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精品多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精品多篇)

社會主義優越性論文 篇一

淺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越性

【摘 要】從“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美國”這一觀點論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越性,通過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的對比,以及對美國兩次經濟危機的分析,來論述只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強有力宏觀調控纔能有效地引導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關鍵詞】宏觀調控;國家干預;經濟全球化;資本主義經濟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美國”。當中的社會主義有兩層含義:一是社會主義制度,二是施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典型國家――中國。提到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得不想到與之對立的資本主義制度。這兩種不同的政治制度對應着相應的經濟制度――社會主義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二者有着本質上的區別,以公有制爲主體和私有制爲主體的財產所屬制度,以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兩種主要的經濟運行方式。

有人說,社會主義也有改革開放,有之後的市場經濟。同樣的,資本主義經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期間也採取了國家干預的手段。因此,不能把這兩種經濟制度的區別作爲區分兩種政治制度的依據。在我看來,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確不是完全對立的,但二者在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中所佔分量的高低可以決定國家的經濟制度,從而決定國家的政治制度。原因是,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市場經濟的分量不可能高於計劃經濟,公有制也終將不會被私有制取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因此能夠確定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

既然經濟制度是與政治體制相適應的,爲何資本主義國家頻頻爆發經濟危機?且危機的深度和廣度能涉及到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2008年的次貸危機對經濟的影響更是一直持續至今。原因很簡單,資本主義經濟的運營模式致使其有一些難以避免的弊端。

對於08年的經濟危機,準確地來說應該是次貸危機。這與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產出過剩,供需不平衡所導致的經濟危機是不同的。所謂“次貸”,是指“次級按揭貸款”。“次”的意思是指與“高”“優”相對應的,形容較差的一方,在“次貸危機”一詞中指的是信用低,還債能力低。在美國,貸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當地人很少全款買房,通常都是長時間貸款。可是在這裏,失業和再就業都是很常見的現象,也就是說,很多人的收入並不穩定,甚至一些根本沒有收入的人,都能貸款買房。購房者在前幾年可以單單支付一定的低利率的利息,而在大約五年只有便要支付高額的還款金額。

雖然這次經濟危機和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經濟危機原因不盡相同,但是歸根結底都是由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導致的。市場根據當前消費者的需要出臺相應的金融產品和政策,本着經濟利益至上的原則大肆地攫取金錢,只顧眼前利益,不爲長遠的發展考慮。同時,在資產證券化和金融化的大背景下,華爾街的金融大鱷們將財富玩弄於指掌,即使在最蕭條的時期銀行家們仍能賺取高額的利潤。而政府對此不能起到很好的監督和管制作用,這隻“有形的手”的力量與市場的需求和巨大的經濟泡沫比起來太薄弱,只是在危機出現後,政府從財政收入中撥款救濟即將倒閉的銀行。

與之相對應的,在社會國家中,政府對經濟發展的引導力度比較強,能夠比較有效地控制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以我國爲例,我國目前實行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公有制佔據了主體地位,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涉及國家安全和提供重要公共產品等行業中,國有經濟起到控制作用。在其他領域,可以通過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加強重點,提高國有資產的整體力量。在這一點上,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以私有制爲基礎不同,財產的私人佔有必然導致私人資本的無限擴張和社會的兩極分化。而我國實行的市場經濟,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不至於導致兩極分化,社會矛盾也會相對較弱。

第二,在分配方面,社會主義公有制實行按勞分配。這樣的分配方式與經濟制度相適應,有助於社會公平的實現。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社會主義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並且以實現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爲出發點和歸宿。比如,對於美國發生經濟危機的次貸問題,也就是房地產問題上,國家的宏觀調控能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結合起來,不會發生諸如銀行爲了賺取一時的金錢利益而勸誘消費者盲目借貸購房的事情,這也是中國暫時沒有爆發跟美國一樣的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比如,政府出臺的限購令,以及銀行的加息政策,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穩定房價,給市場降溫。

