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做餐飲創業成功案例通用多篇

做餐飲創業成功案例通用多篇

餐飲創業成功故事案例 篇一

我是廚師出身,高中畢業之後就開始做廚師。起初,我在國企裏做魯菜和藥膳,89年從國企出來,去南方的個體企業做過,但終究覺得沒有太大出路。91年的時候,我做了一個小型的炒菜館,從四張桌子開始做起,之後逐漸開始涉足火鍋,慢慢有了一些積累。

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對中國餐飲業有了一些基本的認識與瞭解,發現了傳統餐飲模式的很多弊病。

首先,培養廚師太麻煩了。04年正式做黃記煌之前,我已經開了好幾家別的類型的餐飲店。我發現,當店裏廚師水平好的時候,生意就好;有的店廚師手藝不好,生意就不好。這讓我十分的苦惱。培養一個好的廚師十分困難,更要命的是,當你把一個廚師培養出來的時候,極容易流失。培養一個廚師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還有情感,每當流失的時候你就會非常痛苦。傳統中餐最大制約因素是人(廚師)的因素。

這和最近流行的黃太吉這幾家標準化程度很高的餐飲企業幾乎如出一轍,他們的核心都在於去廚師化。

第二,我在經營一家有着15年曆史的老店時,發現油煙對(附近)居民影響非常大,居民投訴率很高,(開玩笑說)PM2.5(污染)中,很大一部分就來自於餐飲。

第三,在做火鍋店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傳統火鍋,爲了保證味道的正宗,會把老油回收之後再利用。

第四,一般的中餐存在油性過大等問題。

認識到這些問題之後,我在想,我父親是一位營養學家,對藥膳很有研究,能否把藥膳和飯館結合起來?

結合自身的優勢,這是很多創業能成功地重要因素。

再加上當時的確想做一個能規模化的東西,而不只是簡單地賺錢。開飯館本身很苦,能不能做一個既能解決上面四個弊端,同時也能讓我輕鬆點的生意?

我從小在家吃一道祖傳下來的御膳菜。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這道菜不管什麼時候吃,味道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我琢磨,這其實就是一個標準投放量的問題——只要把做這道菜的相關食材配料精確到一定的數值就可以做到。

另外,我還發現中國的傳統烹飪工藝中,有一個重要的方式叫“燜”。“燜”一般需要很長的時間。我研究“燜”的時間比較長,然後通過我自己的方法,讓所有的食材基本十分鐘左右可以“燜”熟。奧祕就是不加水燜制(i黑馬注:所謂的食物的成熟過程就是食物的脫水的過程,如果加入水意味着食物成熟過程自然變長)。而不加水燜制除了讓時間變短外,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作用:

但凡做過“燜”菜的人都會發現一個問題:不同的食材一起“燜”,極容易串味。根源在於,不同食材通過鍋裏的水氣(也就是所謂的物理導體),容易混合到一起,味道就不好了。而現在不加水,利用菜自身包含的水分來實現高溫“燜”熟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同時不加水燜制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讓菜品味道變得更好。因爲你只有等食物成熟脫了水以後放入調料,才能迅速滲透到原材料內部,不然就只是附在表面。它其實是食物的海綿效果。你要讓一塊海綿吃進其他的水分,一定要先把海綿弄乾。

但這中間還有一個問題,不加水燜制,會不會糊掉?我的答案是不會,核心就在於使用低溫烹製法和可控的烹飪溫度。

其實食物成熟的過程是一個脫水的過程,(一般的烹製方法中)食物脫完水之後,溫度還是很高,自然會糊。只有當烹飪溫度和時間掌握在一個合理程度,就不會糊。我們在整個操作上分幾個時間段:一開始火力大,隨後逐漸減少火力,整個烹製過程基本上控制在10-12分鐘。一般炒菜的油溫度沸點都很高,在300度以上,而我們的溫度基本控制在100度到120度。爲了實現這一點,我專門去找廠家訂製符合我們的要求和標準的電磁爐。

當然這道“黃記煌三汁燜鍋”,還有一點非常關鍵。那就是我們的獨特的調料,核心方法在於調味的比例。中國菜的特色是五味調和百菜香,利用調味品不同投放量,掌握投放的技巧,是廚師最高的境界。調和好了味道纔好。我們調料也是經過繁複的過程,當時我爲了調製出一個獨特的味道,把所有味道反覆的組合,才得出一個最好的一個點,而正是這種調配比讓我形成一種獨特的方法。我們這個汁液中的成分其實在所有市面都能見到,只是調味的比例不一樣而已。

在舌尖的中國之中,其中有一集就叫做五味的調和,這是中國烹飪學中的精髓。

於是,我研究出了“黃記煌三汁燜鍋”。它沒油煙,不用煎炒(油性低),根本不需要廚師,極其容易複製。

我將這道菜研究出來後,開始在我的店裏試賣,看顧客的反應。顧客都覺得不錯,我決定單獨靠這道菜來開一家店。老實說,初期,我的合作伙伴們認爲,一道菜就想開一家店,有點天方夜談。但我憑着近20年餐飲從業經驗,認爲這個事情值得做。我把玉泉路的一家火鍋店改造成了第一家黃記煌。這是我的一次試水,規模只有300平米左右。按照老北京的風格進行了裝修。

一開始,大家都會問,黃記煌是什麼?“三汁燜鍋”是什麼?我解釋也沒法解釋,乾脆一個個跟客人說,你先來吃,如果味道好就付錢,如果味道不好,不用付錢。每一桌客人來了,我都會仔細地介紹:這個菜怎麼吃,原理是什麼。最後大家都把飯錢掏了。

這道菜的味道和新穎的吃法,口碑很快傳開了。媒體也開始介入報道,人氣一下子就起來了。我趁着這個機會大做加盟,有着以下考慮:

1、我們的產品表面看起來十分好複製,容易被模仿。如果我先從完善基礎設施(比如上ERP系統)開始,用很慢的節奏做,可能很快沒了市場空間。我們要先用加盟的方式,跑馬圈地,把能看到的市場都給佔領了。

2、做加盟不需要自己培養人才。做直營店需要培養大量人才,過程漫長。開始我們選擇培養投資人而不是職業經理人,到一定階段我們要做直營的時候,再把我培養的投資人變成職業經理人。

3、加盟相對容易。我的加盟商都是吃出來的:很多食客吃了“三汁燜鍋”,覺得特別好,考察後覺得還不錯就選擇加盟了。那個時候,一個加盟商也就交三四萬塊加盟費,門檻較低。我們用3-4年時間,很快發展了接近200家加盟店。

當然,(現在回頭看)加盟階段有點隨意。但我認爲這就像一個人的成長,國小階段難免有點放任。後來我發現,加盟店越開越多之後,有些店偏離了總部的標準化要求。比如,“三汁燜鍋”這道菜對原料有嚴格的要求,有的店因爲做這道菜所需要的部分原料漲價了,就會不放某種原料,或者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做。從09年開始,我對整個公司進行了一系列標準化改造。

1、選址和VI統一。加盟店以前在哪裏開都可以,統一改爲必須開在shoppingmall裏。街邊店都關了。初期加盟的時候,基本只要掛個“黃記煌”的牌子就可以了,現在要求所有加盟店都更換統一的VI。

