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2008政府機構改革詳細說明(通用多篇)

2008政府機構改革詳細說明(通用多篇)

機構改革說明全文 篇一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13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聽取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監察法草案的說明、國務院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

國務委員王勇作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

說明全文如下——

各位代表:

我受國務院委託,根據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就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向大會作說明,請予審議。

黨的十九大對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要求統籌考慮各類機構設置,科學配置黨政部門及內設機構權力、明確職責。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這次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爲統領,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爲導向,以推進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爲着力點,改革 機構設置,優化職能配置,深化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提高效率效能,爲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就統籌推進黨政軍羣機構改革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深化國務院機構改革是其中的一項重要任務。總的考慮是,着眼於轉變政府職能,堅決破除制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弊端,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強和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職能,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着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機構職能優化和調整,構建起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提高政府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的具體內容如下。

一、關於國務院組成部門調整

(一)組建自然資源部。爲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着力解決自然資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間規劃重疊等問題,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方案提出,將國土資源部的職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 會的組織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職責,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城鄉規劃管理職責,水利部的水資源調查和確權登記管理職責,農業部的草原資源調查和確權登記管理職責,國家林業局的森林、溼地等資源調查和確權登記管理職責,國家海洋局的職責,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的職責整合,組建自然資源部,作爲國務院組成部門。自然資源部對外保留國家海洋局牌子。其主要職責是,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進行監管,建立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履行全民所有各類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調查和確權登記,建立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負責測繪和地質勘查行業管理等。

不再保留國土資源部、國家海洋局、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

(二)組建生態環境部。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爲整合分散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統一行使生態和城鄉各類污染排放監管與行政執法職責,加強環境污染治理,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建設美麗中國,方案提出,將環境保護部的職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排職責,國土資源部的監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職責,水利部的編制水功能區劃、排污口設置管理、流域水環境保護職責,農業部的監督指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職責,國家海洋局的海洋環境保護職責,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的南水北調工 程項目區環境保護職責整合,組建生態環境部,作爲國務院組成部門。生態環境部對外保留國家核安全局牌子。其主要職責是,制定並組織實施生態環境政策、規劃和標準,統一負責生態環境監測和執法工作,監督管理污染防治、核與輻射安全,組織開展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等。

不再保留環境保護部。

(三)組建農業農村部。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統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方案提出,將農業部的職責,以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的有關農業投資項目管理職責整合,組建農業農村部,作爲國務院組成部門。其主要職責是,統籌研究和組織實施“三農”工作戰略、規劃和政策,監督管理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墾、農業機械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負責農業投資管理等。

將農業部的漁船檢驗和監督管理職責劃入交通運輸部。

不再保留農業部。

(四)組建文化和旅遊部。爲增強和彰顯文化自信,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和旅遊資源開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 業融合發展,方案提出,將文化部、國家旅遊局的職責整合,組建文化和旅遊部,作爲國務院組成部門。其主要職責是,貫徹落實黨的宣傳文化工作方針政策,研究擬訂文化和旅遊工作政策措施,統籌規劃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旅遊業發展,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組織實施文化資源普查、挖掘和保護工作,維護各類文化市場包括旅遊市場秩序,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等。

不再保留文化部、國家旅遊局。

(五)組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爲推動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把以治病爲中心轉變到以人民健康爲中心,預防控制重大疾病,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爲人民羣衆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方案提出,將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職責,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牽頭《菸草控制框架公約》履約工作職責,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的職業安全健康監督管理職責整合,組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作爲國務院組成部門。其主要職責是,擬訂國民健康政策,協調推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組織制定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監督管理公共 衛生、醫療服務、衛生應急,負責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工作,擬訂應對人口老齡化、醫養結合政策措施等。

保留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日常工作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承擔。民政部代管的中國老齡協會改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代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管理。

不再保留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不再設立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

(六)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爲維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加強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集中統

一、職責清晰的退役軍人管理保障體制,讓軍人成爲全社會尊崇的職業,方案提出,將民政部的退役軍人優撫安置職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軍官轉業安置職責,以及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後勤保障部有關職責整合,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作爲國務院組成部門。其主要職責是,擬訂退役軍人思想政治、管理保障等工作政策法規並組織實施,褒揚彰顯退役軍人爲黨、國家和人民犧牲奉獻的精神風範和價值導向,負責軍隊轉業幹部、復員幹部、退休幹部、退役士兵的移交安置工作和自主擇業退役軍人服務管理、待遇保障工作,組織開展退役軍人教育培訓、優待撫卹等,指導全國擁軍優屬工作,負責烈士及退役軍人榮譽獎勵、軍人公墓維護以及紀念活動等。

(七)組建應急管理部。我國是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爲防範化解重特大安全風險,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整合優化應急力量和資源,推動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確保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方案提出,將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的職責,國務院辦公廳的應急管理職責,公安部的消防管理職責,民政部的救災職責,國土資源部的地質災害防治、水利部的水旱災害防治、農業部的草原防火、國家林業局的森林防火相關職責,中國地震局的震災應急救援職責以及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國家減災委員會、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的職責整合,組建應急管理部,作爲國務院組成部門。其主要職責是,組織編制國家應急總體預案和規劃,指導各地區各部門應對突發事件工作,推動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和預案演練。建立災情報告系統並統一發布災情,統籌應急力量建設和物資儲備並在救災時統一調度,組織災害救助體系建設,指導安全生產類、自然災害類應急救援,承擔國家應對特別重大災害指揮部工作。指導火災、水旱災害、地質災害等防治。負責安全生產綜合監督管理和工礦商貿行業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

公安消防部隊、武警森林部隊轉制後,與安全生產等應急救援隊伍一併作爲綜合性常備應急骨幹力量,由應急管理 部管理,實行專門管理和政策保障,制定符合其自身特點的職務職級序列和管理辦法,提高職業榮譽感,保持有生力量和戰鬥力。

需要說明的是,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一般性災害由地方各級政府負責,應急管理部代表中央統一響應支援;發生特別重大災害時,應急管理部作爲指揮部,協助中央指定的負責同志組織應急處置工作,保證政令暢通、指揮有效。應急管理部要處理好防災和救災的關係,明確與相關部門和地方各自職責分工,建立協調配合機制。

考慮到中國地震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與防災救災聯繫緊密,劃由應急管理部管理。

不再保留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

(八)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爲更好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優化配置科技資源,推動建設高端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方案提出,將科學技術部、國家外國專家局的職責整合,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作爲國務院組成部門。科學技術部管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對外保留國家外國專家局牌子。其主要職責是,擬訂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針以及科技發展、基礎研究規劃和政策並組織實施,統籌推進國家 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體制改革,組織協調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編制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規劃並監督實施,牽頭建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和科研項目資金協調、評估、監管機制,負責引進國外智力工作等。

(九)重新組建司法部。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爲貫徹落實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統籌行政立法、行政執法、法律事務管理和普法宣傳,推動政府工作納入法治軌道,方案提出,將司法部和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的職責整合,重新組建司法部,作爲國務院組成部門。其主要職責是,負責有關法律和行政法規草案起草,負責立法協調和備案審查、解釋,綜合協調行政執法,指導行政複議應訴,負責普法宣傳,負責監獄、戒毒、社區矯正管理,負責律師公證和司法鑑定仲裁管理,承擔國家司法協助等。

不再保留國務院法制辦公室。

(十)優化水利部職責。考慮到三峽主體工程建設任務已經完成,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工程已經竣工,方案提出,將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及其辦公室併入水利部。

不再保留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及其辦公室。

(十一)優化審計署職責。改革審計管理體制,保障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是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內容。爲整合審計監督力量,減少職責交叉分散,避免重複檢查和監督盲區,增強監督效能,方案提出,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重大項目稽察、財政部的中央預算執行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的監督檢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國有企業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和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的職責劃入審計署,相應對派出審計監督力量進行整合優化,構建統一高效審計監督體系。審計署負責對國家財政收支和法律法規規定屬於審計監督範圍的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進行審計監督。

需要說明的是,本次大會已經審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根據憲法修正案有關規定,設立國家監察委員會。爲此,不再保留監察部、國家預防腐敗局,監察部、國家預防腐敗局併入國家監察委員會。

各位代表,按照上述方案,新組建或重新組建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退役軍人事務部、應急管理部、科學技術部、司法部、水利部、審計署;不再保留監察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文化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設置組成部門26個。根據國務院組織法規定,這些機構的調整和設置,請大會審議。

二、關於國務院其他機構調整

(一)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改革市場監管體系,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是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的關鍵環節。爲完善市場監管體制,推動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營造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進一步推進市場監管綜合執法、加強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讓人民羣衆買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方案提出,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職責,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職責,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職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執法職責,商務部的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執法以及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辦公室等職責整合,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作爲國務院直屬機構。其主要職責是,負責市場綜合監督管理,統一登記市場主體並建立信息公示和共享機制,組織市場監管綜合執法工作,承擔反壟斷統一執法,規範和維護市場秩序,組織實施質量強國戰略,負責工業產品質量安全、食品安全、特種設備安全監管,統一管理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工作等。

考慮到藥品監管的特殊性,單獨組建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管理。市場監管實行分級管理, 藥品監管機構只設到省一級,藥品經營銷售等行爲的監管,由市縣市場監管部門統一承擔。

將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出入境檢驗檢疫管理職責和隊伍劃入海關總署。保留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具體工作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承擔。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職責劃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外保留牌子。