市場是由買賣雙方根據各自的需求和持有而自發形成的交易體系,不是某個集團或政府強行製造出來的。既然這樣,爲何在經濟危機發生時市場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度過危機?事實上,市場本身有一定的調節能力,但這種能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說,市場本身有一定的缺點: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過程中,必須有政府的強有力的宏觀調控,通過經濟社會政策、經濟法規、計劃指導和必要的行政管理,爲市場經濟創造一個穩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會經濟環境。

試想,如果美國施行的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許經濟危機不會那麼快地爆發,影響不會如此之巨大。也許是美國人骨子裏的自由思想作祟,他們寅吃卯糧的消費習慣也被視爲擁有良好信用的標誌,再加上美國有比較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人們的危機意識較弱,最終導致了次貸危機的發生。如果能有效地加強政府的監管作用,對盲目過分借貸進行限制,也許產生如此嚴重的後果。

但是,次貸危機發生後,美國政府的做法無不充滿着社會主義的味道。爲了阻止房價進一步下跌,政府甚至直接推出了爲首套房屋購買者提供8000美元的財政補貼。再看私有企業,本來私有企業的成敗興衰均由市場來決定,但危機後這樣的規律行不通了。以三大車廠爲例,因勞動成本太高,效率低下,在金融危機之下瀕臨倒閉。對汽車購買者,政府又鼓勵民衆舊車換新車,最多可以獲得4500美元的補貼,最高可達新車價格的25%。

這些強有力的政府救市會主義制度下的宏觀調控如出一轍。但宏觀調控在危機尚未發生時就持續貫徹,資本主義的政府救市只是在危機發生後的唯一選擇。但跟控制經濟危機的影響比起來,穩定經濟的發展,控制經濟危機的發生顯得更爲重要。倘若經濟的運行制度沒發生改變,這一次的經濟危機過去了,當市場的弊端再一次達到最大化時,新一輪的經濟危機必將再次爆發。

如此看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對經濟發展進行有效的監管和控制,降低經濟危機發生的可能性,緩解社會矛盾,便是其最大的優越之處。

社會主義優越性論文下載 篇二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兩大現實優越性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形式,是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實踐形態。它與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和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有着重大區別,具有強大的現實優越性。一方面,它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從國內外實際出發論證了一國獨立自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同時,立足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選擇並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因而優越於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另一方面,它既創新了人類社會發展模式,又從東西方文化的對比中闡釋了世界文明發展樣態的統一性與多樣性,在分析當前西方國家發展內外困境的同時,牢固樹立了“人本”、“和諧”的執政理念,爲世界各國文明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因而優越於西方社會資本主義制度。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蘇聯社會主義模式;資本主義制度;現實優越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學說、社會制度和現實運動在當代中國境域的一種實踐形態,是指引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指針。在當今世界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並存的條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理論上的真理性和實踐上的可行性,在與蘇聯模式社會主義和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對比分析的過程中,不斷顯現出強大的現實優越性,爲當今世界上其他國家不斷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建設道路提供了經驗借鑑。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從國內外實際出發論證了一國獨立自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優越於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作爲世界上首個建成社會主義的國家,蘇聯第一次促使科學社會主義由理論轉變爲實踐。十月革命後,列寧就開始了領導蘇聯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他根據當時蘇聯的現實國情及西方國家敵視蘇聯的國際環境,先後通過制定並實施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鞏固和

強化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爲日後蘇聯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有益經驗。列寧逝世後,斯大林作爲接班人執掌蘇維埃政權。他以強有力的措施掀起了蘇聯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高潮,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暫時的姿態表現出來,且取得了豐碩的建設成果,爲蘇聯二戰期間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戰後建設並領導世界社會主義陣營奠定了基礎。正是在他執政期間,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才逐漸形成並在日後得以沿襲和推廣,故我國多數學者也將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稱爲“斯大林模式”。

