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高中化學說課稿精彩多篇

高中化學說課稿精彩多篇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一

國中化學課程標準規定:對於金屬的化學性質,要求瞭解一些常見的金屬與氧氣的反應;初步認識常見金屬與鹽酸、硫酸的置換反應以及與鹽溶液的置換反應;能用金屬活動性順序對有關的置換反應進行簡單的判斷,並能利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據此確定的三維目標是: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實驗探究金屬與鹽溶液的置換反應,進一步認識金屬的化學性質和金屬的活動性順序,並且能用金屬活動順序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課堂中,教師組織、引導和點撥,學生通過複習回顧、實驗探究和討論交流,認識金屬的化學性質及其活動性順序,並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初步學會運用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組織加工,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和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活動與探究,培養學生細緻觀察實驗現象的良好行爲習慣、從細微實驗現象差別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的能力,形成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爲了有效地落實課程目標,以構建主義思想爲指導,尋找知識的最近生長點,注重對已有知識的調用與組合。本課題學習,我首先讓學生通過體會回顧生活經驗,感受到不同的金屬其活動性是不一樣的,結合化學實驗驗證自己觀點的科學性,形成比較系統的知識脈絡。本節課作爲此課題的第二課時,我設計了六個問題,以啓發式教學爲主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複習閱讀、觀察實驗和討論交流中不斷學到新知,讓學生學習活動拾級而上,知識構建水到渠成,並從中體會化學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在實驗處理上,我將實驗順序作了一個小的變動,目的是爲了解決同樣都是不能與酸反應的金屬如何通過實驗比較活動性的問題。爲學生以後獨立解決相似問題提供一個示範。關於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應用,我通過課後習題進一步鞏固,並特地設計一道選擇題,跟學生介紹,鐵在溶液中發生置換反應只能生成+2價的鐵。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二

本章是以理論知識爲主的一章,主要包括四小節:第一節化學反應速率,着重介紹化學反應速率和濃度、溫度等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以及造成這些影響的原因。這部分內容屬於動力學範疇;第二節化學平衡,是在化學反應速率和可逆反應知識的基礎上着重介紹化學平衡的建立,以及常識性介紹了化學平衡常數;第三節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着重介紹濃度、溫度等外界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第二、第三節內容屬於化學熱力學的範疇;第四節合成氨條件的選擇,本節知識是對前三節知識的綜合應用,即以合成氨工業爲例,以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等理論爲指導,探討化工生產條件(如溫度、壓強等)選擇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使學生了解化學理論的學習對生產實踐的指導作用。這四節知識的核心是關於化學平衡的建立以及濃度、溫度等外界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而且化學平衡還是中學化學的重要理論之一,是中學化學所涉及的溶解平衡、電離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識的核心,對很多知識的學習都起着指導作用。

同時,化學平衡的相對性、當外界條件改變時平衡就可能發生移動等觀點的建立,對培養學生的辨證唯物主義觀具有重要意義。另外,通過本章的學習還非常有利於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特別是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化學理論解決一些簡單的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並能使學生體會到化學理論知識的重要性,體會到科學的價值,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科學價值觀等都具有積極的意義。所以本章在高中化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大綱的比較

2、教材內容的比較

新教材比較輕記憶、重理解,因此在內容上與舊教材相比有以下變化。

⑴增加的內容:

① 爲了更有利於說明問題的本質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增加了活化分子、有效碰撞、平衡常數等概念。

② 爲了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即增強趣味性,教材還增加了一些緊密聯繫實際、聯繫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增加了高爐高度與一氧化碳含量問題的討論引出本章課題;用生活中人們日益關注的古代藝術珍品在近些年受到腐蝕的速率加快等事實引出化學反應速率的學習;用投藍與化學反應進行類比,來說明反應分子的能量和碰撞方向(即取向)與化學反應的關係;用電冰箱保存食物來說明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等。

③ 爲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教材還增加了合成氨工業的發展前景以及兩個閱讀材料(勒夏特列簡介和化學反應的方向)。

④ 爲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教材還增加了7個討論性問題。

⑤ 爲了使呈現的內容更清楚明瞭,便於學生理解,還增設了一些圖表。如:p33-圖2-2,2-3;p37圖2-6;p38圖2-7;p42圖2-9;p43表2-3等。

⑵變更的內容:

① 濃度、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的有關實驗均發生了變更:均將硫代硫酸鈉與硫酸的實驗變更爲了大理石與鹽酸的實驗。

② 壓強對化學平衡影響的實驗也進行了變更:將二氧化氮與四氧化二氮相互轉化的針筒實驗變更爲合成氨反應的實驗,且由直接實驗事實變更爲間接實驗事實。

⑶刪減的內容:

① 刪減了硫代硫酸鈉與稀硫酸的反應。

② 刪減了合成氨工業的簡述。

3、教材編排順序的比較

4、教材編寫的比較

新教材更加註意敘述方法的啓發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整章共設置了7個討論性問題,利用問題來啓發學生更進一步的思考。又,教材編入了合成氨的發展前景以事實來啓發學生學會用發展的觀點去探討問題、看待事物,從而對學生進行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的培養。

新教材文字敘述詳略得當、深淺適度,且能將一些較難的知識用淺顯通俗的方式(形象化的比喻和圖畫等)表達出來,以利於學生理解這些知識(如用生活中投籃來幫助學生理解活化分子的有效碰撞等)。