不再保留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二)組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爲加強新聞輿論工作,加強對重要宣傳陣地的管理,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媒體的作用,方案提出,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廣播電視管理職責的基礎上組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作爲國務院直屬機構。其主要職責是,貫徹黨的宣傳方針政策,擬訂廣播電視管理的政策措施並督促落實,統籌規劃和指導協調廣播電視事業、產業發展,推進廣播電視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監管、審查廣播電視與網絡視聽節目內容和質量,負責廣播電視節目的進口、收錄和管理,協調推動廣播電視領域走出去工作等。

不再保留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三)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必須高度重視防控金融風險、保障國家金融安 全。爲深化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解決現行體制存在的監管職責不清晰、交叉監管和監管空白等問題,強化綜合監管,優化監管資源配置,更好統籌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逐步建立符合現代金融特點、統籌協調監管、有力有效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方案提出,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職責整合,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作爲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其主要職責是,依照法律法規統一監督管理銀行業和保險業,維護銀行業和保險業合法、穩健運行,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金融穩定。

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擬訂銀行業、保險業重要法律法規草案和審慎監管基本制度的職責劃入中國人民銀行。

不再保留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四)組建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爲充分發揮對外援助作爲大國外交的重要手段作用,加強對外援助的戰略謀劃和統籌協調,推動援外工作統一管理,改革優化援外方式,更好服務國家外交總體佈局和共建“一帶一路”等,方案提出,將商務部對外援助工作有關職責、外交部對外援助協調等職 責整合,組建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作爲國務院直屬機構。其主要職責是,擬訂對外援助戰略方針、規劃、政策,統籌協調援外重大問題並提出建議,推進援外方式改革,編制對外援助方案和計劃,確定對外援助項目並監督評估實施情況等。援外的具體執行工作仍由相關部門按分工承擔。

(五)組建國家醫療保障局。爲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不斷提高醫療保障水平,確保醫保資金合理使用、安全可控,統籌推進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更好保障病有所醫,方案提出,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生育保險職責,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職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管理職責,民政部的醫療救助職責整合,組建國家醫療保障局,作爲國務院直屬機構。其主要職責是,擬訂醫療保險、生育保險、醫療救助等醫療保障制度的政策、規劃、標準並組織實施,監督管理相關醫療保障基金,完善國家異地就醫管理和費用結算平臺,組織制定和調整藥品、醫療服務價格和收費標準,制定藥品和醫用耗材的招標採購政策並監督實施,監督管理納入醫保範圍內的醫療機構相關服務行爲和醫療費用等。同時,爲提高醫保資金的徵管效率,將基本醫療保險費、生育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

(六)組建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爲加強國家儲備的統籌規劃,構建統一的國家物資儲備體系,強化中央儲備糧棉的監督管理,提升國家儲備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方案提出,將國家糧食局的職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組織實施國家戰略物資收儲、輪換和管理,管理國家糧食、棉花和食糖儲備等職責,以及民政部、商務部、國家能源局等部門的組織實施戰略和應急儲備物資收儲、輪換和日常管理職責整合,組建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管理。其主要職責是,根據國家儲備總體發展規劃和品種目錄,組織實施國家戰略和應急儲備物資的收儲、輪換、管理,統一負責儲備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管理,對管理的政府儲備、企業儲備以及儲備政策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負責糧食流通行業管理和中央儲備糧棉行政管理等。

不再保留國家糧食局。

(七)組建國家移民管理局。隨着我國綜合國力進一步提升,來華工作生活的外國人不斷增加,對做好移民管理服務提出新要求。爲加強對移民及出入境管理的統籌協調,更好形成移民管理工作合力,方案提出,將公安部的出入境管理、邊防檢查職責整合,建立健全簽證管理協調機制,組建國家移民管理局,由公安部管理。其主要職責是,協調擬定移民政策並組織實施,負責出入境管理、口岸證件查驗和邊 民往來管理,負責外國人停留居留和永久居留管理、難民管理、國籍管理,牽頭協調“三非”外國人治理和非法移民遣返,負責中國公民因私出入國(境)服務管理,承擔移民領域國際合作等。

(八)組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爲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統籌森林、草原、溼地監督管理,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方案提出,將國家林業局的職責,農業部的草原監督管理職責,以及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海洋局等部門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地質公園等管理職責整合,組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由自然資源部管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加掛國家公園管理局牌子。其主要職責是,監督管理森林、草原、溼地、荒漠和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組織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展造林綠化工作,管理國家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等。

不再保留國家林業局。

(九)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是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舉措。爲解決商標、專利分頭管理和重複執法問題,完善知識產權管理體制,方案提出,將國家知識產權局的職責、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商標管理職責、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原產地地 理標誌管理職責整合,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管理。其主要職責是,負責保護知識產權工作,推動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負責商標、專利、原產地地理標誌的註冊登記和行政裁決,指導商標、專利執法工作等。商標、專利執法職責交由市場監管綜合執法隊伍承擔。

(十)調整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隸屬關係。爲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管理和監督,理順職責關係,保證基金安全和實現保值增值目標,方案提出,將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由國務院管理調整爲由財政部管理,承擔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的主體責任,作爲基金投資運營機構,不再明確行政級別。

(十一)改革國稅地稅徵管體制。將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具體承擔所轄區域內的各項稅收、非稅收入徵管等職責。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後,實行以國家稅務總局爲主與省(區、市)人民政府雙重領導管理體制。

此外。根據形勢發展和工作需要,國務院其他一些機構也作了調整。

各位代表,按照上述方案,組建或重新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及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國家醫療保障局、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國家移民管理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知識產權局等。根據國務院組織法規定, 國務院組成部門以外的國務院所屬機構的調整和設置,將由新組成的國務院審查批准。

總的看,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要求,適應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聚焦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按照優化協同高效的原則,既立足當前也着眼長遠,優化了國務院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理順了職責關係。改革後,國務院正部級機構減少8個,副部級機構減少7個。通過改革,國務院機構設置更加符合實際、科學合理、更有效率,必將爲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部署的各項任務提供有力組織保障。

下一步在機構改革實施工作中,國務院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策部署上來,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精心組織,周密部署。抓緊建立工作機制,制定配套措施,排出時間表,逐項抓好落實。要把深化機構改革同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結合起來,不論是新組建的部門,還是職責調整的部門,都必須進一步轉變職能,提高工作效能。各部門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抓、抓到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嚴肅改革紀律,確保機構、職責、隊伍等 按要求及時調整到位,確保思想不亂、工作不斷、隊伍不散、幹勁不減。

各位代表,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啓下的關鍵一年,確保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順利進行意義重大。我們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統一思想,統一行動,銳意改革,確保完成國務院機構改革各項任務,爲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我國政府機構改革 篇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行政機構改革

自私有制產生以後,爲促進私有制生產方式的發展和鞏固私有主的利益,便誕生了爲其適應的統治工具,在這所有的工具中,國家,是其最高級中的代表。國家一直都在履行着統治、管理、和口號性的服務職能,作爲國家的顯著性代表,政府機構(行政機構)所發揮的職能更是至關重要。世界各國搜十分重視科學行政,轉變政府職能,促進政府機構改革,西方各國的政府機構改革緊隨時代步伐,在民衆的強烈要求下也在不斷進行改革。中國的政府機構改革也在與時偕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際地位、綜合國力乃至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一個全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在30年來的改革開放進程中,政府也進行了一些列的改革。

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行政改革的背景

(一)國際環境

1、全球經濟一體化。隨着國際貿易的擴大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世界各國在經濟上越來越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商品、勞務、資本、技術和服務在國際範圍內出現一體化趨勢。這就加劇了各國的各方位競爭,對政府行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其次,統一的服務指標和規則體系,要求各國及時改變落後的法律規章和市場準則。第三,一體化使得政府的部分權利發生了轉移,要擔負起更多的國際事務,在區域組織中要進行各方面的參與和活動。

2、世界範圍的行政改革浪潮。隨着後工業化的到來,西方各國相繼陷入入了一場嚴重的經濟危機,與之相伴的是持續的政府信任危機和管理危機。在此,西方社會相繼進行了政府機構改革,進而席捲全球,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初期的行政改革產生了很大影響。

(二)國內環境

1、思想觀念的轉變。改革開放3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經歷了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過程。它以1978年底開展的“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爲起點,主要針對“兩個凡是”、姓“社”姓“資”、姓“公”姓“私”等問題和困惑,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標準”、生產力標準和人民利益標準(後兩個標準被鄧小平概括爲“三個有利於標準”)爲主要理論武器,使廣大黨員、幹部和羣衆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的歷史進步,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種思想的大解放,既是黨和人民長期實踐經驗的結晶和昇華(包括對外國經驗的借鑑),又促進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大發展。

2、政治主題的轉變。階級鬥爭爲綱只能是社會倒退、民心背離。改革開放後,我國逐步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政治路線。

3、計劃經濟體制的總結。單一的、缺乏自主的、沒有生氣的、缺乏活力的、政府一統的、統得過死的、政企不分的、政事不分的、人民厭惡的計劃經濟體制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深化和完善。政府計劃也逐步轉變爲規劃,政府爲基礎的資源分配方式也改變爲市場爲基礎的分配方式。

4、機構改革的加減法亟待突破。僅僅侷限於機構和人員的增減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從深層次解決行政管理體制的問題,機構改革陷入的“精簡——膨脹——再精簡——在膨脹”惡性循環的現狀是我們的深刻教訓。

