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可能性教學反思(熱門48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48篇《可能性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可能性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可能性教學反思(熱門48篇)

篇一:可能性教學反思

兩週前就把第六單元上完了,因爲一直都在忙課題結題的事,所以直到今天才有空把第六單元《統計與可能性》做個簡單的教學回顧和反思。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瞭解平均數意義,會求平均數;能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小。通過對這個單元的教學,我認爲在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1、讓學生在認知衝突中體會學習習近平均數的必要性。

平均數是表示數據集中程度的特徵數。爲了讓學生認識平均數的數據,我們在教學中沒有直接呈現概念引出平均數,而是在學生的認知衝突中引出平均數的概念,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習近平均數的必要性。

2、讓學生在具體的試驗與操作活動中加深對事物發生可能性的體驗。

這個單元的學習,學生不僅知道有的事情可能發生,有的不可能發生,還要進一步體會有的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些,有的可能性小些。如在“猜一猜”中,安排了“轉盤”和“拋圖釘”兩試驗活動。設計這些試驗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經歷“提出猜測—收集和整理數據—分析試驗結果”的過程,這樣可以豐富學生對事物發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觀體驗。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讓學生親自經歷對隨機現象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學生首先猜測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後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試驗,收集試驗數據,分析試驗結果,並將所得結果與自己的猜測進行比較。學生在此過程中不斷將自己的最初猜測與試驗結果進行比較,這將促進他們主動修自己的錯誤經驗。

篇二:可能性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進步的階梯,是教師進步的重要途徑。通過教學反思能夠不斷地,逐漸地提高教師自我的教學監控能力,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綜合水平等。快一起來閱讀《統計與可能性》數學課後教學反思吧。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瞭解平均數意義,會求平均數;能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小。通過對這個單元的教學,我認爲在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1、讓學生在認知衝突中體會學xxx均數的必要性。

平均數是表示數據集中程度的特徵數。爲了讓學生認識平均數的數據,我們在教學中沒有直接呈現概念引出平均數,而是在學生的認知衝突中引出平均數的概念,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體會到學xxx均數的必要性。

2、讓學生在具體的試驗與操作活動中加深對事物發生可能性的體驗。

這個單元的學習,學生不僅知道有的事情可能發生,有的不可能發生,還要進一步體會有的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些,有的可能性小些。如在“猜一猜”中,安排了“轉盤”和“拋圖釘”兩試驗活動。設計這些試驗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經歷“提出猜測—收集和整理數據—分析試驗結果”的過程,這樣可以豐富學生對事物發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觀體驗。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讓學生親自經歷對隨機現象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學生首先猜測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後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試驗,收集試驗數據,分析試驗結果,並將所得結果與自己的猜測進行比較。學生在此過程中不斷將自己的最初猜測與試驗結果進行比較,這將促進他們主動修自己的錯誤經驗。

篇三:可能性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可能性》屬於概率知識範疇的內容。主要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生活中存在着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本冊教材第105頁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是不確定的;並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這些現象。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我設計了用學生感興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遊戲活動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爲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現象。

本節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讓學生從現實情境中學習數學

我從學生感興趣的“守株待兔”動畫故事引入,抓住了學生學習的興致。整堂課由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遊戲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猜想、討論、實驗、合作、交流、創造等,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和掌握有關“可能性”的知識。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數學的生活性;數學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

2、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充分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自己去探索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在活動中體會成功的喜悅。這節課在感知 “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時,我安排了這樣幾個層次的活動,第一次是“摸球”,使學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放球”,“動手實驗”,老師先讓學生試着創造現象,再讓學生實驗操作進行驗證。第三次“猜球”,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並注重對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觀感受。通過這樣的三次活動,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因而產生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認識。在知識聯繫生活,運用生活的過程中,又設計了“猜謎語”、“選詞填空”、“填餘數”等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理解和認識數學。只有給學生提供了比較充足的活動的空間、探索空間和創造的空間,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去感悟、去體驗、去認知。

3、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學習數學

課程標準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這節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通過“摸球、放球、猜球”等操作實踐活動,通過猜想驗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勢,體驗“可能性”的幾種情況。在每一種現象中訓練學生反覆描述事情發生的結果,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及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本節課需改進的方面:

這種開放性的遊戲活動,學生熱情高漲,導致摸球、猜球活動時間過長。在瞭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這兩個環節不夠充分。其次,在活動中,學生動手體驗面不夠廣,如果每個小組都有操作的學具,使得人人動手體驗,各個參與活動,更能達到好的效果。

篇四:可能性教學反思

在整節課的設計過程中,我在認真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利用“親和性”的學習材料,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戲活動,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爲學生創設了動手操作、親身體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的學習始終處於民主平等、寬鬆愉快的氛圍中,使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不僅習得了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使他們在享受從事數學學習活動喜悅的同時,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後歸來,細細回想,本節課有幾個讓我感到欣慰的地方:

1、數學知識生活化。

教學過程中,通過生活中喜聞樂見的遊戲引入本課,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創設不同層次的有趣的遊戲活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課一開始,我設計了“轉硬幣”活動,讓學生猜猜是正面朝上還是反面朝上,使學生在有趣的遊戲中初步接觸可能性,直接感受到可能性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喚起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在有趣的“摸球”遊戲中,我把兩個盒子裏放進各種顏色的小球,並將放小球的過程完整地展現給學生,然後提出了一些富有啓發性、探索性的問題,如“在一號盒子裏會摸出什麼顏色的小球,誰來摸一摸,如果再請同學來摸,還會是什麼顏色的?爲什麼?在二號盒子裏會摸出什麼顏色的小球?誰願意實際摸一摸?”這些問題情境的設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通過摸一摸、猜一猜、說一說等一系列探究活動,感受“一定”、“可能”、“不可能”形成的條件,使學生親歷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隨機性,嚐到探索成功的樂趣。再如,在四個袋中摸球,在哪個袋中一定或可能摸出什麼顏色。這幾個遊戲活動環環相扣,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方法的理解逐步深化、逐步提高。在學生理解了“一定”、“可能”、“不可能”之後,又讓學生運用它們進行解釋和描述生活中的現象,體現了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思想。每一個環節的設計,既富有情趣,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很容易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那麼學生對這三個詞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2、課堂教學活動化。

“以活動爲中心”,本節課以活動貫穿始終。課中,設計了豐富多樣的活動和遊戲,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在猜一猜、玩一玩、說一說等活動形式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斷體驗與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與不確定性。同時,又讓學生將活動中出現的現象及時抽象概括出來,上升爲數學知識,體現了學生的“再創造”,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大量觀察、猜想、驗證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豐富對“可能”“一定”“不可能”等現象的體驗。

3、學生學習自主化。

主動性是自主學習的本質特徵。教學過程中,我立足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充分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着眼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導”中幫助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爲學生提供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展示自我的空間,如根據要求塗色,通過實踐活動,學生明白了一題有多種塗法;再如出示了六幅與現實世界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緊密相關的畫面,通過實例豐富學生對確定和不確定事件的認識,讓學生觀察圖意,獨立思考,小組討論,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做出判斷,並說明理由,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圍繞問題展開討論,並能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在每個環節中,都是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維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對新知識的理解體驗一次比一次昇華,學生學得生動而充滿活力,主動而富有個性。

看他人,照自己。反思實際的課堂教學,也存在着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進一步。

在整堂課教學過程中,我圍繞教學重點進行設計,抓問題的“關鍵點”與學生對話,引導學生在遊戲中學會觀察,學會分析,學會思考,學生形成了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瞭解世界的意識;體驗到了身邊很多事物與數學有關;培養了學生從數學的視角去分析問題,以及用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身邊事物的能力。爲學生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空間,整節課中,學生始終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心態,投入到探索活動中,他們獨立思考,互相交流,在整體中感悟,應用中昇華,表現出很高的'熱情與智慧,知識、技能、情感得到同步發展。

“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在課堂中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讓課堂樸實而不沉悶,活潑而不浮華。

篇五:可能性教學反思

《可能性》這部分內容是新課標中新增的內容,屬於統計與概率的範疇。在人教版教材編寫中在三年級上冊中初步認識了可能性,學生學會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詞語描述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還會用“經常”、“偶爾”等詞語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冊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基礎上,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同時通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擴大並加深對 “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並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同時,通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擴大並加深對統計知識的理解,逐步培養學生利用統計與可能性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學習這個內容興趣很濃,通過幾天的學習,做了一個檢測。總的來說掌握的不錯。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隨機事件的課,需要實驗的驗證,體驗和感悟的。這個練習設計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些練習題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和遊戲中,讓學生感覺很親切,學生不僅解決了可能性大小用分數來表示,還能夠自己設計遊戲轉盤,讓遊戲更公平,從而引出只有在可能性相等的情況下,遊戲纔會公平。在我們的課堂上更多地是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還要讓學生把學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腦海裏,受用終身。學生這個單元檢測的題目都完成的很好。說明是真的明白了可能性的意義。重點講解了如下兩個題目。

有6瓶飲料,其中有2瓶過了保質期,現在從中任取一瓶,沒過保質期的可能性( ),過了保質期的可能性是( )。從一副撲克牌(四種花色、去掉大小王)中,抽到5的可能性是( ),抽到紅心5的可能性是( ),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是( )。這兩個題目具有較強的代表性,特別是最後的題目,要求學生具有周密的思維,是對可能性學習的一個提升。

篇六:可能性教學反思

《可能性》是五年級上冊數學裏的統計與可能性的內容,是一節實踐活動課。是我在本學期“金燭杯”活動的參賽課。現代教學理論認爲:數學教學應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的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過程,感受數學的力量,促進數學的學習。本課依託新課程理念,注重爲學生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從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自我建構新知,並從中掌握數學方法。努力爲學生創設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在整個活動中,我的設想是希望課堂上自然地向學生們滲透了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引導學生們要通過猜想——操作——論證去發現一些規律。這節課主要是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學習數學。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材實際,讓學生在猜一猜、想一想、試一試、說一說等情景中玩數學、學數學,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反思本節課,我認爲做得比較滿意的地方是:

1、創設合理情景,注重聯繫生活。

實際上整節課只設計了一個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情景:學校在月底要召開秋季趣味運動會了,爲了這次運動會的成功舉辦,老師們正在認真地設計各種遊戲規則,而學生們正在積極地投入到各種比賽活動的練習中,運動會上有各種比賽項目實際上就是學生的學習內容或練習,這樣設計層次清楚,思路清析,環節緊湊,便於教師組織教學,學生也感覺到今天的學習好像是在開“運動會”,在運動會中動腦學習一系列的數學內容,這樣設計,聯繫了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2、“活”用了教材,實現用教材“教”。

在設計與講課中,將教材中的“做一做”與練習中的3道題組合成了兩道練習,置身於兩個情境中“下跳棋”和“老鷹捉小雞”,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通過對比,發現必須平均分轉盤,必須採用正方體,保證每個面的大小是一樣的,才能使遊戲公平,這樣做突破了教學難點。

3、以學生爲主體,突出“生本”教育新理念。

在足球賽活動中創設了遊戲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做數學實驗拋硬幣,每組拋40次,觀察拋硬幣的結果,發現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的次數都很接近總次數的二分之一,通過“猜想”,如果繼續拋下去會出現什麼情況?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觀察歷史上的科學家做的拋硬幣的統計表,發現拋得次數越多,正面朝上的次數就越接近反面朝上的次數,讓學生親歷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與他人的合作過程中,增強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的精神,同時感受到科學家持之以恆和不畏難的精神。在其他活動項目中,我也注重儘量讓學生自己發現,讓學生說,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4、貫穿情感教育,適時德育滲透。

本節課要讓學生理解只有做到可能性相等,遊戲才公平,在教學中,着重強調:這樣公平嗎?爲什麼?培養了學生公正、公平的意識,同時結合摸球遊戲聯繫生活中的中獎,理解摸獎遊戲對於參與者來說是不公平的,教育學生不要參加摸獎,促進學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課講完了,突然沒有了那種緊張和激動,心理上是一種輕鬆和一絲淡淡的遺憾。------心裏總是想着這節課存在的不足:

