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中地理課件【精品多篇】

國中地理課件【精品多篇】

國中地理課件 篇一

教學目標: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範圍,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徵及自然資源;

探究日本經濟發達的主要原因及水平,瞭解中日貿易聯繫狀況,記住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佈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和地理學習能力;

從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有助於理解我國“科教興國”策略的重大意義

教學重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徵;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難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徵;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準備:課件《櫻花》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屏幕顯示日本富士山圖(帶櫻花的一幅),名曲《北國之春》,用於課前播放,營造氣氛。

[提問]:同學們,通過看和聽,你有什麼要說的?學生髮言,把學生引入日本話題。

一、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學校組織一批學生到日本修學旅行,下面幾種運輸方式都能到日本嗎?爲什麼?

1、汽車2、火車3、飛機4、輪船

(讓學生去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

[活動]:

四人一小組,根據下面提供的四個問題,採取合作學習的方式,選擇其中的一題展開探究討論,然後用你最喜歡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討論結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領土主要由哪幾個大島組成?

2、地圖冊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東京的距離

3、日本有那幾個的城市?並能在地圖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個島國,英國也是一個島國,比較這兩個國家跨越的經度和緯度,那個國家大,這對地理環境的複雜程度有影響嗎?

(讓學生帶着問題探究討論,畫面切入到“世界政區圖”、“日本圖”)

教師此時指導學生閱讀“世界政區圖”、“日本圖”和“富士山圖”,結束後重新顯示版面2,讓學生回答問題,講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徵。教師予以必要的補充和強調有關內容。

顯示“日本圖”,教師邊講邊指圖,圖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國四個大島的名稱用紅色顯示,並由小放到大再縮小定格,讓學生掌握這四大島的相關位置,接着屏幕左側顯示富士山的圖,在屏幕右側教師要告訴學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還曾噴發過,它被日本奉爲“聖嶽”,是日本的象徵,也是日本的旅遊勝地

探究題活動:

1、看看日本工業主要分佈在那裏?

2、綜合分析日本工業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會對日本經濟帶來那些影響?談談你的看法

4、閱讀課本24頁有關資料,回答問題

閱讀“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佈”圖,把圖中的主要工業區用紅色塊顯示圖中的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藍色顯示,加深學生對主要工業城市和港口位置的瞭解。然後提問:日本工業爲什麼分佈在這裏?

顯示幾幅圖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鐵路”圖片、“填海造陸”圖片、有關大阪的鳥瞰圖片。教師邊講課邊播放有關內容。

在教師講解的同時,可接連播放較多的動靜態畫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婦女”、“日本茶道”圖片

顯示“日本工業區分佈空白圖”,讓學生回答圖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業中心名稱,並思考回答日本工業分佈在這裏的原因。(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完成,同時藉助於多媒體,通過這多個版面的播放,輔之以教師的講解,學生普遍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習興趣很濃,教學效果很好。)

國中地理課件 篇二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洲名的由來

1、學生結合預習,講述亞洲、歐洲洲名的由來

2、結合掛圖,教師指出亞歐大陸的位置並提問:亞歐兩洲的洲界線是什麼?引導學生在地圖上說出

(過渡)分析一個大洲,首先從分析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

3、分析講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4、師生共同閱讀“亞歐地形圖,引導學生從經緯度位置來分析亞洲的地理位置。並突出從南北半球看、從東西半球的位置看亞洲的位置特徵

5、引導學生從海陸位置說明亞洲的地理位置特徵

(2)亞洲的地理位置

6、學生討論完成P3活動題,討論回答歐洲的地理位置特徵,而後結合掛圖強化

6、提問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認爲怎樣分析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特徵

[作業佈置]

見基礎訓練

第二課時

[複習提問]學生上臺,結合掛圖說出亞歐兩洲的地理位置特徵

二、亞、歐兩洲的地形

(1)亞洲的地形特徵

1、結合P5活動向學生介紹分析地形特徵的方法

2、師生共同閱讀“亞洲地形圖”,從四方面分析亞洲的地形特徵

A讀“亞洲地形圖”,觀察亞洲地形圖上主要以哪兩種顏色爲主?各代表了什麼地形?並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亞洲的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的,帕米爾高原的位置

B觀察提問:亞洲海拔的地方海拔有多少米以上?佔地面積廣不廣?說明了從大洲看,亞洲的海拔高嗎?

