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中地理課件多篇(多篇)

國中地理課件多篇(多篇)

國中地理課件 篇一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瞭解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2、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分佈大勢。

3、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教學過程:

一、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提問】

1、請同學們想一想,土地有什麼用途?

2、讀某縣土地利用圖,根據圖例說出這個縣有哪些土地利用類型?

【總結】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分爲:耕地、林地、草地、建築用地。

二、土地資源的分佈大勢

【讀圖】“世界土地資源利用圖”、“世界地形圖”、世界自然帶圖”

【提問】

1、耕地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

2、爲什麼面積較大的耕地多分佈在溫帶平原及大河流經過的地區?

3、目前哪幾個自然帶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

4、世界上草原面積廣闊的地區分佈在哪兩個自然帶內?

【總結】

耕地:主要分佈在溫帶平原和大河流經地區。

林地:主要分佈在溫帶森林和熱帶雨林地區。

草地:主要分佈在溫帶草原和熱帶草原地區。

溫帶平原氣候溫暖溼潤,土地肥沃,土層深厚,有利於作物生長。大河流經地區,由河流帶來的泥沙在大河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同樣土質肥沃,上層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於農業發展。

三、土地資源的利用保護

土地撫育着人類,爲人類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條件。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土地,特別是首先人類生存離不開糧食,糧食生產又離不開耕地,而目前耕地卻在不斷地減少。看71頁兩幅漫畫,說明耕減少的原因?

原因:a.人口增長、計算從1960年到1987年人口從30億增加到50億,假如銳地不減少,保持15.8×106km2,則人均耕地減少了多少?實際上由於人口的增加,大量建房、修路,使耕地日益減少

b.水土流失,沙漠擴大。近年來,各國正積極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土地資源。

國中地理課件 篇二

一、教學目標設計

1.瞭解農業的主要部門、農業的重要性、我國農業分佈的差異。

2.學會用網絡查閱資料,能夠進行信息的分析與綜合。3.培養識圖能力。明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增強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地理知識已有所瞭解,有一定的讀圖能力,在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其“自主-協作”的學習習慣。農業是很重要的生產部門,但要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農業分佈情況,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

重點:農業在我國地理分佈上的差異。

難點:理解農業分佈差異的原因。

三、教學模式

這節課是基於局域網絡下的“學”與“教”,上網查閱着力於培養學生自主協作學習和動手動腦的能力。教學過程中通過人機交互、生生交互、師生交互開展教學活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如下。

四、教法設計

本節課利用網絡,採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動腦,實現知識的落實。

五、教學過程設計

授課程序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網絡應用分析導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都和農業有關,說明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農業。回憶。複述。創設情境,引起興趣。新課探究(過渡:農業與我們有怎樣的關係呢?板書課題)我們先來談談農業與我們的關係。

(一)農業與我們〖明確〗我們的吃、穿、用都來自農業。什麼是農業?農業的主要部門有哪些?發展農業有什麼意義?(教師小結)學生閱讀課文後舉手回答。發揮學生的觀察力,培養表達力。過渡:我國的農業是怎樣分佈的呢?

(二)我國農業的地區分佈1.我國的種植業分佈在哪裏?以種植什麼作物爲主?爲什麼這樣分佈,與什麼有關係?2.畜牧業主要分佈在哪裏?畜牧業的分佈與降水有怎樣關係?我國有幾大牧區?都有什麼的畜牧品種?3.我國的林業主要分佈在哪裏?屬於什麼地形區?降水情況怎樣?屬於什麼乾溼地區?4.我國漁業是怎樣分佈的?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是哪裏?(教師評價、小結)〖明確〗表現爲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

上網查詢,把全班分成四個大組,每組查一個問題。師生互動。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合作、交流的精神。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把範圍大的事物縮小化。創設視覺平臺。分析我國的農業爲什麼這樣分佈。(師生互動共同完成)學生思考、回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反饋練習

課本活動1(教師指導並評價)學生讀圖分析、填圖。訓練讀圖能力。

課本活動2(教師指導並評價)學生思考、分析、作答。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瞭解影響農業的因素除了氣候、地形之外還有海拔。小結師生共同回顧。查漏補缺,重申重點,進行愛國教育課外作業設計十年後理想農村的圖畫。創設學生大膽設想的平臺。

六、板書設計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

農業與我們(二)

農業的地區分佈1.農業1.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的分佈

2.農業的主要部門2.分佈特點

3.農業的重要性

國中地理課件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瞭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瞭解24節氣劃分及對農業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德育目標

