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精品多篇】

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精品多篇】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一

一、個例資料

李國富,男,10歲。父親因偷盜而屢次關進看守所,母親在外打工常年不着家,平時的生活學習都是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

二、個例表現

我發現在李國富身上出現了一些問題,通過觀察交談發現該生突出表現爲在課堂上和各種活動中,表現冷淡,從來都不參與,從來不和同學、老師交談!如有同學主動邀請他出去玩耍,他會拳腳相加回應。性格偏執,合羣困難,沉默寡言,不自覺的流露出自卑,不喜歡讀書,自己玩自己的!經常趴在桌子上睡覺、看窗外。

三、觀察分析

通過我的觀察、家訪、交談,我發現他身上的這些心理問題主要來源於害怕、畏懼!父親因偷盜而屢次關進看守所,從此他也背上了“犯罪”兒子的臭名,母親常年不回家,自我感覺是個“野孩子”時常莫名幻覺同學們歧視,嘲諷他。造成了他孤僻自卑!加上從小缺乏父母親的關愛和爺爺奶奶缺乏溝通交流的隔代教育,使得他性格十分偏執攻擊!

四、對問題行爲的評估

“自卑”是指對自己有着不良的觀念、不適宜的評價以及賦予過低的自我價值”,包括軟弱無能、自我懷疑和低人一等。李國富同學表現爲對同學交往排斥,不喜歡學習,不樂於參加各項活動,它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該生對生活越來越無望。

在本案例中,李國富同學即使知道攻擊他人是錯誤的,但是他仍然不能友好的和同學們老師們正常交往,在課堂睡覺,下課後自己玩自己的,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這些行爲的直接結果就是導致他的性格自卑。從他的表現中可以判斷他存在着極度的自卑,而且在這種自卑思想的影響下,他不敢和同學們交流,不敢和老師們說話。

“孤僻”是指青少年在與同伴相處過程中表現出的不利於與羣體和個體建立和維持良好持久關係的心理行爲問題”。 “偏執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爲特點常常表現爲:極度的感覺過敏,

對侮辱和傷害耿耿於懷;思想行爲固執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狹隘;愛嫉妒,對別人獲得成就或榮譽感到緊張不安,妒火中燒,不是尋釁爭吵,就是在背後說風涼話,或公開抱怨和指責別人。

五、幫助制定近期目標

共同制定計劃,對她作出一些具體要求。

1 、要求他在校要友好的對待同學,不準挑釁罵人,動手打人。

2 、給一個月作爲適應期。在這一個月裏,儘量減少與同學們的衝突,允許他在心情不佳時發泄,但一定不能打人。

3、給兩個星期作爲過渡期。在這兩個星期裏,要求他和同學們一樣,每天認真學習,和同學們友好相處,積極交流,互幫互助。考慮到他從小缺乏父母的關愛,我每天給他留了一個小時與我談心,溝通的時間。

4、鞏固期。要求他不僅要和同學主動溝通,樹立自信,盡力幫助有困難的同學。

5 、定期幫助他學習與人交往的技巧,確定訓練內容,養成豁達、開朗、友善的性格。

六、輔導方案和過程

1、與家長多聯繫、溝通,希望他們用正確的方式對待孩子,走出愛的誤區並和他的父母親溝通,讓他們明白要做孩子學習效仿的榜樣,而不是做孩子的反面教材。在和爺爺奶奶交流時,首先我肯定了老人們帶孩子的辛勞,但同時我也指出了隔代交流的誤區,讓他們意識到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問題的嚴重性,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應當對他進行適當合理的批評與教育,讓他認識到錯誤,鼓勵他改正。使他們明白:孩子應樹立自信,剔除消極。勇於承擔,自我接納!積極上進,友善待人!多給孩子一些心靈上的關心,關懷,特別是他的學習生活,心理動態!並對孩子取得的每一點微小進步及時肯定與讚美。這樣能讓孩子感到父母對自己關心,要讓孩子知道你們是愛他的。他並不孤單,他不是沒人要的孩子。