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行政改革的歷程及內容

總的說來: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適應不同歷史階段的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全方位、漸進式展開的。改革的內涵十分豐富,範圍十分廣泛。既包括集中進行的歷次機構改革,又包括財政、金融、投資、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行業和領域的單項改革;既包括職能和機構的調整,又包括運行機制和管理方式的創新;既包括行政機構改革,又包括事業單位改革;既包括政府內部的體制改革,又包括政府與黨委、人大、政協、司法、羣團等方面的協同配套改革。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經濟領域改革的不斷深入,行政管理領域的改革也逐步推進。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 中國的行政管理體制進入一個深刻的變革時期。總體上, 我們的行政管理體制經歷了螺旋式發展的過程。總共經歷六次大的改革。第一次1982年的從精兵簡政到廢除幹部終身制;第二次1988年的從提出轉變職能到開創“三定”局面;第三次1993年的從行政體制改革到政企分開;第四次1998年的從建設中國特色行政管理體制到大刀闊斧改革;第五次2003年從進一步轉變職能到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第六次2008年從大部制改革到注重民生的服務型政府角色的構建等。

具體來講:

(一) 1982年的行政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實行幹部年輕化

1982年開始的第一次改革歷時三年, 其目的在於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實現幹部年輕化,減少層次, 壓縮編制。

1、改革背景

1982年,當時中國的社會環境和麪臨的主要問題是:第一,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發生了轉移。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把全黨工作重點轉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第二,國務院機構龐大臃腫。據統計,從1976年到1981年,國務院工作部門從52個增加到100個,人員編制達到51000人。地方各級政府機構的編制也隨之增加。1980年8月,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現在“機構臃腫,人浮於事,辦事拖拉,不講效率,不負責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諉,以至官氣十足”,“都已達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1982年3月8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2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決議》,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拉開序幕。

2、改革內容

1982年改革的主要內容有:第一,改革了國務院領導體制。爲加強集中統一領導,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了副總理的人數,設置了國務委員,由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和祕書長組成國務院常務會議;第二,根據重疊的機構撤銷、業務相近的機構合併的原則,精簡了國務院機構,裁減合併了一批經濟部門,大大減少了直屬機構。國務院工作部門由100個減少到61個;第三,打破領導幹部職務終身制,建立幹部退休制度,使一大批老幹部退出了一線;第四,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幹部“四化”方針,選拔了一大批年輕的領導幹部充實到各級領導崗位,各級領導班子幹部的職數也基本實現了規範化的要求。

總結1982年的機構改革,最主要的成果:一是開始廢除領導幹部職務終身制,二是精簡了各級領導班子,三是加快了幹部隊伍年輕化建設步伐。這次改革之後,國務院各部委正副職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部委的領導班子成員的平均年齡從64歲減到60歲,局級幹部的平均年齡從58歲降到50歲。這次改革明確規定了各級各部的職數、年齡和文化結構,減少了副職,提高了素質;在精簡機構方面,國務院各部門從100個減爲61個,人員編制從原來的5.1萬人減爲3萬人。本次改革沒有觸動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政府職能沒有轉變。 (二) 1988年的行政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是機構改革的關鍵”

1988 年的政府機構改革, 一個突出的貢獻就是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轉變政府職能”這個關鍵性的命題。這標誌着我國的政府機構改革, 開始突破只注重數量增減和單一組織結構調整的侷限,向政府職能的重新選擇、重新定位的轉變。

1、改革背景

1984 年, 黨的十二屆三中通過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首次明確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要求政府機關實行政企職責分開, 正確發揮政府機構管理經濟的職能,要求國家機構按照政企分開、簡政放權的原則進行改革。1986 年, 根據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鄧小平多次指出要搞政治體制改革,認爲不搞政治體制改革, 經濟體制改革難以貫徹。1987 年黨的十三大明確提出了政府行政改革的任務。1988年3月,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1988年的中央政府改革便是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進行的。

2、改革內容

1988 年的機構改革的主要內容集中在轉變政府積能,下放權力,調整機構,精簡人員,搞好配套改革。在改革政府機構的同時,推出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抓緊建立和逐步實施國家公務員制度,開辦行政學院,培養行政管理人才。

這次改革的主要內容有:第一,與經濟體制改革關係密切的經濟管理部門成爲改革的重點,在經濟管理部門中,又以裁減合併專業管理部門和綜合部門內部的專業司局爲重點,非經濟管理部門也被要求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轉變職能、下放權力、調整內部結構和精簡人員。如,將國家計委和國家經委合併,重新組建國家計委;撤銷了煤炭、石油、核工業、機械、電子等一批專業經濟部門。第二,加強宏觀調控部門、經濟監督部門、社會管理部門以及資產、資源和環境管理部門的職能、機構和編制,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與國家計委成爲宏觀調控的“三駕馬車”。第三,通過試點進行定職能、定機構、定人員編制(“三定”),在取得經驗後總結推行“三定”制度。第四,力圖解決、理順中央政府各部門間的關係。

通過改革,國務院部委由45個減爲41個,直屬機構從22個減爲19個,非常設機構從75個減到44個。在國務院66個部、委、局中,有32個部門共減少1.5萬多人,有30個部門共增加5300人。增減相抵,機構改革後的國務院人員編制比原來減少了9700多人。

此次機構改革的重要性在於按照轉變職能的方向和原則,本着加強綜合管理與宏觀調控,減少直接管理與部門管理原則, 着重對國務院的專業經濟部門和綜合部門中專業機構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合並,爲建立一個適應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要求的行政管理體系打下了基礎。 (三) 1993年的行政改革——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1993 年國務院進行的第三次機構改革是在黨的十四大提出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論指導下進行的。這次機構改革的指導思想是把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市場經濟發展作爲機構改革的目標, 按照政企分開和精簡、統

一、效能的原則, 在轉變職能、理順關係、精兵簡政、提高效率方面取得明顯進展。

(一)改革背景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宏偉目標,並要求積極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組織機構。1993年3月十四屆二中全會討論通過了機構改革方案。這是第一次在中央全會上討論通過機構改革方案。隨後,八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從1993年開始,又一輪自上而下進行的全國性的行政體制改革開始。

(二)改革內容

這次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對國務院綜合經濟部門、專業經濟部門、社會管理部門、直屬機構、辦事機構等,根據不同情況,分別提出不同的改革要求, 進行具體的改革調整。具體爲:一是轉變職能,堅持政企分開。要求把屬於企業的權力下放給企業,把應該由企業解決的問題交由企業自己去解決,減少具體審批事務和對企業的直接管理,做到宏觀管好,微觀放開。二是理順關係。要求理順國務院部門之間、尤其是綜合經濟部門之間以及綜合經濟部門與專業經濟部門之間的關係,合理劃分職責權限,避免交叉重複。理順中央與地方關係,合理劃分管理權限,充分發揮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使地方在中央方針政策的指導下因地制宜地發展本地區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三是精簡機構與人員。對專業經濟部門,一類改爲經濟實體,不再承擔政府行政管理職能;一類改爲行業總會,作爲國務院的直屬事業單位,保留行業管理職能;還有一類是保留或新設的行政部門,這些部門的機構也要精幹。對國務院直屬機構、辦事機構,除保留的外,一部分改爲部委管理的國家局,一部分併入部委,成爲部委內設的職能司局。四是規範機構類別。明確原由部委歸口管理的15個國家局不再作爲國務院直屬機構,而是部委管理的國家局,作爲一個機構類別,並進一步規範了國家局與主管部委的關係。

1993年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是,實行了中紀委機關和監察部合署辦公,進一步理順了紀檢檢查與行政監察的關係。其主要成就在於, 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條件下,對傳統的計劃、財稅、金融、流通、社會保障等體制進行了改革。初步構建了政府宏觀調控體系。隨着《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從1993 年10 月1 日起在全國正式實施, 初步建立了對國家行政人員進行科學管理的規章制度。

(四) 1998年的行政改革——消除政企不分的組織基礎

1998年的改革是涉及面最廣、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機構改革。這次改革的目的是解決機構龐大、人員臃腫、政企不分、官僚主義嚴重等弊端,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全面發展與進步,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羣衆的聯繫,推進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目標是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爲規範的行政管理體系,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的國家行政管理幹部隊伍,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體制。

1、改革背景

1997年十五大報告再一次提出要“推進機構改革”,認爲當時“機構龐大,人員臃腫,政企不分,官僚主義嚴重,直接阻礙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影響黨和羣衆的關係”,1998年3月10日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在這種背景下,新一輪行政體制改革的序幕在1998年被拉開了。

2、改革內容

這次改革的主要內容:一是明確職能。明確政府宏觀調控部門的主要職能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優化經濟結構,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專業經濟管理部門的主要職能是制定行業規劃和政策,進行行業管理,引導本行業產品結構的調整,維護行業平等競爭秩序。二是調整部門分工。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在部門之間劃轉了100多項職能,相同或相近的職能儘可能交由一個部門承擔,過去長期存在而沒有解決的職能交叉、多頭管理、政出多門、權責不清等問題有了很大改進。三是精簡機構編制。撤銷了幾乎所有的工業專業經濟部門,共10個:電力工業部、煤炭工業部、冶金工業部、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地質礦產部、林業部、中國輕工業總會、中國紡織總會。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由原有的40個減少到29個,各部門內設司局級機構減少200多個, 機關人員由3. 2萬人減爲1. 6萬人。省級政府工作機構由平均55 個減少爲40個,平均減少20%; 人員平均精簡47%, 共減編7. 4 萬。

這次改革, 政府職能轉變較前四輪改革有了更大的進展, 突出表現在不僅撤銷了幾乎所有的工業專業經濟部門, 而且政企不分的組織基礎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同時, 完善了國家公務員制度, 逐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中國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