C引導學生計算青藏高原與西西伯利亞平原,珠穆朗瑪峯與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結論:地勢高低懸殊,地面起伏大)

D繼續觀察:亞洲的高原、山地主要分佈在亞洲的哪個部位?平原又分佈在哪裏?這說明了亞洲的地勢哪裏高,哪裏低?

E引導學生找到亞歐大陸東側、東南側的弧形島嶼,並設問:爲什麼亞歐大陸東部會形成如此多的島嶼和羣島呢?(聯繫板塊構造學說理論說明)

3、通過剛纔的分析,由學生小結亞洲地形的特徵,教師指導學生在書本上找重點

3、按上述思路,學生閱讀歐洲地形圖和P6活動1題的資料,討論歐洲的地形特徵,教師結合地圖引導學生理解,並引導學生找出歐洲的主要平原:東歐平原、西歐平原、阿爾卑斯山的位置

4、教師板書小結歐洲的地形特徵:

(1)平均海拔最低,僅340米

(2)地形以平原丘陵爲主

(3)中部低平

(4)山地主要分佈在南北兩測

5、學生完成P6表格

[作業佈置]

見填充圖冊

第三課時

(複習提問)

1、分析一個大洲的地形特徵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2、歐洲的地形有何特徵?亞洲的地形有何特徵?

三、亞洲的氣候

(一)氣候負責多樣

1、學生觀察“亞洲地形圖”,數一數亞洲有哪些氣候類型?並設問:世界13種氣候類型中,只有哪種氣候類型在亞洲沒有?由此說明了亞洲氣候具有怎樣的基本特點?(複雜多樣)

2、引導學生結合地圖,從緯度位置、五帶的位置、地形的角度讓學生理解亞洲氣候負責多樣的原因:跨寒、溫、熱三帶,且地形複雜多樣

設問:亞洲氣候複雜多樣可以從哪些方面表現出來呢?(學生閱讀P7-8文字,思考說明)

(過渡)我們知道,氣候的兩個基本要素是氣溫和降水,因此,亞洲氣候的複雜多樣性可以從氣溫和降水的複雜性體現出來

(5)結合教材P7第二段文字,通過馬來羣島與奧伊米亞康的氣溫對比,理解亞洲氣溫差別大

(6)設問:爲什麼亞洲的氣溫差別會這樣大呢?(主要受緯度因素的影響,跨緯度廣)

(7)展示世界雨極“乞拉朋齊”和西亞的無流國資料,說明亞洲的降水差異大,乾溼差異顯著

(8)討論:爲什麼亞洲的降水差異會那麼大?(主要受海陸位置、地形因素的影響,距海越遠,降水越少)

(二)大陸性強

(9)展示同緯度的亞洲齊齊哈爾與歐洲巴黎的降水資料,並分析;同緯度的巴黎和齊齊哈爾相比,冬季誰最冷?夏季誰最熱?誰的氣溫年較差大?這說明了亞洲氣候具有顯著的大陸性特徵

(過渡)亞洲的氣候不但具有顯著的大陸性特徵,而且季風氣候顯著

(三)季風氣候顯著

1、講述季風的含義:指隨季節變化而風向相反的風

2、結合本地實際,提問:當地冬季吹什麼風向的風?氣候有什麼特徵?夏季吹什麼風向的風?氣候又有什麼特徵?

(過渡)亞洲的季風氣候是怎樣形成的呢?

1、結合板圖講述風的形成過程及與氣壓、氣溫的關係

2、板畫亞洲簡圖,理解亞洲冬季風和夏季風的成因

3、學生朗讀P8閱讀,進一步深化對亞洲季風的形成過程的認識,教師結合小黑板表格小結:

發源地風向性質對氣候的影響

冬季風蒙古、西伯利亞偏北寒冷乾燥氣溫低,降水少

夏季風太平洋、印度洋偏南溼熱多雨帶來大量降水

4、設問:亞洲之所以會形成典型的季風氣候特徵,和亞洲的什麼地理位置分不開呢?

