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培訓學習考察報告多篇

培訓學習考察報告多篇

【第1篇】市統計局赴香港培訓人員學習考察報告

市統計局赴香港培訓人員學習考察報告

根據局裏統一安排,我們一行四人於7月19日至26日,參加了“江蘇省統計管理赴港培訓班”的學習和考察,圓滿完成了學習任務。

一、基本概況

江蘇省統計系統30名同志參加了由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蘇港人才培訓合作辦公室與香港大學中國事務處在港聯合舉辦的“江蘇省統計管理赴港培訓班”,其內容非常豐富。一是課程學習。聽取了香港政府統計處組織架構及工作方針、香港官方統計系統的發展及管理、統計人員的培訓及發展、國際統計標準的應用、與國際及本地社羣的關係、統計研究及素質保證、統計法例及相關法例、統計系統及資訊科技發展與應用、資料發佈的原則及收費政策、發佈數據的方法、官方統計數據的應用、推廣統計認知和服務承諾等13個課程講座內容。二是參觀交流。參觀了香港大學校園和統計及精算學系,政府統計處的就業及職位空缺統計和電腦輔助電話訪問中心的運作,香港廉政公署,政府統計處的服務貿易統計、電腦中心、刊物銷售中心和貿易統計數據服務中心。

二、主要收穫

一是學到了先進的管理經驗。無論是香港大學和政府統計處,還是香港廉政公署,所到之處無不使我們領略到秩序井然、規範高效、積極向上、勤奮工作的環境和氛圍。從管理的角度看,也許是他們的組織架構和崗位職能的設置、教育培訓、督促檢查和考評激勵等方面起到了切實有效的作用。拿政府統計處來說,香港政府統計處隸屬於政府財政司下的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其組織架構的領導層(見圖1)既不縱深又不橫擴,而第一線工作架構呈扁平型。政府統計處的員工約1520人(見圖2)。政府統計處處長是政府的統計事務總顧問,也是政府統計事務體系的主管。統計處副處長直接管轄三個科,即技術支援科:研究統計方法以提高統計素質;發展科:統計系統的發展及素質監控檢定;行政科:部門的行政工作。統計處的五名助理處長分別負責五個統計職能部,即經濟統計一部:對外商品貿易統計、價格及住戶調查統計;經濟統計二部:按行業劃分的年、季、月經濟統計調查,工商業資訊科技的使用情況和普及程度統計,港外母公司駐港及當地辦事處統計;經濟統計三部:國民收入統計和國際收

支平衡統計;社會統計部:人口、勞動人口和其他社會統計;綜合統計部:勞工統計,爲部門內的資訊科技應用提供支援服務,爲其他政府部門提供統計專業服務,出版事宜,人力資源發展有關活動。

員工教育培訓的總要求,重視發展人力資源的潛能;培育每一名員工在執行職務時能達到最佳表現;實施一系列全面培訓及發展項目。教育培訓的內容包括統計知識、統計管理技術、處理事務的技巧和能力、特定課題的知識、資訊科技的應用、語文及溝通技巧。

督促檢查工作形成了一個數據素質保證框架(見圖3)、素質管理系統(見圖4)和諮詢委員會。諮詢委員會由15人組成,政府統計處處長擔任主席,14名委員中有11名來自商業、學術和社會各界的非官方代表,有3名分別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首席助理祕書長、規劃署署長和政府經濟顧問的官方代表。諮詢委員會每年召開兩次(5月和9月)會議,就政府統計事務體系的統計事宜向統計處長提供意見。

考評激勵工作,從適切性、準確度、適時性、可予獲取的程度、可比性和連貫性等六個方面設計了19個素質指標,每個素質指標以5分的順序尺度(最高的5分到最低的1分)表示。政府統計處還負責置於其他29個政府部門及決策局統計組人員的招聘、培訓、調派和晉升等管理事宜。

二是瞭解了香港的繁榮。街上的人流接踵而行,高聳的樓宇鱗次櫛比,繁榮的經濟自由發達,稱得上是名實相副的亞太地區乃至國際的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貿易中心。從統計快報數據資料可見一斑。香港的土地面積爲1104平方公里,約是南京市的六分之一;香港的常住人口爲702.64萬人,總住戶232.6萬戶,南京市的常住人口爲771.31萬人,戶籍總住戶205.64萬戶,但香港的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6480人,是南京的5.5倍,香港的居民平均預期壽命高於南京5歲;香港的地區生產總值約是南京的3.4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約是南京的3.7倍;香港的產業主要是服務業,即運輸、旅遊、金融、商貿和其他服務,其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達91.8%,南京只佔51.3%;香港的進出口總值約爲南京的20倍;香港接納入境旅遊者約爲南京的26倍。

三是體驗了國際大都市的文明生活。香港的交通井然有序,汽車方向盤均設在右側,汽車靠左側行使;汽車及行人遵守交通規則的自覺性極強,真正做到了紅燈停綠燈行。全香港的室內公共場所一律禁止吸菸(香港大學的校園內一律禁止吸菸),只是在路邊定點設置了吸菸區,並表明亂吸菸者罰款1500元。香港的道路非常清潔,既沒有看到亂扔垃圾和隨地吐痰的現象,也沒有看到保結員的不停地打掃。香港的市民熱情待客,問個路不但能夠用不標準的普通話

【第2篇】鞍山局級正職幹部赴香港培訓班學習考察報告

9月6日,我市十幾名局級正職幹部帶着市委的殷殷期待,從鞍山出發,開始了爲期兩週的赴港培訓。

足跡:從鋼都到深港

這是市委對局級“一把手”培訓方式的又一次新探索。行前會上,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李宇光說,如果能讓“一把手”們在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能力上有新的提高,那就不虛此行。希望這期培訓班爲今後的幹部出境培訓闖出一條新路。

7日至9日的三天課程都是在深圳市委黨校學習的。特區教授們就“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cepa及其對珠江三角洲經濟的影響”,“新型工業與深圳產業競爭力”,“國有資產管理與國有企業改革”等專題進行了深入的講解,學員們對深圳經濟特區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日新月異的深圳留下了深刻印象。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深圳已經由默默無聞的小漁村發展成爲平方公里、1000萬常住人口的大都會。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2339億元,人均4.6萬。地方財政收入304億,僅次於上海、北京。

儘管如此,深圳人仍然充滿危機和憂患意識。他們對蘇州的步步緊逼而焦急,對長三角及上海的發展感到壓力,對勞動力成本過高和土地資源的緊缺而感到憂心,對深圳的影響力和今後的發展潛力感到困惑。於是文章《是誰拋棄了深圳》震動特區,激發了深圳人新的鬥志。今天,深圳上下都在搶抓世界產業大轉移給深圳帶來的機遇。他們認爲,深圳曾經成功抓住了兩次大的機遇:1979年中央決定建特區;1992年小平南巡講話。那麼這次cepa(中央與香港簽訂的“更緊密經貿安排”)的出臺,可能給深圳帶來第三次大發展。正像中央一位領導人說的那樣,深圳作爲中國改革開放試驗場的任務已基本完成,而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歷史任務,對深圳來說還任重道遠。

在深圳的幾天裏,學員們實地參觀考察了著名的華爲公司和南嶺村。

在深圳華爲公司訪問

在華爲這間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剛剛視察過的高科技民營企業,學員們感受到了科技實業的巨大力量。華爲主要生產、研發移動通信、交換數據通信和芯片等產品,出口法、德、美等多個發達國家,銷售收入200億,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先行者。在深圳,這樣的企業還真不少。2002年,深圳高科技產值1100億。

“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的發源地——南嶺村

南嶺村更是全國聞名的地方。當年江澤民總書記就是在這個村視察時提出“致富思源、富而思進”。這個800人的村外來打工者卻超過3萬。2002年,全村企業集體經濟總收入1.9億元,人均純收入10萬元。村裏實行工資制,年老農民享受退休金,村民享受公費醫療,學生和兒童公費入學入園,村民全部住上別墅式樓房,是典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耐人尋味的是,當年許多村人因貧困而外逃到香港謀生,而今紛紛回村定居、經商。南嶺村提出“窮時有志氣,富時沒毛病”,“富而好學,富而思進”。李瑞環在南嶺村說,作爲共產黨的幹部,看到這裏的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來,感到很高興,這就是共產黨的目標和追求。4月12日,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南嶺村時勉勵他們:不自滿、不鬆懈、不停步。