通過理解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繫,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思維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進取精神。

教學建議

關於四季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劃分四季的依據,既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季節的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這裏需要強調季節的變化與日地距離無關。然後,引導學生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圖,明確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最後,指出我國以二十四節氣劃分四季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

關於五帶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這部分教學內容,可以從讀《五帶的劃分》示意圖引入。要求學生明確五帶劃分的界限和依據,掌握地球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最後,教師指出五帶劃分的地理意義。

關於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正午太陽高度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這是產生正午太陽高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直接原因。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然後找出變化規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區域,一年內可獲得兩次太陽直射,其正午太陽高度的值的出現,要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而定。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關於晝夜長短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晝夜長短的變化,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可利用課本中《二分二至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從晨昏線的位置變化入手,分析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對比,找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需要強調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不論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夜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爲0時,就會出現極晝現象;晝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爲0時,就會出現極夜現象。從赤道到兩極的任何地點,晝夜長短都會出現由極大值到極小值的週期性變化。只有赤道上無晝夜長短的變化,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設計方案

〖導入新課〗複習地球公轉運動中有關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知識,引出不同季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

1.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2.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說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南迴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北迴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南迴歸線,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北迴歸線,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赤道,向兩極遞減。

〖晝夜長短變化的教學〗

1.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

2.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說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3.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於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23°26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於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漸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漸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爲12小時。

4.板書: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

〖四季劃分的教學〗

1.讀圖:《二十四節氣與四季》

2.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3.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於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每轉過90°劃分爲一個季節;都是立足於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都是將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的季節定爲夏季;將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定爲冬季;冬夏的過渡季節定爲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劃分時間上有先有後。我國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爲起點,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節開始早於歐美國家,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4.板書:四季的劃分:我國以“四立”劃分

歐美以“二分二至”劃分

〖五帶劃分的教學〗

1.讀圖:《五帶的劃分》

2.提問:說出五帶的劃分界線和劃分的依據。

3.講解:在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以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爲界限,把地球表面分爲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它是人們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帶分佈規律的基礎。

4.板書:五帶的劃分:名稱和界限

劃分的依據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的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有什麼不一樣,爲什麼會不一樣?

【活動步驟】

理解極晝和極夜的產生的原因

理解產生極晝和極夜有何規律

地球公轉的規律(尤其是在公轉軌道上不同位置的線速度變化規律,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時間的相應變化)

描繪發生極晝時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

查找與以上資料相關的媒體資料(圖片,錄像等)

製作多媒體演示材料

製作能說明本主題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選擇這樣兩種方式:

(1)製作出演示模型,把極晝和極夜相關的知識製作成板報

(2)製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

國中地理課件 篇四

[教學目標]

(一)藉助地圖,說出俄羅斯的地理位置(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領土組成特點(跨東西半球、亞歐兩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據地圖和資料,歸納俄羅斯溫帶大陸性氣候爲主和各地區氣候差異的形成原因及特點。

(三)運用統計資料,聯繫俄羅斯自然條件特點,說明該國開發西伯利亞的情況。

(四)收集資料,說明俄羅斯民族方面的概況。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共分6個小標題。“面積的國家”、“平原廣大”、“溫帶大陸性氣候爲主”、“豐富的資源”、“改革中的經濟”、“西伯利亞的開發”,分別介紹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和麪積、地形特點、氣候特點、資源特點、經濟特點和區域開發方面的情況。

本節教材第一個標題爲國家概況的介紹;第二、三、四個標題內容分別敘述和說明俄羅斯自然地理特徵的三個重要方面:“平原廣大”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爲主”爲理解俄羅斯農產品和主要農業區分佈提供了條件,“豐富的資源”爲理解俄羅斯的經濟特點和開發西伯利亞作了說明;第五、六個標題內容闡述俄羅斯人文地理特徵,可以從中瞭解俄羅斯的工業、農業城市、港口分佈特點及亞洲西伯利亞的開發情況。本節教材的編排結構是:

本節教材圖表系統提供3幅地圖:①圖3-22,說明俄羅斯周圍海洋,亞洲與歐洲部分比較,地形區分佈及特點,河流與城市。②圖3-24,說明俄羅斯地勢地形與河流分佈的關係,“東高西低、平原廣大”是其地形主要特徵。③圖3-26,說明俄羅斯主要礦種及產地,特別是石油、黃金、煤、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豐富,本圖淡化了礦產地的識記,強調礦產種類及其與工業基地分佈的關係。

