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草船借箭》【新版多篇】

《草船借箭》【新版多篇】

《草船借箭》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認識“瑜、忌”等9個生字,會寫“妒、忌”等11個生字,正確讀寫“妒忌、推卻、都督、遲延、探聽、幔子、私自、軍令狀、自有妙用、神機妙算”等詞語。2.默讀課文,理清層次,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教學重點

1、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說一說故事的內容。

2、緊扣課文語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點。

3、通過學習,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親近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

教學難點

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點。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課件:

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三國演義》及作者簡介、詞語解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1)教師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請同學們欣賞。

(2)播放完畢後出示歌詞:

(3)學生閱讀歌詞,說說對這首歌的瞭解。(這是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歌。)

(4)學生互相交流,說說自己對歌詞的理解,教師評議並梳理詞意:滾滾長江向東流,不再回頭,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爭什麼是與非、成功與失敗,都是短暫不長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地日升日落。江上白髮漁翁,早已習於四時的變化。和朋友難得見了面,痛快地暢飲一杯酒,古往今來的紛紛擾擾,都成爲世人下酒閒談的材料。

(5)問題交流:歌詞裏說“浪花淘盡英雄”,你最崇拜《三國演義》中的哪個英雄?(學生自由發言。)老師相機呈現三國人物形象。

(6)導入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節選自《三國演義》的一篇課文《草船借箭》。(板書:草船借箭)學生齊讀課題。

2、簡介《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者是明朝的羅貫中。《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與《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齊名。

學生閱讀,師生交流。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對《三國演義》中人物的瞭解。

3、簡介作者。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山西太原人。

設計意圖:

簡介《三國演義》,同時瞭解作者及寫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激發了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默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歡的語句,多讀幾遍。

2、自學課文生字詞,可以用筆在文中圈出來,然後用合適的方法來解決生字詞。

3、檢查學習效果,相機指導。

三、再讀感知,整體感知

(一)理清順序。

1、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敘述的?是按照什麼順序將故事串接起來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學生以小組爲單位交流讀後的收穫,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彙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

4、全班交流,教師訂正。

(二)瞭解起因、經過、結果。

1、快速瀏覽課文,試着瞭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小組交流,小組長整理小組同學的意見。

3、小組派代表作彙報發言,全班交流,教師評議並小結。

(1)故事的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用十天內造十萬只箭的任務來爲難、陷害諸葛亮。

(2)故事的經過: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萬只箭。

(3)故事的結果: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嘆不如。

設計意圖:

此環節的設計是教師幫助學生找到梳理文章結構的方法,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

四、細讀課文,瞭解起因

1、教師簡介“草船借箭”的時代背景。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稱爲“魏、蜀、吳”三國。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裏幫助作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

2、請同學們默讀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看看從這部分課文能瞭解到哪些信息。

3、學生作批註,自我品讀探究。

4、學生小組交流自學結果,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抓人物對話交流自己的感受。

5、小組派代表作彙報發言,全班交流:

(1)從這部分課文中,你瞭解到什麼?(周瑜要陷害諸葛亮。)

(2)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裏幫助作戰。周瑜爲什麼還要害諸葛亮?

周瑜對諸葛亮心懷妒忌。(學生齊讀)。

從這句話你瞭解到周瑜的什麼特點?(嫉賢妒能。)

(3)周瑜要害諸葛亮,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詞句瞭解到的?(他們的對話。)

①當時,周瑜是吳國的是大都督,難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好嗎?(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問。)

②周瑜這樣問的目的是什麼?(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諸葛亮。這是周瑜設好圈套,明裏共商軍事,暗裏設陷阱害人,明知故問。)

(3)周瑜設計想陷害諸葛亮,他是怎樣一步一步達到自己的目的的?①“公事”是什麼意思?(朝廷之事;公家之事。)“推卻”又是什麼意思?(借理由推託、拒絕。)爲什麼不能推卻?(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這正中周瑜下懷,於是假借“公事”逼迫諸葛亮承擔造箭任務。)

②從這段對話中你覺得周瑜是個怎樣的人?(周瑜是個具有險惡用心的人。)

③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當時的心理活動(請同學根據自己的課文內容的理解,選擇描寫人物說話時動作和神態的詞語填入括號裏。)

④學生交流,教師小結。

⑤再讀加入描寫人物語言和神態詞語的語段,總結下列問題:

A.周瑜設計想陷害諸葛亮,諸葛亮是怎麼做的?

B.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爲什麼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趕造十萬枝箭的任務,還要立下軍令狀,說三天造好十萬枝箭呢?從中可看出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

諸葛亮說:“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

⑥指名讀這段話。

⑦當週瑜聽說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還立下軍令狀,他的心裏爲什麼很高興?(周瑜知道在當時,三天肯定造不出十萬枝箭,既已立下軍令狀,完不成是要殺頭的。周瑜以爲他的計謀要成功了,所以很高興。)

⑧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爲什麼還要立下軍令狀,說三天造好十萬枝箭呢?(諸葛亮爲顧全聯吳抗曹的大局,不計個人得失。)

⑨從學習中你瞭解到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胸有成竹,顧全大局。)

⑩全班交流,教師小結。

(4)教師小結:學了這部分課文,我們知道了諸葛亮,顧全大局;而周瑜卻妒忌諸葛亮,心胸十分狹窄,陰險狡詐。

(5)指導朗讀:分角色朗讀課文第1~2自然段,,要讀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點。如讀出周瑜表面客氣,內心暗藏殺機;讀出諸葛亮明知周瑜不懷好意,卻以大局爲重,從容鎮定,胸有成竹。

6、談話過渡:從課文第1~2自然段的學習中,我們瞭解到:周瑜想害諸葛亮,他步步緊逼,把諸葛亮圈入了他設置的圈套。而諸葛亮立下軍令狀,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讓周瑜的計劃得逞了。(板書: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用十天內造十萬只箭的任務來爲難、陷害諸葛亮。)

那麼事情又是怎麼發展的呢?下節課繼續學習。

設計意圖:

採用讀、思、議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節。

板書設計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內造十萬只箭的任務來爲難、陷害諸葛亮。

經過: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萬只箭。

結果: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嘆不如。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瑜、忌”等9個生字,會寫“妒、忌”等11個生字,正確讀寫“妒忌、推卻、都督、遲延、探聽、幔子、私自、軍令狀、自有妙用、神機妙算”等詞語。

2、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說一說故事的內容。

3、緊扣課文語言,感悟文中周瑜、諸葛亮等人物的特點。

4、通過學習,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親近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

教學重點

1、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說一說故事的內容。

2、緊扣課文語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點。

3、通過學習,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親近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

教學難點

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點。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一起初讀了課文,瞭解了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敘述的,並且理清了文章的結構,瞭解了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下面我們一起來複習一下:

①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麼?

②通過第1~2自然段的學習,我們還了解到什麼?

③這部分課文的哪句話點出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原因?

2、談話過渡:從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還了解到周瑜自嘆不如諸葛亮,周瑜是怎麼“嘆”的?快速瀏覽課文,從課文中找出來。(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機妙算”是什麼意思?(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有預見性,善於估計客觀形勢,決定策略。)

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都表現在哪些方面?請你默讀課文,圈畫批註出來。

學生交流,教師小結: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借箭準備和借箭過程。

設計意圖:

此環節的設計爲了與上節課做好銜接,爲學習新課做好準備。

二、瞭解“借箭準備”,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1、諸葛亮請誰幫忙做借箭前的準備?(魯肅)

2、魯肅是周瑜的部下,爲什麼諸葛亮敢於向他求助?(諸葛亮深知魯肅爲人忠厚,顧全大局。)

3、從哪裏可以看出魯肅爲人忠厚,顧全大局?請默讀課文3~5自然段,把書上有關句子標出來。

4、全班交流,教師評議並相機指導。

魯肅答應了。他不知道諸葛亮借船有什麼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

啓發學生自由讀這段話,從“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感受魯肅十分誠信、顧全大局、對諸葛亮讚賞與默默支持。從“果然”一詞也能夠看出諸葛亮知道魯肅的爲人。

5、諸葛亮請魯肅幫忙做哪些準備?

(1)諸葛亮請魯肅幫忙,做好哪些準備?(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多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

(2)諸葛亮爲什麼對魯肅說“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諸葛亮知道周瑜聰明過人,所以不讓魯肅向周瑜提借船之事。)(3)從中你能感受到什麼?(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有計謀、有膽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軍令狀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個草船借箭的計劃。)

三、精讀“借箭經過”,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1、指名讀課文6~9自然段,標出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有關語句。

2、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從哪些地方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3、小組派代表做彙報發言,教師評議,相機指導。

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

(1)讀一讀,說說你從這段話知道了什麼?(諸葛亮知道第三天四更時候有大霧,他在等霧。)

(2)諸葛亮那個時代有沒有天氣預報啊?(沒有)這又說明了什麼?(這就說明了諸葛亮懂天文,識氣象。)

(3)除了這兒,你還能從哪兒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霧散了就回去。”

(1)從“大霧漫天”你瞭解到什麼?(瞭解到當時的天氣情況:到處都是大霧。)

(2)從天氣的變化中你感受到什麼?(選擇這樣的天氣,說明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預測準確。)

(3)從“諸葛亮笑着說”你感受到什麼?(諸葛亮鎮定自若,是因爲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謹慎,在“看不清虛實”的情況下,不會“輕易出動”。這一笑,笑出了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笑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4)把船隻“用繩索連接起來”,“一字擺開”的目的是什麼?(既便於統一行動,避免走散,又不留空當,使受箭面積增大。)

(5)軍士爲什麼要“擂鼓吶喊”?(這樣做既是爲了虛張聲勢,製造進攻的假象,吸引曹操軍隊的注意力,引曹軍出來射箭,又是讓曹軍明確射箭的目標、方向。)

(6)從這段敘述中你對諸葛亮又有了什麼瞭解?(諸葛亮考慮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利用大霧的天氣,前去“借箭”。)

(7)指導朗讀,讀好魯肅和諸葛亮說話時的語氣。

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受箭。

(1)“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麼?(這樣既能兩面受箭,又可保持船體平衡,也便於箭滿後順風順水返回,省去調頭的時間。)

(2)你對諸葛亮又有了什麼新的瞭解?(“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顯示了諸葛亮過人的智慧。“逼近曹操受箭”,進一步說明諸葛亮對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謹慎的性格瞭如指掌。此行“借箭”,輕輕鬆鬆向曹操借到了十萬支箭。諸葛亮謀劃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僅顯示出諸葛亮豐富的天文知識,也體現了諸葛亮具有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

4、自由讀課文3~9自然段,總結“借箭的經過”。(板書:經過——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萬只箭。)說說從哪些地方看出諸葛亮神機妙算?

