採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用“情境教學法”,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圓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繫,用“活動探究法”讓學生主動探索,實踐操作,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具體特徵。用“小組合作法”讓同學們在小組活動中,相互合作,通過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啓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學會畫圓。

五、說教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爲我們教師展示了一個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面對着實實在在的孩子,我的設計本着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的教學思想,對本節課的教學,我精心設計了二個主要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複習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這些圖形都是用什麼線圍成的?簡單說出這些圖形的特徵。

(二)、突出主體、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圓

首先我會讓學生舉舉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的?”學生可能會說出:硬幣、光碟、路標、鐘面、車輪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接着,我會出示的兩組圖形,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2、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徵

(1)找圓心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摺後打開,用筆和直尺把摺痕畫出來,並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複上面的摺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後,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親手操作後,發現所有的摺痕都會相交於一點。這些摺痕的交點,正好在圓的正中心,我們數學上把這一點叫作圓心,用字母“O”來表示。(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直觀操作,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動作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並有意設置一些認知衝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 認識半徑、直徑

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讓學生通過動手畫一畫,小組議一議,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出:在同一個圓裏,半徑能畫無數條,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直徑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這裏因爲有半徑的知識做基礎,我會嘗試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直徑的知識,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出,在同一個圓裏直徑也能畫無數條,所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

(3) 探討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分組討論在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有什麼關係?通過測量和比較,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係,讓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2倍關係。得出d = 2r與r = d/2的字母公式,並在練習中通過填表強調了圓內半徑與直徑的對應關係,還要求學生在圓內一些線段中,找出半徑和直徑。(設計意圖:合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眼,自主探索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並及時鞏固學習成果。)

3、掌握畫圓方法

在教學畫圓的過程中,我同樣會放手讓同學們大膽的動腦,動手探索不同的畫圓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藉助圓形物體畫圓,用繞線釘子畫圓,還有用圓規畫圓等等。最後我會試着讓學生用圓規在練習本上畫圓,並要求一邊畫,一邊想畫圓的步驟有哪些。通過學生的彙報,我引導他們歸納出畫圓的一般步驟:

(1)定點(也就是定圓心的位置)

(2)定長(也就是定半徑的長度),

(3)旋轉畫圓。接着我會示範一次畫圓的方法,強調畫好後要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

五、鞏固練習

鞏固練習一

1、判斷:

(1)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圓的直徑。

(2)半徑是連接圓心與圓上的直線。

(3)等圓的半徑都相等。

(4)圓的半徑是直徑的二分之一。

第3篇:說課稿

給大家帶來說課稿範文,供大家參考!

一、教學背景分析:

本節課所學內容可以看作屬於高一數學《數列》中的內容,《數列》是人教版教材中第三章的內容,在講完了等比數列後開設本節研究課。本節課通過研究大家熟知的雪花,分析它的形狀、周長及其面積,來激發大家學習的興趣,喚起大家對數學美的追求。同時通過研究雪花曲線,將分形幾何的內容逐步滲透到我們的教學中來,爲以後的'進一步學習打下鋪墊。

二、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 ①學會用等比數列解決實際問題;

②瞭解雪花曲線,瞭解分形幾何。

2. 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自我探究,自我發現的能力;

②利用幾何畫板自我掌握新知識的能力;

③同學之間相互協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標: ①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

②培養學生對數學美的認識,對美的追求。

三、教法、學法:

通過提出問題“雪花的形狀如何?”引出話題,激起學生的興趣,相互討論得出結論,由老師給出科赫的雪花曲線構成方法,讓學生在幾何畫板環境下作雪花曲線,以探求曲線形狀。雪花曲線的周長及其所圍面積可通過討論由學生來發現計算方法,老師在其中起引導作用。本節課以學生爲主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來達到對能力的培養。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對雪花曲線認識及其周長、所圍面積的求法。

難點:雪花曲線的周長無限長,而面積是有限的,即無限的曲線圍成一個有限的面積的認識。

五、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激起興趣

通過封面的雪花飄落,引出“雪花形狀”這個話題,讓學生自由探討,發表自己對雪花的理解,以激起他們對研究雪花的興趣。

(二)激烈討論,引出話題

當同學們通過討論,對雪花形狀有了一個初步認識之後,由老師給出科赫的構造雪花曲線的方法,讓學生使用幾何畫板作爲工具來研究雪花曲線的形狀。雪花曲線是無限生長的,永無止境,老師使用已做好的課件來演示曲線的生長過程,對曲線放大,觀察局部,引起學生對曲線自相似的初步認識。無限生長的曲線它的周長如何?所圍面積如何?提出問題讓學生進一步思考。

(三)逐步生長,探究周長

引導學生使用數列來研究,通過老師演示一次一次生長的過程,同學之間的相互討論,發現相鄰兩次生長之間周長的變化,從而得到數列的通項公式,進而得出周長的計算公式。提問:當生長無限次,周長如何?設問:無限長的周長,所圍的面積是否無限?從而激起學生進一步的爭論,引出下一個問題。

(四)繼續深入,探求面積

通過雪花曲線的逐步生長,引導學生尋求面積的計算方法。可讓學生使用幾何畫板來生長曲線,尋找規律。總結:當生長無限次時,所圍面積是有限的。

提問:無限的周長圍起一個有限的面積,現實生活中還有類似的例子嗎?引出“英國的海岸線問題”,適當介紹“分形幾何”這一數學新的分支,引導學生到相關網站查閱相關資料來共同討論。

六、總結

對問題的發現和研究是無止盡的,我們在開設研究性課題時要教給學生的不僅是研究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的發現意識、研究意識和研究問題的方法以及研究的態度。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3篇說課稿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說課稿範文。

標籤:示例 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