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再別康橋》課堂實錄精品多篇

《再別康橋》課堂實錄精品多篇

《再別康橋》課堂實錄 篇一

學習目標

1.感知新詩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特點。

2.掌握新詩的鑑賞方法。

3.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及其作用是重點

2.通過品味語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難點。

一、背景知識

1.新月派簡介

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新詩團體,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爲徐志摩、聞一多,成員有胡適、梁實秋、陳西瀅等。他們不滿足於新詩的過於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聞一多。他主張新格律詩要保持整齊的外形,講究音節和押韻,講究詩的詞藻,創立了“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論,對中國新詩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序,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19xx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週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並出國遊歷英、美、日、印諸國。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爲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爲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他的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爲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3.作品時代背景

1918年徐志摩留學美國,1920年又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他邂逅了林徽音,他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隨意選科聽課,度過了一年多真正悠閒自在的日子。據他後來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詩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而在國內他所面對的現實是:在康橋遇見的才女另嫁他人,自己與不相愛的人結婚。時代的風雲讓作者感到無所適從,理解爲詩人面對變幻莫測的時代風雲,脆弱、迷茫,不知如何是好。於是當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二、基礎知識

1.字音字形辨識

青荇(xìng)漫溯(sù)長篙(gāo)滿載(zài)河畔(pàn)斑斕(lán)

2.詞語辨析

①斑斕     斑駁

“斑斕”指燦爛多彩,多用於書面語。“斑駁”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種顏色,花花搭搭的。

②盪漾     動盪

“盪漾”指(水波)一起一伏地動。“動盪”指波浪起伏;比喻局勢、情況不穩定。

三、學法指導

1.反覆朗讀直至成誦,有助於把握作者在本詩中情感的轉換。

2.從分析語言入手,學會咀嚼語言,分析不同詞語呈現出的不同意味。

3.運用“三美”理論體會本詩,從韻律、形式、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四、問題導航

1.試着標出本文的韻腳與節奏,體會它的音樂美。

2.兩首詩都有一點感傷,它們的感情一致嗎?

3.《再別康橋》第一節用的是“輕輕的”,爲什麼到第七節改用“悄悄的”呢?

4.你認爲兩首詩哪首最打動你,爲什麼?

五、課外拓展

1.比較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體會語言特點。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六、自我檢測

1.給下列字注音

朔月(      )漫溯(      )長篙(      )蒿萊(     )嵩山(      )枯槁(      )

記載(     )河畔(      )挑釁(     )斑斕(     )無恥讕言(        )

波瀾(     )

2.文學常識

①徐志摩,是      派詩人,除《再別康橋》外,他的《      》一詩也很有名。康橋今天稱爲_______,徐志摩曾在那裏留學。1925年和1928年,他出國途經英格蘭,兩次重訪母校。本詩是他1928年故地重遊後在歸國的輪船上寫的。

3.《再別康橋》全詩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基本上六七字(間有八字句),參差變化中見整齊,具有建築美。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如“輕輕”“悄悄”等疊詞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使詩歌具有音樂美。你能說說本詩的繪畫美體現在哪裏嗎?

參考答案

1.朔月(shuo)蒿萊(hao)嵩山(song)枯槁(gao)記載(zǎi)河畔(pàn)挑釁(xìn)

斑斕(lán)無恥讕言(lán)波瀾(lán)

2.新月 偶然、我是一片雲 劍橋

3.繪畫美:七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詩人使用了色彩絢麗的詞語給人帶來視覺上美的享受。還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畫面具有流動的美。

《再別康橋》課堂實錄 篇二

【案例題旨】

《再別康橋》是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它猶如一首輕柔優美的小夜曲,詩人的自由天性、瀟灑飄逸的風格與康橋寧靜優美的自然風景融會成了別具一格詩境之美。一直吸引着無數的讀者,讓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問題有:

1.教學條件下的詩歌教學應該讓學生得到什麼?如何得到?