視野:香江匯入世界流

9月10日,培訓班學員抵達香港。以前是走近她的身旁,這次是走進她的心臟。

香港理工大學的開班儀式

在香港理工大學,在香港立法會,在香港廉政公署,學員們深深感受到了發達地區的社會脈動。

張啓枝博士的“公共財政管理”,朱文暉博士的“後wto時代中國的區域競爭及地方政府的主要競爭策略”,嶽經綸博士的“香港政府架構、行政管理及公務員制度兼論內地行政改革”,麥偉明先生的“高層領導人力資源開發”,陳可焜教授的“香港地區政治、經濟環境及社會基本情況”等課程使學員們進一步開闊了視野。

香港立法會議員蔡素玉現身說“法”

我們來到香港立法會參觀考察。全港60名立法會議員之一的蔡素玉女士熱情接待了我們2個多小時。香港立法會有三項主要職權:制訂法律;控制公共開支;監察政府施政。在立法會會議大廳,蔡議員真誠地告訴我們民主的好處以及民主帶來的無謂消耗和高額成本……

香港廉政公署高級官員的講解使學員們深受啓發

考察廉政公署也是我們的課程之一。廉署是1974年香港社會貪污橫行民怨沸騰時應運而生的,它獨立於香港政府的架構,直接向行政長官負責。廉署的工作分三部分,即調查、預防和教育,有約1300名職工,全權處理一切反貪污的工作。

在廉署大樓會議室,我們一面聽高級主任的介紹,一面看廉政公署的制度,學員們又一次受到了廉潔守正的生動教育。只有一個備受信賴的公務員體系,才能鞏固人民對政府的信心;而一個具公信力的政府,也正是維持社會繁榮穩定的重要支柱。

1997年7月1日,隨着迴歸日的到來,香港邁進新紀元。

迴歸後,在政治上,是空前的順境。“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政策得到順利實施和貫徹。在經濟上,則是空前的逆境。一方面港英當局時代泡沫經濟需要調整,另一方面,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衝擊和2001年美國經濟衰退和世界經濟低迷影響。因而回歸以來,香港進入了艱難的經濟調整期。從香港百年來發展歷程可以看到,香港經濟的大發展主要在二戰後:五六十年代的工業化和經濟起飛;七十年代的經濟多元化和國際化,香港成爲亞洲四小龍之一;七十年代後期香港轉向以服務業爲主的經濟;現在香港則正處於實現第三次經濟轉型的過程中。

香港經濟的矚目成就是,形成了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輕工業製造和出口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運輸中心,國際信息中心,國際旅遊中心。香港經濟的自由度、市場經濟效能、競爭力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少有的充滿活力的國際經濟大都會。

面對暫時的經濟困境,香港人一方面提高了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一方面提高了調整和改革意識。他們提出,第一要致力保持香港作爲國際商業都會的地位,第二要全面加強與內地的合作,cepa給香港增添了新活力。

香港作爲特殊的經濟模式,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它在堅持自由市場經濟,完善經濟管理,健全財政金融體制,發展高增值服務,堅持法治,建立廉政,開拓國際合作,發展創新科技和知識經濟等方面都有許多經驗教訓和作法值得我們借鑑。

思維:全球化下的鞍山

站在香江看世界,我們有了更高更寬的視野。我們正處在劇烈變革的時代,以信息技術爲主體的科技革命、全球經濟結構調整、跨國公司在國際分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是這個時代的三大潮流。中國的改革開放,使自身融入了這次世界潮流的調整之中,逐步開始確立在國際經濟分工中的位置。珠三角快速崛起,長三角世界矚目。從全球分工的角度看,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基本已經進入20世紀後期形成的國際供應鏈當中,兩大經濟區比翼齊飛,共同推動中國成爲世界工廠的進程,並引導中國現代服務業集羣在上海、廣州等中心城市形成,引領中國經濟邁向更高的層次和水平。

連鎖經營人才、構築3小時都市圈、構建無障礙旅遊圈……今年以來,基於“誰能更好地接軌上海,誰就能率先迅速崛起”的共識。長三角地區蘇、浙、滬合作發展日益增強。前不久,該地區16個城市的市長聚首上海,共謀合作發展大計。各個城市你追我趕,乘勢而上。蘇州上半年的吸引外資總量就超過了廣州、深圳,杭州正由西湖時代走向錢塘時代。

精彩講解吸引學員

授課教授們認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將使廣東省成爲最先受益的地區。再加上珠港澳大橋的修建,大珠三角一體的發展態勢也很明顯。香港高度發達的服務業將成爲廣東製造業發展的巨大動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也說,香港可以作爲前店,廣、深地區作爲後廠,共同打造大珠三角的興旺繁榮,使之成爲世界經濟的區域性亮點。爲此,廣州南擴,再造一個新廣州。佛山並市,培育一個大佛山,東莞兩年投入200多億改造城市環境。

正在兩大三角洲競逐齊飛的時刻,以胡錦濤爲總書記的黨中央順應規律,因時而動,提出並實施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戰略,國家要像當年建設沿海經濟地區、開發浦東、西部大開發一樣,讓東北再崛起。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決定,對東北、對遼寧、對鞍山都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鞍山能不能抓住這一重大機遇實現振興?

鞍山市委九屆七次全會做了最好的回答。鞍山將實行工業強市戰略,發展“一個基地、三大產業”,營造鞍鋼經濟圈,發展“兩園一區一帶”,將城市融入環渤海經濟圈、沈大黃金帶和遼寧中部城市經濟區,形成以鞍鋼爲代表的國有經濟,以地方爲代表的民營經濟,轉變政府職能,創造發展環境,到,基本建成全國重要精品鋼材基地,基本完成老工業基地振興任務,基本實現工業化。

深港人士羨慕地對我們說,你們的好日子又要到了。

鞍山藍圖繪就,我們充滿信心。

學習:終生的課題

9月28日,鞍山局級正職幹部赴香港培訓班座談會在勝利賓館召開。記者孟鐵攝

9月28日下午,培訓班學習座談會在勝利賓館舉行。學員們感慨良多,一致的感受是:此行增加了學識,增大了視野,增進了友誼,增強了信心。走出去就是學習,交朋友也是學習。培訓期間,學員張海寬與港商許先生進行了接觸,學員李宏延與沿海物業公司進行了業務商談,韓英、孫慧芳、孫勃與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聯繫緊密。孫勃還不失時機地與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達成了培訓意向。張鐵峯、劉科展開了招商行動。李景濤、董維英、閆海濤、楊萍專注於香港的文化教育建設。楊逢暢與香港廉署建立了聯繫,王守衛與香港新興媒體都市日報接觸洽談。9月18日,全體學員參加了鞍山市香港推介會,爲招商引資工作助陣。

學到了經驗,找到了差距,堅定了信心,鼓舞了幹勁。大家說,這是一次學習之旅、友誼之旅、合作之旅、發展之旅。學到的知識將化作奮進的動力,推動各自工作的不斷進步。

市委組織部部長李宇光總結說,一次學習遠遠不夠,領導幹部必須做終身學習的表率。

【第3篇】中青年幹部培訓班赴外學習考察報告

爲深入學習十六大精神,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深化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作用的認識,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以及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我校第十期中青年幹部培訓班一行65人,在自治區黨校巡視員、校黨委委員格桑培傑同志的帶領下,於2003年11月7日至11月21日赴珠海、深圳兩地進行了爲期14天的考察學習。

一、基本情況

根據珠海市委黨校學習考察計劃安排,學員們先後聆聽了珠海市委黨校校委委員、副教授雷雯同志作的“珠海市情介紹”、市仲裁委周盛盈同志作的“創新制度,構築預防腐敗新機制”、餘信鴻教授作的“三個文明協調發展是貪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宋海燕副教授作的“cepa對深圳經濟的影響”、市委辦劉福祥同志作的“不斷增強綜合競爭力是發展的關鍵”、省委黨校林子英教授作的“中青年幹部應樹立正確的權力觀”以及香洲區委辦張獻斌同志作的“學習《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的體會”。同時,大家還參與了珠海市委黨校中青班課題調研彙報會,聽了“cepa對珠澳經濟的影響”、“珠海市基層黨組織組織生活情況的調查”、“嚴格依法行政,努力實現行政管理法制化”、“加強制度建設,解決幹部能下問題”、“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高行政效率”、“珠海西部工業園區競爭力的思考”等調研報告,倍受啓發。結合着理論學習,學員們還先後參觀了珠海市容市貌、科技創新海岸、大學園區、格力集團、工業園建設、農村及臨港工業區、駐澳部隊珠海駐地等。