總言之,新教材重理解輕記憶,在內容的呈現上形式更加多樣化,更加靈活。整章內容圖文並茂、生動活潑、淺顯易懂。在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同時還潛在的創建了一種較爲活潑的、寬鬆的學習氣氛。另外新教材還比較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繫。如,在學習化學反應速率時,教材注意聯繫化學鍵的有關知識來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稱。新教材注意到了從舊知識向新知識引入,由熟悉到陌生,這樣就很好的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由於本章是以理論知識爲主的一章,且概念集中,多而抽象,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準確把握教學大綱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

化學反應速率及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化學平衡的建立及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合成氨條件的選擇,這三部分內容是本章教學的重點。爲了更好的理解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新教材引入了有效碰撞、活化分子等概念;爲了進一步昇華對化學平衡的認識,新教材又引入化學平衡常數。這些新增的內容在大綱中的要求都很低,其中有效碰撞、活化分子等在大綱中無明確要求,僅包含在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這一知識點中;化學平衡常數僅爲常識性介紹。這些概念在教材中均是直接引用,對這些概念本身不要深究和擴展,只須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並通過這些概念能對重點知識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即可。千萬不要把甲種本、大學中的知識下放到這裏。要尊重大綱的要求,僅以本教材爲主,不要發揮太多。如,化學平衡常數僅作爲常識性介紹,化學平衡常數k的表達式是以小注的形式出現的,不要求有關平衡常數的計算,對於平衡常數只須掌握2點即可:1、k值越大,表示反應進行的程度越大,2、k不隨濃度的改變而改變,但隨溫度的改變而改變。簡言之,要注意到新教材的變化,準確把握新大綱,分層次把握好教學要求,重點與非重點知識要處理得當,制定好教學的整體計劃。

2、改進教法,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

本章知識理論性強,難度大,對思維能力要求高。這樣就導致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容易走老路(滿堂灌、填鴨式),也容易在教學過程中重結論輕過程。很顯然就難以全面落實好教學目標(特別是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所以,建議大家:1、轉換觀念,角色定位要準確。不要做"先知"、"權威",而是做好"引路人"。我們引路讓學生去體會、去感知、去思考、去發現、去獲得,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2、教學活動設計精心準備,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多設計一些學生活動,放手讓學生自己在活動中學習。但要注意,"放"不是放任不管,必要的點撥、釋疑解惑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生活動的設計是本章教學活動設計的一個難點,確實需要我們去精心準備,悉心鑽研。

3、加強實驗教學、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

實驗教學不但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同時也滲透了思維能力的訓練。本章教材中的一些重要原理和規律都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例如,"化學反應速率"一節配有相應的演示實驗和相應的學生實驗。根據學校的實驗條件,教師可將課後爲鞏固知識、驗證知識的實驗改爲邊講邊實驗,這不僅能幫助學生獲得知識,還能引導學生根據實驗事實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並進一步引導學生從理論上探究原因。

4、精心設計知識臺階,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化解難點

通過可逆反應、化學反應的本質-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形成及與反應中能量變化的關係等內容的教學,爲本章教學進行了鋪墊。教師在教學中,對本章難度較大的理論,1、要通過舊知識引入新知識,要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分階段、分層次地逐步深化教學,在教學方法上要注意運用啓發式,精心設計知識臺階,減緩知識坡度。2、要合理、恰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靜態的畫面轉變爲動態的畫面,將抽象的文字轉變爲直觀生動的圖畫,定能增強效果。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三

本節教材是人教版化學必修2第二章第二節的教學內容,是電化學中的重要知識。國中化學已經從燃料的角度初步學習了“化學與能源”的一些知識,在選修模塊“化學反應原理”中,將從科學概念的層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較系統深入地學習化學反應與能量。該節內容既是對國中化學相關知識的提升與拓展,又爲選修“化學反應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礎。從能量轉換角度看,本節課程內容是對前一節課中“一種能量轉化爲另一種能量,能量也是守恆的;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同樣可以轉化爲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熱能和電能等”論述的補充和完善。從反應物之間電子轉移角度看,原電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拓展和應用;

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及氧化還原反應等有關知識;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學生在生活中對電池也有所瞭解。學生喜歡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由實驗現象推測反應原理,學生對本節課會有所期待。生活在現代社會,學生對“電”有着豐富而又強烈的感性認識。當學生了解了化學反應中能量轉化的原因,並感受了探究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之後,會對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轉化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

(1) 知識與技能

① 清楚地認識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初步形成原電池概念。

新浪微博:廣東省教師考試網

② 能夠寫出電極反應式和電池反應方程式。

(2) 過程與方法

① 學生通過對化學能轉化爲電能的學習,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探究的意義,基本過程和方法,初步養成科學探究的能力。

② 能對自己探究原電池概念及形成條件的學習過程進行計劃、反思、評價和調控,提高自主學習化學的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 通過探究化學能轉化爲電能的奧祕,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熱情,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與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

② 讚賞化學科學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貢獻,關注能源問題,逐步形成正確的能源觀。

教學重點: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

教學難點:該內容特理論性強,抽象,難理解。學生很難在頭腦中建立電子在原電池正負兩極轉移的微觀模式。

教育學理論認爲,選擇和採用教學方法時,不僅要根據學科的特點,而且要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選用。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教學離開了實驗,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本課主要採用了實驗探究法、再結合問題探討法、分析推理和比較歸納法等教學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課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同時在教學中還合理地運用多媒體等輔助手段,便於

