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

本節課所學的兩首古詩,通過預習以及學生的知識積累,大部分同學都已經會背,因此教學起來相對輕鬆。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師生互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

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興趣愛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而教師要適時指導、相機點撥,主動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在師生互動的和諧氛圍中,實施教學。要努力爲學生營造自讀自悟的環境和交流討論的機會,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古詩,如學習杜甫的《絕句》時可以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畫一畫等。通過自學、質疑、討論等環節的有效調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爲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又要注意發揮主導作用,當好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

二、以讀爲本,引導學生讀中感悟

古詩教學要強調誦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從讀中發現問題,由讀來解決問題,把讀和想象、讀和理解結合起來,在誦讀中感知形象,體味語言,賞詩中景,悟詩中請,揣摩詩歌意境,感受詩詞魅力。啓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引導學生進入詩人描繪的畫面、境界。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色彩、動靜等描寫,激發想象,再現畫面,充分感受生機勃勃的大好春色,想象詩人閒坐草堂欣賞清麗明快的優美景色的情形,體驗詩人愉快的心情。

兩首古詩中都有不少生動傳神的動詞,應該通過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味,體會其藝術魅力。

教學時還要注意朗讀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準確把握節奏和重音,努力體會語感。如第一首詩的後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朗讀時要一口氣讀下來,讀出廬山瀑布撼人心魄的磅礴氣勢。第二首詩的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朗讀時語速要稍緩,要傳達出詩人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嚮往之情。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2

古詩教學三步走《古詩兩首》《鋤禾》、《憫農》教學反思

本課兩首五言絕句《鋤禾》、《憫農》都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表現了詩人對當時農民的深切同情。爲了讓孩子們從國小會學習古詩的方法,我分以下三步走:

一、借插圖初步讀懂古詩

課文配有插圖,以圖激趣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於是在課始,我出示了插圖,讓孩子們觀察圖上的內容,說說圖上畫的農民勞動的情景,再多遍誦讀古詩,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結合圖從詩中讀懂些什麼?並告之從哪裏讀懂得。這樣一個環節,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思考習慣,同時也比較清晰地瞭解了孩子們掌握知識的程度與水平,方便後面的教學。一部分孩子很敏銳,他們從圖和古詩中很快就明白了第一首是寫農民伯伯種糧食的勞動場面,從“日當午、汗滴、辛苦”等詞看出,第二首詩也寫了農民伯伯的勞動,從“春種、秋收”等詞看出。從孩子們的回答看出,孩子們雖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當然不全面,體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體把握,加之後面的細細體會,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穫。我表揚了孩子們,同時,告訴他們,以後碰到古詩,可以先讀讀古詩,再看看圖,再讀讀古詩,這樣就能慢慢弄懂古詩寫的是什麼內容了。

二、析字義詳細瞭解詩意

析字義詳細瞭解詩意,這一步是很關鍵的,對於古詩的真正理解,必須從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詩,然後從題目開始,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我對孩子們說:反覆讀讀,逐字理解,允許你們猜,看誰猜得準!沒有了壓力,孩子們顯然很興奮,從題目開始,在我的提示下,通過反覆讀,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動力。就這樣,我們就在課堂上猜着,然後又將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裝,詩意逐漸變得明朗,每一個孩子都像是打了勝仗的勇士,課堂充滿了激情。爲了鞏固詩意在孩子們心中的印象,我們又玩起了“詩意大比拼”的遊戲,還是照老規矩,六個小組進行比賽,看哪個組能將意思說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語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班上總共也只有34個孩子,所以,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不是難題。最後,又讓同桌進行了過關,每個孩子都完整地將詩意說一遍。

三、講背景體會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詩意,不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孩子們很難理解爲什麼“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於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當時社會的現狀,讓他們體會到儘管農民們一年忙到頭,但是換來的還是悲慘的命運。接着,我問孩子們聽了之後有什麼感受?孩子們都說農民伯伯太辛苦,太可憐了。我又問:我們平時該如何做呢?孩子們表達了要愛惜糧食的決心。最後,我讓孩子們再次朗讀這兩首古詩,再次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和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古詩兩首》教後反思

本課兩首古詩都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每首時都是五言絕句。詩句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告訴人們應該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教育學生要愛惜糧食。這兩首詩淺顯易懂,感情真摯,深受兒童的喜愛。