2、幫助孩子樹立自信,融入集體,找到和同伴交往的樂趣。在與班委開會的時機,與班委約定,要用愛心感染他,耐心幫助他,他的缺點要包容,幫助他克服;對於他的任何進步我和班委們都不要吝嗇我們的讚美。作爲輔導員的我去除居高臨下的態度,儘量與他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和他交談,用語重心長的、幽默的和富有啓發性的語言,適時引導他。班委們接納她,理解他,更加關心愛護他,和他做知心朋友;我建立個別和小組輔導形式,讓他在和諧、輕鬆、安全的氛圍中和大家交流。另外把他座位調到一些性格開朗的同學旁邊,使其“近朱者赤”,減少了自卑感。在每週的隊會活動上表揚他一點一滴的進步,樹立他的自信。經常在課間對他說“你真棒!你進步了!”等鼓勵性語言。

七、效果評估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心理表現,其產生的原因與過程相對比較複雜,所以輔導員一定要耐心地與輔導對象進行溝通,在溝通時要了解輔導對象的家庭出生,父母職業,父母的教養方式,兒時的成長曆程等。並採用“層層剝筍法”對輔導對象的回答不斷深入追究,挖掘其消極的核心觀念,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在這個個案中,很明顯,李國富的自卑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家庭出生,父母的職業、教養方式,兒時特殊經歷等以及爺爺奶奶所採取的並不恰當的教育方式而導致的,父母親的教育以行爲示範造成了李國富的不健康性格。因而在對李國富進行心理諮詢的過程中,就要特別注重家庭的作用,讓家長參與諮詢過程,促進家長與孩子的交流與心靈的互動。利用合理情緒療法可以使李國富對健康心理及積極行有更爲客觀的理解,從而調整心理狀態及主觀動機水平,促進其從思想上改變對周圍事及人有個正確的認識,從一個更爲積極的角度看待學習生活;強化法可以對李國富同學的積極學習予以強化,從而保證其學習過程的持續性;利用認知療法可以幫助李國富同學認清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陷,可以有助於完善其人格。

我多次鼓勵他要振作起來,積極自信的面對未來。我深知改變偏執自卑心理是一個漫長及反覆的過程,我應給予他足夠的時間、耐心、寬容。李國富孩提時代經歷了很多挫折及失敗,我要求班上其他的孩子給他足夠的理解及溫暖。融化他那顆傷痕累累的心。在我的鼓勵、同學們的尊重中他找回了自信,丟掉了自卑,遺忘父親進看守所帶給他的陰影,他在與他人合作的過程中學會與別人交往,體驗交往的樂趣。

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 篇二

李鐵平,男,本班三年級學生,父親去了佛山打工,媽媽在陽山製衣廠打工,家裏有哥哥和姐姐,都在讀國中,媽媽除了要上班,還要洗衣、煮飯。另外還要照顧年邁的爺爺奶奶,,所以媽媽別說關心孩子的學習,有時爲生活繁瑣對他也沒什麼耐心,因此發現了他的身上存在以下問題:

1、自由散漫,上課不認真聽講,懶惰,從不寫作業。

2、個人衛生較差,同學們都不願意接近他,還經常撿同學們掉在地上的零食。

3、思維極端反常,自卑而又自尊,有什麼事總是悶在心裏,心理負擔沉重,導致行爲扭曲,有自暴自棄的念頭。

問題分析

我通過觀察,和他交流,電話聯繫他的父母,我發現他的問題主要是由以下幾種情況引起:

2、父母的方法簡單粗暴,對孩子也沒耐心,愛的時候什麼都滿足,有情緒時就是拳腳相加,不和孩子做感情的交流。長期在這樣的家庭生活,他自己做事也就沒有耐心,學習上就“破罐子破摔。”

3、內心的孤單與自卑,由於他的成績一直較差,平時很少得到老師的表揚,使他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自己的想法、需求都無處訴說,長期以來就形成可他孤僻的性格。別的孩子即使爸爸媽媽不在身邊,還有其他長輩或親人的關懷,而他沒有,孩子的內心深處非常的自卑。加上平時在學校沒有了老師的表揚,同學的關心、幫助,他從不參加班裏的任何活動。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發現他身上的問題只要源於父母的疏忽,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於是,我決定從家長和他本人入手。