新浪微博:廣東省教師考試網

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的實驗需要,採用分組實驗探究、問題探討、分析推理和比較歸納等方法,並結合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在實驗-觀察-討論-推測-驗證的過程中,學習和理解原電池的概念、原理和構成條件。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養成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習慣,並學會運用觀察、比較、歸納等方法去分析、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教與學是有機結合而又對立統一的,良好的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程序的。

(一) 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建立新思維

我邀請學生一起動手利用西紅柿,蘋果讓電流計的指針發生偏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問題:在這個現象中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呢?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1) 引導學生複習金屬鋅和稀硫酸的反應,提出問題:

鋅和稀硫酸反應的類型屬於哪一類?

這個反應中元素的化合價是否發生變化?

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什麼?

用雙線橋法表示鋅和稀硫酸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以及數目?

(2) 通過分析鋅和稀硫酸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情況,做出大膽的假設:如果讓鋅失去的電子在閉合迴路中發生定向移動,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從而引導學生設

新浪微博:廣東省教師考試網

計出電子定向移動的閉合迴路,得到銅鋅原電池的裝置圖。

(3) 通過分析設計,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得出實驗結論。教師因勢利導提出問題:電流計的指針發生偏轉,說明產生電能,依據能量守恆原則,能量既不能憑空產生,也不能憑空消失,那麼電能到底是什麼能轉化而來的呢?和學生一起分析從而初步形成原電池的概念。

這種通過問題情景的引入方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又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進入學習主題,避免思維的盲目性。

(二) 師生互動,傳授新知

這部分的教學內容分爲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原電池的構成條件兩部分。爲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採用分組探究,再結合設疑法,分析推理和比較歸納法等教學方法,並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

1. 原電池形成條件的教學:

教材中“構成原電池的條件”這一討論題,問題過於空泛,考慮到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概括能力還不是很強,單純的討論可能會無從談起。因此,我在這部分內容教學時,主要採用實驗探究法。依據之前設計出的銅鋅原電池裝置提出回題:如果更換銅鋅原電池中的部分電極材料,那麼電流計的指針依舊會發生偏轉嗎?得到實驗方案。藉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設計的實驗方案,我把學生分爲四大組,共八個實驗,通過分組對比實驗,根據實驗現象的不同,分析可能的原因,交流討論,得出原電池的構成條件,讓學生體驗學習化學的樂趣。

2. 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教學:

原電池原理教學時,我採用問題引導,動畫演示,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等方法。利用多媒體展示原電池工作原理的微觀示意圖,使學生直觀的觀察到原電池中所發生的一系列的變化,如電子的定向移動,以及陰陽離子的定向移動,引導學生寫出電極反應式和電池反應方程式。

在國中物理已有的知識儲備的基礎上,通過電流的方向來確定原電池的正極和負極,並和學生一起討論總結判斷正負極的其他方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在大腦中初步形成原電池的概念。

最後利用銅鋅原電池的工作原理解釋在新課之前的實驗現象,說明蘋果,西紅柿中含有電解質溶液,和銅片、鋅片以及導線共同構成了一個原電池裝置,將化學能轉化爲電能,使電流計的指針發生偏轉,通過這個現象的解釋,使學生感受到化學世界的奇妙,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四

化學基本概念的學習,長期以來都陷入教師感覺難教,學生感覺難學的困境。既無生動有趣的實驗,又無形象具體的研究對象,如何讓概念學習的課堂也煥發出勃勃生機,對此我進行了大量探索,選取了“物質的量濃度”這一概念教學作爲嘗試。

在教育部頒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指導下,我力求:“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學會學習的過程”。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化學》第一冊第三章第三節《物質的量濃度》第一課時。本節教材是在介紹了“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通過本節的探究既鞏固對“物質的量”的運用,又在國中化學的基礎上擴充對溶液組成表示方法的認識,提高化學計算的能力。

2、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教改的精神、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a.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b.掌握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區別與聯繫。

c.瞭解物質的量濃度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

能力方法:

a.通過課前探究,學會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過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c.通過對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對比,提高運用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

情感態度:

a.在相互交流與評價中,養成團結協作的品質。

b.關注與物質的量濃度有關的生活、生產問題,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對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c.通過溶液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間的關係,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及其成因

物質的量濃度在高中化學中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因此將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確定爲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將在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過程中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確定爲教學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對國中接觸的“溶液體積”與“溶劑體積”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體實例運用概念、交流評價強化概念、歸納小結昇華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祕感和泛味感。

本節課依據主體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設計。

按照主體探究式學習,我在教學中力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從而在掌握知識內容的同時,讓學生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主體探究式學習的突出特點是實踐性、開放性,即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過程不拘泥於課堂。我提前一週佈置學生課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種溶液的標籤,很快他們帶來了自己家中的諸如複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藥水、枝江大麴、礦泉水等,實驗室諸如硫酸、naoh溶液等標籤。在課堂上我將請他們相互展示,並根據自己手中的標籤歸納表示溶液組成的多種方法:v/v、m/v、n/v、m/m,從而教師引入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之一—物質的量濃度。在此過程中,學生既學習了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同時真正感受到化學來源於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探究一、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主體探究式學習認爲:學習者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經驗爲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獲取新知識。

