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一

童話以其優美的語言,動人的故事情節深受同學們的喜愛,也正是因爲同學對童話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如何讓學生在感受到童話帶來快樂的同時能更深入地理解童話以及其中蘊涵的道理顯得尤爲重要。本文堪稱英國作家王爾德的“完美之做”,揭示了快樂應該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深刻道理。

本文以巨人砌牆與拆牆後花園情景的對比,巨人砌牆與拆牆後態度的對比爲主軸展開故事情節。在教學本課時我從美麗又神奇的巨人的花園入手,讓學生從中感受花園的美麗,爲之後花園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做好伏筆。在引導學生找出主線“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後進入課文的主導部分,引導學生找出“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以及“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的句子。學生通過對比,反覆的。朗讀,邊讀邊想象畫面,使學生感受到巨人的花園冬天時的寒冷與冷清,巨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孤獨,以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孩子加入花園後的春景。然後以“原來四季交替正常、景色美麗的花園,爲什麼巨人的加入會使花園產生如此大的變化”提問學生,引導學生找出巨人的所作所爲。通過想象巨人發火時的神態動作引導學生從“生氣、訓斥、叱責”的意思中感受巨人這三次發火是一浪高過一浪,指導讀出語氣,加深理解。再引導學生說出這是一個怎樣的巨人,最後揭示巨人終於明白的道理,讓同學隨着孩子們的歡笑聲一起進入這美麗的花園。

在揭示課文的道理之後再回過頭來引導學生髮現童話語言上的特點,讓同學體會到童話可以帶領我們去到現實不可能去的地方,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童話中也可以通過奇妙的語言展現在大家面前,從中進一步感受童話帶來的無窮魅力。

課堂教學是動態的,生成的,由於教學經驗的不足,在教學的過程中並不能得心應手。對於讀的部分讀得不是很透徹,尤其是描寫有孩子與沒孩子時花園的情景變化的內容,由於在時間分配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讀得不夠透,不夠深刻。另外內容的銜接也不夠緊湊,在請同學說出這是一個怎樣的巨人與接下來揭示寓意這一環節連接不夠緊。此外,教育機智發揮不到位,對於學生的問題處理得不太妥當,這些都是急需要改進的地方。當然促使課堂教學進展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斷虛心地向師傅或有經驗的老師指點迷經,借鑑好的教學經驗,再通過自身的努力與實踐,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與反思中不斷成長。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二

《巨人的花園》作者是英國著名的童話作家王爾德,但又不完全是王爾德的作品,讀過原文的老師一定會發現,原文和教材上的文章有比較大的差距。不僅故事情節有改變,線索更清晰,節奏更明快,而且裏面的語言風格也很不一樣,在保留了童話豐富的想象特色的基礎上,刪減了很多鋪陳、華麗的辭藻,以及充斥於文脈之中比較明顯的教會精神。一句話,改編後的作品更貼近中國兒童的生活和表達方式,更符合中國孩子的閱讀心理。

孩子是在童話中成長起來的,這話一點不假。識字甚至不識字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就開始接觸童話,學習童話。或口口相傳,或連猜帶蒙,或通過影視、磁帶,到國小四年級,應該已經積累了相當數量的童話作品了。但是,要說哪個故事是孩子拿手的,印象深刻的,能夠完整的、比較書面的講述出來,這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恐怕還是很有難度的。

作爲四年級的同學,讀懂童話已經不是什麼困難的事了,所以閱讀的關注點就不應該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內容的理解上,而更應該去欣賞語言,欣賞童話的表達方式,學習和積累童話故事。學習《巨人的花園》之前,在確定本課教學的目標,怎樣量體裁衣,充分發揮、利用好教材本身的優勢方面,我還是頗費心思,經過了一番躊躇的。最終我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點就是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感受優美的語言所帶來的那種特有的表現力,享受童話所營造的清新、美好的意境,與此同時積累部分印象深刻的語言,爲複述故事做好準備。

昨天兩課時的學習,主要完成了這樣幾個任務:一是感知文本內容,讀懂故事,重點進行了故事梗概的概括。由於童話的篇幅很長,故事情節也有曲折,所以學生在把握主要內容的時候有一定的難度,表現在語言上不夠簡潔,表現在情節上沒有抓住主幹,在一再要求“簡短”“揀主要的說”之後,學生的進步還是比較快的,尤其是對於“揀主要的說”,能夠迅速避輕就重,抓住主線,語言也一下子簡明瞭許多。當然這只是課堂上部分參與性比較強的同學,至於全班同學的`情況,還需要看看作業中對於主要內容的介紹(從作業情況來看,學生對故事主要內容的把握還是有困難的,不少主要內容不夠完整,主次混淆,情節不連貫,唯一的優點是沒有出現大段地重複、抄襲文中語句的現象)。第二個任務是品賞語言,體悟情境,積累優美的詞句。爲此整整花費了一節課的時間。沒有按照固定的程式進行,只是緊扣巨人“任性、冷酷的心”,抓住巨人發脾氣的三次表述,依次引導學生進行了三次想象:想象巨人回來後看到孩子們都在他的花園裏快樂的玩耍後的心理活動;想象巨人看到孩子們破壞他欣賞春意盎然的春天的花園時發怒的神態、樣子;想象男孩“會說話的眼睛”如果真的會說話,可能說些什麼。三次想象說話,將學生帶進童話的世界,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巨人自私的心態、兇蠻的神情和心理轉變的過程,對充滿神奇色彩的“男孩一伸手”,非常自然地理解和接受,這裏當然也得利於孩子們本身童話般的思維特點。在此基礎上,我們進行了兩個語言點的拓展和延伸:一是讓學生通過插圖,看看巨人在花園裏和孩子們一起快樂地生活的景象;一是改寫巨人插在花園門口的“告示牌”。學生撰寫的告示牌的內容充分體現了巨人接納孩子們、願意與孩子們一起分享花園的善良、寬容、快樂的心態,最精彩的一句是——“花園的大門永遠向你們敞開”。