(小結)我們通過對亞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對氣候要素的影響,分析了亞洲氣候的三個特點:氣候複雜多樣,大陸性強,季風氣候顯著。

四、歐洲的氣候特徵

1、引導學生閱讀P7圖1-7,回答:歐洲有哪些氣候類型?有熱帶氣候類型分佈嗎?得出歐洲氣候的第一個特徵:以溫帶氣候爲主

2、引導學生讀圖1-10,比較緯度相近的鹿特丹和赤塔,冬季誰的氣溫低?夏季誰的氣溫高?誰的年溫差大?由此得出歐洲氣候的第二個特徵:海洋性特徵顯著

(過渡)爲什麼歐洲氣候具有明顯的海洋性特徵呢?

3、學生討論完成P9活動4,教師結合歐洲地圖從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地形因素說明。

4、引導學生在“亞歐氣候分佈圖”上找出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分佈地區,並提問:在歐洲地中海沿岸是什麼氣候類型?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各有什麼氣候特點?

5、指導學生結合P9活動5、6題分析判斷各自的氣候特徵。

6、小結歐洲氣候的第三大特徵: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分佈典型

7、學生討論完成P9活動2、3題,進一步理解亞歐兩洲的氣候特徵。

國中地理課件 篇三

[教學目的]

1、運用地圖,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聖保羅,里約熱內盧

2、運用地圖,聯繫巴西自然條件特點,討論該國如何開發利用和保護熱帶雨林

3、運用地圖,聯繫巴西的地形和氣候特點,分析亞馬孫河水量豐富的原因,瞭解巴西農業和工業的基本特點

4、運用地圖,瞭解巴西的城市建設和人種構成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工農業特點

難點:亞馬孫和水量特別豐富的原因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很多同學都喜歡看足球,也知道球王貝利,你知道球王貝利是哪個國家的人嗎?

一、地理概況

1、引導學生在“世界政區圖”找出巴西的位置,並指出它是南美洲面積的國家,世界第五大國。

2、引導學生完成P90活動2題,從緯度位置的角度瞭解巴西的位置特點

3、引導學生完成P90活動第1題,思考:巴西的地形以哪兩種基本地形爲主,各屬於什麼氣候類型?

4、結合板圖,講述亞馬孫平原的範圍及亞馬孫熱帶雨林

5、學生自讀材料‘地球之肺“,瞭解亞馬孫熱帶雨林的現狀

6、學生討論完成活動第3題,

(過渡)平原一般是有河流沖積而成,亞馬孫平原是有哪條河流沖積而成的呢?

二、亞馬孫河

1、引導學生觀察圖3-41,思考:亞馬孫河的發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

2、設問:亞馬孫河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學生閱讀思考

3、思考:爲什麼亞馬孫河能成爲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積最廣的大河?

4、引導學生完成活動1、2題

三、迅速發展的經濟

1、學生自讀教材,思考:巴西經濟在南美洲地位如何?其經濟強勢可以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來?

(過渡)巴西工業的迅速發展,離不開巴西豐富的自然資源

2、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37圖,瞭解巴西豐富的鐵礦資源和水力資源

四、人口和城市

1、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37巴西人口分佈圖,指出巴西人口分佈的特點並結合地圖冊上的有關資料,瞭解巴西人種的特點

2、引導學生閱讀P90圖3-41,找出巴西的主要城市並突出其特點

[小結鞏固]

學生小結

[作業佈置]

見基訓

國中地理課件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並能說明依據;

2、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及範圍。

3、瞭解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

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解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2、理解河流分佈與地形之間的關係。

情感,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亞洲的位置特點;

2、亞洲地形與河流分佈的關係。

教學難點:

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其特徵

教學過程:

導入:在上學期從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來研究問題。這個學期將以大洲爲研究對象,去研究某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狀況。

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複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師:要認識一個大洲,首先要明確它的位置。觀察一下亞洲位於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個半球?

小結:亞洲主要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置。

引導:瞭解一個地區的位置還要了解其海陸位置。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各位於亞洲的方位。亞洲周圍的大洲,各位於亞洲的方位。

學生看圖回答。

小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完成P3活動一1題

(展示“亞洲的範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爲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爲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爲洲界;東北隔着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麼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完成P3活動一2題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

小結: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範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完成P3活動一3題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或看課本P4圖7。3亞洲地形圖)

引導:這種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地形類型,這是哪類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麼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A組:主要山脈及山峯(喜瑪拉雅山及主峯等)

B組:主要高原(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組:主要半島(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等)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佈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於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佈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裏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徵)

國中地理課件 篇五

【教學內容】第三節地圖(地形圖的判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學會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地勢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學會繪製等高線圖的方法;能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山峯、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山谷等;初步學會繪製地形剖面圖。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等高線圖,學生識別常見的地形名稱;通過動手製作地形模型,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小組的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等高線形態與地勢高低、坡度陡緩的關係。

【教學難點】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地形種類。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式、討論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中國地形圖

【課時安排】三課時(第2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屏幕播放高原、山地、平原等自然景觀的畫面。

同學們看到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們畫的地圖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呢?