採用主體探究式學習,學生不再把“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從課本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質的量”、“溶液的質量”、“溶液的體積”等基礎通過生生間、師生間的相互協作來獲取新的概念。

學生首先自主閱讀課本感受概念,然後在三個具體實例的練習中運用概念。

(計算下列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1.1molnaoh固體溶於水,配製成體積爲1l的溶液。

2.1克naoh固體溶於水,配製成體積爲1l的溶液。

3.1molnaoh固體溶於1l水配製的`溶液。)

第一個練習直接運用概念的表達式;第二個練習鞏固前面所學知識“物質的量與物質的質量間的換算”。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學生更是如此。兩個不同層次的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第三個練習看似簡單,實則引發學生的思維碰撞。學生們將在各自不同的評判與反思中,激烈的爭論,我將這個“舞臺”讓給學生,他們盡情發揮、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進行合作探究。學生對此練習可能會有下列見解: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爲1mol/l;溶液的體積和溶劑的體積是不相同的;此題尚須補充、添加已知條件;必須知道naoh固體的密度,則可計算naoh固體的體積,然後與水的體積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體積;體積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須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過溶液的質量求出溶液的體積。

整個過程中,他們不僅僅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說,用彼此的心靈去相互碰撞。直到他們達成共識,共享成功後,我再給出練習所缺條件—溶液的密度,同學們再次進行計算,他們就不僅僅領悟了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還掌握了溶液體積的計算方法。思想彙報專題乘勝追擊的幾個判斷題的設計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啓發學生總結溶液稀釋和體積分割時對物質的量濃度的影響及溶液中溶質的微粒種類,即爲後面的“當堂反饋”作好鋪墊,又達到了昇華概念的目的,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爲豐富。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五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化學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課題1《質量守恆定律》的第一課時,包括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質量守恆的原因及其應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質量守恆定律是國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的理論依據,它的應用貫穿於整個中學化學。本節教材在國中化學裏有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學生學習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識,對化學反應中物質發生了質的變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本節課的教學將引領學生對化學反應的認識開始了從“質”到“量”的過渡,也爲之後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計算的教學構建了理論鋪墊,所以本課內容不僅是本單元的一個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的教學重點之一。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教材的編寫意圖、本節的特點、九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爲: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恆定律以及守恆的原因,學會運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和解決一些化學現象和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及分析,培養學生利用實驗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化學反應實質與質量守恆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使學生了解研究化學問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善於合作、勇於探索、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對學生進行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如何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恆的原因,從

而達到從定量角度理解化學反應。

4、對教材的改進

課本p88活動與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較高:因爲玻璃管灼熱後既要迅速插入到錐形瓶中,又要恰好與瓶中的白磷接觸,而且容易使學生產生這樣的疑問:在插入過程中,瓶內外的氣體是否發生了交換?爲此,我作了如下調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氣球套緊瓶口,再將錐形瓶放在石棉網上加熱至白磷自發燃燒完全。

課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給學生造成疑問,水分會不會蒸發,空氣會不會溶解在液體中等。對此,我將小燒杯換成了錐形瓶,同樣在瓶口套上一隻氣球,使學生看清反應前後瓶內外物質無交換,從而使實驗操作過程更嚴密、更科學,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實驗結論。

二、說教法

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在學習本節課內容之前,學生的化學知識和對於化學探究學習方法的瞭解都屬於啓蒙階段,若探究過程不符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過於放開或加大難度,不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會挫傷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本節課我採用的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法和討論法。

三、說學法

1、學情分析

(1)學生的知識狀況:已瞭解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反應的實質,初步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化學反應。

(2)學生的能力狀況:初步掌握了簡單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而對化學探究學習方法的瞭解尚處於啓蒙階段。

(3)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生剛開始化學學習,情緒和心理都處於比較興奮、好奇狀態,我緊緊抓住這一點。

2、學法指導

(1)實驗探究法:學會在科學探究中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2)合作學習法: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合作互助的團體意識。

四、說教學過程

1、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2、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發問題

先由蠟燭燃燒,引出問題一“在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會有什麼變化呢?”接着介紹三位化學家對此進行的研究,並着重介紹拉瓦錫的研究實驗原理。進而提出問題二“是否所有化學反應反應物質量總和都等於生成物質量總和呢?”提出兩個探究實驗①測定蠟燭燃燒前後的質量變化和探究實驗②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前後的質量變化。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分組探究實驗。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去親歷實驗並感悟質量變化的關係,這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

問題三“由此你對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變化關係得到了哪些結論?”學生可能有三種猜想:①化學反應後總質量變小;②化學反應後總質量變大;③化學反應後總質量保持不變。“確實如此嗎?”進入第二流程。

(2)實驗探究、引導發現

①確定探究內容

爲了減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導學生確定探究內容。

探究實驗一:白磷在空氣中燃燒前後質量變化情況

探究實驗二:鐵釘和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後質量變化情況

②設計實驗方案

由於學生對這兩個探究實驗的化學反應原理都不瞭解,因而首先講解其原理。然後向學生提供以下實驗儀器和藥品,讓學生自主選擇,分組設計探究實驗方案。

③分組實驗、分析討論

實驗儀器和藥品:

探究實驗一:天平、250ml錐形瓶、250ml燒杯、酒精燈、鑷子、三角架、石棉網、氣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學生對探究實驗一設計的方案可能主要有兩種類型:主要區別在於反應容器是敞口還是封閉。學生對兩種方案分別實驗後發現,第一種方案的生成物質量變大;第二種方案的生成物質量不變。“究竟哪一種方案的結論正確?”讓學生對方案展開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引發學生的思維衝突,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既可強化其設計興趣,又調動了學生主動思維。

經討論得出:第一種方案有缺陷,因爲沒有考慮白磷燃燒後重新進入敞口容器的空氣質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質量變大的結論是不準確的;第二種方案在密閉條件下進行,整個操作

過程中容器內外沒有物質的交換,實驗過程嚴密科學,結論令人信服。

探究實驗二:天平、錐形瓶、氣球、鐵釘、硫酸銅溶液。

學生對探究實驗二設計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兩種類型:主要區別也就在於反應容器是敞口還是封閉。兩種方案的結果都是生成物質量不變。通過討論得出:在常溫下反應水分蒸發帶來的質量誤差可忽略不計。

剛纔兩個探究實驗的共同結果是——反應前後質量不變。“爲什麼呢?”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於是我利用動畫模擬突破難點,即進入第三流程。

(3)動畫模擬、突破難點

用動畫模擬白磷在空氣中燃燒的微觀過程,直觀形象地說明:化學反應中原子種類、數目和質量肯定不變,至此得出,所有化學反應都遵循的規律——質量守恆定律。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己設計併成功的嘗試實驗,獲得結論,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學會了科學實驗需要嚴謹,主動建構了屬於自己的認知體系。

接着提問“爲什麼蠟燭在空氣中燃燒後質量變小,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後質量變大呢?”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用質量守恆定律分析化學反應時,切記不要忽略反應中進入的或出去的氣體這類隱含的物質。

(4)聯繫實際、學以致用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質量等於200g,這是否符合質量守恆定律?爲什麼?

②高錳酸鉀在空氣中加熱後,固體質量減少了,有人說這個事實不符合質量守恆定律,你說對嗎?爲什麼?

③已知12g木炭與32g氧氣恰好完全反應,則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g的氧氣中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餘______:______g,爲什麼?

第1題意在突出質量守恆定律只適用於化學反應中;第2題再次凸顯守恆的是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質量總和;第3題意在讓學生髮現質量守恆定律中“參加”兩字的含義。

設計意圖:通過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使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得以強化,也鍛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5)課堂小結

通過本課題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知識?懂得了什麼樣的化學學習方法?

五、教學設計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主要採用教師引導,學生爲主,師生協作,以實驗爲基礎,以思維爲重點的合作探究教學形式,着重了兩個體現、四個突出。

1、兩個體現

(1)體現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

(2)體現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2、四個突出

(1)以實驗爲基礎,引導科學發現;

(2)以思維爲核心,開展問題探究;

(3)以學生爲主體,促進知識內化;

(4)以小組爲單位,構建研究氛圍。

六。板書設計

第五單元課題1質量守恆定律

一、質量守恆定律: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

二、質量守恆定律的微觀本質——三不變

原子的種類不變;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數目不變;原子的質量不變。

三、應用

紙張燃燒完後灰燼質量小於原來紙張,爲什麼?

鎂帶燃燒完後白色生成物質量大於鎂帶,爲什麼?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六

在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指導下,力求:"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學習的過程。"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節選自全日制普高教科書<<化學>>第二冊第二章,本節教材是在介紹了"碳族元素"的基礎上,進一步的認識硅的晶體結構。性質和用途。聯繫c的知識來學習硅的新知識。

2、教學目標

依據教改精神。新課程標準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a、理解並掌握晶體微粒種類及其相互作用力與晶體類型的關係,晶體類型與晶體主要物理性質的關係

b、掌握理論知識指導學習硅元素性質知識的方法

c、培養空間想象能力,會將平面圖想象成爲空間結構,又能將空間結構表示在平面圖上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爲高二學生,具備有一定的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同時都有一定樂於展示自我。在本節課的概念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祕感與乏味感。

由於理論性較強。採用互動式教學 理論性較強,用圖片

1、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主體探究式學習的突出特點是實踐性。開放性即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過程不拘泥於課程,我準備請同學在課前對景德鎮陶瓷。秦始皇兵馬俑等作一定的瞭解,在課堂上早請同學作介紹後,我將給他們較爲具體的去陳述中國陶器的歷史。從而引出現實生活中的含硅的性質。

2、豐富知識的外延,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讓學生閱讀課本,並請學生歸納課本內容並回答

提問如"誰知道硅在地殼中的含量?""誰知道硅在宇宙範圍內的含量?""硅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

3、藉助於多媒體向同學們看晶體彩圖

從晶體的外在結構引入硅的結構及其硅晶體結構平面

再展示金剛石晶體球棍模型

通過對比金剛石晶體與晶體的結構分析結構對物理性質的影響

再推出原子晶體的物理性質

通過討論晶體硅。金剛石。二氧化碳。碳化硅四種原子晶體的熔沸點高低

再比較它們的化學鍵,對它們物理性質的影響因素

利用判斷題,解決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模糊點

4、指導學生歸納本章本節的內容

歸納。總結。及時鞏固

通過課堂練習,及時反饋學生掌握並及時解決可能留下的問題。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七