教學中,我爲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勞動人民的辛勤,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時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感受其中。說到動情處,我配樂範讀,出示畫面,加上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也入情入境,充分地體會詩句的意思,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此同時,我以讀爲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詩人的感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學中應多給些時間給學生,讓學生自由練讀,並且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這樣做既重視了羣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學生也就能熟讀成誦了。

《鋤禾》和《憫農》都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膾炙人口的感嘆詩。前者寫出了烈日下農民辛苦勞作的情景,從而使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認識到應珍惜勞動成果。後者則對當時黑暗的社會進行了抨擊。

這兩首古詩在《好書伴我成長》上有過,利用晨讀的時間也教孩子們讀過,背過,可以說是倒背如流,但是真的要讀懂文字背後的含義,一年級的學生可能無法做到,尤其是第二首《憫農》。課上我充分的利用了課文的插圖,讓學生仔細的觀察圖畫:在烈日炎炎的天氣下,農民們在忙着幹什麼?他們種的地多不多?從而理解了“無閒田”一詞。農民們種了那麼多的地,按說應該收到很多的糧食,可在圖上我們卻看到了一位老農卻躺在了地裏,旁邊的孩子在哭泣,小朋友們一看,就說,那個老農是餓死的。那他們的糧食都到哪兒去了呢?很自然的,學生就明白了,糧食都被那些貪婪污吏、地主收走了。“農民真是太可憐了/那些做官的太可惡了。”孩子們說。

而《鋤禾》則爲小朋友上了生動的一課。讀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他們一下子就明白了農民伯伯種糧食的辛苦。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更是提醒着他們中午在食堂裏吃飯時要珍惜每一粒糧食,因爲每一粒糧食裏邊都包含着農民伯伯的汗水。看着課文插圖,學生愛惜糧食的情感一下就被激發出來了。《古詩兩首》真的很有教育意義哦!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3

【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重點】

目標1、2、3。

【教學難點】

目標2、3。

【教學準備】

1、學生:

收集牛郎織女(包括乞巧節)和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及其它神話故事。

2、教師:

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神話故事的課件(展示故事主要情節,並教師配說對白。見後)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本單元導語

瞭解本單元學習內容。

(板書:神話故事、民間傳說)

二、瞭解“乞巧節”,學“乞”

1、引入課題:

今天,我們學習29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齊讀“乞巧”(“乞”三聲,區別乞──氣)

2、通過課前蒐集的信息,你瞭解“乞巧”嗎?

(四人小組交流、抽說、補充。見124頁)

三、讀詩,(學“霄”),講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1、自讀,齊讀詩。

2、學“霄”(“霄”夜。上“雨”字頭,下“肖”)

3、詩中講了一個什麼神話故事?(板書:牛郎織女)

4、生用課前蒐集的資料講故事。

⑴ 四人小組交流、補充(可用圖書),教師參與交流補充。

⑵ 抽講,其他學生可補充。

⑶ 出示課件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畫面,師說白。見後

⑷ 每位學生自己講講故事:

(再出示故事課件)

出示簡筆畫,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這樣的故事?

(板書:古人的豐富想象)

四、讀詩,理解大意

1、根據故事和信息自讀理解詩意,小聲說話。

2、四人小組交流,師參加。

3、抽說,其餘補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節)又到了,這天夜晚,家家戶戶的人們擡頭望無際的夜空,只見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見了。家家好在乞巧節時望着秋月,穿針,向織女乞取智巧。)

4、讀詩、背詩:

⑴ 齊讀;

⑵ 比賽朗讀;(男女生)

⑶ 同桌互讀;

⑷ 齊讀;

⑸ 背:

(提示:根據第1、2句意)

① 自背;

② 互相抽背;

③ 齊背。

五、拓展

你還知道什麼神話故事,講給同學聽聽。

資料: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她心靈手巧,能織出五彩的雲錦。織女和牛郎結爲夫妻後,織女再也不給天帝織雲錦了,天帝用天河將她們夫妻隔開,只准每年農曆七月七日在鵲橋相會一次。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4

展示古詩:朱熹所作的《春日》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註釋]

1. 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

2. 尋芳:遊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4. 等閒:平常、輕易。“等閒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5. 東風:春風。

[簡析]

人們一般都認爲這是一首遊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

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瞭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閒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

“等閒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徵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就具體解答了爲什麼能“等閒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遊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佔。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遊春吟賞。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爲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絃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作者簡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也寫過一些好詩,善於寓哲理於形象,以《春日》、觀書有感》等較著名。

