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李白登黃鶴樓的三首詩【多篇】

李白登黃鶴樓的三首詩【多篇】

黃鶴樓 / 登黃鶴樓 篇一

朝代:唐代

作者:崔顥

原文: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過去的仙人已經駕着黃鶴飛走了,這裏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雲。

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

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註釋

1.黃鶴樓:故址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民國初年被火焚燬,1985年重建,傳說

古代有一位名叫費禕的仙人,在此乘鶴登仙。

2.昔人:指傳說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駕鶴過黃鶴山〔又名蛇山〕,遂建樓。

3.乘:駕。

4.去:離開。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飄蕩的樣子。

9.川:平原。

10.歷歷:清楚可數。

11.漢陽:地名,現在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與黃鶴樓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

13.鸚鵡洲: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西南,根據後漢書記載,漢黃祖擔任江夏太守時,在此大宴賓客,有人獻

上鸚鵡,故稱鸚鵡洲。唐朝時在漢陽西南長江中,後逐漸被水衝沒。

14.鄉關:故鄉。

賞析

這首詩是弔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蹟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爲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爲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爲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歷代寫黃鶴樓的詩很多,但崔顥的一首七律,人稱最佳,請看他是怎樣寫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歎爲觀止。這一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爲他奠定了一世詩名的基礎。下這樣的結論絕不是哪一個人,更不是我硬要往開封人臉上貼金。《唐詩三百首》是後人對唐詩的選集,就把崔顥這首詩列爲七律詩中的第一首。可見對此詩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爲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有人說此說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爲也決非全部子虛烏有,李白寫的有關黃鶴樓的。詩,我手頭就有兩首:一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另一首爲《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爲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雖都與黃鶴樓有關,然皆另有所託,並非完全寫景。同時他的《鸚鵡洲》前四句“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鳳凰臺》詩亦如此,都有明顯仿崔詩格調的痕跡。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兩句非李白之言,承認崔詩絕好,對於李白來說還是可以認定的。《滄浪詩話》(嚴羽)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爲第一。”雖然有爭議,如胡應麟稱杜甫的《登高》爲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確是代表大家意見的中肯之語。這樣一來,崔顥的《黃鶴樓》名氣就更大了。

以豐富的想象力將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誰能不感到它的悽婉蒼涼。這首詩歷來爲人們所推崇,被列爲唐人七律之首。

傳說李白壯年時到處遊山玩水,在各處都留下了詩作。當他登上黃鶴樓時,被樓上樓下的美景引得詩興大發,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擡頭看見樓上崔顥的題詩。

登黃鶴樓王之渙 篇二

登黃鶴樓王之渙

王之渙的詩全集:《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的詩全集

作品賞析

【註解】:

鸛雀樓:在今山西省蒲縣西南,傳說鸛雀經常棲息於此。

【韻譯】:

夕陽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着東海洶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王之渙的詩全集評析】:

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寥寥數語,把景色寫得浩瀚壯闊,氣魄雄渾,放眼宇宙之無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詩的兩聯皆用對仗,而且對得順乎自然,氣勢充沛,浩大無邊,渾然天成。“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被作爲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銘,遺芳千古。

《登黃鶴樓》古詩 篇三

《登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在我國浩如煙海的詩作中,能被千古傳誦,萬人爭詠的佳作不少,但象崔顥的《黃鶴樓》和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那樣,不僅千百年來膾炙人口,且後世文人不斷地爲它們的優劣爭訟不已的現象,則十分罕見。

關於這兩首詩,曾經有過這樣的傳說,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的。《黃鶴樓》詩,爲之斂手,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後來遊金陵鳳凰臺,遂作《鳳凰臺》詩,欲擬之以較勝負。這些記載,見於《唐才子傳》和《唐詩紀事》等多種著作,故爾基本可信。