學生討論,得出對這一問題的初步判斷

二、地形圖的判讀(板書)

屏幕出示一幅等高線地形圖,學生觀察,教師說明:“地圖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繪製等高線來表示的。”那麼,等高線是怎樣繪製出來的呢?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圖1.27,同學們觀察圖中甲點的高度有哪兩個數據?單位?有什麼區別?

總結:甲點以海平面爲標準計算爲1500米,這叫海拔。甲點以乙點爲標準計算爲1000米,這叫相對高度。

提問:那麼,什麼是海拔和相對高度?

①海拔指地面某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②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1、海拔和相對高度(板書)

指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圖1.28“等高線示意圖”及等高線的模型,討論總結等高線的繪製方法。

講述:以海平面爲起點,測出地面上各個地點的海拔,把它們填注在地圖上,然後在地圖上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成線,這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上都標有高度,單位是米。

拓展:由此而推,什麼是等深線?(學生讀書作答)

2、等高線(板書)

在等高線地圖上,如何判讀地面的高低和地形起伏?

學生合作探究,以小組爲單位討論說出:只要填出地面各點海拔,就可比較各點的高低。

總結:在等高線圖上,不僅可以判斷各地點的高低,還可以根據等高線的分佈情況判斷地形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學生觀察圖1.28等高線示意圖,看看左右兩個山坡的陡與緩?並判斷坡度的陡緩與等高線的分佈有何關係?

確定: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示意圖,從圖可見,不同部位,等高線和形態的差別很大,怎樣在等高線圖上判讀這些地形呢?

學生總結教師補充:等高線彎向海拔低處爲山脊,反之爲山谷:兩個相鄰山頂之間是鞍部;等高線重疊處爲陡崖。

指導學生讀圖1.30,觀察分析設色地形圖的着色規律,從而得出:在不同等高線之間着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地形的圖即爲分層設色地形圖。

3、分層設色地形圖(板書)

出示“中國地形圖”指導學生分析不同的着色:藍色代表海洋,黃色代表高原、山地和丘陵,綠色代表平原,褐色爲山地,白色表示雪線以上的部分。

[學生活動]指導學生分組討論,合作完成課本P17活動。

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通過分析能判讀出各地的高低狀況。而如何能夠一目瞭然地看出各地的起伏狀況呢?這就需要觀察地形剖面圖。

4、地形剖面圖(板書)

學生同桌合作,完成課本P18活動3。先了解繪製方法,再觀察繪完部分,然後自己動手繪製完整。

總結:地形剖面圖能直觀表示某條線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

三、小結

指導學生先組內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都獲得了哪些知識?

學生小結所學知識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可取效果:以探究式活動爲主線,以練習爲輔助,圖文並茂,化抽象爲形象,直觀生動地解決難點問題。

不足之處:由於本課內容多,難度大,在環節設計上欠完美。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8時)

執教人:唐素芳執教班級:七(1)(2)

【教學內容】第三節地圖(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記住地圖上依據經緯線或指向標辨別方向的方法;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能在地圖上依據經緯線或指向標定方向;初步具備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圖的能力,如辯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能夠在地圖上依據經緯線和指向標等確定方向,通過辨別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動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系統掌握地圖的使用方法,使學生對地圖產生親切感,從而在今後的生活和學習中主動地使用地圖。

【教學重點】地圖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係的判別。

【教學難點】地圖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係的判別。

【教學方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投影片、掛圖;

【課時安排】三課時(第3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投影表格

針對表格內容,能夠進行比例尺形式的換算和大小的比較並回答。

2、地圖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上節課我們已學習掌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剩餘的2個問題:方向和圖例。

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1、投影:“日本圖”指導學生分組討論課本P15活動1的三個問題。

小組內討論並回答:

(1)經緯: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先據經線定南北,再依緯線定東西,最後取綜合。

(3)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所標三點的四個方向,Y在X東北方,X在Z西南方。

總結:在有經緯線的地圖上,要根據經緯線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極爲北,近南極爲南),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直線緯線左西右東;弧形緯線:據地球自轉(自西向東),箭頭爲東方)。

經緯網定向法(板書)

不知同學們注意沒有,有的地圖畫有一箭頭,箭頭方向指示爲北方,這個箭頭叫什麼?(指向標)

小結: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要依據指向標定方向,即指向標指示北方。

2、指向標定向法

投影圖,學生思考:

(1)A在B什麼方向,A在C什麼方向?

