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杜甫《望嶽》原文翻譯新版多篇

杜甫《望嶽》原文翻譯新版多篇

翻譯 篇一

泰山啊,你究竟有多麼宏偉壯麗!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大地。大自然給你的偏愛,使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你挺拔的山峯,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層層雲氣升騰,令人胸懷盪漾,看歸鳥迴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把周圍矮小的羣山們,一覽無餘。

古詩《望嶽》的賞析和譯文 篇二

望嶽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註釋

1、岱宗:泰山別名岱,居五嶽之首,故又名岱宗。

2、鍾:賦予、集中。

3、決:裂開。

4、凌:躍上。

譯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麼宏偉壯麗? 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 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峯,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層層雲氣升騰,令人胸懷盪滌, 看歸鳥迴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 把周圍矮小的羣山們,一覽無遺!

賞析

共三首,這一首是寫望東嶽泰山的。詩以“望”入題,讚歎東 嶽,謳歌造化。希望凌頂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壯志。開首兩句,寫泰山的高峻偉大,先寫對它的仰慕,再寫它橫跨齊魯兩地的壯偉。 三、四句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寫遙望, 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心胸爲之盪滌。最後兩句寫望嶽而生登臨峯頂之意願。表達了 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之雄心,顯示出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抱負。“會 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千百年來爲人們傳誦。

杜甫《望嶽》賞析 篇三

《望嶽》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後。此時,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他遊歷到山東,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嶽》詩。

【賞析評價】:

詩中以飽滿的熱情形象地描繪了這座名山雄偉壯觀的氣勢,抒發了作者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大抱負。

六句實寫泰山之景。

開頭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設問統領下文。二句的“齊魯青未了”自問自答,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高大。“青”字是寫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現山勢座落之廣大,青翠之色一望無際。這是遠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勢。“造化鍾神秀”是說泰山秀美無比,彷彿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這裏了,一個“鍾”字生動有力。“陰陽割昏曉”,突出泰山的高聳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割”字形象貼切,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

五、六兩句是近看之景,並由靜轉動。“蕩胸生層雲”描寫山腰雲霧層層繚繞,使胸懷滌盪,騰雲而起,用“層雲”襯托出山高。“決眥入歸鳥”,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隻只飛回山林中的小鳥,表現出了山腹之深。一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好象一隻只小鳥從遠處徐徐而來,又徐徐而去,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了。

最後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產生了登臨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中的“凌”字,表現了作者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壯志。“一覽衆山小”,寫詩人想象中登上絕頂後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顯得低小,以此襯托出泰山的高大。

這首詩的題目是“望嶽”,全篇緊緊抓住“望”字寫景,寫景中又處處烘托着一個“高”字。從而把泰山的萬千景色、高大的氣勢渲染得纖毫畢現,令人如親臨其境。故此《望嶽》一詩,成爲歷代描寫泰山的佳篇,被人們傳頌不絕。

拓展閱讀:

《春望》

作者: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內容講解】:

詩地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着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爲寫景,實爲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爲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地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地“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當爲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濃淡淡,動奪天巧。”《唐音癸籤》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爲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爲,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地消息,這時地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地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地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地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地慘慼之象,眼望面前地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爲愁所致,“搔”爲想要解愁地動作,“更短”可見愁地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賞析評價】: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地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地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望嶽》的原文及翻譯 篇四

望嶽

作者:杜甫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註釋

1、岱宗:泰山別名岱,居五嶽之首,故又名岱宗。

2、鍾:賦予、集中。

3、決:裂開。

4、凌:躍上。

翻譯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麼宏偉壯麗? 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 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峯,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層層雲氣升騰,令人胸懷盪滌, 看歸鳥迴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 把周圍矮小的羣山們,一覽無遺!

賞析

杜甫“望嶽”詩共三首,這一首是寫望東嶽泰山的。詩以“望”入題,讚歎東 嶽,謳歌造化。希望凌頂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壯志。開首兩句,寫泰山的高峻偉大,先寫對它的仰慕,再寫它橫跨齊魯兩地的壯偉。 三、四句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寫遙望, 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心胸爲之盪滌。最後兩句寫望嶽而生登臨峯頂之意願。表達了 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之雄心,顯示出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抱負。“會 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千百年來爲人們傳誦。

創作背景

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曾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在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遊生活。作者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漫遊途中所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