2、統一管理手冊和加強督察。原來加盟店的管理比較粗獷,以前也有培訓手冊,我們一項一項細化,不斷巡查監督,對於不服從管理的,不再允許加盟。

3、統一供應鏈。我們要求加盟商統一使用我們提供的核心調料(不使用就清理出加盟體系),我們再和上游供應商簽約,讓它們專門生產符合我們體系要求的東西。(核心配料之外),加盟店(其他食材的)採購要求也進行細化,比如一條魚切多少片,厚薄是多少,我們都有嚴格的要求。

4、建立專門的培訓學校。開設老闆班、店經理班、廚師長班等,強化培訓,實現標準化。

5、變革管理體制。在總部下設七個區域管理公司,由他們執行總部的命令與管理,進一步強化對加盟店的管理。

以上種種調整,最核心的是,確保黃記煌總部的話語權——如果加盟店不按照我們的標準來做,我們有權利收回其加盟權。(當然,嚴格管理之外)我們要要讓加盟商明白,只有當所有的夥伴一起壯大,你自己才能壯大。

做完這些調整後,黃記煌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我們04年還只有一家店,目前黃記煌全國200多家加盟店,200多家直營店,整個黃記煌體系年收入超過20億,其中直營體系收入超過10億。

餐飲創業成功故事案例 篇二

快餐業近些年發展迅速,備受創業者的青睞,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渴望擁有自己的一份事業,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人生的價值,快餐加盟給衆多創業者送去了希望,圓了他們的創業之夢,同時給他們帶去了豐收的投資利潤。

有些快餐吃一次,你就知道那是你想要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精選食材,美食營養。

對於潘師傅紅燒肉這樣的餐飲品牌來說,所有肉類都是精選的上等食材,每個流程都經過嚴格的審覈,所以保證了紅燒肉的口感純正,味道獨特,而且吃起來不會膩,營養健康,所以適合各大消費者人羣。潘師傅紅燒肉快餐加盟平價暢銷,火爆經營。平民化的銷售價位,吸引了各種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費者,由於許多原料都是就近取材,所以成本上得到了很大的控制,這樣就提高了產品的利潤,又贏得了衆多的消費者。

其次,潘師傅紅燒肉快餐加盟標準操作,出餐迅速。

由於是現場加工,現場製作,過程透明,顧客放心,是繁瑣的工藝簡單化,所以顧客無需等很長的時間,美食稍等立享,所以大受歡迎。潘師傅品種衆多,隨心選擇。除了美味的紅燒肉,潘師傅還有其他衆多美食,創業者可以一邊經營紅燒肉,一邊經營附帶品,其利潤也是相當樂觀的,還可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不同口味需求。

再者,無需專業廚師。

專業化的設備流程,使得創業者無需僱傭專業廚師,這爲創業者們省去了不小的開支。無需經驗,總部爲創業者們安排了周到的技術培訓,不管有無經驗,培訓後都能不錯的經營自己的店面,而且後期有任何問題,總部都設專人爲你解疑答惑,免去了創業者的後顧之憂。

最後沒有積壓,風險較小。潘師傅紅燒肉快餐加盟既可以店內賣,也可以店外出售,基本無積壓,實現了快捷盈利。閃電開店,潘師傅紅燒肉快餐加盟的選址很隨便,不管是學校門口,社區裏,超市裏還是車站邊都可以開店,方便快捷,只要想賺錢,隨時隨地都可以,衆多的消費人羣是其很大的優勢。

對於這個品牌的成功解析,或許對於想創業的您有些啓發,做餐飲的精髓關鍵在於“好吃、吃好”,借鑑這些成功的經驗,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分析,成功也就不遠了,心動不如行動,那就抓緊動身吧!

餐飲創業成功故事案例 篇三

大學畢業的鄧佳宜在找工作的時候接連碰壁,這讓不服輸的她萌發了創業的念頭,憑着這樣不服輸的勁兒,鄧佳宜也加入了創業的行列。現在的鄧佳宜早己是兩家燒烤店的店主了。

每當中午、晚間的就餐高峯,商業街上相隔不遠的兩家燒烤店早已都是人聲鼎沸,甚至還有大批的食客等候在大廳中等待排位叫號。望着這樣的火爆局面,或許,任憑誰也想不到,這兩家門店的店主居然是同一個人,而且他還是一個年紀輕輕的90後,他就是鄧佳宜。在鄧佳宜店裏工作的服務生,多數也都是90後,其中一部分還是鄧佳宜的同學。他們沒有通常印象中90後的莽撞與桀驁不馴,反而一個個臉上面帶微笑,各司其職將生意打理的有條不紊。

說道創業這件事,鄧佳宜顯得頗有成就感,他說當初決定創業是因爲自己參加國考失敗,找工作又四處面壁,一個懷有滿腔熱血的青年,卻因爲境遇不順得不到施展抱負的空間,那段時間可以說是自己人生最灰暗的時期。後來,畢業的日子越來越近,一是沒有加盟費用,總部給的政策十分人性化,甚至可以根據我的條件定製店面;再者,它的產品十分的有特色,一定會吸引食客們的目光。就這樣,我的創業之路開始了,從開始的經營業績上來說,基本上在四個月的`時候就已經回本了,再扣掉門店租金、原料、人工費、電費等各種費用,每月的盈利在五六萬元左右不成問題,一年下來就是小百萬。

面對每天人滿爲患的局面,鄧佳宜表示今年年底也許會考慮增開第三家,但選址依然會在商業街上,不僅是因爲這裏人流量旺盛,同時也爲了讓想要就餐的食客可以儘快享用美食,這家排不上排另一家,就避免門店與門店之間相隔甚遠的奔波之苦。

學生創業的故事,大學生創業的新聞對於大家來說不在少數,因此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能夠西區他們的經驗,能夠敢於邁出自己的一步,這對於大家來說也絕對不是什麼壞的事情,所以大家在工作和學習的時候,一定要能夠有自己的主張和把握。

餐飲創業成功故事案例 篇四

“我不喜歡按部就班的生活,沿着這條路走下去,現在就能看到50歲的我是什麼樣,我不甘心。”曉明說話時眉頭緊鎖,彷彿是位被縛住手腳的戰士,“一些企業伸出的橄欖枝有時就像繩索。我想自己開一家餐館,當老闆多酷!”