(1)小組交流。

(2)小組派代表做彙報發言,師生評議,教師小結:

①算好天氣:第三天有大霧。

②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擺開,兩面受箭。

③算好魯肅:忠實守信。

④算好周瑜:嫉賢妒能,陰險狡詐。

⑤算好曹操:謹慎多疑。

四、瞭解“借箭結果”,感受人物形象

1、齊讀課文最後一自然段。

2、結合課文說感受。

(1)小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呢?

(2)小組派代表做彙報發言,師生評議,教師小結。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諸葛亮,因爲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諸葛亮,周瑜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而諸葛亮寬厚待人,顧全大局。

③諸葛亮考慮問題的能力,觀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勝過周瑜。

3、指名朗讀課文最後一自然段。

4、教師小結:草船借箭的前前後後,的確說明了諸葛亮神機妙算。“周瑜大吃一驚,長嘆道:‘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這句話照應了課文開頭的第一句話。(板書:結果——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嘆不如。)

五、課堂總結,佈置作業

1、課文結構嚴謹。故事以“借”爲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敘述。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寫了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後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後寫了事情的結果──箭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嘆不如。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敘述得清清楚楚。不僅如此,文中的許多內容還前後呼應,如,結尾與開頭照應。這樣嚴謹的結構,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

2、作業:運用學會的閱讀方法,利用課餘時間閱讀《三國演義》中自己感興趣的章節。

板書設計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內造十萬只箭的任務來爲難、陷害諸葛亮。

經過: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萬只箭。

《草船借箭》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弄清借箭的經過,認識借箭成功的原因,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3、能試着評論歷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弄清借箭的經過。

教學難點:

認識借箭成功的原因,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師: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連續劇《三國演義》,誰知道“三國”指的是哪三國?

生:“三國”指的是魏國、蜀國、吳國。

師:魏、蜀、吳三國並立,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爲什麼是三國鼎立?看老師畫圖。(師邊畫邊講)

曹 操

劉 備 聯 合 孫 權

師:曹操剛打敗劉備,又要進攻孫權。因此,孫劉兩家聯手要抗擊曹兵。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奉命來東吳幫助作戰,遇到大將周瑜。周瑜對諸葛亮是什麼態度呢?誰知道?

生:周瑜妒忌諸葛亮。

師:周瑜讓他幾天之間造多少箭?

生:讓他三天之內造十萬支箭。

師:這可能嗎?

生:不可能。

師:諸葛亮草船借箭(板書課題)挫敗了周瑜的暗算,顯示了他的聰明才智,那麼諸葛亮找誰借箭?怎麼借箭?結果如何呢?請大家打開課本。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全文,自學生字、新詞,瞭解大意)

三、細讀課文。

1、指名讀1、2自然段。

師:哪一段寫周瑜妒忌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師:周瑜爲什麼要妒忌諸葛亮?

生:因諸葛亮挺有才幹。

師:齊讀這一段,注意“挺”和“很”這兩個詞要讀得語氣重一些。(生齊讀)

師:周瑜是怎樣提出十天造十萬支箭的事的?諸葛亮是怎樣做的?默讀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萬支箭,諸葛亮滿口答應,並立下軍令狀。)

師: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周瑜爲什麼很高興?

(他以爲他的陰謀已得逞了。)

師:這部分寫商議軍事,接受任務幾乎全寫的是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除了一處寫周瑜很高興外,沒有再對他倆的神態、語氣作任何細緻的描寫,該怎樣讀纔好呢?

(先請生自由讀,發表意見,再指名分角色讀。)

小結:1、2自然段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造箭十萬支”陷害諸葛亮,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細讀第3——5自然段。

師:當諸葛亮接受任務後,周瑜、諸葛亮各自是怎麼做的?(生默讀思考找到答案,並回答。)

師:你從中看出什麼?

生:我看出周瑜是個奸詐、陰險的人。

生:我看出諸葛亮胸有成竹。

師: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生:從他們的語言和做法看出來的。

(指名分角爭讀3、4自然段,注意讀出感情)

3、默讀6—9自然段,用“——”劃出出發時間,草船借箭的有關語句。

師:諸葛亮爲什麼選在第三天四更行動?行動的目標是什麼?經過怎樣?結果怎樣?

請看老師給同學們放“電影”。(師出示電腦動畫,配合錄音範讀,讓學生觀看諸葛亮是怎樣在大霧漫天的環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經過)

師:借箭成功了嗎?讀出書上有關語句。(生讀出“船兩邊的草把上都插滿了箭”等語句)師: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霧,而他選擇這一天行動恰好江面上有大霧,這是巧合嗎?

(生聯繫上下文討論出:這一切都是諸葛亮預料到的)

師:從中你對諸葛亮有什麼認識?

生:諸葛亮的才智過人,我真佩服他。

生:諸葛亮曉天文、懂地理,我應向他學習。……

4、齊讀第10自然段。

師: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萬多支。

師:這一天恰好是周瑜給他任務期限的第幾天?

生:第3天。

師:周瑜看到諸葛亮完成了任務,他的陰謀失敗,他是怎樣表現的?

生:長嘆:“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結:諸葛亮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萬,挫敗了周瑜的陰謀。

四、佈置作業:

1、理清文章層次,給課文分段。

2、準備複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附:板書設計

曹 操

劉 備 聯 合 孫 權

(諸葛亮) (周 瑜)

才 幹 妒 忌

因:十天造箭十萬

果:三天借箭十萬

《草船借箭》 篇三

請雙擊頁面,看看發生什麼:-)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生字:督、懲、罰、寨、飲、援。

2.新詞:神機妙算、疑惑、委託、推卻、輕易、甘受懲罰。

3.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分清前因後果。

(二)能力訓練點

1.訓練按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2.理解課文內容,歸納中心思想。

3.指導有感情朗讀課文,培養朗讀能力。

4.訓練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閱讀能力,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歷史人物的特點。

(三)德育滲透點

教育學生博覽羣書,學習諸葛亮寬闊的胸懷,識大體的品德,將來做社會有用的人。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瞭解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和一步步地發展是重點。課文第三段是故事的高潮,具體敘述了諸葛亮用的經過,也是文章的重點。

採用指導朗讀及介紹時代背景的方法解決重點。

(二)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既是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

採用教學時,先從理清故事的內容入手,把事情的發生、發展、結果弄清楚,然後透過現象看本質解決難點。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一)回答課文中設計的問題、勾畫重點詞句。

(二)觀察掛圖,發揮想象,進行表述練習。

(三)聽錄音,練習複述故事。

(四)質疑問難。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初讀課文,掌握生字、新詞。

2.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讀訓練。

(二)整體感知

是選自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同學們對於其中的一些故事情節略有了解,但是對人物的性格特點還難以把握,因此參照註釋,結合時代背景瞭解掌握人物各自的性格特點,尤其對於曹操、周瑜的性格要有進一步明確的認識。曹操也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周瑜雖然妒才忌能,但也是一位勇猛善戰的大將。

(三)目標完成過程

1.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指讀課文,正音,解詞。

妒忌:對才能、名譽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本課指周瑜因諸葛亮比自己強而忌恨他。

遲延:拖延、耽擱。

才幹:辦事的能力。

委託:請別人代辦。

調度:調動、安排。

懲罰:嚴厲地處罰。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處。

神機妙算: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有預見性,善於估計客觀形勢,決定策略。

(2)讀出最使你感動的課文內容。

(3)交流預習後的初步感受。

2.揭題引讀,學生自悟。

(1)板書課題,啓示談話。

同學們,你們看過《三國演義》這部電視劇嗎?其中有一個的故事,誰來說說這個故事主要寫了哪幾個人?誰向誰借箭?

(主要寫了諸葛亮、周瑜、曹操幾個人物,是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簡介時代背景。

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相互討伐,史稱“三國鼎立”。當時曹操實力雄厚,剛剛打敗了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裏幫助作戰。孫權手下大將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設下圈套,假意讓他負責趕造十萬支箭,企圖以造不成箭違誤軍令的藉口加以陷害,於是就發生了這個故事。

自讀課文,說出課文大意,同位討論體會交流。

3.理清脈絡,討論分段。

(1)這篇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事情的發展順序寫的。)

(2)討論分段。(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講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造十萬支箭的任務爲難諸葛亮,諸葛亮接受任務並保證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給造箭材料進一步陷害諸葛亮,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準備。

第三段(6—9自然段)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後一個自然段)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嘆不如。

4.教師點撥,突破難點。

(1)學習第一段。

①指讀第一段,前後位討論這段寫的是什麼?(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造十萬枝箭的任務爲難諸葛亮。)

②諸葛亮的才幹怎樣?周瑜妒忌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嗎?哪些詞可說明並畫出來。

(“挺”、“才”)指導朗讀稍重些。

③默讀第一段,幻燈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樣“請”諸葛亮商議軍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從哪兒看出來?

(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

(周瑜開始以“公事”爲由迫使諸葛亮不要推卻,接着又以“十天爲限”故意刁難,最後當諸葛亮答應三天造十萬枝箭時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以便抓到字據,日後好加害於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設下計來陷害諸葛亮。)

④討論題,幻燈出示,諸葛亮爲什麼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趕造十萬枝箭的任務,並且立下軍令狀?

(諸葛亮已識破了周瑜的詭計,如當面揭穿必傷了和氣,孫、劉聯合抗曹戰線就可能破壞,有被曹操各個擊破的危險,同時又從大局考慮到與曹軍交戰必須用箭,於是將計就計,立下軍令狀。)

⑤分角色朗讀第一段,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2)教師總結,學生質疑。

通過第一段的學習,我們不僅對的起因有了瞭解,而且對於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點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下節繼續深入學習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教師:周瑜設計請諸葛亮造箭,他的陰謀詭計得逞了嗎?從哪看出來的?

