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高二歷史學習策略

高二歷史學習策略

歷史學科知識是把人類文明發展演進過程中的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編纂而成,從而體現人類社會發展的階段特徵和發展趨勢。那麼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二歷史學習策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歷史學習策略

一、歷史課堂學習“四習慣”:預習—筆記—思考—溫習

我們常說,習慣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良好的習慣多麼重要。學習更是這樣,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歷史學習要養成四種好習慣:即不經預習不上課,不動筆墨不看書,不經思考不提問,不經溫習不作業。要養成預習、筆記、思考、溫習的習慣。

課前的預習必不可少,只有預習,才能對課文有個大致的瞭解,明確重點難點,以便上課有目的、高效地學習。預習時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標記,以便上課時重點突破,迎刃而解。預習時還要掃除文字閱讀障礙。預習就是自我學習的過程,體現出學習主體性原則。上課認真記筆記,看書時圈點劃批,便於系統掌握,能夠分清主次。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動筆墨還可以提高記憶力。古人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見勤于思考多麼重要。歷史學習更要深入思考,大膽質疑,不然“讀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話。我們常說“溫故而知新”,上完課要及時溫習鞏固。在溫習的基礎上,再去寫作業。很多同學等寫作業時,再把書拿來翻來翻去,這樣不僅學習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識也是支離破碎的。

當然,這四種習慣對其他任何學科的學習也都是實用的,只不過對歷史學習顯得尤爲重要。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學們堅持不懈,養之有素,習慣成自然,歷史學習就會輕鬆自如。歷史教師更要強化學生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歷史學習三步曲:瞭解(準)——理解(深)——見解(新)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歷史學科的特點,我們總結了歷史學習三步曲。這三步是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由點到線再到面,循序漸進,循環往復,便於進行高效、系統而有趣味地歷史學習。在教學中,我們運用“三步曲”,取得較好的效果。

“瞭解”是歷史學習第一步。即瞭解歷史事實、梳理歷史線索、概括階段特徵等。歷史就是人類社會以往的運動過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時間、地域內進行的一些重大活動。因此,每一個歷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諸如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經過、結果等都要了然如胸。“瞭解”的要求一是“準”,歷史是一門科學,科學要求準確嚴謹。這就要求歷史學習要建構明確的時空觀。

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要善於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鴉片戰爭”一節,我們就要了解戰爭的過程:戰爭的起止年代、作戰雙方、戰爭路線和階段、重要的反抗鬥爭、主要人物等。“瞭解”的基礎是記憶,因此,要提高記憶力,探究記憶方法。

“理解”是歷史學習第二步。歷史學習要求弄清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因果關係,揭示歷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證聯繫,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這就要求歷史學習時應精讀、細讀、有重點地閱讀;要善於綜合閱讀,諸如歷史地圖、歷史材料、圖片乃至註釋都應有目的地讀一讀;學習時,要討論,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閱資料,要整理筆記,生生合作,師生交流。如“鴉片戰爭”我們就要思考:這場戰爭的爆發是必然的嗎?清政府爲什麼會戰敗?爲什麼鴉片戰爭標誌着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等等。

形成“見解”是歷史學習第三步。我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歷史學習要從歷史的成敗得失中總結經驗教訓,從紛繁的歷史現象中獲得深刻的歷史啓迪,要善於在歷史的聯繫比較中獲取歷史認識,運用正確的觀點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科學的評判。“見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歷史,從歷史中獲取人生智慧,要學以致用。

仍以“鴉片戰爭”爲例,我們要從戰爭的成敗得失獲得見解、啓迪:落後就要捱打;政治腐敗必然導致軍事失敗;腐朽落後的封建主義不是新興資本主義的對手;林則徐是偉“瞭解——理解——見解”這三步是聯結爲一個整體,不可分割開來。對高中生而言,“瞭解”不可或缺,是歷史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歷史課的“預習”也應屬於“瞭解”這一步。“理解”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是歷史學習的關鍵,體現高中歷史學習的特點。課堂歷史學習主要是“理解”這一步。

而形成“見解”是歷史學習目的所在,其要求較高,要培養創造思維,加強理論學習。“見解”這一步還應延伸到課外。如研究性學習中的歷史考察、歷史採訪、歷史辯論等都不會侷限在課內。“歷史學習三步曲”要求歷史學習要由粗讀到細讀,由宏觀把握到微觀掌握,由封閉式孤立學習到開放式合作學習,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到主體性探究式學習等。還要求把歷史學習和政治、語文、地理等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綜合化的特點。

大的民族英雄;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等。

“瞭解——理解——見解”這三步是聯結爲一個整體,不可分割開來。對高中生而言,“瞭解”不可或缺,是歷史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歷史課的“預習”也應屬於“瞭解”這一步。“理解”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是歷史學習的關鍵,體現高中歷史學習的特點。課堂歷史學習主要是“理解”這一步。而形成“見解”是歷史學習目的所在,其要求較高,要培養創造思維,加強理論學習。“見解”這一步還應延伸到課外。如研究性學習中的歷史考察、歷史採訪、歷史辯論等都不會侷限在課內。“歷史學習三步曲”要求歷史學習要由粗讀到細讀,由宏觀把握到微觀掌握,由封閉式孤立學習到開放式合作學習,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到主體性探究式學習等。還要求把歷史學習和政治、語文、地理等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綜合化的特點。