就這樣,曉明拉攏了兩個朋友開始選址、辦證,三人借了七八萬元的啓動資金,米線店開起來了。

現實給夢想放了個COMBO,夢想太遙遠

再提開張那天,曉明邊搖頭邊說“很傻很天真”。三人大眼瞪小眼,顧客十有八九都被他仨的熱情和店裏的冷清給嚇跑了。一天只賣了三碗米線。

這樣持續了近乎半個月。勢頭不對,曉明便琢磨起團購。之後幾天,團購不但沒給店裏拉來新顧客反而使老顧客依賴上了團購,賣出的米線也毫無利潤。這對還在虧損的小店無異於晴天霹靂。

曉明覺得不能耽誤朋友:“我說店裏生意不好你倆別跟這耗着了,開玩笑要把他倆炒了,獨攬大權。三天後他們一去一留,小店就剩倆人了。”曉明微笑背後依稀能看到那些日子她掙扎的內心,“不知道怎麼辦,夢想被一棒打下了萬丈深淵”。

別處取經,搭上餐飲O2O快車

“有天挺晚路過西直門,有家拉麪店里人還不少。當時恨不得在他門口發我的傳單了,我真覺得我家米線一點不差。”曉明進店要了碗麪,“我不爲吃,就要看它憑啥火。這次讓我摸着門道了,結賬時服務員問是不是我們店’開桌’會員,我當時有點懵。”

曉明指着手機裏一款叫‘開桌’的APP說:“服務員說用它能便宜。我馬上下載了用它結賬,一碗15的拉麪省了3塊。回去在網上搜開桌,本以爲是個類似團購的東西,看到還有商戶端後就給開桌客服打了個電話。”

曉明在客服的指導下開通了開桌店。“這是一個餐飲O2O大平臺啊,加入開桌後在美食地圖裏能看到我的米線店,附近用開桌的人一眼就能看到。開通第一天就有效了,賣了40份,趕上一星期賣的了。”憑藉自己的努力,曉明的生意慢慢好轉,原本要裁員的她一週後還僱了個夥計。

不久開桌店工作人員還上門給曉明講解。“教了我很多,小店沒能力構建會員體系,用開桌發展的其實就是我自己的會員”,曉明介紹說,最初推薦顧客使用開桌的商戶,會從該顧客未來每次使用開桌的消費中得到返現。“躺着也能賺錢”,曉明笑得像石子入湖中蕩起的漣漪一般。

繼續用互聯網武裝自己,讓西施變女王

“我要開全國連鎖,那麼多全國連鎖,憑啥我做不到?隨着開桌平臺的拓展我的店肯定’越開越大’,我店裏的會員肯定‘越來越多’!”曉明吐吐舌頭,一件開疆拓土的大工程被她像玩笑一樣吐出來,輕描淡寫。

這回歸了我開店的本質——服務顧客!是一個良好的生態圈子。這樣說是不是有些企業家派頭了?”曉明嫣然一笑:“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不要害怕挫折,它讓我們迅速成長,只要找對方向就能長風破浪。我一黃毛丫頭,只是運氣好罷了,你們怕什麼?”

說到成功要素“基於開桌平臺,在互聯網上做餐飲”,曉明毫不猶豫。“我們通過開桌商戶版這一平臺結成一個利益綜合體。我在中關村賣米線,不用跟對面的烤肉店去血拼團購,在我這開通開桌的顧客去他那消費我也會有收益。

80後小夥創業開水餃店小生意年賺百萬 篇五

創業是一條辛苦的道路,但是很多人不滿足於現狀,想要趁着年輕搏一搏,於是他們走上了創業這條道路。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但是無論是成功失敗,他們的人生會因爲一次改變而變得不同。

2005年大學畢業,他和大部分同學一樣選擇參加工作。2008年因不滿足於當時的薪水,他決定自己創業。從跟女朋友半夜爬起來包餃子到如今成了連鎖店的負責人,他僅用了3年左右的時間,如今,他的餃子店已經開到了8家,其中有5家直營店 、3家加盟店。他就是青島琴島狀元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常九礦,常九礦感慨地說,“其實,賣水餃也能成就大事業。”

大學時的夢想是當老闆

常九礦是在濟寧滕州市的一個小煤礦上長大的,一家六口人靠父親微薄的收入生活。2001年9月,承載着父母的期盼,常九礦考入我校國際商學院工商管理系,父母希望他大學畢業後留在青島,找一份體面的“辦公室工作”。作爲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對於在城市的生活壓力,常九礦比他人體會得更深刻。

“對我來說,想要在城市裏立足,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常九礦說。大學畢業後,他曾做過電子公司的推銷部副主管,在民辦高校裏教了一年書。“我想趁自己年輕的時候闖出一番事業來,自己當老闆是我在大學裏就有的夢想。”懷着這樣的信念,常九礦辭去了教師工作,去追逐自己的夢想——自主創業。

經過多方調查,常九礦選擇了風險較小的餐飲行業,他決定開一家餃子店。雖然大學裏學的專業對他開店有所幫助,但是“實戰經驗”他得從頭學起。爲了成爲一名合格的老闆,他去餐館裏免費給人家打工,切菜、炒菜、刷碗、端盤子,他什麼都做。爲了練顛鍋,他的右手拇指磨出了七八個血泡。他還特意拜一位做小籠包的師傅爲師,學習製作餃子餡。2008年8月8日,常九礦用借來的三萬五千元錢,在李滄區九水路開了他的第一家餐館——“狀元水餃”,邁出了自主創業的第一步。

說起“狀元水餃”這個名字,還有一段故事呢。國小時常九礦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太好,四年級的一次期末考試前,他的母親特意爲他包了他最喜歡的白菜豬肉水餃,讓他開心的不得了,結果那次考試他得了第一名。以後每次考試媽媽都會爲常九礦包水餃,而他也幾乎每次都考第一名。這在學校裏一度傳爲佳話,大家都稱常九礦爲“狀元”,而他媽媽包的水餃也被稱之“狀元水餃”。在取店名的時候,常九礦自然想到了童年的這段記憶,他希望“狀元”兩個字給他帶來好運,也給每一個來吃水餃的人帶來好運。

認準了的事就要做下去

當初選擇自主創業時,常九礦心裏就清楚這是一條充滿艱辛的路,不會一帆風順。開第一家店時,常九礦身上揹着四萬多元的債務,心裏承受着巨大的壓力。爲了不讓父母擔心,他一直瞞着他們,直到餃子店步入良性運轉他才告訴父母實情。創業之初,爲了節省開支,他沒僱一個員工,每天凌晨三點四十準時起牀,和女朋友一起和麪、生爐子、賣早餐、進貨、包餃子,一直到晚上十點才能收工休息。每天他自己一個人要提着幾十斤的貨物擠公交車,有時候東西多了,售票員還不讓他上車。爲了省下租房子的費用,常九礦和女朋友晚上乾脆睡在店裏,桌子拼一拼,就是一張牀。

付出就有回報。開業第一個月,“狀元水餃”的盈利僅夠支付2000多元的房租。四個月後,餃子館的生意越來越好,經營也越來越順手。這樣,常九礦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賺了近十萬元。但常九礦並沒有滿足於此,2009年3月8日,他又在母校附近的青大一路開了一家連鎖店。現在青大店的經營也已經走上正軌,不論是水餃還是飯菜的口味都贏得了學生和周圍居民的喜愛,每到吃飯的時間,大堂裏就坐滿了人,許多顧客成了餃子館的回頭客。

2010年2月,常九礦又借了20多萬元,投資47萬元在李村開了第三家連鎖店,店面面積有600多平方米。身負劇債,常九礦壓力很大。新店剛開業,生意並不理想。爲了儘快找到影響餃子館生意的因素,常九礦深入地進行市場調查,與員工一起討論研究。經過努力,餃子館存在的問題終於被找到。常九礦對症下藥,打算將店裏的餃子間(即包餃子的地方)公開化,讓顧客可以看到廚房包餃子的整個過程,使客人吃得放心。此外,常九礦還決定重新設計菜單,將菜品的價位降低一個檔次,以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求。