2.教師在學生學習體悟過程中起什麼作用?運用教學策略的基本途徑有哪些?教學策略對於學生自主學習具有何種意義?

3.如何讓學生有效地學習知識?

【案例背景】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運用詩歌的意象和象徵這一鑑賞詩歌的入門方法,研究、探討現代詩歌,體會詩歌的意境之美。本課學習目標則定爲: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2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A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B通過教師的指導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優秀文學作品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寶貴結晶。文學欣賞活動是欣賞主客體相互呼喚、適應、契合的結果,一方面欣賞主體有某種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賞客體對主體具有吸引力。教學條件下的文學欣賞活動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認識學習者已有的學習基礎及知識背景。高二學生已具備相當的鑑賞能力。讀解文本的“語表層”幾無困難。但正是由於對內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們產生滿足感,失去進一步鑑賞的興趣與動力。因此教學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強化並保持學生對鑑賞活動的需求。教學策略之一是使教學內容“陌生化”,即拉開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產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從而,讓距離去調動學生。讓學生在鑑賞過程中不斷探究並發現文本的魅力。

據此,本案例設計以學生的自我鑑賞爲起點,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組織教學內容。以誦讀爲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爲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讓學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義,建構知識,最終實現提高鑑賞能力並獲得整體發展的目的。課時目標、內容如下:

一課時,以誦讀領起,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爲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教會學生詩歌鑑賞方法,通過對意象、意境的具體分析來幫助學生解讀作品。

【案例實錄】

導入新課後,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在此基礎上提問:《再別康橋》在你的心裏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它美在哪裏?學生展開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語言美。

片段一:

師: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

生:徐志摩筆下的離別像暮春裏牧童的笛聲,既讓人欣喜又讓人傷感。

師:能結合詩歌具體談談麼?

生:詩歌的感情從惆悵到熱烈,在第五節達到高潮,在第六節陡然低落,沉浸於寂然,只能帶着無限的悵惘離去。這種感情的變化正是基於對康橋的不可遏制的愛,這種愛讓人歡喜讓人憂。

片段二:

師:這種感情是直接表達出來的嗎?

生(1): 不是。

生(2):感情是蘊含在景物描寫之中的。

師: 對,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生(3):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

師:意象的組合就是意境,請大家用散文詩般的語言描述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歌情感。

氣氛非常活躍,想象異常豐富,大家沉浸在創造的歡樂和對意境的描述所產生的愉悅中。

這節課結束了,但學生們似乎還沉浸在詩歌優美的意境之中,詩歌像拋向湖面的石子,在每個學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漣漪 。那純美而又憂傷的旋律與情感感染了每一個人。

【案例後記】

《再別康橋》是說不盡的,儘管在短短的一節課中,學生領略了這一藝術精品的風采,但認識的只是冰山一角。案例的操作必須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主線,努力“刪繁就簡,避熟就新”,帶着教材走向學生,使學生學得樂,學得深。要激發、調動學生思考,關鍵是要將一定的學習目標轉化爲問題,通過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將主體鑑賞活動始終置於“最近發展區”,以最終實現有所發現的預期結果。在動態的多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重視對學生思維行爲的引導、點撥,進行有效的課堂調控,使鑑賞活動始終圍繞一定的目標展開,通過“追問”實現“有效學習”是十分關鍵的。案例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具有全新的理念,得當的方法和機敏的應變能力。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圖體現“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

