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報告多篇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報告多篇

【第1篇】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勵志教育現狀的調研報告

結合農村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勵志教育的現狀調查,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及產生的原因。從而探討如何結合農村留守兒童自身及環境的實際情況,發揮社會、家庭、學校及留守兒童本身等各方面的積極作用,有利於貫徹落實我國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戰略。

一、調研主題的背景

目前民生問題並未得到徹底的解決,其中就存在這麼一個需要被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羣體——留守兒童,大部分留守兒童缺乏最直接有效的關愛。 其次,家庭教育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再者,隨着“中國夢”的提出,勵志教育這種教育方式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源於家庭教育當中的勵志教育成分的數量和質量將很大程度的影響到留守兒童的學習成長等方方面面,因此瞭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勵志教育現狀是十分必要的。

二、調研的時間和地點

1、時間:xx年7月8日——xx年7月21日

2、地點:永新希望學校及其留守兒童所分佈在的馬灘村、魏家莊、沙雲村、龐家堡、寨子村、馬棚村、東村、新城村、集賢鎮等。

三、調研的主體和對象

主體:西安外國語大學“心.希望”社會實踐服務團

對象:周至縣永新希望學校的留守兒童、教師及留守兒童監護人

第二部分:調研的方法和過程

一、調研的方法

1、文獻法

2、訪談法:家訪;採訪學校領導

3、問卷調查法:設置《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勵志教育現狀的調查問卷(家長

篇)》和《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勵志教育現狀的調查問卷(孩子篇)》。

4、參與觀察法

二、調研的過程

1、前期準備:xx.06.18—xx.07.07

通過各個渠道瞭解家庭教育、勵志教育、留守兒童等核心概念,並在查閱心希望以往資料、瞭解當地具體狀況以及永新學校老師同學的基本信息的基礎上,確立“夢想滋養心靈,勵志照亮人生”的主題和“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勵志教育”的調研方向,策劃實踐具體流程,擬定孩子篇和家長篇調查問卷以及訪談提綱。以下是具體的編制維度圖:

2、中期實踐:xx.07.08—xx.07.21

在班主任組織下,對在校學生共發放130份孩子篇問卷,收回留守兒童問卷66份,有效份數爲65份;共進行43 次家訪,收回43份家長篇問卷,其中留守兒童的有35份,有效份數爲33份;共進行一次老師訪談,收回訪談記錄一份。

3、後期總結:xx.07.22—xx.08.29

第三部分:調研結果及對比分析

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勵志教育的基本情況

1、家庭是否對留守兒童進行勵志教育

根據調查問卷孩子篇及父母篇(圖1)反映的情況,從未對孩子進行勵志教育的情況爲0,而孩子做家務時(圖2),大部分家長都會表揚孩子,因此留守兒童家庭中是存在勵志教育的。然而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圖3),有27.27%的父母認爲這不重要。同時,當孩子做錯事時(圖4),有25.9%的父母嚴厲批評打罵或者不理不顧。可以看出留守兒童家庭中儘管存在勵志教育,但不明顯,需要引起注意。

2、缺乏家庭勵志教育的原因

在關於“雙方交流多嗎”一題(圖5)中,從孩子和家長的角度都沒有“從來不交流”的情況出現,但經常交流的情況少於50%,說明家長和孩子交流頻率較低;同時有50%左右的家長和孩子都表示交流當中存在着困難(表1),而產生這些困難的原因主要在於代溝的長期存在(沒有共同語言、不敢和家長說以及家長長期在外打工沒有時間)(圖6)。由此可見,目前孩子與家長的交流障礙問題是阻礙家庭勵志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

3、家庭勵志教育的作用體現

圖7

由圖可得知(圖7),留守兒童與全國各地同齡階段的其他孩子相比,都表現出與老師交流頻率低,與同學交流頻率高的特點,都表現出樂觀自信的性格特徵。因此從調查問卷中我們無法得知勵志教育對留守兒童人際關係和性格養成方面的直接聯繫。但在訪談過程中,我們卻發現了這樣的聯繫:

典型案例:

在對八年級孩子小豪進行家訪的時候,我們很明顯地發現這個孩子比其他的孩子要更自信大方。除了男孩子特有的淘氣之外,在詢問到要考什麼高中什麼大學之類的問題時,和其他害羞或是叛逆的孩子不一樣的是,他很自信地說要考鎮上最好的高中,才能讀最好的大學,問道他爲何有如此的自信,他很出乎意料地說,“我有我爸爸這麼聰明。”孩子的父親常常和孩子一起做孩子喜歡的運動,在運動的過程中,父親常常鼓勵孩子,儘管只是口頭上的簡單鼓勵,但是卻能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由此可見:家庭勵志教育在孩子人際關係和性格養成方面起着正面積極的作用。在家中受到鼓勵多的孩子更善於與人交流,表現得自信大方,對自己的夢想有堅定的追求;相反,在家中受到鼓勵少的孩子則更容易產生自卑的情緒,不愛與人交流,缺乏追尋夢想的內動力。

二、勵志教育的來源

1、勵志教育現實主要來源與孩子期望的對比

通過調查問卷的數據進行分析(圖8),我們得知留守兒童平時最常得到老師的鼓勵,其次纔是家長,還有相當一部分是進行自我鼓勵;而在家長和孩子的期望值當中(圖9),大部分家長(70.27%)認爲學校的鼓勵對孩子纔是最重要的,只有10.81%的家長認爲家庭的鼓勵最重要;然而從孩子的角度而言(圖10),他們最渴望得到的卻是家長的鼓勵(45.59%),老師只佔33.82%。由此可得,在農村留守兒童家中儘管家長會鼓勵孩子,但與孩子的期望值還是有較大的偏差,他們對於家庭勵志教育對孩子成長重要性的認識仍舊存在欠缺。

2、勵志教育的其他來源

圖11

勵志教育的來源除了家庭,還有孩子們周圍的文化環境,包括學校和平日裏接觸到的文化媒介。根據統計(圖11),我們發現書籍被孩子更多地用於攝取知識(51.02%),電視節目則因其搞笑有趣而被孩子更多地用來放鬆娛樂(41.20%),而真正給予孩子們鼓勵,激勵其成長的則是名人明星(56.00%),說明名人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明星效應的積極成分在勵志教育中起到一定的成效。

三、家庭勵志教育當中激勵方式的比較

在家庭激勵方式中,人們總結了7種激勵方式,分別爲語言激勵、行爲激勵、競爭激勵、榜樣激勵、目標激勵、物質激勵和興趣激勵。在此次調研中,我們通過對這7種家庭勵志教育方式的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在家長方面:

語言激勵:超過90%的家長會對孩子說“不錯”、“有進步”等鼓勵性的語言;

行爲激勵:高達68.75%的家長不會通過擁抱、親吻、拍肩等行爲方式去鼓勵孩子,農村人保守內斂,不善於用親密的肢體接觸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競爭激勵:42.40%的家長要求孩子向成績好的同學學習,27.30%的家長鼓勵孩子努力趕上他人,9.10%會罵孩子沒出息,剩下的21.20%則不與其作比較;

榜樣激勵:51.72%的家長會選擇自家優秀、成功的親戚作爲孩子的榜樣,20.69%的家長會以自身爲標榜,但還有27.59%的家長不爲孩子設立榜樣,同時沒有家長願意選擇名人作爲榜樣;

目標激勵:76.67%的家長會在日常生活或學習中爲孩子設立目標,並保證達到目標後給予相應獎勵,23.33%從來沒這麼做過;

物質激勵(圖12):98.30%的家長會對孩子進行物質獎勵,其中給孩子獎勵零花錢、零食和衣服的居多,而書籍及文具只佔13.60%;

興趣激勵:超過半數的家長對孩子的興趣發展採取放任式態度,任其發展。

在孩子方面:

語言激勵:超過90%的孩子反映家長會對其說“不錯”、“有進步”等鼓勵性的語言;

行爲激勵:68.25%的孩子說家長曾經通過擁抱、親吻、拍肩等行爲方式去鼓勵自己,但其中只有16.28%的家長會經常這麼做;

競爭激勵:有44.62%的孩子表示父母會鼓勵自己趕超其他優秀的孩子;

榜樣激勵:據孩子反映,43.75%的父母會以自家優秀成功的親戚作爲孩子的榜樣,而以名人、父母自身及不設榜樣則分佈稍次且平均,分別爲20.31%、18.75%、17.19%;

目標激勵:孩子說父母經常或偶爾爲自己設立目標的高達87.30%;

物質激勵:孩子反映,在其受到的獎勵中,以衣服、書籍、文具、零花錢、零食爲主,且其所佔比例相近;