各位老師可以作爲參考使用。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5

《望洞庭》是詩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時有感而發。詩人描寫真實,生動、具體,把湖光和月亮渾然一體的和諧、寧靜比作鏡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學生通過學詩看圖片,體會詩人所描寫的意境,學起來很有興趣。我在教學這首古詩時就打破了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後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充分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上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在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爲“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爲學生間的自我啓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教學效果不錯。

之後,我引導學生觀看書上的插圖,再結合詩句說一說詩中所描寫的景色,想象詩句中沒有提到的內容,然後讓他們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寫景的記敘文。因爲在學習的時候比較感興趣,所以很多同學想象豐富,寫得很優美,想象豐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說得較空洞,寫得很不連貫。我想這種差異是很難消除的,只要每個學生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算是比較成功的了。

《峨眉山月歌》的學習也參照了上面一首詩的學習方法,在自學的基礎上質疑、解疑,理解了詩意。然後重點抓住一二兩行詩句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色,書面寫下來。這樣的教學比較靈活,學生也能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6

中國人歷來是喜歡春的,多少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春的印跡。本單元的課文可謂是多彩的春天。在《古詩兩首》中也安排了這兩首關於春天的詩,展現了春的多姿多彩。《春日偶成》是宋代詩人程顥的作品,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遊,觸景生情,意興所致而寫的,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春日郊遊的愉快心情。新課標指出:國小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讀是目的,也是理解的手段。因此,在教學古詩時,我首先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發現。

在指導學生讀通的基礎上,讓學生反覆朗讀詩歌,通過看圖、、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讀透詩歌,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的特點寫出了春日的美麗。再品讀詩歌的三、四兩句寫了什麼內容?看看詩人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描寫的,由於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古詩的基礎,所以一眼就找到了詩眼“樂”,也就能感受詩人當時的心境了,也就能夠有感情地背誦了。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7

我的日記(把拼音寫成相應的漢字)

一年夏天 ,天氣突變,下起 piáo 潑大雨 ,蘭蘭家住的小房子被

洪水 衝倒duàn了,小橋被衝 了,家裏人也被水沖走了,蘭蘭

成了gū 兒,她傷心極了,一個人看着遠去的船fān 發呆。

看到這個消息後,我的心裏也很痛ch?,我希望能儘快解救那些受災的人們。

摘星星 天上星,亮晶晶,讀對了你就摘下了那顆星。

回 huán孤 guā

huí gū

亦 yì 妝 zuāng

yìn zhuāng

有趣的加法 照樣子寫字並組詞。

辶+力 =(邊) (旁邊)

工 =( )( ) 末 =( )( )

氵+ 每 =( )( ) 扌+ ( )=( )( )

( )=( )( ) ( )=( )( )

積累臺 我能默寫《望天門山》。

————————————————————

———————————————————— ————————————————————————

——————————————————— ————————————————————————

金話筒 和同桌同學比一比,看誰讀得又最準確。

讀讀: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說說: 大家一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想想: 這是一幅怎樣的畫卷?用喜歡的方式展示給同學們。

寬帶網

你瞭解李白和蘇軾嗎?和爸爸媽媽一起查查資料,把你瞭解的說給小朋

友們聽。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祖國風光的古詩?還可以試着抄寫一首。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8

課前思考:

古詩的教學除了理解詩句的意思之外,難點在於引發想象,通過誦讀進入詩中意境從而領悟詩人的感情。

教學則可以利用兩首古詩的異同來展開,從而漸進

教學目標:

一、景色入手,疏通詩句

三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爲主,他們對直觀可感的圖片、影像比較感興趣。兩首古詩的插圖恰恰將詩中所描繪的景色直觀地呈現與學生眼前,資源相同,如果巧妙利用再結合查找字典進行疏通詩句的教學自是事半功倍。

二、由情及景領悟意境

疏通了詩意,和詩人的距離近了,此時可利用兩首詩的異,使詩人的`情感通過景色的不同再度昇華。

1、我們再來看一看兩幅插圖,同是秋天的楓樹,色彩和形態一樣嗎?(前者紅葉似火、激情涌動,後者枯枝老樹昏鴉)

2、請同學們將兩首古詩都來讀一讀,能不能在詩中找一找原因。(一愛一愁)

3、心境的不同,同樣的景色也有了不同。我們再來讀一讀《山行》,作者的喜愛還表現在哪裏?你能用朗讀表現嗎?(小徑通幽、白雲飄渺、紅葉似火……)