在深圳市委黨校,學員們聆聽了劉校長作的關於近幾年深圳發展狀況和近期所進行的幾項重大改革試點情況的報告,並認真解答了學員們的提問。

通過聽課學習和實地參觀考察,學員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所到之處,受到了兩地市委黨校的熱情接待和周密安排,大家深深感受到了民族大家庭的溫暖。爲期14天的考察學習,不僅使學員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而且學到了經驗,受到了啓示,提高了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相信對今後學員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將會大有裨益。

二、珠海、深圳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經驗

珠海、深圳成立特區後,兩市市委、市政府帶領珠海、深圳市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堅持“發展纔是硬道理”,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真抓實幹,形成了全民思發展、謀發展、議發展、參與發展的良好局面,在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一)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實事求是,真抓實幹是發展的關鍵

珠海市位於廣東省南部,東與香港水域相連,南與澳門陸地相接。是一座著名的花園式海濱港口城市。珠海自1980年成立經濟特區以來,經過20多年的改革,已從一個當初經濟結構單

一、工業基礎差、偷渡港澳嚴重的一個小漁鎮發展成爲以高新技術產業爲主,農漁業、商貿旅遊業綜合發展的現代化城市。珠海利用所處的地理優勢和中央給予的特殊政策,以“敢爲天下先”的勇氣和氣魄,創造出令人一矚目的成就。200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00多億元,是1979年建市之初的175倍,年均增長2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91萬元,城市綠化率達到43%,1999年聯合國人居中心授予珠海“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珠海確定了“三基地一中心”(以信息技術爲龍頭的高科技產業基地,有較強吸引力的產學研基地,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創匯基地,有較強輻射力的環境優美、經濟繁榮、秩序優良、文明富庶的現代化中心城市)發展方向,也就是把珠海建成珠江三角洲的花園式海濱城市,並預計實現現代化。

深圳實行對外開放以來,已由“三來一補”經濟走向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之路,擁有康佳、tcl、創維等10多個電子電器爲主的全國名牌產品。2002年,深圳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00億元,名列全國第4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5560美元,列全國第1,財政收入300多億元,在全國主要城市中名列第三。深圳確定了創建國際化城市的目標,預計在率先實現現代化。

珠海、深圳兩市20多年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歸其原因:雖然兩地有其自然的地理優勢,有國家適當傾斜的經濟政策和支持,但更主要的是得益於兩市人民與時俱進,解放思想,不斷開拓創新,真抓實幹,這也是兩市率先實現小康社會的關鍵。珠海、深圳兩市雖然走在了全國的前面,但並未就此停滯下來,而是始終與時俱進,解放思想,以加速發展作爲自身的第一要務。抓住中國加入wto的發展機遇,充分發揮毗鄰港澳,地處對外開放前沿和擁有海港的優勢,銳意進取,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走高科技發展之路;同時按照gepa協議,珠海市擬定了珠海大開發的宏偉藍圖、深圳市提出了“第二次創業的發展思想”,兩市還構畫了建設大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和泛珠江三角州經濟圈的藍圖,繼續成爲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試驗田。

(二)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政府在市場中的導向作用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中國加入wto後,政府管理經濟、發展經濟的手段和方式也需因時而變,因爲政府的管理行爲、管理手段直接影響到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在考察學習過程中,我們發現珠海、深圳特區政府善於工作創新,勇於打破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自覺實現政府職能轉變,積極發揮政府的市場導向作用,把工作置於市場經濟的框架中,從市場中去尋求突破發展,政府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爲公共社會服務上,實行政府職能定位市場化,服務市場化。珠海市就提出了“ 不求所有,只求所在”的口號,爲投資者提供優質服務和各項優惠政策,吸引投資者,從而達到了雙贏。2002年,新引進外商直接投資項目704個,合同利用外商投資13.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達6.98億美元。

改革開放以來,特區一直實行歸口管理,但由於政府既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又是執行者和監督者,從而造成效率低下,老百姓辦事難,易滋生腐敗。現正在探索“行政三分制”:即首先設立諮詢委員會,委員們由大學教授、有關專家等社會人士兼任,不設專職,委員們負責調研,向人大提出法律政策建議和報告,人大審議通過後,以政府公報形式對外公佈;政府及其具體部門只有執行權,執行情況由全社會來監督;老百姓如發現在執行中出現違反法規、制度的情況,可向監察局告狀,如對處理結果不服,可啓用司法程序,向法院提起訴訟。“行政三分制”的探索和實行,目的在於建立“廉潔、務實、高效”的政府,以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wto規則的管理模式。

珠海斗門區農業示範園區位於珠海市西部,相對較爲落後。珠海市政府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政府出資培訓農民學習養魚技術,讓農民由種植甘蔗向海產養殖轉變,並出資幫農戶修建魚塘,提供技術支持,同時按照公司+基地十農戶的經營模式,爲農戶找到了市場,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實現了農戶、公司、政府三贏。這種經營模式,現在當地農村普遍推廣,並在實踐中日趨完善,這也正是政府在市場中發揮了正確的導向作用的結果,也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

考察報告格式 ·民辦教育考察報告 ·服裝企業考察報告 ·赴外地學習考察報告

(三)合理的規劃,高效的城市管理,打造優質環境是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珠海號稱浪漫之城,以人爲本、山水共享是其發展的主題。該市大力實施功能區帶動戰略,高起點進行城市規劃,把整個珠海市作爲生態示範區,使之建設成爲最適合人類居住、旅遊和投資創業的現代化城市。市政府強化城市管理職能,做到“八個統一”:統一規劃、統一按規劃徵用和劃撥建設用地、統一按規劃控制功能分區、統一按規劃控制標高、統一審查設計、統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統一風景園林綠化管理、統一市容街道管理,高質量地進行城市建設。在城市管理方面,突出“三分建、七分管”的思路,珠海在全國城市中率先成立了城市管理法庭,制定了環保、規劃、國土、園林、衛生、城管等一系列的法規,達到了高效能的城市管理水平。同時,注重以優美的環境增添城市的吸引力,大力發展生態資源產業化旅遊基地,明確城市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即城市發展個性化,城市生活社區化,城市主導產業服務化,城市佈局合理化,城市要素及羣體間關係共生化、協調化,城市管理、建設、決策程序化、法制化。在城市建設中把綠化面積作爲一項重要指標,實行市長生態環保第一責任人制度,從而把珠海建設成爲一個環境優美、顯山露水的花園城市,2000年被國家環保總局授予“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稱號,成爲國家級的環境保護城市和園林城市。通過環境優勢構建的平臺,又轉化爲經濟優勢,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統一發展,同時也爲珠海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依託高新技術產業,廣納人才,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

珠海市高新技術產業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迅速發展起來的,尤其是從1999年實施功能區帶動戰略以來,珠海市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增長,已初步形成以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和生物技術及醫藥等產業爲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羣,建立起以企業爲主體,聯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開發技術創新體系。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爲珠海市支柱性產業,2002年高新技術產品的總產值達218億元,經省級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有79家。尤其是“大學園區一科技創新海岸”,建立起一批高起點、寬領域的高新技術研發基地,“大學園區”按“不求所有,只求所在”的原則,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了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十多所國內著名高校在珠海設立分院,爲珠海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人才保證。同時建立起以市場爲導向、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企業經營機制和企業研究與開發、投融資體系,爲高新技術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創造一個非常有利的環境。珠海已相繼建立了三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2001年,珠海市被國家批准爲國家第十一個軟件產業基地。

發展高科技產業需要大批高科技人才。珠海市以優惠的政策、低廉的投資成本,吸引了十多家國內著名大學和一批國內外著名企業與研究機構落戶,從而聚集了科技創新能量,帶動了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深圳雖然只有二所高校,但採取優惠條件吸引了高素質人才,使得國內外人才匯聚深圳創業,同時在人才培養選拔上採取了一些措施:一是公派留學人員,市財政保證每人每年培訓費20萬元,送到國外培養;二是高薪聘請,到國內各大學招聘2萬多名博士、研究生等拔尖人才;三是逢進必考,凡調入深圳工作的人員,都必須參加統一考試。

珠海、深圳兩市在經濟總量上來之後,不再是簡單的追求發展速度,而是更加註重發展的質量,引進項目上由過去注重數量而轉向根據完善城市功能來確定項目,以高科技企業、高知識聚集行業爲主要引進項目,從而提升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三、學習考察的幾點啓示