興趣激勵:孩子認爲父母對其興趣不予支持的佔18.04%。

對比表2的數據,我們發現,孩子偏向的激勵方式與家長常用的激勵方式存在偏差。孩子更偏向於興趣激勵(32.43%),這說明家長平時比較限制孩子興趣的發展,取而代之用物質激勵去補償,但事實證明孩子對於物質激勵和對行爲激勵、目標激勵、語言激勵、競爭激勵的態度幾乎一樣,他們更需要的是自我興趣的發展和被肯定。

而就家長常用的激勵方式而言,他們最常用的是物質激勵(高達40.68%)和語言激勵(32.20%),其他激勵方式則小於10%。綜上發現,家庭勵志教育存在三個誤區:

1、功利導向。家長在進行勵志教育時,以物質激勵居首,無形中給孩子灌輸了金錢爲上的觀念,這會導致孩子功利心過重,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

2、榜樣示範。在榜樣激勵中我們發現家長多以自家親戚作爲孩子榜樣,自己以身作則做孩子榜樣的只佔20.69%。雖然以自家親戚爲榜樣比以名人爲榜樣要現實,但孩子平日接觸最多的還是家長,所以家長樹立好榜樣也是激勵孩子成長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3、忽略興趣的重要性。調查顯示53.10%的家長不鼓勵也不反對孩子的興趣發展,有6.30%的家長甚至完全不支持孩子的興趣發展。正所謂興趣是學習的強大動力,每個孩子都有閃光的地方,若我們遏制了他的興趣發展很有可能就扼殺了一位名家的誕生。

四、勵志教育主題活動的初步實踐

勵志教育主題活動是 “心·希望”團隊支教的新增環節,旨在將勵志教育主題貫穿到課餘活動當中,探討勵志教育的作用。據此我們爲孩子們舉辦了“世界2分鐘”、“乒乓球比賽”和“英語可以這樣學”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這種形式的活動受到永新希望學校老師的支持和廣大學生的喜愛,充分挖掘了孩子的潛能和內動力,使勵志教育成效明顯。

第四部分:建議及對策

一、政府層面

1、推動當地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農村家庭勵志教育缺失的首要原因是父母長期不在家,而父母外出的原因則在於務農帶來的收入較低,相比之下外出打工收入更多。若政府能積極引進外資,推動當地農業發展的升級,帶動當地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使農民收入得到可觀的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則會有更多的人願意留在農村,更多的父母願意陪在孩子身邊,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

2、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深化勵志教育

農村地處偏遠,信息閉塞,村民文化水平較低,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力不從心,時常走進嚴重的誤區。因此,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農民,提高當地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是十分必要的。

3、加大教育基金投入,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學校等教育機構

孩子們正處於思想啓蒙和人生觀、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學校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式是孩子性格形成以及今後行爲的關鍵原因和關鍵因素。因此政府應加大教育基金的投入,加大教育力度,在農村學校推廣勵志教育,使留守兒童塑造完好人格。

4、建立完善的補貼制度和獎勵機制

政府需建立完善的補貼制度,對條件較差的農村家庭給予扶助及一系列的物資支持;同時政府還可以在農村建立適當的獎勵機制,對於先進勵志的學校及個人給予獎勵,以此刺激農村勵志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學校層面

1、重視勵志教育,加強教師培訓

農村學校教育大多僅限於知識層面,在精神教育方面沒有投入足夠的資源,對於勵志教育更是瞭解甚少。因此學校應定期對老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師對勵志教育的重視程度,讓他們從以傳授知識爲中心的傳統教育中轉變到既傳授知識又加強培養學生意志、激發學生成功志向、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修養的勵志教育上來。

2、建立可行的勵志教育模式

課堂是勵志教育的主渠道,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不時穿插有關勵志教育的內容。此外,學校在學生的考試評比中可以要求學生按照自身的情況定下目標或者設定一個對手,在學生取得優異成績的時候,還可以通過公示優秀學生名單或者告知家長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

學校還可以效仿“勵志教育三大步”的育人模式。第一步,每天讀一封勵志信;第二步,讓學生填寫成長記錄,原則上要求“只記進步不記懺悔,只記快樂不記煩惱”;第三步,行動與自我評價,讓學生每天對自己的行爲自我監督和評價。