“現在問題正在解決中,雖然現在遇到困難,但我一定會堅持!只要不停下前進的腳步,這就不是我的終點。”常九礦說,“在創業過程中,遇到困難是在所難免的。因爲創業之路就像一條不斷上升的正弦曲線,總會有波峯和波谷,在低谷期只要我能堅持走下去,總有一天會撥開雲霧見日出。”

在開第一家店的時候,由於經濟原因,常九礦沒請大廚,和麪、調餡、炒菜都自己來,到了晚上他和女朋友都累得直不起腰來,感覺胳膊都不像是自己的了。但看到生意越來越紅火,收入也在一天天增加,他們就感覺充滿了力量。就是憑着這股決心和毅力,四萬多元的債務只用了四個月就還清了。在餃子館越來越正規後,常九礦希望能幫助像他一樣家庭貧困的大學生。現在他青大一路的店裏有三個大學生在做兼職,除了約定的報酬外,常九礦還替他們解決一日三餐。

常九礦是個閒不住的人,他喜歡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在李村店的籌辦過程裏,大到店面價錢的談判、室內的裝修,小到簡單的電路水路的鋪設、菜單的設置,常九礦都親力親爲,甚至連廚房的水管都是他親手接的。只要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常九礦從不請別人幫忙,在解決一個個困難中,他體會着自己動手的樂趣。在常九礦看來,很多事情只有親身動手去做,纔會理解得更深刻,對自己的經營管理才能更有利。

賣水餃也得不斷創新

除了注重食品安全,常九礦還不斷創新。“冰花煎餃就是我們店最引以爲豪的餃子品種。”常九礦笑着說,他這兩年,雖然不用自己去包餃子了,可也一直研究煎餃的最佳做法,從鍋的選擇,竈具的火力大小,到澱粉水的濃度,再到煨鍋的時間,所有的細節,他都仔細地分析,“現在我們的冰花煎餃應該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了,我的研究算是沒有白費。”

現在常九礦的幾家餃子店年利潤已經近百萬,但他對餃子店的未來還有更高的期望。“我喜歡餐飲這個行業,也會把它當成事業去做。”常九礦向記者透露說,他還打算吸引一些社會資金來投資,打造“琴島狀元水餃”這個品牌,並且在未來開設中型旗艦店和小型標準店,設計全新的透明化廚房和敞開式操作間。同時他也想幫助一些大學生實現創業的夢想。

創業得益於大學期間的`鍛鍊

常九礦十分珍惜自己在大學裏的經歷。除了學習,常九礦做過多份兼職,他推銷過傳呼機,買過電話卡,做過服務員,開過大學內的信息管理公司。這些經歷讓他切切實實體會到,在大學裏除了學習課本知識外,也要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廣泛地接觸社會,克服眼高手低的缺點。在學校裏充分鍛鍊了自己,畢業後才能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

常九礦說,大學畢業應聘到恆星學院做教師時,安逸悠閒的生活讓他感到很滋潤,可不久他就發現,這種生活無法跟上社會前進的腳步,跟自己的理想相差很遠。爲了追逐夢想,他決定辭職,自主創業。創業這條路走下來,雖然開始的日子很艱苦,但他始終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只有適應了社會的需求,自己的努力才能換來更大的回報。經歷過風雨,才能最終見彩虹,這是常九礦最深的體會。

破釜沉舟,不給自己留後路。敢闖敢幹,敢於吃苦的常九礦就是這樣,一路走來。撥開雲霧見日出,常九礦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他的目標是:做強做大,做出品牌。他計劃利用七八年的時間,把“狀元水餃”做成島城的餐飲品牌。

餐飲創業成功故事案例 篇六

截止到20xx年10月,煮打哥重慶小面在全國的加盟店已經突破60家。

10月31日,經過兩次預約,記者在煮打哥辦公室見到了楊軍,他剛從廣東出差回來,長途飛行卻並無疲態。看楊軍第一眼,你卻感覺他不像是做餐飲的。

航空公司、律師、事業單位統統不如創業

有這樣一種人,他們自生下來就不是爲了好好消停的活在這個世界上。他們不屬於未來,也不屬於從前,他們僅屬於當下。在這羣人眼中,行動力高於一切。不巧,楊軍正是屬於這樣一種人。

大學尚未畢業的時候楊軍就不願意每天過着‘醉生夢死’的安逸生活,變着法和朋友一起‘折騰’自己的事業。從服裝生意到英語培訓班,儘管成績不太顯着,但對於以後的創業之路來說可以算作是一個開端。

‘畢業後我進入深圳航空工作,2007年我通過國家司法考試,考取了全國律師執業資格證。”

然而律師這個讓人羨慕的前途遠大的工作,卻並不是楊軍的最愛,深圳也並不是他想唯一生活的城市。20xx年楊軍辭職回到重慶,進入到中國福利彩票重慶總部,此前的經歷讓他在面對這份高壓的工作時顯得遊刃有餘。從福彩底層員工,一路走到管理層,對於他來說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之所以選擇放棄航空公司、律師、事業單位等“高大上”工作來創業,楊軍說這是源於自己從小心中就有一個關於英雄的夢想。但是由於盛世太平,實在沒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後來上了大學,他喜歡泡在圖書館,看了很多關於企業家的雜誌,受到了很多創業思維的衝擊,加之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喜歡‘折騰’的性格,於是當萬事俱備機會來臨時便果斷決定投身到自主創業的大潮中去。

民以食爲天,食以面爲先

最開始,楊軍也只是有創業這個念頭,並沒有落實到具體的項目上去。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楊軍接觸並瞭解到重慶小面,具有敏感觸覺的他立即發現了這其中的商機。

楊軍說在全國而言,川渝口味的菜普遍被接受度都比較高。而民以食爲天,食以面爲先。加上因爲《舌尖上的中國》更是將重慶小面帶向了世界,對於很多常年遊離在外地的重慶人來說,重慶小面是對於重慶最迫切的思念和回憶。

開了“孟非的小面”的着名主持人孟非曾在他的書中提到過:‘上次回重慶我特別想吃小面,一大清早在去機場的路上,我不停地念叨着,熱情的司機爲了滿足我的願望竟然帶我到了機場附近的一個小鎮上,找到了一家小麪館。我高興壞了,熱熱乎乎的一碗小面吃下去,幸福感就在心裏和胃裏盪漾了一整天。’

很多人都慕名重慶小面,也想將其帶回家鄉作爲一方特色。但是就像孟非說的,就算把所有的作料都原樣給你,你自己也弄不出那種味兒。

市場空缺,果斷進入

用天馬行空四個字當做楊軍的標籤一點不爲過,在他的世界觀看來,這個世界上永遠沒有到不了的地方,只有找不到路的人。在所有常規之下,他總能找到突破口另闢蹊蹺,進而找到一個全新的方向。

20xx年,重慶小面市場尚不健全,魚龍混雜,什麼樣的培訓商都有。可以說,當時幾乎所有的加盟商都是由一個複製而成無數個的工業化產品。也因此,他們的模式總是驚人的相似。

