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杜甫《望嶽》詩意賞析【新版多篇】

杜甫《望嶽》詩意賞析【新版多篇】

賞析】: 篇一

在本詩中以飽滿的熱情形象地描繪了這座名山雄偉壯觀的強大氣勢,抒發了作者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大抱負。

六句實寫泰山之景。

開頭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設問統領下文。二句的。“齊魯青未了”自問自答,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 、高大。“青”字是寫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現山勢座落之廣大 ,青翠之色一望無際。這是遠望之景。

三 、四句是近望之勢。“造化鍾神秀”是說泰山秀美無比,彷彿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這裏了,一個“鍾”字生動有力。“陰陽割昏曉”,突出泰山的高聳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 。“割”字形象貼切,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

五 、六兩句寫的是近看之景,並由靜轉動。“蕩胸生層雲”描寫山腰雲霧層層繚繞,使胸懷滌盪,騰雲而起,用“層雲”襯托出山高。“決眥入歸鳥”,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隻只飛回山林中的小鳥,表現出了山腹之深。一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好象一隻只小鳥從遠處徐徐而來,又徐徐而去,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了。

最後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產生了登臨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中的“凌”字,表現了作者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壯志。“一覽衆山小”,寫詩人想象中登上絕頂後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顯得低小,以此襯托出泰山的高大。

這首詩的題目是“ 望嶽”,全篇緊緊抓住“望”字寫景,寫景中又處處烘托着一個“高”字。從而把泰山的千萬景色、高大的氣勢渲染得纖毫畢現,讓人如親臨其境。故此《望嶽》≮≯一詩,成爲歷代描寫泰山的佳篇,被人們傳頌不絕。

《望嶽》全文賞析 篇二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24歲,北遊今山東,遙望東嶽泰山,寫下了這首雄視百代的五言古體詩。

此詩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岱宗”,泰山又名“岱”,爲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稱。起句設問:泰山是什麼樣子?頓時便抓住讀者,將他們拉進自己的詩境裏來。次句自答:它蒼翠着整個山東大地,綿延不絕!今山東地域在春秋時期分屬齊、魯兩國,齊在泰山北,魯在泰山南。“青”,用作動詞,煉字精悍。“未了”,不曾完結。泰山山脈之大,非遠觀不能領略,這就繳出了題中的那個“望”字。

第三句,“造化”指大自然及其創造者。“鍾”,聚集。此句謂上蒼對泰山特別眷顧,集神奇秀麗於其一身。這是對泰山的高度讚美。第四句,山北爲“陰”,山南爲“陽”;日落爲“昏”,日出爲“曉”。此句誇張泰山的高大,說它割斷了夜晚與白晝。“割”字下得老辣、生新。這兩句仍然從大處落墨,對泰山作宏觀描述。

以上四句,重心在“嶽”;五六兩句,重心轉移到“望嶽”的“我”。“層雲”,重疊的雲。“決”,裂。“眥”(zì),眼眶。二句是說遠望泰山,雲氣繚繞,胸中彷彿也有重雲生成並激蕩;瞪大眼睛,目送鳥兒歸山,直到它們沒入蒼茫山色,眼眶都快要瞪裂。這兩句,特別是“決眥”句,刻畫自己“望嶽”的情態極爲傳神。

古體詩並不要求對仗,律詩才要求中間兩聯對仗。本篇三四五六句是兩聯工妙的對仗,熔律體入古體,尤見詩人融會貫通的文學才力。

“決眥”句中,那“歸鳥”已將作者的詩心從遠望之處牽引到了山中,與他心儀的泰山零距離接觸了,於是末尾便水到渠成地由“望嶽”自然延伸到“立志登嶽”。“會當”,定要。二句是說:我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峯,俯視那矮小的羣山!這正是《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云云的詩意表達。卒章顯志,青年詩人用最高亢的音調唱出了他的人生理想與追求。此前不久,他剛經歷了進士考試失利的挫折。但他“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唐王勃《滕王閣序》),仍保持着積極樂觀、奮發向上的銳氣。憑着這股銳氣,儘管終其一生也未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至少在詩歌創作上,他爲我們中華民族樹立了一座文學的“泰山”!

《望嶽》全詩及註解 篇三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五嶽之首得泰山啊,怎麼樣?那一脈蒼莽得青色橫亙在齊魯無盡無了。天地間得神奇峻秀啊,都在這一山凝結聚繞,那山北山南一邊暗一邊明,判若黃昏和晨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看峯巒層雲迭起,胸中一陣陣盪滌波濤,睜裂雙眼目送那漸入山林得點點歸鳥。啊,將來我一定要登上得峯巔站得高高,俯首一覽,啊衆山匍伏在山腳下是那麼渺小。

【評析】

杜甫“望嶽”詩共三首,這一首是寫望東嶽泰山得。詩以“望”入題,讚歎東嶽,謳歌造化。希望凌頂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壯志。

開首兩句,寫泰山得高峻偉大,先寫對它得仰慕,再寫它橫跨齊魯兩地得壯偉。三、四句寫近望,所見泰山得神奇秀麗和能分割日夜得巍峨形象。五、六句寫遙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心胸爲之盪滌。最後兩句寫望嶽而生登臨峯頂之意願。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之雄心,顯示出他堅韌不拔得性格和遠大得政治抱負。“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千百年來爲人們傳誦。

【譯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麼宏偉壯麗?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

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你高峻得山峯,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層層雲氣升騰,令人胸懷盪滌,看歸鳥迴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得絕頂,把周圍矮小得羣山們,一覽無遺!