3、積極開展勵志活動,加強勵志氛圍建設

學校應根據學生的特點,邀請勵志教育專家或者對此有研究的教師定期爲學生做勵志教育講座;還可採取記誦校風校訓、聆聽傑出青年事蹟報告、唱勵志歌曲、看勵志電影系列活動、設興趣班、開展心理健康課程等形式激發學生積極進取的潛質。同時,學校應當重視並營造富有勵志精神的校園文化環境以薰陶學生,可充分利用教室、寢室、食堂等校園空間或者宣傳欄宣傳勵志格言,建設校園勵志文化。

三、家長層面

1、與孩子加強交流,改善溝通方式

要取得有效的溝通,則需不斷改善溝通的方式。首先,父母要與孩子在同一水平線上平等交流;其次,父母要學會傾聽,避免誤解,同時通過細節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再次,父母要努力創造溝通的機會,除普通的電話交流外,還需充分利用互聯網等前沿的方式來積極拓展情感交流的渠道。最後,父母應創造良好的溝通交流氛圍,很多留守兒童家庭當中僅有父親一方外出打工,造成“父親”角色的缺失,母親則很難同時扮演兩個角色,在教養孩子中容易走極端,要麼過於放鬆,要麼過於嚴厲,導致交流氛圍缺失或失衡。因此,父親應儘量多回家看孩子,母親則應權衡角色的扮演。

2、走出教養誤區,完善家庭勵志教育

在調研中家庭勵志教育存在不重視、功利導向、榜樣示範和忽略興趣等的誤區。因此,家長需要認清這些誤區並儘量規避它們。

同時,家長還應學會通過正確的方式鼓勵孩子,完善家庭勵志教育:第一,要保持對孩子的語言鼓勵。第二,要增加對孩子的行爲鼓勵。第三,應適當運用競爭激勵。第四,應正確選擇榜樣運用榜樣激勵。第五,需重視目標激勵。第六,適當減少物質激勵。第七,要支持孩子的興趣發展。

3、臨時監護人應積極擔負責任、履行義務

父母雙方長期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日常生活和學習大都由祖父母等臨時監護人照料,較大的年齡差造成了巨大的代溝。因此,臨時監護人應盡好應盡的義務,承擔應有的責任,在保障孩子基本生活的同時,多關心孩子的想法。

四、孩子層面

1、體諒父母,自強不息

沒有哪個留守兒童的父母是願意離開孩子的,他們四處奔波,辛苦工作終究是爲了把家建設得更好。因此,孩子應該更多地體諒和感恩父母,學會承擔,自立自強。

2、敞開心扉,主動交流

一方面,每個孩子應積極爲自己創造機會,敞開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關心父母的同時自己也就得到了關懷。另一方面,在學校裏,還應積極主動和老師、同學多多交流,做一個樂觀、開朗且大方的人。

3、堅定夢想,不懈追求

首先,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不斷充實自己;其次,應拓寬知識面,開闊眼界,不侷限與眼前,要樹立遠大的目標;再者,要勇敢面對困難,不怕失敗;最後,要不斷激勵自己,堅持奮鬥,爲夢想不懈努力。

五、社會層面

1、加強對留守兒童勵志教育的關注

廣播、報刊、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工作者應對農村留守兒童勵志教育給予關注和報道,定期舉辦與該主題相契合的講座、報告等學術交流活動。

2、發揮名人效應,傳播正能量

根據問卷反映,名人明星是最能激勵孩子成長的羣體,可見偶像的魅力和影響力是巨大的,明星名人都是臺前發光發亮,臺後默默努力付出的典範。因此,公衆人物應維護好自身的打造的良好形象,做好榜樣,同時,也希望他們能多投身公益,傳播正能量。

3、提高志願者服務水平

志願者應不斷提高個人素養,服務的目的不能僅僅停留在給留守兒童帶去歡樂和知識,還應學會如何用自己優秀的品質在短時間內感染他們,從而激發他們發憤圖強、追求夢想的內動力。另外,以短期支教爲主要方式的志願者還應做好回訪工作,保證對留守兒童關愛的持續性。

第五部分:結束語

“寶貝,我是你的大樹,一生陪你看日出……”這是當下流行的親子節目主題曲中爸爸們對孩子的承諾,現實當中又何嘗不是。家庭永遠是孩子們心靈的港灣,父母則是爲孩子抵擋烈日和風雨的大樹,但孩子終有一天要離開父母的懷抱和庇護,去獨自與烈日相持、與風雨對抗,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廣闊天地。但若父母一味的緊閉門窗,包攬一切,讓孩子與困難隔絕,百般寵愛,又或是完全放養,連最基本的關愛和鼓勵都不給予,那麼孩子將來何來的自信、勇氣和能力去獨當一面,開闊自己的藍天?