首先,學生的鑑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而發現的,在課堂上,鑑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鑑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爲主體“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爲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教學條件下的鑑賞活動,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策動並促成主體鑑賞。案例中教師始終做到:既不將知識和盤托出、全盤授予,也沒有簡單地設置學習目標或用指令性任務去驅動學生鑑賞,而是努力將一定的教學內容問題化,用問題驅動學生進行鑑賞實踐。以對問題的探究——展開問題或解決問題爲途徑,從而實現了一定的教學目標。在主體活動過程中,教者以調整難度,提供支持,激勵疏導等方式給活動以切實的幫助,這種幫助正如不斷地向燃煤鼓風輸氧,使煤得以充分燃燒。這樣的教學過程使主體情知互補,心智並進,思維、語言、情意、品質得到同步協調發展,爲主體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案例中“意象與意境”這一文學知識,教師不是用定論的方式傳授,而是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感悟自己去發現知識。這樣,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某一知識結論,同時經歷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切合了“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這一時代要求。與單向且被動參與教學過程相比,這種知識獲取過程具有明顯的優勢:它使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它決不是一知半解的,更無需死記硬背,因而是一種“優質”的知識;學習者親歷知識的發生、創造過程,由此形成並擁有的知識具有極高的遷移價值,因而是一種“活化”的知識;另外,學習者在獲取“意象與意境”這一知識的過程中,經歷了類似於科學發現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過程,而這些方式是解決各種問題以及將來從事探究工作所必需的,因而還是一種極具可持續發展意義的“長效”的知識。

在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的意境這一環節時,學生參與意識積極而強烈,思維活動敏捷而深刻,優美而豐富的語言更是令人讚歎。這一切昭示着這樣一個事實:學生有思想的慾望並且能夠思考,善於思考。他們的頭腦不是一個等待灌裝的容器,而是等待點燃的火把。從案例中,似乎還可以看到“燃燒”的實現,這是教師運用開放式的問題,開放式的點拔,以至開放式的評價的結果。開放,使學生擁有一個選擇的空間,因而纔有一份主動,一份生動。

雕塑大師羅丹說:生活中不時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教學亦是如此。

《再別康橋》課堂實錄 篇三

(投影演示《詩歌鑑賞》。)

情感    情是詩之胚

景物    景是詩之媒

(聽聽錄音《再別康橋》,活躍氣氛)

教學過程 :

師:同學們,我們都知道剛纔聽的這一首歌,它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一首現代詩歌。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這首詩,走進現代詩歌。

(投影課題《再別康橋》)

師:請同學們說說你所知道的徐志摩,你所知道的《再別康橋》。

生: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 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22年8月辭別劍橋啓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爲主要成員。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等。

師:你的瞭解很詳細,同學們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說一說你心中的徐志摩?

生(1):他是一位天真無邪,崇尚自由、平等、博愛,追求人生真諦的的詩人。

生(2):一位天才詩人。

師:對,一位天才詩人,也是一位純淨的詩人。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投影的第二節。

(投影詩人介紹)

生:他曾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師:康橋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重要的文化情結,也爲我們留下了這一篇偉大的傳世之作。下面請聽詩歌朗讀,注意朗讀的節奏,說說你最喜歡本詩的哪一節。

(學生聽老師朗讀)

生(1):第一小節,詩人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

師:對,詩人用三個“輕輕的”爲全詩創設了寧靜和諧的氛圍,也爲全詩奠定了哀而不傷的基調。同學們後面回答問題,儘量用自己的話來回答,哪怕是錯了的見解,好嗎?

生(2):第二小節。詩人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爲“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事物,表大了詩人對康橋的喜歡。

(生自發鼓掌)

師:同學們的掌聲肯定了你的回答,現在,請你把這一節有感情地緩慢地讀一遍!

(生讀。)

師:不錯,讀出感情來了。不過“那”字後面稍作停頓,這一句低一點,後面一句稍高一點,再讀一下,好不好?

(生讀。)

師:詩人將 “金柳”比喻爲“新娘”,這一意象有什麼好處?

生:“新娘”非常的嫵媚、嬌美。

師:“夕陽中的”,更體現出她的“溫潤”,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同學們,還有嗎?

生(3):第六小節中“夏蟲也爲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千言萬語的送別之語!

師:很好,從詞的角度來分析情感,你看這個“也”字說明了什麼?