兩詩誕生後,便有所謂優劣之爭。相當多的人以崔詩爲優,嚴羽雲:“唐人七律,當以崔顥《黃鶴樓》爲第一。”(《滄浪詩話·詩評》)李夢陽雲:“一氣渾成,淨亮奇瑰,太白所以見屈。”(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盛七律)吳昌祺亦云:“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幹秋絕唱,何獨李唐”。(《刪訂唐詩解》)而金聖嘆則說得更徹底:“(李白)當日定宜割愛,竟讓崔家獨步。”(《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卷二)明確提出李白此作多餘,應該藏拙讓賢。不過,爲太白鳴不平者也大有人在,唐汝詢評李詩曰:“爲詞造意,俱深於崔。”(《唐詩解》卷四十)周敬日:“讀此詩,知太白眼空法界,以感生愁,勍敵黃鶴樓,一結實勝之。”(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盛七律)今人施蟄存也雲:“李白此詩,從思想內容,章法,句法來看,是勝過崔顥的。”[①]當然,也有一些折中說法,如方回雲:“太白此詩,與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瀛奎律髓》卷一)劉克莊雲:“今觀二詩,真敵手棋也。”(《後村詩話前集》卷一)張步雲先生說:“崔詩超絕,李詩意勝,各有千秋,不能軒輊。”[②]真可謂衆說紛紜,莫衷一是。

筆者認爲,對於一篇作品的評價,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審美取向,而每個閱讀者又有自己的審美標準,基於這樣一種認識,(便覺上述諸家之論,尚有未到之處,)因此也不揣愚陋!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們先從立意和構思上,分析一下兩詩的特點。就立意而言,崔詩以傳說起筆,身登江樓,目隨悠悠白雲,自然思接千年,憶及當年仙人跨鶴故事,然仙人終屬虛妄,黃鶴也一去不返,悠悠千載,今古所同者唯天邊無盡之白雲爾。心念及此,思緒便不得不拉回現實,而目光再與眼前之春景相接,睹晴川草樹,煙波生於水上,又情不自禁地生出鄉關何處的惆悵。通篇瀰漫着一種無法排遣的愁緒,立意高妙,渾然天成,無半點斧鑿痕跡。李詩以遊鳳凰臺開篇,傳說南朝劉宋年間,曾有鳳凰棲於金陵之鳳凰山,首聯便借鳳凰之一去不返,暗示六朝繁華也如夢幻不可復尋,唯江水日夜奔騰不息,可作見證。頷聯將“鳳去臺空”之意進一步發揮,昔日東吳之盛事固然已爲陳跡,而在歷史上取吳以代的晉朝不也只剩下荒冢數堆了嗎?經此聯之一承,滄桑之感頓生,此情無計可消除,遂將目光投向遠處之江天白鷺、依稀雲山,以自求曠懷,卻不料鷺洲雲起,令人復生浮雲蔽日、奸佞塞路的感慨。兩詩立意同臻妙境,未易軒輊。而在構思上,崔詩遵循這樣的路線:憶仙——抒情(人去樓空)——設景(晴川草樹)——抒情(愁)。李詩則是這樣謀篇的:憶鳳遊——抒情(鳳去臺空)——設景(吳宮花草之類)——抒情(俱成往事)——設景(三山二水等)——抒情《長安不見之愁),相對而言,李詩更多一重曲折。

第二,從遣詞造句上分析。崔詩前兩聯一氣呵成,全不假雕琢,四句中“黃鶴”三現, “去”、“空”凡二見,三、四句不對,卻全不見其重複拖沓,很好地表現出仙去樓空,盛事難再的感情,氣概莽蒼。方回雲:“此詩前四句不拘對偶,氣勢雄大。”(《瀛奎律髓》卷四)沈德潛則雲:“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說詩晬語》捲上)李詩首二聯用非常凝練的筆墨,不僅勾勒出鳳凰臺的寂寞現狀,表達了繁華不可久恃的道理,而且更進一步指出所謂勝者和敗者就歷史而言都不過是曇花一現的過程,最後都不免爲荒墳斷碑所代替。其中三、四兩句用心尤良苦,每一句由兩個場景構成,一爲昔日美女如雲的吳官和儒林成列的晉廷,一爲今日之幽徑和荒丘,兩兩對照,涵括力極強。頸聯崔用“睛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轉接,雖眼前景,卻字字落實,一字移易不得。不僅狀景如畫,且暗含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蓁萋”之意;爲下文以鄉關之情收束埋下伏筆。李詩則用”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轉接,便覺氣勢壯闊,思落天外,而由天邊之浮雲蔽日聯想到朝廷之奸臣塞路,暗含古人“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之意,極其自然。故以遣詞造句而論,崔妙在渾然天成,李則勝在組織精工。”

