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再別康橋朗誦(精品多篇)

再別康橋朗誦(精品多篇)

再別康橋朗誦 篇一

我們首先從詩歌的寫作背景入手。縱觀全詩,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對康橋的深深眷戀,而這種眷戀有至少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正是康橋水開啓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蟄的其心中的詩人天命,徐志摩對這個也是肯定的;其二,徐志摩的政治、文藝、傳統道德等思想都爲康橋思想文化所制約以至支配,徐志摩的思想已經是康橋文化的產物和標本,所以其對康橋的情感必然是濃厚的;其三,在劍橋大學,徐志摩遇到了林徽因,也可以說正是在這時,徐志摩才真正開始寫詩。康橋有徐志摩太多太多的美好回憶,如今徐志摩故地重遊,自然是心緒萬千,所以從朗誦的角度看,全詩的節奏應該是舒緩的,抒情的。

從全詩的結構上看,《再》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之音,又契合着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

詩的第一節,前兩句旋律上帶有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是整個《再》樂章的'小提琴撥絃部分,是作者飄逸的風度音樂化,我個人認爲,這三句應該採用說話式朗誦方式,就像是與老友道別,又不知何時再能重來的留戀和無奈的感覺。用盡可能低沉的聲音把詩人那種清風一樣來,又悄無聲地遠去,至深的情思,竟在揮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的感情朗誦出來。

第二至第六節,描寫的是詩人在康河裏泛舟尋夢。披着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小潭,一一映入眼簾,在這五節中,作者的意象有金柳、青荇、小潭等,詩人又在第二節中放入了兩個暗喻,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成“夕陽中的新娘”是將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浸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變成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使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作者與康橋儼然成爲一對情侶,詩人極其所能讚美它,也不能讚美其萬分之一,因此從第二節至第四節,作者的感情不斷昇華,此時應該是《再》的小提琴滿弓奏,我們在朗誦這三節時,可以儘可能地舒緩,輕鬆,稍有起伏當然更好,例如“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可以作爲一個小高潮處理,這句是作者對康橋情感的直接表露,是作者甘心爲康橋付出一切的熱烈情感。

第五節應該被重點賞析,這節中,詩人翻出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這幾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這一節是詩人全詩的感情爆發點,面對如此美好的康河夜,作者想放歌,因爲只有歌聲才能表達出作者此時的心情,但是他又頓時啞口了。

第六節裏,詩人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因爲這樣的康橋不允許他放歌,這樣的景緻不答應他放歌,詩人慾歌而不能歌,一如詩人想留而不能留的矛盾心境,讓人扼腕,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呢?這兩節詩是最考驗朗誦者功底的,也是這首詩之所以征服萬千讀者的原因所在,我個人比較喜歡徐濤朗誦的《再》,他將壯麗的“星輝斑斕裏”升調高昂上去,猶如長號圓號與大鼓齊鳴,又將“放歌”二字急轉下落,加之其滄桑的喉音,是一種羣響畢絕,唯有大提琴一個半弓的絕妙,我稱之爲天籟。

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節起迴環效應,瀟灑而來,又瀟灑而去。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需贅言,既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詩人的詩到此結束了,但是,其情未絕,仍然在康橋的上空徘徊,朗誦這收尾節時,我們同樣也要達到繞樑三日的效果。

全詩一氣呵成,蕩氣迴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描述,用茅盾的話說:“不是徐志摩,做不出這首詩!”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這首詩的思想,胡適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麼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已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

再次縱觀全詩,我們可以看到徐志摩對詩的藝術主張,即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每一個詩行,每一節詩我們都能發現這“三美”的存在,而事實上,這“三美”組成的詩確實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再別康橋》不愧是徐志摩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

再別康橋朗誦 篇二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軟泥上的青荇⑴,油油的在水底招搖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支長篙⑶,向青草更青處漫溯⑷;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爲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朗誦:

再別康橋》就像是一首蕭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六七個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 詩的題目和作者可以用平淡、正常的語音和語速讀出來:“再別康橋,作者徐志摩。”較長的停頓之後,輕聲讀出第一節:“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其中讀到三個“我”時,都要作短暫停頓,“走了”與“正如”要連讀,以表現出詩人感覺在康橋的時間太短,不忍心離去之情。也因此,最後一句“作別”、“西天的”都要稍作停頓。詩的第一節在旋律上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 詩的第二節的節奏要比第一節快一些。其中要在“心頭”作略爲明顯的停頓,其他的停頓按照正常情況,另外,“金柳”與“是”,“豔影”與“在”要連讀,以此誦讀處理來表現出詩人對金柳及其倒影的喜愛與難忘。詩的第二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 詩的第三第四第五節,詩人的感情不斷地走向激動、高亢,所以,誦讀的速度應逐漸加快,語調也應該持續提高,要在第五節的最後一句達到全詩的頂點。其中,第三節的“軟泥上的”、“油油的”、第二個“在”、“甘心”都要作短暫的停頓,“青荇”與“油油的”要連讀,而“甘心”要重讀。 第四節的“不是”、“是”、“在”、“沉澱着”、“似的”等詞語都要作短暫停頓,而“彩虹似的夢”要重讀,語速要慢。 第五節整個一節的語速都要比其他節慢,語調要高,“撐”、“向”、“青草”、“更青處”、“滿載”、“一船”、“在”、“星輝”、“斑斕裏”、“放”等詞語都要作短暫的停頓,此節的後面兩句都要重讀,而最後一句應該用語調的最大聲來讀,這是詩人感情發展的高潮。 詩的第六節詩人由夢幻回到現實,想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情緒低落下來。因此,第六節的語速要慢,語音要低。其中“但”、“我”、“不能”、“悄悄”、“夏蟲”、“也爲我”、第二個“沉默”等詞語作短暫的停頓。而兩個“沉默”應該連讀,以使聽衆能體味出詩人離別的惆悵。詩的最後一節誦讀的處理技巧與第一節相同,三個“我”與“不帶走”、“一片”作短暫停頓,“走了”與“正如”連讀,首尾兩節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支長蒿,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爲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以上內容爲應屆畢業生網分享給大家的再別康橋朗誦!

再別康橋朗誦 篇三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爲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對於朗誦詩歌,一定要知道詩歌所表達的感情。應屆畢業生網小編收集了《再別康橋》的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你的滿意,是小編最大的動力。

文學賞析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着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爲後面的描寫佈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爲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心頭盪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裏“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盪漾”,把牽掛表現得非常形象。他運用的手法是比擬(擬人、擬物)。這節與第三節詩聯繫緊密:“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第三節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着詩人的到來。還有,它並沒有完全脫離中國詩歌的意境,它和中國的古詩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節是化客爲主,第三節是移主爲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這兩句詩正好表現出徐志摩和康橋的密切關係。這就是所謂的: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的風光中,抒發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第四節是轉折點:“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這節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徵手法的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這個“揉”寫的'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的破滅。聞一多先生紀念他的長女夭折時寫了一首詩,曾用了一個比喻:“像夏天裏的一個夢,像夢裏的一聲鍾。”說明夢境是美好的,鐘聲是悠揚的,然而是短暫的,所以彩虹似的夢似美麗而短暫的。1927年徐志摩的夢想破滅了,又與陸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節,“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這節詩是徐志摩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了兩年。他那時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懷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的生活,帶有象徵的意味。

過去的已經成爲歷史,回到現實仍然是哀傷,所以“悄悄是離別的笙蕭,夏蟲也爲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第六節詩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現了徐志摩對康橋的情感,集中表現了離別的惆悵。這節詩就需要聯繫別的詩,包括古詩來理解。“悄悄是離別的笙簫”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蘇軾的《前赤壁賦》中描述了蕭聲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聲是歡悅的,所以“簫”來比喻“悄悄”來說明詩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動作帶有詩人的感情,接着"夏蟲也爲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歌講究精練,一再重複“沉默”“悄悄”“輕輕”,是強調重點,並不是浪費語言。

其實“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中的語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再如蘇軾的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他回憶他的妻子王弗死後的十年,回憶他們相見的時候“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此處無聲勝有聲”,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使用反襯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開,可惜好友欲離我而去。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下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內”。“不着一字,盡得風流”往往用在評價詩,意思詩不說愁,卻把愁表現得最爲恰當,看着朋友走掉,長久孤立的站着,表現感情的深厚。如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即抒情”。所以“唯見長江天際流”有很深長的意蘊,又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都是這樣的好詩詞。說沉默時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達時機、船都已走了,但送別的人佇立不動,若有所思。結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康橋尚且如此,詩人何以堪?實際反襯了詩人對康橋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帶着詩人的主觀感情了。

第七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雲彩”有象徵意味,代表彩虹似的夢,它倒映在水中,但並不帶走,因此再別康橋不是和他母校告別,而是和給他一生帶來最大變化的康橋文化的告別,是再別康橋理想。