2幅景觀圖:一爲反映宗教和建築特色的大教堂,一爲貝加爾湖及湖畔的亞寒帶針葉林景觀。

2張統計表:①上揚斯克和莫斯科氣候資料分別表明俄羅斯東部西伯利亞受北極地區寒冷氣流影響,是北半球的寒極之一,降水較少;而西部東歐平原受大西洋影響,氣候較溫涼,降水較均勻,是溫和的大陸性氣候。②俄羅斯亞洲與歐洲部分地區差異對比則要求學生通過對比掌握其差異性,也暗示了開發西伯利亞的必要性。補充閱讀材料提供了俄羅斯民族方面的概況,爲學生收集此方面的資料作了示例。

本節教材還說明了俄羅斯幾個方面的世界之最:①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②俄羅斯是世界上跨經度的國家;③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世界上淡水量最多的湖泊;4.俄羅斯有世界上面積的亞寒帶針葉林帶。

[教學重難點]

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特點,經濟特點

[教學方法]

讀圖法、討論法、談話法、自學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具準備]

掛圖:俄羅斯地形圖

教學提綱(板書)

一、面積的國家

1、位置:跨亞、歐兩大洲和東、西半球

2、面積:1708萬平方千米

二、平原廣大

地勢東高西低,平原佔70%

三、溫涼的氣候

大陸性氣候明顯,東、西部差異大

四、豐富的資源

1.淡水資源(貝加爾湖)

2.森林資源(亞寒帶針葉林)

3.礦產資源(石油、黃金、有色金屬)

五、改革中的經濟

1.工業

工業區:歐洲部分、烏拉爾地區、西伯利亞地區

工業中心:莫斯科、聖彼得堡、新西伯利亞

2.農業

農業區分佈於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

3.城市和港口

首都莫斯科

六、西伯利亞的開發

[教學過程]

新課導人:

引導學生在“世界政區圖”上,找出世界上面積的國家,從中引出俄羅斯

一、面積的國家

1、提問:通過預習,誰能告訴我面積的國家俄羅斯的面積究竟有多大?

2、展示“俄羅斯地形圖”,指出亞、歐兩洲的洲界線,得出結論:俄羅斯地跨亞、歐兩洲,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

3、引導學生回憶東、西半球分界線(160°E),並和學生一起找出東經160,得出俄羅斯的另一位置特徵:地跨東西半球。

(過渡)接下來,我們一起熟悉俄羅斯的海陸位置特徵

4、讀圖3-22,完成活動1、2題及P77活動2

5、一學生朗讀P77材料,瞭解俄羅斯的民族、語言、宗教

二、平原廣大

1.讀圖3-22,完成活動第3題

2.找出上述四大地形區的大致分界線:⑤烏拉爾山、烏拉爾河,⑥葉尼塞河,⑦勒拿河。

3.葉尼塞河以西均爲平原,以東爲高原山地,平原面積佔俄羅斯領土的70%。歸納得出地形特點:平原廣大。

4.讀圖3-24,引導學生歸納俄羅斯的地勢特徵,很容易看出其地勢特點:東高西低。

5、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伏爾加河的位置,注意其流向,注入海洋,在歐洲的地位

三、溫帶大陸性氣候爲主

1、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33俄羅斯氣候分佈圖,思考:俄羅斯最主要的氣候類型是哪種?還有哪些氣候類型?引出氣候類型的學習

2、學生閱讀教材思考:俄羅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有什麼特徵?

3、小結:由於俄羅斯疆域遼闊,東西跨經度廣,所以氣候的大陸性氣候特徵明顯,同時也使東西部氣候存在較大的差異。

4、引導學生分析上揚斯克和莫斯科的氣候資料,歸納二地的氣候特徵差異,並設問:同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爲什麼上揚斯克的降水比莫斯科的少?氣溫比莫斯科的低?

(過渡)俄羅斯是世界上資源最爲豐富的大國之一,那麼有哪些豐富的自然資源呢?

四、豐富的資源

1、學生看書思考:俄羅斯有哪些豐富的自然資源?