(一)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之客觀評價

關於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利弊得失,國內學者們的爭論從未止息。這一爭論的實質是如何科學評價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方式方法。一個基本的共識是,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形成於特殊的歷史時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時處在帝國主義包圍中的蘇聯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其歷史貢獻在於,它在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早期,確實爲蘇聯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維護蘇維埃政權奠定了堅實的制度保障與物質基礎。同時也應該看到,斯大林及其後來蘇共領導人所推崇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描述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特徵作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內容來堅持。這種做法起初確實能起到鼓舞人心、協調生產關係的作用,但從長遠來看,由於長期背離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客觀規律,反過來又消解了人們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以致造成生產與市場的脫節、人際關係和生產關係的混亂。整體來看,以經濟政治體制高度集中爲標識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其內在弊端具體表現在完全經濟計劃、集權政治、文化專制、沙文外交等幾個方面。

在經濟體制上,蘇聯一味主張公有制經濟的大與純,排斥、打擊甚至取消公有制以外的其他所有制形式;片面強調指令性計劃經濟,以行政手段替代市場機制進行經濟管理;片面發展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建設,以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在政治體制上,以黨代政、黨政不分,行政機構臃腫,官員奢靡腐敗,官僚主義盛行,盲目個人崇拜等等,嚴重損害了蘇聯共產黨和政府形象,造成蘇聯人民對社會主義建設離心離德。在文化體制上,文化政治化傾向僵化了作爲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文化專制主義打壓了大批無產階級知識分子,從而造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缺失。在外交政策上,蘇聯大國沙文主義色彩濃厚,以犧牲他國利益來換取本國利益,強迫社會主義陣營的其他國家接受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甚至在與美國冷戰期間推行霸權主義政策,結果導致社會主義兄弟國家之間的疏離和隔閡。凡此種種,由於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變革滯後於國內社會條件和國際環境的變化,其弊端和缺陷日益顯露,爲日後蘇聯解體埋下了伏筆。

當然,斯大林之後的蘇共領導人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等人,也曾相繼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進行過改革。但由於沒有糾正將社會主義社會具體特徵作爲社會主義制度本質內容的錯誤做法,這些改革舉措並未觸及造成蘇聯經濟政治體制高度集中的根源,自然改革成效甚微。體制的長期僵化引起了蘇聯人民乃至蘇共高層領導人對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質疑。尤其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戈爾巴喬夫將民主社會主義作爲蘇共改革的目標,一邊高舉“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旗幟”,一邊高喊“全人類利益高於一切”的口號,徹底背棄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就其改革結果來說,戈爾巴喬夫“改革與新思維”的執政策略,既是在理論上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徹底背叛,也是在實踐上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完全復辟。儘管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改革的主觀願望上並不希望瓦解自身政權和更迭社會主義制度,但在改革的客觀實踐中,這些國家社會持續動盪、經濟頻陷危機、政治醜聞不斷的局面,也算是提前爲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釋放了信號。可以說,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成爲了自身解體和東歐劇變的間接因素。

客觀而言,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不管是前期所取得的成就還是後期日漸暴露的弊端,都是蘇聯共產黨人及其領導下的蘇聯人民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出現的,也都是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積累。所以,我們評價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不能站在它的對立面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之外,更不能以此來否認它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方方面面所帶來的影響。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革新

與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基本上是完全套用和照搬蘇聯社會主義模式進行的,這種套用和照搬也確實對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起到了促進作用。後來,隨着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作了旨在批評斯大林搞個人崇拜的祕密報告,以及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本身出現失誤,以毛澤東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反思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問題,提出了“以蘇爲鑑”的現實性命題,主張將馬克思與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由於受當時極左思想和反右傾擴大化的影響,毛澤東同志所提倡的“以蘇爲鑑”和“第二次結合”的設想一度被擱淺。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國共產黨人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引領下,加快了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步伐。對於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同志從兩個方面進行了強調。