‘說實話,我決定做重慶小面的時候已經不能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了。那時候的重慶小面培訓市場雖然算不上飽和,卻也不空缺。但我堅持要做,是因爲我看到了當下市場存在的弊端。“

當時不管是做加盟還是做培訓,大多數小面品牌都有一個方面做得不到位,那就是全流程服務。基本上加盟客戶到重慶學完技術回去以後,品牌與客戶的關係差不多就中斷了,後期服務很少,這增加了客戶創業失敗的風險。而2015年開始不斷有新開的重慶小麪店倒閉,關門的新聞,其實就是這些店沒有得到完善的創業服務的一個必然結果。

差異化服務奠定基礎

有研究者根據20xx年和20xx上半年的行業大數據分析發現,諮詢重慶小面加盟和培訓的客戶中,80%以上是初次創業,其中又有86%以上沒有餐飲業從業經驗。這兩個因素疊加導致他們基本上都是門外漢。學到技術以後,開店成功機率也不高。”

楊軍敏銳的抓住了這個市場機會。他從海爾集團、芒果網等企業挖來門店選址專家和企業運營經驗豐富的人才,特別推出針對加盟客戶的全流程全方位創業服務。

“我們的服務包括前置服務和後期支持。前置服務就是從選址開始,我們的工作人員就親自上門考察介入,到門店裝修、開業準備、菜單設計、開業活動等一系列服務都專人跟進,後期服務就是從財務分析、門店管理、平時活動促銷、進銷存管理等各方面提供服務。而且都是免費的。”

目前,行業裏提供這麼全面服務的品牌確實少之又少,派人親自上門選址服務可能只有煮打哥唯一能做到。這些舉措很快讓楊軍和他的品牌在行業立足,並且扶持了一批成功的加盟店。這些店又成爲了他的活廣告,幫助他進一步發展。

技術迭代不斷優化

在產品技術方面,楊軍花了半年的時間到處拜師學藝。其中有十年老店,也有新生但人氣火爆的新店。楊軍用自己的邏輯將所學到的比較零碎的知識點按照一碗麪的成型歸納了一個時間上的邏輯順序,再將其按框架編寫成了行內第一本有關重慶小面的教學教材。

‘您覺得,是什麼讓您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從市場中脫穎而出的呢?’

‘脫穎而出談不上,只是爲了這個品牌,我們的確是花了很多精力和心血。剛開始的時候也是困難重重,口味時好時壞,品質一直不穩定,爲了解決這個bug也是想了很多辦法,最後請一位國家特級調味師評委做我們的技術顧問,並且花了大價錢去解決供應鏈,這樣技術基本成型。我們的小面技術從開始到現在經歷了三次迭代。

做人比做面更重要

‘可能因爲是後生晚輩,所以我們做事情必須要更用心一些。套用一句話,我沒有先天優勢,努力是我後天唯一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面對我們的客戶,我們講究“真誠”二字。只要他們有需要,我們能做到,就儘量想方設法幫助他們。我們的關注的不是今天有多少客戶加盟,而是今天我們的加盟店盈利狀況如何。其實加盟客戶的拓展都是副產品,心思不要花在開拓新客戶上,而是花在服務老客戶上。你前面的做好了,其餘客戶加盟是順水成章的事情。’

餐飲創業成功故事案例 篇七

創業路上跌跌撞撞

沉穩踏實的李佰謙,平易近人的楊浩,雷厲風行的李林澤,這三位來自吉林省的“80後”便是連鎖魚火鍋店和家常菜館的老闆,同時也是“吉豐園餐飲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他們勤奮務實、兢兢業業,懷揣着一腔創業夢,背起行囊遠離家鄉,來到塞外青城紮根,實現他們的理想,三個“鐵桿兄弟”的組合也爲“80後”創業追夢者提供了新典範。

“我15歲就出來打工了,當時第一份工作是給人擦皮鞋,一個月掙260元,每天把自己搞得髒兮兮的,那個時候太艱苦了。”談起當年的工作經歷,楊浩認爲一個“苦”字就可以概括當時的境況。

一旁李林澤笑着說:“我比楊浩小1歲,也是15歲出來打工,第一份工作是給老闆蹬板車,印象最深的是在冬天特別冷的時候,我蹬着板車走上坡路,感覺呼吸困難隨時都會窒息,我幹了九個月,無良老闆只給了我200元。”說罷兩人相視一笑,笑容裏好像帶了些許苦澀,彷彿又勾起了那段辛酸往事的回憶。15歲的孩子,原本應在父母的呵護下,在溫室裏長大,而李佰謙,楊浩,李林澤三個人卻過早地扛起生活的重擔,早早把自己打磨成有擔當的硬漢。

隨後,年長几歲的大哥李佰謙做起裝潢生意,楊浩在吉林做起了餐飲生意,年齡最小的李林澤隻身一人來到烏海,也投身於餐飲行業。好事多磨,一個在吉林,一個在烏海,楊浩和李林澤卻同時遭到當頭棒喝,大規模的禽流感爆發,這令他們無從招架,各自損失20萬元,在現實面前心中美好的夢想被擊得粉碎。

進軍餐飲推陳出新

“從哪裏跌倒就要從哪裏爬起來”。就是這麼一股不放棄的韌勁兒,兄弟三人首度合體找尋商機,將目光投向呼和浩特這片熱土。

經過多方調研,他們發現呼和浩特的市民自己在家中很少做魚,但在他們的家鄉每一位母親都燒得一手“媽媽牌”溫情好魚,而且北方人很喜歡吃火鍋,他們把目標鎖定在“魚火鍋”上。與此同時,他們發現呼和浩特的餐飲行業消費水平也普遍較高,鑑於這兩點,呼和浩特首家自助魚火鍋“豐園魚火鍋店”於2012年在華聯金宇廣場開業了。

新式的魚類火鍋自助好評如潮,39元一位的自助火鍋選用的都是精心配製的湯料,每天他們在天還沒亮的時候就去進魚,只爲保證原材料最大程度新鮮。針對不同年齡層,他們還體貼地調配出不同的口味,如麻辣,醬香等等。

在兄弟三人的不斷努力下,“豐園大衆菜館”也在萬衆期待下正式開業。不同於魚火鍋主打自助火鍋,“豐園大衆菜館”旨在發揚東北傳統老菜文化:香酥可口的鍋包肉,晶瑩剔透的水晶肘子,每一樣都叫人意猶未盡。

三兄弟的“中國夢”

這是一個共同創業的小團隊,裏面充滿了團結友愛互助,在這裏,老闆和員工一起工作,共同打造讓百姓放心的餐飲。

絲毫沒有老闆架子的李佰謙、楊浩和李林澤用自己的真誠打動了員工,所有的店員都打心底裏欽佩他們直率豪爽的老闆。同時,在短短几年的時間裏,已經身爲“納稅大戶”的三位老闆在呼和浩特的生意早已做的小有名氣,他們的成功是必然的。