(2)若圖中AB兩點間直線距離爲24千米,請計算出該圖的比例尺。

學生討論後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圖上距離是2.4釐米,比例尺爲1:1000000或

指導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並回答課本P15“活動2”

學生活動:科技園在學校的東方,農業實驗區在科技園區的南方,學校在火車站北方,火車站在科技園區的西南方。學校與農業實驗區的直線距離約爲650米,從學校沿公路到科技園區,距離約是855米(四段公路圖距分別是0.6、3.2、1.6、0.3釐米)

提問:有的地圖,既無經緯網,又無指向標,如何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3、一般定向法

拓展:我們生活在北半球,當你外出旅行迷路時,你怎樣確定方向?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①白天:晴天據太陽定方向,據樹木定方向;②晴夜:北極星定方向;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

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圖上是用不同符號表示的(即圖例),並標註一些文字和數字註記,這些都是地圖的語言。

4、圖例和註記(板書)

請觀察圖1.24,看看一些常用圖例有何特點?你能記住一些嗎?

(提示學生注意分類觀察,找區別,如界線、交通線、城市、水庫和湖泊等。)

三、課堂小結

留2分鐘時間,由各小組的同學在組內交流,然後找幾名代表總結,通過本課學習,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識?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可取效果:在活動中學,在學中活動,注重知識的運用;針對性練習,便於及時發現問題,採取補償性教學;引進競賽激勵機制,活躍氣氛,調動積極性。

不足之處:對難點的突破及節湊的把握不準。

解決措施:加強理論學習,提升個人能力,並精心備課,合理安排內容的進度和難點的突破。

國中地理課件 篇六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閱讀各類圖片和資料掌握海洋資源的種類;認識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同學之間的合作討論和探究學習掌握如何正確地開發利用海洋。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認識到人類社會發展與海洋有着越來越密切的關係,樹立強烈的海洋權益意識和海洋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正確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

2、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如何保護和利用海洋。

【教學用具】:

多媒體平臺

【教學方法】:

講授法、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視頻導入

師:在很早的時候呢,人類就已經開始了對海洋的探索,19世紀中後期也就是1872年——1876年,就有一次的探索海洋的行動——英國“挑戰者”號海洋考察船。那麼人類是不是就此就停止了探索海洋的步伐呢?

生:不是

20xx年8月26日。“蛟龍號”在我國南海3000米級海上試驗取得成功。中國成爲繼美、俄、日和法之後世界上第五個具備1000米深度載人深潛能力的國家。

教師設問:爲什麼各國都紛紛致力於探索海洋的奧祕呢?

承接: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在一些國際戰略家眼中,深海海牀早已被貼上這樣那樣的標籤,比如“大國戰略要點”、“未來海底要塞”、“新能源要地”、“科技資源倉庫”等等。實際上,或出於政治目的,或着眼經濟利益,或本着科研精神,世界強國早已開始了一場關於奪取未來戰略制高點的深海暗戰。

過渡:

浩瀚的海洋到底是怎樣的?今天我們就一同來揭開她的神祕面紗——共同探討本章的第四節內容《人類與海洋》。

〔教授新課〕

一、探索海洋

首先,我們大家一同來思考這麼一個問題——海洋對人類有哪些影響?

海洋對人類有4方面的影響:

⑴生命的搖籃

問:你們知不知道最原始的生命是誕生於哪裏的?

講解:大約30億年前,海洋中出現了最原始的生命,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搖籃,正是由於海洋的存在,才創造出了我們現在如此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⑵資源的寶庫

問:大家最爲熟悉的海洋資源有哪些呢?