(五) 2003年的行政改革——目標:行爲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

2003年的政府機構改革,是在加入世貿組織的大背景之下進行的。改革的目的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進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目標是,逐步形成行爲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是,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健全金融監管體制,繼續推進流通體制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和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建設。

1、改革背景

2000年世紀之交,形勢有很大變化,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開提出了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任務,2003年2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的意見》,隨後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在這樣的形勢下,2003年開始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更加註重政府職能的轉變,更加註重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更加註重爲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體制保障。

2、改革內容

這次改革的主要內容有:一是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設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二是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將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簡稱發改委)。三是健全金融監管體制,設立中國銀行業監__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監會)。四是繼續推進流通管理體制改革,組建商務部。五是加強食品安全和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建設,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此外,2004年各級政府還以實施行政許可法爲契機,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加大了清理行政審批項目、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力度,並取得了明顯的進展。2005年4月頒佈的公務員法,也對規範行政管理主體、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

這次改革的主要特點是:第一,從量的要求轉向了質的突破,從重視形式轉向了重視內容的調整,從表現層次轉向了深度層次。此次改革沒有對政府機構人員精簡提出具體的數量指標,而是抓住重點,加強宏觀調控和執法監管部門,解決行政管理體制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爲促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組織保障。第二,進一步推動了政府職能轉變,明確提出政府職能應集中於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四個方面,要建設“行爲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第三,從整體上講,本次改革就是爲了解決國務院、中央政府目前面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考慮到加入世貿組織以後,中國政府所面臨的國際環境的變化。

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行政改革的歷史意義

改革開放不僅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發展和各項事業全面進步,也有力促進了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的進步和成熟,是通過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來實現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處於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接合部,既與經濟體制改革相互聯繫、相互促進,又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合理配置黨的執政資源的基礎性工作,是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必然要求,貫穿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大局總體穩定,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實現總體小康,與我們不斷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優化執政資源配置是分不開的。從政府建設角度看,改革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具體來講,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管理理念發生重大變化。與改革開放以前相比,政府的角色定位和基本理念適應時代潮流取得顯著進步。一是確立了責任政府的理念。各級政府及部門的責任逐步得到明確和強化,一切權力來自人民、必須對人民負責的意識逐步深入人心。二是確立了服務政府的理念。各級政府及部門逐步實現了從“管字當頭”到“服務至上”的轉變,能否爲人民羣衆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成爲衡量政府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三是確立了法治政府的理念。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尊重與維護法律權威、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的意識逐步形成。

(二)政府職能轉變取得實質性進展。經過改革,政府職能逐步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逐步與人民羣衆不斷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相適應。一是政府、市場、企業三者的關係逐漸理順。政企分開基本實現,企業成爲自負盈虧、自主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政府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模式逐步形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發揮,以間接手段爲主的政府宏觀調控體系逐步完善。二是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不斷加強。着力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社會和諧,社會利益協調機制、矛盾疏導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等逐步建立;着力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民生問題,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邁出重要步伐。三是社會組織在經濟社會事務中的作用逐步增強。在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的同時,積極培育社會力量,各類社會組織蓬勃發展,初步實現了由單純依靠政府管理向政府與社會協同治理的轉型。

(三)政府組織機構得到調整優化。經過改革,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以計劃爲龍頭、綜合部門管理專業部門、專業部門直接管企業的機構框架徹底改變。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以宏觀調控部門、行業管理部門、市場監管部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爲主的機構框架初步建立。特別是十六大以來,適應政府全 面正確履行職能的需要,着重調整和加強了宏觀調控、金融監管、應急管理、安全生產、能源規劃、資源環境、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領域的管理體制和機構設置。

(四)各級政府和各部門之間的職責關係逐步理順。中央和地方事權劃分趨於合理,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得到更好發揮。不同層級政府經濟社會事務的管理責權逐步得以合理界定,各級政府在職能配置上“上下一般粗”的狀況得到改善。政府各部門之間的職責關係進一步清晰,一些重要領域的部門職責交叉事項逐步劃清,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逐步建立。特別是行政執法職責體系逐步理順,多頭執法、多層執法、執法擾民等突出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五)政府的制度建設和能力建設得到加強。政府運行機制和管理方式不斷創新,制度化建設持續推進,行政效能明顯提高。一是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建設邁出重要步伐,公衆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逐步建立。二是政務公開不斷推進,機制日趨健全,範圍不斷擴大,保障了人民羣衆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三是政府應急管理體系初步建立,形成了分級響應、屬地管理、信息共享、分工協作的應急體系。四是行政監督和問責力度不斷加強,包括外部監督、層級監督和監察、審計等專門監督的行政監督體系初步形成,行政問責制在重大事故處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五是公務員制度進一步完善。人事管理和幹部制度改革日益深化,幹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目標逐步實現。

四、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積累了一些重要經驗和啓示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豐富實踐,爲我們提供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和啓示。認真總結這些經驗和啓示,有助於我們加深對改革基本規律的認識,牢牢把握正確的改革方向。

(一)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服從和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歷次機構改革都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改革的方向和各項重大措施都是按照中央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確定的,同時充分保證和發揮了黨和政府在改革發展穩定中的主導作用。同時,行政管理體制始終服從和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始終與經濟體制改革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改革相協調,爲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二)始終堅持以轉變政府職能爲核心。政府職能規定着政府管理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內容,推動職能轉變一直是我國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的一條主線。從1982年機構改革開始,中央就提出要轉變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1988年機構改革明確提出轉變職能的要求,以後一直把轉變職能作爲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的核心。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突出強調政府要全面正確履行職能,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轉變職能在新的發展階段有了新的豐富內涵。

(三)始終堅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利益格局的調整,必須綜合考慮社會各方面的需求和各種制約因素,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與各方面的承受程度統一起來,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改革進程中始終採取積極穩妥的方針,先易後難,由淺入深,梯次推進,逐步到位。改革方向明確和條件成熟的先行一步,不追求整體同步推進。特別是歷次機構改革涉及機構精簡和人員分流時,通過多種渠道和辦法,妥善安置分流人員,避免引發社會不穩定因素。

(四)始終堅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我國幅員遼闊,人口衆多,各地情況差別很大,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改革既要樹立中央的權威,加強領導,統一部署,又要照顧各地的特殊性,充分調動和發揮地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允許各地在遵循統一的改革原則和方針的同時,在改革的內容和方法上不拘一格,積極探索。對地方在改革創新中一些好的做法和經驗,及時總結,逐步推廣。

(五)始終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同時注重學習和借鑑國外有益經驗。一個國家的行政管理體制,受其歷史背景、文化傳統和政治制度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改革既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認識和把握我們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和麪臨的突出問題,制定切合我國實際的改革方案和措施;又要堅持走開放道路,充分吸收其他國家行政改革的新鮮經驗,使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跟上世界發展趨勢。

(六)始終堅持與時俱進,大膽創新。行政管理體制不僅是對現有權力格局和利益關係的調整,而且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和觀念變革,創新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靈魂。回首以往的改革,都是在改革目標上不斷明確,在改革方式上不斷改進,在改革領域上不斷拓寬,在改革程度上不斷加深,從而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回首過去,展望未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日益成爲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對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現在改革已進入關鍵時期,越來越觸及到各種深層次體制性障礙,越來越牽涉到各方面利益格局調整,繼續深化改革的阻力和難度空前加大。同時,我們改革的動力是強大的,改革的思路是正確的,改革的外部條件是具備的,繼續深化改革面臨着難得的戰略機遇。我們要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爲最高利益,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無所畏懼地承擔起繼續深化改革的歷史責任。加快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步伐,着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動力。

歷次政府機構改革情況 篇三

歷次政府機構改革情況

中國政府6次政府機構改革情況

改革開放30年來,政府機構進行了六次較大的調整:一是1982年,改革內容主要是幹部隊伍年輕化、大幅度撤併經濟管理部門,並將條件成熟的單位改建爲經濟實體組織的政府機構改革;二是1988年,主要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實行“三定”爲重點的政府機構改革;三是1993年,主要是政企分開爲中心的政府機構改革,以加速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四是1998年,以中央政府人員、機構減半爲目標;五是2003年,主要以職能劃分清晰爲改革目標;六是2008年以大部制改革、健全宏觀調控爲主要目標,這個階段的政府機構改革十分艱難。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以轉變政府職能爲核心,規範行政權力,調整和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與職責分工,改進政府管理與服務方式,大力推進政務公開,提升公務員隊伍素質,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完善公共財政模式,提供更多的公共福利與公共產品。

1981年,國務院的工作部門有100個,達到建國以來的最高峯。臃腫的管理機構已不能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

1982年3月8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問題的決議。這次改革明確規定了各級各部的職數、年齡和文化結構,減少了副職,提高了素質;在精簡機構方面,國務院各部門從100個減爲61個,人員編制從原來的5.1萬人減爲3萬人。

1988年

1988年4月9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啓動了新一輪的機構改革。

這次改革着重於大力推進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的經濟管理部門要從直接管理爲主轉變爲間接管理爲主,強化宏觀管理職能,淡化微觀管理職能。其內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職能,科學劃分職責分工,調整機構設置,轉變職能,改變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運行機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點是那些與經濟體制改革關係密切的經濟管理部門。改革採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後地方政府,分步實施的方式進行。

通過改革,國務院部委由原有的45個減爲41個,直屬機構從22個減爲19個,非常設機構從75個減到44個。在國務院66個部、委、局中,有32個部門共減少1.5萬多人,有30個部門共增加5300人,增減相抵,機構改革後的國務院人員編制比原來減少了9700多人。