全體學員通過對珠海、深圳市的學習和考察,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拓展了思路,更新了觀念,並深感自己的責任重大。返回後,經過各小組的認真研討交流,啓示如下:

1、珠海、深圳市自成立經濟特區二十多年來,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所得取的巨大成就,充分證明了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國家走向繁榮昌盛的根本保證。目前,在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區各族人民正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姿態,爲西藏的全面發展和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不懈奮鬥。爲此,我們的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切實帶頭實踐“三個代表”的要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並且真正落實到行動上,從而不斷推進我區三個文明協調發展。

2、只有築好巢,才能引得鳳凰來。西藏現階段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揮交通、能源、通訊等基本要素之間的互動促進作用,並制定和着力實施土地使用、戶籍管理、稅費徵收等方面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在創造良好的軟硬投資環境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區內外國內外的人才、資金、技術和管理,尤其要注重引進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進西藏的信息化建設;同時要找準優勢,合理定位,大力發展特色經濟、特色產業,如旅遊業、生物製藥、礦產資源開發等,將資源優勢變爲經濟優勢,從而發揮我們的後發優勢。

3、西藏目前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於國家投資和兄弟省市的援助,要加快我區的發展單憑國家財政投資是不夠的,還需要各級政府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用好用足各項優惠政策,吸引各方的人才、物力、財力,參與到我區跨越式發展中來。我區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首先要實現農牧區的小康,各級政府應發揮市場導向作用,以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增加農牧民收入爲目的,以科技創新爲動力,結合本地優勢,加快農牧區的產業結構調整,走公司+基地十農戶的經營模式,積極與內地有實力的企業合作,提高農牧產品的市場化程度,從而實現我區農牧民增產增收。

4、珠海市構築生態環境平臺,並使之轉化爲經濟優勢,吸引了國內外許多知名企業落戶珠海,使珠海經濟保持持續高速的發展。而生態資源豐富的西藏,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要注重人和自然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我區生態系統十分脆弱,一但遭到破壞就難以恢復,爲此,我區在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的同時,要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牢固樹立“生態立地、生態興地、生態強地”的思想,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形成人人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的良好氛圍,避免走“先破壞,後治理”的彎路。在我區豐富的自然資源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本着大旅遊、大區域、大市場、大產業。

【第4篇】西藏自治區黨校第十期中青年幹部培訓班赴珠海、深圳學習考察報告

西藏自治區黨校第十期中青年幹部培訓班赴珠海、深圳學習考察報告

爲深入學習十六大精神,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深化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作用的認識,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以及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我校第十期中青年幹部培訓班一行65人,在自治區黨校巡視員、校黨委委員格桑培傑同志的帶領下,於2003年11月7日至11月21日赴珠海、深圳兩地進行了爲期14天的考察學習。

一、基本情況

根據珠海市委黨校學習考察計劃安排,學員們先後聆聽了珠海市委黨校校委委員、副教授雷雯同志作的“珠海市情介紹”、市仲裁委周盛盈同志作的“創新制度,構築預防腐敗新機制”、餘信鴻教授作的“三個文明協調發展是貪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宋海燕副教授作的“CEPA對深圳經濟的影響”、市委辦劉福祥同志作的“不斷增強綜合競爭力是發展的關鍵”、省委黨校林子英教授作的“中青年幹部應樹立正確的權力觀”以及香洲區委辦張獻斌同志作的“學習《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的體會”。同時,大家還參與了珠海市委黨校中青班課題調研彙報會,聽了“CEPA對珠澳經濟的影響”、“珠海市基層黨組織組織生活情況的調查”、“嚴格依法行政,努力實現行政管理法制化”、“加強制度建設,解決幹部能下問題”、“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高行政效率”、“珠海西部工業園區競爭力的思考”等調研報告,倍受啓發。結合着理論學習,學員們還先後參觀了珠海市容市貌、科技創新海岸、大學園區、格力集團、工業園建設、農村及臨港工業區、駐澳部隊珠海駐地等。

在深圳市委黨校,學員們聆聽了劉校長作的關於近幾年深圳發展狀況和近期所進行的幾項重大改革試點情況的報告,並認真解答了學員們的提問。

通過聽課學習和實地參觀考察,學員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所到之處,受到了兩地市委黨校的熱情接待和周密安排,大家深深感受到了民族大家庭的溫暖。爲期14天的考察學習,不僅使學員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而且學到了經驗,受到了啓示,提高了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相信對今後學員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將會大有裨益。

二、珠海、深圳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經驗

珠海、深圳成立特區後,兩市市委、市政府帶領珠海、深圳市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堅持“發展纔是硬道理”,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真抓實幹,形成了全民思發展、謀發展、議發展、參與發展的良好局面,在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一)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實事求是,真抓實幹是發展的關鍵

珠海市位於廣東省南部,東與香港水域相連,南與澳門陸地相接。是一座著名的花園式海濱港口城市。珠海自1980年成立經濟特區以來,經過20多年的改革,已從一個當初經濟結構單一、工業基礎差、偷渡港澳嚴重的一個小漁鎮發展成爲以高新技術產業爲主,農漁業、商貿旅遊業綜合發展的現代化城市。珠海利用所處的地理優勢和中央給予的特殊政策,以“敢爲天下先”的勇氣和氣魄,創造出令人一矚目的成就。200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00多億元,是1979年建市之初的175倍,年均增長2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91萬元,城市綠化率達到43%,1999年聯合國人居中心授予珠海“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珠海確定了“三基地一中心”(以信息技術爲龍頭的高科技產業基地,有較強吸引力的產學研基地,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創匯基地,有較強輻射力的環境優美、經濟繁榮、秩序優良、文明富庶的現代化中心城市)發展方向,也就是把珠海建成珠江三角洲的花園式海濱城市,並預計2007年實現現代化。

深圳實行對外開放以來,已由“三來一補”經濟走向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之路,擁有康佳、TCL、創維等10多個電子電器爲主的全國名牌產品。2002年,深圳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00億元,名列全國第4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5560美元,列全國第1,財政收入300多億元,在全國主要城市中名列第三。深圳確定了創建國際化城市的目標,預計在2005年率先實現現代化。

珠海、深圳兩市20多年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歸其原因:雖然兩地有其自然的地理優勢,有國家適當傾斜的經濟政策和支持,但更主要的是得益於兩市人民與時俱進,解放思想,不斷開拓創新,真抓實幹,這也是兩市率先實現小康社會的關鍵。珠海、深圳兩市雖然走在了全國的前面,但並未就此停滯下來,而是始終與時俱進,解放思想,以加速發展作爲自身的第一要務。抓住中國加入WTO的發展機遇,充分發揮毗鄰港澳,地處對外開放前沿和擁有海港的優勢,銳意進取,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走高科技發展之路;同時按照GEPA協議,珠海市擬定了珠海大開發的宏偉藍圖、深圳市提出了“第二次創業的發展思想”,兩市還構畫了建設大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和泛珠江三角州經濟圈的藍圖,繼續成爲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試驗田。

(二)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政府在市場中的導向作用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中國加入WTO後,政府管理經濟、發展經濟的手段和方式也需因時而變,因爲政府的管理行爲、管理手段直接影響到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在考察學習過程中,我們發現珠海、深圳特區政府善於工作創新,勇於打破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自覺實現政府職能轉變,積極發揮政府的市場導向作用,把工作置於市場經濟的框架中,從市場中去尋求突破發展,政府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爲公共社會服務上,實行政府職能定位市場化,服務市場化。珠海市就提出了“不求所有,只求所在”的口號,爲投資者提供優質服務和各項優惠政策,吸引投資者,從而達到了雙贏。2002年,新引進外商直接投資項目704個,合同利用外商投資13.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達6.98億美元。

改革開放以來,特區一直實行歸口管理,但由於政府既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又是執行者和監督者,從而造成效率低下,老百姓辦事難,易滋生腐敗。現正在探索“行政三分制”:即首先設立諮詢委員會,委員們由大學教授、有關專家等社會人士兼任,不設專職,委員們負責調研,向人大提出法律政策建議和報告,人大審議通過後,以政府公報形式對外公佈;政府及其具體部門只有執行權,執行情況由全社會來監督;老百姓如發現在執行中出現違反法規、制度的情況,可向監察局告狀,如對處理結果不服,可啓用司法程序,向法院提起訴訟。“行政三分制”的探索和實行,目的在於建立“廉潔、務實、高效”的政府,以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WTO規則的管理模式。