2、設問:俄羅斯爲什麼水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呢?教師可從氣候特點、地形分佈及歷史開發等方面加以指導。最後出示亞寒帶針葉林帶分佈圖。

3、出示“俄羅斯主要礦產資源分佈”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主要礦種及礦產地,而後說明俄羅斯石油、黃金產量的世界排名及有色金屬礦的分佈。

(過渡)俄羅斯豐富的礦產資源爲俄羅斯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資源條件。

四、改革中的經濟

工業方面

1.通過圖3-26和各種資源儲量、開採量等資料,學生推斷俄羅斯的主要工業部門應該是哪些?而後結合教材P79驗證

2、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53“俄羅斯工業分佈圖”,指出俄羅斯的三大工業區並強調俄羅斯的工業主要集在歐洲部分

3、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查找各工業區的工業中心城市並在地圖上填注。並設問:這三大工業區能形成主要的工業區的共同因素是什麼?(附近都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便利的交通),而後進一步從資源條件分析俄羅斯各工業區的工業部門

農業方面

1、回憶俄羅斯氣候特徵*本站 *和緯度位置特徵,思考:俄羅斯的氣候條件對發展農業生產有利嗎?你認爲制約俄羅斯農業分佈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麼?(氣溫因素,俄羅斯的農業一般分佈在緯度相對較低、氣候較爲溫和的地區

3、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查找俄羅斯主要農業區東歐平原、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並對照圖例說出俄羅斯的農產品種類,並進一步強調:俄羅斯的農作物一般都是喜溫涼的農作物,這與當地的氣候特徵是相適應的。

城市與港口方面

根據地圖找出首都莫斯科的位置,由教師小結其城市職能。根據地圖,讓學生圍繞俄羅斯疆界找出其進出海洋的港口城市,再由教師加以具體說明東部、北部、西部的主要海港。

(過渡)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和歷史的原因,俄羅斯的人口和經濟主要集中在歐洲部分,而面積廣大的西伯利亞地區卻開發不夠

西伯利亞的開發

①小結已學習俄羅斯的知識,填表對比其亞洲部分和歐洲部分的地區差異。②對此表格知識加以對比研究,讓學生認識到俄羅斯經濟的地區分佈與其自然、人文因素分佈的不平衡性以及人地關係在空間上存在矛盾。③具體指導西伯利亞的開發項目,如:西伯利亞大鐵路,貝阿鐵路、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炭基地和新西伯利亞高科技園區等。

本節重點圖表指導:

①圖3-22:指導學生在圖上了解俄羅斯地理位置(經度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領土組成(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首都莫斯科;俄羅斯是歐洲國家的主要原因:歐洲部分集中全國四分之三的人口,歷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區,主要工業和首都也位於歐洲部分;俄羅斯的四大地形區: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主要河流及分佈:歐洲部分的伏爾加河和頓河、亞洲部分的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俄羅斯的主要城市及分佈。

②圖3-24:指導學生在剖面圖上相應位置標註東歐平原、烏拉爾山、西西伯利亞平原、葉尼塞河、中西伯利亞高原、勒拿河、東西伯利亞山地。或者由學生依據圖3—22畫出沿60°N線的剖面圖,然後觀察、分析其“東高西低、平原廣大”的地勢地形特點,再歸納這一特點對河流分佈的影響。

③圖3-26:先指導學生找圖例,瞭解俄羅斯有哪些礦產;再根據教材講述其礦產儲量和開採量,也可由學生收集有關資料對俄羅斯礦產進行評價;最後根據鐵路線、河流、城市對礦產地進行相對定位,併爲其工業分佈作鋪墊。

④“俄羅斯亞洲部分和歐洲部分地區差異”表:可採取分組討論的形式,用複習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得出答案,並根據所填內容對俄羅斯開發西伯利亞進行評價。下述答案僅供參考:

亞洲部分歐洲部分

地形特徵高原、山地爲主平原面積廣大

氣候特徵寒冷乾燥溫涼溼潤,降水略多

主要工業基地烏拉爾、新西伯利亞莫斯科,聖彼德堡

主要港口海參崴聖彼德堡

國中地理課件 篇五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洲名的由來

1、學生結合預習,講述亞洲、歐洲洲名的由來

2、結合掛圖,教師指出亞歐大陸的位置並提問:亞歐兩洲的洲界線是什麼?引導學生在地圖上說出

(過渡)分析一個大洲,首先從分析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

3、分析講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4、師生共同閱讀“亞歐地形圖,引導學生從經緯度位置來分析亞洲的地理位置。並突出從南北半球看、從東西半球的位置看亞洲的位置特徵

5、引導學生從海陸位置說明亞洲的地理位置特徵

(2)亞洲的地理位置

6、學生討論完成P3活動題,討論回答歐洲的地理位置特徵,而後結合掛圖強化

6、提問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認爲怎樣分析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特徵

[作業佈置]

見基礎訓練

第二課時

[複習提問]學生上臺,結合掛圖說出亞歐兩洲的地理位置特徵

二、亞、歐兩洲的地形

(1)亞洲的地形特徵

1、結合P5活動向學生介紹分析地形特徵的方法

2、師生共同閱讀“亞洲地形圖”,從四方面分析亞洲的地形特徵

A讀“亞洲地形圖”,觀察亞洲地形圖上主要以哪兩種顏色爲主?各代表了什麼地形?並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亞洲的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的,帕米爾高原的位置

B觀察提問:亞洲海拔的地方海拔有多少米以上?佔地面積廣不廣?說明了從大洲看,亞洲的海拔高嗎?