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無法成爲立於孩子身邊的大樹,但卻可以紮根孩子的心裏,無法手相牽,卻能心相連。但願每一個留守兒童的父母能儘自己最大的可能多和孩子聯繫,多鼓勵孩子,也希望社會各界能切實走近農村留守兒童,傾聽他們內心的獨白,彌補他們缺失的愛,助他們發憤圖強,實現夢想,收穫勵志人生。

【第2篇】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調查報告

隨着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在蘇北農村留守兒童日益增多。調查資料顯示,僅連雲港市就產生了近16 萬的留守兒童,其中父母都在市外的 0-14 週歲以下的留守兒童 52675 人,祖輩照料的 43188 人,其它親朋照料的 8731 人,無人照料的 756 人。部分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表現突出,家庭教育缺失嚴重,家庭教育狀況堪憂。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是留守兒童教育的'瓶頸'。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下,連雲港市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有了明顯的改善。主要做了如下工作:一是辦好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和監護人學校。一些農村學校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對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和監護人進行培訓。灌南縣婦聯舉辦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學校培訓班。市婦聯組織編寫、由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呵護青青草》農村留守兒童家長讀本在農村免費發放,起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二是搞好親情交流活動。市婦聯、市文明辦舉辦暑期親情快車,利用暑假讓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到父母打工的城市團聚,增強相互感情。市移動通訊公司、網上家長學校還利用電話、網絡讓留守兒童與父母溝通情感,利用手機、網絡平臺,進行節日的問候和祝福。三是建立一支志願者隊伍,組織社會媽媽、退休老教師、老幹部等擔當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建立留守兒童校外輔導站。四是搞好留守兒童學校和寄宿班,免除留守兒童的後顧之憂。五是讓更多的留守兒童到父母打工所在地學校就讀,使更多的留守兒童享受親情的關懷。

但是,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現狀令人堪憂。主要存在的問題:一是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停留在生活照顧上,客觀地說,留守兒童的家境並非一樣,由於父母外出打工,有相當部分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條件高於農村家庭的生活,但是他們的家庭教育卻是匱乏的。很多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教育,一些父母看看孩子的成績單就算是一種關心,以至很多留守兒童有話無處講,心情憂鬱。二是留守兒童缺乏心理疏導,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缺乏親情,對周圍的親友又缺少信任,很多留守兒童心理封閉,難以打開心扉。對父母的長期不在家,產生怨恨心結。在調查中,海州錦屏鎮一留守兒童說:'我想媽媽,就因爲我家中沒有錢,媽媽遠離我,我將來要去賺很多很多的錢,讓媽媽永遠陪伴在我身邊。'一些留守兒童有厭學、離家外出打工的想法。三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觀念陳舊,一些留守兒童由祖輩撫養,只負責留守兒童的飲食起居,很少關心留守兒童的思想,教育方法滯後,特別是重男輕女、封閉保守思想嚴重地制約留守兒童的成長。

二、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思考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工作越來越受到黨和政府及社會的重視,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也成了爲留守兒童興辦的一件實事。溫家寶總理在北京的流動人口兒童學校訪問參觀時說,'同在一個藍天下,享受國家的教育和關懷'.表達了黨和政府對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關懷。其實留守兒童的父母除了思念之外,對留守兒童的最大擔心是'別學壞了'.這就是教育問題,因此,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尤顯重要。其特點一是時代性。留守兒童作爲新農村發展的預備力量,其素質的優劣直接關係新農村建設。也許,父母外出打工是爲了改變貧困狀態,但是培養一代有高素質的農村生力軍,更具有不可低估的時代意義。放棄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就會延緩或推遲新農村建設。二是現實性。要把留守兒童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健康心理的兒童,是當務之急。 3000 萬留守兒童是佔全國少年兒童十分之一的人羣,教育好留守兒童能使 3000 萬家庭充滿幸福,有利於社會的和諧。三是針對性。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有着個性特徵,如留守兒童相對缺少親情,性格比較封閉,需要開展個案的研究,找出適合留守兒童教育特點的方法。四是特殊性。留守兒童作爲一個社會問題,是在特定的環境中產生的。他們是在改變農村面貌時,出現的階段性問題。要解決短期的陣痛,就要對特殊問題特殊對待,制定有益於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政策,如入學政策、戶籍政策等。爲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三、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對策