本節課是上海市二期課改新教材高二化學的第一章第一節《應用廣泛的金屬材料——鋼鐵》的第一課時,它是國中化學金屬知識的延伸和拓展,所以本節內容意在於加強對金屬通識的瞭解,以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機。

1、知識基礎:學生了解金屬的物理性質,熟悉金屬活動性順序及氧化還原理論等相關知識。

2、能力水平:學生具備一定的聯想和邏輯推理能力。

通過閱讀有關信息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建構對金屬的認識,感悟金屬材料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1、瞭解金屬的共性,推知金屬鍵的存在。

2、瞭解金屬冶煉和使用的歷史,感悟金屬材料對人類發展的意義。

3、瞭解我國的金屬資源和冶煉現狀,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感悟金屬材料對人類發展的意義。

教學難點:金屬鍵爲何能決定金屬的共性。

(1)創設情境激趣生疑

上課伊始我利用一段視頻創設情境,這段視頻展示了形狀記憶合金的神奇功能,激起學生好奇心的同時,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結合學生對金屬已有的認識及教材資料庫中的內容“金屬之最”設立有獎競猜,展示金屬的特性及其對應的用途,接着創設一個問題情境:

盧瑟福當年爲何選擇金箔做ɑ粒子散射實驗?

金箔的厚度僅爲10-7m,卻是由幾百個金原子堆積而成的,盧瑟福選擇金箔正是利用了金出色的延展性。這個問題使學生更進一步感受到物質的性質與用途之間的關係。

(2)提煉概括,科學定義

金屬個性有所不同,它們會不會有共性呢?引導學生回顧金屬的共性,並請學生根據金屬的共性進行提煉概括,嘗試給金屬下個定義。活動之後同學們很想知道自己下的定義是否科學?到哪裏尋找最權威的金屬定義呢?學生馬上想到上網查閱,此時教師指出網上資源雖很豐富,但其科學性有待甄別,同時指出獲得科學定義的最佳途徑之一是查閱辭海。

(3)質疑探究,追本溯源

金屬爲何有共性呢?爲了對這個問題進行探究,提出兩個問題作爲認知鋪墊。

1、離子化合物爲何具有共性?——離子鍵

2、金屬爲何都具有導電性?——自由電子

第一個問題能使學生意識到金屬的共性與其結構密切相關,第二個問題能夠順利引出構成金屬的微粒,從而進一步探究微粒間的相互作用——金屬鍵。由於金屬鍵這個概念比較抽象,用動畫演示給金屬通電或加熱時,金屬內部自由電子的運動情況,以及金屬受到外力作用時金屬原子是如何移動的,通過形象的動畫從微觀角度解釋了金屬具有共性的的原因,這樣的設計使學生理解了金屬的微觀結構與性質的關係,形成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意識。

(4)回眸歷史,直面發展

傅鷹教授曾說過:“科學給我們以知識,而歷史卻能給我們智慧。”爲了使學生感悟金屬材料對人類發展的意義,我將金屬的發現和冶煉史呈現給學生。

根據所呈現的信息請學生思考:爲什麼金屬的冶煉有這樣的先後順序?

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1、金屬活動性順序。2.金屬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態。3.金屬單質及其化合物的熔點。

4、金屬單質的還原性、金屬陽離子的氧化性。

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已有知識,還能使學生對金屬的冶煉原理有初步的理解。爲了加強學生對人類使用金屬歷程的感性認識,設計了兩個問題:

1爲什麼古詩中有這樣的描述:十年鑄一劍,而今天不僅有了不鏽鋼,還有適合各種需要的特種鋼?

2爲什麼一百多年前,鋁曾經是比金子還要昂貴的皇室專用品,而今天卻成爲尋常百姓家的日常用品?

這兩個問題能夠使學生體會到冶煉技術的發展使得金屬的應用更加廣泛,特別是合金的使用使金屬的用途達到前所未有的廣泛程度。本節課引入部分看到的神奇的天線就是用一種鈦合金製成的。

隨着科學的進步,人類對金屬性質的認識更加深入,它們的用途也更加廣泛。例如稀土金屬,每過3-5年就會發現稀土的一種新用途,平均每4項高新技術發明中就有1項與稀土有關。

鄧小平曾經引以爲傲地說過: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正是說明了我國的稀土資源非常豐富。

中國稀土以佔全球約30%的儲量,承擔了全球95%的生產供應量。今年我國的稀土出口政策調整觸動了美國的神經,美國認爲中國掌握了他們高科技武器的命門。西方國家大量購買我國的稀土卻對我國封鎖稀土應用技術,由於缺乏這方面的技術,中國只能出口稀土礦,再以高價進口深加工稀土產品。

通過以上討論,學生能夠體會到保護稀土資源和提高冶煉技術的重要性,真切地感受到提高國家的競爭力要依賴先進的科學技術,加深理解我國的國情和現狀,喚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課後思考

最後,我將“金屬交易”作爲素材引入課堂,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實際生活中化學問題。

展示最近從金屬交易網上查到的一張表格,從表格中可以看出金屬價格差異很大,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金屬價格上如此大的差異呢?