珠海斗門區農業示範園區位於珠海市西部,相對較爲落後。珠海市政府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政府出資培訓農民學習養魚技術,讓農民由種植甘蔗向海產養殖轉變,並出資幫農戶修建魚塘,提供技術支持,同時按照公司+基地十農戶的經營模式,爲農戶找到了市場,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實現了農戶、公司、政府三贏。這種經營模式,現在當地農村普遍推廣,並在實踐中日趨完善,這也正是政府在市場中發揮了正確的導向作用的結果,也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

(三)合理的規劃,高效的城市管理,打造優質環境是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珠海號稱浪漫之城,以人爲本、山水共享是其發展的主題。該市大力實施功能區帶動戰略,高起點進行城市規劃,把整個珠海市作爲生態示範區,使之建設成爲最適合人類居住、旅遊和投資創業的現代化城市。市政府強化城市管理職能,做到“八個統一”:統一規劃、統一按規劃徵用和劃撥建設用地、統一按規劃控制功能分區、統一按規劃控制標高、統一審查設計、統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統一風景園林綠化管理、統一市容街道管理,高質量地進行城市建設。在城市管理方面,突出“三分建、七分管”的思路,珠海在全國城市中率先成立了城市管理法庭,制定了環保、規劃、國土、園林、衛生、城管等一系列的法規,達到了高效能的城市管理水平。同時,注重以優美的環境增添城市的吸引力,大力發展生態資源產業化旅遊基地,明確城市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即城市發展個性化,城市生活社區化,城市主導產業服務化,城市佈局合理化,城市要素及羣體間關係共生化、協調化,城市管理、建設、決策程序化、法制化。在城市建設中把綠化面積作爲一項重要指標,實行市長生態環保第一責任人制度,從而把珠海建設成爲一個環境優美、顯山露水的花園城市,2000年被國家環保總局授予“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稱號,成爲國家級的環境保護城市和園林城市。通過環境優勢構建的平臺,又轉化爲經濟優勢,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統一發展,同時也爲珠海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依託高新技術產業,廣納人才,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

珠海市高新技術產業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迅速發展起來的,尤其是從1999年實施功能區帶動戰略以來,珠海市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增長,已初步形成以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和生物技術及醫藥等產業爲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羣,建立起以企業爲主體,聯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開發技術創新體系。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爲珠海市支柱性產業,2002年高新技術產品的總產值達218億元,經省級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有79家。尤其是“大學園區一科技創新海岸”,建立起一批高起點、寬領域的高新技術研發基地,“大學園區”按“不求所有,只求所在”的原則,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了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十多所國內著名高校在珠海設立分院,爲珠海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人才保證。同時建立起以市場爲導向、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企業經營機制和企業研究與開發、投融資體系,爲高新技術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創造一個非常有利的環境。珠海已相繼建立了三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2001年,珠海市被國家批准爲國家第十一個軟件產業基地。

發展高科技產業需要大批高科技人才。珠海市以優惠的政策、低廉的投資成本,吸引了十多家國內著名大學和一批國內外著名企業與研究機構落戶,從而聚集了科技創新能量,帶動了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深圳雖然只有二所高校,但採取優惠條件吸引了高素質人才,使得國內外人才匯聚深圳創業,同時在人才培養選拔上採取了一些措施:一是公派留學人員,市財政保證每人每年培訓費20萬元,送到國外培養;二是高薪聘請,到國內各大學招聘2萬多名博士、研究生等拔尖人才;三是逢進必考,凡調入深圳工作的人員,都必須參加統一考試。

珠海、深圳兩市在經濟總量上來之後,不再是簡單的追求發展速度,而是更加註重發展的質量,引進項目上由過去注重數量而轉向根據完善城市功能來確定項目,以高科技企業、高知識聚集行業爲主要引進項目,從而提升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三、學習考察的幾點啓示

全體學員通過對珠海、深圳市的學習和考察,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拓展了思路,更新了觀念,並深感自己的責任重大。返回後,經過各小組的認真研討交流,啓示如下:

1、珠海、深圳市自成立經濟特區二十多年來,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所得取的巨大成就,充分證明了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國家走向繁榮昌盛的根本保證。目前,在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區各族人民正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姿態,爲西藏的全面發展和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不懈奮鬥。爲此,我們的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切實帶頭實踐“三個代表”的要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並且真正落實到行動上,從而不斷推進我區三個文明協調發展。

2、只有築好巢,才能引得鳳凰來。西藏現階段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揮交通、能源、通訊等基本要素之間的互動促進作用,並制定和着力實施土地使用、戶籍管理、稅費徵收等方面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在創造良好的軟硬投資環境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區內外國內外的人才、資金、技術和管理,尤其要注重引進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進西藏的信息化建設;同時要找準優勢,合理定位,大力發展特色經濟、特色產業,如旅遊業、生物製藥、礦產資源開發等,將資源優勢變爲經濟優勢,從而發揮我們的後發優勢。

3、西藏目前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於國家投資和兄弟省市的援助,要加快我區的發展單憑國家財政投資是不夠的,還需要各級政府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用好用足各項優惠政策,吸引各方的人才、物力、財力,參與到我區跨越式發展中來。我區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首先要實現農牧區的小康,各級政府應發揮市場導向作用,以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增加農牧民收入爲目的,以科技創新爲動力,結合本地優勢,加快農牧區的產業結構調整,走公司+基地十農戶的經營模式,積極與內地有實力的企業合作,提高農牧產品的市場化程度,從而實現我區農牧民增產增收。

4、珠海市構築生態環境平臺,並使之轉化爲經濟優勢,吸引了國內外許多知名企業落戶珠海,使珠海經濟保持持續高速的發展。而生態資源豐富的西藏,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要注重人和自然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我區生態系統十分脆弱,一但遭到破壞就難以恢復,爲此,我區在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的同時,要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牢固樹立“生態立地、生態興地、生態強地”的思想,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形成人人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的良好氛圍,避免走“先破壞,後治理”的彎路。在我區豐富的自然資源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本着大旅遊、大區域、大市場、大產業的思路,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使我區經濟社會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作者單位:西藏自治區黨校

責任編輯:李宏

【第5篇】歐盟三國公務員培訓學習考察報告

根據中歐公共管理項目子項目四的計劃安排,200*年5月14日至28日,以國家行政學院培訓部主任谷昀爲團長的中國國家行政學院培訓考察團一行11人(包括海南,重慶,青海,大連行政學院的領導和管理人員)赴歐洲的芬蘭,荷蘭,意大利進行學習考察.考察團應邀走訪了三國的一些公務員培訓機構,參加了一些培訓課程的學習,與三國同行交流了公務員培訓的情況和經驗.通過考察學習,考察團瞭解了歐盟一些主要國家公務員培訓方面的基本情況,學習了三國公務員培訓的一些主要經驗,比較圓滿地達到了預期的考察學習目的.

一,芬蘭公共管理學院基本情況

芬蘭公共管理學院的組織形式及運作特點:

芬蘭共和國位於歐洲北部,面積338145平方千米,人口520萬.芬蘭政府機構由中央政府(包括30個部委或中介組織),5個省級行政機構和444個地方自治政府組成.公務員總數爲57.6萬人(包括中介組織工作人員,教師,醫生,市政人員及司機等),其中,中央爲12萬人,地方政府爲42.6萬人.全國實行高稅收,高福利政策,教育,醫療全部免費.芬蘭公共管理學院由財政部負責管理(財政部負責預算決算,也負責政府機關編制),是國家級的公務員培訓,諮詢和經濟戰略發展服務公司,也是唯一的中央公務員培訓機構,英文簡稱'haus'.全院有全職教師65人,其中50人具有培訓師資格,培訓師具備獨立組織承擔培訓項目的能力,兼職教師300多名.

'haus'成立於1971年,當時名爲國家培訓中心;1987年改製爲行政發展中介組織,開始實行市場化,市場化的培訓份量逐年增加,中央財政支持逐年減少,到80年代末,完全市場化;1995年又一次改製爲芬蘭公共管理學院,XX年再次改製爲公共管理學院有限公司,產權由國家控股60%,赫爾辛基諮詢集團有限公司控股40%.