C引導學生計算青藏高原與西西伯利亞平原,珠穆朗瑪峯與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結論:地勢高低懸殊,地面起伏大)

D繼續觀察:亞洲的高原、山地主要分佈在亞洲的哪個部位?平原又分佈在哪裏?這說明了亞洲的地勢哪裏高,哪裏低?

E引導學生找到亞歐大陸東側、東南側的弧形島嶼,並設問:爲什麼亞歐大陸東部會形成如此多的島嶼和羣島呢?(聯繫板塊構造學說理論說明)

3、通過剛纔的分析,由學生小結亞洲地形的特徵,教師指導學生在書本上找重點

3、按上述思路,學生閱讀歐洲地形圖和P6活動1題的資料,討論歐洲的地形特徵,教師結合地圖引導學生理解,並引導學生找出歐洲的主要平原:東歐平原、西歐平原、阿爾卑斯山的位置

4、教師板書小結歐洲的地形特徵:

(1)平均海拔最低,僅340米

(2)地形以平原丘陵爲主

(3)中部低平

(4)山地主要分佈在南北兩測

5、學生完成P6表格

[作業佈置]

見填充圖冊

第三課時

(複習提問)

1、分析一個大洲的地形特徵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2、歐洲的地形有何特徵?亞洲的地形有何特徵?

三、亞洲的氣候

(一)氣候負責多樣

1、學生觀察“亞洲地形圖”,數一數亞洲有哪些氣候類型?並設問:世界13種氣候類型中,只有哪種氣候類型在亞洲沒有?由此說明了亞洲氣候具有怎樣的基本特點?(複雜多樣)

2、引導學生結合地圖,從緯度位置、五帶的位置、地形的角度讓學生理解亞洲氣候負責多樣的原因:跨寒、溫、熱三帶,且地形複雜多樣

設問:亞洲氣候複雜多樣可以從哪些方面表現出來呢?(學生閱讀P7-8文字,思考說明)

(過渡)我們知道,氣候的兩個基本要素是氣溫和降水,因此,亞洲氣候的複雜多樣性可以從氣溫和降水的複雜性體現出來

(5)結合教材P7第二段文字,通過馬來羣島與奧伊米亞康的氣溫對比,理解亞洲氣溫差別大

(6)設問:爲什麼亞洲的氣溫差別會這樣大呢?(主要受緯度因素的影響,跨緯度廣)

(7)展示世界雨極“乞拉朋齊”和西亞的無流國資料,說明亞洲的降水差異大,乾溼差異顯著

(8)討論:爲什麼亞洲的降水差異會那麼大?(主要受海陸位置、地形因素的影響,距海越遠,降水越少)

(二)大陸性強

(9)展示同緯度的亞洲齊齊哈爾與歐洲巴黎的降水資料,並分析;同緯度的巴黎和齊齊哈爾相比,冬季誰最冷?夏季誰最熱?誰的氣溫年較差大?這說明了亞洲氣候具有顯著的大陸性特徵

(過渡)亞洲的氣候不但具有顯著的大陸性特徵,而且季風氣候顯著

(三)季風氣候顯著

1、講述季風的含義:指隨季節變化而風向相反的風

2、結合本地實際,提問:當地冬季吹什麼風向的風?氣候有什麼特徵?夏季吹什麼風向的風?氣候又有什麼特徵?

(過渡)亞洲的季風氣候是怎樣形成的呢?

1、結合板圖講述風的形成過程及與氣壓、氣溫的關係

2、板畫亞洲簡圖,理解亞洲冬季風和夏季風的成因

3、學生朗讀P8閱讀,進一步深化對亞洲季風的形成過程的認識,教師結合小黑板表格小結:

發源地風向性質對氣候的影響

冬季風蒙古、西伯利亞偏北寒冷乾燥氣溫低,降水少

夏季風太平洋、印度洋偏南溼熱多雨帶來大量降水

4、設問:亞洲之所以會形成典型的季風氣候特徵,和亞洲的什麼地理位置分不開呢?