4、我們再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找一找詩人淡淡的愁還體現在哪些景色之中?(寒鴉老樹、月落悽清、夜半鐘聲)也來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5、怎樣將這一愛一愁讀出來,自己試一試;找一位同伴,把一愛一愁表現給大家。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古詩又是國小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爲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學生足夠的感悟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裏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在實際課堂中,我發現很多教師在提問後就馬上叫學生回答,不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去討論。如回答不出,教師或是不斷重複問題,或是忙着啓發。試想,在這極短的時間內學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嗎?更何況是對古詩文的體會、感悟。根據“合作互動” 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爲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啓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在《山行》的教學中,正因爲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組內自讀自悟,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

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薰陶感染,又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這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2)要求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也認爲,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啓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學生對“寒山”“霜葉” 的理解,他們用自己的話表述自己對詩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於深秋的美麗景色之中,雖已百花凋零,然而“霜葉紅於二月花”。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9

學習目標

1.認識乞、霄、燭、曉4個生字,會寫乞、巧、霄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瞭解詩中蘊含着的民間傳說,並願意講給別人聽。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教學掛圖、古典音樂。

2.收集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 一 課 時

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已經學了很多古詩,誰願意把你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

2.同學們背誦的這些古詩,有的描寫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等,而今天我們學的這兩首古詩卻取材於民間神話傳說。

3.板書課題,理解乞巧。

a.認讀乞,組詞:乞求、乞丐等。

b.聯繫課後資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讀正確、讀流利這首詩。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認讀、組詞,與宵區別。(留給學生自己發現,爲《語文園地八》中的我的發現留下伏筆)

4.嘗試讀出詩的節奏韻味。

再讀感悟,品味詩意

1.學生自讀自悟。

2.小組合作,根據課後資料袋和牛郎織女的故事來理解詩意。

3.全班交流,吟誦詩句。

練說促背,趣味識記

1.教師激趣:一個節日中蘊含着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一首詩又取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同學們瞭解了神話故事,又學習了這首古詩,收穫一定不少,現在我們分成兩組,進行一個比賽,一組看掛圖講牛郎織女的故事,一組配樂背誦古詩,看誰故事講得好,古詩背得棒。□教學設計

2.小組練習。

3.進行比賽。

識字寫字

1.自主識字,仔細觀察怎樣寫好字。

2.教師範寫乞、霄,學生練寫。

拓展閱讀

閱讀《寒食》《元日》《清明》等以節日爲題的古詩。

第 二 課 時

複習導入

1.比賽背誦《乞巧》。

2.聽寫乞、巧、霄、渡4個字。

3.出示課題《嫦娥》,學生講關於嫦娥的故事。

自主學習,感悟詩意

1.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可輪讀、大聲讀、同桌合作讀、自讀等。

2.默讀質疑。

3.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感悟詩。

a.可理解字詞來理解詩句。

b.聯繫收集的資料和同步閱讀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來理解。

c.可小組合作,也可獨立自悟。

4.有感情朗讀詩。

a.生練讀。

b.師指導朗讀。引導學生配樂,邊想象情景邊朗讀。

背詩比賽

1.練習背誦。

2.組內比賽。

3.各組隨機抽查比賽。

識寫生字

1.認讀生字。

2.指導書寫。教師範寫屏。

拓展練習

同學們,如果說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們渴望飛天的夢想,如今,我國的神舟5號飛船已實現了這個夢想。假如你乘坐飛船登上月球,見到廣寒宮、嫦娥,見到環形山等等,又會演繹出怎樣的富有現代特徵的神話故事呢?請用廣寒宮、嫦娥、神舟5號飛船、運動會等詞語編寫一個想象故事。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0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唐代詩人杜甫快炙人口的詩詞,這首詩色彩明快,意境開闊。全詩每句一景,聲、形、色,近景、遠景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絢麗多彩、開闊生動的畫卷。描寫有動有靜,鳴啼的黃鶯,飛翔的白鷺千年積雪,停泊行舟,動靜相間,和諧完美。

在教學中我始終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貫穿於教學全過程,在學生課前預習的基礎上,引領學生更深地進入了古詩的意境。爲了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想象飛起來,語言活起來,我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詩句,想象詩中描繪的是一幅怎樣的美景。

在練說、練寫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也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日常積累,讓學生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