一方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不能照搬別國模式。在他看來,“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1]。另一方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要遵循本國實際,要有自己的特點。所以,他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曾指出,“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與蘇聯不完全一樣,一開始就有區別,中國建國以來就有自己的特點”[2]235。按照他的理解,中國的社會主義既然與蘇聯有不同之處,就必然有超越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地方。這也是他積極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初衷所在。正如他總結的那樣:“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1]中共十二大以後,伴隨着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加速與深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框架和實踐形態日益清晰完善,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史任務一次又一次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得到確證,社會主義的“中國模式”也逐漸形成,進而實現了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弊端的突破。爲此,同志多次就“中國模式”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關係進行了科學闡述,以期澄清國內外對“中國模式”存在的誤解和誤判。他自信地說道:“我們始終認爲,各國的發展道路應由各國人民選擇。所謂的‘中國模式’是中國人民在自己的奮鬥實踐中創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3]

與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相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同時,對其內容進行了創新,進而顯示出無比的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越於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根本之處就是立足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選擇和堅持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馬克思主義認爲,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居於社會基本制度和體制機制的核心地位,對一個社會的發展起着根本性作用。只有牽住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這個“牛鼻子”,才能更好地完善其他社會制度和體制機制,也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各方面的建設與改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市場經濟體制的選擇有一個隨着改革開放進程而逐步被認知和認同的深化過程。1978年,鄧小平同志就曾對我國經濟管理體制權力過於集中的問題做出過論述,同時對發揚經濟民主做出了重要指示。翌年,他在會見外賓時談道:“說市場經濟只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爲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我們是計劃經濟爲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2]236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提出有系統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並提出允許對部分產品的生產和流通不做計劃,由市場來調節。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首次將“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寫入中央文件。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正式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這一重要命題。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進一步將這一命題表述爲“我們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4]。此後,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又反覆強調了國家宏觀調控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提法。到了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又將這一提法昇華爲“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藉此來明確市場而非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脈絡的簡單梳理,不僅從形式上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深刻把握,而且從內容上彰顯了中國人民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內在動力的準確認知。

把握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是爲了使之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今日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不能不說與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完善有着必然的關聯性。我國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爲改革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因而能夠得到13億中國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另外,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堅持系統思維,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頂層設計”的同時,主張將經濟建設融入民主政治建設、先進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及執政黨建設的全過程,因此能夠確保“五位一體”總佈局的協同推進。可見,與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僵化的經濟體制相比,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表現出來的人民性與系統性,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鮮明的優越性。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模式,從東西方文化的對比分析中闡釋了世界文明發展樣態的統一性與多樣性,優越於西方社會資本主義制度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從歷時性的角度來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依次更替,揭示了人類社會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演進的必然趨勢;從共時性的角度來看,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在當今世界相互交織,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在當今世界對比同在,爲現實社會主義國家更好地借鑑吸收資本主義世界的文明成果提供了時間和空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在強化自身改革和加強對外學習的過程中,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斷超越中,實現着人類社會文明多樣化的發展。創新人類社會發展模式已成爲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目標指向,而這一目標指向是現代資本主義文明所故意規避和無法企及的。

(一)資本邏輯主導下西方國家的發展命運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內外困境

與專制的封建主義社會相比,資本主義由於張揚自由個性和積聚社會財富而體現出文明進步的一面。儘管資產階級在歷史上確實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但也不能忘掉“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裏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5]412這樣一個最基本的事實。馬克思一再揭示和批判了資本主義文明的虛假性與野蠻性。他解釋道:“當我們把目光從資產階級文明的故鄉轉向殖民地的時候,資產階級文明的極端僞善和它的野蠻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它在故鄉還裝出一副體面的樣子,而在殖民地它就絲毫不加掩飾了。”[5]861 在資本主義社會這個“虛假的共同體”中,“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動着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5]415,人的個性的發展讓位於資本的牟取,人的世界被資本的世界所淹沒和吞噬。在資本家看來,“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繫了”[5]403。可見,資本主義文明得以存在和發展的現實基礎不是“現實的個人”,而是“抽象的資本”,它身上與生俱來的銅臭味也日漸抹去了其自身所引以爲豪的過往。資本邏輯主導下的資本主義文明,所呈現給人們的不再是一輪“壯麗的日出”,而是一條“通往奴役之路”。資本的趨利性和擴張性使資本主義文明再也無法持續發展下去,資本主義滅亡的喪鐘也終將會敲響。