(小結)我們通過對亞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對氣候要素的影響,分析了亞洲氣候的三個特點:氣候複雜多樣,大陸性強,季風氣候顯著。

四、歐洲的氣候特徵

1、引導學生閱讀P7圖1-7,回答:歐洲有哪些氣候類型?有熱帶氣候類型分佈嗎?得出歐洲氣候的第一個特徵:以溫帶氣候爲主

2、引導學生讀圖1-10,比較緯度相近的鹿特丹和赤塔,冬季誰的氣溫低?夏季誰的氣溫高?誰的年溫差大?由此得出歐洲氣候的第二個特徵:海洋性特徵顯著

(過渡)爲什麼歐洲氣候具有明顯的海洋性特徵呢?

3、學生討論完成P9活動4,教師結合歐洲地圖從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地形因素說明。

4、引導學生在“亞歐氣候分佈圖”上找出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分佈地區,並提問:在歐洲地中海沿岸是什麼氣候類型?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各有什麼氣候特點?

5、指導學生結合P9活動5、6題分析判斷各自的氣候特徵。

6、小結歐洲氣候的第三大特徵: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分佈典型

7、學生討論完成P9活動2、3題,進一步理解亞歐兩洲的氣候特徵。

國中地理課件 篇六

教學目標

通過閱讀海陸分佈圖和海陸面積的比較示示意圖,使學生了解全球海陸分佈,記住海陸面積。

通過閱讀教材配備的各種地圖特別是“大陸、半島、島嶼示意圖”,學會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並能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佈特徵。

通過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瞭解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過程和基本觀點,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方法、科學探究精神以及辨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點。

通過挖掘教材中開放性的可供討論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

教學建議

關於“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節是從地球和地圖知識引入世界的陸地和海洋的。因爲有了地球知識的和圖知識,教材配備了14張各種類型圖,設計了多個從圖中直接讀取地理信息的環節。

本節主要講述三部分內容:世界的海陸概況,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分佈,是本節的重點內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對海陸分佈內容的具體化。課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兩個標題,出現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較多,大多數是學生在國小已經學過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瞭解的,如大陸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等,可作爲學生的已有知識。但從讀圖的意義上,如何使學生在圖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陸、半島、島嶼和海洋、海峽的特點,是新的教學任務。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佈上,有以下幾個環節,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對位置,即哪個大洲面臨哪些大洋?哪個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圍。2。大洲之間的關係,相連的大洲(大陸)、大洲間的分界(山脈、河流、運河、海峽)3。各大洲的輪廓、面積和分佈的對比。

關於“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議

對於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讀圖爲主:

第一步:讀圖講解:讀“大陸、島嶼、半島示意圖”,讓學生在國中地圖冊上的“世界地形圖”中找出實例加以區別。

第二步:讀“東、西半球圖”,和“亞洲、歐洲、非洲的分界線圖”掌握大洲的名稱,位置和三條洲際分界線。

第三步:讀圖比較:讀“七大洲面積比較圖”,讓學生說出哪個洲的面積?哪個洲的面積最小?並按面積大小的順序說出七大洲的名稱。(可按以下順口溜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第四步:讀“東、西半球圖”。讀圖講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讀圖比較:比較四大洋的面積大小。指圖講解:在圖上結合具體的洋、海、海峽,列表講清它們的概念,並讓學生在地圖冊上找出實例加以區別。

關於“世界海陸分佈”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陸分佈”這一段主要講述了以下兩個內容:1、海陸面積的比例,即三分陸地,七分海洋(或陸地佔29%,海洋佔71%);2、海陸分佈的大勢,即陸地集中分佈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佈在南半球。這裏應補充說明一點,無論是在北半球還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麪積大於陸地面積。

關於“世界海陸分佈”的教法建議

本節教材配有14張分佈圖、示意圖、比較圖。在教學中,應儘量使用地圖、圖表,增強直觀性,便於學生記憶和掌握。由於圖較多,設計問題不但要具體、明確,問題的難度要由淺到深,也要注意系統性、層次性。