(1)、挖掘教材不深,活動應“活”起來。

跳棋比賽中應設計成學生喜歡玩的電腦遊戲“飛行棋”的形式,在課堂上真正讓學生玩一次,由理論到實踐,全班學生分爲不同的三個隊,由隊代表來參與到活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又能夠使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提高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

(2)、教師組織教學的能力有待提高。

通過講課發現自己在這次比賽中存在基本功不足的問題,激勵性語言較少,課堂上心裏緊張,不能靈活運用教學語言組織教學,缺乏一種親切、自然、清析流暢的感覺;課中語言點拔不到位(拋硬幣實驗中出現正面朝上的次數與總次數之間有什麼關係),導致在這一環節上用了較多時間引導點拔;還有是對學生出現錯誤狀況後反應不夠敏感(黑球個數是2,藍球是20,黑球出現的可能性不是十分之一)。

篇七:可能性教學反思

《可能性》這節課主要是爲了培養學生的隨機思維,讓其學會用概率的眼光去觀察大千世界,而不僅僅是以確定的、一成不變的思維方式去理解事物。

1、在活動中領悟新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中,在具體情境中,理解並掌握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特意結合學生熟識的遊戲、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試驗,在試驗的過程中直觀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探究遊戲規則的公平性與等可能性事件的關係,使其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例如在開始時,通過足球比賽片段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接下來通過拋硬幣的方式來體驗不確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以此展開本節課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先讓學生猜想出正反面出現的可能性二分之一,讓後通過實驗驗證,由於實驗的數據較小,不容易發現,導入科學家的數據,最終感受到當次數越多,正反面朝上的次數就越接近拋硬幣總次數的一半。可能性就是二分之一,從而說明規則是公平的,讓每個學生感悟到遊戲的公平性原則,學會判斷一個規則公平與否。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感悟到合作交流和閱讀資料都是重要的學習方法之一,同時讓學生親身體驗 猜想驗證應用的數學思想。

2、讓學生喜歡數學,學會用數學眼光看世界。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素材要密切聯繫學生的現實生活,運用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作爲學習背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繫。足球比賽、拋硬幣實驗、轉盤遊戲、飛行棋遊戲等遊戲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遊戲,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學習。讓學生充分的感受到,數學不是機械和枯燥的,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繫的。

最後一個拓展活動讓學生學會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通過消費者、經理、中立者的角度去設計轉盤,靈活應用本節課所學到關於可能性知識的同時,也感受到換位思考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全方位的展示自己的才能。

本節課遺憾的地方在於第一個部分,拋硬幣實驗時,沒有針對學生的生成做出針對性的引導,導致學生在觀察數據時較難的說出正反面出現的情況各佔總數的二分之一,我應該在合併數據後重點引導學生觀察正反面出現次數與總數的關係,最好可以取整數,這樣比較容易比較,然後再與紅色部分的總次數一半作比較,這樣就應該較爲容易的得出二分之一的結論。在後來觀察科學家數據時,如果也是這樣出力,能夠說出二分之一的學生應該會更多。

篇八:可能性教學反思

解決問題時從學生感興趣的遊戲入手,讓學生小組合作親自動手實踐擲硬幣,研究遊戲規則的公平性,通過小組合作,統計全班拋硬幣正面向上的次數的過程,讓學生髮現當次數增多時,正面朝上的次數越來越接近擲硬幣的總次數的一半,然後出示科學家的實驗結果,讓學生感受到當次數越來越多時,幾乎等同於二分之一,從而說明規則是公平的。讓每個學生都能感悟事情可能性發生的特點,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整節課的練習是由各種活動貫穿其中,有“轉盤猜猜”、“設計轉盤”、“轉盤遊戲”、“扔骰子”、“飛行棋”等活動,體現了數學的生活性,整節課在學生的積極參與、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使學生獲得了大量的數學信息和數學知識,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課堂氣氛活躍,讓他們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也存在許多不足:1、在教學過程中,語言的組織、銜接不夠簡練,過度不夠自然;2、課件操作、銜接不夠嫺熟;3、拋硬幣遊戲結束時沒有及時收材料,導致部分學生的精力分散,不能很好地參與後面的教學活動。

篇九:可能性教學反思

一、源於生活導入,使學生感受親近的數學知識。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不確定現象,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在簡單的猜測活動中感受不確定現象,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使學生初步感受、體會概率知識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概率知識太抽象了,怎樣使這一知識深入學生的生活,讓我們的教學過程更直觀呢?這堂課一開始,我設計了老師和學生玩“猜牌”這一遊戲情境,簡單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導學生直奔這堂課的主題“可能性”。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數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爲學生充分提供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猜牌”“摸球遊戲”“小小設計師”等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遊戲中玩中學,樂中悟,獲得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直觀感受,從而獲得有用的概率基礎知識,並用來解釋生活現象,更爲全面地分析問題,作出一些簡單的判斷和推理。

三、加強活動指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進行“摸球遊戲”之前,教師先進行個示範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讓學生在接下來的小組合作“摸球遊戲”的順利進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時在活動中應用知識,展示小組合作的成果,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體會概率知識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篇十:可能性教學反思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高度社會化,大量的信息數據需要處理,出現許多決策問題需要人們去分析、評價,統計知識及其方法已滲透到了人類活動的每個領域裏的策略分析方面,已成爲現代數學方法的一個重要部分和應用數學的重要領域。統計知識已作爲數學教育基礎知識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途經。北京市21世紀數學實驗教材從一年級開始,就結合生活實例、通過例題的教學對學生滲透有關統計的初步知識,以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感受統計的意義,瞭解統計的基本方法,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可能性》一課是數學教材第四冊第十單元的內容,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讓學生初步感受、體會概率知識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對國小生來說,他們學習的概率知識主要是以直觀爲主的。在教學時,要讓學生多觀察多實驗,親自實踐、體驗,在遊戲中獲得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直觀感受。從而獲得有用的概率基礎知識,用來解釋生活現象,更爲全面地分析問題,作出一些簡單的判斷和推理奠定基礎。

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如何體現課改新理念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具體做法如下:

一、遊戲激趣,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看這是什麼?今天這幾隻小螃蟹要進行一場跑步比賽,它們都雄心勃勃,想取得勝利,不信你聽!(課件)你們說說誰能得第一?(個別發言)要是再來一場比賽呢?

是呀,在不同場次的比賽中,每一隻螃蟹都有可能取勝,這就是可能性。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動手動腦來體會可能性。

二、活動體驗,自主探究

(一)師生共同體驗“一定”,“不可能”

1、我們先來做個摸球的遊戲:(出示一個口盒都是粉色球)

師:我這有一個神祕的盒子,裏面裝着一些綵球,都有可能是什麼顏色的呢?,誰來摸一個給大家看看?(指名到前面)

(1)你們猜猜他摸出的可能是什麼顏色的球?

(2)你說說你有可能摸出什麼顏色的?(搖一搖,不能偷看)

(3)我也想猜猜,你摸出的一定是粉色的。(生拿球)給我點鼓勵

(4)誰還想摸?你摸出的可能是什麼顏色的?

(5)我猜一定還是粉色的。

(6)誰還想來試試?

(7)你知道這個盒裏的小祕密了嗎?(指名)想不想驗證一下(一個一個拿)

小結:正像你們所說的,這個盒子裏都是粉色的球,任意摸一個,摸出的一定是粉色球。(板書:一定)

2、師:在這個都是粉球的盒子裏,有可能摸出你們剛纔所說的黃色……的球嗎?爲什麼?

小結:是呀,正因爲這個盒子裏沒有黃色……的球,任意摸一個就不可能是黃色的。(板書:不可能)

(二)小組合作,體驗“可能”

師:在我們摸球的同時,有幾個小朋友也在摸球,看看他們是怎麼摸的?(錄象)

師:看明白了嗎?做這個遊戲時應該注意什麼?

不能偷看(一會兒在做遊戲時,大家都來做監督員,互相監督,不能偷看。)

結果怎麼辦?組長要做好記錄。摸到紅球就在紅球那做個標記……

你們都等不急了吧,在組長的位子裏也有這樣的一個盒子,請靜靜的快把它拿出來,在組長的帶領下按順序摸球,請把結果填在表一中。(小組活動)

師:我們統計一下,你們組摸到粉球幾次,黃球幾次(按組說)

師:觀察每組摸到粉球和黃球的次數,你發現了什麼?

全班同學一共摸到粉球幾次,黃球幾次,我們一起算一算。

師:我們全班同學一共摸到粉球……次,摸到黃球才……次,你想到了什麼?

師:盒子裏兩種顏色的球到底有幾個,你想知道嗎?請組長把球拿出來,數一數。(3粉1黃)把球收到盒子裏

總結:剛纔我們同學真了不起,盒子裏粉色球的個數多,我們摸到粉色球的次數就多,所以就說,摸到粉球的可能性大(板書)

相反:黃色球的個數少,摸到的次數就少,所以說,摸到黃球的可能性小。(板書)

師:請你想一想,盒子裏有10個粉色的球,1個黃色的球,摸到粉球的次數會怎樣,摸到粉球的可能性呢?

如果有20個粉球黃球還是1個,這時怎麼樣?

如果盒子了全是粉色的球,怎樣呢?

師:大膽的'想像如果盒子裏粉球黃球的個數同樣多,那摸到粉球、黃球的次數會怎樣?

師:你們猜的對嗎?我們來驗證驗證

請組長在盒子裏放上同樣多的粉色、黃色的球,可以是2粉2黃,也可以是1粉1黃。多餘的球怎麼辦?把摸球的結果記錄在表2(小組活動)

師:觀察每組摸球的次數,哪個組摸到球的次數比較相近,看着結果,你想說些什麼?一起算出全班摸球的次數,全班摸出粉球……次,黃球……次,你想說什麼?是不是像剛纔記錄的那樣相差的很多?

總結:當粉球、黃球個數同樣多時,我們摸到兩種顏色球的次數非常相近,可能性也是相近的。

三、聯繫生活,學以治用

1、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許多可能性的問題,有些事情是一定會發生的,有些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還有些事情是不能確定的。下面我們來做個小練習。

2、像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你能說說嗎?

3、這節課每名同學都能開動腦筋,學到了新知識,那誰最聰明,誰的反映最快呢?我想利用旗子做個小測試,誰願意參加這個測試?請你快速快速的拿出旗子。

小結:看來你們的反映的都很快,反映能力都很強。

四、總結全課

這節課,我們通過摸球遊戲研究了可能性的問題,其實生活中好多事物具有可能性,希望你們在學習上勤動腦勤思考在生活中發現更多的數學問題。

課後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創設了“聯繫、發展的遊戲情境”,使全體學生在好奇、有趣的情感體驗中有序、有效地完成了試驗探究、嘗試應用的學習任務。課後將成敗進行了反思:

1、我認爲實踐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到的知識往往會記憶深刻。因此,我在這節課中創設小螃蟹賽跑、神祕的盒子等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多種的活動形式,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摸球的實踐活動中來,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展開,問題也纔會自然地被學生髮現,解決。

2、課堂上時間分配比較合理,學生參與面廣,遊戲的廣度深度符合學生的特點,整堂課氣氛活躍,能夠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雖然是一節實踐活動課,數學的思維方法還是要滲透的。在計算全班共摸到兩種顏色的球各幾次時,滲透了怎樣計算更簡便。

在第一次師生共同摸球時,就滲透了一些摸球的方法:搖一搖,不能偷看。爲後面的小組實踐打下了基礎。

4、尊重相信每位學生,給他們充足的探索空間。

當然在活動過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

1、在傾聽學生髮言時,還不夠耐心,有時有搶話的現象。

2、板書可採用圖文結合,貼近學生的理解水平,更具體形象地做到表達的有效性、條理性。充分讓學生有意識地獲取和讀懂板書,形成合理的質疑。

3、課上有些問題的思考價值不高,如“我這有一個神祕的盒子,裏面裝着一些綵球,都有可能是什麼顏色的呢?”這樣的問題使學生沒有依據的猜測,在提問時應少叫幾個學生回答。有些問題沒有什麼思考的價值發,如:“拿出來的球怎麼辦?”