具體措施

1、通過電話與他的父母交流,希望他們共同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平時多打電話回家關心自己的孩子,讓孩子真正的感受父母的愛。有時間要經常回家與孩子交流,給他買上生活和學習的必用品。

2、孩子在學習上的困難,鼓勵他多問同學、老師,還可以藉助工具書,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

3、作爲班主任,我會在他小小的進步後給與表揚,讓他找回自信。發現他的問題,有策略地提出,並幫他改正。讓他儘快融入班集體,找到學習和成長的快樂。

4、針對實際情況,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學習上,讓他知道學生要以學習爲主,每天按時上學、認真完成各科作業,這是一個合格學生的起碼標準。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三

一、基本情況:

張同學是個十歲的小男孩,平時寡言少語,成績在班裏排名中下游,家裏父母都在務農,家裏經濟條件不是很好。

二、背景資料:

張同學在國小二年級時出於好奇偷了一塊電子手錶,受到父母的打罵,他認識到了錯誤並進行改正。在此事件後,張同學的父母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張同學稍有不對,就拿這件事來諷刺他,還在左鄰右舍前令他難堪。因此,張同學害怕父母,在心裏有些恨媽媽,但從不頂撞,因爲張同學不想媽媽傷心。在家的言行舉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對就會遭到白眼和辱罵。於是,他很害怕回家。他還覺得在家裏,父母並不愛他,他對這個家充滿了厭倦,認爲自己是這個家庭中多餘的一員。因此,他無時無刻不想逃離這個家。張同學對家庭的害怕影響了他在學校的正常生活,在心理上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礙。

三、案例分析:

張同學由於被父母打罵而討厭回家,這是從一般的眼光來看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張同學所表現出來的厭家,害怕同學的談論,必然是有其心理原因的。自卑心強的人,對自己的評價過低,辦事缺乏信心,處處感到不如別人,悲觀失望甚至對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也往往會因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比較複雜,既有個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學校和社會因素的影響。父母的責罵與毒打、同學的嘲笑、社會輿論的評頭品足、說長論短,都增加了張同學的心理壓力,誘發自卑心理。張同學總以爲處處矮人一截、是千古罪人。張同學父母不懂得如何尊重他的自尊,幾年來,張同學的自尊屢受挫折,因此羞恥感和屈辱感不斷加強,導致自我否定意識的形成與發展,表現爲消極的自我評價

四、輔導建議:

在整個輔導過程中,可分三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解決的是張同學對“偷竊事件”的認知,建立他對我的信任感。主動和他打招呼,鼓勵他與父母多溝通,減少誤會。

第二階段是處理張同學與父母的關係。爲幫助張同學改變對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可以進行家訪,讓他們進一步瞭解張同學的'想法,並適當地給他以鼓勵和支持。最關鍵的問題是讓他感到在父母的眼中他還是受父母疼愛的孩子。可以在家訪的過程中談論張同學在家的感受、他的自卑心理以及家長平時責罵對他的傷害、青少年的心理特徵:渴望受到尊重,極要面子等等。因此,對小孩的批評要有理有據,否則極容易自暴自棄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

第三階段是創造輕鬆和諧的課堂班級氛圍,減輕張同學的心理壓力,並獲得自我價值的體現,這一步與前者同時進行。爲了儘量排除張同學的自卑心理,可安排每星期一、三的常規檢查由他來任小組長,帶領其他同學檢查。另外可在班中多次開展心理導向課。

通過這個自卑心理的案例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往往是造成國小生自卑的主因。很多孩子因爲從小接受了不恰當的家庭教育,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又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自卑心理的出現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四

李某,七年級女生。國小時學習刻苦努力,成績一向很好。進入國中後,學習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壓力十分沉重,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學習上。剛開始,他的文化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與此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超負荷的心理壓力,他怕看到老師和家長期盼的目光,一遇到考試就十分緊張,常伴有口乾、噁心、嘔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時考試時甚至手指哆嗦、腹瀉等。考試就像一塊巨石壓在他的心上,成績也每況愈下。