要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需要得到社會的重視。溫家寶總理說:'孩子經常見不到爸爸媽媽,這是現在農村出現的新問題,我們要給這些孩子更多的關愛。'關愛是留守兒童家庭的主題。關愛要關心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醫療、安全等問題,並建立相應的管理和保障制度,使他們健康成長,也使外出打工父母無後顧之憂。應從六個方面入手:

(一) 建立有利於留守兒童成長的外界環境

要讓留守兒童感觸社會的溫暖。一是讓留守兒童有生活保障機制。讓留守兒童吃飽穿暖。留守兒童的父母可以將留守兒童的生活費放在學校或指定監護人手裏,讓留守兒童不爲生活發愁。生活問題會影響留守兒童的身體健康,一個連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孩子,是很難把學習搞好的,也無法快樂健康地生活,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更無從說起。某留守兒童家境不好,外出打工的父母幾個月都沒有寄錢給孩子,迫使孩子偷竊,最終因盜竊電線而落下終生殘廢。

(二) 辦好有利於留守兒童教育的家長學校

顧秀蓮同志指出,教育要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機制。她解釋說,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個課堂,'家長素質要提高,現在我們全國婦聯牽頭成立了家長學校,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和法律觀念,科學基礎知識,讓他們尋求用好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留守、流動兒童家長學校一是利用父母打工回鄉或在父母打工的地方舉辦家長學校,讓父母接受新理念、新方法、新經驗,自覺地擔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二是辦好監護人家長學校,監護人要系統學習家教方法,特別是接受新觀念,用適合留守兒童特點的方法教育孩子。對於留守兒童的祖輩更要通過家長學校提高他們對孫輩教育的水平和責任感。三是要有一本適合留守兒童家長和監護人的教材。由連雲港市婦聯編寫、省少兒出版社出版的《呵護青青草—留守兒童家長讀本》,是一本淺顯易懂的教材,通過事例講解了許多教育留守兒童的方法,對留守兒童家長和監護人搞好家庭教育起到輔助作用。

(三) 辦好有利於留守兒童教育的心理課堂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不僅侷限於生活的照顧,更應該體現內心世界的關懷。留守兒童遠離父母、他們的內心世界需要開啓,也需要向別人傾訴。由於監護人缺乏心理關懷,一些留守兒童出現心理自閉、交友早戀等問題,需要得到心理的疏導。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應該進行情感溝通,市婦聯'四個一'做法,值得提倡。即打工父母每週要給孩子打一個電話,每月寫一封信,打工父母每月給監護人、班主任打一次電話,打工父母每年至少回家一次。灌南縣光明實驗學校'留守兒童快樂家園'、新浦區開展社區老少親子樂夏令營活動、海州區開閘愛心聊吧,都加強了家長和監護人與留守兒童的溝通。一些學校還舉辦了心理課堂、建立心理諮詢室、開設心理熱線,這些做法都打開了留守兒童的心扉,讓留守兒童活潑開朗起來。

(四) 組織有利於留守兒童教育的志願者隊伍

對於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需要完善一支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隊伍。這支隊伍一是農村老幹部、老教師、老模範、老戰士、老科技工作者組成的'五老'隊伍。灌南縣組織'五老'義務留守兒童輔導站,從生活、學習、思想、安全上關心留守兒童,取得較好的社會效果。二是組織在校教師搞好代理家長工作,根據班級中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分片包乾、定點到人。三是婦聯組織社會媽媽爲周邊的留守兒童做好生活和安全上的照顧。四是組織假期回鄉大學生和青年志願者隊伍,爲留守兒童進行學習輔導和思想交流。

(五) 開展有利於留守兒童教育的多彩生活

活動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有效載體。豐富多彩的活動對留守兒童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一是要繼續搞好'親情之旅'幸福快車活動,讓更多的留守兒童通過假期探親的方法,感受親情和接受城市的信息,同時瞭解父母勞動的艱辛。二是要搞好留守兒童的信息服務活動,如爲留守兒童開設親情服務電話、在網上開設視頻、開闢留守兒童對話專欄。開通留守兒童心理熱線,讓留守兒童在現代信息中體會到關懷。三是開展留守兒童讀書徵文活動、組織留守兒童流動書庫、進行留守兒童網絡短信、演講、文娛、體育比賽,讓留守兒童愉快地生活。四是讓留守兒童感觸農家生活,學會家務勞動,學會感恩。贛榆縣沙河二小利用農家小院,讓留守兒童瞭解更多的農家生活。連雲港市大村中心國小留守兒童利用中秋節爲五保戶做月餅,都讓留守兒童得到了充分的鍛鍊。