對於世界海陸分佈:設計了三個環節,1.觀察比較:對照“世界海陸分佈圖”和“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看看地球表面是陸地面積大,還是海洋麪積大?海陸分佈呈什麼形勢?2。組織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這是一個開放性的討論,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3.讀圖對比:在“南、北半球海陸分佈圖”上,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海洋大多分佈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關於選學部分內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爲選學主要介紹了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這一內容安排在這兒,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一方面緊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佈,說明了七大洲、四大洋這一海陸輪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爲第三節講述地形變化、海陸變遷、地震和火山等知識打下基礎。有關板塊運動的內容比較抽象和概括,是教學上的一個難點。爲此課文首先介紹了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爲講述板塊運動作了鋪墊。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閱讀材料,介紹了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魏格納原先德國的一爲位年輕的氣象學家。傳說他從世界地圖上發現大西洋兩岸輪廓相似而得到啓示,轉向對大陸漂移的研究,並且堅持不懈,直至爲此而獻出生命。這段閱讀材料蘊涵豐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鑽研問題的主動學習精神和爲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撓、勇於獻身的精神,還可使學生受到地殼“活動論”這一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

關於選學部分的教法建議

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選學)的內容。以學生活動爲主,通過讀故事,談讀後感,找證據,用魏格納不畏艱難,不怕失敗的精神,來學習他的學說,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培養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科學研究的方法。

讀圖訓練方面,可引導學生讀三幅不同地質時期的海陸分佈圖,說出兩億年來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的位置有了些什麼變化?讀圖講解:讀“六大板塊示意圖”,講解板塊學說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讀書:爲什麼海陸分佈不是固定不變的,從板塊學說的角度做出解釋:

(1)地球表層分成六大板塊;

(2)板塊都處在不斷地運動之中;

(3)板塊交界地帶多火山、地震。

關於“大洲和大洋”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1.利用地圖說明全球海陸分佈特點,記住海洋麪積比例。

2.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樣、海和海峽。

3.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海廓和分佈特徵。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分佈。

4.通過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過程,對形式進行科學史的教育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教材中的各種地圖、示意圖。

〈教學過程〉:

(引課)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早已廣被接受,但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卻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的星球。他說:“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它應叫做水球。”那麼到底應該叫地球還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論,還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陸的分佈。

(板書)第三章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海陸分佈

(學生活動).觀察比較,對照“世界海陸分佈圖”和“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

(總結板書)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組織討論:你認爲是地球還是水球?兩種說法是在什麼背景下產生的?(宇航員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藍色的美麗星球,覺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們生活在陸地上,過去以爲海洋是陸地的邊緣,甚至認爲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陸地的中心,並未認識到海洋比陸地大。因此,起名地球。這反映了人們的認識的不斷髮展)

(讀圖對比)在“南、北半球海陸分佈圖”上,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海洋大多分佈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總結: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佈在南半球。北極地區幾乎是一片海洋,南極地區即是一塊陸地,無論是在北半球還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麪積大於陸地面積。

提問:我們仔細觀察世界海陸分佈圖,就會發現地球表面的海洋是連成一片的,陸地呢?和海洋一樣也是連續的嗎?

不是。陸地被海洋分割成許多塊,有的是大陸、有的是島嶼、半島。

你能把他們區分出來嗎?

(學生活動)讀圖講解:讀“大陸、島嶼、半島示意圖”並讓學生在國中地圖冊上的“世界地形圖”中找出實例加以區別。

(學生活動)讀“東、西半球圖”和“亞洲、歐洲、非洲的分界線圖”

看看地球上共分爲哪幾個大洲?並牢記七大洲的名稱。並回答:

哪幾個大洲主要分佈在東半球?哪幾個大洲主要分佈在西半球?(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佈在東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佈在西半球。)

赤道橫穿哪幾個洲的大陸?哪幾個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佈在北半球?哪幾個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佈在南半球?(赤道橫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陸;歐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幾條洲際分界線

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

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學生活動)讀圖比較:讀“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讓學生說出哪個洲的面積?哪個洲的面積最小?並按面積大小的順序說出七大洲的名稱。(可按以下順口溜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總結板書)七大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我們總結了陸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輪廓都是不同的。那麼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陸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過讀圖瞭解它們的基本情況。

(學生活動)讀圖講解“東、西半球圖”讀圖比較“四大洋麪積比較圖”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陸分割成哪幾個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比較四大洋的面積大小。

(3)指圖講解:在圖上結合具體的洋、海、海峽,講清它們的概念,並讓學生在地圖冊上找出實例加以區別。(洋,海洋的中心部;海,是洋的一部分,位於大洋邊緣,面積較小,一般靠近大陸;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

(總結板書)四大洋:大洋、海、海峽

我們已瞭解了世界的海陸分佈,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輪廓和大小。那麼這裏有一個問題,地球表面的海陸輪廓是怎樣

國中地理課件 篇七

教學目標:

1.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並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律。

2.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交替。

3.用實例解釋時差現象,並說明再現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的知識。

4.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

5.利用圖說明五帶的界限,並舉例說明各自的特點。

教學準備:地球儀、地動儀、手電筒、《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課件、投影

教學方法:演示、觀察、討論、比較、歸納

學法:觀察現象、結合生活實際、填表比較

課時: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導入]當遇到一件不可能實現的事時,我們通常說:“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那麼太陽有可能從西邊出來嗎?(太陽東昇西落)那麼真的是太陽在升落嗎?