【註解】

[1]岱宗:泰山別名岱,居五嶽之首,故又名岱宗。

[2]鍾:賦予、集中。

[3]決:裂開。

[4]凌:躍上。

希望通過這篇翻譯,能是同學們更加深刻得體會到作者當時得心情。

註解】: 篇四

1、題解:杜甫《望嶽》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嶽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裏行間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2、望嶽:遙望泰山。

3、嶽:高峻的大山,這裏指東嶽泰山,爲五嶽之一。

4、岱宗:泰山別名岱,居五嶽之首,故又名岱宗。

5、夫:語氣詞。

6、齊魯:泰山之北爲古齊地,之南爲古魯地。

7、青未了:青翠的山色連綿不斷,望不到盡頭。

8、了:盡。

9、造化神鍾神秀:萬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都集中在泰山。

10、造化:創造化育, 指自然。

11、鍾:賦予、集中、萃聚。

12、神秀:秀美而有靈氣。

13、陰陽: 山爲北陰,山南爲陽。

14、割:劃分。

15、蕩胸:使心胸動盪。

16、決眥:眼眶裂開、儘量睜大眼睛去看。

17、決:裂開。

18、眥:眼眶。

19、入:沒。

20、入歸鳥:極目遠望,歸林的飛鳥盡入眼底。

21、會當:終究要。表示將來終要登山。

22、凌:躍上。

23、一覽衆山小:這句本於《孟子·盡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24、一覽:一望。

25、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爲“以……爲小,認爲……小”。

26、另注:“曾雲”也作“層雲”。

《望嶽》的原文及翻譯 篇五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譯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峯頂。

神奇自然匯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

層層白雲,盪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頂峯,俯瞰羣山,豪情滿懷。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嶽”的“望”字着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後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氣。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道怎樣形容纔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歎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爲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語氣助詞,這裏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緻。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的“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可謂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一句,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夠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裏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爲魯,泰山之北爲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在寫其他山嶽時不能夠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爲無人能繼。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一個“鍾”宇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爲“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爲“陰”(山南水北爲“陽”,山北水南爲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這裏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而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也在此得到顯現。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爲之盪漾。“決眥”二字尤爲爲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這一切看個夠,看個明白,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得更爲形象鮮明。“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其中蘊藏着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讚美之情。

末句的“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兩句,寫詩人從望嶽產生了登嶽的想法,此聯號爲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衆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爲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爲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爲人們所傳誦的原因。正因爲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的想望本身,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嶽,但是通篇並無一個“望”字,而能夠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佈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託雖然深遠,但是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後出之作難以企及。

對比鑑賞

杜甫有三首《望嶽》,其旨趣、風格的不同,恰好能夠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個時期的心態。詠泰山的《望嶽》表現的是一種積極用世的思想,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因而予人雄奇壯闊的感覺,全詩形成了遒勁峻潔、氣魄雄放的風格;詠華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報國無門之情,代表杜甫中年時期失徨,動極思靜的人生,此詩因而顯得委婉曲折,沉鬱頓挫;詠衡山的《望嶽》即或是有所諷喻,代表杜甫晚年時期內斂安命,與人爲善的人生。從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轉變的軌跡。不過,無論他的心態如何改變,有一點始終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愛國之心了。青年時杜甫想要爲國出力,中年時他雖不得意,卻仍有報國之思,晚年時他念茲在茲仍是君主與朝政。

《望嶽》原文及譯文 篇六

望嶽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曾 通:層)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譯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峯頂。

神奇自然匯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

層層白雲,盪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頂峯,俯瞰羣山,豪情滿懷。

註釋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嶽,五嶽之首,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爲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裏指對泰山的尊稱。夫:讀“fú”。句首發語詞,無實在意義,語氣詞,強調疑問語氣。如何:怎麼樣。

⑵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爲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兩個國名,在今山東境內,後用齊魯代指山東地區。青未了:指鬱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青:指蒼翠、翠綠的美好山色。未了:不盡,不斷。

⑶造化:大自然。鍾:聚集。神秀:天地之靈氣,神奇秀美。

⑷陰陽:陰指山的北面,陽指山的南面。這裏指泰山的南北。割:分。誇張的說法。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曉:黃昏和早晨。極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曉與黃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蕩胸:心胸搖盪。曾:同“層”,重疊。

⑹決眥(zì):眥:眼角。眼角(幾乎)要裂開。這是由於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所致。決:裂開。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會當:終當,定要。凌:登上。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峯。

⑻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爲“以······爲小,認爲······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