(周瑜的陰謀詭計沒有得逞,從第四段中可看出。)

(二)學習第四段

齊讀思考,幻燈出示思考題。

1.的結果怎樣?

2.這時周瑜的心裏是什麼滋味?爲什麼長嘆一聲?

3.從哪裏看出周瑜的沮喪、慚愧?

(討論:結果是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嘆不如,周瑜無可奈何,不得不承認自己確實不如諸葛亮。從周瑜說“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喪、慚愧。)

(1)提問:諸葛亮爲什麼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神機妙算)

(2)從哪兒看出諸葛亮神機妙算?(第三段)

(三)學習第三段

指讀思考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麼?從哪句話看出。讀讀,抓住關鍵詞語理解,畫在書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內必有大霧,可以從這裏看出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不見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小黑板,思考如下:

(1)爲什麼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纔去開船借箭。

(2)他怎麼知道三天之內必有大霧?

(因爲此時天色微明,大霧封江,可矇住曹軍眼睛,使之不明虛實。諸葛亮瞭解氣象變化,預測出三天之內必有大霧。)

2.再讀第三段,思考,諸葛亮根據什麼情況採取什麼計策,這樣做有什麼妙處?圈畫出來。

(1)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擺開,又叫船上軍士擂鼓吶喊,爲什麼這樣佈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來的箭,又能靠大霧使曹軍看不清虛實,“一字擺開”是爲了受箭面積大、數量大。擂鼓吶喊爲了虛張聲勢,迷惑曹操。)

這說明諸葛亮熟知地理,於大霧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2)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作樂,天亮了就回去。”

(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虛實之前,不輕易出擊,只會放箭壓陣,說明諸葛亮知己知彼。)

(3)觀察掛圖,魯肅和諸葛亮的表情一樣嗎?說明什麼?

(說明諸葛亮對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學第二段,找出體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

1.諸葛亮請魯肅幫忙,借二十條船……

2.魯肅答應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1)諸葛亮瞭解魯肅的爲人,忠厚老實,料定他不會泄露機密,可見諸葛亮知己知彼。

(2)三十名軍士,一千多個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蓋起來說明謀劃周密、巧妙。

3.默讀全文,想想還有哪些地方體現諸葛亮神機妙算?反映他什麼特點?

(因爲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謀劃,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謀,具有非凡的才幹。)

(五)圍繞中心,學習表達

1.作者是怎樣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的?

2.作者在幾個人物的性格刻畫上既鮮明又形象,這是爲什麼?

(1)作者通過對諸葛亮的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從而刻畫出他的性格特點。

(2)因爲作者抓住了幾個人物不同的特點,他們的語言、動作不同體現出人物性格各異。

3.由以上可知,在寫作中應怎樣刻畫人物?(抓住人物特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特點,體現人物性格特點,這是我們寫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總結、擴展

1.通過本文的學習,你認爲諸葛亮、曹操、周瑜、魯肅各是什麼樣的人?

2.爲什麼同學們對這個故事這麼喜歡呢?

(教師總結注意引導學生對曹操、周瑜兩個人物的正確評價及認識,使學生知道他們倆也是了不起的人物,並不是所謂的壞人,另外強調寫作時抓住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特點體現人物性格。)

六、佈置作業

1.複述故事,講給小夥伴聽。

2.用“委託”、“輕易”造句。

張廣祥感謝您的登錄

《草船借箭》 篇四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識、有計謀、有肚量、有膽略。

2.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練習用“委託”“輕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草船借箭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和發展過程。

2.從草船借箭這件具體事情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瞭解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二)藉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學5個生字。

(三)採用查字典和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課文中的生詞。

(四)練習按事情的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查字典自學本課生字、生詞。

2.練習按事情的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三、教學過程

(一)讓學生初讀課文,標清自然段序號,把不認識的字畫出來。

(二)藉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學生字。

1.指導讀準字音。

本課雖然只有5個生字,但這幾個字的讀音都特別容易讀錯。教師在教學時應逐個指導學生讀準。

督:d&,不要錯讀成d#u。

懲:讀ch6ng,不要錯讀成ch7ng。

寨:讀zh4i,不要錯讀成z4i。

飲:讀y!n,不要錯讀成y@n。

2.指導區分字的結構。

本課的生字有幾個也比較難記,教師可以用以下的方法教學生進行識記。

(1)加一加:

所謂“加一加”的方法,就是用同學們所熟悉的兩個字相加,組成一個新字。

如:“督”,就是“叔”和“目”組成,但要記住,這個字是上下結構。

又如:“懲”,就是“徵”和“心”組成,這個字也是上下結構。

再如:“飲”就是“飠”字邊,加上一個“欠”字,這個字是左右結構。

(2)換一換:

如:“寨”與“賽”的字形相近,它們上半部分相同,“寨”的下半部分是把“賽”下面的“貝”換成“木”。

(3)組一組:

如:“罰”是由三部分組成,上面是“罒”,下面由“訁”和“刂”組成。

3.指導理解詞意:

(1)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2)查字典理解詞意,要使學生掌握:

妒忌——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

遲延——耽擱,拖延。

才幹——辦事的能力。

甘受——心甘情願的接受。

懲罰——嚴厲地處罰。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處。

疑惑——本課指心裏不明白。

調度——本課指調用。

虛實——虛和實,泛指內部情況。本課指曹操因江面霧大,不瞭解諸葛亮的情況。

軍令狀——戲曲和舊小說中所說的接受軍令後寫的保證書,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務,願依軍法處罪。

弓弩——弩,古代兵器,一種利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弓弩手,古代軍隊中負責射箭的兵士。

丞相——古代輔佐君主的職位最高的大臣。

神機妙算——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有預見性,善於估計客觀形勢,決定策略。

(三)再讀課文,檢查學生對生字是否能讀準字音,對生詞是否理解詞意。

(四)三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後,如果是比較簡單的,學生只要讀一讀課文就能解決的,教師可以引導和鼓勵同學們自己去讀書,從書中尋求答案;如果問題涉及到文章的重難點,教師可以留待講讀時再給學生解決。

(五)四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此時,學生已經是讀第四遍課文了,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事情起因是什麼?結果是什麼?事情是怎麼發展的?可否按事情的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1.啓發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本文主要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假借商議軍事急於造十萬支箭而有意爲難和陷害諸葛亮,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萬支箭,挫敗了周瑜的陰謀,使周瑜不得不羞愧、歎服。

2.討論分段結果:

本文是寫事的文章,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可以分爲:起因、發展、高潮和結果四部分。具體分法爲:

第一段(1~2自然段)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想用短期內造十萬支箭來刁難諸葛亮,以便藉機殺害他。這是事情的起因。

第二段(3~5自然段)寫周瑜派魯肅探聽諸葛亮造箭的消息,諸葛亮要魯肅瞞着周瑜借給他二十條快船和六百名軍士。

第三段(6~9自然段)寫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具體經過。

第四段(第10自然段)寫諸葛亮“借”箭成功,如期交箭,周瑜自嘆不如。

(六)作業 。

1.熟讀課文。

2.抄寫本課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深入學習課文,理解內容,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識、有計謀、有肚量、有膽略。

2.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草船借箭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和一步步的發展過程。

2.從草船借箭這件具體事情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第一課時,我們主要通過讀書,自學了本課的生字詞,瞭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並根據事情的發展順序給課文分了段。下面要檢查同學們的學習情況:

1.檢查讀生詞:

妒忌  商議  負責  推卻  都督  委託

既然  遲延  膠漆  疑惑  調度  水寨

輕易  支援  甘受懲罰  大霧漫天

飲酒取樂  神機妙算

2.瞭解分段掌握情況。

請同學說一說分段情況。

(二)導入  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假借商議軍事急於造十萬支箭而有意爲難和陷害諸葛亮,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萬支箭,挫敗了周瑜的陰謀,使周瑜不得不羞愧、歎服。那麼諸葛亮是怎樣成功的呢?這節課我們具體來學習課文。

(三)交待學習目標。

(四)學習課文內容。

1.學習第一大段。

(1)指名讀這段,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以下的問題。

①周瑜是怎樣“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要他負責造箭的?他的真實的企圖是什麼?你是從哪些詞語體會出來的?

因爲文章一開始,就直接點出周瑜看到諸葛亮有才幹,心裏很妒忌,第2自然段就寫出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趕造十萬支箭。設計這個問題,就是讓同學們通過讀書瞭解到周瑜妒賢忌能的狹隘胸襟。

(周瑜開始以“公事”爲由,要諸葛亮“不要推卻”,接着又以“十天”爲期來刁難他,最後當諸葛亮同意三天造好後,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以便抓到字據口實,日後好堂而皇之地加害於他。因此當他以爲諸葛亮“中計時”便顯得很“高興”。)

②諸葛亮知不知道這是周瑜的陰謀?爲什麼不當面揭穿他,反而主動立下軍令狀?

這個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繫當時的歷史背景談。當時曹操率軍南下,企圖攻打東吳,之後再攻打劉備,以便一統天下。東吳和劉備看清了曹操的陰謀。因此纔會聯合起來抗擊曹操。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所以諸葛亮纔沒有揭穿周瑜的陰謀,怕的是傷了和氣,孫劉聯合戰線會破裂,導致被曹軍各個擊破的危險。

以上只是沒有揭穿周瑜陰謀的一個原因,由此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到諸葛亮不逞一時之能,爲了劉備的蜀國,以大局爲重,有着寬闊的胸襟。

接着教師還讓同學讀這一段,抓住諸葛亮的言行進行體會,從而看出諸葛亮知己知彼,胸有成竹,有把握完成任務,用實際行動挫敗周瑜的陰謀。

至於諸葛亮爲什麼主動立下軍令狀,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周瑜也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如果諸葛亮表現出猶豫的神色,周瑜還會有陰謀。主動請任,其目的是將計就計,不露聲色地麻痹周瑜,使之覺得自己很高明,連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都不知道。這樣一來他必然特別得意,就會放鬆警惕,從而使諸葛亮掌握主動權。

對於這一段的學習,一定要讓學生抓住兩個人物的不同語言和神態,去分析兩人的不同心理活動:周瑜面和心毒,在一句一個“先生”的虛假恭維之中包藏着殺機。事後喜形於色,自以爲得計。而諸葛亮則早已對周瑜的禍心瞭如指掌,顯得平靜自若,胸有成竹。

(2)分角色朗讀。

由於本段人物對話較多,人物個性特點鮮明,所以教師在讓學生充分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有語氣地分角色朗讀,以達到更好地更準確地理解內容,瞭解人物特點的目的。

2.學習課文第二大段。

請同學們輕聲地朗讀課文第二段,並且思考:

(1)從周瑜對魯肅說的話可以看出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2)諸葛亮請魯肅幫哪些忙?他還特別要求魯肅怎樣做?聯繫上文,課文中哪些詞語表明諸葛亮對完成造箭的任務挫敗周瑜的陰謀胸有成竹?

