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老舍《我的母親》原文及賞析新版多篇

老舍《我的母親》原文及賞析新版多篇

京味幽默小說的典型 篇一

1899年2月3日,老舍先生出生在亂世之中的北京。他的誕生日是舊曆小年,第二天就逢立春,所以他的父親給他取名舒慶春。老舍的童年是在戰亂中度過的,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他的父親就是被侵略軍燒殘致死的。老舍後來回憶道:在我的童年時期,我幾乎不需要聽什麼吞孩子的惡魔故事,母親口中的洋兵是比童話中巨口獠牙的惡魔更爲兇暴的。童年的記憶給作家留下一生都無法抹滅的印象。

有心理學家指出:人的童年記憶是一個人精神品格的基石,直接影響着人的一生。老舍的童年給他帶來心靈的創傷,加之他天生敏感好思,悟性高,從而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以便撫平心靈深處的傷口。

(一) 老舍小說的京味淵源。

一個人的思維習慣、生活方式等等,是受這個人所處的地域影響的,就像北方人吃麪南方人吃飯一樣。作家的語言習慣,創作風格是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的,和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所置身的語言氛圍相關聯。

老舍的青少年時期,是在北京度過的,在這裏學習、生活。他在私塾裏念過“四書”、“五經”,在新式學校裏唸完國小、中學,後以優異的成績從北京師範學校畢業,歷任國小教員、校長、勸學員、教育部的公務員等。因不滿教育界的黑暗現狀,憤然辭職。他的文學創作天賦,在讀國小時就已暴露出來,得到老師較高的評價。

在北京起源後波及全國的“五四”運動,讓老舍在思想上產生“大地震”,並決定了他以後的人生方向。這給他創造了成爲作家的條件。他回憶道:“假若沒有‘五四’運動,我很可能終作這樣的人;兢兢業業地辦國小,恭恭敬敬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如此而已。我絕對不會忽然想去搞文藝。”

老舍成了一名作家,是歷史的必然和個人選擇相結合的結果。老舍在天津南開中學教書,發表了第一篇小說《小鈴兒》。三年後,《老張的哲學》在《小說月報》上連載,引起文壇的關注。

1924年夏天,老舍離開北京,前往英國,執教於倫敦東方學院。這一離開,迫使作家對北京進行遠距離的梳理,爲以後的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老舍在北京生活了整整26個年頭。北京之於老舍猶如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風俗,它的傳統,它的豐富的平民生活,深深地埋在他的心底。

綜觀老舍一生創作的`作品,其最成功最有感染力的作品都是以京味語言寫就的,以北京爲背景的。追溯老舍小說的京味淵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家在北京生活姿態成功地融入到作品之中。這需要悟性和能力。

(二)幽默是老舍小說的突出特色。

如果說京味是老舍小說的畫布,那麼幽默則是這塊畫布上一副美麗的畫。換句話說,京味是底色,幽默則是附着在底色之上的亮色。

對於幽默作家有一個不斷摸索、不斷改進的藝術歷程。幽默的筆調,老舍在成名作《老張的哲學》中就已顯露出來,此後,《趙子曰》、《二馬》等,幽默的風格一直貫穿始終。

作家的幽默是從何而來的呢?應該說,老舍的幽默是他的智慧象徵。他的幽默具有批判的特色,在小說中,作家智慧的成份多於情緒。處處表現出的,是他的迅捷的思想、豐富的觀念,他始終在一個知識分子的立場上,看社會上的一切。

在當時的社會,敢以筆作槍來戰鬥的,只有魯迅。他敢於同社會的黑暗、腐敗作堅決的鬥爭。但老舍卻不同,比之於魯迅,老舍更具有柔韌性。他不敢抱有什麼理想的夢,也不作勇敢的戰士,只是在和平溫良的態度下,對所有不順眼的事,抑制不住那哭不得笑不得的傷感而已。這傷感怎麼來流露?老舍選擇了幽默。

在當時社會,幽默既是對黑暗的妥協,又是對黑暗的抗爭。這代表了作家的獨特人格,同時也涵蓋了作家鮮明的藝術特色。老舍先生曾一度中斷了幽默,比如寫《大明湖》。創作這部小說的時候,老舍目睹了“五卅”慘案,怎麼也幽默不起來。之後的《貓城記》也延續了這一局面。

幽默是老舍小說的突出特色,通過幽默,老舍先生的小說逐步走向圓熟。幽默與老舍的性格,爲人處世方式,對待社會的態度相吻合,二者渾然天成。老舍在自己的小說創作中立下了幽默的基礎,並寫就了圓熟之作《離婚》,至此,老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引領京味幽默。

老舍小說藝術淺析 篇二

摘 要:老舍的文學創作具有很高的價值,他的文學作品體現了整個中國現代文學的民族化和大衆化。老舍先生的創作非常廣泛,有大量享譽中外的話劇,有爲數可觀的散文和通俗文學作品,但更能集中體現作家思想深度和藝術風格的還是他的小說創作。本文粗淺地剖析了老舍小說創作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小說藝術 老舍 形式研究