4、應該增強個別環節的實效性。第二次合作摸球,應該在第一次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內充分的思考,討論,甚至在摸球的次數上也可增加,從而使學生在合作探索中更深刻的體驗到當兩種球的數量同樣多時,摸到兩種球的可能性是相近的。這樣能使知識自然的有所昇華。

5、“偶然性”提出的時機不夠準確。可以在分析完全班總體情況之後,再回到個別有問題的組,提出“偶然性”的問題,這樣學生會更明白。

篇十一:可能性教學反思

《統計與可能性》這一課教學目標中要求能夠藉助實驗,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主要研究可能性相等的情況,本節課是用實驗來驗證可能性相等這種情況的,但實際上通過實驗基本上是不可能來驗證可能性相等的,比如:讓學生做的實驗:袋子裏三個白球,三個黃球,每次摸出一個球。

最後學生摸出的白球個數與黃球個數基本都是不相等的,而告訴學生說可能性相等,總覺得不妥,在摸之前讓學生猜的時候學生都說摸到白球和黃球的可能性相等,而實驗做下來反而學生髮現不相等,起了反作用。我想應把驗證相等與不等兩個實驗合在一起,讓學生對比比較發現:白球黃球摸到的次數相對於驗證不相等這個實驗的結果比較接近,間接說明相等。再讓學生拿出小正方體自己計劃看到1——6的數的情況,再根據計劃在6個面上標好數,投擲正方體,統計結果,與計劃比較。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事件的可能性。

整個教學過程我都是讓學生自己從操作過程中發現、總結,獲取事件發生的情況。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但由於教學學具準備不恰當,影響了教學效果,給學生產生了錯誤的 判斷,如果能爲每組準備一個紙盒,這樣就可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了。

從開始備課到正式上課爲止,自己對所預設的教案始終都沒有肯定,覺得教材裏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沒有挖掘出來,上完之後再進行反思,覺得這整個過程充滿了探究的樂趣,思考的樂趣,抉擇的樂趣,猜測與驗證的樂趣……因此,我想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應該充滿猜想、驗證、推理、探索、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他纔會有參與的興趣,也才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篇十二:可能性教學反思

在教學這部分教材的時候,從學生感興趣的遊戲入手,讓學生親歷擲硬幣,學生親自動手實踐,體驗觀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研究遊戲規則的公平性,用分數表示可能性,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活動中,爲了使每個學生都能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我採取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每個孩子都能感悟事情可能性發生的特點,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有着以下一些感受:

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在教學中,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中學生親自經歷對隨機現象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學生首先猜測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後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試驗,通過經歷統計小組、全班的拋硬幣正面向上的次數的過程,讓學生髮現當次數增多時,慢慢接XX均數,最後出示科學家的實驗結果,讓學生感受到當次數越來越多時,幾乎等同於二分之一,從而說明規則是公平的。

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整節課是由各種活動貫穿其中,有拋硬幣、扔骰子、設計轉盤、小小設計師等活動,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數學的生活性,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從而解決問題,交流自然有效,整節課在學生的積極參與、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使學生獲得了大量的數學信息和數學知識,讓數學學習成爲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創造意義的過程,使學生的玩中學、學中玩,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體現了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注重數學學習的情感化。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課堂上,教師要學會尊重並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營造了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質疑,樂於交流與合作,在學習活動中嚐到成功的喜悅,建立自信心。

上完這節課後,我的感覺就是如果僅僅讓學生活動,有時可能對知識的理解還有困難,因爲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在實際實踐的時候還有一定的誤差。可能性的大小是很難通過實驗來得出的。因爲做試驗的話,一定要建立在實驗次數足夠多的基礎上,而在課堂上要做大量的實驗那是不可能的,學習了其他教師的課堂後,我想如果把拋硬幣這個實驗留在課前讓學生完成,課堂上讓學生理解他們發生的可能性事相等的就可以了,最後通過例題來提升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學習目標。

篇十三:可能性教學反思

《可能性的大小》是北師大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P108—110的內容,通過對教材的深入瞭解分析,我們知道在二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感受了不確定現象,並能用 “可能 ”“不可能”“一定”這樣的詞語描述這些現象。本課時的學習主要是在二年級的的基礎上,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並能用“很可能”“不可能”“可能性大”“可能性小”“經常”“偶爾”等詞語進行描述,從而爲今後學習可能性以及用數值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礎。

整節課的設計,我貫徹了“猜測—試驗—分析試驗數據”這一主線,讓學生經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讓學生在活動交流中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本課時的具體教學流程如下:

一、 感受可能性的大小。(複習事件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二、 摸球遊戲——研究兩種結果可能性的大小

三、 聰明屋——研究三種結果可能性的大小

四、 實際應用、拓展

1、幸運大轉盤。(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

2、小小設計師(怎麼樣才能讓我們中獎的機會變大呢?)

3、 操練場——連一連。

(學生獨立思考,同桌交流,彙報結果,強調重點字詞的的理解)

4、 你說說,我說說(對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判斷、描述)

五、全課小結。

課後,參與評課的老師給我提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實在獲益良多。

首先肯定的評價讓我深有感觸。具體摘錄如下:

1、 體現了較充分的教學預設。在摸球遊戲(研究兩種結果可能性的大小) 結束後,通過觀察摸球情況統計表,反問剛纔猜選黃球的學生,現在讓你再選一次,摸到哪種顏色的球可能性大?(白球)師追問,你爲什麼要改變主意呢?通過質疑、推理、驗證,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使學生的理解更加透徹,認識更加深刻。

2、 體現了個人的教學機智。在“聰明屋——研究三種結果可能性大小的”環節

中,(盒子中裝了14個球,分別是8個白球,4個黃球和2個紅球,閉上眼

摸出1個球,可能出現哪些結果結果?請列舉出來。)

老師首先讓學生猜測,學生根據“數量多——可能性大,數量少——可能性

小”的規律猜測: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最少.

接着,小組開火車試驗摸球,結果出乎意料:小組共8人摸球,黃球4次,白球3次,紅球1次。教室裏馬上出現的了3——5秒鐘的停頓,包括上課的老師、同學,以及在場聽課的老師。這時老師及時反應:不對啊?同學們,怎麼跟我們剛剛猜測的結果不一樣呢?這時候,一學生反應:“繼續摸!”好及時的三個字,馬上激發了所有同學的思維活躍性,重新啓動了課堂。在老師和同學的互動下,得出只有摸球的次數越多,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就越大的結論。經過這一停頓,不但使學生產生了“思維衝突”,而且很好的拓寬了學生動思維廣度,讓學生對“可能性的大小與數量的多少之間的密切關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很慶幸這次課堂上出現的“插曲”,雖然有點“險”,但在老師與同學的默

契與機智中及時“化險爲夷”,這不僅鍛鍊了我個人的課堂調控能力,也爲我積累了難得的教學經驗。

3、 教師在創設情境時,使用了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生活照、校園實物等),

讓學生思考起來會感到非常親切、有趣,也易於理解和掌握,從中獲得積極

的情感體驗。

4、 “操練場——連一連”,讓每一個學生獨立判斷數據與文字表述之間的對應

關係後,動筆進行匹配連線的書面練習作業的;能夠強掉圈出重點的字詞。

5、 “幸運達轉盤”讓學生應用可能性的大小與數量的多少有關的知識,去理解、

分析商家促銷活動的營銷策略的;“小小設計師”讓學生按“顧客”的意願,運用可能性的知識設計抽獎轉盤。

另外的一些改進建議,讓我受益匪淺,包括下面幾點意見:

1、適當調整教學容量,把握課堂時間,不宜拖堂。

2、注意學生回答問題的習慣培養,引導學生“耐心聽別人發言”。

3、板書設計可以把縱向的結構改爲橫向結構,找準清晰與簡潔的平行點。 最後廖勝斌老師小結了這次水藤片青年教師展示課的情況,對於我們年輕教師的成長積累給予了肯定,也爲我們指出了今後的努力方向:年輕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必須把年段內的知識點了解透徹,站在學生的基礎上進行備課,抓好平時課堂的學習習慣培養,如坐姿,傾聽的習慣,回答問題的組織性等等,像“圈出重點字詞”的良好聽課筆記習慣,值得提倡。

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我深深的體會到找準新知識切入點的重要性,如何巧妙地、有的放矢地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含有數學問題的情境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前提。把問題設在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爲學生思維上的矛盾和衝突搭起了一個平臺,調動起學生運用自己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去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發展、形成的過程,去實現知識的建構,並從中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薰陶。

反思再三,《可能性的大小》一課對我來說是又一個新挑戰,也是一個新突破。我深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往後數學教學改革的道路上,我將繼續努力,爲教育事業做出新的成績。

篇十四:可能性教學反思

1擲骰子練習。師生共同交流骰子的特點:正方體,每個面上分別寫着1、2、3、4、5、6各一個數。

師:用色子做教具,請根據今天的學習內容,提出有關的可能性的問題。

生:擲色子一次擲出“5”的可能性是多少?

師:這個問題誰會解答?

生:擲色子一次擲出“5”的可能性是 。

生:擲色子一次擲出“2”的可能性是多少?

師:這個問題誰會解答?

生:擲色子一次擲出“2”的可能性是 。

師:擲一次擲出每一個數字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擲一次擲出每一個數字的可能性是 。

師:如果投600次色子,估計投出“6”的次數是多少?

反思:

喜歡遊戲是孩子的天性,色子是學生熟悉的玩具之一,用它作爲鍛鍊學生自覺估計可能性的意識的活動,讓學生在立體圖形中感受等可能性的問題。同時,讓學生根據新學的知識,提出有關的問題,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又加深了他們對新知識的掌握與理解,教師的追問是本節課知識的拓展,開拓了學生的思路,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篇十五:可能性教學反思

不確定性這一教學內容在目前的國小數學教學中是一個全新的內容,本堂課主要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不確定現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詞語來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並能和同伴交換想法。可能性問題在生活中比較常見,但是比較抽象,國小生在學習這方面的內容時,存在一定困難,學生初次接觸感到比較陌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這些內容時,主要是以直觀的內容爲主。因此,在教學中,張老師爲學生創設了具有啓發性的教學情境,大膽放手,使學生在大量觀察、猜測、實踐、探索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突破教學的難點,幫助學生建立不確定現象這一新的觀念。是一堂依據新課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課。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用活動貫穿始終,讓學生經歷可能性, 建立不確定現象這一新的觀念。 活動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本課中,張老師準確把握了教學的重難點,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兒童的年齡、心理特徵以及生活經驗等因素,創設了讓學生摸珠子、擊鼓傳花等活動。讓學生在經歷一系列有意義的數學活動中,逐步豐富起對可能性的體驗。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合作學習與自主探究這些新的教學理念。

2、根據實際,有效整合教材。 教材只是爲我們教學提供的一個參考,我們只能是憑藉教材去教,而不是死死地去教教材,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根據學生實際、學校實際等,合理地有效地組合教材。例如,張老師在教學時,就刪除了教材中的一幅很佔篇幅的活動圖,猜什麼色的球的遊戲替代;自己根據實際自設一個動手操作性很強的例題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興趣,同時也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

3、緊密聯繫生活,突出學以致用。 讓學生到生活當中尋找例子,讓學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與價值。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篇十六:可能性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1、五年級的“可能性”第一課時,屬於國小數學課程標準中《統計與可能性》中的範疇。本課主要教學內容是讓學生認識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以及遊戲規則的公性,會求簡單事件發生的概率。2、“可能性”是建立在三年級“可能性”初步知識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通過學習來體驗事件的等可能性,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從定性向定量過度。學情分析:同學們經常在玩遊戲,卻從不考慮輸贏的可能性,通過本節學習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同時也爲以後概率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教學目標:1、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以及遊戲規則的公平性,會求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2、能按照指定的要求設計簡單的遊戲方案。3、通過多種活動,感受可能性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學重點和難點: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遊戲規則的公平性,會用分數幾分之一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根據制定的要求設計遊戲方案,並能對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預測。教、學具準備:硬幣、實驗記錄表等。

1、指導看圖並提問:看過足球比賽嗎?怎樣決定誰先開球是公平的?

