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詩經》的翻譯多篇

《詩經》的翻譯多篇

《論語》十二章賞析: 篇一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爲人處世的一般原則。所選十二則,一方面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度和勤學好問、實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闡述了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對後世的教育理論影響極大。另外,還有關於思想道德修養的問題,教育人爲人處世的原則等論述。

第一章從學習方法講到個人修養,學以致用,體現學習的價值。學而時習之強調知識的學習需要自覺,不斷實踐。有朋自遠方來體現學習又是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慍體現個人修養與別人知不知道沒有關係,而是不求名利,自我進步。

第二章強調隨時都該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養。

第三章孔子自述一生進德修業的發展過程。隨年齡增長,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四章強調思考是學習的關鍵,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纔可以爲師。

第五章闡明學與思的辯證關係,即學和思要相結合,纔能有所得。

第六章修身要經受困苦,貧窮的考驗,表現了顏回安貧樂道的君子形象。

第七章體現了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

第八章講富貴和仁義之間如何抉擇,體現了孔子寧願貧賤而堅守義,不義之財不可取的觀念。

第九章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請教,取長補短,同時要有端正的態度。

第十章這句話是孔子對於時間流逝,生命短暫的感嘆。告誡人們要珍惜時光。

第十一章強調堅守志向,要捍衛自己的人格,堅守氣節,

第十二章講提升個人修養的方法,即要博學,篤志,切問,近思,這也是求仁的途徑。

拓展內容 篇二

註釋譯文

馬說:韓愈《昌黎先生集》中有《雜說四首》,這是第四篇。原本無題,爲近人所加。“說”是一種文體,屬於論說文。

伯樂:相傳古之善相馬者。一說春秋中期秦穆公之臣曾薦方九堙爲秦穆公相馬,認爲相馬必須“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有人說這就是孫陽,稱孫陽伯樂。再一說春秋末趙簡子之臣郵無恤,字子良,號伯樂,亦稱王良,善御馬,又善相馬。《呂氏春秋·觀表》論古之相馬者說:“若趙之王良,秦之伯樂、方九堙,尤盡其妙矣。”又一說,伯樂本星名,主管天馬。

祗(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只是在馬伕、僕役一類人的手中受辱。祗,同“只”,只是。辱,受屈辱。於,表被動。奴隸人,本是地位低下受奴役之人,此指馬伕、僕役一類人。

駢(pián)死:並列而死。駢,本意爲兩馬並駕,引申爲並列。《漢書·揚雄傳》顏注曰:“駢,並也。”槽櫪(cáo lì):馬槽。槽,盛草類、豆類等飼料的器具。櫪,馬廄,馬飲食和宿歇的處所。

不以千里稱:不把它稱爲千里馬。稱,稱讚,稱名。

馬之千里者:能行千里的馬。之,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

一食(shí):吃一頓。或:有時。盡:用作動詞,吃盡。粟(sù):北方通稱“穀子”,去皮後叫“小米”。這裏泛指糧食。石(古書中讀shí,今讀dàn):計算容量的單位,十鬥爲一石。

食(sì):同“飼”,餵養。以下除“食不飽”的“食”念shí,其餘的“食”都念sì。

其:代詞,指千里馬。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這,指示代詞。

能:才能。

才美不外見(xiàn):出衆的才能不能表現在外。才美,出衆的才華。見,同“現”,顯現。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想要與普通馬一樣奔跑尚且不可能辦到。且,猶,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不可得,不可能。

安:疑問代詞,怎麼,哪裏。千里:指日行千里。

策:馬鞭,這裏用作動詞,鞭打,駕馭。之,代詞,指千里馬。不以其道,不用正確的方法。

盡其材:發揮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指日行千里的才能。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嘶鳴的時候又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執策而臨之:拿着馬鞭來到它的面前。臨,面對,接近。

嗚呼:表示驚歎,相當於“唉”。

其真無馬邪(yé):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表反問,可譯爲“難道”。邪:同“耶”,表反問,可譯爲“嗎”。

其:表推測,可譯爲“恐怕”。

原文:《趙普》 篇三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爲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啓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論語》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爲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嘗奏薦某人爲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原文 篇四

馬說

王令

東郭之兒,生而未嘗逢馬,意其四足而甚大者皆牛也。他日,適市而逢馬焉,驚而呼曰:“是牛,何以是班班也?”其聞者笑之。語諸市人,而市人笑之。東郭之兒自失焉,歸而語諸長者,則馬也。以是不語者三日。

東郭之先生,聞而過之曰:“孺子亦有所失乎?”曰:“非也。吾常以馬爲牛,既知其爲馬矣,吾慚而未言,將無以見市人也!”先生曰:“噫!馬信爲馬矣,孺子以爲牛,孺子之過也。市人乃能笑孺子者,是以馬雲也。苟不以馬而以他使是非,幾不能不以牛爲馬,其於孺子有間乎?孺子殆未之學耳,市人固不足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