'haus'設立董事會,由董事會負責管理;董事會主席爲學院最高領導,由財政部一名高級顧問擔任,董事會成員由財政部統一任命.董事會下設管理主任一名,負責學院日常工作;下設執行團隊,後勤管理部,諮詢與培訓部和國際項目培訓部(後三個部各設主任一名).諮詢與培訓部主要負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醫療衛生等部門的公務員培訓;國際項目培訓部主要負責領導者,行政法,行政管理服務和國際項目培訓.

財政部每年給'haus'下達一定創收指標,所有的培訓實行項目制,一個項目組由一名培訓管理者和一名助手組成,全院共有20多個項目組,項目組人員基本固定,項目組實行定額,定向管理,定額是指,每年要完成一定創收任務,定向是每個項目組負責某一領域或某一部門的培訓工作.

多年來,'haus'經過不懈努力,逐漸發展成爲芬蘭培訓高素質公務員和爲政府決策提供諮詢服務的重要基地,在芬蘭享有較高聲譽.'haus'歡迎任何級別的公務員自願來'haus'培訓,它總是力圖把最好的培訓方法用在最適合的培訓課程上,增強公務員的創新意識,責任意識和行政能力,提升芬蘭政府以及歐盟政府機構的服務能力.

'haus'實行完全市場化的培訓,服務對象按比例劃分大致爲,中央政府65%,地方政府15%,國際項目15%,其它組織,公司,合作者共5%;按照服務項目劃分,諮詢和公共行政管理培訓30%,對外培訓50%,國際項目15%,其它5%年,培訓班次總計200多個,參訓學員8000多人,諮詢日總計1500多天次,流轉額830萬歐元,稅前利潤60萬歐元.

(二)'haus'組織公務員培訓的教學組織有以下幾個主要環節:

1,培訓需求分析.培訓需求包括國家,組織,不同公務員羣體和個人等四個層次需求.首先要滿足國家需求,考慮國家要解決什麼問題;其次是瞭解組織的需求,根據國家發展戰略,組織內部要進行哪些改革,需要做什麼專題培訓;然後才考慮不同公務員羣體和個人的需求.

培訓需求信息來源有五個方面:一是政府部門最近改革動向;二是國家最新的立法;三是組織內部的主要變化;四是通過面談形式,收集培訓需求信息;五是通過發放問卷調查,徵求意見表的方式,分析統計培訓需求信息.

2,設置培訓目標.設置培訓目標,首先要了解培訓的目的是什麼爲什麼要組織這次培訓需要完成什麼工作然後是看組織內部現實的具體目標有哪些最後確定培訓課程.例如:培訓者培訓,設置有四個方面的培訓目標.一是要掌握更多的行動學習法的說教的知識和技能;二是要了解系統培訓的溝通技巧;三是要有發展自身學科領域的計劃技能;四是要有組織培訓的知識和技巧,並能運用它們.

3,課程設計.課程設計要完成八項工作:一是瞭解和分析培訓對象;二是確定培訓的組織結構,儘可能安排網絡學習部分;三是排定培訓項目課時分配表;四是確定培訓的持續時間('haus'的培訓有的是非連續脫產學習);五是選定培訓材料;六是選擇最合適的培訓方法;七是走訪參訓學員;八是確定評估方式或方法.

4,培訓的組織實施.1,開始課程,破冰.2,理論授課,安排專家專題講授,授課教師有兩類,一是'haus'自己教師,二是外請教師,外請教師主要包括政府官員,大學教授,私人培訓者,外國專家.3,輔助學習方式:個人練習,小組討論,團隊工作.4,培訓者工具箱有:培訓計劃,培訓說明,目標羣體分析,問題列表,行動學習方法,團隊工作,分組練習,演示輔助工具,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5,強調互相交流學習,創造和諧的培訓氣氛,學員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同行之間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5,培訓評估程序.選擇評估方法,確定評估標準,向學員和學員的上級發放評估問卷,進行培訓評估,運用評估結果,改進培訓工作.

二,荷蘭公共行政學院培訓基本情況

(一)荷蘭公共行政學院培訓管理運作程序

荷蘭政府各部門有義務對部門工作人員進行培訓.部門管理者提供本部門年度培訓計劃,由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進行計劃制定,管理和分配培訓資金,並與培訓機構聯繫,提出培訓需求,一般是通過公開招標的採購方式,選擇適合的培訓機構簽訂培訓合同.

在這種運作體制下,各個行政學院有專人與各機構管理者進行聯繫,及時瞭解部門變化和培訓需求,並根據瞭解的信息提供培訓計劃.

(二)公共行政學院遠程教學項目

荷蘭公共行政學院有一個遠程教學項目,爲政府機構提供培訓和決策諮詢服務.該學院80%的培訓課程時採取網上教學方式,具體操作是將不同地點的學員分成幾組,通過網絡與培訓者連接,培訓者將討論題通過網絡發佈,各組學員在不同地點討論,並將討論結果通過網絡傳輸給培訓者.學習過程持續幾個月,討論題目主要圍繞政府工作的重點難點問題,或者是政府工作的變革問題.

(三)海牙市地方公務員培訓

在荷蘭期間,我們應邀還走訪了海牙市政府所屬的公務員培訓中心.海牙共有8000名公務人員,公務員的培訓主要採用在線教學和綜合學習的模式.培訓中心是爲公務員發展,成長提供智力支持.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公衆關係協調,計算機知識,個人績效評估等課程,在每個主題課程裏包括一系列可操作性的子課程.以'個人績效'主題課爲例,主要開設如下課程:時間管理,如何管理別人,如何指導別人,發揮團隊作用.培訓方式主要以在線學習的方式進行,僅XX年就有5000多公務員參加過學院開設的所有項目學習.每名學員在網上都有個人學習主頁,在主頁上可以找到所有註冊過的在線學習課程,上午授課,下午討論,在網頁上以動態情景引出討論的問題,引導學員在線討論.該培訓中心的精幹高效給我們留下極爲深刻的印象,該培訓中心主要依託一個培訓網站來運作,全部工作人員只有三人.學院進行的都是短期培訓和爲市政府公務員量身定做的課程,課程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強和時效性.

三,意大利考公務員培訓的基本情況:

在意大利期間,考察團訪問了負責意大利地方公務員培訓的弗邁茲行政學院,全國商會培訓機構tagliacarne學院和意大利公共行政高級學院.大家聽取了多方面的培訓情況介紹,並參與了一些內容不同,方式各異的培訓課程,比較全面地瞭解了意大利公務員培訓的體制,方式和方法,學習到一些先進的培訓理念和培訓技巧.

(一)弗邁茲行政學院(formez)簡況

弗邁茲行政學院是直屬意大利國家公共職能部的培訓機構,總部在羅馬,下設兩個分院,一個在那布勒斯,一個在撒丁島.整個學院共有工作人員400多人,另外還有以合同,公約形式簽約的合作人1200多人,培訓師主要來自於意大利不同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其主要職能是:開展政策研究諮詢工作;組織培訓活動;開展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管理研究.

學院設有董事會,校長和董事均由公共職能部直接任命.董事會一半成員由公共職能部指定,一半成員來自意大利各級政府協會.學院由中央政府撥款,地方政府以項目形式爲其提供財政支持.學院的培訓對象包括:大區,省,市三級政府部門的公務員,以及希望進入地方公務員隊伍的大學畢業生.

學院的工作目標是培訓地方政府的公務員,提高地方政府公務員素質,更新他們的指示,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增強他們的行政辦事能力,提升公務員在民衆中的形象.此外,還涉及以下主要工作:協助公共行政部門進行必要的改革;幫助中央政府集權下放和簡化行政程序;將技術革新的最新成果應用到行政工作中去;開設爲企業提供行政技術協助的服務窗口;組織政府部門人員招聘考試.

隨着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日漸成熟,學院逐步推廣以網絡技術爲核心的現代培訓手段,採用e-learning進行培訓教學,交換信息,交流經驗.

(二)全國商會培訓機構tagliacarne學院

tagliacarne學院是意大利全國商會培訓自己的行政官員的培訓機構,1986年建校,由當時的商會聯合會提供校址和經費支持.學校的第一個職責是面向商會組織和企業設計,組織各類培訓活動;第二是針對中小企業開展的研究諮詢服務工作;第三是開發新的服務項目,爲地區經濟發展制定規劃和提供政策諮詢.