2、那麼正面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

想不想自己尋找答案呢?指導學生做驗證可能性的實驗。

3/提問:99頁做一做的設計的轉盤公平嗎?然後請學生設計的一個公平的轉盤。

4、看過,他們在用拋擲硬幣出現地正反面來決定是公平的。

2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拋硬幣實驗,並做好記錄分別計算出正反面朝上的概率。

驗證結論。學生獨立思考並回答,交流設計方案。

1、通過生活中的事件來引出課題-“可能性”

2、通過老師的設“問”,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動動手操作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3、通過學生不同的設計方案的展示分析,加強對學生的推理能力培養。

教學反思:通過這節課,利用生活實例使學生的知識變的生動起來,讓學生參與其中。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反思:1、通過備課,對教材的有一定的理解與掌握。使自己對教學活動做到了心中有數。2、課堂中用實驗(學生拋擲硬幣各50次實驗數據的結果)來驗證可能性地結論。3、在課前雖然我對教學的各個環節作了的準備,但面對學生的時候,自己的處理依然有些不足。有的組的回答是正面次數多與反面,當時我也只強調各佔一半。卻沒說他們發現的也是對的。4、在以後的課堂中,我會更加關注課堂的細節,儘量關注到不同的結論。不斷學習與總結,來提升自己的水平。

篇十七:可能性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教學時,總體感覺很順暢,學生思維活躍

1、本課從實際生活情景引入,讓學生產生疑問,從而引出百分數。

本課開始,設計了一個網上競答:李斯同學答25題,對22題;張良同學答20題,對18題;劉清同學答50題,對46題,你覺得那位同學可以參加下一輪的比賽呢?學生開始了積極思考,說出了以下幾種結果:“劉清,因爲他答對的最多。”“張良,他答錯的最少”“我比較正確率”。在學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學的回答之後,我再和大家一起討論第三位同學彙報的結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較正確率,轉化爲分母爲100的分數的比較,在將這些分數改寫成百分數的形式,學生在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瞭解了百分數的含義。

2、通過課前收集百分數信息,課上彙報,主動去理解百分數的含義。

百分數的含義只有一句話,如果老師教給學生只要幾分鐘,但真正理解它還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給他們不如讓他們自己來理解領悟。學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70%”,“橙汁含量〉10%”等等,讓他們說出含義之後再問學生,到底什麼叫百分數?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自己總結,印象深刻,理解透徹。

篇十八:可能性教學反思

我上了一節“扇形統計圖”,課後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舉

1、激發學生思維,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

通過提問發散性問題來激活學生思維。如:“從這幅圖中你能想到什麼”學生回答五花八門,多是膚淺的問題,但參與面很廣。接着第二次提問:“從這幅圖中你還能想到什麼”學生的回答轉向一些具體問題。如:“我們一般用圓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促成情感目標的落實

如提問:“作爲發展中國家的公民你應該怎樣去做。”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

敗筆之處

1、有些題目講的太快部分學生沒有跟上,特別是第七張幻燈片中計算扇形B表示的人數和C表示公頃數時講的不透徹。

2、沒有掌握好時間,整節課前鬆後緊,以至於有點拖堂。

篇十九:可能性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一課,在對教材進行仔細地分析後,設計瞭如下的教學思路:通過複習四邊形,開門見山,爲學習新知識作準備。

一、用發展的眼光來教學,關注知識形成的過程。出示平行四邊形後,先讓學生猜想平行四邊形會有哪些特徵?有的學生說“平行四邊形的對邊平行、對邊相等”;有的說“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猜想後,進行小組合作研究,進一步瞭解和證明剛纔的猜想是否正確。讓學生在探究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用手中的尺子和量角器分別證明:平行四邊形的對邊平行且相等、對角相等。在證明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時,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他們不僅想到量角器,還想到先上下對摺再左右對摺,將兩個對角重合在一起的方法;還有的學生想到將其中的一個銳角撕下來和另一個銳角重合,把一個鈍角撕下來和另一個鈍角重合,這樣也可以證明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這樣探究的過程,遠比讓學生直接記憶背誦接受而來的知識要更加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只有在體驗中讓學生自身感悟的知識才理解深刻、印象久遠。

二、創造性地挖掘教材裏的素材,發揮學生的潛能。當學生理解並抽象概括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徵後。我和學生利用平行四邊形的框架,通過玩平行四邊形框架,讓學生認識到平行四邊形易變的特性,並瞭解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的應用。看學生玩得非常帶勁,我就追問他們:“在平行四邊形的變形中,什麼沒有變什麼變了?”學生不僅在玩,開始靜靜思考。經過他們來回的拉動變形,最後發現“四條邊的長短沒有變,而裏面的面積變了”這時有個聰明的男生說:“我發現,平行四邊形越往兩邊拉,它變得越來越矮,面積就越來越小”我接着說:“對,在底邊不變的情況下,平行四邊形越來越矮,就是它的高越來越短,所以面積就越來越小。”那麼,什麼是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有幾種高,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平行四邊形的高。這裏讓學生的認識和理解趨於深化,初步感知到平行四邊形在變形中周長沒變,面積卻發生了變化。使學生思維的覆蓋面加深,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提高智能素質。

篇二十:可能性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在學生學完分數的基本性質、同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認爲學生要掌握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通分的方法並不難。學生完全有能力通過自學、合作交流等活動完成這節課的學習。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沒有追求表面上的花哨、熱鬧,而是以學生的思維訓練貫穿整堂課,讓學生在不斷的猜測、驗證、交流、總結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中學習知識、提高學習能力。例如:在比較2/5和1/4大小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1、讓學生觀察一下,它們有什麼特點?

2、你們知道它們的大小嗎?你準備怎麼比?你們有幾種不同的方法。各小組確定一種方法,開展討論研究,等一下分組彙報。

3、分組討論學習。

4、請大家上臺演示交流各自的方法。

我讓學生大膽猜測哪個分數比較大,繼而用自己的方法驗證,結果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們居然找到了多種方法比較這兩個分數。(化小數的方法進行比較、化成同分母分數再進行比較、化成同分子分數再進行比較畫兩個相同的圓,分別用陰影表示着兩個分數,再觀察比較大小)。

接着我對學生採用的各種有效策略給予肯定,充分展現學生的思維軌跡,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又如:在引導學生理解通分的概念時,我不急於向學生講解,讓學生在自學、交流中自己去發現通分的兩個基本條件,理解通分的意義。還比如:在總結通分的一般方法時,我讓學生嘗試通分後,再回憶通分時先想什麼,在做什麼?學生有了親身體驗,只需略加整理,就輕鬆地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了。整堂課中,學生一直處於輕鬆而又緊張的思維活動中,我沒有指令性的要求,沒有權威性的評價,我認爲,這樣的課,纔是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也有一些比較遺憾的地方,我總體感覺講課效果不好,我備課不夠充分,教學環節不是很嚴密。孩子們不能迅速找到兩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這和前面最小公倍數的知識掌握不牢固有關。在小組合作上不到位,沒有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討論,沒有發揮小組長的作用,今後要提前培訓小組長,讓她們充分預習,在小組交流時給組員指導,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後我要不斷學習,敬請領導老師們指導我的教學,我會不斷探索,以期打造更加高效的數學課堂。

篇二十一:可能性教學反思

本單元以富饒的大海爲主要情境,聯繫實際生活,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瞭解,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使學生熟練掌握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口算;學習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進位和不進位乘法的豎式計算,理解算理並能運用簡便寫法熟練計算。學習連乘和代小括號乘法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正確進行運算。加強學生的估算意識,通過操作學具加深對算式算理的理解,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能對問題做出正確分析,對同一類題目做出總結和概括,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操作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口頭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學習感受大海的富饒,熱愛大海,增強保護大海的意識本節課我從解決問題入手,引入計算。重點研究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我組織學生利用學具進行操作,在操作中明白口算的道理,並找到自己喜歡的口算方法。應該說這節課的內容是很容易的,學生學起來得心應手,而且積極性非常高。因此我在教學中讓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生動活潑地發展,使羣體性主體參與率高,創新思維活躍,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成功樂趣,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整個過程注重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的培養。同時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課堂上我注重張揚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習慣解決問題。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優化自己的思維方式,實現問題解決與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的同步發展。在課堂氣氛方面,我感覺我們現在很多數學課,教師在課堂上創設的情境不可謂不豐富,氣氛不可謂不活躍,媒體不可謂不多樣,應該說該用的都用上了,該做得都做了,唯獨教師在教學整個過程中眼中沒有學生,思路以教案爲中心,教學內容以教材爲核心,方法以自我爲中心。其結果,不論什麼學生,他都從一個自認爲的知識起點來展開教學。所上的這節課沒有給學生帶更多的驚喜與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往往是外熱而內冷。我想今後的教學要注意課堂教學應根植於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

篇二十二:可能性教學反思

《摸球遊戲》這節課是國小數學(青島版)五年級下冊,這節課的內容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同時,也讓學生通過“猜測——試驗——分析試驗數據”這一過程,經歷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並且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與交流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創設四個大環節進行教學。

一、關注學生,要看到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

上課伊始,我用平時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抽獎遊戲導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着就是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出示各種可能性的事件來讓學生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雖然學生在以前沒有學習過《可能性》的知識,但在做判斷的時候準確率高達100%,這也是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關,所以在教授新課時還應多瞭解學生,從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這樣纔是事半功倍。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小組合作的實效性

讓全班學生分成兩組進行小組合作摸球遊戲,經歷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體會可能性是有大有小。

通過分組摸球試驗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在小組共同努力下,總結出試驗結果,這樣的合作學習,爲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活潑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學,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從可能性的存在,可能性的大小,到判定可能性的運用,讓學生的生成落實在開放的真實有效的學習活動中,並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三、創設有效的,貼近生活實際的學習情境,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根據國小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及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於是我設計了一個商場購物轉獎的生活情景。並設疑:獲一等獎的人數多嗎?獲哪種獎項的機會比較大?你想設計一個這樣的轉盤嗎?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數學,並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很高。

從整堂課來看,我能爲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對課堂的調控與把握還是做比較到位。同時,我又注意爲學生創設一個有趣、熟悉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能更好地進行數學學習並能樂於、主動地去探究與學習。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在課堂中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讓小組合作,讓多媒體教學手段真正的用到實處,讓課堂樸實而不沉悶,活潑而不浮華,這是我努力的方向。最後通過本科組其他老師的點評,讓我明白老師的輔助作用及提問題的技巧性是很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課堂的有效教學。

篇二十三:可能性教學反思

我有一節數學課是排在體育課後面的,經常到了上課時間,學生還是氣喘吁吁、汗流浹背的,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後來,我每到這節課,就給學生講一個數學小故事。結果,學生不但沒有因爲體育訓練而影響學習,反而體育課一結束就回教室安靜地等着我來講故事。有一次,我給他們講了小高斯發現數學定律的故事:

有一次上課,老師說:“你們今天算從1加2加3一直加到100的和。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老師說完就看起小說來。小朋友們開始計算:“1加2等於3,3加3等於6……數越來越大,很不好算。但是不久,高斯便報告老師自己做好了。老師以爲高斯搗亂,可是看一看高斯寫的數:5050,不覺驚奇起來。這個8歲的小高斯怎麼這樣快就得到了這個數值呢?高斯解釋他發現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古時希臘人和中國人用來計算級數1+2+3+……+n的方法。高斯的發現使老師覺得羞愧,他以後便認真教起書來,而且,在他的鼓勵下,高斯成爲一個偉大的數學家。學生聽完故事後,顯得很激動,有位學生在日記中表示,要向高斯學習,開動腦筋,刻苦鑽研,創造發明。

設懸念:事實上,教材中很多應用題都屬於數學故事題,但缺乏矛盾也缺乏懸念。下面是我改寫的一道數學故事題,大家可作一番比較。

一隻蝸牛不小心掉進了一口枯井裏,一隻癩蛤蟆爬過來安慰道:“這井壁太高了,隨遇而安吧。我在這裏生活了多年,慢慢也就習慣了。”蝸牛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決不能像癩蛤蟆那樣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裏!”於是問癩蛤蟆道:“癩大叔,請問這口井有多深?”“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紀,又揹負着這麼重的殼,怎麼爬上去呢?”蝸牛沉默不語,它要用實際行動來回答,它順着井壁往上爬。到傍晚終於爬了5米,蝸牛特別高興,心想:“照這樣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然而,它太累了,便決定睡上一覺。早上,蝸牛驚奇地發現自己睡着後從井壁上滑下了4米。蝸牛嘆了一口氣,咬緊牙又開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蝸牛又滑下4米。爬呀爬,最後堅強的蝸牛終於爬上了井臺。小朋友你算出來了嗎,蝸牛爬上井臺用了幾天時間?