第三,情感力度的比較。兩詩在抒情上有個共同點,即感情都在後半部分得到強化,且都因景生情,意旨深遠。對於這樣的佳作,最好的評判標準便是藝術感染力的大小。然而就這一點而言,歷來意見也不一致。明人王世懋認爲崔詩更具感染力,因爲李白本已愁緒滿腹,並非因登臺而生愁,而崔顥因登樓遠眺,見江上之景而生鄉愁,自然而然。此論頗中肯繁,但也未可遽許爲探驪之論。有的學者則認爲,崔顥是爲一身一己的歸宿而愁,李白是爲奸臣當道,賢者不得見用而愁,因此兩者的境界便有高下之別,李詩更具積極意義。筆者認爲,區分詩歌感情力度的標準不在於緣何而愁,或愁生何時,而主要在於作品中反映的情緒是否具有某種深刻性和普遍性。正是在這一點上,崔詩顯出了它的優勢。對於家鄉的思念,對故鄉的嚮往,是人類的一種最質樸最自然的情感,也許崔顥自己也沒有意識到,他登高一唱,卻引發了千百年來普遍鬱積在人們心中的鄉關之思,觸摸到了人類的這個極爲敏感的情意結,並且,這種情感又是在晴川草樹、他鄉日暮的具體環境中自然而然地生髮出來的,因而更能引起千百萬人的共鳴,而前四句鶴去樓空、仙界難求的感嘆,更成爲一種很好的鋪墊,使得崔顥的哀愁不再僅僅侷限於鄉愁,而是襯托出人類面對茫茫宇宙人生,不知身居何處的無歸屬感。這種感覺不僅窮者有,達者有,隱居山林者有,託身廊廟者也有,古人有,今人更甚,真可謂寫出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底所無”的東西,因此其情感力量是穿透古今時空的。反觀李白的後半首,則不具備這樣的底蘊,浮雲蔽日的感慨,雖然積極,卻受到某種時空限制而非人人都能產生共鳴,今人更難索解其中的意義,故而其感染力就不如崔詩來得強烈和深遠。

登黃鶴樓王之渙全詩 篇四

登黃鶴樓王之渙全詩

《登鸛雀樓》是唐朝文學家王之渙所寫,爲著名的詩作之一,表達詩人王之渙的積極向上的進取的精神。

《登鸛雀樓》

年代: 唐 作者: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註解】

1、鸛雀樓:在今山西省蒲縣西南,傳說鸛雀經常棲息於此。

【韻譯】

夕陽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着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賞析】

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這裏,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爲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着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羣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爲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詩筆到此,看似已經寫盡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詩人在後半首裏,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兩句即景生意的詩,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這兩句詩,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裏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祕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並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爲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後一聯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登黃鶴樓作文 篇五

登黃鶴樓

當我翻閱去年旅遊的照片時,看見了那張背景是黃鶴樓的照片,不禁想起了8月16日,我和老爸遊覽了美麗的黃鶴樓,

登黃鶴樓作文

我們進入黃鶴樓景區,望見門匾上面刻着四個大字---江山入畫。我非常不解,就問老爸:“那門匾上是不是寫錯了,應該是江山如畫吧?”可老爸卻讓我看完黃鶴樓以後再去慢慢體會。

步入大門,遠遠看見一個池塘,塘中鋪滿了荷葉,一片片又大又圓,在碧綠的葉面上,幾滴水珠在

走過荷塘,一對仙鶴站在一隻烏龜上,這是龜鶴延年的意思,也寓意着人們能長命百歲,長江永遠不發大水。

踏上石階,來到一座高五層,有着五彩琉璃瓦,在陽光下金碧輝煌的黃鶴樓前。擡頭看見門上有一個大金匾,上面寫着“黃鶴樓”三個大字。邁進樓內便看見了從唐、宋、元、明、清一直到現代,各個時期的黃鶴樓模型。它們形態各異,反映了黃鶴樓的發展歷程。

第二層,牆上貼滿了琳琅滿目的古畫,吸引着許多遊人來此參觀。三、四、五層,都有著名詩人遊覽黃鶴樓寫下的經典詩句。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當我站在第五層往下看時,我呆了,洶涌澎湃的江水的一路向東咆哮而去,江上一艘巨大的遊輪鳴着響亮的汽笛,幾隻江鷗在江面盤旋。橫跨長江的武漢長江大橋上川流不息的汽車猶如跳動的五線譜,演奏着讚美黃鶴樓的樂曲。聳立在江邊的龜山與蛇山堅守着長江已不知過去了多少歲歲年年。

多麼美麗的景色,多麼生動的畫面,我終於看到“江山入畫”的景象了。

登黃鶴樓作文 篇六

唐代詩人李白寫的一首詩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凌》,詩句是: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登黃鶴樓作文

。意思就是:李白在黃鶴樓上送別了孟浩然,陽春三月他順流東下去往揚州……。

今天,我登上高高的黃鶴樓。黃鶴樓建在湖北省武漢市。它一共有五層,很高很高,它有40個棱角,從下往上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黃鶴樓”一個大金匾,很氣派,

我喜歡黃鶴樓,同學們。你們也去黃鶴樓玩玩吧!