案例二:張某,進入國中後,雖刻苦有餘,成績卻不理想,在班上處於中下游水平。原因是:數學極差。雖然狀況如此,但該生對自己提出的要求很高,尤其上數學課時認真聽講,專心筆記,考試時卻手忙腳亂,似是而非,與自己的期望值總是差距很大。本學期狀況發生了180度大轉變,第一次數學測驗破天荒的考了90分,這給了他極大自信和動力。以後他感覺上數學課很有興趣,聽得也很明白了,慢慢的對數學產生了信心,不怕考數學了,而且還帶動了其它科的學習。

上述是一組比較案例,但有着共同的特點:

1、兩位學生都有很強的自尊心,她們一心想獲得好成績。

2、兩位學生在遇到挫折後,均陷入了強大的心理壓力之中,但結果不同。從根本上李某需要調節自己的心理問題,從而激發出內在的動力;而張某透過一次小小的數學測驗這一外界因素激發了內在的信心和功力,獲得了學習上一種成就感,步入了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上述兩個案例代表了國中絕大多數學生的心理壓力問題,而這種心理壓力問題往往導致學生走兩個極端。所以,把握和調適這種心理壓力,並探索出一種科學的對策是班級管理中的重要資料。

一、心理壓力的基本狀況

1、大部分同學認爲自己有心理壓力。成績越好,比例愈高,好多同學用“好煩,好累”來形容心理壓力,顯然心理壓力已經超負荷。

2、心理壓力主要來自於學習、人際關係或環境方面。

二、心理壓力的調適

應對心理壓力,我們應用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主動幫忙學生進行心理調適,如①運動,遊戲;②向朋友傾訴;③寫日記;④與師生談心;⑤大笑一場;⑥大睡一覺;⑦聽音樂等。

心理壓力的疏導與宣泄對於學生的身心發展很是重要,老師要主動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教會他們如何調整心態,減輕壓力,應對人生。

三、心理壓力的對策

針對心理壓力的基本狀況和產生的主要因素,我們應運用心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開展心理教育,切實做好攻“心”的藝術。

1、針對學習方面的壓力。我們既要讓學生明確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明確學習目的、學習方向;又要重視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生活,儘可能減輕負擔;要“授人以漁”,培養學生的潛力和方法,樹立正確的考試觀和分數觀。

2、針對人際關係方面的壓力。一方面,要加強人際交往教育,鼓勵學生相互溝通,相互信任,自我反省。另一方面,父母與孩子要“和平共處”,在和諧、平等的氣氛中進行交流;根據孩子的實際狀況,要給予正確的評價和適當的指導;肯定成功的同時,也有失敗和挫折。再之,教師要對學生公平、公正、尊重、信任,更要有“讓我們一齊努力”的思想。

3、針對環境方面的壓力。一方面,家庭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父母要潔身自好,爲子女營造良好的氛圍。另一方面,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要儘量體現人性化,要“嚴而不死,活而不亂”。

4、“內因起決定作用,外因透過內因起作用”,所以對心理壓力的調節和對策,我們還需強調以下方面:

①科學適時地加強心理挫折教育

②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③選取適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其實,國中生面臨的問題還很多,但心理壓力問題是最主要,最突出的問題。我們只有科學地處理好中學生的心理問題,才能解決他們學習中的根本問題、內因問題,才能激發出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創新欲,纔能有助於青春期學生的正常發展,使其真正成爲社會有用之才。

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 篇五

基本資料:

堯堯,男,11歲,國小五年級學生,憨態可掬的外表,想象力較奇特,做事無持續性,自我約束力差,課堂上沒有老師的叮囑是從來不聽講的,有時還情不自禁地大聲說話,我行我素,愛惹事生非,許多同學是他的“獵物”,經常受到他的攻擊。但我觀察瞭解,這孩子的種種行爲不是有意而爲之。有些時候,這孩子不自覺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爲,注意力嚴重不集中,屬於多動的表現。 具體表現:

1、不管是什麼時候,他總是調皮淘氣,好像周圍什麼也沒有,自己陶醉於自己的天地中。

2、參加學校的活動時,步調舉止與同學都不統一,行爲懶散。

3、上課時手裏總得拿些東西擺弄來擺弄去,常發出另類的叫聲,嚴重影響教學秩序。

4、經常趁同學不注意就打人,還常常把同學間的筆、本子和書等物品交換位置甚至任意弄壞。

5、沒有朋友,同學們都不願意跟他玩,誰也不願意跟他同桌。

6、在課間同學玩時,總是給搗亂、混鬧,自己卻樂在其中。

7、作業字跡特亂,一般人很難辨清寫的是什麼。學習成績差,行爲懶散,做事拖拉。

以上是我對孩子的一些瞭解,孩子的自身的缺點和出現的問題很多,在諸多的缺點和問題中,以“多動”尤爲突出,這也是引發衆多問題的根源。但也不乏優點的存在,如:愛讀課外書、愛護小動物„„每當面對這個孩子的時候,我總是想:如果這樣發展下去,她的將來會是什麼樣子?教師的愛心和責任感都告訴我,這個孩子需要幫助。我決定從“多動”這個根源入手,幫助他健康的成長。

分析成因:

家庭比較特殊,三代單傳,爺爺對孩子太過溺愛,一切滿足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因此孩子比較任性,在家根本不聽家長的話。堯堯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不高,功課回家輔導得也少,如果遇到孩子有不會做的地方,家母親的態度很粗暴,經常打罵孩子,埋怨孩子笨,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以至於產生了嚴重的逆反心理。媽媽讓他做什麼,他偏不做,他讓往東,他偏朝西,對他表示關心的時候,孩子卻漠然視之,理解不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和孩子之間形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從家長那裏又瞭解到:低中年級時,學習成績不太好,經常被老師留下補課,學習興趣不高。由於特殊原因堯堯所在的班級連續換了好幾個老師他的學習成績更差了,現在孩子更加自由散漫,每天放學後丟下書包就玩。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六

在大學生中,每個人的經濟條件都是不一樣的。對家庭寬裕的城鎮學生來說,大學的花銷完全不用擔心,但對那些來自農村的貧困學生來說,面對處處差人一等的窘境,往往會產生自卑心理。下面來看一個大學生自卑案例。

案例:

吳某,男,重點大學二年級。自進入大學後,一直很自卑,父母都是農民,家境貧寒。以前因爲在中學時成績拔尖,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器重,自己也因此似乎忽視了家庭的貧困和普通。爲了他上大學,家裏負債累累。進了大學後,自己又借了不少錢以掩飾自己的貧困和普通。原以爲到了上海,會有很多機會,可以通過打工來補貼自己,但實際上很難。曾想了許多辦法來提升自己的素質(比如參加社團、看書、看展覽會、考證書等),但實施之後,往往都是半途而廢,從而感到自己脫離不了貧窮,走不出社會底層的地位,自己不會有好的前途,不可能光宗耀祖,甚至找女朋友在上海成家都很困難。

案例分析:

來訪者的問題屬於適應障礙伴隨的自卑。由於其大學之前因爲成績拔尖,一直受到關注和重視,使其得到了充分的心理滿足,從而忽視了家境本身的貧困和普通。而進入大學後,一方面不再如過去那樣受關注,失去了原來心理滿足的基礎。導致其第一次認識到了自己家庭的貧窮與周圍其他人之間的差距,而他又過分誇大地看待了這種落差,妄圖以借錢的方式來掩飾自己的貧困。同時,其之前對於在上海的生存帶有錯誤的估計,換了一個新環境後,發覺並不如自己預期的通過打工補貼生活那麼理想化,造成適應障礙,導致了一種挫折感。另外,對於貧窮和成功的關係亦不能做到正確的認知,使得以偏概全地看待自己的未來,意志力下降,形成自卑心理。

自卑是土壤,自信是莊稼

討論自信之前,先講一個奧修的寓言故事。說有一天,絕頂聰明的納斯魯丁跑來找奧修,非常激動的說:“快來幫幫我!”奧修問:“發生了什麼事?”納斯魯丁說:“我感覺糟糕透了,我突然變的不自信了,天啊!我該怎麼辦?”奧修說:“你一直是很自信的人呀,發生了什麼事讓你如此不自信呢?”納斯魯丁非常沮喪的說:“我發現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好!”