生:說明康橋的一切都爲了詩人的離別而沉默,連夏日的夜晚最熱鬧的夏蟲也受到了感染,以寧靜來送別詩人。

師:分析很到位,請你把這一節讀一下。

(生讀。)

師:“但”字後面稍稍停頓一下,“悄悄”連起來輕一點讀,最後一句高一點,體現詩人的那一份不捨的感情。再讀一下。

(生再讀。)

師:不錯,這位同學你還要說什麼?

生(4):我喜歡第四小節。

師:好,先請你讀一下。

(生讀。)

師:“揉碎在浮藻間,”可以讀得激昂一點,“沉澱着彩虹似的夢。”讀得舒緩低沉一點。請你說一說它的好處。

生: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榆樹下的青潭中,特別是您剛纔說的朗讀,這一節節奏很優美。

師:不錯,同學們想一想,“夢”這一意象有什麼特點,而詩人竟然用 “沉澱” 一詞,是否矛盾?

生:詩人在康橋時期建立的對自由、理想的追求的“夢”,但在回國的幾年中破碎了,所以詩人這一次來到母校,把這一個“夢”沉澱在他所心愛的康河中。

師:好極了。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還有人說詩人用 “沉澱” 一詞是表達他對康橋的濃厚的愛戀。所以對詩歌的解讀不一定是一種說法,關鍵在於你的言之成理。請大家帶着自己的理解齊讀一下。

(生齊讀。)

師: 同學們學了這幾節,能不能據此說一說這首詩的特點呢?

生(1):節奏輕盈舒緩,情感與景物和諧統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生(2):這首詩感情很真摯。郭沫若說“詩的創作貴在自然流露。詩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當摻以絲毫的矯揉造作。我想新體詩的生命便在這裏。”

師:兩位同學很好地總結了詩歌的特點,鑑賞詩歌時,要特別注意:情感 (情是詩之胚)和景物(景是詩之媒)(投影)這兩個要素。接下來請我們帶着自己的理解將自己喜歡的那一節改寫成一段情景性的描寫。

(學生寫作,教師行間巡視、指導)

師:現在我們請同學們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1):我改寫的是第一節:再次作別母校,心中頓生萬千離愁,正如我輕輕踮着腳尖像清風一樣來,又悄無聲息的離開,那至深的情思竟在招手之間換着了萬千的雲彩。

師:同桌,請你來說說他寫的作品。

生:他寫得感情真摯,符合本首詩的寧靜、憂傷的氛圍。

師:不錯,不過老師給你提一點,你寫的這一節僅僅是對第一節的解釋,而未能抓住它的情感通過情景來描寫,給人形象的感知。下一位?

生(2):我改寫的是第二節:夕陽下,河水盪漾着輕輕的波紋,和邊的垂柳隨着微風輕輕的搖擺細細的柳枝,夕陽彷彿給她披上金色的細紗,而她卻搖搖身子,扭扭腰,就像一位待嫁的新娘對着鏡子打扮着自己,到處充滿了浪漫的氣息。

(生自發鼓掌。)

師:同學的掌聲給了你肯定,不過“搖搖身子,扭扭腰,”不大符合“新娘”這個意象,同時也不符合這首詩的寧靜、憂傷的氛圍。老師也改寫了第三節供同學們參考。

(投影:微風輕拂,水波輕漾,那些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像在輕舞,又像是嬰兒在母親的懷中撒嬌,在這美麗的柔波里,我心甘情願地做她懷中的一條嬌嫩的水草啊!)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帶着我們對這首詩的理解來齊讀這首詩,我給大家配樂。

(生和着音樂朗讀。)

師:節奏是詩歌的表現形式,意象是詩歌的在生命。同學們在朗讀時注意第一和第七小節讀得低一點,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把《送別》給讀一讀。

(投影,生齊讀。)

送  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師:《送別》也是一首現代詩歌,同學們看第一節,“長亭”“古道”“芳草”“晚風”“柳”“笛聲”“夕陽”這些景物詩人將它們用進了詩,創造了一個離別的意境。接下來請大家仿造這首詩的形式,選擇恰當的景物寫一首送別詩。注意要根據情感選擇好意象,每一韻內前面的意象要和後面的意象有相似和相關的關係,同時要注意句式的一致。

(學生在仿寫《送別》)

師:請同學們上來交流!