(3)魯肅是怎樣向周瑜報告的?你從中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這一大段安排三個問題,實際上是讓學生弄清這一段一共講了三層意思:第一層是周瑜吩咐軍匠們不給諸葛亮準備造箭材料,並派魯肅探聽諸葛亮怎樣造箭。這一層意思,同學們通過思考第一個問題就能理解到周瑜氣量狹窄,妒賢忌才,完全不顧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難諸葛亮並要治他的罪。

本段的第二層意思是講諸葛亮請魯肅幫他的忙,並要魯肅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訴周瑜。在這一層中,教師要讓學生抓住“自有妙用”這個詞談談體會,從而瞭解到諸葛亮早有對付周瑜的方法,並且是成竹在胸了。另外,本段的第二問題的第一小問,學生通過讀書很容易就能答出諸葛亮要魯肅爲他安排船隻、軍士、布幔、草把子。從他需要的這些與造箭完全無關的東西來看,我們也能分析出諸葛亮對粉碎周瑜的陰謀早已胸有成竹了。第二小題的第二問是諸葛亮特別要求魯肅怎樣做?通過讀書,孩子們也能很快從書中找到答案: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我的計劃就完了。諸葛亮爲什麼要這樣特別叮囑魯肅呢?聯繫上文對周瑜這個人物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周瑜雖然心胸狹窄,面善心毒,但作爲東吳的都督,他當然也不是等閒之輩,他也是很聰明的,在打仗用兵方面也很有才華。如果讓他知道諸葛亮向魯肅借的這些東西,他很可能就猜出了諸葛亮的用意,即使猜不出,他也會千方百計地阻撓,不借給諸葛亮這些東西,從而破壞諸葛亮的計劃,使自己的奸計得逞。諸葛亮正是看清了周瑜的險惡用心和小人的嘴臉,所以才特別叮囑魯肅那樣做。

本段的第三層意思是講魯肅回去向周瑜報告情況時,說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並不提借船的事,周瑜疑惑不解。在這層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理解好“果然”這個詞,“果然”就是果真如此,事情像預想的那樣發生,然後再讓學生談談魯肅是個怎樣的人,我想:六年級學生說出魯肅是個守信用的人並不困難。

第二段課文理解到這兒還不算完,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更深一層的理解。教師可以在學完第二大段後再問:諸葛亮爲什麼敢向魯肅借東西?他爲什麼特別叮囑魯肅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訴周瑜?由於有剛纔的理解作基礎,所以同學們會輕而易舉地回答出:因爲諸葛亮太瞭解兩個人的特點。魯肅守信用,周瑜奸詐狠毒,所以纔會那樣做。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諸葛亮善於識人,這也是他後來能成功地借到箭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段課文學習完之後,還要給同學時間再讀一讀,從而體會三個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

3.學習課文第三大段。

這一段是課文的重點段,它按時間的順序,有聲有色地講了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經過。

這一段可以採取先默讀自學的形式,即默讀這一段,同時思考:

(1)諸葛亮在什麼時間纔去開船借箭的?爲什麼要等到這個時候纔去?

這道題要讓學生明確:諸葛亮他們是在第三天四更時候纔開船的。因爲此時天色微明,江面上有濃濃的大霧,這樣可以矇住曹軍的眼睛,使他們不明虛實。

(2)諸葛亮把船停在哪兒?爲什麼?

這道題通過思考使學生體會到諸葛亮把船停在靠近曹軍水寨的江面上,目的是一會兒受箭時距離合適。太遠,箭射不到;太近,怕被曹軍看清識破計謀。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在這方面也精心安排了。

(3)船是怎樣停在那裏的?爲什麼要這樣做?

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事先讓學生疊一些小紙船,並把他們貼在一起,等同學讀完了這段書的內容之後,讓他們自己演示。同時理解到諸葛亮把船隊“一字兒擺開”是爲了增大受箭的面積,使更多的箭射到草把子上。由此也讓學生體會到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的確超人。

(4)船停下來,諸葛亮讓兵士幹什麼?爲什麼這樣做?他與魯肅各有什麼不同反應?說明什麼?

這道思考題可讓同學讀書找答案。諸葛亮讓兵士“擂鼓吶喊”其實是虛張聲勢,造成大軍壓境的假象來迷惑曹軍,使之在大霧之天不敢冒然迎敵,只能用放箭來逼退敵人。魯肅看到諸葛亮讓兵士擂鼓吶喊很吃驚,也很害怕。萬一曹兵出來,這些人就危險了;而諸葛亮卻笑着、非常肯定地說,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還邀請魯肅一同吃酒取樂。通過對兩個人物不同反應的比較,使學生們理解到諸葛亮的謀略和膽識的超人之處。另外,這段還要抓住“一定”這個詞讓同學分析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

(5)曹操是怎麼做的?你從中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你又看出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

這個問題,要使同學抓住曹操的言行去體會出他是個生性多疑的人,對什麼事都謹小慎微,不敢冒然行動。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的這個弱點纔敢這樣安排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不僅知己,還能知彼,他善於識人的特點在這裏再次得到證實。

(6)諸葛亮在船隊剛到時是怎樣佈置的?後來又怎樣調動的?這樣安排爲什麼?

諸葛亮先讓船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等靠近曹營這一面的船上的草把子上都受滿了箭之後,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這樣安排一方面是讓船另一側的草把子上也受箭,另一方面是回去的時候順風順水,曹操知道上當追也來不及了。

在講這部分的時候,教師還可以畫一些簡筆畫來幫助學生理解。

如果教師不願畫圖,也可以讓學生進行演示,以達到理解的目的。

在講解這段時,教師還可提示學生,長江之水是自西向東流,由此體會諸葛亮佈陣的巧妙,既節省時間,又方便快捷,還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這些都是緣於他對地理環境的瞭解。

(7)總結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

由於對本段有了深入的理解,所以學生總結起來並不困難。教師必須要讓他們明確,諸葛亮成功有四個原因:①熟悉氣象。能預測出三天之內必有大霧,歸來時順風順水,曹軍來不及追趕。②熟知地理。能於大霧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擅長識人。瞭解魯肅的忠厚。知道他不會泄露借船的機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沒有弄清虛實的情況下輕易出擊。④謀劃周密。用計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種有利條件。如安排草船,精心僞裝,利用大霧,歸來時順風順水等。

(8)教師小結。文章的第三段是全文的重點。課文通過諸葛亮巧妙使用草船向曹軍“借”箭的經過,突出反映了諸葛亮確實是足智多謀,具有非凡的才幹。

4.學習課文第四大段。

教師可以安排同學們齊讀這一段。同時思考:

(1)諸葛亮按規定期限超前完成造箭任務以後,本可以諷刺挖苦周瑜一番,但他卻不露一面,好像什麼也不知道似的,這是爲什麼?

(2)課文最後以周瑜歎服的話作結尾,起了哪些作用?

本段安排這樣的兩個問題,是想讓同學們通過第一題再次體會出諸葛亮顧全孫劉聯合抗曹的大局,不想使周瑜太難堪,表現出了豁達大度的政治家風度。課文最後以周瑜歎服的話作結,既總結了全文,點明瞭中心,照應了開頭,又突出地反襯了諸葛亮的卓越才幹。

(五)分清前因後果,把握故事情節整體。

通過讀第一大段,使同學理解正是因爲諸葛亮“挺有才幹”才使周瑜很“妒忌”,所以才設下“十天之內造十萬支箭”的陰謀陷害諸葛亮。這纔是事情的起因。學習課文第二段之後,我們理解到周瑜一方面不給諸葛亮造箭用的材料,另一方面讓魯肅去查看動靜,而諸葛亮卻向魯肅借船,還不讓他告訴周瑜,這是事情的發展。課文的第三大段是整個“借”箭的經過,集中反映了諸葛亮神機妙算,這是事情的高潮。課文第四大段,從表面看事情的結果是如期交箭。但再看看起因,我們會發現,全文這件事的起因由周瑜妒忌開始,因此結果也該由周瑜“自嘆不如”而結束。

理清文章的脈絡,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按照提綱,說出事情的原因和結果。

2.練習用“委託”和“輕易”造句。

二、教學重點、難點

說出本文故事發生的原因和結果。

三、教學過程

練習按提綱說出事情的原因和結果。

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我們知道,任何一件事的發生都會有原因,也必然會有結果,只有瞭解了前因和後果,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內容。

這篇文章重點教會學生分清文章的前因與後果,課後也安排了這樣的小練習:說出“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的原因與後果。

由於對課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因此我們就知道了這件事的原因是由於周瑜妒忌諸葛亮,所以想用這件事來刁難他。結果是諸葛亮如期交箭。

說出諸葛亮“只要三天”這句話的前因,後果。聯繫上文,我們得知這話是在周瑜說出要求十天造好箭的情況下說的,結果他真的在三天之內完成了任務。

“曹操下令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射箭。”這件事的前因和後果是什麼?仔細讀書,我們會發現,不輕易出動,是因爲江上霧大,看不清敵人的虛實,結果是曹操上了諸葛亮的當。