篇二十四:可能性教學反思

四則運算這個單元我用了7課時教學,目前已經基本完成教學內容。因爲有一部分學生底子薄,學習接受能力不強的特點,書本上的習題基本上要集體反饋一次,所以四則運算的變式充分展開。如根據分佈算式列綜合算式練習未能落實到點,三步及以上四則運算的讀法及文字題來不及展開,注重運算順序而口算和筆算訓練得不到強化。

曾經在第4冊第一單元解決問題認識了小括號,也出現一個遞等式。當 時 老師們就議論要不要教學脫式計算。由於教材後面沒有再涉及,所以並沒有正式規範學生的書寫格式,而且綜合算式也沒要求用脫式計算。然而本冊教材對遞等式計算書寫格式依然沒有正式提出教學,但是規範書寫格式是教師必須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例1的數量關係比較簡單,列式計算都很簡單,幾乎全部的學生都能完成。所以重點指導學生用遞等式計算。學生對綜合算式不陌生,但是對脫式計算卻很陌生。要求劃出第一步先算什麼,再用遞等式計算(注意等號的書寫位置)例2的問題大部分學生也能獨立解決(2種算法都會出現,第7冊就接觸過)。教材把四則運算順序的教學編排在富有現實意義的情境中,溝通枯燥的四則運算順序和生動的解決問題,賦予四則運算以生命。

列綜合算式時學生往往會按自己的計算順序改變書寫順序如:7×8=56208+56 =264 改寫 7*8+256雖然意義相同,但是用了加法交換率。是否要求按順序依次書寫成 256+7*8?

第四課時 例4在理解題意後,學生求兩商的差的第一種解決方案很容易出現,複習例3,第2種先求差再求商,就有部分學生理解有難度。所以本課的第一重點就是讓學生體會括號內算式的意義及使用小括號解決問題是問題更加簡便的作用,瞭解小括號的性能。有小括號例5的讀法依然要讓學生在認識意義的基礎上去讀。

第五課時 例4和例5排在一起內容比較緊湊,練習不夠,而小括號的出現使四則運算的難度增加了一星。所以認爲必須及時鞏固。

第六課時課時內容比較簡單:有關0的運算 通過整理分類,概括出有關0的運算特點,着重理解0不能作除數。通過搶答有0的混合得數,體會0的特殊性和趣味性。

課堂教學習慣小結先“乘除”後“加減”就有學生固定思維一定先乘後除,先加後減,反而把同級運算順序給丟了。

篇二十五:可能性教學反思

三下《位置與方向》這個單元是在學生認識了上、下、前、後、左、右這幾個基本空間方位後,再來學習東、南、西、北等八個方位的。在這個單元,學生要知道生活中的方向和地圖上的方向,還要會看路線圖,根據方向來指路。對空間觀念差的孩子來說,這個單元的學習簡直是在雲裏霧裏走,分不清方向。

爲了幫助孩子們認識這麼多方位,會辨認方向並指路,我採取了以下措施:

1.在生活常識的基礎上認識方向

學生對太陽東昇西落、北極星、指南針、夏天南風、冬天北風等現象都有一定的認識,上課時把他們的已知經驗引發出來進行復習,自然聯繫到四個方向的認識上。然後通過變換位置指認方向,學生明白了位置的改變使我們面對的方向不一樣,畫下的方位圖也不一樣,爲了方便看圖,統一了“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畫圖方法。

2.利用各種途徑來記憶方向

學生即使知道了方向,但指認起來依然困難重重,極易混淆東西、南北,更不用說八個方位一起記了。我首先讓學生在每一幅圖中標明方向再來辨認,減低難度。然後以自己的身體爲中心,用固定的手勢來表示固定的方向,如指右上爲東北,右下爲東南等。再通過遊戲練習來鞏固記憶,在練習中不斷地指認多次鞏固。

爲了和抽象的題目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我又想出了箭頭記憶法幫助學生來記方向,把手勢化爲紙上的箭頭,來記憶八個方向。在做題時可以直接用箭頭來幫忙,從哪兒到哪兒,畫箭頭,然後認箭頭方向就比較容易了。

3.同桌合作,多說多練多運用

學生總以爲自己方向都認識,覺得這個單元根本不用老師教,自己完全可以解決,所以上課時注意力不太集中,老喜歡做後面的題目。爲了讓學生能夠利用好上課的時間,我在一個內容的學習後都會讓他們及時鞏固,特別注意讓他們互相說說,考考,指指。有時在學習之前就讓他們自己先表現下自己會的。這樣做,使他們上課時更投入,而且互相之間互相考察,也可以讓會的教不會的。常常用遊戲的形式,也讓他們願意主動聽清規則和要求。

篇二十六:可能性教學反思

“輕重”是北師大版數學實驗教材一年級第二單元的第三節課,我在設計此課時,考慮要達到以下目的: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學生掌握“輕重”的比較方法,爲了實現以上目標,我對數學內容進行了整合,教學後,我有如下的體會。

1、多媒體教學,發揮最佳效果

傳統的教學以靜態形象爲主,學生在學習中會感到單調、枯燥。多媒體集音、像、動畫於一體,生動形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學習興趣,這是其他教學手段不可比擬的。在教學中,我設計的活動畫面配上悅耳的音樂,牢牢地吸住學生的注意力,把比較過程形象地展現出來,教會了學生觀察比較。

2、難易結合,突出重點

在教學中,對學生能直接比較的,我放手讓他們自己動手比較,而將大量的時間放在練習不能直接比較的事物上,對於不能直接比較的,我只是引導學生尋找合理的方法,並不直接比較,而且都是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尋找方法。

3、精心設計,練習形成多樣

課程標準指出:“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精心設計練習,強化訓練,及時反饋,及時矯正,及時補救,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以,我把練習分成三種形式:獨立完成的練習、遊戲、討論合作練習。通過三中練習形式,練習不同層次的題,難易結合,練習形式生動有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同時,一些比較困難的題目,通過學生討論合作,也順利完成,達到教學目的。

4、獎勵激勵,提高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課堂效率,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重視,執教中,我採用獎勵激勵法,設計了絮叨激勵性的語言:正確!對!很好!真聰明!最肯動腦筋!等。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慾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情感,競爭的心理。爲了獲得獎勵,學生積極動腦,踊躍發言,課堂氣憤異常活躍,掀起了陣陣高潮。

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只有這樣理解才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因此,這堂課我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發掘學生的聰明才智,提高學生的教學素質,這是充分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此外,我認爲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的意識不夠強。學生分小組活動時,有的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夠,缺乏與他人合作的意識。

篇二十七:可能性教學反思

我認爲數學課的導入最好是走近國小生的生活,從他們身邊的一些事例出發,或者設置一些題型、或引用一些數字、或改編一些有趣的數學故事,然後進行教學,學生易於接受、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能使整個課堂教學效果特別好。我有幸聽了一位數學老師的兩節數學課,這位數學教師對數學課的導入對學生很受啓發。先談談陳老師的一節課的導入,陳老師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爲《小數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課本上設計的導入是通過複習以前學過的一般小數的加減法進而直接開始探討新授內容,陳老師卻是從課本出發,但又不僅僅侷限於課本,她從去年我校測量過的學生的體質健康數據出發,通過設疑解決誰比誰高、誰比誰重的生活化問題來引導學生探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整節課學生自始至終情緒高漲,解決問題有針對性,解決了問題又有成就感,教學效果相當好,同時也使整個課堂非常活躍,教學效果也很好。

我們的數學源於生活用於豐富多彩的生活,或許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數學導入方法,有善於設疑者、有喜于歸納者、有慣於直奔主題者??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學數學最終還要回歸到生活中去,用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越接近我們的實際生活,學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當然我們的教學效果就越好,學生也能夠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樂趣。

我有幸聽課了的一節二年級的數學課,這節課的教學內容爲《混合運算》,課本上的設計是通過男女學生的過河乘船來導入進行教學的。事實上我們有好多二年級的學生根本沒有乘船的經歷,並且不懂“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的含義,因此如果老師直接引用課本上的例題進行教學,或許好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不會很高,想當然效果不會太好。幸好我們鹿老師在備課時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她把學生的“過河乘船”改成“咱班學生坐汽車參觀動物園”,這樣一來,有好多學生因爲有親身體驗,所以學習興趣極高,課堂氣氛寬鬆,不知不覺一節課下了,教學任務圓滿完成了,學生學習熱情也很高。

解決實際問題不再是教師主宰、學生跟着教師走,而應是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語,把自己視爲學生中的一員,這樣,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隨時調整問題解決的教學過程,設計和組織後續的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數學問題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國小生問題解決的質量,使其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得到充分發揮。

篇二十八:可能性教學反思

一、 溫故知新

本節課是除數是整數的除法的發展,因此,嚴老師以複習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導入,填寫算式“()÷()=6”,在學生自己寫出的諸多算式中引出商不變規律。而商不變規律正是聯繫舊知與新知的橋樑,也是新知的最佳生長點。嚴老師複習了商不變的規律後,取出學生說的一個新算式“4.2÷0.7”(除數是小數的算式),反問“爲什麼覺得商也是6?”以此進入新課學習。

二、 抓住本質,化解難點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算理就是運用商不變規律。嚴老師抓住這一本質,展開新知教學。首先出示0.12÷0.3=()÷3讓學生填空,由於受以往整數除法的定勢思維影響,學生常會誤認爲填12。這時候嚴老師沒有輕易答覆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考證。運用商不變規律,學生很快發現被除數和除數擴大的倍數不同,不符合規律,等式也就不成立,推翻了原先的想法。接着出示幾道算式,每坐一道算式都讓學生說清楚“除數…變成了…,擴大了()倍,要使商不變被除數也要擴大()倍,是()”,呈現學生的思維過程,有助於學生深化對商不變規律的理解,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算理。在這過程中,老師還讓學生同桌之間說一說,讓每個學生都有鍛鍊的機會,理解其中算理。把原本是小數的除數運用商不變規律轉化成整數後,按照除數是整數的除法算出商,抓住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本質,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使學生學得更輕鬆。而且,嚴老師還通過3個算式的對比,讓學生明白把除數化成位數小的整數算起來比較簡便,優化了算法。

三、 細緻講解,突出算法

豎式計算的教學嚴老師講解的很細緻、到位。計算步驟,怎樣劃小數點,小數點移動幾位。這是學生很容易搞錯的。因此,接着嚴老師又出示3到練習,讓學生劃移小數點。學生在展示、反饋中,針對有錯地方,老師把問題拋給大家,讓學生自己來發現、解決問題。3到練習題由易到難,都是典型性題目。在練習中,讓學生規範格式,再次強化計算法則,讓學生注意別移錯被除數的小數點。後面的練習還讓學生先估算再計算。這也是針對學生對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很容易弄錯商的小數點設計的題目。先估算商比1大還小,有個近似數,再列式計算,有助於學生在計算時避免弄錯小數點的位置,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也增強學生的估算意識,來檢驗計算結果。