生(1): 明月稀/野渡橫/江天一纖塵/凝雲空山頹不流/溼霧掩曉晨/西風漸/落葉飄 /別後難相見/徐行不計山深淺/千里共嬋娟。

(生自發鼓掌。)

師:你剛纔給她掌聲,請你說說爲什麼?

生:他寫得很感人,特別是這些意象給人一種憂傷的感覺。

師:不錯,這位同學能夠從我們古典詩詞中吸取營養寫詩,不過老師給你提一點,“明月稀”不對,只有“月明星稀”,(生笑)“凝雲空山頹不流”改成“空山凝雲頹不流”這樣才符合事物特點,好不好?

生(2):運河畔/荷塘邊/柳絮飛滿天/孤帆倦波夕陽殘/勞歌天外天/天之上/人之間/荷葉碧連天/一首小詩寄深情/今秋別夢寒。

師:不錯,選擇的意象很典型,我們揚州寶應是中國荷藕之鄉,大運河也從我們這裏流過,從身邊的事物寫起。不過你有沒有發現,你的這些意象不是統一在一個時令中的,“柳絮”“荷葉碧”和“秋”,這樣會帶來整個詩的不和諧,同時押韻也要注意一下,改一下好嗎?

師:老師也寫了一首《送別》供同學們參考。

(投影,女生齊讀。)

送  別

西城外,古渡邊,月華流自天;

飛花漫卷鶯聲咽,曉風拂水面。

山盟在,書難託,夢與蝶飄落,

一曲折柳橫塘路,盡目天涯處。

師:同學們,詩不僅可讀、可寫、還可以唱。下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李叔同的《送別》好嗎?

(音樂起,末處漸弱)

師:同學們,對於別離,我們還很陌生,但隨着我們年歲逐漸增大,隨着母校、故鄉的漸去漸遠,我們對別愁的理解會逐漸深刻的。我建議同學們把我們今天的作品集成一個集子,等十年二十年後我們再來讀它,會倍感親切的。

《再別康橋》課堂實錄 篇四

教學目標:1.基礎知識目標:瞭解新文人詩內涵。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新詩的鑑賞。

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再別康橋

一、導入新課:1、大家有沒有看過《人間四月天》?能不能介紹一下。(它有哪些內容,徐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在中國,有錢往往意味着爲所欲爲,意味着揮霍無度,所以中國多的是有錢人但缺少的是貴族。真正貴族出身的人舉止與其他人是不一樣的,更有教養,更親近藝術而遠離金錢。所以中國的社會風氣要想好轉,要想變成受人尊敬的國家,必須有自己的貴族羣落,在西方,貴族影響着整個社會風尚。東歐鉅變之後,俄羅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難,但在和中國接壤的俄羅斯小城,人們看到的卻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禮,(與中國的搶購風對照)照樣進歌劇院,照樣看書,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話:溫飽足而知禮儀。馬斯洛有一個需要層次論,滿足口舌之慾是人最起碼的追求,在溫飽與安全感得到滿足後,人還有歸屬的需要,還有尊嚴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只爲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稱之爲“豬欄的理想”,人還應該有更高層次的追求。有時候,在庸俗與高尚之間,在墮落與追求之間,我們必須有所選擇。所以,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應該竭力培養自己的貴族氣質。這種貴族氣質不是傲慢,而是謙遜,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蕩不羈,而是遵守規則。流氓大亨黃金榮大熱天把衣服從小到下扣得緊緊的,爲什麼?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紳士。泰坦尼克號上的那些紳士,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嚴,把生機留給老人與婦女,而樂隊也照樣在莊嚴地演奏,這就是紳士。比如我希望陳文思同學以後是以自身的魅力,內在的修養去吸引別人眼球,而不是*大聲說話引人注意。