本課思考·練習還有一道要求造句的練習。首先,我們得讓學生理解造句用的詞是什麼意思。“委託”就是請人代辦的意思,但它又不同於“囑咐”,“委託”更加鄭重其事,要別人必須辦到,而“囑咐”則不一樣。瞭解了詞意,下面讓同學思考這個詞的適用範圍,它一般可以與哪些詞語搭配。最後再讓學生進行造句,這樣就容易得多了。

“輕易”一詞,要先結合課文理解,即“隨隨便便”的意思,然後再查字典瞭解它的另外的意思,“簡單容易”。最後,教師可以讓同學練習造句。兩種詞意造的句子都應是正確的。

《草船借箭》 篇五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七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諸葛亮、妒忌、都督、懲罰、擂鼓、吶喊、丞相、神機妙算。

2、分角色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段改寫。講的是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假借商議軍事急於造箭來爲難和陷害諸葛亮,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萬支箭,挫敗了周瑜的陰謀。全文以“借”爲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敘述,條理清楚,重點突出。教學時,可緊扣題眼“借”字,引導學生逐步理解課文內容,掌握中心思想。本文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畫得生動逼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顧全大局;周瑜的心胸狹窄,妒賢忌能;魯肅的忠厚;曹操的多疑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文章導讀

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打算以此來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陰謀,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課文一開始先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根本原因——“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裏很妒忌。”接着寫周瑜假借公事,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趕造十萬支箭,但諸葛亮從容鎮定,胸有成竹地立下了軍令狀——“只要三天”。後又寫了周瑜不給造箭材料,進一步陷害諸葛亮,但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準備——二十條船、每條船上三十名軍士、一千多個草把子。然後寫了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四更時候、大霧漫天、繩索連船、一字兒擺開、擂鼓吶喊、兩面受箭、天亮返回。最後寫了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神機妙算,自嘆不如。

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記敘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讚揚了諸葛亮的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文章結構

本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可以分爲四段。

第一段(第l、2自然段):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造十萬支箭的任務來爲難諸葛亮。

第二段(第3至5自然段):周瑜派魯肅探聽諸葛亮怎樣造箭,諸葛亮請魯肅幫助做借箭的準備。

第三段(第6至9自然段):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經過。

第四段(最後一個自然段):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不得不歎服諸葛亮的才能超過自己。

寫作特點

1、按事情的發展順序記敘了借箭的原因、經過和結果,同時又特別注意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和後果。

2、在注意前因後果的同時,文中大量地運用對話,通過人物的語言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鮮明突出。

詞語註釋

妒忌: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

遲延:耽擱,拖延。

才幹:辦事的能力。

甘受:心甘情願地接受。

懲罰:嚴厲地處罰。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處。

委託:請別人代辦。

疑惑:本課指心裏不明白。

調度:管理和安排。本課指調用。

虛實:虛和實,泛指內部情況。本課指曹操因江面霧大,不瞭解諸葛亮的情況。

軍令狀:戲曲和舊小說中所說的接受軍令後寫的保證書,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務,願受軍法處罰。

弓弩:弩,古代兵器,一種利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弓弩手,古代軍隊中負責射箭的兵士。

丞相:古代輔佐君主的職位最高的大臣。

神機妙算: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有預見性,善於估計客觀形勢,決定策略。

必然:表示事理上確定不移。

推卻:借理由推託、拒絕。

都督:古代的軍事長官。

吶喊:大聲喊叫。

句段賞析

1、“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魯肅答應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這裏講的是諸葛亮請魯肅幫他的忙,並要魯肅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訴周瑜。“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我自有妙用。”造箭不用竹子、翎毛、膠漆等物,借船隻、軍土、草把子幹什麼呢?“自有妙用”,表明諸葛亮成竹在胸。諸葛亮請魯肅幫忙,並要求他保密。魯肅果然沒有把這事告訴周瑜。說明諸葛亮深知魯肅爲人忠厚,可以信賴。諸葛亮不讓周瑜知道借船的事,說明他了解周瑜。如果讓周瑜知道,他必定設法阻撓,計劃就可能落空。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有計謀、有膽略、知人善用。

2、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一萬多名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受箭。

這裏講的是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過程,突出表現了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瞭解曹操。他抓住了曹操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考慮周全,安排巧妙,利用有霧的天氣,“借”箭”成功。“大霧漫天”,到處都是大霧。選擇這樣的天氣,說明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預測準確。“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曹操纔不敢“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射箭。把船隻“用繩索連接起來”,“一字兒擺開”,既便於統一行動,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檔,使受箭面積大。軍士“擂鼓吶喊”,既造聲勢,又提示了射箭方向。“箭好像下雨一樣”,“又下令把船掉過來”,兩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體平衡。方方面面考慮周密,安排巧妙。曹操讓“一萬多名弓弩手一齊如江中射箭”,說明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謹慎,在“看不清虛實”的情況下,不會 “輕易出動”。

3、諸葛亮說:“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

這段話的前一句寫諸葛亮作出三天造好箭的保證,後一句寫周瑜暗自得意的情形。周瑜之所以“很高興”,是因爲,在他看來,用十天造好十萬支箭已經是不可能的事,到時完不成任務就可以治諸葛亮的罪,現在諸葛亮竟然提出只要三天,而且“願意立下軍令狀”,他以爲陷害諸葛亮的目的是十拿九穩可以達到了。這段話運用對比的手法,初步展示了周瑜胸襟狹窄、忌賢妒能的性格和諸葛亮豁達大度的品質。

4、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就回去。”

這段話充分表現了諸葛亮胸有成竹的大將風度。出現這樣大的霧,是他早就預料到的,說明他懂氣象;“曹操不敢派兵出來”,說明他識人性。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地“借箭”,一方面是他知人善任,另一方面是他通曉天文,神機妙算。這充分體現了他的聰明才智和卓越的軍事才能。

5、諸葛亮神機妙算,我比不上他。

通過和諸葛亮的較量,周瑜不得不歎服他的才幹。“神機妙算”是說諸葛亮足智多謀,連妒忌他的周瑜也不得不承認不如他。這句話寫出了周瑜是真心實意地佩服諸葛亮。

詞語積累

一、近義詞

妒忌——嫉妒 商議——商量 委託——託付 預計一一估計

懲罰一一懲處 遲延——拖延 推卻——退讓 吩咐——囑咐

疑惑——疑慮 預計——估計

二、反義詞

懲罰——獎勵 遲延——提前 祕密——公開 疑惑——明白

教學建議

1、揭示課題,點出“借”字。揭示課題後提問:“根據課題,你認爲文章應該寫些什麼內容?哪個字是題目的中心詞?全文主要突出哪個字?”通過審題,學生就初步感知了“借”字的重要性。

2、理清脈絡,圍繞“借”字。在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圍繞“借”字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①“借”箭的原因是什麼?②“借”箭的經過怎麼樣?③“借”箭的結果如何?

3、掌握重點,突出“借”字。本文的重點在第二段,具體敘述了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經過,表現了他的智慧和才幹。這也是教學的重點。所以,可以採取先抓重點,再講全篇的變序教學法,重點突出諸葛亮“借”計之妙,進而讓學生抓住人物特點,領悟文章中心。

4、複述鞏固,抓住“借”字。本文故事生動,情節引人入勝。在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組織學生抓住“借”字這條線索複述課文。複述時要先列出複述提綱,既要兼顧“借”的前因後果,又要突出“借”的過程。使學生通過複述,既鞏固了課文內容,又加強了說話訓練。

5、朗讀欣賞,體會“借”字。本文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畫得生動逼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顧全大局;周瑜的心胸狹窄,妒賢忌能;魯肅的忠厚;曹操的多疑都表現得淋漓盡致。爲了讓學生深刻領會中心思想,準確地把握人物形象,要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仔細體會“借”的主旨。讀的時候要儘量模擬各人的表情、語氣,讀出各自的心理情態。

草船借箭

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裏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用弓箭最好。”周瑜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說:“只要三天。”周瑜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般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

魯肅對周瑜說:“十萬支箭,三天怎麼造得成呢?諸葛亮說的是假話吧?”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你去探聽探聽,看他怎麼打算,回來報告我。”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三天之內要造十萬支箭,得請你幫幫我的忙。”魯肅說:“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麼幫得了你的忙?”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魯肅答應了。他不知道諸葛亮借了船有什麼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來,說:“到了第三天,看他怎麼辦!”

魯肅私自撥了二十條快船,每條船上配三十名軍士,照諸葛亮說的,佈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諸葛亮調度。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麼?”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魯肅問:“哪裏去取?”諸葛亮說:“不用問,去了就知道。”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名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名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這時候,船兩邊的草把子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條船駛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飛一樣地駛出二十多裏,要追也來不及了。

二十條船靠岸的時候,周瑜派來的五百個軍士正好來到江邊搬箭。每條船大約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條船總共有十萬多支。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 篇六

吳存明  湖北武穴市江林國小

0713-6250293

黃岡市論文一等獎

創造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幫助學生領悟到學習一篇按事情發順序寫的記敘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後果。

2、提高抓重點詞句、前後聯繫讀懂課文的能力,體會諸葛亮的傑出才幹。

3、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自學本課生字新詞。

創造出發點:的經過。

創造訓練點:認識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膽識,有計劃的培養學生思維獨特性。

創造訓練策略:引導法、自學法,訓練學生思維深刻性。

教 具 準 備:錄像 幻燈片

教 學 時 間:三課時

教 學 過 程:

第一課時、第三課時(略)

第二課時

內 容:二、三、四段。

重難點:的經過,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過 程:

教學環節  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造教育滲 透 點

複習前文導入  新課

1、 周瑜怎樣爲難諸葛亮?

2、 諸葛亮又是怎樣做的? 回答:1、三天造十萬支箭。2、立下軍令狀。

複習導入  ,保持思維的性。

講“借箭準備”緊扣妒忌與才幹

1、 周瑜爲什麼這樣做?

2、 諸葛亮是怎樣做的?