篇二十九:可能性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與意圖】 ? 一、複習可能性 ? 通過“在4個口袋中會摸到紅球嗎”的提問,引出之前表示可能性的三個關鍵詞:“一定”、“可能”、“不可能”,爲本課教學奠定基礎。 ? 二、幾分之一 ? 首先,通過“在2號與3號袋中更想在哪兒摸”的提問,讓學生自主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再通過“ ”及“ ”的類推,讓學生初步認識到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感受“分母”與什麼有關。 ? 三、幾分之幾 ? 首先,通過摸牌,從“ ”到“ ”、“ ”,讓學生體驗到“分子”與什麼有關,再通過換牌、加牌的變化,突出要點,初步總 結出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分子、分母分別是如何確定的。 ? 四、練習應用 ? 1、通過兩個有針對性習題的訓練,進一步鞏固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 2、教學兩種特例,完善“一定”、“不可能”的表示方法,一定發生可能性是1,不可能發生可能性是0。 ? 五、反例凸顯 ? 通過“一次任意摸2張”類題的教學,進一步清晰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糾正“簡單看張數”的錯誤認識。 ? 六、生活應用 ? 判斷遊戲規則的公平性,因爲用具體的數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了,所以相對於以前的判斷更精確、更科學。 ? 七、綜合拓展 ? 通過對“劉星耍賴了嗎”問題的探討、辨析,進一步強化表示方法,並把討論引向深入,把課堂拓展到課外。 ? 【亮點分析】 ? 一、精心點播,自然生成。 ? 通過巧妙的提問設疑,先判斷4個口袋中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其中兩個口袋是可能的,再設問更想去哪摸,引導用數來表示,使學生基本明白分母是如何確定的。 ? 二、適當變化、突出要點 ? 通過換牌、加牌,讓學生認清分子、分母分別與什麼有關,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模後對概念中的要點適當變化加深理解的要求。 ? 三、練習注重思維價值 ? 奇數、偶數、素數、合數新舊聯繫,既鞏固舊知,又夯實了新知;運用今天所學知識來判斷遊戲規則公平性,能更精確、更科學。 ? 四、有意義的創造性的改編教材。 ? 本課教學內容,依據教材教學目標,難度不高,更主要的是學生很容易把“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等同於“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類的問題。爲防止、糾正學生可能的這一偏差,本課教學設計,重組、改編了教材,增加了“一次任意摸2張”類的題型,既增加了本課的深度,更通過這一“反例”糾正學生“簡單看張數”的偏差。 ? 【不足之處】 ? 1、學生學習方式單一,學生缺乏獨立練習的時間與機會;( 勵志天下 ) ? 2、“反例”教學位置是否合適,若提前至第三環節“幾分之幾”後,能立刻糾正學生的偏差,但學生還沒進行基礎性的練習鞏固,就教學這一內容是否嫌難,是否有“頭重腳輕”之嫌。

篇三十:可能性教學反思

1.運用已有經驗,理解抽象概念

國小生的思維特點是一形象思維爲主,抽象思維能力還相對較弱,他們的年齡、經驗決定他們獲得絕大部分數學知識是在對生活中具體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基礎上逐步抽象出來,從而形成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進行數學抽象,在抽象過程中理解知識。周長這個概念是個抽象的概念,學生第一次接觸。如果教師直截了當地讓學生解釋這個概念,他們會感到無從談起也很難表述清楚。但是國小生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很多物體,他們對物體的周長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結合這些特點,我設計了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生活經驗,通過學生指一指,說一說理解周長概念的過程,。事實證明:教學中有效運用直觀性原則,尋找直觀操作與抽象思維之間的連接點並通過遷移原則,有效疏導學生思維障礙,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組織小組合作,自主探索新知

新的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現代教育學也認爲:數學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從而形成積極的情感與態度。因此在教學長,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時,我就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間。教學中學生通過測量、計算,找到不同的計算方法。此時,學習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學生手裏,每個學生,每個小組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的方式,主動地,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索,去發現。再通過小組討論,學生自主推薦,展開辯論等多種形式,找到最好的計算方法,從而歸納出長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通過本節課的實踐,我發現學生的思路是活躍的,有時可以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放手讓他們去研究去探索,可以拓展他們的思維能力,還可以培養他們研究數學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3.精心設計練習,激發探索興趣

練習設計的開放性能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索興趣,讓練習內容開放,具有選擇性;讓練習時空開放,具有廣闊性。讓課堂真正活起來,讓學生的思維真正動起來,激發起學生探索興趣。在練習時,我只設計了幾道題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自主的選擇研究的課題,既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有利於分層教學。

篇三十一:《可能性》教學反思

可能性的內容是在三年級上冊教學基礎上是深化,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不但能用恰當的詞語來表述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還要學會用量化的方式,用分數描述事件發生的概率。

成功之處:

1、創設情境,初步體驗隨機事件的可能性。

課標在第二學段中指出:“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例感受簡單的隨機現象,能列出簡單的隨機現象中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在追問中,通過創設學生比較熟悉的足球比賽決定由誰開球的視頻,由一句“你認爲拋硬幣決定由誰開球公平嗎?”引出教學內容。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理解隨機拋擲一枚硬幣時“出現正面和出現反面的可能性是相同的”,從而說明在比賽前用拋硬幣的方法來決定由誰開球對比賽雙方都是公平的,初步讓學生感知遊戲規則公平性的含義,體驗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在不斷追問中引發矛盾衝突,在試驗中體會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課標指出:“通過試驗、遊戲等活動,感受隨機現象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對一些簡單的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在追問中,通過每組每人拋兩次硬幣的試驗,出現了三種意想不到的結果,引發矛盾衝突,使學生開始追根溯源,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出現不同的結果呢?對問題開始進行理性地思考。然後通過數據的繼續累加,使學生由原來的出現正面和出現反面的試驗結果與1/2相差較大,逐漸開始認同出現正面和出現反面的可能性接近了1/2這一試驗結果。學生開始由“半信半疑”轉爲“逐漸接受”。學生再一次經歷了數據的累加,以及歷史上著名的試驗,已經由“出現正面和出現反面的可能性接近了1/2”轉化爲“出現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越來越接近了1/2”,這一變化不是教師生拉硬拽,強行讓學生認同所要的結果,而是在一次次的追問中,一次次的數據累加中,積累學生對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認同。通過學生的比較和想象,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到在數據的不斷變化中,學生真正明白“相等,原來就存在於不斷逼近一半的過程之中”,實現了由上萬次的“試驗頻率”向“一次”試驗概率的迴歸,同時也滲透了極限的數學思想。

不足之處: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出現與1/2相差很大,與1/2接近,與1/2相等三種不同的結果呢?學生在回答中出現了這樣幾種情況:有可能拋硬幣時用力不均勻;有可能是硬幣正反面的質量不同;有可能拋硬幣的手感不同,但是沒有談起有可能拋硬幣的次數太少的原因。

改進之處:

在教學中,要多傾聽學生的想法,要適當地給予學生思考的一些時間和空間,如果在課前告知學生每人拋10次硬幣和每人拋兩次對比,學生也許就能想到是由於拋硬幣的次數不同導致出現的結果不同。

篇三十二:《可能性》教學反思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是追求有效的課堂,課堂中有效的數學活動才能促使學生在過程中對數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便於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怎樣做才能讓我們的數學活動更有效更有價值呢?在執教五年級上冊的《可能性》一課時,在組織有效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下面我就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有效教學活動的組織等方面進行反思。

一、有效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開篇不僅很快就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本課一開始,我就結合學生喜歡做遊戲的特點,創設了到遊樂園玩一玩的情境,很自然地吸引學生參與到新知的探究中來。並利用幫助兩個小朋友解決誰先盪鞦韆的矛盾,這一生活中常見問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對可能性的學習有了新的期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實踐證明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

二、準確把握教材,理解編寫意圖,緊緊抓住活動的目標,瞭解學生的需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有效設計教學活動。

本單元內容是對三年級上冊《可能性》這部分知識的深化,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不但能用恰當的詞語(如一定不可能 可能經常偶爾等)來表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還要學會通過量化的方式,用分數描述事件發生的概率。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安排簡單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與遊戲規則的公平性是緊密相聯的,因爲一個公平的遊戲規則本質上就是參與遊戲的各方獲勝的機會均等,用數學語言描述即是他們獲勝的可能性相等。

因此,我力求圍繞等可能性這個知識的主軸,以學生熟悉的拋硬幣的遊戲活動展開教學內容,學生通過猜想、實驗、驗證,學會了用分數來表示可能性,明白了爲什麼可以用1/2表示硬幣正反面出現的可能性。通過遊戲直觀感受到遊戲規則的公平性,並逐步豐富對等可能性的體驗,學會用概率的思維去觀察和分析社會生活中的事物。並通過探究遊戲的公平性,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公平、公正意識,促進學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篇三十三:《可能性》教學反思

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爲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這節課我安排了這樣幾個層次的活動,第一個活動是摸球,先讓學生預測摸出的球一定是黃色嗎?並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來描述摸出的結果,然後讓學生親自摸一摸,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並注重對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觀感受。第二個活動是說一說,出示袋子裏已裝好的球,讓學生說一說袋子裏任意摸出一個球會是什麼樣的情況,使學生進一步感知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第三個活動是拋硬幣,讓學生猜一猜朝上的一面是正面還是反面,切實感受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第四個活動是根據要求往口袋裏放球,老師先讓學生試着判斷要想達到預期結果,每次口袋裏應該放什麼顏色的球。再讓學生實踐操作體驗各自的想法。

通過這樣的四次活動,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因而產生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認識。注重思維拓展,體驗成功。在練習設計中,通過課件中準備的身邊的一些現象,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促進知識的遷移運用,使學生在做一做中進一步體驗生活中的確定和不確定事件。培養了學生傾聽意見,汲取經驗和相互交流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更增添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篇三十四:《可能性》教學反思

1、結合生活情境,感受數學的“真”

從課堂的導入到活動三的教學素材,一切均來源學生的活動經驗,真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與生活是如此的貼近自然。

2、重設抽籤活動,體驗數學的“魅”

通過讓學生重新設計抽籤活動的公平,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上而進行的(即四年級的遊戲公開),進而結合摺紙、畫線圖等形式來充分理解1/2表示客觀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使學生在不由自主地設計中建構新知識(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教育的無窮魅力,也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

3、比較抽獎方式,實踐數學的“動”

數學的課堂是活動的課堂,《國小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稿再次強調了學生“活動經驗”的重要性,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們通過讓學生選擇抽獎的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猜想、驗證、推理、觀察、比較的活動能力,並讓學生在建構知識的同時掌握了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重要學習方式,更進一步感受了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意義。(儘管可能性較大,但仍有不確定性)

篇三十五:《可能性》教學反思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瞭解平均數意義,會求平均數;能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小。通過對這個單元的教學,我認爲在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1、讓學生在認知衝突中體會平均數的必要性。

平均數是表示數據集中程度的特徵數。爲了讓學生認識平均數的數據,我們在教學中沒有直接呈現概念引出平均數,而是在學生的認知衝突中引出平均數的概念,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體會到平均數的必要性。

2、讓學生在具體的試驗與操作活動中加深對事物發生可能性的體驗。

這個單元的學習,學生不僅知道有的事情可能發生,有的不可能發生,還要進一步體會有的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些,有的可能性小些。如在“猜一猜”中,安排了“轉盤”和“拋圖釘”兩試驗活動。設計這些試驗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經歷“提出猜測―收集和整理數據―分析試驗結果”的過程,這樣可以豐富學生對事物發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觀體驗。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讓學生親自經歷對隨機現象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學生首先猜測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後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試驗,收集試驗數據,分析試驗結果,並將所得結果與自己的猜測進行比較。學生在此過程中不斷將自己的最初猜測與試驗結果進行比較,這將促進他們主動修自己的錯誤經驗。

篇三十六:《可能性》教學反思

“可能性”是實驗教材中出現的一個全新的教學內容,屬於“統計與概率”的範疇,由於概率知識比較抽象,國小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我在教學時着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注重學習過程的優化

本節課一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拋硬幣”的遊戲,讓學生猜猜是正面朝上還是反面朝上,這個既簡單又有趣的遊戲活動,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到了“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學習內容上。第二個活動是“摸球”遊戲,通過摸一摸、猜一猜、說一說等一系列實踐活動,進行實驗、分析、比較、猜想,使學生親歷實踐發生的隨機性和必然性,唱到探索成功的樂趣。第三個活動是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站一站活動既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運用價值,又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增添了學好數學的信心。第四個活動是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這一環節具有一定的思維難度與靈活性,有利於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整個教學過程無處不是“可能性”的學習與判斷,可以說活動貫穿全課。