高二歷史學習建議

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學習規律:什麼是學習的主動性呢?就是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怎樣才能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呢?一是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偉大的毅力產生偉大的目的”。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二是要採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於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着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

溫故知新”與“溫新知故”相結合。“溫故知新”反映了學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規律,它告誡我們探求學問應該逐步消化,切忌囫圇吞棗,有的知識由表及裏,深思熟慮;有的知識需要由此及彼,融會貫通;有的知識應引進先知,觸類旁通;有的知識應該聯繫實際,具體領悟。然而,“溫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識面狹窄,難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實踐中,“溫故知新”走向“溫新知故”,從後者中找方法和規律,與“溫故知新”相輔相成,成爲我們學習方法中的重要原則。“溫新知故”就是不拘於舊知,在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同時,以新帶舊,組成知識的網絡系統,顯現知識間固有的邏輯關係,從而成爲轉化能力,提高素質。

上課要專心聽,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繫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掌握問答題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瞭解,再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作答,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聞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張載說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克成。”楊振寧亦說過:“成功的真正祕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

牢記歷史教學的目標掌握分析、歸納、綜合、比較、概括、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這是進行歷史複習時的指導方針,應側重從這幾個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應試性的歷史複習,應注意把握模式與事例的結合,即把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作爲答題的框架、結構,把各個重大歷史事件的事例充當這種模式的基本內容,即使用歷史概念進行判斷、推理和論證。此種方法的應用是進行各種形式邏輯的練習,以加強自己的應試技巧性。在複習歷史教材時,不僅按歷史的具體面貌進行,還顧及抽象理論要前後一貫的原則。

比較和分類,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應手的方法、橫向的,縱向的,比較始終是訓練邏輯思維的有效方法。選擇、例舉、材料、問答是歷史的基本題型,它們的題目和答案中都含有歸納和演繹的萬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別是答問答題時很注意前後的關聯性、條理性和系統性。我總結的歷史發散性思維和收縮性思維的並用,思路要開放,要全面,但觀點要統一,要準確。即思想要受觀點的約束。同時答題時應先有條理的列出答題要點,即觀點,然後再根據觀點來擴充歷史事件,以事實來證論觀點,圖表始終是解答歷史題的一種有效途徑。

要做到熟練地掌握歷史知識,一是對課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時要認真記錄好老師提出的重點內容,三是背誦;但即使是背誦也要講究方法:以時間爲主軸,形成一條歷史事件演變的線索,如以“北美獨立戰爭”爲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發生的事件串成一條歷史線索。也可以歷史事件的性質爲中心點,把同類性質的事件聯在一起比較、記憶:如美國獨立戰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等。

歷史是記憶性較強的學科,但僅僅死記硬背史實是遠遠不夠的,應注重考查我們分析史實、理解的能力。因而歷史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運用。理出一條線索,找出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係,弄清每件史實前因後果,在今後歷史學科的學習中非常重要。同時,我們還應將歷史與馬列主義的方法論緊密相連,用方法論作指導,去正確的評價每一歷史事件。

高中歷史解題策略

(一)讀:解題的基礎

1.一般情況下,應讀兩遍。

第一遍粗讀,瀏覽,瞭解大意。主要任務有兩個,第一,瞭解材料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第二,注意各段材料的聯繫,讀出材料敘述的核心內2.審讀設問,帶着設問仔細讀材料,將材料讀懂、讀透。

(1)細讀材料時要注意具體材料具體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爲文言文,像語文課上分析古文一樣,進行字斟句酌,讀透材料的本義並挖掘其引申義。世界史的材料多爲外來的翻譯文,有的句子很長,很難讀懂;此時,可按語文課中劃分句子成分的辦法來處理,先找句子的主、謂、賓語,再找定、補、狀語等其它修飾成分。正確閱讀理解材料雖然與語文閱讀水平有關,但在閱讀理解時必須具有歷史意識,運用歷史觀點,聯繫相關的歷史知識,站在歷史知識體系的高度進行閱讀。

(2)閱讀材料時,一定要認真審讀設問。因爲設問的實質是爲解析材料確定方向,使考生在閱讀材料時能夠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確設問要求,據設問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細讀材料,是儘快獲取有效信息的捷徑。