從今天這節課所學的知識,學生會從含量和冶煉成本兩方面考慮。

但作爲全方面或更深層次角度考慮,市場因素、政治因素、運輸成本等都能影響金屬的價格。於是我設計了兩個思考題:

1、影響金屬價格的因素很多,除含量和冶煉成本以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金屬的價格?可從市場因素、政治因素、運輸成本等方面考慮。

2、金屬礦物的儲量雖然還在不斷地增加,但金屬礦物最終還是會被用盡。請你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學生提到積極尋找替代材料,我舉例本屆上海世博會多數場館都使用新型環保材料,就給我們做了示範。)

七、教學反思

由於我設計這堂課時先對學生了解金屬的情況進行了全面分析,於是在這節課中對學生掌握情況較好的部分,例如金屬的物理化學性質中的共性部分定位在鞏固、複習和應用,通過以舊引新,使看似零碎的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而對學生理解有困難、思路模糊之處,例如金屬鍵爲何能決定金屬的共性,金屬使用的先後順序與哪些因素有關等進行重點分析,學生在回顧歷史的過程中感悟到了金屬材料對人類發展的意義。同時緊密聯繫實際,結合社會熱點,學生在獲得化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八

(教學重難點)

焓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教學重點)

1、演示法:視頻建立感性認知

2、討論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設

3、探究法:實驗證明或證僞

4、討論法:得出探究結論

利用推理和歸納的分析方法,結合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瞭解焓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熵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教學難點)

1、演示法:活動建立感性認知

2、講授法:介紹熵變概念

3、討論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設

4、探究法:實驗證明或證僞

5、討論法:得出探究結論

利用歸納和演繹的邏輯分析方法,利用常見的化學反應和物理變化,學習熵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熵變與環境保護

(教學重點)

1、活動體驗法:角色扮演

2、討論法:環境保護與低碳生活或的必要性

從體驗活動中感受熵增原理的簡單應用,進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生活觀。

1情境體驗、引入課題

由生活常識引入自發與非自發過程(視頻播放:破鏡重圓、覆水難收)

2認識概念、明確任務

自發過程的定義,學習任務:研究化學變化中的自發過程的特徵

3體驗活動、引發思考(焓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進行的影響)

水從高處自發流向低處的過程中什麼物理量發生了變化?

4探究一:焓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4.1引出探究、建立假設

探究一:能量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假設一:化學變化的自發過程應表現爲放出能量,即:△h<0

4.2方法引導、證明證僞

問題:如何驗證這個假設是否成立?

方法引導一:證明:科學研究中,要證明一個假設成立,就是證明凡符合假設的所有情況都能得出結論。(一般爲窮舉法)

證明:例舉大量支持假設的實例(4-5個)

結論:假設一可以成立嗎?(設計之初是希望學生做出肯定的回答,進而通過產生衝突引出“證僞法”,但實際教學中學生能力很強,通過獨立思辯做出了否定回答,認爲舉出反例即可推翻假設,即直接可將“證僞法”引出。)

方法引導二:更能體現科學本質特徵的方法:“證僞”

證僞:要證明一個假設不成立,只需舉出一個反例即可。

證僞探究:利用所給試劑ba(oh)2(s)、nh4cl(s)設計一個實驗證僞假設一。

4.3彙報結果、得出結論

彙報結果

探究結論

“證僞”實驗

說明:化學反應的自發過程並不是必須表現爲放出能量,即△h<0不是判斷反應自發的唯一標誌。

“證明”實驗說明:雖然很多實例支持了假設,但不能爲假設的成立提供的確鑿證據。同時,證明的過程其實是在實踐中積累了經驗,即△h<0有利於化學反應的自發進行。

5體驗活動、引發思考(熵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進行的影響)

火柴棒的散落

6概念支架、例舉經驗

介紹熵及熵增原理,舉出常見的“熵增原理”的實例

7探究二:熵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7.1引出探究、建立假設

探究二:混亂程度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假設二:化學變化的自發過程應表現爲混亂度增加,即:△s>0

7.2頭腦風暴、自主探究

任選證明實驗或證僞實驗

試劑:cacl2(aq)、h2so4(aq)、na2co3(aq)

書寫化學反應式並說出證明或證僞的理由。

7.3彙報結果、得出結論

探究結論

“證明”實驗說明:△s>0有利於化學反應的自發進行

“證僞”實驗說明:△s>0不是判斷反應自發的唯一標誌

8演示實驗、整合結論

熱冰實驗

整合結論:

化學反應的自發過程同時受△s和△h的影響。

△s>0與△h<0都是有利於化學反應的自發進行。

二者因素影響趨勢相同時:

△s>0、△h<0,反應自發;

△s<0、△h>0,反應非自反;

二者因素影響趨勢不同時:

反應是否自發取決於△s和△h哪種影響更大

9體驗活動、拓展思考

熵與環境保護

體驗活動:混亂的製造者與整理者

拓展思考: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所耗費……?