(六) 制定有利於留守兒童教育的政策措施

制定有利於留守兒童教育的政策措施是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保障。一切有條件的地方,都應採取政策傾斜的方法制定有益於留守兒童成長的政策措施。一是方便入學政策。爲留守兒童到父母打工地入學提供方便,在城市農民工集中的地方開辦農民子弟學校,提供隨時轉學、就近入學的條件。二是開辦寄讀學校,住宿由政府提供補助,學校配備專職的生活教師。三是建立留守兒童健康保障制度,定期給留守兒童體檢、實行看病統籌制度。四是開通留守兒童上學車,在有條件的地方,採取政府補貼的方法,爲留守兒童提供交通安全車輛。五是提供免費活動場所。如提供免費書屋、免費觀看影視片、免費進入電腦室、發放免費遊園票、書券,還可爲留守兒童進行勞動、生活知識培訓,使留守兒童的生活更加多元化。省、市婦聯現開辦的'兒童快樂家園'讓留守兒童的業餘生活豐富多彩。

留守兒童是一個長期的社會問題,只要我們攜起手來,共同盡一項社會責任,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留守兒童的明天就會更美好、生活就會更燦爛。

【第3篇】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調研報告

當今社會,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產業結構加快調整,推動了城市化進程,沿海及各大城市紛紛崛起,這就促使農村剩餘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與此同時,開放的城市拉大了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農村生產力水平低、經濟落後,使得年輕的勞動力難以在農村生存,因此誘發了農民工外出務工的熱潮。

但這些農民工在帶來經濟收益的同時,付出的卻是遠離子女的代價。在農民工之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能力和條件將自己的子女安置在自己所在的城市,於此形成了新的特殊羣體——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基本屬於需要其他親人或委託人照料並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據此,啓東市婦聯以匯龍鎮愛新村爲例,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進行了調研,情況如下;

一、概況

二、存在問題

以上數據說明了農村親情的缺失、家庭教育出現真空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1.健康與成長方面:在生活中,留守兒童們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在成長的最好階段容易形成不良習慣,生活作息不規律,缺乏營養,很容易造成抵抗能力差,身體體質偏低等問題。

2.學習與認知方面:現代社會的發展,社會上的各種誘惑逐漸增多,網吧等娛樂場所對留守兒童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使得他們上課不專心,下課沉溺於網吧,自控能力差,容易形成不良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心理與品行方面:父母的行爲往往是孩子的座標,留守兒童常年遠離父母,生活中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幫助,又缺少正確的是非觀念,極易養成冷漠、自私、孤僻、偏激等不良性格和習慣。

4.人身安全方面:少年兒童處於身心發展的轉折期,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缺少適當的約束和引導,他們極其容易受到不良誘惑影響,遇到突發事件自救能力差,甚至容易成爲不法分子的侵害對象,人身安全受到威脅。

三、建議對策

留守兒童羣體是當今社會飛速發展時期的特殊產物,他們的健康成長與家庭、社會和學校有着密切的關係。兒童是祖國的花朵,針對他們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戰略性工作,需要全社會來關注。爲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建議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着手:

1.家庭。要慎重做出每個選擇,家長要正確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慎重選擇外出務工,要把家庭教育擺在當前最突出的位置上,家長要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而不是金錢;引導外出父母切實負起養育責任,儘量改善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積極引導家長處理好外出務工和關心孩子健康成長的關係,提高自身素質,注重溝通方式擔負責任,要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家長要認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爲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環境,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切實轉變教育方式方法,增加親子間的良性互動。

2.學校。定期召開家長會,有的放矢地教育學生,給留守兒童和家長更全面的輔導和幫助,鼓勵他們積極融入團體中,形成良好的心態;開展教師幫扶留守學生活動,定期家訪,開展談心談話活動,及時發現留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閃光點,瞭解家庭生活環境,消除不利因素;提供心理諮詢,幫助家長和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態;學校應開展留守學生普查登記,建立留守學生個人檔案,針對個人特點和需要,建立專門的教育管理措施。