1993年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方案實施後,國務院組成部門、直屬機構從原有的86個減少到共59個,人員減少20%。1993年4月,國務院決定將國務院的直屬機構由19個調整爲13個,辦事機構由9個調整爲5個。國務院不再設置部委歸口管理的國家局,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調整爲8個。此外,國務院還設置了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1998年

1998年3月10日,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改革的目標是: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爲規範的政府行政管理體系,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行政管理隊伍,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中國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

根據改革方案,國務院不再保留的有15個部、委。新組建的有4個部、委。更名的有3個部、委。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由原有的40個減少到29個。

從1998年開始,國務院機構改革首先進行,隨後中共中央各部門和其它國家機關及羣衆團體的機構改革陸續展開;1999年以後,省級政府和黨委的機構改革分別展開;2000年,市縣鄉機構改革全面啓動。截至2002年6月,經過四年半的機構改革,全國各級黨政羣機關共精簡行政編制115萬人。

2003年

2003年3月10日,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以絕對多數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方案特別提出了“決策、執行、監督”三權相協調的要求。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29個組成部門經過改革調整爲28個,不再保留國家經貿委和外經貿部,其職能併入新組建的商務部。

根據方案,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其任務是研究擬訂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進行總量平衡,指導總體經濟體制改革。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重組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原屬於國家經貿委管理的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改爲國務院直屬機構。同時,將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爲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設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以指導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重組;設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監會”),以加強金融監管,確保金融機構安全、穩健、高效運行。

2008年

2008年3月12日,在中國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上公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指出國務院將新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涉及調整變動的機構共15個,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調整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設置27個,較目前減少1個。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爲建立和完善結構合理、人員精幹、靈活高效的黨政機關進行了堅持不懈的努力,進行過多次精兵簡政。

黨的十七大在部署未來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明確指出:“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將“着力轉變職能、理順關係、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在此基礎上要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十七大報告特別指出要“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精簡和規範各類議事協調機構及其辦事機構,減少行政層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決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政出多門問題。統籌黨委、政府和人大、政協機構設置,減少領導職數,嚴格控制編制”。

所謂大部門體制,或叫“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門設置中,將那些職能相近、業務範圍趨同的事項相對集中,由一個部門統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多頭管理,從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十七大報告提出“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是對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新舉措;它可以化解政府中存在的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政出多門的矛盾以及權限衝突,有助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簡化公務手續和環節,提高政策執行效能;也是國外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普遍實行的一種政府管理模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分別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進行了五次規模較大的政府機構改革。目前,國務院組成部門爲28個 。

1982年以來的這五次政府機構改革實踐,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堅持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爲改革目標,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爲機構改革的關鍵;堅持精簡、統

一、效能的原則,把精兵簡政和優化政府組織結構作爲機構改革的重要任務;堅持機構改革與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結合,優化幹部隊伍結構;堅持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分步實施,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進行改革。當然也有一些教訓。最大的教訓在於忽視了政府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 2003年的政府機構改革是一個轉折點。之後的政府機構改革,以科學發展觀爲價值導向,以建設服務型政府爲目的,以全面促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爲目標,以全面履行政府的社會經濟職能爲基本途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2003年以前的改革開放時期,政府既創造環境,又在直接創造財富;新的時代發展對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是,“政府創造環境,人民創造財富”。 1951~1953年

1951年12月,政務院作出《關於調整機構緊縮編制的決定(草案)》,進行了建國以來第一次精兵簡政工作。其主要內容有:(1)調整緊縮上層,合理充實下層;(2)合併分工不清和性質相近的機構;(3)精簡機構,減少層次;(4)明確規定幹部與勤雜人員的比例;(5)要求劃清楚企業、事業機構和行政機構的編制和開支;(6)嚴格編制紀律。這次機構改革以加強中央集權爲中心內容。到1953年底,政務院工作部門增加到42個。1954年國務院組織機構圖

1954~1956年

1954年,隨着中國政權組織形式的確定和各級政權機關的建立,從當年底開始,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對中央和地方各級機關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精簡。中央一級機關的精簡包括:(1)在劃清業務範圍的基礎上,調整精簡了機構,減少了層次;(2)各級機關根據業務需要,緊縮了編制,明確了新的編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簡下來的幹部。地方各級機關也進行了精簡,專員公署和區公所分別是省、縣政府的派出機關,精簡比例較大。以後,隨依法成立的國務院開始增設機構,到1956年,機構總數達81個,形成了建國以來政府機構數量的第一次高峯。 1959年國務院組織機構圖

1956~1959年

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關於改進國家行政體制的決議(草案)》。這是第二次較大規模的體制改革和機構改革。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權力爲主要內容,通過國務院精簡所屬工作部門,下放權力,以達到擴大地方自主權的目的。這次改革一直持續到1960年。1958年,撤銷合併了國家建設委員會等10多個單位。經過調整,國務院部委減少8個,直屬機構減少5個。到同年底,國務院設68個工作部門。1959年,國務院工作部門又作了進一步調整和撤併,到同年底,國務院設39個部委,21個直屬機構和辦事機構,機構總數達60個,比1956年減少21個。

1960~1965年

1960年到1964年,爲了貫徹國民經濟調整的方針,進行了建國後的第三次較大機構改革。

一是先後在中央和地方各級機關進行了兩次比較集中的幹部精簡運動。第一次是1960年7月至1961年9月,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級機關。這次幹部精簡以事業單位爲重點,對行政部門和事業單位同時進行精簡。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在機構方面,中央各部門司局級機關減少15%,事業單位減少26%;行政機關精簡1.6萬餘人,事業單位精簡6.5萬餘人。第二次精簡從1962年2月至1964年,範圍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級機關。經過近兩年時間的努力,中央國家機關在1961年精簡的基礎上,又精簡了1萬人。全國共精簡81萬人。精簡下來的幹部大多數充實到基層和生產第一線。

二是中央收回五十年代後期下放給地方的權力並恢復被撤銷的機構,到1965年底,國務院的機構數達到79個,爲建國後的第二次高峯。 1966~1975年

“文革”中,政府機構發生非正常的大變動。1970年,國務院的79個部門撤銷合併爲32個,其中13個還由部隊管理,達到建國以來中央政府機構數的最低點。1975年,鄧小平主持國務院工作,並對各領域進行整頓,與之相適應,國務院工作部門恢復到52個。 1976~1981年

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後,鑑於當時經濟上已處於崩潰,故沿用並發展了五十年代後期的管理體制和機構設置。到1981年,國務院的工作部門增加到100個,達到建國以來的最高峯

1982年機構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實行幹部年輕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開始了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與此相適應,從1982年開始,首先從國務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開各級機構改革,這次改革歷時3年之久,範圍包括各級黨政機關,是建國以來規模較大、目的性較強的一次

建設和完善各級機關的改革。這次改革不僅以精兵簡政爲原則,而且注意到了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發展可能對政府機構設置提出的新要求,力求使機構調整爲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提供有利條件,較大幅度地撤併了經濟管理部門,並將其中一些條件成熟的單位改革成了經濟組織。

1981年,國務院的工作部門有100個,達到建國以來的最高峯。臃腫的管理機構已不能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亟待改革。在1981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決定,從國務院各部門首先做起進行機構改革,限期完成。1982年3月8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2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問題的決議。根據國務院部署,第一批先行一步的有12個單位:電力工業部、水利部、商業部、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糧食部、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對外貿易部、對外經濟聯絡部、國家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化學工業部、煤炭工業部和紡織工業部。以後,其他部門陸續確定了方案,付諸實施。

這次改革,在領導班子方面,明確規定了各級各部的職數、年齡和文化結構,減少了副職,提高了素質;在精簡機構方面,國務院各部委、直屬機構、辦事機構從100個減爲61個;省、自治區政府工作部門從50~60個減爲30~40個;直轄市政府機構稍多於省政府工作部門;城市政府機構從50~60個減爲45個左右;行署辦事機構從40個左右減爲30個左右,縣政府部門從40多個減爲25個左右;在人員編制方面,國務院各部門從原來的5.1萬人減爲3萬人;省、自治區、直轄市黨政機關人員從18萬人減爲12萬餘人。市縣機關工作人員約減20%;地區機關精簡幅度更大一些。改革之後,國務院各部委正副職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領導班子平均年齡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齡由64歲降到60歲,局級平均年齡由58歲降到54歲。

這次改革歷時三年,是建國以來規模較大、目的性較強的一次建設和完善行政體制的努力。通過精簡各級領導班子和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加快了幹部隊伍的年輕化,是一個很大的突破。但是,由於當時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在農村,對於行政管理沒有提出全面變革的要求,所以政府機構和人員都沒有真正減下來。這次改革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加快了幹部隊伍的年輕化,但沒有觸動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沒有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

1982年的政府機構改革,其歷史性進步可用三句話來概括:一是開始廢除領導幹部職務終身制;二是精簡了各級領導班子;三是加快了幹部隊伍年輕化建設步伐。 1988年——“轉變政府職能是機構改革的關鍵”