2、注重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數學學習應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

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發展。學生在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後,我採用了操作實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小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研究、去探索,培養他們的探索及創新能力。通過小組摸球活動,你發現了什麼?這一充滿情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瞭解決問題的過程。

3、不足之處

(1)、沒有充分利用課本上的主題圖,學生只是憑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猜測,沒有親身體驗抽籤這一過程。

(2)、通過前面幾個環節的教學,學生看似掌握了所學知識,但在後面用 “一定、不可能、可能”三個詞來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時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篇三十七:《可能性》教學反思

“可能性”是實驗教材中出現的一個全新的教學內容,屬於“統計與概率”這一知識領域的“概率”範疇,由於概率知識比較抽象,國小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在教學本節課時,主要是以直觀的內容爲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資源,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充分發揮遊戲教學的優勢,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始終充滿信心,充滿激情地學習數學。教學中,我努力用飽滿的熱情、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活動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動形式,爲學生創設獨立思考、自我體驗、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使得教學過程始終民主、平等、寬鬆、愉快。

縱觀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主要在讓學生在活動中親歷數學,體驗數學方面取得了較好效果: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基於這點,我創設了讓學生摸各種不同顏色的粉筆的活動,學生在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逐步豐富起對不確定及確定現象的體驗。如在理解“不可能”這個概念時,我先讓學生摸粉筆,凡是想摸的儘量讓他們摸,在許多學生試摸之後,都不能摸出其他顏色的粉筆,學生由此產生疑問:爲什麼那麼多的同學摸過後,居然沒一個能能摸出其他顏色的粉筆?由於疑問而引發思考,並作出猜測和推理,原來箱子里根本就沒有其他顏色的粉筆。在此基礎上,再打開箱子讓學生觀察,從而驗證自己的推想。這樣,整個教學過程就成爲“遊戲──猜測──體驗──推想──驗證”的活動過程,使學生在活動中親歷數學,體驗數學。

本節課教學由於沒有充分準備,還有幾方面有待改進:

1.應該將數學學習置於生活的背景之中。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個比較抽象的概念,爲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在教學時,整個教學過程應該始終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爲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情境。我舉出的例子如:美國發生大地震;每天都有人出生等,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經驗太遠。應該放手讓學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來描述生活中的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真正做到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

2.情感教育與評價激勵做得不夠。

在談到美國可能發生大地震時,沒有對地震這一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聯想到我國四川汶川大地震時,一帶而過,沒有對學生適時的進行情感教育。

情感態度與自信心作爲數學教育的目標之一,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中,應該適時的給學生課堂即時評價,如:“同學們真了不起”“你的推想能力太厲害了”“你的發言太精彩了”等,這樣會對學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積極的激勵作用。<

篇三十八:《可能性》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是在學生掌握了兩種物體可能性的大小後,在原來兩種物體的情況下增加了一種物體,讓學生看到物體的個數後再進行可能性的猜測,利用了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使學生先進行猜測,然後再進行實際的驗證。由於學生已有經驗,因此我沒有再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實驗,而是全班任意一位同學隨機的進行抽球,全班進行記錄,這樣也節約了時間。

在講解例5時,可能很多學生都會認爲是紫棋多,但這也只是一個猜測,如何進行證明呢?我設計了讓學生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自己的組內進行摸球遊戲,我以5:1的方式放置了橙球和白球讓學生摸,雖然學生摸出的結果不一定是橙球15次,白球5次,但是通過他們統計的數據,我們很清晰地看出結果是相當接近的,這就證明了被摸出的次數多,說明它的數量就多,學生通過實驗操作,能更深刻地明白這個道理。

在這課的教學上,我還設計了讓學生製作抽獎的轉盤,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是他們所熟悉的,因此學生特別感興趣。同時我還讓學生分別站在商家或是顧客的角度去考慮轉盤的製作。

總之,在教學這節課時,我有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

1.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

2.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習。

3.聯繫生活實例,建立對數學的感知能力,使學生髮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

篇三十九:《可能性》教學反思

《可能性與公平性》這節課是學生在三年級已嘗試定性描述及判斷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的基礎上,通過 “拋硬幣”、“玩轉盤”、“擲骰子”等遊戲活動,討論遊戲規則是否公平,並親身體驗、驗證遊戲規則的公平性和等可能性。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直觀感受,從而體會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和遊戲規則的公平性。今天完成了這一課的教學,反思整個過程,既興奮又遺憾。

在第一環節當中,由摸球遊戲輕鬆進入課堂。學生一聽要玩遊戲,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也非常活躍。在簡單介紹遊戲規則之後,我隨機叫學生摸球。通過遊戲,學生髮現,總是老師贏。於是產生疑問:爲什麼會這樣?學生很容易想到:白球數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紅球數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不公平。我再次設疑:怎樣就公平了,爲什麼?在討論中得出:紅球和白球同樣多時,摸到的可能性就同樣大了,這樣的話就公平了。總體來說,第一環節還是進行得比較順利,學生們也配合得非常好。

在第二環節的探究活動當中,學生們的參與度也非常高。在小組長的明確分工下,學生們進行了實驗,並及時總結出了實驗結果。在總結匯報自己實驗得出的結論和觀察數學家的實驗數據之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通過做實驗,你們認爲拋硬幣決定誰先開球公平嗎?爲什麼?在這裏,我只是讓一位同學說了原因,我覺得如果多讓幾位同學說一下的話,學生們對爲什麼公平也會理解得更透徹了,這節課的重點也會得到更好的突破。

第三環節是練習。在練習當中,學生們雖然能準確地感知遊戲是否公平,並會設計出公平的遊戲。但是學生們不會用準確,條理的數學語言來表達。這與我在課堂上忽視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有很大關係。在以後的教學當中,一定要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經過這堂課的教學,我認識到自己在課堂的有效調控及有效利用課堂生成的資源方面都有較大的欠缺。今後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特別注意課堂生成的資源,並進行利用,因爲課堂生成的資源是源自於學生,是最直接、最能體現學生學習情況和掌握情況的資源。

學無止境、學海無涯,這句話不僅僅是對學生說的,對於一名年輕教師來說,更應該多學習,多反思。

篇四十:《可能性》教學反思

師:發給每組一個盒子,裏面裝有14個球,8個白球、4個黃球、2個紅球。從中

摸一個,看出現什麼結果?(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迴指導)

生1:摸球到白球多,紅球少。

生2:我們摸到的紅球多,白球少。

生3:我們摸球到白球多,紅球少。

師:今天同學們通過摸球實驗,知道因爲盒子裏白球多,紅球少。摸到紅球多的同學太幸運了,這種可能性極小。所以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小。體驗到生活中有“一定性”、“可能性”這些情況的出現,而且能用今天學習的數學推測生活中的問題。非常好,我們在生活中要留心觀察,去發現生活中的這些現象。

篇四十一:《可能性》教學反思

教學活動一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玩摸球遊戲。

師:老師帶來一個大盒子(都是白色球),裏面有很多的球,老師想請同學上來摸一摸,看會摸出的球會是什麼顏色的球,可以嗎?

(教師讓多個學生上來摸球,摸的都是白色的。)

生:都是白球。

師:爲什麼每次都能摸到白球?

生:因爲盒子裏可能全是白球,所以,每次都能摸到白球。

(教師打開盒子,結果發現全部是白色的。)

師:這說明了什麼呢?只可能出現一種情況,不可能出現別的情況,這種現象我們把它叫做:一定性。

教師板書:一定

教學活動二

師:老師這兒有一個袋子,裏面裝的都是紅球,如果讓你任意摸一個,會摸出白球嗎?

生:不可能。

師:老師在袋子裏又放入一些黃球。這時候會摸出白球嗎?可能摸到什麼球?

生:可能是紅球也可能是黃球。

師:小朋友們觀察的很仔細,也猜測得非常正確。像這樣的可能性(板書課題),在日常生活中時常會遇到。

教學活動三

師:現在每個小組都有一個盒子,盒子裏放有9個黃球和一個白球,如果讓你從中摸一個,可能摸到什麼球?先把你的猜想寫下來(師發紙)。想不想驗證你的猜測,每個小組選出1名組長負責。遊戲的規則是:先請第一個小朋友摸出一個球,看準顏色後在記錄單上作記錄,如果是白球,就在記錄單上寫A,如果是黃球,就寫B。然後放回去,再讓別的小朋友摸,摸的次數要達到20次。注意:一個同學摸完要做好記錄,再放回盒子;摸的時候,輪流來,不要爭,更不要把球掉在地上,要團結協作,互相謙讓。

師:當遊戲停止時,各組統計一下黃球、白球分別摸到了幾次,填在記錄單上。看看通過摸球,你們有沒有新的發現。

(一)、小組活動開始,學生輪流摸球,並進行記錄。教師巡迴指導。

(二)、彙報。每組派一名代表彙報摸球結果。

生1:我們組摸出的黃球次數多,白球次數少。

生2:我們組摸出的黃球次數多,白球次數少。

生3:我們組和他們的結果一致。

師:通過剛纔的遊戲,我們發現了盒子裏因爲黃球與白球的個數不一樣多,摸出來黃球與白球的可能性就不一樣。黃球多,摸出來的次數就多;白球少,摸出來的次數就少。也就是說,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板書------大小)

教學活動四

師:發給每組一個盒子,裏面裝有14個球,8個白球、4個黃球、2個紅球。從中

摸一個,看出現什麼結果?(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迴指導)

生1:摸球到白球多,紅球少。

生2:我們摸到的紅球多,白球少。

生3:我們摸球到白球多,紅球少。

師:今天同學們通過摸球實驗,知道因爲盒子裏白球多,紅球少。摸到紅球多的同學太幸運了,這種可能性極小。所以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小。體驗到生活中有“一定性”、“可能性”這些情況的出現,而且能用今天學習的數學推測生活中的問題。非常好,我們在生活中要留心觀察,去發現生活中的這些現象。

反思:

1.一開課,通過學生的“摸球猜球”遊戲,很容易就達到師生互動,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玩中教會學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來表述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爲新知做鋪墊,起到“引路導航”的作用。

2.對兒童來說,動手收集數據的過程常常體現爲令人愉快的遊戲。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在親歷、體驗的過程中感悟、體會到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合作學習的形式既能發揮集體的智慧,又能促進學生個人的完善與發展。

3.有了“可能性的大小”的初步知識,通過練習,加深了可能性大小的理解。從學生情感體驗看,他們仍對小組合作的摸球遊戲意猶未盡,再次摸球,極大地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

4.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要聯繫生活實際。可能性問題在兒童的生活中接觸還是比較多的。從轉盤遊戲到搖獎設計,讓學生初步具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

篇四十二:《可能性》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則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材實際,讓學生在猜一猜、摸一摸、想一想、說一說等充滿童趣的情景中玩數學、學數學,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1.重視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

標準中指出,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

《可能性》這一堂課,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一定”、“可能”和“不可能”,這堂課一開始,設計了“剪刀、石頭、布”的遊戲和摸球情境,既富有情趣,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很容易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當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通過情境的創設,不僅使學生對“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有了初步感受,而且能領悟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2.重視操作實踐,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充分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自己去探索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在活動中體會成功的喜悅。

課堂上,先讓學生預測摸出的球的顏色,並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來描述摸出的結果,然後讓學生親自摸一摸,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並注重對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觀感受。給學生提供了比較充足的活動的空間、探索的空間和創造的空間,使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去感悟、去體驗、去認知。

3.關注學生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標準把情感與態度作爲四大總體目標之一,是因爲把數學課堂看成是素質教育的課堂,數學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要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克服困難的信心。

4.需加強:合作交流,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學習。

標準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好多教師在課堂上都比較注重學生的合作學習,但合作學習並不是簡單地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圍在一起坐就行。低年級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差,還沒有形成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往往出現分組學習時,學生的參與程度不均衡,學生合作的主動性還不夠。

在安排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要重視教給學生合作的.策略,及時對合作的好的學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評價。例如讓學生找同伴說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這是兩個學生之間的交流;小組討論可能摸出的是什麼顏色的球,這是小組內學生間的交流。通過合作與交流,讓學生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認知。