3、 哪些詞句可以看諸葛亮挺有才幹?(自有妙用)

1、自由讀課文思考,找出周瑜爲難諸葛亮的詞句,在書上做記號。(故意延遲,不給齊練)2、體會心情,自讀自練。3、讀諸葛亮說的話,體會心情。

通過讀講引導學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實質原因,培養學生思維獨特性。

三、學習“借箭經過”突出“神機妙算” 20`

1、指名讀機關句子,諸葛亮是怎樣做靠近水寨。一字兒擺開,擂鼓吶喊。2、魯肅怎樣說的?說明什麼?諸葛亮又是怎樣說的。3、曹操怎樣說,怎樣做的。此時諸葛亮又是怎樣說怎樣做的?兩者相比較說明了什麼?4、諸葛亮借到箭後又是怎

樣做的。5、小結

1、自由讀課文,用“—”劃出諸葛亮做的、說的。用“~”劃出曹操做的、說的。2、看錄像(一字兒擺開,擂鼓吶喊)3、看幻燈片,比較“一定不敢”與“不一定敢”體會諸葛亮的胸有成竹。4、看錄像,體會他們說話時的神態,心情,模仿神態分角色朗讀。5、體會“謝謝”的含義齊讀這一句話。6、體會理解“自有妙用”體會周的心情,朗讀長嘆一聲說……

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學,提高自學能力。錄像、幻燈片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引導學生分析,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四、講“借箭結果”突出周瑜的“長嘆” 5` 1、指名讀課文,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樣說的?說明了什麼?2、小結

五、總結全文分清前因後果 5` 師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實質原因表面結果實質結果,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後果。

六、作業  3` 幻燈片,填空(略)

板書設計  創造教育得失 趕造十萬支箭———→借———→十萬多枝箭周瑜:妒忌 故意遲延 不給齊全 長嘆一聲 自有妙用 管保有箭諸葛亮:才幹 只要三天(大霧漫天)靠近水寨 立軍令狀

一字擺開 擂鼓吶喊 神機妙算(放箭如雨)掉轉船頭

本課能過引導學生分析字詞句,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理解人物的內心。弄清前因後果。使學生明白分析問題,要運用多層次多角度思維方式。

《草船借箭》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10個生字,會寫本課13個生字,掌握“妒忌、軍事、委託、照辦”等詞語,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2.瞭解學習以記事爲主的課文,必須抓住事情發展的線索,理清它的起因、經過及結果,並領會事件的本質意義。

3.通讀課文,瞭解本課的情節,使學生認識到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膽有識、足智多謀。

教學重難點

1.瞭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經過。

2.扣住課文語言,感受人物形象,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播放多媒體課件:

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斷和主題曲。

2.談話: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欣賞《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精彩故事。(出示課題:草船借箭)老師相信,許多同學都熟悉這個故事,誰來介紹一下故事的主要內容?

(1)學生交流。

(2)對學生的交流進行評價。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通句子。

2.指名認讀生字,並組詞。

3.齊讀詞語:

妒忌,軍事,委託,照辦,預計,緊急,軍令狀

懲罰,探聽,私自,佈置,調度,水寨,吶喊

神機妙算

指名讀,接龍讀,齊讀這些詞語。

4.說說下列生字在書寫中應注意些什麼:曹,督,遮,寨,插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請你快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可以分爲幾部分?

2.學生讀後交流,教師引導概括。(周瑜妒忌諸葛亮的聰明才幹,要諸葛亮10天造十萬支箭。諸葛亮用妙計向曹軍借了10萬支箭,使周瑜甘拜下風。)

3.這篇文章按事情的發生、經過、結果順序寫的,全文可以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2):立軍令狀。

第二部分(3-5):探聽情況。

第三部分(6-9):借箭經過。

第四部分(10):借箭成功。

四、研讀1、2自然段,瞭解起因。

1.多媒體出示1-2自然段。

1.學生帶着問題輕聲朗讀一、二段課文。

(1)周瑜妒忌諸葛亮的原因是什麼?(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

(2)爲什麼要趕造十萬支箭?(①與曹軍水上交戰需要用箭。②用十天造十萬支箭的任務爲難諸葛亮。)

(3)諸葛亮爲什麼答應三天造十萬支箭?

(諸葛亮已識破周瑜的詭計,如當面揭穿傷了和氣,那聯合抗曹戰線就可能破壞,同時又從大局考慮與曹軍交戰必須用箭,所以答應三天造十萬支箭的任務。)

2.分角色朗讀周瑜與諸葛亮的對話。

3.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草船借箭》 篇八

草船借箭

一、素質教育目標

㈠知識教學點

1、學會本課的五個生字。掌握“商議、都督、委託、水寨、輕易、支援、甘受懲罰、大霧滿天、飲酒取樂、神機妙算”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識、有計謀、有肚量、有膽略,更重要的是有創新精神。

㈡能力訓練點

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㈢德育滲透點

1、感悟祖國燦爛文化的民族底蘊,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創新意識。

2、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克服嫉妒心理。

㈣美育滲透點

體會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二、學法引導

㈠教師教法

談話法,演示法,導讀法。

㈡學生學法

自學討論法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㈠重點

瞭解草船借箭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和一步步的發展過程。

㈡難點

從“草船借箭”這件具體事情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他的創新精神。

㈢解決辦法

通過小組討論,教師相機點撥,結合朗讀課文理解問題。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及實物投影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㈠教師活動設計

1、從問題入手,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交代時代背景,便於學生的理解。

2、啓發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問題。

3、有重點的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理文章的前因後果。

㈡學生活動設計

1、自己查找資料,自學課文,並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並帶着問題讀書,在讀中思考、領會、劃詞劃句,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弄懂弄通課文的內容。

2、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解決。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㈠導入  新課

1、談話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一篇根據《三國演義》的有關章節改寫的故事。(出示課題後齊讀)

2、簡介背景:東漢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曹操打敗了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到孫權那裏幫助作戰,“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戰之前發生的。

3、從《草船借箭》這個課題中,我們可以知道什麼?

你還想知道什麼?

如:怎樣借?爲什麼能借到?

4、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2)講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造十萬支箭的任務來爲難諸葛亮,諸葛亮接受了這個任務,並保證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講周瑜不給造箭材料,進一步陷害諸葛亮。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準備。

第三段(6~9)講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講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神機妙算,自嘆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來刁難諸葛亮,諸葛亮因借箭而顯示才幹。通過學習,同學們對課文內容基本把握了。請大家以“箭”來總結段意。

第一段,寫周瑜讓諸葛亮造箭;

第二段,寫諸葛亮準備造箭;

第三段,寫諸葛亮借箭;

第四段,寫諸葛亮借箭成功。

學生歸納之後,教者充分肯定,並且相機指出: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發展、高潮、結果”的順序寫的。

二、學習第一段。

師:初讀了課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想設計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對白。我讀提示語,一、二組讀周瑜的話,三、四組讀諸葛亮的話。想一想:從對話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諸葛亮分別是個什麼樣的人?

(師生讀書)

師:這一段對話的提示語太單調,怎麼總是“周瑜問,周瑜說”呢? 我們學過的提示語中,常常有恰當地描寫說話人的動作、神態等的語句,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物的個性特點。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譯過來的,古人寫文章用提示語一般很簡潔,“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們接下去就來通過人物對話的朗讀和揣摩,給文中提示語加一個確切的表示人物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的詞語,再讀讀這句話,更深地體會人物的個性特徵。

(學生默讀、思考)

討論交流,以下內容僅供參考

生:我給第一句加“假惺惺”,因爲一個大都督怎麼會不知道水上交戰用弓箭最好?他這是裝的。(讀)

生:我認爲加“明知故問”好(讀“周瑜明知故問地說”)。

師:詞用得好。但這兒“問”和“說”有重複之嫌。請再讀讀,改一改,把句子讀好。

生:周瑜明知故問:“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

生:我給周瑜第二句話前加“狡猾地”一詞。諸葛亮是一個文人,一個客人,他沒有兵工廠,怎麼造十萬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說這是“狡黠”。(笑)

師:剛纔,大家從周瑜的語言中體會出他的險惡用心,由此加深了對人物的瞭解,真棒極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認真讀讀,仔細想想,從中挑選出你認爲有必要的,補充提示語,並說說理由。

(生稍作準備,繼續討論)

生:我認爲“軍情緊急,可開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興”。因爲周瑜看到諸葛亮上當了,心中非常高興。

生:周瑜雖然高興,但又要忍着,裝模作樣。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卻說”。

師:好啊,從語言交流中體會到人物內心複雜的變化了。

生:諸葛亮願立軍令狀之前,應加上“很有把握”。

師:意思對了,若用上一個成語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師:請你把諸葛亮的話讀一讀,讀出他胸有成竹的語氣。

(生讀)還有哪句話也表現出他胸有成竹?我們一起讀。

小結:這一段的語言交鋒,句句緊扣,可畫出兩個人鮮明的性格特點。周瑜表面客氣,內心暗藏殺機,表現了他心胸狹窄,兇狠狡詐。諸葛亮明知周瑜不懷好意,卻以大局爲重,從容鎮定,胸有成竹。

一、複習導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十課《草船借箭》。(出示課件題目)上節課,我們已經瞭解了課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結果是(周瑜長嘆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結果截然不同,是諸葛亮的什麼(板書:神機妙算)使周瑜自嘆不如的。

“神機妙算”什麼意思?(課件出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裏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老師建議大家用線劃出寫諸葛亮究競“算”到了什麼的句子。聽明白了嗎?

二、學習課文。

㈠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地方?

生默讀課文,思考。

請同學們分組研究這個問題。

建議每個小組中的人員分好工:先是一人讀課文,其餘同學邊聽邊想課文中哪些材料與解決這個問題有關;讀完課文後互相交流、討論,一人準備彙報,其餘同學準備補充。

(學生讀文討論,教師巡視,點撥引導)

討論交流,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這時候大霧滿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選擇這樣的天氣,說明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預測準確。正因爲大霧漫天,什麼都看不清,曹操纔不敢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射箭,諸葛亮借箭的妙計才得以實施。

⑴會不會是湊巧趕上大霧滿天呢?聯繫上文說說。“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此句,要讀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在讀中悟到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準了這場大霧。)

⑵我覺得這個句子寫得太羅嗦!前兩天不是沒動靜嘛,沒動靜有什麼可寫的?完全可以寫成這樣嘛: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這樣寫既清楚又簡練,多好!改不改?爲什麼?”(組織學生議論。)

小結:“只有這樣寫,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這就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

2、“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把船隻用繩索連接起來,一字兒擺開,既便於統一行動,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檔,使受箭面積大。)

3、“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

(軍事擂鼓吶喊,既造聲勢,又提示射箭方向。)

4、“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這是話中有話、話後有話呀!你能把諸葛亮沒說出來的話說出來嗎?(小組討論後組織全班交流。)

學生交流提示:

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弓弩手朝我們射箭;

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弓弩手朝我們射箭,箭一定會像下雨一樣;

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弓弩手朝我們射箭,這10萬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們真是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課文爲什麼把這些話寫出來呢?”