兩節課後走出課堂,感覺挺輕鬆,相信學生應該有同感。唯一遺憾的可能在觀察插圖這一塊,事後諸葛亮似的想到,不應該僅僅停留於插圖上內容的描述,還可以順着插圖,透過插圖,看到、感受到更多更寬泛的巨人和孩子們幸福生活的場景,感受其間洋溢的那種快樂的情緒,巨人寬容、慈愛的目光,進一步發揮童話的特色,打開學生想象的空間,感受童話閱讀的魅力。

還想再上一節課,讓學生自己講講這個故事。但是要講述整個故事難度還是很大的,要知道爲了講這個故事給學生聽,我也準備了好長時間。雖然不要求學生全文一字不拉,但是怎樣能夠比較準確地把握童話的語言風格,完整、流暢、甚至有一點表現力地複述整個故事,幫助學生克服這個畏難情緒,我暫時還沒有什麼好辦法。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想法?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三

《巨人的花園》是四年級語文第七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體裁是一篇童話,講述了“一個巨人有花園,卻把孩子趕走,整個花園就一直保持寒冷冬天,而有孩子時是春天,最終巨人醒悟過來,孩子們又帶來了春天”的童話故事。

這篇文章比較長,有兩三次花園裏是春天和花園裏是冬天的對比,而且各不相同,語言比較豐富,除了花園的對比外,還有巨人心情的對比,在沒有孩子,花園裏也是冬天的時候,巨人是覺得孤獨、不快樂的,最後當他醒悟過來以後,他的心情卻是開心快樂,幸福的。這個對比,也能更加說明分享帶來快樂的主題。文章中的對比之處還有很多,但是難點就正好是在要把有孩子是春天和沒有孩子是冬天進行對比,要把巨人心情前後變化做爲對比,在對比中讓學生體會到這篇童話的主旨是要告訴我們“快樂源於分享”!

拿起這篇課文的時候,感覺是沒有頭緒,有很多的對比,無從下手,而且,這些對比又不是獨立的,而是隨着事情的發展,一環扣一環,所以講的時候特別麻煩,很容易,不小心老師自己也繞進去,出不來。在備課的時候也比較散亂,這堂課自己設計起來是很煩瑣的,把太多的環節安排進去,導致一節課講不完。

在實際上課的時候,自己雖然設計了一些內容,但是教材處理起來的時候沒有抓住主線(花園的變化),所以講起來有散亂的感覺,學生也被自己帶得一下子找冬天的句子一下子找春天的句子。當教授學生讀三句巨人訓斥孩子話的時候,在沒有充分講解和比較花園冬天跟春天的情況下,讓學生體會巨人訓斥的話語裏的感情(一句比一句更加氣憤更加嚴厲)時,學生就出現了困難,讀不出那種語氣,我覺得自己在這裏處理的時候應該要小心要給點時間給學生,讓他們有時間消化,仔細的體會巨人的情感,纔可以讀得更加好點。

另外就是在設計的一個教學環節當中,讓學生能上臺表演巨人訓斥孩子三句話的時候巨人有的表情跟動作,讓學生上臺表演這個設計應該是比較好的,因爲這樣能夠讓學生從心裏體會到巨人的情感。可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該先加入一些對巨人心情的分析,讓學生能充分體會的前提下再去想象,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的明白,從而有正確的動作跟表情的表演。

這堂課還有兩個非常不足的地方就是一、沒有控制好課堂紀律,課堂紀律是很重要的,這個不言而喻;可是如何才能讓課堂氣氛好起來的同時紀律又不亂呢?這個問題的把握就很難了,我在上這堂課的時候,總是需要停下來整頓學生的紀律,這樣也造成了自己講課的時候斷斷續續,總是被打斷,導致耽誤時間,我想這有兩點原因,一是老師上課時,語氣語調沒有變化太平淡了,學生注意力不能集中,另外就是在平時的學習當中沒有嚴格要求他們,導致上課學生也不認真聽講。第二個不足是老毛病了,板書的問題,比較凌亂,雖然用了不同顏色的粉筆,可是並沒有整齊化一,整個黑板比較亂,這樣學生更加不能集中注意力,也不能夠更好的記住重點,板書是下個階段自己要改正的很重要的一方面,不能像堆山一樣什麼都往黑板上寫,有些學生明白了的東西就不應該太重複,顯得羅嗦複雜了。這堂課下來,需要改進的地方太多太多,希望在今後的教學過程當中能夠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