看起來非常自信的人往往也非常的不自信,如果真是這樣,自信滿滿的人可能正是那些不太自信的人,處處謙虛忍讓的人更像是內心篤定的傢伙。

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 篇七

樑某,男, 12歲,國小六年級學生。

打從他進國小起就不斷有家長來學校找我要求不挨着他坐,原因就是他從學前班起行爲習慣太差,打人、偷摸別人的東西等。父母離異、孩子長期跟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覺得孩子可憐對孩子百般溺愛。爺爺有心臟病、奶奶整天忙於社區老年工作,對孩子不做作業行爲時管時不管,方法也存在問題,對待孩子的態度只說不導,經常埋怨孩子不用功,但是又不知道孩子的問題出在哪裏。

案例分析:

該生缺少父母的愛,渴望引起別人重視,乏自信心、意志薄弱,長期用偷小摸行爲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1、自卑心理

大部分學生有着強烈的自尊心和好勝心,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理解。但有的學生由於長期的失敗經歷,經常遭到批評的待遇,所以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便產生自卑心理,可是他們又非常害怕別人對自己冷嘲熱諷,就極力維護自己的尊嚴。經過觀察,我發現樑某頭腦靈活,但上課經常在下面偷偷玩玩具,下課也和成績差的同學一起玩。他學習習慣很差,作業亂做亂畫,早晨經常遲到。

2、偷拿成性

學生道德意識缺乏,法制觀念淡薄。認爲偷東西不是偷,只不過是爲了自己用時方便一些而已;有同學是因爲偷東西成功很有成就感,爲了刺激而偷,有的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偷東西小的時候是不曉得,長大了家長也沒有注意他偷別人的東西,又不給錢給他買東西,以致他去偷別人的東西自己用。到後來有時就是爲了報復成績好的同學。父母未加註意,孩子總是傾向於滿足自己的需要,偶爾的不當行爲受到默認,得到強化,以後就會明知故犯,形成盜竊行爲。

3、意志薄弱,易受不良習慣影響

有一定上進心,但不能持久,意志薄弱,易受幹憂。樑某還喜歡和低年級的一個家庭情況複雜的學生粘在一起偷拿別人的東西,犯了錯誤受到老師教育後,有時有悔改之意,但是由於他自制能力差,一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有可能知難而退,堅持不了幾天時間便又故態復萌了。

4、佔有慾望強烈,自我意識濃重

爲了引起老師的注意,特地去做不好的事情引起老師的注意,看到別人的成績好,東西多而眼紅,於是,突然偷別人新玩具或學習用品等就成了他感興趣的事情。

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八

(一)關於平時

(1)預習是無師自通的橋樑,是思維習慣形成的助推器。它能夠增加上課的目的性,提高時效性;還能培養自學能力,形成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能力。可分爲課前預習和階段性預習,粗預習和精預習。搞好預習首先“要做好筆記”。預習時應該在書上做出眉批,在筆記本上列出提綱和寫出聽課要注意的問題,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其次要“規定一些常用符號”(如△、☆、*等)來提示自己,以達到在學習和複習中提醒自己注意,便於向老師提問或者避免遺漏知識和犯同樣的錯誤;再次,要“勤思善想”,也就是發現問題。預習的關鍵要善於“想”,即發現和提出問題,如“新舊課之間有什麼關係”、“和過去的什麼知識類似”“能闡釋哪些熱點問題”等等,這一過程中有利於培養了同學們的思維品質;最後,要“持之以恆”。搞好預習還必須有決心、恆心、自信心。要把“課前預習”這個起始階段搞得深入、紮實,使之在整個學習過程的良性循環中起到基礎性的作用。當然,學習不是一蹙而就的,還需要堅持一定時期才能見到效果。