在1982年機構改革後,由於沒有觸動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沒有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等原因,政府機構不久又呈膨脹趨勢。因此國務院決定再次進行機構改革。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於1988年初制定,同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這是一次弱化專業經濟部門分錢、分物、直接干預企業經營活動的職能,以達到增強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和轉向行業管理目的的改革。此次改革是在推動政治體制改革,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現的,其歷史性的貢獻是首次提出了“轉變政府職能是機構改革的關鍵”這一命題。政府的經濟管理部門要從直接管理爲主轉變爲間接管理爲主,強化宏觀管理職能,淡化微觀管理職能。其內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職能,科學劃分職責分工,調整機構設置,轉變職能,改變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運行機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點是那些與經濟體制改革關係密切的經濟管理部門。改革採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後地方政府,分步實施的方式進行。由於後來一系列複雜的政治經濟原因,這一命題在實踐中沒有及時“破題”;再加上治理、整頓工作的需要,原定於1989年開展的地方機構改革暫緩進行。 國務院在調整和減少工業專業經濟管理部門方面取得了進展。如,撤消國家計委和國家經委,組建新的國家計委;撤消煤炭工業部、石油工業部、核工業部,組建能源部;撤消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和電子工業部,成立機械電子工業部;撤消勞動人事部,建立國家人事部,組建勞動部;撤消國家物資局,組建物資部;撤消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組建建設部;撤消航空工業部、航天工業部,組建航空航天工業部;撤消水利電力部,組建水利部;撤消隸屬於原國家經委的國家計量局和國家標準局以及原國家經委質量局,設立國家技術監督局。通過改革,國務院部委由原有的45個減爲41個(包括:外交部、國防部、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公安部、國家安全部、監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人事部、勞動部、地質礦產部、建設部、能源部、鐵道部、交通部、機械電子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冶金工業部、化學工業部、輕工業部、紡織工業部、郵電部、水利部、農業部、林業部、商業部、對外經濟貿易部、物資部、文化部、廣播電影電視部、衛生部、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直屬機構從22個減爲19個,非常設機構從75個減到44個,部委內司局機構減少20%。在國務院66個部、委、局中,有32個部門共減少1.5萬多人,有30個部門共增加5300人,增減相抵,機構改革後的國務院人員編制比原來減少了9700多人。但是,由於經濟過熱,這次精簡的機構很快又膨脹起來了。 1993年——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這次機構改革是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背景下進行的,它的核心任務是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市場經濟的同時,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行政管理體制。這次改革的指導思想是,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按照政企職責分開和精簡、統

一、效能的原則,轉變職能,理順關係,精兵簡政,提高效率。改革的重點是轉變政府職能。

這次機構改革的歷史性貢獻在於:首次提出政府機構改革的目的是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但從學術觀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機構改革“目的清楚、目標不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改革任務就是要減少、壓縮甚至撤銷工業專業經濟部門,但從1993年機構設置來看,這類部門合併、撤銷的少,保留、增加的多。如機械電子部合併本來是1988年改革的一個階段性成果,1993年改革時又被拆成兩個部——機械部和電子部;能源部本來是在1988年撤消了三個專業經濟部門的基礎上建立的,1993年改革又撤消能源部,設立了電力部和煤炭部。給人的印象是,目的與目標背道而馳。 1993年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是,實行了中紀委機關和監察部合署辦公,進一步理順了紀檢檢查與行政監察的關係。1993年實行中紀委機關和監察部合署辦公的這種做法,是統籌黨政機構設置的重要方式之一。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根據這一方案改革後,國務院組成部門設置41個(包括:國務院辦公廳、外交部、國防部、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公安部、國家安全部、監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人事部、勞動部、地質礦產部、建設部、電力工業部、煤炭工業部、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冶金工業部、化學工業部、鐵道部、交通部、郵電部、水利部、農業部、林業部、國內貿易部、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文化部、廣播電影電視部、衛生部、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加上直屬機構、辦事機構18個,共59個,比原有的86個減少27個,人員減少20%。其中撤銷能源部、機械電子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輕工業部、紡織工業部、商業部、物資部等7個部,新組建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電力工業部、煤炭工業部、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國內貿易部,更名1個(對外經濟貿易部),保留34個部、委、行、署。改革後的綜合經濟部門中保留國家計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專業經濟部門的改革分爲三類:改爲經濟實體的有航空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撤銷後,分別組建航空工業總公司、航天工業總公司。改爲行業總會的有輕工業部、紡織工業部,這兩部撤銷後,分別組建中國輕工總會、中國紡織總會。保留或新設置的行政部門包括:對外經濟貿易部更名爲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撤銷能源部,分別組建電力工業部、煤炭工業部;同時撤銷中國統配煤礦總公司;撤銷機械電子工業部,分別組建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同時撤銷中國電子工業總公司;撤銷商業部、物資部,組建國內貿易部。

1993年4月19日,國務院決定,將國務院的直屬機構由19個調整爲13個(包括:國家統計局、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國家環境保護局、國家土地管理局、新聞出版署(國家版權局)、海關總署、國家旅遊局、民用航空總局、國務院法制局、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國務院參事室、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辦事機構由9個調整爲5個(包括: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國務院特區辦公室、國務院研究室)。國務院不再設置部委歸口管理的國家局,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調整爲8個(包括:中國輕工總會、中國紡織總會、新華通訊社、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氣象局、中國專利局和國家行政學院)。此外,國務院還設置了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1994~1997年

1994年,繼續推進併力求儘早完成中央政府機構改革,積極推進地方政府機構改革。重點是轉政府職能,並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屬於企業經營自主權範圍的職能切實還給企業;二是把配置資源的基礎性職能轉移給市場;三是把經濟活動中社會服務性和相當一部分監督性職能轉交給市場中介組織。

到1994年底,中國有130多萬個事業單位,2600多萬從業人員。

1995年,機構改革的工作重點是抓好省級機構改革的方案和市地縣鄉的改革,制定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的方案和主要措施,推動事業單位改革的不斷深化。事業單位的改革是機構改革工作的一個重點。改革的原則是政事分開和社會化。目標是建立符合事業單位自身發展規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重點是搞好事業單位的分類管理。 省級機構改革方案實施的關鍵在於搞好定職能、定機構、定編制的“三定”工作。市地縣鄉的改革,要認真做到有利於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深化企業改革,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1997年,隨着1月國家電力公司的組建成立,政府機構改革進一步深化,國家其他專業經濟部門也進一步深化改革,逐步改組爲不具有政府職能的經濟實體,或改爲國家授權經營國有資產的單位,或改爲行業管理組織,將原有的政府管理職能轉移給政府綜合部門負責。 1998年——消除政企不分的組織基礎

1998年3月10日,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

改革的目標是: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爲規範的政府行政管理體系,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行政管理隊伍,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中國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

改革的原則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按照精簡、統

一、效能的原則,調整政府組織結構,實行精兵簡政;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調整政府部門的職責權限,明確劃分部門之間職責分工,完善行政運行機制;按照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強行政體系的法制建設。

1998年改革的目的與目標高度協調。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是目的,儘快結束專業經濟部門直接管理企業的體制是目標。1998年改革歷史性的進步是,政府職能轉變有了重大進展,其突出體現是撤銷了幾乎所有的工業專業經濟部門,共10個:電力工業部、煤炭工業部、冶金工業部、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地質礦產部、林業部、中國輕工業總會、中國紡織總會。這樣,政企不分的組織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衆多的工業專業經濟部門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些工業專業經濟部門可以說是資源配置的載體,是落實經濟計劃的依託。但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這類部門的存在不利於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不利於充分發揮企業的微觀經濟主體地位。在一定意義上說,撤銷工業專業經濟部門就是取消了國家與企業之間的“二道販子”,消除了政企不分的組織堡壘。

根據改革方案,國務院不再保留的有15個部、委。包括:電力工業部、煤炭工業部、冶金工業部、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國內貿易部、郵電部、勞動部、廣播電影電視部、地質礦產部、林業部、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組建新的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將原國防科工委管理國防工業的職能、國家計委國防司的職能以及各軍工總公司承擔的政府職能,統歸新組建的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管理)、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爲了加強國務院對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領導,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改爲國務院高層次的議事機構,總理兼主任,有關部長任成員,不再列入國務院組成部門序列)。

新組建的有4個部、委: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信息產業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

更名的有3個部、委:國家計劃委員會更名爲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更名爲科學技術部;國家教育委員會更名爲教育部。

保留的有22個部、委、行、署:外交部、國防部、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民族事務委員會、公安部、國家安全部、監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人事部、建設部、鐵道部、交通部、水利部、農業部、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文化部、衛生部、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 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由原有的40個減少到29個。包括國家政務部門12個:外交部、國防部、文化部、衛生部、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民政部、司法部、公安部、國家安全部、監察部、審計署;宏觀調控部門4個: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專業經濟管理部門8個:建設部、鐵道部、交通部、信息產業部、水利部、農業部、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教育科技文化、社會保障和資源管理部門5個:教育部、科學技術部、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從1998年開始,國務院機構改革首先進行,隨後黨中央各部門和其它國家機關及羣衆團體的機構改革陸續展開;1999年以後,省級政府和黨委的機構改革分別展開;2000年,市縣鄉機構改革全面啓動。截至2002年6月,經過四年半的機構改革,全國各級黨政羣機關共精簡行政編制115萬名。 2003年——目標:行爲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

2003年的政府機構改革,是在加入世貿組織的大背景之下進行的。3月6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請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啓動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五次大規模的機構改革。3月10日,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

改革的目的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進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目標是,逐步形成行爲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是,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健全金融監管體制,繼續推進流通體制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和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建設。這次改革重大的歷史進步,在於抓住當時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突出問題,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比如,建立國資委,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建立銀監會,建立監管體制;組建商務部,推進流通體制改革;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調整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爲國家直屬機構,加強食品藥品安全與安全生產監管。

2008政府機構改革詳細說明 篇四

行政組織學

2008政府機構改革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 國務院組成部門:外交部、國防部、教育部……

國務院直屬特設機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1個) 國務院直屬機構: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工商行政管理總局

國務院辦事機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國務院研究室(共四個)