成功的背後當然也有不爲人知的艱辛,在遠離家鄉一千多公里的呼和浩特,他們背井離鄉,人生地不熟,憑藉着自己的決斷力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力闖出一片天。李佰謙、楊浩和李林澤兄弟三人,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將自己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三兄弟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中國夢”,在他們心中,“中國夢”簡單而美好,“民以食爲天,百善孝爲先。經營好自己的飯店,用嚴格的採供和百分之百的心血爲大衆提供綠色的、安全的食品,讓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開心。”這便不忘初衷,沒有與最初的夢想背道而馳。對於下一步目標,“趁着年輕,多開幾家分店,再豐富一下菜的品種,同時也朝着多元化發展,增加一些川菜、湘菜等等菜系,不單單隻燒出美味的東北傳統老菜,還要讓呼和浩特市民可以品嚐到各式各樣的風味菜。”在他們的臉上可以看到對未來的希冀,以及對夢想永不停止的腳步。

餐飲創業成功故事案例 篇八

在鄭州大學新校區,共有十多個大型食堂餐館、咖啡店,但很多人不知道,其中有3家店的老闆是該校一名在讀的學生,熟悉他的人笑言他是校園“餐霸”,20xx年即將畢業的他,室友們都已開始找工作,而他尚未畢業就已靠自主創業賺了上百萬。

他叫向銳,今年27歲,是鄭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研二學生,他經營的兩家餐館、1家咖啡店總經營面積約3000多平米,擁有20多個包間、50多張散桌,3家店每年的營業額達300多萬元,手下員工(包括大學生兼職)已達百餘人。講述這位80後在校大學生的餐飲創業故事。

初衷:開咖啡店不單是爲了賺錢

說話不緊不慢,邏輯性強,自信滿滿,是向銳給別人的第一印象。

20xx年6月14日中午,在鄭大新校區的大學生活動中心2樓,一間裝飾很低調的咖啡店裏,不時有大學生情侶攜手來此就餐。這間咖啡店是向銳在去年10月份開辦的。

前來就餐的藥學院研一學生小陳說:“一杯咖啡十多塊錢,一份意大利麪也不到20塊錢,對學生來說很實惠,比到校外的咖啡店划算多了。”

向銳說,當初開這個咖啡店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爲了賺錢,而是爲了給校園裏有同樣創業夢想的人提供一個交流的地方,在這裏,會不定期舉辦各種小型的學術講座、藝術沙龍,爲鼓勵在校學生創業,校方也對該店提供了很多幫助。

成績:三家店年營業額達300多萬元

除了咖啡店,向銳還在鄭大的荷園食堂、柳園食堂樓上開了兩家大型餐館。

在荷園食堂的3樓,有一家名爲“校園美味工廠”的餐館,這是向銳20xx年在鄭大校園開創餐飲生意的第一家店。這個面積1000多平米的餐館,雖然裝修普通,但闢有十多個包間,菜價便宜,成爲很多大學生生日聚會、畢業聚會的首選之地。爲了吸引更多顧客,向銳還在一家網站上開通了團購業務,經常有不少校外顧客來該店吃飯。

位於柳園食堂3樓的“同和昌”餐館是他的第二家餐館。向銳介紹說,這家餐館平時主要接待老師及社會人員就餐,所以裝修檔次高一些。

在友人的再三追問下,向銳透露了他開辦的2家餐館和1家咖啡店的年收益:3家店每年的營業額達300多萬元,創業至今,除去給合夥人的分紅外,他已賺了上百萬元。

低谷:之前創業曾失敗賠了十多萬

談起自己的創業經歷,向銳說,他也曾遭遇過失敗,併爲此交了學費。

20xx年,他開始到河南工業大學讀大一,發傳單、當保安、做促銷,各類兼職工作他都有所嘗試,隨後又開始擺攤賣牛津詞典,因爲不好意思在自己學校當衆賣書,他就跑到鄰校擺書攤。大四那年,他在一家教育培訓機構做代課老師,並用積攢的幾萬塊錢入股,這家培訓機構由最初的幾個學生髮展到了幾百名學生,一年幹下來賺了10多萬,這也是他做生意撈到的第一桶金。

隨後,他與一名社會人員合夥在河南工業大學校門口做餐飲生意,因爲多種原因,最後不但沒賺到錢,還賠進去了十多萬元。但家裏人沒有埋怨他,反而資助了他幾萬元,鼓勵他把生意做下去。

在做生意的同時,他還認真準備考研,並最終考上了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研究生。

執行力很強卻很低調

雖然創業幾年賺了不少錢,但向銳在校園還是很低調,沒買車買房,因爲他想用這些錢去投資更多的創業項目,現在,他正準備在信陽老家再開一家餐館。

與向銳住在同一個宿舍的室友呂陽說,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眼中,向銳是個執行力很強的人,因爲他曾經在本科期間擔任過校辯論隊的領隊,所以,說話很有條理和邏輯性,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平時,同學們都喊他“向總”。

“他的飯店每次出什麼新菜品,經常會喊室友去試吃、提意見。”呂陽說,他們一個宿舍住着4個人,向銳跟大家聊的都是一些白手起家的名人奮鬥故事。向銳經常給室友談起他的創業夢想:做出一個在全國知名的連鎖餐飲品牌。

他的合夥人黃璐說,雖然現在已是老闆,但是碰到餐館的下水道堵了、餐桌垃圾該收了等髒活累活,向銳還會親自去幹,“對朋友也很講義氣,樂於助人!”

20xx年,向銳從百餘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被評爲鄭州大學年度“創業之星”。

向銳給有志創業的師弟師妹的8條建議:

1、選擇你所關心的,選擇你喜歡的。

2、創業是個體力活,一個健康的身體比什麼都重要。

3、創業初期,堅持下去是最重要的品質。

4、建議選擇自己喜歡並且能夠把握的項目,不能看到什麼掙錢就幹什麼,那樣有些盲目,結果也未必會好。

5、大學生創業,儘量運用科技降低成本,儘量充分利用校園資源,這樣能夠減少創業成本。

6、一個好的合夥人比一個好的項目還重要。

7、合夥創業中,合夥人之間要簡單一點,財務一定清楚,關係要好,執行力要強,這樣能成爲一個好團隊而不是團伙。

8、永遠不要相信神話、暴富這樣的成功學,踏踏實實做事,一定會有好結果。

80後創業女生開主題餐廳專做異地美食 篇九

錢靜,今年27歲,是意想空間主題餐廳的負責人。同樣是主題餐廳,這位80後女生的構思明顯比盲目的餐飲業創業者老成了許多。錢靜分享創業感悟:“雖然比上班做會計的壓力大,但既然走上這條路,就要從創新中獲勝。”一起來看看這則80後創業故事!