《再別康橋》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新月詩派的“三美”,即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音樂美是徐志摩最強調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後一句是反覆的,加強節奏感,且其中的詞是重疊的,例如“悄悄”、“輕輕”、“沉默”,再者每句詩換韻,因爲感情是變化的,所以不是一韻到底的。再是音尺,“輕輕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潑好動的性格,再是壓韻。所謂建築美,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視覺美,音樂是聽覺,繪畫是視覺,視覺美與聽覺美融通,讀起來纔會感覺好。再談到繪畫美即是詞美,如“金柳”、“柔波”、“星輝”、“軟泥”、“青荇”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動態感和柔美感。

這三者結合起來,徐志摩追求“整體當中求變化,參差當中求異”,顯示出新月似的特點和個性,概括爲: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飄逸的風格。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爲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臺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爲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築美。詩的語言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伴隨着情感的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悅耳徐緩的散板,輕盈婉轉,撥動着讀者的心絃。

再別康橋原文朗誦稿 篇四

再別康橋原文朗誦稿

《再別康橋》是現代詩人徐志摩膾炙人口的詩篇,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爲大家分享了再別康橋原文的朗誦稿,一起來看看吧!

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樹下一潭

不是清泉石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

尋夢

撐一隻長蒿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在斑斕裏

在斑斕裏放歌

但是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離別的笙簫

夏蟲也爲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但是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離別的笙簫

夏蟲也爲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但是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離別的笙簫

夏蟲也爲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鑑賞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寫於他第二次歐遊歸來之時,實是回憶之作。“康橋”今通譯劍橋,是英國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在倫敦北面八十公里左右,靠近康河(劍河),以劍橋大學馳名於世。一九二○年九月徐志摩因景仰羅素,放棄了他在美國即將獲得的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學位,前往英國,想成爲羅素的弟子,但羅素因在歐戰時力倡和平而被康橋的三一學院解聘,離開了康橋。徐志摩只好當一名沒有學籍的選修生,在康橋度過了一年(1921—1922),攻讀經濟學碩士學位。本詩作於1928年秋再次訪問母校後的歸途中。

第一節歷來爲人傳誦:“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詩中連用三個“輕輕的”,將離別時依依之情表現得含蓄委婉。“西天的雲彩”這一色彩鮮明的特定意象,表現出詩人依依難捨的、眷戀的情懷。這節以輕微跳躍的節奏,托出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了抒情的基調。

第二節至第五節中,詩人描繪了康橋迷人的景色。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樹下的清泉以及小船、星輝,這些美妙的景物,幻化出記憶中的康橋的斑斕的色彩和夢一般的情境。

第二節,寫了岸邊柳樹倒映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豔的新娘。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

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在這仙境般的地方,詩人受到感染,情願做一條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愛撫。“招搖”二字,生動地寫出康橋對詩人的歡迎態度;而“甘心”兩字,也正寫出詩人對康橋的。永久戀情。

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參照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見(《語文讀本》第三冊),可知道所謂“榆陰下的一潭”即指拜倫潭,在康河上游,相傳拜倫曾在那裏遊玩。那榆樹濃陰覆蓋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可以讓人想象那五彩斑斕的景色充滿了多麼醇厚的詩意!在這裏,詩人融情入景,詩人的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五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詩人似乎已經忘記了他要離別康橋而去了,他撐着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去尋他“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詩人的快樂到達頂點。

第六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想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情緒低落下來,消失了的夢竟無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別離的笙簫,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就連青草叢中的夏蟲似乎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爲他保持沉默。往日歡愉的康橋,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爲詩人的離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將詩人靜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極致。

詩人把笙簫、夏蟲乃至整個康橋都賦予了人的性靈。笙簫悄悄奏着婉轉的別離曲,夏蟲爲之沉默,康橋也爲之沉默,從而使高度意象化的情與景渾然爲一,表達出詩人醇真濃厚的離情別緒。

第七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裏,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詩人在第一節中巧妙地將氣氛、感情、形象揉合在一起,把讀者引進到一個色彩鮮明、線條清晰又顯得飄逸迷茫的境界,給全詩奠定了一種“哀而不傷”的基調。

詩人善於將人格化的景物與內心情感的描繪相融合,盪漾在心頭的金柳的豔影,勾起“我”遐想的招搖的青荇,幻化出彩虹般夢境的清泉,載着“我”在星輝下尋夢的小船……這些都飽含着詩人對康橋別樣的感情。

這首詩抒寫的是離情別緒,詩中並沒有深邃的哲理,但全詩感情真摯,表現細膩,因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