有關我的母親老舍原文賞析 篇三

【散文簡介】

《我的母親》是小說家老舍的作品。《我的母親》是一篇質樸無華、情真意切的回憶母親的散文。 文章中體現了母親對子女的舐犢之情,子女對母親的感激、懷念和讚頌之情。老舍細細地描述了母親的性格,她勤勞、熱心、疼愛兒女。母親給他的是“生命的教育”。

這篇文章的風格是純樸而清新的。語言隨情而發,自然樸素,字字句句都是濃得化不開的情深之語;結構任性而爲,平實流暢。結尾處,一聲沉痛的嘆息,明白如話,卻是意悲而遠,感人至深。

【創作背景】

老舍自幼喪父,由母親獨自帶大,和母親有着無比深厚的感情。老舍的母親於1942年夏季病逝於北平(今北京)。當時老舍孤身一人在中國抗戰大後方從事抗戰文藝創作和組織工作。最初他的家人沒敢把母親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訴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獨痛苦,於1942年12月26日纔在家信裏透露噩耗。本文便是老舍爲紀念母親而寫。

【賞析

母愛是人類最神聖的情感,具有永恆的人性魅力。歌頌母愛、懷念母親便成爲許多文學作品的主題,很多作家以自己的切身體會抒寫母子情深,老舍先生的《我的母親》,即是這樣一篇質樸感人的回憶散文。

《我的母親》向我們展示了一位普通勞動婦女真、善、美的靈魂和作爲母親那博大無私的胸懷;作者在抒寫母子間至愛親情的同時,也袒露了他對母親深切的懺悔之情。我們在作者深沉而熾熱的情感世界中感悟到一個樸素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母親是愛的源泉,她珍藏於兒女的'心底,永不枯竭。

母親對兒女的關愛無須太多的語言,這正是母愛深沉偉大之處。老舍先生能從母親無言的表情和舉動中體悟到這份真情。

老舍幼年失估,對母親有着極爲深厚的感情,這是天性中兒女對母親那份割不斷的親情,更是母親淳樸的心靈和深沉的母愛,如清泉、如甘露,流進作者的心田,成爲他一生汲取不盡的生命的源泉:老舍的軟而硬的性格,樂於助人、熱心公共事業的品質,勇敢面對困難的生活態度甚至他那愛清潔的生活習慣都來自他的母親,一位平凡的女性。

作者的筆不僅探人到母親的內心世界,展示她淳樸而美麗的心靈,特別是那份耐人咀嚼回味的對兒女的深情; 同時,那支筆又無情地解剖自己。老舍早年出國任教,回國後又爲抗日救亡運動四處奔波,無暇回家陪伴和侍奉老母,爲此,他一直懷着負疚感;而在母親去世一年後方纔得知噩耗時,他的愧疚和悔恨之情達到高潮,無情地折磨着他的靈魂。他將自己比作插在瓶中的花草,“ 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他心中強大的根是慈祥的母親,失去了慈母,他的心將作無根的漂泊。

母親帶着遺憾而去,留給兒子的是無盡的思念和深深的自責,這複雜的內心感受又豈是言語所能描述? 惟以“ 心痛” 二字結束全文,但言盡情未了,給讀者留下一道人生思考題:母親爲兒女付出的是多少? 兒女回報於母親的又有幾許? 這或許是永遠的不等式吧。

【我的母親 原文節選】

母親的孃家是北平德勝門外,土城兒外邊,通大鐘寺的大路上的一個小村裏。村裏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馬。大家都種點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與我同輩的兄弟們,也有當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當巡察的。他們雖然是農家,卻養不起牛馬,人手不夠的時候,婦女便也須下地作活。

對於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點。外公外婆是什麼樣子,我就不知道了,因爲他們早已去世。至於更遠的族系與家史,就更不曉得了;窮人只能顧眼前的衣食,沒有功夫談論什麼過去的光榮;“家譜”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沒有聽說過。

母親生在農家,所以勤儉誠實,身體也好。這一點事實卻極重要,因爲假若我沒有這樣的一位母親,我以爲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個折扣了。

母親出嫁大概是很早,因爲我的大姐現在已是六十多歲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還長我一歲啊。我有三個哥哥,四個姐姐,但能長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與我。我是“老”兒子。生我的時候,母親已有四十一歲,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閣。

由大姐與二姐所嫁入的家庭來推斷,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裏,大概還馬馬虎虎的過得去。那時候定婚講究門當戶對,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開過一間酒館,他們都是相當體面的人。

可是,我,我給家庭帶來了不幸:我生下來,母親暈過去半夜,才睜眼看見她的老兒子——感謝大姐,把我揣在懷中,致未凍死。

一歲半,我把父親“克”死了。

兄不到十歲,三姐十二三歲,我才一歲半,全仗母親獨力撫養了。父親的寡姐跟我們一塊兒住,她吸xx,她喜摸紙牌,她的脾氣極壞。爲我們的衣食,母親要給人家洗衣服,縫補或裁縫衣裳。在我的記憶中,她的手終年是鮮紅微腫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兩大綠瓦盆。她作事永遠絲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戶們送來的黑如鐵的布襪,她也給洗得雪白。晚間,她與三姐抱着一盞油燈,還要縫補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終年沒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還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舊的,櫃門的銅活久已殘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沒有塵土,殘破的銅活發着光。院中,父親遺留下的幾盆石榴與夾竹桃,永遠會得到應有的澆灌與愛護,年年夏天開許多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