首先,資本的趨利性造成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危機四伏。追求剩餘價值最大化是資本主義生成的唯一目的,也是誘發資本主義社會各種危機的直接原因,其背後折射出的則是西方社會所主導的個人本位價值觀的缺陷。辯證地看,這種個人本位價值觀不但明確了人類生活實踐是“有意識的生命活動”,而且體現出人類最基本的存在方式,無疑是引領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導航儀”。然而不幸的是,資產階級御用學者從唯心主義抽象的人性論角度對其進行了絕對化的解讀,強調人性自私論,認爲個人利益纔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唯一動力,忽視了個人本位價值觀隨着人類文明進步向社會本位價值觀躍遷的必然性趨勢,並將資本置於培育個人本位價值觀所必先考慮的範疇。

這種認識的後果,便是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等腐朽生活理念和方式的泛濫。儘管資產階級盡力掩蓋資本主義社會“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這一客觀事實,但無論如何也遮掩不住其個人本位價值觀已經醞釀或正在醞釀的四大社會危機――經濟危機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企業倒閉、工人失業、市場秩序混亂的常態,使廣大勞動人民的生存境況更加窘迫;信任危機揭示了人們追逐物慾過程中的相互猜疑,使人與人之間更加疏遠;信仰危機揭示了人們物慾滿足後的茫然,使人們的精神世界更加空虛;生態危機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異化關係的加深,使人們的生活環境更加惡化。從根本上講,四大危機說到底是資本主義社會現行發展模式必然出現的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弊病的外在顯現。它用鮮活的事實使西方學者所倡導的“意識形態終結論”、“歷史終結論”、“文明衝突論”等謬論不攻自破,同時也促使資產階級統治者深刻反思其自身發展模式,開始在既有制度框架內進行有限的改革。

其次,資本的趨利性衍生出資本的擴張性,這種擴張性加劇了世界的不安與**。爲了獲取更多的原材料和佔據更多的國外市場,資產階級從未放棄過對外侵略擴張。一遇到合適的牟利機會,資產階級就開始撕下“溫情脈脈的面紗”,或通過販賣黑奴、或通過訴諸武力來達到積累原始資本的目的。針對資產階級唯利是圖的本性,馬克思進一步揭示了資本的“原罪”。他總結道:“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着血和骯髒的東西。”[6] 時至今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海外掠奪資源攫取資本的目的沒有改變,“西化”、“分化”社會主義國家的圖謀也絲毫未減,只不過所採取的手段較以往而略顯“文明”罷了。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西方發達國家所追求的全球經濟政治一體化的戰略目標與後發展中國家所倡導的民族獨立、經濟繁榮的發展目的之間的矛盾更加激化。

前者在對外政策中遵循國強必霸、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形成霸權主義,往往藉助意識形態滲透、經濟制裁乃至軍事打擊的方式實現自身發展目標;後者因致力於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而竭力反抗來自前者的一切干涉,極端情況下滋生出恐怖主義,結果是雙方在“零和博弈”中苦苦掙扎。前者更是站在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的制高點,在對外交往中制定出雙重標準――對內高揚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權等旗幟,對外則表現出恃強凌弱、野蠻霸道的一面,且常以救世主的姿態高高自居。今日西亞、北非、中東等地區的衝突與**,可以說與西方國家所實施的外交政策的雙重標準不無關聯。在資本主義國家一家獨大的現實背景下,全球範圍內民族關係對抗程度的升級,國家利益衝突烈度的加深,傳統安全隱患與非傳統安全隱患的耦合,更增添了影響世界和平發展合作進程的不確定性因素。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本”“和諧”的執政理念