老師補充介紹徐志摩。這個新詩壇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衆情人”。

二、講授新課

(一)朗讀指導

1、 現在大家先聽一首歌曲。然後自己在下面讀一遍。呆會兒哪個同學給大家讀一遍。

指導朗誦:徐志摩是屬於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張三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要讀出音樂美,斷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讀,然後體會三美。

一個同學讀,另一個同學評。如此反覆。

2、第一節應該怎麼來斷句?應該怎樣來讀?

3、這裏還有一個問題,爲什麼詩人一開始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是“我輕輕地走了”,後者更符合語法規範啊。他後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後。

說明:前面講過調整語序的作用,一個是強調,一個是音韻的需要。這裏主要是強調,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康河給詩人留下的最美的印象,就是她的寧靜與和諧,詩人不忍心驚動她的寧靜,打破她這種美。(竹林裏:某某某到此一遊)

4、詩一共分了七節,是不是每一節語調的處理都一樣?一般高潮的時候我們會讀得重一些飽滿一些,在這首詩裏,你認爲哪一節是高潮?爲什麼?

第一段是說我要走了,向你告別。第二至第四節是回憶康橋的美景。因爲回憶美景,作者禁不住激動起來,要撐一支長篙去尋夢,並且滿載一船星輝,在星夜放聲高歌!但是馬上又回到了現實,我不能放歌,我要走了。主體部分作者的感情經歷了幾次變化?分別是什麼樣的變化?

彩夢――――尋夢――――夢醒

關於輕輕的與悄悄的:有一種看法,認爲悄悄,可以理解爲他不願意把來尋舊夢的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願意讓人知道自己複雜的處境和複雜的內心。同時,悄悄也有寂寞的含義,這一片感情領地是屬於自己的,一個感情純真的詩人只能選擇這種告別方式。輕輕則突出寧靜,主要是在一開始營造一種氣氛,而當作者內心經歷了一番狂瀾之後,他的心其實是更加寂寞的。

放朗誦帶,同學們體會。

(二)內容研討

問: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離別往往會使許多東西變得非常美好。那麼,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來代表康橋?

意象分析:

1、金柳。爲什麼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裏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裏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着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 青荇。剛纔講到了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但這裏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爲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裏,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鬆。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爲什麼會在詩人的眼裏變得如此美好?因爲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對於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當它們變爲詩人筆下的形象時,也就飽含了詩人的情感。這時候,我們就稱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爲意象。如果沒有負載這種情感,就只能稱物象了。而這首詩是通過一組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那麼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爲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3、 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其他可能出現的問題:

第六節:爲什麼詩人不能放歌?因爲他馬上就要離開康橋了,一想起離別,詩人的心情馬上變得萬分沉痛。所以詩人說“我不能放歌”。離別時候的沉重壓得人發不出任何聲響。

怎樣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無聲,笙簫有聲,這是一對矛盾,但在作者這裏卻達成了統一。詩人內心一定翻滾如大海,但是離別愁緒壓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簫離別曲只能在心中迴盪。這是多麼沉重的痛苦啊。(別離的笙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實際上在這裏達成了統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離別的笙聲更加劇了作者內心的孤寂)(寂靜區別,無聲音稱爲寂,如萬籟俱寂,而靜則有和諧的意思在裏面,還有一種生機。又如貧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第二課時:主題分析及徐志摩其他的詩欣賞

問:徐志摩爲什麼對康橋如此依戀?(有沒有同學能夠試着說一下?《人間四月天》)

參考:

1、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橋》裏表達了他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 1920年,由於狄更生先生的勸說與推薦,詩人以特別生的資格在劍橋大學讀書,度過了一年多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橋是他經常去讀書、散步,划船的地方,就是在這一段時間內,詩人“慢慢地‘發見’了康橋”,對他充滿了感情,“我不曾知道過更大的愉快。”正因爲如此,詩人第三次歐遊時,一個人悄悄地來到了康橋。然而“會難別易”,短短的停留後,詩人不得不依依不捨地告別康橋。“黯然而銷魂者,唯別而己!”<江淹《別賦》)幾個月後詩人追憶這一次離別時,字裏行間依然充滿了濃濃的眷戀之情。同學們將來也可以寫一個再別鹽外。

在詩人筆下,康橋是有靈魂、有感情的,或者說充滿靈性的。詩的開始用了三個“輕輕的”,彷彿母親怕驚醒熟睡的嬰孩一樣,詩人對康橋的那份憐惜,那份依戀躍然紙上。因爲眷戀,所以當詩人即將離去時, 尋常的景物在詩人充滿感情的目光中也變得不尋常起來。康橋水光瀲灩,美麗中浸看一層悽迷;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歡迎,又像在挽留;榆樹下的清潭,沉澱着往昔的康橋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陳年老窖,發出陣陣醇香……詩人幾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撐一隻長篙,划向康河深處放歌。然而夢畢竟是夢,詩人不得不面對現實,把對康橋的眷戀之情壓在心底,悄悄地離開,不驚醒這裏的一花一草,整個康橋世界都在爲詩人的離去而沉默。全詩快樂與惆悵交織,柔美與傷感並存,優美的景物描寫中寄寓了很深的情意,表現出了詩人對康橋深深的眷戀。

2、 如果僅僅是對劍橋大學的美好回憶,那爲什麼不說我輕輕地揮手,告別劍橋圖書館?康橋的風光是十分優美的,詩人稱康橋爲“全世界最美麗的一條水”。在詩人對康橋的眷戀裏,飽含着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嚮往。這種熱愛與嚮往不是—般人的遊山玩水,而是詩人性情與大自然深深的契合。詩人說過:“我是一個生命的信仰者,我信生活決不是我們大多數人僅僅從自身經驗推得的那樣暗慘。我們的病根是‘忘本’。人是自然的產兒,就比枝頭的花與鳥是自然的產兒;但我們不幸是文明人, 入世深似一天,離自然遠似一天。離開了泥土的花草,離開了水的魚,能快活嗎?能生存嗎?從大自然,我們取得我們的生命;從大自然,我們應分取得我們繼續的資養。”

可見,這裏的康橋世界,已成爲大自然的象徵。康橋世界的自然風光滋潤着詩人的心靈,一次次地給詩人帶來欣喜和快樂;同時也一次次地撫平詩人心頭的創傷,盪滌去了詩人的“苦痛,煩悶,拘索,枯燥”。(我去秦嶺中一遊)所以詩人對康橋的描寫並不是完全寫實的,而是擷取了最具典型意義的幾樣景物,(不是標誌性建築)遺其貌而取其神,精心構築了幾幅色彩斑斕,對比柔和的畫面;夕照河柳,碎影披金;柔波漾漾,水草搖搖:潭映彩虹,浮藻如夢:星落清泉,斑斕多姿……這裏看不到車水馬龍,聽不到嘈雜的市聲,完全是一片幽美迷離的自然世界,是大自然最美的幾個片斷。就連詩人也彷彿踮着腳尖走路,來去無聲,但對大自然的一片癡心卻早就融入到這優美的景色之中了。詩人把大自然看成人類的母親,“我們是永遠不能獨立的。有幸福是永遠不離母親撫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遠接近自然的人們。”難怪詩人在別離之際要感到惆悵了。詩人以至美至純的詩句,表現出了自己對未被世俗沾染的自然之境的嚮往與守護。