3.社會。政府建立完善的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加大對農村娛樂場所的管理,努力整治學校周邊環境,加大危害學生安全和學校工作秩序的打擊力度;制定方便入學政策,爲留守兒童到父母打工地入學提供方便。在城市農民工集中地開辦農民工子女學校,提供優質的入學條件,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和關愛;村婦女兒童之家要爲留守兒童提供學習、生活、勞動知識培訓,讓留守兒童的課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社會各界多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完善家庭教育志願隊伍,成立留守兒童義務輔導站,從生活、學習、思想、安全上關心留守兒童。村幹部實行包片負責,組織老教師做好代理家長工作。

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是我們當前的一項艱鉅任務,他們的健康成長與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息息相關。希望各級組織、社會各界都能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共同努力,讓祖國的花朵更加燦爛,讓祖國的未來更加強大。

【第4篇】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的調研報告與思考

爲準確掌握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連雲港市灌南縣婦聯歷時兩個多月時間,深入新安鎮、新集鎮、三口鎮、李集鎮農村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發放調查問卷250餘份,訪談留守兒童家庭100餘份。

一、基本現狀

調查顯示,我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較之過去有轉變,具體體現在:

1、家教觀念深入人心。96%的受訪家長認爲家庭教育很重要,75%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和健康狀況非常關心,62%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獲得大專以上的文化,55%的家長更關注孩子的品格修養,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2、家教行爲趨於理性。80%的家長在孩子犯錯時,選擇給孩子講道理。與孩子的意見不一致時,75%的家長會選擇討論溝通,而不是一味地強制孩子服從。81%的家長熱衷於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有過廣播電視、報刊閱讀、親友探討等學習經歷。

3、親子關係逐步改善。在被調查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的佔96%,雖然長年在外,但70%的父母能夠保證每週至少一次跟孩子聯繫,56%的留守兒童願意向父母傾訴煩惱和困惑,52%的孩子理解、支持父母外出務工。

4、學教困難有所緩解。62%的受訪留守兒童很喜歡上學,65%的孩子對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況滿意,僅15%的孩子覺得父母外出務工 對學習有不好的影響。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的生活、學習管教也較以前有了大的改觀,73%的留守家庭會督促孩子的學習。

二、存在的問題

1、家長培訓渠道不暢。調查顯示,農村家長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親佔76.6%,母親佔65.8%。他們的家庭教育經驗有40%是來自長輩的經驗,35%是自己從小的體驗。因此,他們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的積極性非常高,90%的家長有培訓的需求,但只有13%的家長有過相關的學習機會。

2、留守兒童學習壓力大。跟孩子的家庭話題,60%的家長選擇了學習和健康,過於集中的關注給留守兒童的學習帶來壓力。數據顯示,70%的家長認爲自己的孩子成績“優秀”或者“良好”,但是43%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績不滿意,另有26.6%的學生認爲“自己成績未達到父母的期望”,家長和孩子對成績的認可度有較大差距,體現了孩子們在學習方面的不自信。

3、情感缺失現象依然存在。調查中,44%的父母因“太忙,沒時間,顧不上”等原因只能跟孩子保持電話溝通。但留守兒童對這種溝通並不滿意,63%的留守兒童希望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5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每天聯繫一次,48%的孩子承認父母不在,缺乏保護,膽小怕事。

三、建議與對策

留守流動兒童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牽涉面較廣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建議如下:

1、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責任。建議各級黨委政府着眼未來,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一是整合教育、民政、勞動等政府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相互協作,整章建制,做到依規辦事。二是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羣衆團體的作用,支持他們依據章程開展關愛活動和志願服務,做到有人管事。三是適當傾斜技能培訓、貧困助學、社會救助等資金安排,把普及家庭教育工作經費納入公共財政,做到有錢做事。

2、家庭要成爲關愛留守兒童的“第一陣地”。各級婦聯要繼續深化以家庭爲載體的各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送家教進農村、進社區”活動,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引導家長和監護人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當好孩子的“啓蒙老師”,關注孩子的心智成長。

3、學校要成爲留守兒童的“家外家”。推廣和完善寄宿制學校建設,解決當前留守兒童“家裏管不好,學校不好管”的難題;開設學生心理疏導課程,幫助留守兒童化解心理問題;鼓勵教師對留守兒童傾注更多的關心關愛,鼓勵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以友情彌補親情。

4、社會要肩負起留守兒童的“監管職責”。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組織動員巾幗志願者、婦女幹部、退休幹部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能讓留守兒童享受到愛的溫暖和社會的關愛;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留守兒童託管”機構,讓孩子放學放假有地方玩、有人管;推行“假期培養”模式,讓留守兒童在假期擁有“知識充電站”和“快樂加油站”,實現“離校不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