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新華通訊社、社會科學院、氣象局、地震局、工程院 國務院部委管理的國家局:信訪局、糧食局、能源局、菸草專賣局、公務員局

2、回顧

一、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實行幹部年輕化

1982年的政府機構改革,主要是爲了提高政 府工作效率,實現幹部年輕化,其歷史性進步可用三句話來概括:一是開始廢除領導幹部職務終身制,二是精簡了各級領導班子,三是加快了幹部隊伍年輕化建設步伐。

二、1988年——“轉變政府職能是機構改革的關鍵” 1988年的政府機構改革是在推動政治體制改革,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現的,其歷史性的貢獻是首次提出了“轉變政府職能是機構改革的關鍵”這一命題。由於後來一系列複雜的政治經濟原因,這一命題在實踐中沒有及時“破題”,原定於1989年開展的地方機構改革暫緩進行。但是國務院在調整和減少工業專業經濟管理部門方面取得了進展。

三、1993年——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首次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爲我國經濟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後,1993年我國進行了第三次政府機構改革。其歷史性的貢獻在於,首次提出政府機構改革的目的是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 但從學術觀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機構改革“目的清楚、目標不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改革任務就是要減少、壓縮甚至撤銷工業專業 經濟部門,但從1993年機構設置來看,這類部門合併、撤銷的少,保留、增加的多。如機械電子部合併本來是1988年改革的一個階段性成果,1993年改 革時又被拆成兩個部——機械部和電子部;能源部本來是在1988年撤消了三個專業經濟部門的基礎上建立的,1993年改革又撤消能源部,設立了電力部和煤 炭部。給人的印象是,目的與目標背道而馳。1993年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是,實行了中紀委機關和監察部合署辦公,進一步理順了紀檢檢查與行政監察的關係。1993年實行中紀委機關和監察部合署辦公的這種做法,是統籌黨政機構設置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1998年——消除政企不分的組織基礎

鑑於當時機構設置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現實,1998年中央人民政府實施了2008年之前涉及面最廣、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機構改革。1998年改革的目的與目標高度協調。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是目的,儘快結束專業經濟部門直接管理企業的體制是目標。1998年改革歷史性的進步是,政府職能轉變有了重大進展,其突出體現是撤銷了幾乎所有的工業專業經濟部門,共10個:電力工業部、煤炭工業部、冶金工業部、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地質礦產部、林業部、中國輕工業 總會、中國紡織總會。這樣,政企不分的組織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到目前爲止我們都還在享受這個成果。

行政組織學

爲什麼說撤銷工業專業經濟部門就是消除政企不分的組織基礎呢?衆多的工業專業經濟部門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些工業專業經濟部門可以說是資源配置的載體,是落實經濟計劃的依 託。但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這類部門的存在不利於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不利於充分發揮企業的微觀經濟主體地位。在一定 意義上說,撤銷工業專業經濟部門就是取消了國家與企業之間的“二道販子”,消除了政企不分的組織堡壘。

五、2003年——目標:行爲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

2003年的政府機構改革,是在加入世貿組織的大背景之下進行的。改革的目的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進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目標是,逐步形成行爲規範、運轉 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是,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健全金融監管體制,繼續推進流通體制改革,加強食 品安全和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建設。這次改革重大的歷史進步,在於抓住當時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突出問題,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比如,建立國資委,深化國有資產 管理體制改革;建立銀監會,建立監管體制;組建商務部,推進流通體制改革;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調整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爲國家直屬機構,加強 食品藥品安全與安全生產監管。

1982年以來的這五次政府機構改革實踐,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堅持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爲改革目標,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爲機構改革的關鍵;堅持精簡、統

一、效能的原則,把精兵簡政和優化政府 組織結構作爲機構改革的重要任務;堅持機構改革與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結合,優化幹部隊伍結構;堅持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分步實施,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 進行改革。當然也有一些教訓。最大的教訓在於,忽視了政府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 3、2008政府機構改革一覽表

4、背景

從改革開放以來歷次政府機構改革實行的效果看,我們通過不斷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按照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推進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總體 來看,我國的行政管理體制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還存在一些不相適應的方面。 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爲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指明瞭方向,並明確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抓緊制定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黨的十七屆 二中全會強調,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按照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的要求,着力轉變職能、理順關係、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做到權責 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體制保障。

2008年的政府機構改革除了繼續深化國務院機構改革外,還要積極推進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精簡和規範各類議事協調機構及其辦事機構、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 革。而實施國務院機構改革,要和推動其他三項改革協調進行。其中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重點是,根據各層級政府的主要職責,合理調整和設置機構,調整和完善垂 直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和明確權責關係,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在機構設置方面,除中央有要求上下對口外,地方政府可以從實際出發,因地制 宜,不搞一刀切,不受時間限制。精簡和規範議事協調機構及其辦事機構,要堅持能由職能部門承擔的任務,不設立議事協調機構;因專項任務而 2

行政組織學

設立的議事協調機 構,任務完成後予以撤銷;涉及跨部門的事項,由主管部門牽頭協調,建立協調機制;確需設立的,嚴格按規定程序審批,一般不設實體性辦事機構。事業單位的分 類改革分三類進行:主要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逐步轉爲行政機構或將行政職能劃歸行政機構;主要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逐步轉爲企業;主要從事公益服務 的,整合資源,強化公益屬性,加強政府監管。與此同時,還要配套推進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相關的財政政策的保障。

政府機構改革方案確定後,關鍵在於落實,在於建立與機構改革方案相適應的科學的運行機制。縱觀改革開放以來機構改革的歷程,不難發現,每次政府機構改革之 後,在實現預期改革目標的同時,也常常會出現一些伴生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如何建立良性的運行機制,有效防止和杜絕以往歷次機構改革後出現的“回潮”和“反 彈”現象,是目前政府機構改革方案確定後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5、目標

政府機構改革的目標

(一)部門設置

一個基本不變即國務院組成部門不變。

二個併入即藥監局併入衛生部、進出口檢驗檢疫併入海關。 二個增加即增加能源發展部和國家預防腐敗局。

二個提升即環保總局升格爲國家環保部、安監總局升格爲安全生產部。 二個撤銷即撤銷國家工商總局和質檢總局。

(二)職能調整

1、工商總局的流通領域產品質量監管和市場監管歸商務部,法人登記歸稅務總局,流通領域的食品監管歸衛生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2、質檢總局的進出口檢驗檢疫歸海關,生產領域的產品質量監管歸商務部,特種設備安全歸安全生產部,生產許可證歸環境保護部,認監委成爲保監委的模式進行3c認證,食品歸衛生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3、食品檢測中心歸衛生部,工業產品檢測歸商務部,特種設備檢測中心歸安全生產部,計量測試中心歸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4、發改委的能源節能和規劃規能源發展部。

6、主要任務

2008國務院機構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圍繞轉變政府職能和理順部門職責關係,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合理配置宏觀調控部門職能,加強能源環境管理機構,整合完善工業和信息化、交通運輸行業管理體制,以改善民生爲重點加強與整合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

7、主要內容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主要內容包括:

(一)合理配置宏觀調控部門職能。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要進一步轉變職能,減少微觀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集中精力抓好宏觀調控。財政部要改革完善預算和稅政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完善公共財政體系。中國人民銀行要進一步健全貨幣政策體系,加強與金融監管部門的統籌協調,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要建立健全協調機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

(二)加強能源管理機構。設立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國家能源委員會。組建國家能源局,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管理。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能源行業管理有關職責及機構,與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責、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的核電管理職責進行整合,劃

行政組織學

入該局。國家能源委員會辦公室的工作由國家能源局承擔。不再保留國家能源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

(三)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工業行業管理有關職責,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核電管理以外的職責,信息產業部和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的職責,整合劃入工業和信息化部。組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國家菸草專賣局改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信息產業部、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

(四)組建交通運輸部。將交通部、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的職責,建設部的指導城市客運職責,整合劃入交通運輸部。組建國家民用航空局,由交通運輸部管理。國家郵政局改由交通運輸部管理。保留鐵道部,繼續推進改革。不再保留交通部、中國民用航空總局。

(五)組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將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職責整合劃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建國家公務員局,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管理。不再保留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六)組建環境保護部。不再保留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七)組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不再保留建設部。

(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改由衛生部管理。明確衛生部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組織查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責任。

8、三個重點

一、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科學發展;

二、着眼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管理 和公共服務;

三、按照探索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要求,對一些職能相近的部門進行整合,實行綜合設置,理順部門職責關係

9、主要特點

200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引起了國內外高度關注。與前五次相比較,本次機構改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第一,以“建設服務型政府”爲政府機構改革的首要目標。職能是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任務和職責,建設服務型政府,關鍵是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完善社會管理 和公共服務。方案從轉變職能入手,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政府必須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公共服務領域,這樣才能使 社會發展更加均衡。雖然從第二次機構改革開始,我們就提出了“轉變政府職能”的任務,但這次明確提出了轉變爲“服務型”政府的具體目標。本次機構改革雖然 也具有精簡機構的重要意義,但是精簡機構並不是機構改革的根本目的,其總體目標是建立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相適應,與建設社會主義先 進文化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協調的行政管理體制。因此,這次政府機構改革不是歷次機構改革中精簡力度最大的一次,但卻是政府服務職能最爲明確的一次,例如新組建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都具有鮮明的服務特色。 第二,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要求爲這次機構改革的首要任務。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科學技術日新 月異是當今時代的特點。本次政府機構改革,正是牢牢把握了當今時代的主題和特點,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要求,改革了政府機構設 置,如新組建的“工業與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國家能源局”這些新穎而重要的部門,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和與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相適應的前瞻 性特色。

