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咕咚》教學反思【多篇】

《咕咚》教學反思【多篇】

《咕咚》教學反思 篇一

最初在選擇課文的時候,實則也是糾結了一番,因爲課文所剩無幾,考慮到自己的駕馭能力,也是選了又選,最終選定這個故事性及趣味性比較強的《咕咚來了》。備課時,查閱了很多相關資料,覺得由板畫入手,既新穎又代替了板書,故事情節一目瞭然,孩子們也很容易進入文本當中去。作爲一堂低年級語文課,本課兼容識字、寫字、課文分析、朗讀、表演等多方面,僅僅 40分鐘面面俱到有點牽強,有很多值得回味、思考、改正的方面,還請各位老師指點一二。

一、識字與寫字。

在進入課文之前以複習會認字導入,小老師領讀。這裏遺漏了拿生字可以說一個句子來回憶課文內容,應該具體複習到該字的音、形、意。比如說“着”、“看”可作爲形近字出現,以組詞區別;“喊叫”說個句子,其實都能達到最終目的。

寫字方面記憶法、組詞這方面考慮周全。但是該有的近反義詞點的不夠透,還有一個重要的耳刀旁在指導時發生口誤,都誤以爲了三筆,實則我是提的是兩筆,寫時不該頓筆,很遺憾,不過課後我又重新指導了一遍。

二、內容簡析。

在圖文對照方面做的很好,孩子們能夠像看繪本一樣深入理解文本及小兔子的表情、語氣、語言乃至心理。因而孩子們可以一段一段的連貫的看圖講述下來,方便記憶課文細節部分。圖文對照能夠更直接的理解故事情節,就是在練習小兔、小猴、狐狸、老虎的語言時,學生也可以輕而易舉的說出他們的話,說明孩子們對於圖畫的理解還很容易。

還有一點做的很不夠,那就是評價語言的匱乏,這也是我一直在學習和研究的。在學生很積極的朗讀、回答問題前就應該準備好一定的評價語。這一點說明的儲備量遠遠不夠。

在觀察小動物們逃走時,用上了“有的,有的,還有的”,這個句式很實際,但是由於考慮時間只讓一個孩子進行了彙報,很遺憾。這種情況還存在於“亂哄哄”,這個詞在什麼情況下用呢,沒有具體的說明,只是描述了一下場面。對話也是蜻蜓點水,沒有深入指導。在文本最後應該從“最喜歡誰?”引出故事的道理,其實不說孩子們也知道,說了就可以鍛鍊他們的表達,輕而易舉的引出課文宗旨。

三、拓展方面。

在全體同學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同時可設計講講這個故事環節,最後再進行表演,效果可能會比這樣強一些,孩子們沒有組織,缺少紀律性的自由表演,爲這個環節減了不少分。

最後,我要感謝辦公室以及給予我指導的各位師傅們,其實你們的指導及建議對我是最重要的。二教齡的公開課已結束,但是學習沒有停止,我會繼續認真研討。

咕咚教學反思 篇二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童話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內容淺易易懂,很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這個故事教育學生:聽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在教學本課時,我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是這樣設計的:

導入環節:

低年級學生還是以玩爲主,抓住學生這一年齡特徵,在導入第一課時時,我先模仿自然界風、雨、雷的聲音,接着再故做神祕地發出“咕咚”的聲音從而引入課文學習。這樣的導入是爲了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營造一種將閱讀期待,第二課時我採用直接導入。

字詞教學:

對於字詞教學,我讓學生們用這些字詞放在句子中進行練習,進而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和用法,由於第二課時,學生注重的是解意。

1、通過朗讀訓練讓學生加深對課文中心意思的理解。學生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思考交流:當聽到咕咚聲音時,小兔、小猴、狐狸、大象、獅子等怎樣做?怎麼說的?接着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抓住重點,因勢利導,指導朗讀,如:兔子、小猴兒,大夥兒說的話要讀出驚慌緊張的樣子。這樣通過多次反覆朗讀品味課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學的能力。

2、在教學時我希望着力讓學生參與有感情朗讀、看圖想像、即興表演、動作模仿等活動,讓他們能從各自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引領學生深入課文,使學生與文本之間建立起和諧的對話關係,使他們由讀文、看圖,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角色演評,課後題目要求表演這篇童話,童話故事的教學運用“角色演評”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對童話隱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內化和昇華。在學生朗讀動物們的喊叫之後,我安排了一個角色表演,目的是讓學生對角色有所理解,在表演結束之後老師馬上進行現場採訪,問小動物們:爲什麼逃跑?咕咚是什麼?在有趣的表演中再一次感受動物的盲目、可笑。