吃貨從美食中發現商機

“我自己就是個正宗的吃貨。”外表恬靜的錢靜笑着說,在沒開店之前,她也只是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她最大的愛好就是享受美食。假期約上幾個好友,一起外出旅遊,到全國各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吃,很多都是鹽城本地沒有的美食。

回到鹽城後,她對異地美食念念不忘,“朋友們就讓我動手做給她們吃,我就從書本上、網絡上嘗試着做,沒想到反響還不錯。”錢靜說,她大學學的是環境藝術類專業,和美食八竿子打不着邊,但可能由於她吃過的美食比較多,在口味調配方面佔盡優勢。比如盆栽蛋糕,她也是自學後,從超市購買新鮮食材,再從網上購買一套餐具,最終的成品還像模像樣。

一來二去,幾個朋友都覺得她在製作美食上小有天賦,就建議她開個美食店。在年初錢靜辭去會計工作後,匆忙中開了店。“現在人們生活水平好了,不僅講究吃飽,更講究吃什麼、怎麼吃,這裏面有很大的商機。”錢靜說。

根據客人需要改變經營策略

“與衆不同,就是我要的風格,也是很多年輕人追求的。”外表看似平靜的錢靜,內心卻充滿激情。目前,她的主題餐廳對外營業已經3個多月了,每日都有慕名而來的食客。

走進“意想空間”主題餐廳,發現兩層樓的餐廳,樓上的每一個包間都是一個單獨的“牢房”,用鐵籠製成,室內設計完全參照監獄模式,可容納不同數量的客人。而樓下則是地中海風格。錢靜說,設計寓意一半天堂,一半地獄,本意是希望人們珍愛自由,遠離犯罪,遠離監獄。

錢靜原本就是個淘寶達人,爲了節約成本,在裝修店鋪中,她將這一“技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桌上精緻的龍貓盆栽都是購於網絡,包括裝潢材料。”錢靜說,這可節約了很大一部分成本,但由於自己創業沒有經驗,在細節方面沒有考慮周全,比如廚房預留的空間太小,建好後又拆掉後重新佈局,才得以擴大了廚房的空間。

“由於一開始定位僅在西餐,但營業之後,附近小區的居民經常上門詢問有無中餐,上門都是客,如果你總是回絕別人,人家自然不會再來。”錢靜在經營中摸索,決定將範圍拓展成中西餐都有。現在,她的主題餐廳生意很好,一個人忙不過來,她就聘請了一位廚師,媽媽還經常會來打下手。

頻推新菜品專做本地沒有的美食

店裏的新菜品,如盆栽蛋糕、水果泥、榴芒飯、小熊曲奇、港式奶茶等等,都是錢靜親手製作的,每週都會推出一個市民並不熟知的美食。“不好意思,今天盆栽蛋糕不夠賣。”一位食客欲購買一個盆栽蛋糕,錢靜一個勁兒打招呼,原來,她的盆栽蛋糕早在微博、微信上被人預定,一搶而空。

“每天店內除了來吃飯的食客,就是來店取貨的。”錢靜的媽媽說,看到閨女天天忙得不亦樂乎,不光店內招呼客人,還要照顧網上的一羣客人,最近又新推出了榴芒飯,女兒經常忙得中午都沒空吃飯。錢靜說,不少榴蓮控都要提前好幾天預訂才能吃到,因爲她也都是經過好幾家挑選,最終選擇外地一家泰國廚師專門做出來的。

雖然創業很辛苦,但80後的她創業夢纔剛剛起步,錢靜還打算繼續拓展自己的事業。她透露,等這個主題餐廳穩定下來後,喜歡甜品的她,還準備在南金鷹開一家專做甜品的新店。讓鹽城市民足不出戶就可以品嚐到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的特色美食。

餐飲創業成功故事案例 篇十

永和大王是全國連鎖快餐企業,所經營的品均是符合中國人的口味的豆漿、油條、各種稀飯以及中式的小點心。該店設有專門的網站,設有網上訂貨信箱,開通24小時的電話送貨熱線,只要你的手指輕輕地撥下號碼,永和的員工就會以最快的速度把熱乎乎的食品送到你的手上。

從1995年12月12日,在上海市長寧區水城路,誕生了“永和大王”的第一家餐廳,截止到2004年4月,”永和大王”已經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漢、深圳5個城市開業將近80家直營分店,工作人員總數超過3000名,成爲立足發揚光大中華美食,並專業從事中式快餐連鎖經營管理的大型餐飲集團。“永和大王”的成功無疑成爲各大中式快餐店競相效仿的對象,而它也當之無愧地被業內人土稱爲“賣油條的中國麥當勞”。

套用托爾斯泰一句名言:好的企業都是相似的,不好的企業各有其不好之處。即好的企業在經營、管理、企業文化等各方面都是做得較好的,而不好的企業往往存在着這樣或那樣做得不足或不好的地方。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永和大王”在經營上的過人之處:

差異化的產品

上海人不太愛吃包子,典型的上海人會搞不清包子和饅頭的區別,從這一點上便可見一斑。上海人的傳統早餐一般稱爲“四大金剛”,分別是豆漿、油條、大餅、粢飯糰。而這些東西一般由個體攤販經營,在街邊販賣,其衛生程度可想而知。小販爲了節約成本,炸油條的油一般都反覆使用,而經科學證明經常食用這樣的油炸出的食物對人體的健康極爲不利,容易致癌。另外油條中加有明礬,多吃也對人體不宜。而“永和大王”的產品風味獨特、環境整潔,因此相對於幾十年、上百年來在路邊早點攤上蒙塵的豆漿、油條來說,其產品實現了差異化。其用於煎炸類的油都是百分之百的純天然的色拉油,且經過一次使用後立即換新油,對於油條的處理,進口國外面粉,這樣既加強了油條的鬆脆度,又減少了明礬的攝入,讓食客食得放心,屹得健康。

別人做滿漢全席、做酒席式的中餐,永和只做中式快餐市場;別人每天營業ll小時,永和每天營業24小時;別人只開通了電話外送的業務,永和成爲國內首家網絡訂餐並外送的餐廳。這些都極大地方便了顧客,也爲永和爭取到了那些在寫字樓裏忙於工作沒時間下來就餐的上班族,併爲那些“都市夜歸人”吃宵夜找到了好去處。

產品要有獨到之處才能給顧客留下深刻印象,特別是食品,屬於一次性消費品,更要追求色、香、味俱全。永和的油條做得要比普通路邊賣的油條長三分之一。在“永和大王”中每一件容納食物的餐具也都經過精心挑選和設計,使顧客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吃的過程,更是慢慢享受品味美食的過程。

高檔的價格

在當時,上海街頭的油條一般只賣五毛錢,然而“永和大王”的賣到了2元錢。其他諸如豆漿、飯糰、蔥油餅的價格也貴出了好多倍。除了因爲要租用店面、進行員工培訓、進口高品質原料需要較多的費用等等固定成本的因素,一開始公司定這樣的價格的初衷就是爲了拉開消費層次,走高檔路線,“永和大王”清楚“麥當勞”、”肯德基”的目標顧客羣是二十幾歲以下的青少年和兒童,因此其第一家店在1995年底在上海開張時,便走“優質、衛生、高價位”之路。把目標客戶定位在18歲一45歲之間的中高收入者,從而保持了與洋快餐顧客目標羣的錯位即不與其正面競爭,而是與其保持一個均衡與互補的狀態。另外,考慮到整個大環境,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上海,居民口袋裏有了一些錢,日子也不像八個年代過得那麼精打細算,那麼拘謹了,人們追求更爲舒適的消費環境和優質的服務。而且上海人喜歡求新、求變,喜歡趕時髦,因此高價位並沒有讓人望而卻步,反而在社會上掀起了一陣小浪潮。真正做到了把“永和豆漿”變成一種時尚的品牌,使人們願意爲此多花錢。這樣既保證了餐廳經營的收益,也給今後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有利於產品組合在長度和深度上的拓展。