意大利每個大區和省都有商會,商會可以在某個大區成立商會聯盟或商會聯合會,商會聯合會爲所有商會提供各種服務.意大利的商會屬於公共職能機構,在行政管理上有很大的自主性,其主要職責是協調地方商業,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每個商會是獨立的,有自己的章程,自主性強,活動經費來源於企業繳納的年費.商會在一定程度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平衡各個企業的共同利益.每個商會有四個功能,包括履行行政職能,宣傳商會工作,追蹤地區經濟發展狀況,調節控制市場.商會需要一支非常專業的管理隊伍,對市場進行有效的監控調節.商會在培訓上投入的費用相當可觀,每年都要制定年度培訓報告,規劃全年培訓活動.

學院對商會官員的培訓目標:通過系統的專業知識的培訓,培養提高商會官員的觀察力和判斷力,使其敏銳地看到當地經濟發展的特點,把握企業的發展機遇,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作爲商會官員首先要全面瞭解商會的職能和職權,能夠分析某一個專業領域的關鍵性,決定性問題,把握企業的發展方向;其次是具備科學的管理能力,利用商會網絡化的管理平臺宣傳商會工作,加強商會組織的交流.另外,商會官員還要有領導項目的能力,協調公關能力,控制監督能力和宣傳教育能力.爲全面提高商會官員的素質和能力,學院將不同類型的人劃分爲不同的目標組進行摸底調查,並將調查結果作爲制定培訓計劃的依據.

近年來,學院也開始面向社會招錄大學畢業生,進行管理專業的碩士課程培訓.管理專業的碩士課程培訓類似於美國的mba教育,雖然它有學歷,無學位,但可以保證參訓者的工作出路,對剛畢業的大學生很有吸引力.

(三)意大利公共行政高級學院

意大利公共行政高級學院建校於1962年,有5個校址,總部位於羅馬.學院原從屬於公共職能部,現在直接從屬於總統府.學院的主要任務是篩選和培養高級行政官員.學院院長由共和國總統任命,院長任命學院領導班子成員.學院管理隊伍由領導層,官員和教學人員組成.總部固定的教學人員30人左右,他們不單純從事教學,還要從事教學管理協調工作,既能夠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學習輔導,還具備獨立組織培訓項目的能力.教學培訓的師資主要聘請大學教授和政府部門的高級管理人員.

在意大利針對不同級別的公務員有不同的培訓學校,公共行政高級學院負責中央政府官員的培訓,弗邁茲行政學院負責省,市級政府官員的培訓.意大利法律規定,每年要用相當於全國行政人員勞動工資1%的經費培訓公務員,每一個公務員都有權利獲得知識更新的機會.

學院的主要培訓種類包括兩種,一是面向剛進入行政體制人員組織的初任培訓,二是面向現任官員的知識更新培訓.培訓除了理論學習外,還安排了實踐環節.

學院還有一個重要的職能是主持領導官員的選拔考試和初任公務員的招聘考試.另外,學院還爲意大利政府提供政策諮詢服務.

領導官員的選拔考試具有嚴格的程序,競爭也比較激烈,其基本程序包括:

①發佈招考公告.

②個人進行報名申請.

③進行前期篩選.考前一個月,在官方公告上登出問卷,要求報名人員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內,從5000個問題中任選100個題目作答.

④組織筆試和麪試.

⑤面試合格者要接受爲期一年半的崗前培訓.培訓期間,除了系統學習行政管理,經濟管理,法律法規和歐盟事務等專門知識外,還要到即將任職的工作部門實習.

⑥最後還要經過期終考試,考試合格者才能正式上崗.

初任公務員的招聘考試,類似於我國的中央國際機關公務員考試.參加初任公務員招聘考試的人員,要求具備大學學歷,年齡在27-30歲左右.考試包括筆試和口試,還要撰寫小論文,通過評審委員會的答辯.只有考試的前幾名纔有機會進入公共行政高級學院接受一年半的培訓,其中一年時間接受系統的課堂教育,半年時間在各部機關實習,成績佼佼者有機會直接進入領導層.

四,芬,荷,意三國公務員培訓的主要特點

芬,荷,意三國都是發達國家,公務員制度比較完善,公務員培訓起步較早,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公務員培訓運作模式和方法.考察中我們感到,芬,荷,意三個國家在公務員培訓理念,方式,方法上主要有以下一些特點:

(一)國際化,市場化的培訓理念

歐盟國家的公務員培訓工作不僅着眼於地區,國家的發展,也着眼於歐盟社會,國際社會的大背景,服務於歐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具有寬廣的國際視野.

芬,荷,意都出臺了專門法規,對公務員培訓作出了明確規定.荷蘭政府規定,公務人員的錄用,轉任或晉升等,都需事先經過一定時間的培訓,形成了'培訓――就職――再培訓一一晉升'這樣一個循環上升的機制,以確保每個層次公務員隊伍素質的優化與提高.意大利法律規定,各級政府部門每年都必須制定培訓計劃,中央級政府還要做培訓需求分析.

爲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歐盟一體化的要求,各公務員培訓機構都把歐盟方面的法律,法規列爲重要的培訓內容,在培訓課程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除此之外,他們還都積極面向歐盟國家,面向世界開放培訓市場,充分利用國際國內資源,大力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與國外公務員培訓機構的合作,或者與國外合作舉辦培訓班,或者選送本國公務員到國外培訓機構培訓,或者聘請國外高水平培訓專家來開展培訓工作.尤其是注重開闢和拓展公務員培訓的國際市場.比如,芬蘭公共管理學院的國際培訓項目在整個培訓總量中佔有較大比重,培訓人數佔到學員總數的12%,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年,學院專爲國際培訓項目增加了近100萬歐元的財政預算.

公務員培訓的國際化與市場化是密切相關的.無論是爲地區,爲國家發展服務,還是爲歐盟社會,爲國際社會服務,說到底,都是爲公務員培訓市場服務.歐盟三國各公務員培訓機構性質雖然不盡相同,但其經營運作方式卻是大同小異,基本上都是採取市場化模式.從培訓項目的爭取,培訓課程的設置,到培訓對象的開發,大多是以市場運作的方式進行的,學員被稱爲'顧客'.各培訓機構注重資源配置,講求培訓的質量和效益,嚴格進行培訓成本覈算.爲了追求培訓效益的最大化,積極建立健全以競爭,擇優,效率爲先導的培訓管理機制,推行培訓項目的招投標機制.這次'培訓者培訓'考察團到芬蘭公共管理學院接受培訓,就是該學院通過向歐盟行政學院投標而取得的國際培訓項目之一.

(二)以能力培訓爲目標的實用化培訓框架

各培訓機構的培訓框架基本上是一樣的,其目標都是提高參訓人員的能力,而不只是知識的更新,或者簡單工作技能的獲取.把培訓工作與人才開發,組織發展緊緊地結合起來,成爲一種實現人與組織協調發展的有效機制,是這些培訓機構的共同之處.

各國公務員培訓都着眼於對其組織和個人職業發展提供幫助.從組織層面看,公務員培訓與組織的戰略目標,組織內部的溝通協調,組織戰略管理與變革管理等組織發展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從個人層面看,公務員培訓與能力開發,個人職業生涯設計,提升競爭力等個人發展目標緊密聯繫起來.

圍繞着組織和個人行政能力的提高,各公務員培訓機構從培訓需求的分析,培訓課程的設置,到培訓的實施,培訓的評估,都講求實效,以實用爲原則.

芬,荷,意三國都以公共管理爲公務員培訓的重點,課程涵蓋了法律,行政,管理,經濟,信息技術等多個方面.爲了讓公務員瞭解和適應法律,法規的新變化,法律方面的培訓佔了培訓內容的很大一部分,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斷出臺的新法律法規,以及來自歐盟方面的新規定.

除了面向所有公務員開放的一般性課程外,更多的培訓是根據'顧客'特殊需要量身定做的課程.建立自主擇訓機制,設立培訓模塊和培訓菜單,把組織計劃調訓與培訓對象自主擇訓有機結合起來.以培訓內容而言,有市政建設,交通管理,地區發展等具體工作方面的培訓;以培訓對象而言,有根據部門類屬,職位高低而實行的差別化培訓,如芬蘭公共管理學院專門爲較低級公務員開設了祕書,助手等方面的培訓課程;以培訓時間而言,短到一天,長到一年不等,還有培訓與工作交叉,分階段完成培訓的.培訓機構在做培訓計劃時,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培訓需求調查,既針對政府部門進行整體分析,瞭解地方經濟和部門發展的方向,同時還要對部門的組織結構,人員情況等進行細部分析,由此確定培訓的目標和內容,大大地提高了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芬,荷,意三國在培訓評估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制定了具體的培訓評估標準和流程.培訓評估除了對學員在培訓階段的受訓結果進行評價外,還特別強調追蹤性評估,即在培訓結束一個時期後,對受訓對象在實際工作中的表現,績效等作跟蹤調查.例如芬蘭'培訓評估方式',即在培訓結束一年後,再評估培訓對受訓者工作的影響.意大利的公務員培訓評估分爲四個層次,一是學員滿意程度評估,二是學員掌握程度評估,三是組織滿意程度評估,四是公衆滿意程度評估.其中,第三個層次上的評估是在培訓結束後,通過電話詢問或抽樣調查,考察學員回到工作崗位後,行政效率和水平是否有所提高.第四個層次面向社會公衆,即公衆對經過培訓後的政府公務員所提供的行政服務的滿意程度.