5.緊密聯繫生活。在課的最後,我讓學生把今天所學的知識和我們的生活聯繫起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會發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發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的,並且舉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說一說。

篇四十三:《可能性》教學反思

激發學生興趣故事導入。不確定事件和確定事件學生早有很多這方面的生活經驗,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知道事件的發生有確定和不確定性,會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這些事情,通過實驗活動列表統計,使學生進一步體驗不確定事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且可能性的大小與物體的數量有關。”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首先通過抓“生死”籤的故事,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同時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的興趣,第二個環節是摸球的遊戲“5紅1藍”在摸球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可能性有大有小,可能性的大小與球的個數有關係,哪種顏色的球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球的數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第三個環節小組合作進行摸球的實驗,意圖通過摸出球的次數的多少推測出袋子中哪種顏色的球多,哪種顏色的球少?最後設計了練習環節。

整節課學生都處在活躍狀態,興趣性很高,同時也涌現了很多個善於發現和思考的學生,張洪偉提出了“摸出的紅色球的可能性大,並不是說下一次摸出的一定是紅球。”給這節課帶來了深刻的思考,讓學生對可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設計的練習題“紅燈40秒,黃燈10秒,綠燈60秒”提出綠燈和紅燈的時間差距太大,不符合生活實際。

給我一個提醒,設計練習題時不應該只從數學角度去思考,還應該練習生活實際。

篇四十四:《可能性》教學反思

在備這節課之前,我查閱了有關概率的各種資料,希望能夠幫助我理解教材,把握好“可能性大小”的總體方向,確定好重難點。功夫不負有心人,我覺得以下幾點做的挺到位的:

一、遵循概率的認知規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隨機事件的課,需要試驗的驗證,體驗和感悟的。因此,我採用了“猜想——驗證——感悟”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建構“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經驗,得出猜想。再組織學生進行驗證,提供4:2的黃白球比例提煉“小概率事件”,製造與原有認知的衝突,解構了原有認知,促成學生積極尋找原因,最終感悟出“當試驗次數少時,出現相反的情況是正常的;當試驗的次數越多,就越接近我們的猜想。因此,我們的猜想是正確的”的結論,使原有的知識得到了重構和昇華。

二、注重生活經驗的開發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生活是我們數學資源開發的寶庫,能利用好生活經驗是學好數學的前提。這節課我在兩個環節注重了生活經驗的開發:(一)引入環節,尊重學生的原有認知,以最直接、快捷的方式提煉出數學知識,給後面的探討奠定基礎、留足時間。(二)運用環節,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爲了解決生活問題,我們要創造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機會。因此,在課的最後我讓學生設計“抽獎轉盤”,促使學生調動生活中的所有經驗和所學的“可能性大小”知識,將其融入設計轉盤的活動中。我想當數學與生活攜手共進的時候,我們的數學也就擁有了活力、擁有了生機。

三、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話雖老了點,但卻是不變的真理。興趣會促使人主動的去尋求知識和真理。這堂課我利用學生愛玩的天性,設計了“猜球遊戲——摸球遊戲——摸獎遊戲——闖關遊戲”等四大遊戲,環環相扣,不斷地調整課堂的氣氛,調節學生的狀態,將整堂課維持在最佳狀態。

當然,由於經驗不足,這堂課也留下了我的遺憾:

一、小概率事件沒有更勇敢的面對

雖然說,在備課前我就小概率事件就給予了充分關注與思考,也曾經猶如初生牛犢般勇敢面對。但是,試教的碰壁使我變的小心翼翼起來,於是試圖通過比較分析來幫助學生感悟頻率與概率的區別,卻忽略了及時製造認識衝突的可貴之處,如果在學生髮現小概率問題後就及時追問:“怎麼摸到白球的次數和黃球的次數一樣多,這是怎麼回事呀?”這樣就可以促使學生思考,引出統計全班的必要性,這樣整堂課也就更加飽滿了。

二、沒有用更適當的方式呈現數據來源

由於“可能性大小”的特殊性,本身就包含着很多不確定因素,我們提供的數據最好是有根有據的,這樣才具有說服力。因此,我覺得這堂課的兩個細節還需要再修改一下:(1)彙報環節,要採用小組長站起來彙報式。(2)出示四個小朋友的實驗結果時,要提供更詳細的材料。

這堂課留給我的啓發是——當學生經歷過“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那山,水不是那水;山還是那山,水還是那水”的求知過程後,相信他們纔會真正領略知識的真諦。因此,我覺得平時教學時,要善於利用學生的原有認知,找準生長點,採用合適的方式進行提煉和昇華,逐步形成高於生活的數學知識,纔是上策。

篇四十五:《可能性》教學反思

新的教育理念認爲:數學教學應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的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過程,感受數學的力量,促進數學的學習。所以本節課我就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

課始,我設計了一個“猜一猜”的活動,讓學生猜漂亮的玻璃球在老師的哪一個拳頭裏,這活動既簡單又有趣,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學習內容上。然後通過摸球的遊戲,帶領學生進一步探究可能性。就本課教學內容而言,哪種球的數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這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也並不是一件新鮮事,而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簡單推理。如果帶着一個毫無懸念的問題上課,就是再多的活動,再有趣的遊戲也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我把摸球活動改成一次比賽。把全班分成兩個組,一組要摸黃球,一組要摸白球,看是摸到的黃球多還是白球多。摸到少的一組在不知道兩種球的個數的情況下,學生對比賽結果產生了質疑,根據他們已有的經驗,贏的一隊一定是黃球放得多,但這也僅僅是猜測,因爲必竟誰也不知道這個袋子裏究竟有幾個白球和幾個黃球。帶着這樣一個懸念,學生走入了下一個探索環節,讓探索活動有了思考的內容,這次活動是有目的的。利用活動得出的結論,去解釋比賽輸贏的原因,解開袋子裏球的祕密。這一操作活動,讓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歸納——反思”的過程,不僅增加了探究活動的神祕感,增強學生的探究慾望,而且使學生感受到實驗是驗證猜想、獲得結論的重要策略之一。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閃光點。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瞭解世界上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由此愛好數學。但是在培養了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這兩個方面,做的還是不夠理想,需在平時的課堂中加強對學生這兩個方面的培養。

篇四十六:《可能性》教學反思

新課標將“統計與可能性”這部分內容分成了三個大塊,從一年二期就安排了簡單的收集和統計的知識,讓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初步瞭解一些簡單的統計方法,瞭解生活中事物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這節課是三年一期的統計,因爲學生已幾次接觸了統計知識,對於看統計圖表、填統計表,看圖表瞭解信息等都不難了,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應放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上。整個教學過程我都是讓學生自己從操作過程中發現、總結,獲取事件發生的情況,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具體操作如下

一、重視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創設了學生喜歡、熟悉的足球賽拋硬幣情境,以“這樣拋硬幣公平嗎?”這句話爲切入點,整節課圍繞着這樣設計公平嗎?抓住教學重心,利用學生的感興趣的事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基礎上,學生學得快樂,參與性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重視操作實踐,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中,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通

過自己動手實驗,讓學生體驗“基本事件和等可能事件發生的概率”,向學生滲透隨機的思想。通過經歷統計小組、全班的拋硬幣正面向上的次數的過程,讓學生髮現當次數增多時,慢慢接近於平均線,最後出示科學家的實驗結果,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當次數越來越多時,幾乎等同於二分之一,從而說明規則是公平的。

在練習的全過程中,我都是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通過說一說、玩一玩、議一議、猜一猜,爲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在動手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提升,讓學生深刻的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養成了從數學的角度去審視和思考周圍事物的良好習慣,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產生學好數學的願望。

三、重視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設計了一個又一個別出心裁的遊戲,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從而解決問題,交流自然有效,整節課在學生的積極參與、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使學生獲得了大量的數學信息和數學知識,讓數學學習成爲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創造意義的過程,使學生的玩中學、學中玩,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體現了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四、重視思維拓展,讓學生在應用中體會數學作用

在練習的設計上,我有意識設計具有梯度的練習,在議一議的環節,讓學生通過探究發現當分母是分子的3倍的時候,摸到紅球的可能性相同。在猜密碼的環節讓學生體會到隨着猜的次數增加,猜中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大,猜到最後一個的時候猜中的可能性就是100%或是1,說明肯定能猜中。,而正是在這一的過程中,學生運用了知識,鞏固了知識,而且通過活動,從而發現規律。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訓練,促進學生順利地解決問題。

篇四十七:《可能性》教學反思

在設計《摸名片》這一課時的時候,立足於於學生髮展的角度,從學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發生和形成過程,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有愉快的體驗。現簡單反思如下

1、在實驗的過程中獲得探索成功的喜悅,本課設計了讓學生摸撲克牌,進,先讓學生從盒中任意摸一張,看看能不能摸到黑色牌,進行男女生比賽,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接着學生帶着自己的猜測做摸撲克遊戲,然後彙報摸撲克的結果。這時學生就會產生疑問,由於有了疑問,下面的學習就更具有實效性,學生會主動地對出現的各種摸撲克現象進行推想,驗證。這樣,整個教學就成爲“猜測——驗證——結論”的活動過程,學生學習的思考更深入了,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分組體驗、合作交流、小組彙報,促使學生和學生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篇四十八:《可能性》教學反思

《可能性》這部分內容是新課標中新增的內容,屬於統計與概率的範疇。在人教版教材編寫中在三年級上冊中初步認識了可能性,學生學會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詞語描述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還會用“經常”、“偶爾”等詞語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冊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基礎上,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同時通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擴大並加深對 “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並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同時,通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擴大並加深對統計知識的理解,逐步培養學生利用統計與可能性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今天我對本冊《可能性的大小》的例1進行了教學,本課時的教學目標:認識簡單的等可能性事件並會求簡單的事件發生的概率,並用分數表示;重點:感受等可能性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會用分數進行表示。難點:驗證擲硬幣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爲。

本課在進行教學設計是我也是旨在突破難點,學生輕鬆掌握重點,下面我就本課的教學進行以下幾點的反思:

1. 課堂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隨機事件的課,需要實驗的驗證,體驗和感悟的。例1是教學用幾分之一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因此,我採用了“猜想——驗證——感悟”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建構“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經驗,得出猜想。再組織學生進行驗證。課堂提供足球比賽拋硬幣決定哪一個隊先開球是否公平的素材,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數據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數有的組是相等的,有的組是不相等,但是比較接近,學生大膽想出試驗的次數越多,就越接近。因此,學生自己實踐的過程中得出了正確的的結論,並能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練習設計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拓展應用時,我採用了書上的三道練習題,自己又選擇了一道,這些練習題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和遊戲中,讓學生感覺很親切,學生不僅解決了可能性大小用分數來表示,還能夠自己設計遊戲轉盤,讓遊戲更公平,從而引出只有在可能性相等的情況下,遊戲纔會公平。

3.教學活動過程有條不紊,能放能收。

往往老師在上課時,都特別害怕學生操作,害怕操作不容易控制,打亂教師的教學過程,導致教學任務完不成。但是我在教學實踐中,越發發現學生動手操作的重要性,自己獲得的知識最不容易遺忘,所以開始教學這個班時,只要需要學生操作活動交流的,我一定會讓他們去做,慢慢地,學生的操作活動都在我的掌握之中,所以雖然是拋硬幣,但是還是非常順利地進行了,只要把活動要求給學生明確,他們知道做什麼,應該怎麼做學生都會按照要求去完成的。

雖然這節課學生掌握情況還不錯,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1.在板書時,我在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的下面打了一個箭頭,寫了相等、公平,這樣會給學生造成歧義,覺得只有可能性是二分之一纔是公平的誤會。

2.在處理最後一道拓展應用時,這節課本是可能性是幾分之一的教學,而最後一道題卻出現了幾分之幾的可能性,難度有些大,沒有達到練習的預期目的。

3.本想在教學的最後介紹一些有關概率的知識,但是由於時間的把握不好,沒有介紹。

這是我對本課的一些反思,我想在我們的'課堂上更多地是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還要讓學生把學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腦海裏,受用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