關於登黃鶴樓作文 篇七

國慶節的時候,媽媽帶我去了名揚中外的黃鶴樓。

遠遠看去,黃鶴樓屋頂四周的邊緣尖角上有形態各異的龍,有的嘴裏咬着一顆大珠子,有的龍回首相望,它們都雕刻得栩栩如生。

黃鶴樓從下面往上看每一層是由大漸漸變小,一共有五層。首先看到的是第一層,最外面有幾根大大的柱子頂着上面的四層樓;從上面看,可以看見最小的一層四周還掛着一些銅鈴。

進到裏面有一片片金光閃閃的牆,上面還畫着些仙鶴的圖案。每一層樓梯又陡又窄很驚險!我們不得一個接一個的上。我們爬了五分鐘才爬了不到一半,“哎!這要爬到什麼時候啊!”我輕輕地說道。又過了好幾分鐘,我們才終於爬到頂層。在頂層,我們看到了雄偉的武漢長江大橋和上面奔流不息的汽車,還有許多高樓大廈和壯觀的長江。這風景感覺是那麼的美!

黃鶴樓是我國寶貴的遺產,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它。

關於登黃鶴樓作文 篇八

期盼已久的國慶假期終於到來了,10月2日,爸爸媽媽按照約定,帶着我一起去遊覽了“天下江山第一樓”之黃鶴樓。

萬里晴空,驕陽似火,整個景區人山人海,走到哪裏都是人頭攢動,熙熙攘攘,我們排隊買票、排隊安檢、排隊進景區、排隊登樓、排隊拍照,有景區工作人員引導,秩序還是井然有條。我心想:我們是來看黃鶴樓呢,還是來看人從衆呢,拍的照片裏都擠滿了人!

進入景區,我看到了兩座古色古香的樓閣,一座是黃鶴樓,另一座是白雲閣,邊上還有小的亭臺、寶塔、軒廊和牌坊。在留影拍照時我發現了黃鶴樓樓外有一隻仙鶴栩栩如生站立在龜和蛇背上,爸爸告訴我,這就是黃鶴樓裏吉祥三寶的“黃鶴歸來銅雕”,都是用純黃銅鑄造的,我突然想起了詩人崔顥的詩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我們本想去登黃鶴樓的,但是看着登樓口“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超長隊伍,都把大路都圍得水泄不通,我們就改變了計劃路線,先去遊覽白雲閣。

白雲閣的遊客也真是不少,但總算比黃鶴樓少一些。我們排着隊隨着人流進到大廳,映入眼簾的是一樓的岳飛生平大事蹟展,介紹了民族英雄岳飛的抗金北伐和精忠報國的故事。原來這裏曾經是岳飛大將軍帶領岳家軍駐紮的大本營和北伐基地。我在牆上看到了岳飛的詩詞《滿江紅·寫懷》“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讓我感受到了強烈的愛國情懷和英雄氣質,我們要學習岳飛大將軍民族節氣和愛國主義精神,珍惜時光,好好學習,長大後報效祖國。

我們接着爬上了二樓三樓,書墨紙硯香伴着陣陣的涼風沁人心脾,吹散了炎熱,原來白雲閣的名字是來自“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詩句。登高望遠,四處眺望,景色盡收眼底,視野瞬間變得開闊敞亮了許多,爸爸指着遠處的大橋告訴我,那就是武漢長江大橋,是同時通鐵路和公路“萬里長江第一橋”,連接大橋兩邊的是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站在白雲閣裏看黃鶴樓和邊上的風景,別有一番風味。“孤帆遠影碧空盡,未見長江天際流”難怪大詩人李白也在黃鶴樓寫下很多千古名句。

黃鶴樓,我湖北老家的風景名勝和歷史文化名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