爲世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正是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中國共產黨人立足於現實世情、國情、黨情,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突破資本主義文明的狹隘眼界,開闢了一條富有民族特色、時代特徵、文化特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對內主張堅持以人爲本、建設和諧社會,對外倡導和平發展、構建和諧世界,爲社會主義文明超越資本主義文明奠定了先進的生產力與和諧的生產關係基礎。正是在這條道路上,中國人民進行了用社會主義文明革新資本主義文明的嘗試,爲創新人類社會發展模式和促進世界文明發展樣態的多樣化作出了突出貢獻[7] 。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超越了西方社會資本邏輯主導下“重物本、輕人本”的文化思維,堅持貫徹和實施以人爲本的發展理念。促進人的解放,重視人的價值,呵護人的尊嚴,尋求人的關懷,是馬克思主義人民羣衆觀的基本觀點,也是黨的羣衆路線的基本要義。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也一再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力量的來源就是人民羣衆。不反映人民羣衆的要求,哪一個人也不行”[8]。所以,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釋放改革紅利,最大程度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以此來匯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之力。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超越了西方社會國強必霸的認識侷限,日益成爲一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力量。中華民族歷來就沒有稱王稱霸、窮兵黷武的文化基因,中國人民自然也就從未形成西方社會國強必霸的思維定勢。走和平發展道路,既是對中華民族崇尚和平歷史傳統的繼承與發揚,更是對西方國家侵略擴張道路的反思與否決。正如同志所說:“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是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9]他的這一論述從歷史、現實和外來的角度,從理論和實踐的視角,闡釋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客觀必然性。此外,中國在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同時,還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協調地區爭端,力主推動和諧世界的構建。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確立到“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的提出,從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的重建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導,無不彰顯出中國爲構建和諧世界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秉承的“以人爲本”與“和平發展”理念,日益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同和接受,不斷使仍處於低谷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看到了希望,而且還重新點燃了世界各國人民嚮往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激情。

三、結語

作爲一種理論和實踐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與蘇聯模式社會主義和西方資本主義對比過程中所呈現出的強大優越性,也必將會隨着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和世界經濟政治文化全球化進程而更加明顯。正是在這樣的分析比較中,我們更加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指針,我們也更加有理由堅持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周新城,梅榮政。關於蘇聯模式研究的兩個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2013(15):26.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7.

[7]蔣文程,劉利才,陳昌興。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的基本內涵及其辯證關係[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9-24.

[8]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4.

[9]。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4-03-30(2)。

社會主義優越性論文下載 篇三

淺析大災大難面前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摘要:面對當今世界浪潮風起雲涌,金融危機帶給每個國家都帶來一定的衝擊,不同國家應對金融危機也採取不同的姿態來應對。社會制度的優勢在此時凸顯出來。同時,汶川地震,雅安地震,讓每個中華兒女都感到無比的痛心,在這大災大難面前,國家制度所帶來的凝聚力與執行力就顯得尤爲重要。本文通過經濟危機與大地震來闡述中國社會制度在天災人禍面前的巨大優越性。

關鍵詞: 災難 社會主義 社會制度 優越性 經濟危機

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馬克思主義認爲社會主義制度:1. “比資本主義制度更公正、更公平、更先進、更科學的社會制度” 2社會主人與社會公僕的區分,是馬克思社會主義的分權原則。

在新的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偉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及中國共產黨人的集體智慧,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建設、改革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這一制度既遵循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集中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根本精髓,又切合中國的發展實際,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符合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極大的解放和發展了中國的生產力。在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起到了加快與推進的作用。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對於先進文化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起到了激發的作用。和協社會的建設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起到了推動和完善的作用。所以,社會主義的制度是非常優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對我國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面對經濟危機的挑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保駕護航