精明的連鎖

“永和大王”的發展壯大也不是一直都一帆風順的,2001年由於新添直營店,後續資金難以跟上,到年底公司已虧損5000萬。其實,和其他開連鎖店的公司一樣,永和在公司的初創期一直做的都是燒錢的生意,在連鎖經營的規模效益沒有表現出來之前,是必然虧損的。以“麥當勞”爲例,他們在一個城市要開70多家店,才能收支平衡;而”大家樂”在香港要有35家,才能收支平衡;至於“永和大王”,最起碼需要50家店鋪。連鎖店的經營,最重要的是有精通管理經驗的人才,爲此永和還專門請了獵頭公司從同業人中找高級管理人員。林猷澳說:“管理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大踏步提高的,而管理水平直接決定了將來企業的經營水平。我們看的是長遠利益。”另外,“永和大王”總部非常注重加盟者的合約精神。因爲一旦一個加盟店不守法,進行違規操作,在食品的配科上出現了問題,致使食物的口味不統一,就會把整個“永和大王”的牌子做壞掉,使得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下降。

跟進的門店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然地發現,“麥當勞”的周圍不出二三十米遠便有一家“肯德基”的分店,這兩家絕對是屬於“對着幹”的迎頭定位,競爭的火藥味很濃。”永和大王”也不甘示弱,基本上採取跟進策略,你洋快餐開到哪,我中式快餐就跟到哪。永和認爲既然“麥當勞”和“肯德基”選定的店址,首先一定是人潮匯聚地,其次畢竟中餐禾口西餐的消費羣體不一樣,“永和大王”和他們之間則又存在着一種互補競爭的關係。舉例來說在北京西臨中國人民大學、南靠雙安商場的科學院南路,南北120米、東西80米的彈丸之地,竟雲集了10多家快餐業的高手,科學院南路的西側從南向北一字排開,依次爲美國的“麥當勞”、中國的“永和大王”、半畝園快餐有限公司所屬的“半畝園”;東側是日快餐“面愛面”、中國的”餛飩侯”和具有西域風情的“馬蘭拉麪”,在丁字路口的南側則有”肯德基”……以上各家幾乎都是緊挨的,而且店面大小相差不多。競爭是較量,也是交流。排除了地理位置優劣的競爭,最能反應雙方的差距,只有看到差距,纔會有進步。林猷澳認爲,與西式快餐相比,中餐的食品種類比較多,這是中餐的優勢,容易吸引更多的顧客。但這也是中餐的劣勢,因爲食品種類多了,質量就不容易控制。但是從長遠講,中式快餐絕對不會輸給西式快餐。

在店面的裝飾上,“永和大王”也一直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地求新、求變。永和在市場調查中發現,消費者層次在向下延伸,由原先的25至45歲發展到21至45歲。這說明其目標客戶正越來越年輕化。因此對於各門店店面的裝飾,永和由二代店的古色古香的風格轉變爲三代店的休閒風格。在上海的淮海路上還開出了旗艦店。

與”麥當勞”奪人眼球的燈箱廣告,和高高樹立的醒目標識相比,“永和大王”確實有些不起眼,然而大紅的門臉:透着中國傳統的喜慶氣氛,很能贏得普通百姓的認可。店標是位與“肯德基”快餐有着相似之處的慈眉善目的老人形象,這是永和大王創始人李金鵬的形象,或許正是這個慈祥的老人奠定了永和大王平易近人的經營方式。

良好的口碑

與“肯德基”、”麥當勞”鋪天蓋地的廣告策略相比,“永和大王”在這方面可謂節省得多,前二者在每每推出新品的時候都大張旗鼓地利用廣告、銷售促進、公共宣傳、企業贊助等等多種促銷方式進行宣傳,而永和基本上不做什麼廣告,要做的話也不會做某一單一的新產品的廣告,而是推廣“永和大王”這個整體品牌概念。例女口在其“公司片”的一則廣告中:說是白領們加班加到深更半夜,女白領買永和豆漿給男白領,男白領也正去買了紿女白領吃,然後打出一行大字——永和就是你的家。說實話,能把一個賣大餅、油條的廣告做得那麼時尚也真挺不容易的。

永和認爲他們主要不靠廣告宣傳來拉顧客,而主要是靠口碑。通過提高顧客滿意度來提升“永和大王”的口碑。因爲一個高度滿意的顧客會爲一個公司的產品及品牌說好話、購買更多的公司新產品、忽視競爭品牌和廣告並對價格不敏感,所以與其花費大量的資金在廣告宣傳上還不如對顧客進行調查,開發適合顧客口味的產品,提供顧客滿意的服務。

獨特的管理

當年,“霸菱投資”的合夥人到“永和大王”考察時,印象最深的是”永和”雖然只有10多家連鎖店,卻已建立起比較系統化的管理制度——藉助電腦的信息化管理及員工半軍事化的訓練和培訓升級體系。爲了快速擴展門店,永和大王快速發展出訓練、開發、企劃、產品管理、工程5個團隊。但是永和大王最強的還是財務及訓練。永和大王的財務報表有厚厚一大本,“銀行認爲我們是最好的客戶,霸菱就是看上我們這一點。”林猷澳說。快餐是做現金生意,財務一定要透明化,惟有如此,財務獨立的精神纔會體現。財務沒做好,基礎等於白打。到目前爲止,永和大王每個地區都有獨立的財務體系,總公司從不干涉。

永和有一套非常完善的員工培訓計劃。新招募的員工要進行爲期三天的軍訓,目的是要培養員工的組織紀律性、能吃苦和團隊精神。接下來則是各個專業的訓練,例如:負責包餃子的員工要十分清楚地知道每份餃子餡中肉、菜的比例,放多少水、多少油,煮餃子應該注意煮多久才能保證煮得恰到好處等。

美好的前景

利潤和財富就是在滿足和創造人類各種需求的同時產生的,所以即使是不起眼的小生意,只要做好了,也照樣能成就大名堂。從整個中式快餐業的發展前景來看,存在着非常大的商機,隨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風氣的轉變,現在大陸的年輕人在家中做飯做菜的在減少,習慣去餐館用餐的越來越多。即便會做菜的,也喜歡去外面換換口味。未來的快餐業應該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從全世界來看,還沒有一個像樣的中式快餐,而”永和大王”的目標就是發展一箇中式快餐業的品牌,不但要把永和大王變爲“中國的麥當勞”,而且將來還要打到麥當勞的老家美國去,進軍歐美市場。

其實,餐飲本來就代表了一種文化,中國人到西餐館吃的是洋文化,外國人到中餐館吃的是中國文化。如果說正兒八經的西餐相當於一種“高雅文化”,那麼洋快餐就是一種”通俗文化”。而像”永和大王”的中式快餐應該代表了中國的“傳統市井文化”。怎樣在新時代傳承併發揚這種傳統文化,在後續者的跟進中仍能保持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地位是“永和大王”在未來的經營和發展中需要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