第三,堅持“以人爲本”、“執政爲民”是這次政府機構改革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保障和改

行政組織學

善民生,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成爲這次政府機構改革的突出特 點,如今年中央財政用於教育的投入,將由去年的1076億元增加到1562億元;把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擴大到全國50%以上的城市。溫家寶總理在政 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更加註重社會建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而要做到讓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就必須着眼於保障 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建設;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建立健全從就業到養老的服務和保障體系;加快建立住房保障體系,統籌城鄉建設;理順食品 藥品監管體制,進一步落實食品綜合監督責任等,切實解決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本次政府機構改革方案中,諸如“住房”、“人力資 源”、“交通運輸”、“環境保護”等一系列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關鍵字眼,直接體現在中央政府機構名稱中,這表明政府機構切實在向服務民生的職能方向轉變,使 得行政管理體制不僅在機構名稱上直接與百姓利益休慼相關,更重要的是在服務職能、服務觀念、服務制度、服務作風上將更加貼近民生,貼近百姓。

第四,加大政府機構整合力度,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制”,是這次政府機構改革的首要特點。本次機構改革開始通過機構和職能的合理調整和權責的合理配 置,對行政管理體制的內部矛盾進行了理順權責關係的觸動,而方案中一個鮮明的特色就是“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 協調的要求,緊緊圍繞職能轉變和理順職責關係,進一步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規範機構設置,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完善行政運行機制”。事實上, 爲更好地推進大部門體制,有關方面已開始先行試點。早在2000年,湖北省隨州市就着手試行大部門體制。結果,嚴格控制編制的隨州,市裏“四大家”領導全 無專職祕書,這在全國也頗爲罕見。7年實踐表明,大部門體制這條路不僅走得通,而且還可以走得更好。它給我們帶來的是高效率、低成本的運行模式,創造了比 較好的行政管理環境和經濟管理環境。

第五,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及重要領域的管理,促進科學發展,是這次政府機構改革的又一特點。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新組建部門的名稱 可以看出,科學發展觀已不僅僅是一種要求,而是實實在在地變成了組織形態,這也是科學發展觀在政府機構改革中的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政府加強宏 觀調控職能,減少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因此,本次政府機構的設置合理配置了宏觀調控部門的職能,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以及重要領域的管理;完善工業和信 息化管理體制,加快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強能源管理機構,保障能源安全;改進交通運輸管理,加快形成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促進環境友好型 社會建設等,爲促進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形成科學權威高效的宏觀調控體系,更有利於國家宏觀調控部門集中精力抓大事、抓要事、抓難事,真正起 到國家宏觀調控的中樞神經作用。

總之,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目標明確、職責明晰、服務性強、整合力度大,與改革開放以來歷次改革相比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服務特色、民生特色和整合特色。

10、建立良性運行機制,鞏固機構改革成果

回顧過去歷次政府機構改革,有一個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重視,那就是改革後出現的“回潮”現象。特別是第二次、第三次大的機構撤銷合併後,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現 過“回潮”現象,這種“回潮”現象的主要表現:一是人員機構精簡後又膨脹;二是合併機構出現“兩張皮”現象;三是“拆舊廟建新廟”,又重新設置了類似已撤 銷的機構;四是對新設機構監管制約不力,出現新的問題。爲了確保這次機構改革順利進行,確保轉變政府職能目標的順利實現,我們還需要解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是要思想認識到位。所謂思想認識到位,就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認識,要把這次機構改革與認真總結改革開放30年的經驗結合起來,把機構改革與鄧小平同志倡導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結合起來。把這次機構改革的重大意義提高到進一步深化改革開

行政組織學

放的高度,提高到關係我們政府職能能否真正體現 “以人爲本”、“執政爲民”的根本宗旨的高度,提高到我們的政府職能能否充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適應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高度來認識。應 該強調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爲指導,立足基本國情,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相適應,與建 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協調的行政管理體制,是我國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質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以人爲本,執政爲 民。 二是組織領導到位。機構改革是一項牽涉到億萬人民的福祉,牽涉到廣大人民羣衆人心向背、牽涉到公務員隊伍的穩定的一件大事,黨中央強調,要堅持積極穩定、循序漸進,做到長遠目標與階段目標相結合、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因此,在積極推進和貫徹落實政府機構改革方案時,一 定要加強領導,精心組織,穩步推進,要有相應的組織保證,領導幹部要親自抓,要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各界羣衆的意見,認真做好機構改革的細化方 案。

三是要工作措施到位。國務院機構改革的總體方案確定之後,關鍵在落實。要認真貫徹執行好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就要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二中全會 精神,切實把握這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精神實質,全面領會國務院機構改革的重大戰略意義,在認真學習文件、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完整的改革措施,穩 步推進本地區、本部門的行政機構改革。尤其是要認真總結歷次政府機構改革的經驗,因地制宜,制定好本地區、本部門的具體改革措施。同時,要加強政府機構設 置的法制化建設,用法制嚴格約束政府組織建設和運行。可以把歷次政府機構改革的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從根本上截斷過去由於只有行政命令而缺乏法制約 束造成的“行政怪圈”,有效鞏固機構改革的重大成果。要加快制定《國家機構編制法》、《政府機構組織法》等重要法律,加強政府機構設置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建設。

四是要職能轉變到位。這次政府機構改革的核心是圍繞“建設服務型政府”這一中心任務,把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轉移出去,把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切實管好,實 現政府職能的根本轉變。要按照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要求,進一步做好職能分工的調查研究,切實做好“三定”方案,既要保證改革後的政府機構能精幹、高效, 全面履行政府的服務職能,又要保證政府各部門統一協調,運轉靈活,職責分明,既不出現管理的“真空地帶”,也不互相推諉扯皮、政出多門,切實履行好人民賦 予的職責和權力。此外,要切實做好合並後新組建部門的整合工作,一是在內部機構設置上,要打破原有的職能機構設置界限,重新設計、科學設置,切不可搞“揉 麪糰”的辦法,簡單將原有機構合併;二是在人員安排上,要打破原有部門格局,實行“大部制”內人員大流動;三是在辦公場所安排上,要實行統一地點,統一辦 公,統一指揮,統一協調,避免各自爲政,各行其是。 五是用人機制到位。機構改革不僅是改變機構設置和調整職能劃分的問題,同時應該包括行政機關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創新。這次機構改革也是對行政機構的一次精 簡,機構改革必然涉及到人力資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開發。是沿襲過去的用人辦法,還是按新的機構、新的職能、新的要求採取全新的用人機制,是決定這次機構改 革能否順利完成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七大精神,銳意改革,創新行政機關用人機制。例如,除了採用現有的考覈錄用機制之外,是否可以面向更廣闊 的人才市場引進聘用機制。總之,新一輪的改革應在黨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通過改革和調整,使行政機關幹部更富有朝氣,更能發揮才能,從而高效出色地履行國 家賦予的行政機關工作職能。

六次政府機構改革 篇五

1982年

1981年,國務院的工作部門有100個,達到建國以來的最高峯。臃腫的管理機構已不能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3月8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問題的決議。這次改革明確規定了各級各部的職數、年齡和文化結構,減少了副職,提高了素質;在精簡機構方面,國務院各部門從100個減爲61個,人員編制從原來的5.1萬人減爲3萬人。

1988年

1988年4月9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啓動了新一輪的機構改革。

這次改革着重於大力推進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的經濟管理部門要從直接管理爲主轉變爲間接管理爲主,強化宏觀管理職能,淡化微觀管理職能。其內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職能,科學劃分職責分工,調整機構設置,轉變職能,改變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運行機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點是那些與經濟體制改革關係密切的經濟管理部門。改革採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後地方政府,分步實施的方式進行。

通過改革,國務院部委由原有的45個減爲41個,直屬機構從22個減爲19個,非常設機構從75個減到44個。在國務院66個部、委、局中,有32個部門共減少1.5萬多人,有30個部門共增加5300人,增減相抵,機構改革後的國務院人員編制比原來減少了9700多人。

1993年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方案實施後,國務院組成部門、直屬機構從原有的86個減少到共59個,人員減少20%。1993年4月,國務院決定將國務院的直屬機構由19個調整爲13個,辦事機構由9個調整爲5個。國務院不再設置部委歸口管理的國家局,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調整爲8個。此外,國務院還設置了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1998年

1998年3月10日,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改革的目標是: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爲規範的政府行政管理體系,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行政管理隊伍,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中國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

根據改革方案,國務院不再保留的有15個部、委。新組建的有4個部、委。更名的有3個部、委。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由原有的40個減少到29個。

從1998年開始,國務院機構改革首先進行,隨後中共中央各部門和其它國家機關及羣衆團體的機構改革陸續展開;1999年以後,省級政府和黨委的機構改革分別展開;2000年,市縣鄉機構改革全面啓動。截至2002年6月,經過四年半的機構改革,全國各級黨政羣機關共精簡行政編制115萬人。

2003年

2003年3月10日,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以絕對多數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方案特別提出了“決策、執行、監督”三權相協調的要求。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29個組成部門經過改革調整爲28個,不再保留國家經貿委和外經貿部,其職能併入新組建的商務部。

根據方案,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其任務是研究擬訂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進行總量平衡,指導總體經濟體制改革。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重組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原屬於國家經貿委管理的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改爲國務院直屬機構。同時,將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爲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設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以指導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重組;設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監會”),以加強金融監管,確保金融機構安全、穩健、高效運行。

2008年

2008年3月12日,在中國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上公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指出國務院將新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涉及調整變動的機構共15個,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調整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設置27個,較目前減少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