生:石油﹑天然氣……

⑶交通的要道

英吉利海峽作爲海洋中的重要的交通運輸通道,被譽爲”世界上最爲繁忙的海峽”。

⑷氣候的調節器

過渡:海洋對人類的影響歸根結底爲海洋給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和廣闊的空間。到海洋尋找資源、利用海洋空間,已成爲各國普遍關心的問題。

讀書:46頁黃色方框內文字

那麼世界爲何如此關注海洋呢?

二、世界關注海洋

(閱讀課文46——47頁思考各國爲何如此關注海洋的原因)

⑴海洋麪積廣大:佔地球總水量的97%以上

⑵海洋資源豐富:被譽爲“天然的魚倉”、“藍色的油田”、“鹽類的故鄉”、“娛樂的勝地”、“資源的寶庫”

47頁活動:

在我們的生產或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取之於海洋的?

(以小組爲單位,討論2分鐘,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討論並歸納總結)

國中地理課件 篇七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自然成爲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下面我就《海陸分佈》這節課的教學過程當作案例來進行分析一下。

一、問題導入,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

師:同學們,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早已廣被接受,但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卻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的星球。他說:“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它應叫做水球。”那麼到底應該叫地球還是水球?

學生活動

1、觀察地球儀和火箭升空的動畫演示,覺得新奇。

2、學習小組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

3、由學生討論後請學生代表發言,在此基礎上教師歸納。

評析: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啓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激發了學生勇於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二、動手觀察探究新知,觀察思考,深入自學

1、師:引導學生旋轉地球儀,開展“擁抱地球”活動,觀察任何半球是陸地大還是海洋大?最後統計學生的擁抱結果,從而得出結論。(海洋比陸地大)

2、師:這個結果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講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認識海陸分佈有沒有那麼容易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幾位的探險家和他們爲人類認識世界所作的貢獻吧。

3、師: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

海洋大多分佈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學生活動

1、隨機的用雙手擁抱地球,看看他們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還是陸地。

2、觀看展示。

3、觀察不同的地圖進行分析判斷。

4、學生踊躍回答問題。

師:無論是哪個半球,海洋麪積總是比陸地大,接下來請學生在圖中找出海洋有幾種表示方式?(海、洋、海峽)

師:看完海洋,我們一起來看我們熟悉的陸地吧。(引導學生區別大陸、半島、島嶼和大洲)

學生看圖鞏固陸地和海洋的各種表現形式,並回答問題

評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軀體、自己的感官、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願、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基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規律。正如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質營養一樣,每個學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營養。這是別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變的。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律。教師只能讓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的能力,使學生在使用地球儀、世界地圖中,培養學生分析資料、提取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學生也體會人類的認識世界是需要不斷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類的永遠的目標。

三、師生互動突出重點

1、師:在地球的廣大的海洋和陸地我們可以用六個字含蓋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師指導並和學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3、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各大洲的輪廓及分佈特徵。

4、引導學生在空白圖上填寫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線。(大多數學生可以完成,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向組長和老師求助)

學生活動:

1、請一位同學帶領全班學生認識七大洲、四大洋。

2、讓全體同學根據世界地圖,說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線。

3、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製各大洲的輪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對位置。

4、各小組在空白圖上填寫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線。

評析:師生互動有利於教師教學效率的提高。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教師爲學生的認識和發展提供種種有利條件,通過啓發、引導、講解、示範、督促、評價等等手段,使學生知道“應該學”和“怎麼學”,使學生從願意學、喜歡學到離開了教師也能學,這就是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教師因勢利導,給學生自讀、思考、質疑、認識、練習等獨立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活動成爲“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學過程成爲“立體結構”。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閱讀、獨立思考、相互議論如能和教師釋疑和諧運轉,學生不僅能學得深刻,而且能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增強自我意識,充分發揮主動精神。

國中地理課件 篇八

教學目標:

1.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並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律。

2.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交替。

3.用實例解釋時差現象,並說明再現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的知識。

4.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

5.利用圖說明五帶的界限,並舉例說明各自的特點。

教學準備:地球儀、地動儀、手電筒、《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課件、投影

教學方法:演示、觀察、討論、比較、歸納

學法:觀察現象、結合生活實際、填表比較

課時: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導入]當遇到一件不可能實現的事時,我們通常說:“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那麼太陽有可能從西邊出來嗎?(太陽東昇西落)那麼真的是太陽在升落嗎?