小結:如此談笑風生,鎮定自若。爲什麼?因爲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謹慎,在看不清虛實的情況下,不會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這樣寫,不僅使課文含蓄,而且給讀者以思考回味的餘地。

6、諸葛亮算得準不準呢?從那裏可以看出來?

出示:“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名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名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

引導學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氣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進攻,正中諸葛亮的下懷,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7、“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爲什麼?兩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體平衡,

可見,諸葛亮方方面面考慮得那麼周密、那麼成熟、那麼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們說諸葛亮神不神?(生齊答:神。)妙不妙?(生齊答:妙。)

8、什麼時候曹操才知道上當了?出示:“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駛出二十多裏,要追也來不及了。”

看來諸葛亮也早已算準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難怪周瑜長嘆一聲,說:“(生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㈡出示討論:那麼,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呢?

(提示後討論交流)

生:我覺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諸葛亮,因爲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諸葛亮,周瑜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而諸葛亮寬厚待人,善於把握全局。

生:諸葛亮考慮問題的能力、觀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勝過周瑜。

教師提示:根本區別在於,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麼,諸葛亮想到的是什麼?由此你覺得兩個人的真正差距是什麼?(創造性思維)

㈢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利用有霧的天氣,其借箭的妙計才能實施。②利用曹操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大霧滿天,曹操看不清虛實,不敢輕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慮周全,安排巧妙,諸葛亮用二十條船以繩索相連,一字排開,兩面受箭。)

2、請同學們自己組織語言,要求用四個字來概括諸葛亮的才幹。

足智多謀 智慧超羣 精明能幹 知識淵博 神機妙算

題目“草船借箭”,箭是借來的嗎?題目說“草船借箭”合適嗎?

課題《草船借箭》說“借”合適嗎?是借的嗎?爲什麼?

出示後人借這件事讚美諸葛亮的一首小詩:

一夜濃霧滿長江,

遠近難分水渺茫。

驟雨飛蝗來戰艦,

孔明今日伏周郎。

這首詩是後人用來讚揚諸葛亮的智慧的。引導學生齊讀、背誦;同時指出:這首小詩精煉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經過,其中的“驟雨飛蝗”用來比喻曹軍射來那麼多的箭。要求學生課後把這首詩抄下來,背熟。

四、課外延伸。

1、你還知道《三國演義》的那些歷史故事?交流。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三國演義》。

《草船借箭》 篇九

請雙擊頁面,看看發生什麼:-)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識、有計謀、有肚量、有膽略。

2.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練習用“委託”“輕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和發展過程。

2.從這件具體事情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瞭解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二)藉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學5個生字。

(三)採用查字典和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課文中的生詞。

(四)練習按事情的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查字典自學本課生字、生詞。

2.練習按事情的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三、教學過程

(一)讓學生初讀課文,標清自然段序號,把不認識的字畫出來。

(二)藉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學生字。

1.指導讀準字音。

本課雖然只有5個生字,但這幾個字的讀音都特別容易讀錯。教師在教學時應逐個指導學生讀準。

督:d&,不要錯讀成d#u。

懲:讀ch6ng,不要錯讀成ch7ng。

寨:讀zh4i,不要錯讀成z4i。

飲:讀y!n,不要錯讀成y@n。

2.指導區分字的結構。

本課的生字有幾個也比較難記,教師可以用以下的方法教學生進行識記。

(1)加一加:

所謂“加一加”的方法,就是用同學們所熟悉的兩個字相加,組成一個新字。

如:“督”,就是“叔”和“目”組成,但要記住,這個字是上下結構。

又如:“懲”,就是“徵”和“心”組成,這個字也是上下結構。

再如:“飲”就是“飠”字邊,加上一個“欠”字,這個字是左右結構。

(2)換一換:

如:“寨”與“賽”的字形相近,它們上半部分相同,“寨”的下半部分是把“賽”下面的“貝”換成“木”。

(3)組一組:

如:“罰”是由三部分組成,上面是“罒”,下面由“訁”和“刂”組成。

3.指導理解詞意:

(1)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2)查字典理解詞意,要使學生掌握:

妒忌——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

遲延——耽擱,拖延。

才幹——辦事的能力。

甘受——心甘情願的接受。

懲罰——嚴厲地處罰。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處。

疑惑——本課指心裏不明白。

調度——本課指調用。

虛實——虛和實,泛指內部情況。本課指曹操因江面霧大,不瞭解諸葛亮的情況。

軍令狀——戲曲和舊小說中所說的接受軍令後寫的保證書,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務,願依軍法處罪。

弓弩——弩,古代兵器,一種利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弓弩手,古代軍隊中負責射箭的兵士。

丞相——古代輔佐君主的職位最高的大臣。

神機妙算——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有預見性,善於估計客觀形勢,決定策略。

(三)再讀課文,檢查學生對生字是否能讀準字音,對生詞是否理解詞意。

(四)三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後,如果是比較簡單的,學生只要讀一讀課文就能解決的,教師可以引導和鼓勵同學們自己去讀書,從書中尋求答案;如果問題涉及到文章的重難點,教師可以留待講讀時再給學生解決。

(五)四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此時,學生已經是讀第四遍課文了,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事情起因是什麼?結果是什麼?事情是怎麼發展的?可否按事情的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1.啓發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本文主要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假借商議軍事急於造十萬支箭而有意爲難和陷害諸葛亮,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萬支箭,挫敗了周瑜的陰謀,使周瑜不得不羞愧、歎服。

2.討論分段結果:

本文是寫事的文章,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可以分爲:起因、發展、高潮和結果四部分。具體分法爲:

第一段(1~2自然段)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想用短期內造十萬支箭來刁難諸葛亮,以便藉機殺害他。這是事情的起因。

第二段(3~5自然段)寫周瑜派魯肅探聽諸葛亮造箭的消息,諸葛亮要魯肅瞞着周瑜借給他二十條快船和六百名軍士。

第三段(6~9自然段)寫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具體經過。

第四段(第10自然段)寫諸葛亮“借”箭成功,如期交箭,周瑜自嘆不如。

(六)作業 。

1.熟讀課文。

2.抄寫本課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深入學習課文,理解內容,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識、有計謀、有肚量、有膽略。

2.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和一步步的發展過程。

2.從這件具體事情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第一課時,我們主要通過讀書,自學了本課的生字詞,瞭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並根據事情的發展順序給課文分了段。下面要檢查同學們的學習情況:

1.檢查讀生詞:

妒忌  商議  負責  推卻  都督  委託

既然  遲延  膠漆  疑惑  調度  水寨

輕易  支援  甘受懲罰  大霧漫天

飲酒取樂  神機妙算

2.瞭解分段掌握情況。

請同學說一說分段情況。

(二)導入  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假借商議軍事急於造十萬支箭而有意爲難和陷害諸葛亮,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萬支箭,挫敗了周瑜的陰謀,使周瑜不得不羞愧、歎服。那麼諸葛亮是怎樣成功的呢?這節課我們具體來學習課文。

(三)交待學習目標。

(四)學習課文內容。

1.學習第一大段。

(1)指名讀這段,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以下的問題。

①周瑜是怎樣“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要他負責造箭的?他的真實的企圖是什麼?你是從哪些詞語體會出來的?

因爲文章一開始,就直接點出周瑜看到諸葛亮有才幹,心裏很妒忌,第2自然段就寫出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趕造十萬支箭。設計這個問題,就是讓同學們通過讀書瞭解到周瑜妒賢忌能的狹隘胸襟。

(周瑜開始以“公事”爲由,要諸葛亮“不要推卻”,接着又以“十天”爲期來刁難他,最後當諸葛亮同意三天造好後,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以便抓到字據口實,日後好堂而皇之地加害於他。因此當他以爲諸葛亮“中計時”便顯得很“高興”。)

②諸葛亮知不知道這是周瑜的陰謀?爲什麼不當面揭穿他,反而主動立下軍令狀?

這個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繫當時的歷史背景談。當時曹操率軍南下,企圖攻打東吳,之後再攻打劉備,以便一統天下。東吳和劉備看清了曹操的陰謀。因此纔會聯合起來抗擊曹操。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所以諸葛亮纔沒有揭穿周瑜的陰謀,怕的是傷了和氣,孫劉聯合戰線會破裂,導致被曹軍各個擊破的危險。

以上只是沒有揭穿周瑜陰謀的一個原因,由此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到諸葛亮不逞一時之能,爲了劉備的蜀國,以大局爲重,有着寬闊的胸襟。

接着教師還讓同學讀這一段,抓住諸葛亮的言行進行體會,從而看出諸葛亮知己知彼,胸有成竹,有把握完成任務,用實際行動挫敗周瑜的陰謀。

至於諸葛亮爲什麼主動立下軍令狀,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周瑜也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如果諸葛亮表現出猶豫的神色,周瑜還會有陰謀。主動請任,其目的是將計就計,不露聲色地麻痹周瑜,使之覺得自己很高明,連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都不知道。這樣一來他必然特別得意,就會放鬆警惕,從而使諸葛亮掌握主動權。

對於這一段的學習,一定要讓學生抓住兩個人物的不同語言和神態,去分析兩人的不同心理活動:周瑜面和心毒,在一句一個“先生”的虛假恭維之中包藏着殺機。事後喜形於色,自以爲得計。而諸葛亮則早已對周瑜的禍心瞭如指掌,顯得平靜自若,胸有成竹。

(2)分角色朗讀。

由於本段人物對話較多,人物個性特點鮮明,所以教師在讓學生充分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有語氣地分角色朗讀,以達到更好地更準確地理解內容,瞭解人物特點的目的。

2.學習課文第二大段。

請同學們輕聲地朗讀課文第二段,並且思考:

(1)從周瑜對魯肅說的話可以看出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2)諸葛亮請魯肅幫哪些忙?他還特別要求魯肅怎樣做?聯繫上文,課文中哪些詞語表明諸葛亮對完成造箭的任務挫敗周瑜的陰謀胸有成竹?