3、抓住重點字,理解課文內容。在朗讀感悟、表演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跟、跑、叫”明白兔子、猴子等小動物的可笑。

本課的不足:

1、把讀課文沒有把握好,需要進一步加強學生讀課文的能力。

2、需要加強孩子對課文道理的把握,課堂中這一點做的不夠好。

3、孩子齊讀朗讀能力亟待培養。

4、對於課文的把握需要進一步體味,對於一些小動作,可以採取讓學生學習,總之,對於文中的深層含義:“遇事學會動腦不要盲目跟從”這一道理沒有很好的理解。以至於在最後的說話練習中學生不知所云。可能與自己的引導和預設有所關係。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要用心。

課堂永遠是一個充滿意外,而又總是留有遺憾的地方。教無定法、學無止境。每次的認真總結分析都可以幫助我在教學上更進一步。

咕咚教學反思 篇三

《咕咚》一課在部編本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出現。這是繼一年級上冊《小蝸牛》這篇課文之後,又一次出現的沒有注音的連環畫課文。本文故事情節生動有趣,淺顯易懂。

但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這是他們目前接觸的篇幅最長的一篇課文,所以我決定仍以識字教學爲主,藉助漢之星所提供的優質資源,利用歸類識字、隨文識字、生字演變等多種識字方法,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根據漢字的特點,通過“跟”“叫”兩個字的構字特點,引出本文要表達的思想――遇事要動腦子,不能盲從。

教學結束,我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語文課到底要教會孩子什麼。這節課上我用多種方法教孩子識字、指導學生朗讀。但是,語文的語用價值我並沒有很好的體現出來。“一邊跑一邊叫”這個句式,以及反覆出現但略有不同的句子,雖然在課堂中提及了,卻沒有時間去讓學生練習。當然,還有別的不足,希望各位批評指正。

《咕咚》教學反思 篇四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節曲折的童話故事,這個故事使幼兒明白:聽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

從畫面上看,每張畫面上的小動物都是黑白色的線描畫,線條非常流暢,改變了孩子以往的'閱讀習慣:孩子們以前看到的都是彩色的畫面,而現在看到卻是黑白的畫面,一下子就能吸引幼兒的眼球,使幼兒非常想看下去。

教學開始部分我採用情景導入法:讓幼兒親自用耳朵聽“咕咚”的聲音,然後教師扮演小老鼠,做出嚇一跳的表情,同時提出發散性問題:“小老鼠爲什麼會嚇一跳?”讓幼兒盡情的去想去說。事實證明:這種教學法一下子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他們紛紛大膽猜測,爲學習《咕咚》注入了動力,爲進一步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學中我找出重點頁面:

1、小老鼠跑遇到第一隻小動物:小兔。拋出問題:A、小老鼠遇到了誰?B、小老鼠會怎樣對小兔說?C、小兔害怕嗎?D、從哪裏看出小兔很害怕?E、小兔會怎樣做?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充分想,幼兒充分的說,一步一步,循循漸進,幫助幼兒理解了畫面內容。從而爲學習遇到小羊、狐狸等小動物埋下了伏筆。因爲後面遇到的小動物,旁白和對話幾乎是重複的語言。

2、出示大熊:大熊的出現是這個故事的轉折點,孩子們也很好奇。於是我讓幼兒猜:“大熊害怕嗎?”孩子們議論紛紛,發生了爭執。這時,我讓幼兒觀察大熊的表情,通過我的引導,孩子們幼兒共同的答案,繼續探究大熊會怎樣做?兩張重點頁面的出示,是本節課出彩的地方,使幼兒學習本次繪本,不僅有了興趣,而且還有知識能力的提高。

表演繪本,我給孩子們準備了胸飾:老鼠、兔子、狐狸、山羊、豬、斑馬、大熊各一,其餘的孩子都來扮演青蛙。繪本的表演,使幼兒繪本內容有了更深的瞭解。

通過本次教學,我發現,孩子們在說“快逃!”時,把“逃”字都說成了“跑”,是不是孩子對“跑”字的理解更直接、更具體呢?“逃”字太抽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