一.地球的自轉

[學生演示]地球繞着地軸自西向東不停地旋轉。

[小組討論]地球自轉的規律,填寫下列表格有關自轉規律的項目。

(表1)

自轉公轉

方向自西向東自西向東

週期24小時(一天)一年

旋轉中心地軸太陽

轉動特點地軸傾斜地軸傾斜,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產生的地理現象晝夜交替和時差

四季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學生結合實際說明]太陽東昇西落其實就是地球自轉方向的證據

[設問]地球的自轉會產生什麼地理現象?

[學生演示]一名學生用手電筒做光源,照在地球儀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轉,地球表面會產生什麼現象?(有晝半球和夜半球,卻不會有每24小時一次的晝夜交替)

[演示]老師在地球儀上用紅筆標出廣州的位置,自西向東轉動地球。

[觀察討論]

(1)廣州在地球儀轉動一週的時間裏出現什麼現象,說明什麼?

(2)結合生活體驗計算:每天我們處在白天和黑夜的時間大約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晝夜交替需要多長時間?(24小時)

地球的自轉會產生晝夜交替的地理現象

[學生閱讀]課本第10頁“暢暢和姨媽的問候”,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

[觀察演示]在地球儀上標出北京、紐約和東京,用手電筒做光源,照在地球儀上;老師自西向東轉動地球。觀察北京、紐約和東京分別被光源照到的時間。

[教師說明]地球自轉還使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區產生時間的差異。在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時刻,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早。經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時,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早。時刻的計算一般是“東早西晚,東加西減”。

地球自轉還會產生時間的差異

[設問]1、日本東京於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日足球賽,在北京中央電視臺直播的時間應是幾點?(下午2點)

2、俄羅斯的莫斯科也於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俄籃球友誼賽,我們應在幾點鐘打開電視收看直播?(15+5=20點)

[學生填表]將地球的自轉產生晝夜交替和時差的地理現象填在表1。

[課後想一想]我們爲什麼感覺不到地球在轉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現在的廣州處於什麼季節?你最喜歡什麼季節?爲什麼會有季節的變化?

[地動儀演示]地球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不停的公轉。

二.地球的公轉

[學生觀察討論]地球公轉的規律,將結論填在表1

[設問]地球的公轉與四季變化有什麼關係?

[學生演示]用手電筒在黑板上演示陽光直射和斜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的多少。(陽光直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多,斜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少)

[分組討論]結合生活實際,逐一討論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與中午三個時段相比,哪個時段我們感覺到太陽光照射的最厲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厲害)這一現象說明什麼規律?(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與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天中的變化規律同理,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年中的變化有什麼規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廣州什麼季節的中午太陽照射的最厲害?什麼季節最溫和?爲什麼?(夏季中午太陽升得,冬季較低)

(4)一年之中,廣州每天白晝的時間一樣長嗎?什麼季節較長?什麼季節較短?(不一樣,夏季白晝較長,冬季較短)

[教師引導]綜上所述,由於地球表面在不同季節得到的太陽光熱

有多有少,而產生了季節變化。這一現象與地球的公轉有什麼關係?

[演示觀察](1)假設地球直立着(地軸不傾斜)自轉和公轉,太陽直射點在那裏?(赤道)

(2)假設地球傾斜着自轉,但沒有公轉,太陽直射點有變化嗎?(直射在某一緯度不變)

(3)當地球傾斜者自轉的同時又公轉,太陽直射點會有變化嗎?

[CAI演示]地球的公轉,顯示地球公轉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學生觀察思考]觀察二分二至日時能夠受到太陽直射的緯度位置,總結太陽光照射情況在一年中的變化規律。完成下表(斜體字爲填寫內容)

(表2)

節氣太陽直射的緯度北半球獲得的太陽光熱北半球白晝時間季節(月份)

夏至

6、22前後北迴歸線接受光熱多,氣溫高最長夏季(6、7、8)

秋分

9、23前後赤道過渡,溫和晝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後南迴歸線接受光熱少,氣溫低最短冬季(12、1、2)

國中地理課件 篇九

一、教學目標設計

1.瞭解農業的主要部門、農業的重要性、我國農業分佈的差異。

2.學會用網絡查閱資料,能夠進行信息的分析與綜合。3.培養識圖能力。明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增強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地理知識已有所瞭解,有一定的讀圖能力,在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其“自主-協作”的學習習慣。農業是很重要的生產部門,但要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農業分佈情況,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