(3)閱讀材料時,除讀懂材料正文外,還要特別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處。

這些說明性文字能夠提供材料的時間、國別、作者、背景等信息,給考生某種暗示和引導,有時能起到“得來全不費工夫”之效。特別是材料出處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須更加留心細讀,它對解題肯定有用。如“以下材料是肥水之戰前,前秦君臣對戰爭形勢的分析”,這裏就提供了一個重要信息——材料的歷史背景。另外,閱讀材料時,還應注意從主體材料(正文)的開頭、結尾。省略號兩邊獲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長,試題只能摘錄其中一小部分。從某句開始摘錄到某句爲止,這開頭和結尾兩句,當然得考慮爲答題服務;省略導刪去的是與答題無關的內容,省略號兩邊保留的內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隱含着重要信息。(二)找:解題的關鍵(說明:在實際解題過程中,“找”與“讀”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將兩者截然分開。)

1.閱讀完全部材料之後,要找出材料之間的聯繫。

一般每一道材料題都有一箇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題的一些材料觀點完全相反,它也是圍繞一箇中心而設計的。找出了中心,然後圍繞這個中心,確認材料涉及的內容或對課本知識進行遷移,便找到了解題的突破口。

2.找出材料與教材的相似點。

儘管材料解析題具有“新材料、新情況、新問題”的特點,但不管多新,必定與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聯繫。把材料中的重點信息與教材的史實、觀點相對照,確認材料與教材的哪章、哪節相關聯,這樣便將材料與教材掛靠在一起,掛靠準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確了。

3.找出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體會命題者的意圖。

材料解析題是“史論結合”的典型題目。讀材料是爲了回答設問,回答設問離不開材料,因爲“論從史出”,結論要從對材料的理解、發掘、昇華中得出。材料解析題的設問,一定是從材料出發的。所以,讀材料時要處處想着設問,把設問放到材料中相互對照。或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信息;或從設問行文的信息中重新獲得讀材料時忽略了的重要之處,然後通過分析、判斷得出結論。在找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時,領會命題者採用這些材料的意圖至關重要。

4.審讀設問,找出不同材料解析題的不同要求。

從近幾年的大學聯考題來看,材料解析題的設問與作答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層層發問、逐次誘導的遞進式。。即圍繞一箇中心,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層層推進。二是歸納評述論證式。三是’97以來出現的要求表述成文的材料題,如’97第44題“南唐烈主”題,’98“巴黎和會”題。弄清設問的不同要求,解答過程中免大的失誤

(三)答:解題的落腳點

1.組織答案時注意的問題;

(1)按問作答。注意針對性和具體性。材料解析題多由幾問組成,每問具體指向,要根據具體要求組織答案,並根據分值來確定答案內容的多少。

(2)克服思維定勢,堅持論從史出。命題者有時爲體現自己的學術觀點往會選取與教材觀點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確觀點力。因此,在回答時,要克服思維定勢,對材料作具體分從材料中提取觀點。

(3)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正確觀點,準確辨別材料觀點誤。材料解析題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難免擺脫封建史學家和資產史學家落後史學觀點的影響。必須按照正確的立場和觀點進行辨析。(4)要認真書寫。

2.各種類型材料解析題的具體答法:

(1)遞進式材料題。答好第一問是解題的關鍵。答對了第一問,其它問會迎刃而解。因此,答第一問要細心,要注意對材料作多方面的考慮,既要多材料的顯性含義,又要分析材料的隱性含義,全面考慮問題的正、反面,力求準確。

(2)歸納式材料題。可採用劃分段落的辦法:先分析材料,長材料分成幾段別找出各段段意;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義,這樣層層分析,有助於將材的有效信息全部提取出來。

(3)小論文式成文式材料解析題。這種着眼於“文字表達”的命題方問方面,第一步提出要求,指示作答的方向;在表述方面,要求成文,有時還了字數限制;在評分方面,採取分檔給分的辦法。解答這類題,除了對材料題的一般要求外,更應注意:

①由於小論文式的材料題的設問比較籠統,因此,不可能用設問來提示閱讀。所以審題時,對材料的閱讀要更加求精求細,力求不漏掉任何一個有息。

②處理材料時更要注意理解,把握其立場、觀點,理解所反映的歷史現象的特點和時代特徵,把歷史材料的有效信息融人已學知識的體系中去,才能形成正確結論。

③回答此類解析題時更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表述成文。它是論文,不是問答題,不能像回答問答題一樣。

第二,要有史有論,史論結合,最大限度地體現歷史學科的特點。歷史材料題的最大特點就是“歷史”性。不論論據還是觀點都應與“歷史”有關,拋開所提供的材料、拋開歷史知識亂髮揮,是不可取的。因此,歷史小論文不管是評述題,還是論證題,都應緊扣材料,從材料出發進行回答。

第三,文章應體現論說文的三要素。觀點要鮮明,中心要突出,贊成什麼,反對什麼,要清清楚楚;論據要充分,有理有據;論證要有力,有邏輯性,分清層次,條理清楚。第四,對文字的組織要更加註意抓住關鍵,高度概括,文字簡明準確。文章中主體要明確,時間、空間要清楚,層次要分明。因爲此類題一般都有字數限制,所以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了材料和命題意圖的基礎上,打草稿,或列腹稿後,再動筆.以保證語言簡練、抓住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