一.地球的自轉

[學生演示]地球繞着地軸自西向東不停地旋轉。

[小組討論]地球自轉的規律,填寫下列表格有關自轉規律的項目。

(表1)

自轉公轉

方向自西向東自西向東

週期24小時(一天)一年

旋轉中心地軸太陽

轉動特點地軸傾斜地軸傾斜,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產生的地理現象晝夜交替和時差

四季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學生結合實際說明]太陽東昇西落其實就是地球自轉方向的證據

[設問]地球的自轉會產生什麼地理現象?

[學生演示]一名學生用手電筒做光源,照在地球儀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轉,地球表面會產生什麼現象?(有晝半球和夜半球,卻不會有每24小時一次的晝夜交替)

[演示]老師在地球儀上用紅筆標出廣州的位置,自西向東轉動地球。

[觀察討論]

(1)廣州在地球儀轉動一週的時間裏出現什麼現象,說明什麼?

(2)結合生活體驗計算:每天我們處在白天和黑夜的時間大約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晝夜交替需要多長時間?(24小時)

地球的自轉會產生晝夜交替的地理現象

[學生閱讀]課本第10頁“暢暢和姨媽的問候”,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

[觀察演示]在地球儀上標出北京、紐約和東京,用手電筒做光源,照在地球儀上;老師自西向東轉動地球。觀察北京、紐約和東京分別被光源照到的時間。

[教師說明]地球自轉還使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區產生時間的差異。在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時刻,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早。經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時,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早。時刻的計算一般是“東早西晚,東加西減”。

地球自轉還會產生時間的差異

[設問]1、日本東京於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日足球賽,在北京中央電視臺直播的時間應是幾點?(下午2點)

2、俄羅斯的莫斯科也於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俄籃球友誼賽,我們應在幾點鐘打開電視收看直播?(15+5=20點)

[學生填表]將地球的自轉產生晝夜交替和時差的地理現象填在表1。

[課後想一想]我們爲什麼感覺不到地球在轉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現在的廣州處於什麼季節?你最喜歡什麼季節?爲什麼會有季節的變化?

[地動儀演示]地球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不停的公轉。

二.地球的公轉

[學生觀察討論]地球公轉的規律,將結論填在表1

[設問]地球的公轉與四季變化有什麼關係?

[學生演示]用手電筒在黑板上演示陽光直射和斜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的多少。(陽光直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多,斜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少)

[分組討論]結合生活實際,逐一討論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與中午三個時段相比,哪個時段我們感覺到太陽光照射的最厲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厲害)這一現象說明什麼規律?(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與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天中的變化規律同理,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年中的變化有什麼規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廣州什麼季節的中午太陽照射的最厲害?什麼季節最溫和?爲什麼?(夏季中午太陽升得,冬季較低)

(4)一年之中,廣州每天白晝的時間一樣長嗎?什麼季節較長?什麼季節較短?(不一樣,夏季白晝較長,冬季較短)

[教師引導]綜上所述,由於地球表面在不同季節得到的太陽光熱

有多有少,而產生了季節變化。這一現象與地球的公轉有什麼關係?

[演示觀察](1)假設地球直立着(地軸不傾斜)自轉和公轉,太陽直射點在那裏?(赤道)

(2)假設地球傾斜着自轉,但沒有公轉,太陽直射點有變化嗎?(直射在某一緯度不變)

(3)當地球傾斜者自轉的同時又公轉,太陽直射點會有變化嗎?

[CAI演示]地球的公轉,顯示地球公轉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學生觀察思考]觀察二分二至日時能夠受到太陽直射的緯度位置,總結太陽光照射情況在一年中的變化規律。完成下表(斜體字爲填寫內容)

(表2)

節氣太陽直射的緯度北半球獲得的太陽光熱北半球白晝時間季節(月份)

夏至

6、22前後北迴歸線接受光熱多,氣溫高最長夏季(6、7、8)

秋分

9、23前後赤道過渡,溫和晝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後南迴歸線接受光熱少,氣溫低最短冬季(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