經濟決定政治,世界經濟迅猛發展,帶給我們幾大的物質條件的滿足,而在這種發展的背後無時無刻不隱藏這一定的危機,經濟危機在世界經濟發展及其迅速的同時顯現和暴露出來。帶給世界巨大的衝擊與動盪。

2008年美國華爾街的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保護。這一事件昭示着,美國次貸危機正在加劇,並以迅雷不及掩耳波及到全世界各各國家的經濟領域與金融市場。形成了新一時期的世界經濟危機。

正當資本主義國家手忙腳亂,毫無頭緒的應對經濟危機的時候。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極大優越性自然而然的顯現出來,並且在一定程度上爲中國經濟能夠平穩渡過保駕護航。中國政府採取一攬子的經濟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減少了經濟危機對我國經濟的衝擊。與此同時在金融峯會,國際經濟活動,多邊談話等國際金融活動中,中國也爲促進世界經濟穩定,中國經濟穩定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面對金融危機,社會主義制度利用三大優勢過關:1、堅持黨的領導與民主集中制。從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堅持共產黨與參政黨的領導相互合作。堅持團結合作,共同渡過難關。開展協商會議共同研究對策。3、堅持宏觀調控,將市場調節與政府調節相結合。不動搖的鞏固公有制,不動搖的鼓勵與支持私有制。形成公有制爲主導,非公有制迅速發展的成效。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相結合。

三、面對大地震、大災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人心所向

中國的歷史是與自然戰鬥的歷史,天災人禍,大災大難面前,堅強的中能夠過人譜寫着一篇又一篇動人心絃的生命之歌。汶川地震,非典橫行,雅安地震,讓中國人民不能安眠,在這生命悲歌的時刻,中國共產黨與其堅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讓所有的中國人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感受到作爲一名中國人的幸福。

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災難的最前面,最快速的到達災難發生最嚴重的地點。總攬全局,謀劃方案,爲順利抵擋大災大難做了最重要的保證。由此可見,黨的領導是社會安定,民族富強的極大優勢。四川是我國最著名的天府之國,而在短短的幾年裏,相繼發生了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七級以上大地震。在地震發生之後,溫家寶,都第一時間來到地震發生現場,對地震救援情況進行部署,對災區人民進行慰問,讓人民看到國家的力量,看到社會主義制度帶給他們的優越。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大災大難面前奮不顧身挺身而出。爲災區救援與救災提供重要的人力保證。武警官兵,人民解放軍真正踐行了人民子弟兵地承諾,在最需要他們的時候挺身而出,搶險救災,重建家園,哪裏最艱苦,人民解放軍就出現在哪裏。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堅持共產黨對人民軍隊的直接領導,才能在如此大的災難面前顯示中國救災的及時性,全面性。

全國各界人士,各種團體,海峽兩岸所有同胞以全國之力共同抵禦自然災害。國家的凝聚力,人民的兄弟情,是保障人民順利渡過搭載大難的精神動力物質支持。紅十字會、慈善機構、新聞媒體、熱心人士、志願者、金融界只要能爲災區做出一點點貢獻,中國人民都會傾囊而出。從各各省份開到災區的運資車,從各地匯去的救災款,都顯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無限優越性。災區的孩子被好心人領養,災區的房子進行了重建,災區的人們能喝到放心的水,災區的學校又正常的開學。面對這些感人的場景,任何有良知的人都會爲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而感動。

和平強國,災難興邦,在經濟危機,大災大難面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顯示出其無與倫比的優越性。只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爲大旗幟下,中華民族才能夠化險爲夷,才能夠長治久安。爲了中華民族的爲大復興,爲了中國能以大國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發展晚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使我們每一箇中國人,每一名炎黃子孫不變的追求,與永久的信仰。

參考文獻:

[1] 方秋蘭。從國際金融危機反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命力[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2)

[2] 爲中國崛起――幾年中國共產黨成立80週年[N]人民日報,2011-4-26

[3]《紅旗文稿》2010年第1-12期總目錄[J]紅旗文稿,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