如何加強培訓需求調研,根據培訓對象的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精心設計培訓項目,推廣個性化,差別化培訓,並通過科學的培訓評估,進一步增強培訓的實效性,全過程,全方位地控制培訓質量,芬,荷,意三國的公務員培訓也許可以爲我們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鑑.

(三)以參與式培訓爲主導的多樣化培訓方法

各培訓機構針對培訓內容,培訓對象,培訓規模,培訓時間的不同,採取不同的培訓形式,運用各種培訓技巧,強調學員的參與,在互動中解決問題,提高能力.

在培訓的實施過程中,各機構採取了多種參與式培訓方法,其中既有傳統的講授式培訓,也有研討式,諮詢式,教練式,作業式以及實地培訓,網絡培訓等多種多樣的培訓形式.近年來,三國在公務員培訓形式上有兩種明顯的變化趨勢:

一是網絡培訓的規模不斷擴大,水平也不斷提高.隨着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日漸成熟,政府信息化管理服務程度逐步提高,各國一方面加大了實施公務員信息技術培訓的投入,另一方面推廣以網絡技術爲核心的現代化培訓手段.他們依託網絡多媒體技術平臺,開發網絡培訓軟件,加大在線培訓,遠程培訓的力度,將網絡課程,網上答疑,實戰演習和經驗交流等集成化的培訓產品通過網絡傳送給學員,方便了學員學習,拓展公務員培訓的規模.

二是教室裏的培訓時間逐步減少,實地培訓的呼聲越來越高,開放式,參與式學習培訓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例如,意大利幾年前教室培訓佔培訓總課時的80%,XX年教室培訓課時下降到17%.實地培訓有兩種形式,一是培訓者到受訓者工作機構,通過實地培訓解決實際問題;二是培訓部門僅僅充當一箇中介,把受訓者推薦到其他實際工作部門進行培訓.還有些培訓採取了其他更靈活,更有針對性,從而也更有效的形式.例如,意大利'地區經濟發展'的培訓,是以做項目的形式完成的.芬蘭公共管理學院管理類的培訓,主要是以諮詢形式完成的.

爲了進一步提高培訓效果,培訓者還開發,運用多種培訓技巧,調動學員的積極性,主動性.例如,'卡片展示法'(metaplan),'六頂思維帽','因果樹','座標評估',以及各種各樣的'破冰'技術等,在各培訓機構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且收到了良好的培訓效果.

參與式培訓,重在強調學員的參與,發揮培訓者在培訓過程中的催化作用,這就對培訓隊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訓隊伍社會化,也是芬,荷,意三國目前公務員培訓的特點之一.

在考察的過程中,各培訓機構的專職培訓和管理隊伍人數之少,工作效率之高,給考察團成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爲芬蘭目前最好的公務員培訓機構,芬蘭公共管理學院總共有65名專職人員,XX年總計完成了8000人次的培訓.

所有這些培訓機構都是以外聘培訓者爲主.培訓隊伍包括政府部門官員,大學教授,以及來自私營培訓機構的培訓師等.如芬蘭公共管理學院外聘的培訓者就多達300人.當然,外部聘請的培訓者往往是某一方面的專家,卻未必精通培訓方法和培訓技巧,如何讓外請專家掌握有效的培訓方法,找到專家與培訓者之間的恰當的結合點,也是各培訓機構共同存在的問題.

五,考察學習的幾點體會

1,重視培訓管理者隊伍建設,提高培訓管理水平.

現代培訓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求每一名培訓管理者要不斷更新知識,樹立現代培訓理念,清楚地認識作爲培訓管理者的角色與職責定位,掌握培訓管理最新工具.培訓管理者要有責任感和急迫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學習現代培訓管理知識,瞭解成人學習規律,探索開展公務員培訓的有效方法.培訓組織機構要爲培訓管理人員創造和提供培訓學習機會,激勵培訓管理者參與國內外的學習交流機會,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鼓勵培訓管理者大膽探索,結合所學對培訓工作多做理性思考,不斷提高培訓管理水平.

2,創新培訓方式,促進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向培訓師轉化.

在考察過程中,我們瞭解到歐盟各國公務員培訓的明確目標就是提高公務員的行政能力.公務員的培訓,特別是對中高級公務員來說,重要的不是增加學術性知識,而是要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深化已有的理論知識體系,促進知識轉化爲技能,改變工作態度,提高工作效率.在今後的公務員培訓實踐中,我們應注重不斷創新培訓方法,重視能力培訓,改變單一的理論講授的授課方式,採用參與式,研討式的培訓方法,運用現代培訓新技術,活躍課堂氛圍.應該根據國內情況,適時研究制定培訓師標準.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要轉變角色,逐步向培訓師轉化,既能夠系統講授理論,又能夠熟練運用培訓技巧,具備良好的交流與溝通能力,善於在課堂上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成爲培訓活動的引導者和催化者.

3,深化教學改革,研究開發一些核心培訓課程.

歐盟一些國家的公務員培訓機構,在教學方面比較有特色的就是都有自己的核心培訓課程.這些核心課程,主要針對公務員通用性或專業性的培訓需求,包括了知識更新,技能提高,經驗交流等項培訓內容.核心課程培訓時間可長可短,有的長達一週數週,有的短則一天二天.核心課程目的明確,教學內容緊湊精幹,針對性很強.有了這樣的核心培訓課程,在組織各類培訓項目時,根據培訓對象及其需求,進行菜單式組合,既方便了教學安排,也便於學員自主選擇培訓課程.我們應該根據我國公務員培訓的特點和需求,在分析通用性需求和專業性需求的基礎上,組織各教研部制定開發出一批有鮮明特點的核心培訓課程.

4,拓展培訓空間,探索建立公務員培訓的網絡環境.

目前我們的公務員培訓在培訓的時間和空間上,大多沒有突破傳統模式,以集中脫產培訓,課堂授課爲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培訓效果和效率.應該把培訓視爲一種持續性的,貫穿於公務員職業生涯全過程的活動,把培訓的空間拓展到崗位現場,增加實習實踐鍛鍊環節,開展實地培訓.另外,還可以藉助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教學手段,開展網絡教學,建立培訓超市,推出特色培訓課程,爲公務員提供自主擇訓的機會,吸引公務員利用業餘時間進入網絡課堂,瀏覽圖書資料,參加研討交流,在模擬的環境中進行實際技能的操作練習等.

5,加強培訓需求調研,增強培訓的針對性.

培訓需求分析,是培訓工作的基礎,能夠幫助我們準確地確定培訓目標,科學地設計培訓計劃,確保培訓對象得到有效的培訓.可以考慮針對計劃內的常規培訓班次,成立由培訓管理者和培訓者共同組成的調研小組,深入實際,調查瞭解培訓對象的現實狀況和個體需求,送訓單位的組織需求,在詳細調查,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培訓計劃,設置培訓專題,選用培訓方法,增強培訓活動的針對性,提高培訓實效.

6,完善培訓質量評估體系,全面控制培訓質量.

歐盟國家注重對公務員培訓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評估.除了對學員在培訓階段的受訓結果進行評價外,還特別強調追蹤性評估,即在培訓結束一個時期後,對參訓對象在實際工作中的表現,績效作跟蹤調查.意大利的公務員培訓評估分爲四個層次,一是學員滿意程度評估,二是學員掌握培訓內容程度評估,三是組織滿意程度評估,四是公衆滿意程度評估.我們的培訓評估目前大多停留在學員對課堂教學滿意程度的單一層次,今後要完善評估體系,將培訓評估貫穿於培訓教學活動全過程,延伸到培訓活動完成後,擴大到學習層次,機構層次和績效層次,爲改進培訓工作,加強培訓管理,提供較爲全面可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