3、徐志摩何以如此迷戀康橋?僅僅是因爲在這裏讀過書嗎?顯然不是。是因爲康河的風光秀美嗎?不完全是,須知詩人是南方人,好山好水是見過不少的。翻一翻詩人的散文與書信,或許會找到答案。詩人曾說過;“我這一輩子就只那一春,說也可憐,算是不曾虛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雖則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時期。)我那時有的是閒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獨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記那初春的睥睨嗎?曾經有多少個清晨我獨自冒着冷薄霜鋪地的林子裏閒步……爲聽鳥語,爲盼朝陽,爲尋泥土裏漸次甦醒的花草,爲體會最微細最神妙的春信。阿,那是新來的畫眉在那邊凋不盡的青枝上試它的新聲!阿,這是第一朵小雪球花掙出了半凍的地面!阿,這不是新來的潮潤沾上了寂寞的柳條?”(着重號爲筆者所加。)這一段優美的描寫多麼纖細入微!而那讓詩人“真愉快”和“最感受人生痛苦”的事件到是什麼呢?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詩人就是在那一春愛上了自始至終只把他當作朋友的才女林徽音,並與結髮妻子張幼儀離婚的。在戀愛的人(哪怕是單戀)眼裏,星月,流水,鳥兒,柳條自然不比平時, “說也奇怪”其實一點也不奇怪。1928年的這次康橋之遊,又在很大程度上是爲了逃避陸小曼帶給他的痛苦,想要一個人靜一靜的。他在給英國友人恩濟之的一封信中說: “我這一次故地重遊,是帶着再尋舊歡的癡想的。”那麼此刻想起當年康橋的一段戀情,怎能不令詩人感慨萬千!明白了這一層,再來讀全詩,一定別有一番滋味。那在詩人心頭盪漾的“豔影”,是河畔的金柳,還是昔日戀人的身影?抑或兼而有之?康河的柔波也似乎有了情意,難怪多情的詩人甘心做一條水草。那些痛苦而甜蜜的往事,那—段隱祕的情感雖終究成了—場幻夢,而且被揉碎了,但並未消失,金柳作證,柔波作證,水草作證,彩虹作證,整個康橋世界作證!由於詩人的到來,愛情在康橋回憶中復活,詩人幾乎要泛舟河上,去追逐那些個愉快的日子,然而, “此情可待成追憶”,片刻的遐想更激起了詩人的苦澀與悵惘。詩人不得不離開了,他不願驚醒一切,他要把這座感情的伊甸園永遠地臧在心底,永遠不去破壞它的美好與寧靜。(有一次看“讀書”欄目,講智慧女人,提到了林徽音,就是一個智慧女人,結果獲得了幸福) 陸,林,張

胡適:志摩今年在他的《猛虎集·自序》裏曾說他的心境是“一個曾經有單純信仰的流入懷疑的頹廢”。這句話是他最好的自述。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裏,這是他的“單純信仰”。

決不——決不——志摩最愛他自己的一首小詩,題目叫做“偶然”,在他的《卞昆岡》劇本里,在那個可愛的孩子阿明臨死時,那個瞎子彈着三絃,唱着這首詩: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芒

雲 遊 ----談徐志摩的人生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詩人就這麼悄悄的走了,一心"想飛"的他,一心要"kiss fire"的他,終於在藍天中化作了一團永恆的火焰。他什麼也沒有留下,除了他那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詩。

詩人的一生就象他的一首《雲遊》: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際雲遊

自在,輕盈,你根本不想停流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無阻攔的逍遙

結語:所以在我看來,康橋是徐志摩靈魂的故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靈魂的故鄉,我們的靈魂之鄉在哪裏?我們也可以寫一首詩啊!

徐志摩詩歌欣賞: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輕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她的溫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甜美是夢裏的光輝。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她的負心,我的傷悲。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悲哀裏心碎!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黯淡是夢裏的光輝。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郞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