(2)上好課是學習的重要階段,是提高成績和培養能力的瓶頸。上課的關鍵是“專心”。“心”專在哪裏 一般來說專在看(書,黑板,屏幕),聽(老師講解和同學們發言),積極參與(積極動腦 與老師形成零距離互動、將你預習時確定的聽課重點與老師的講解結合起來)

“看、聽、參與”等形式有所不同,但共同的東西就是都必須動腦,這是貫穿整個上課全過程中的一條主線,也是衡量專心不專心的唯一標誌。主動思考要求 ①注意知識的積累②增加感性材料的儲備③學會一些思維方法(如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具體化等)④將自己置身於教學情景之中。

(3)學習具有實踐性、個體性、反覆性的特點,反覆性以及愛賓浩斯遺忘曲線要求學習過程應該及時複習。及時複習可以使知識的漏洞得到及時彌補,使對知識的理解得到昇華,實現對知識的再認識,再提高,特別是使思維的深刻性得以發展。

複習包括:及時複習、階段複習、總複習。進行及時複習,應着重抓好以下個環節:

①“憶”:即回憶學習了哪些知識,如本課的重點是什麼、教師是如何分析和解決知識的、教學內容的知識網絡圖等等,要達到在大腦中要象放電影一樣能把它再現出來。

②讀:讀書、讀筆記並同回憶進行對照,這樣就不僅加深了記憶而且保證了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③思:把新知識進行歸納形成一個小系統,讓知識各就各位。然後納入到所學知識的大系統中,形成一個知識網絡或知識座標。複習的這幾個環節是統一不可分割的,學習中要把它們有機的結合起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運用。不可孤立的強調一個方面,否則就達不到好的效果

(二)注重方法 發散思維

(1)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也叫全面分析法,就是在分析解答問題時運用矛盾的觀點,一分爲二、全面地看問題的思維方法。這一方法是針對試題的片面性觀點,如內容不全、關係理解不全、原因表述不全等進行全面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矛盾分析法在運用過程中,並不一定要否定題目中的結論或觀點,而是在承認其合理成分的前提下,指出其片面的一面,並補充還應從哪些方面加以認識。

(2)系統分析法。

系統分析法也叫關係分析法,是指把要分析的對象放到系統的知識框架之中,找出一個或多個相互關聯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的思維方法。要正確運用系統分析法,首先必須能深刻理解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而不能簡單記憶、再現知識點;其次要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始終把教材中的觀點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用所學的理論思考經常遇到的問題。

(3)歷史分析法。

歷史分析法是指把認識的對象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加以分析的思維方法。運用這一方法可以深刻地理解事物產生的特殊背景,認識事物的來龍去脈,從而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和必然趨勢。歷史分析法在文科綜合、文理大綜合考試中的運用更爲普遍。

(5)歸納法。

歸納法是從個別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的思維方法。歸納法的思維特點是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設問的形式諸如材料說明了什麼經濟學道理、體現了什麼哲學觀點、反映了什麼政治常識理論之類的題目就要運用歸納法解題。運用歸納法解題,要遵循從個性到共性、從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原則,要注意材料與觀點在內容上的對應性。有的材料可體現出若干個觀點,需要逐一列出,有些觀點需要自己去綜合和概括。這就要因題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6)演繹法。

演繹法是從一般性、規律性的結論去推知與一般性、規律性相關的特殊的、個別的對象的思維方法。應該用演繹法題目的設問形式通常是:“上述材料是怎樣體現某某觀點(原理)的 ”用演繹法解題要遵循從共性到個性、從普遍性到特殊性的原則,將理論與材料有機結合起來。運用演繹法首先要審清題目所涉及的原理和觀點是什麼,這是分析材料的前提。其次要恰當地分析材料。分析材料的過程,就是閱讀材料、歸納材料、處理材料的有機統一的過程。通過閱讀,對材料進行歸類、篩選,抓住有用信息。

好了,說這麼多如果用心的話就夠用了,其實學設麼都是興趣,其次是方法,沒了興趣有方法也沒用,所以政治的學習要培養興趣,然後自己去總結,去體會。理論的東西是要用發散的思維去理解,不能死背定律,那樣不會起到多大的效果,記住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