重點:農業在我國地理分佈上的差異。

難點:理解農業分佈差異的原因。

三、教學模式

這節課是基於局域網絡下的“學”與“教”,上網查閱着力於培養學生自主協作學習和動手動腦的能力。教學過程中通過人機交互、生生交互、師生交互開展教學活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如下。

四、教法設計

本節課利用網絡,採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動腦,實現知識的落實。

五、教學過程設計

授課程序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網絡應用分析導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都和農業有關,說明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農業。回憶。複述。創設情境,引起興趣。新課探究(過渡:農業與我們有怎樣的關係呢?板書課題)我們先來談談農業與我們的關係。

(一)農業與我們〖明確〗我們的吃、穿、用都來自農業。什麼是農業?農業的主要部門有哪些?發展農業有什麼意義?(教師小結)學生閱讀課文後舉手回答。發揮學生的觀察力,培養表達力。過渡:我國的農業是怎樣分佈的呢?

(二)我國農業的地區分佈1.我國的種植業分佈在哪裏?以種植什麼作物爲主?爲什麼這樣分佈,與什麼有關係?2.畜牧業主要分佈在哪裏?畜牧業的分佈與降水有怎樣關係?我國有幾大牧區?都有什麼的畜牧品種?3.我國的林業主要分佈在哪裏?屬於什麼地形區?降水情況怎樣?屬於什麼乾溼地區?4.我國漁業是怎樣分佈的?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是哪裏?(教師評價、小結)〖明確〗表現爲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

上網查詢,把全班分成四個大組,每組查一個問題。師生互動。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合作、交流的精神。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把範圍大的事物縮小化。創設視覺平臺。分析我國的農業爲什麼這樣分佈。(師生互動共同完成)學生思考、回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反饋練習

課本活動1(教師指導並評價)學生讀圖分析、填圖。訓練讀圖能力。

課本活動2(教師指導並評價)學生思考、分析、作答。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瞭解影響農業的因素除了氣候、地形之外還有海拔。小結師生共同回顧。查漏補缺,重申重點,進行愛國教育課外作業設計十年後理想農村的圖畫。創設學生大膽設想的平臺。

六、板書設計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

農業與我們(二)

農業的地區分佈1.農業1.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的分佈

2.農業的主要部門2.分佈特點

3.農業的重要性

國中地理課件 篇十

地理是七年級學生剛接觸的新學科,在教學中是通過大量的幻燈圖片,從學生接觸到的地理知識或地理現象入手,使學生直觀的感知地理,引導學生認識地理,親近地理,進而熱愛地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並初步知道學習的方法,就是我這節課的主要目的。

本節課分三大模塊來進行:

一、“什麼是地理”。

“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我國東漢王允對天文、地理有深入的研究。在西方,地理的意思是“大地的記述”。

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我們居住的地球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圖片,對地理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印象。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的科學。它包括自然地理:如地貌、地質、天文、水文、氣候、土壤等;人文地理:如人口、人種、宗教、城市、經濟等合作探究:談談我們身邊的地理

二、“爲什麼要學地理”?

(一)解開地理之“謎”

運用圖片展示學生熟悉的地理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想一想:你還知道哪些地理問題?

(二)地理與日常生活

教學中從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展示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引導學生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

合作探究:我國南方、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何不同?爲什麼?

(三)地理與生產建設

主要從農業生產、工業生產等入手,重點列舉了歐洲發達的國家“荷蘭的風車”,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對荷蘭農牧業的影響。

想一想:建設服裝廠、乳品加工廠該如何選址?

(四)地理與風土人情

展示大量的地理圖片,從服飾、體育活動等入手觀看不同地區的風俗活動。在授課時,我以“阿拉伯服飾”爲重點,分析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係。學生對千姿百態的風土人情非常感興趣,老師引導學生學好地理能更好的做到“入鄉隨俗”。

三、“怎樣學習地理”

地理是國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對學生提出必要的學習要求:

1、課前:準備好《地理課本》、《地理填充圖冊》、《地理圖冊》。

2、課堂上:

(1)會聽,根據預習情況有針對性的聽講,聽重點、難點。

(2)會看,看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基本途徑,養成“一手書一手圖”的習慣

(3)會記:對重點知識做好標記,同時也要做好筆記。

3、課下:及時複習所學知識,認真完成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