(3)魯肅是怎樣向周瑜報告的?你從中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這一大段安排三個問題,實際上是讓學生弄清這一段一共講了三層意思:第一層是周瑜吩咐軍匠們不給諸葛亮準備造箭材料,並派魯肅探聽諸葛亮怎樣造箭。這一層意思,同學們通過思考第一個問題就能理解到周瑜氣量狹窄,妒賢忌才,完全不顧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難諸葛亮並要治他的罪。

本段的第二層意思是講諸葛亮請魯肅幫他的忙,並要魯肅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訴周瑜。在這一層中,教師要讓學生抓住“自有妙用”這個詞談談體會,從而瞭解到諸葛亮早有對付周瑜的方法,並且是成竹在胸了。另外,本段的第二問題的第一小問,學生通過讀書很容易就能答出諸葛亮要魯肅爲他安排船隻、軍士、布幔、草把子。從他需要的這些與造箭完全無關的東西來看,我們也能分析出諸葛亮對粉碎周瑜的陰謀早已胸有成竹了。第二小題的第二問是諸葛亮特別要求魯肅怎樣做?通過讀書,孩子們也能很快從書中找到答案: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我的計劃就完了。諸葛亮爲什麼要這樣特別叮囑魯肅呢?聯繫上文對周瑜這個人物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周瑜雖然心胸狹窄,面善心毒,但作爲東吳的都督,他當然也不是等閒之輩,他也是很聰明的,在打仗用兵方面也很有才華。如果讓他知道諸葛亮向魯肅借的這些東西,他很可能就猜出了諸葛亮的用意,即使猜不出,他也會千方百計地阻撓,不借給諸葛亮這些東西,從而破壞諸葛亮的計劃,使自己的奸計得逞。諸葛亮正是看清了周瑜的險惡用心和小人的嘴臉,所以才特別叮囑魯肅那樣做。

本段的第三層意思是講魯肅回去向周瑜報告情況時,說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並不提借船的事,周瑜疑惑不解。在這層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理解好“果然”這個詞,“果然”就是果真如此,事情像預想的那樣發生,然後再讓學生談談魯肅是個怎樣的人,我想:六年級學生說出魯肅是個守信用的人並不困難。

第二段課文理解到這兒還不算完,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更深一層的理解。教師可以在學完第二大段後再問:諸葛亮爲什麼敢向魯肅借東西?他爲什麼特別叮囑魯肅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訴周瑜?由於有剛纔的理解作基礎,所以同學們會輕而易舉地回答出:因爲諸葛亮太瞭解兩個人的特點。魯肅守信用,周瑜奸詐狠毒,所以纔會那樣做。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諸葛亮善於識人,這也是他後來能成功地借到箭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段課文學習完之後,還要給同學時間再讀一讀,從而體會三個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

3.學習課文第三大段。

這一段是課文的重點段,它按時間的順序,有聲有色地講了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經過。

這一段可以採取先默讀自學的形式,即默讀這一段,同時思考:

(1)諸葛亮在什麼時間纔去開船借箭的?爲什麼要等到這個時候纔去?

這道題要讓學生明確:諸葛亮他們是在第三天四更時候纔開船的。因爲此時天色微明,江面上有濃濃的大霧,這樣可以矇住曹軍的眼睛,使他們不明虛實。

(2)諸葛亮把船停在哪兒?爲什麼?

這道題通過思考使學生體會到諸葛亮把船停在靠近曹軍水寨的江面上,目的是一會兒受箭時距離合適。太遠,箭射不到;太近,怕被曹軍看清識破計謀。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在這方面也精心安排了。

(3)船是怎樣停在那裏的?爲什麼要這樣做?

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事先讓學生疊一些小紙船,並把他們貼在一起,等同學讀完了這段書的內容之後,讓他們自己演示。同時理解到諸葛亮把船隊“一字兒擺開”是爲了增大受箭的面積,使更多的箭射到草把子上。由此也讓學生體會到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的確超人。

(4)船停下來,諸葛亮讓兵士幹什麼?爲什麼這樣做?他與魯肅各有什麼不同反應?說明什麼?

這道思考題可讓同學讀書找答案。諸葛亮讓兵士“擂鼓吶喊”其實是虛張聲勢,造成大軍壓境的假象來迷惑曹軍,使之在大霧之天不敢冒然迎敵,只能用放箭來逼退敵人。魯肅看到諸葛亮讓兵士擂鼓吶喊很吃驚,也很害怕。萬一曹兵出來,這些人就危險了;而諸葛亮卻笑着、非常肯定地說,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還邀請魯肅一同吃酒取樂。通過對兩個人物不同反應的比較,使學生們理解到諸葛亮的謀略和膽識的超人之處。另外,這段還要抓住“一定”這個詞讓同學分析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

(5)曹操是怎麼做的?你從中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你又看出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

這個問題,要使同學抓住曹操的言行去體會出他是個生性多疑的人,對什麼事都謹小慎微,不敢冒然行動。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的這個弱點纔敢這樣安排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不僅知己,還能知彼,他善於識人的特點在這裏再次得到證實。

(6)諸葛亮在船隊剛到時是怎樣佈置的?後來又怎樣調動的?這樣安排爲什麼?

諸葛亮先讓船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等靠近曹營這一面的船上的草把子上都受滿了箭之後,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這樣安排一方面是讓船另一側的草把子上也受箭,另一方面是回去的時候順風順水,曹操知道上當追也來不及了。

在講這部分的時候,教師還可以畫一些簡筆畫來幫助學生理解。

如果教師不願畫圖,也可以讓學生進行演示,以達到理解的目的。

在講解這段時,教師還可提示學生,長江之水是自西向東流,由此體會諸葛亮佈陣的巧妙,既節省時間,又方便快捷,還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這些都是緣於他對地理環境的瞭解。

(7)總結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

由於對本段有了深入的理解,所以學生總結起來並不困難。教師必須要讓他們明確,諸葛亮成功有四個原因:①熟悉氣象。能預測出三天之內必有大霧,歸來時順風順水,曹軍來不及追趕。②熟知地理。能於大霧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擅長識人。瞭解魯肅的忠厚。知道他不會泄露借船的機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沒有弄清虛實的情況下輕易出擊。④謀劃周密。用計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種有利條件。如安排草船,精心僞裝,利用大霧,歸來時順風順水等。

(8)教師小結。文章的第三段是全文的重點。課文通過諸葛亮巧妙使用草船向曹軍“借”箭的經過,突出反映了諸葛亮確實是足智多謀,具有非凡的才幹。

4.學習課文第四大段。

教師可以安排同學們齊讀這一段。同時思考:

(1)諸葛亮按規定期限超前完成造箭任務以後,本可以諷刺挖苦周瑜一番,但他卻不露一面,好像什麼也不知道似的,這是爲什麼?

(2)課文最後以周瑜歎服的話作結尾,起了哪些作用?

本段安排這樣的兩個問題,是想讓同學們通過第一題再次體會出諸葛亮顧全孫劉聯合抗曹的大局,不想使周瑜太難堪,表現出了豁達大度的政治家風度。課文最後以周瑜歎服的話作結,既總結了全文,點明瞭中心,照應了開頭,又突出地反襯了諸葛亮的卓越才幹。

(五)分清前因後果,把握故事情節整體。

通過讀第一大段,使同學理解正是因爲諸葛亮“挺有才幹”才使周瑜很“妒忌”,所以才設下“十天之內造十萬支箭”的陰謀陷害諸葛亮。這纔是事情的起因。學習課文第二段之後,我們理解到周瑜一方面不給諸葛亮造箭用的材料,另一方面讓魯肅去查看動靜,而諸葛亮卻向魯肅借船,還不讓他告訴周瑜,這是事情的發展。課文的第三大段是整個“借”箭的經過,集中反映了諸葛亮神機妙算,這是事情的高潮。課文第四大段,從表面看事情的結果是如期交箭。但再看看起因,我們會發現,全文這件事的起因由周瑜妒忌開始,因此結果也該由周瑜“自嘆不如”而結束。

理清文章的脈絡,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按照提綱,說出事情的原因和結果。

2.練習用“委託”和“輕易”造句。

二、教學重點、難點

說出本文故事發生的原因和結果。

三、教學過程

練習按提綱說出事情的原因和結果。

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我們知道,任何一件事的發生都會有原因,也必然會有結果,只有瞭解了前因和後果,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內容。

這篇文章重點教會學生分清文章的前因與後果,課後也安排了這樣的小練習:說出“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的原因與後果。

由於對課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因此我們就知道了這件事的原因是由於周瑜妒忌諸葛亮,所以想用這件事來刁難他。結果是諸葛亮如期交箭。

說出諸葛亮“只要三天”這句話的前因,後果。聯繫上文,我們得知這話是在周瑜說出要求十天造好箭的情況下說的,結果他真的在三天之內完成了任務。

“曹操下令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射箭。”這件事的前因和後果是什麼?仔細讀書,我們會發現,不輕易出動,是因爲江上霧大,看不清敵人的虛實,結果是曹操上了諸葛亮的當。

本課思考·練習還有一道要求造句的練習。首先,我們得讓學生理解造句用的詞是什麼意思。“委託”就是請人代辦的意思,但它又不同於“囑咐”,“委託”更加鄭重其事,要別人必須辦到,而“囑咐”則不一樣。瞭解了詞意,下面讓同學思考這個詞的適用範圍,它一般可以與哪些詞語搭配。最後再讓學生進行造句,這樣就容易得多了。

“輕易”一詞,要先結合課文理解,即“隨隨便便”的意思,然後再查字典瞭解它的另外的意思,“簡單容易”。最後,教師可以讓同學練習造句。兩種詞意造的句子都應是正確的。

張廣祥感謝您的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