1、從“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人類社會的發展道路的選擇。

2、從“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收集比起來,何者難度更大,思考爲什麼要提倡“低碳生活”。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九

本節課安排在第一冊課本知識學完後講授。本節教學內容是對課本中出現的空氣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會問題溫室效應、酸雨、臭氧層空洞等環境問題的總結,是一節歸納複習課。

環境問題,是社會問題,也是近年來會考的熱點考點之一。在教材中,環境問題倍受關注,出現頻率較高,但知識點較分散。本節課不但對整冊書有關環境知識進行了歸納總結,並且對相關知識加以擴展,講授過程中注重會考熱點問題的滲透,使學生學習目標更明確,更輕鬆,做到有的放矢。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對環境問題有個整體認識,使知識更加全面、系統。

教師在認真研究、分析教材後確定小組活動內容——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環境狀況調查,供學生選擇。這樣做可使全體學生都動起來,讓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願做”。

環境問題貫穿整個中學化學的學習,知識內容可發展、適用年級可擴大。高中化學教材中涉及環境保護知識的內容不少,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這章中介紹了“汽車尾氣”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學了有機物的初步知識後介紹了“合成洗滌劑”對水體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九年級學生馬上就要進入高中學習,高中學生可在此基礎上繼續探索、擴展研究。他們可以在學習了更多的化學知識後,對環境問題的有更多的、更深的瞭解。也就是說,國中對環境問題有個整體認識,可以爲高中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也就是說本節課起到的是承上啓下的作用。

學生學習化學已有了半年的時間,對於環境問題也有了一定的瞭解,並且懂得了學習化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解決環境問題。但掌握的知識零散,對知識缺乏整體認識,缺乏理論和實際聯繫的能力。因爲學生的學習任務重,無時間參加一些有關環保方面的活動,可以鼓勵學生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比如維護校園環境衛生等。針對學生合作意識較缺乏的現狀,在講課前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進行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將本小組的學習成果以網頁作品的方式呈現給大家,這一過程將培養學生組織活動、協作學習、與人交流、溝通等社會實踐能力。

本節的教學要求不高,難度也不大,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自行設計活動形式。活動的宗旨是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在教學中要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啓發,提高環境意識。

知識目標:

⒈瞭解造成環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瞭解防治環境污染的初步知識。

⒉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增強環境保護意識。使學生明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唯一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

能力目標:

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科研意識,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⒉培養學生組織活動、協作學習、與人交流、溝通等社會實踐能力。

⒊學會資料的收集、整理,培養學生從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將知識加工整合用於實踐的能力。

4.將成果以網頁的形式製作出來,使學生有較強的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自信心。

德育目標:

通過正確認識環境和環境問題,體會化學在美化改善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會帶來負面效應,認識到事物具有兩面性,使學生認識到人類的行爲與環境和諧的必要性,激勵他們保護家園,積極投身環保,樹立主人翁社會責任感。

重點: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會觀注的熱點環境問題的來源、危害與防治,本地環境狀況的調查分析。

難點:課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網頁的製作。

課時安排:1課時

各小組根據選定的活動內容,主要從污染來源、危害、和防治三方面收集有關文字、圖片、視頻、圖表等資料。在活動中會蒐集到大量的資料和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但這些知識是零散的、無序的。在老師的指導下對這些知識、資料進行認真地、細緻地梳理,通過組內協作學習的方式,達到使認知系統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舊的、傳統的學習觀認爲,學習發生與否取決於教師的教授,學習的過程就是教師呈現、組織和傳遞知識的過程,學生的任務就是像“海綿”一樣地儘可能多地吸收教師傳授的知識。當前的教育理念,則傾向於將學習看成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習是一個主動的、有目標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斷轉化和修正教師所提供的信息,然後以一種具有個人特點的,有意義的方式來建構新知識,由於學生擔負這一責任的意願和能力會有所不同,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幫助。

根據這一教育理念,教學過程中採用:“師生共同探究式”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中,師與生的關係是平等的。具體指在教師的指導和安排下,將學生分爲幾個小組,每一小組針對某一主題開展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將本小組的學習成果以網頁作品的。方式呈現給大家,也就是說本節課中教師的“教”,主要是在課外,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留給了學生才華展現的機會,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1.設置問題,引入課題

通過五幅畫面的對比,提出問題:四幅畫面給我們的感覺有何不同?爲何有如此大的差異?什麼原因造成的?由學生思考回答,引出環境污染這個課題。

2.學生討論回答

什麼是環境污染?環境污染的類型有哪些?這些污染對人類的危害是什麼?造成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污染對我們生活影響最大?有什麼解決方法?我們身邊有哪些環境污染?我們自身應該如何去做?

學生回顧已學過的知識,結合課前通過查閱資料獲取的知識各抒己見,討論得出每小組自己的觀點。

⒊教師歸納、總結、講解

教師在學生的討論過程要注意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啓發。討論性發言結束後,對同學這次活動中的關鍵問題進行評價和總結。然後按大氣污染→酸雨→臭氧層→溫室效應→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綠色化學的順序對學生查閱的知識、討論的結果進行歸納總結、講解。

在教學過程中,肯定學生的成果,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啓發,提高環境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身邊的環境保護活動,從自身做起,從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做起。

⒋佈置作業

(1)必做題:a、每個同學通過查閱資料找出一個有關環境污染的典型社會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辦法。

b、每個同學找出三到五個有關環境問題的題目,並做出相應的答案。

(2)探索題:今天我們研究了有關環境污染的知識,還有很多方面我們沒有涉及到,請通過各種途徑,觀察身邊的現象,以“環境和我們的生活”或“邢臺環境現狀分析”爲主題寫一篇小論文。

其中探索題爲學有餘力的學生而準備,可以在課外興趣小組中交流,或在黑板報中登載,旨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