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淺談高中學校校本課程的實施和管理策略———以高中歷史校本課程爲例

儀徵市第二中學 211400 吳凌雁 金祝

淺談高中學校校本課程的實施和管理策略———以高中歷史校本課程爲例

【摘要】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國際教育研究的關鍵課題,更是我國推行新課改關注的焦點之一。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三級課程管理的體制也得以推進,而且讓學校、老師獲取了更多的獨立的開展籌劃的權力。爲了更好地充實學科教學的內涵,滿足同學、老師、學校建設多樣化的追求,深化教師對高中校本課程開發的認識,學校理應加強對學校校本課程的指導和管理。本文以高中歷史校本課程爲例分析其實施和管理的策略。 

現時,國家的基礎教育的沿革正日益深化,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相結合的三級課程的管理體制也因此受到重視而被逐步推廣開來,用以實現對課程框架、建構與課題的修飾和完備。我國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借鑑發達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設置的有益經驗,提出了在國家課程標準的統一指導下,尊重地方的差異,發揮學校、教師的優勢,有效展開校本課程設計,發揚同學們的個性特長,促使同學們去主動學習、探究學習。通過有效挖掘本土資源,開發形成凸顯校園特色,體現辦學宗旨,促使同學們自我成長的多元化的有篩選的校本課程,則逐漸成爲符合學校、老師及同學成長要求的有益措施之一。

一、“校本課程”核心概念界定

20多年前,“校本課程”一詞已然出現,英、美等國最先提及。校本的說法來源於通過對教育權力的改革,使學校能夠獨立地決策日常工作。爲了學校自身質量的提升,校本課程、校本教研、校本管理等多種多樣的做法層出不窮,校本課程則成爲學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向之一。“校本”可以理解爲以校爲本,即“爲了學校”、“基於學校”。教育改革的基點是學校,以校爲本是一種要重視學校力量和學校自身發展的教育理念,沒有學校自身的主體作用,一切改革都難以成功。

校本課程也可稱爲“學校本位課程”或“學校自編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之間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國家課程”,國家基礎教育的主要構成成分,體現了國家的意志。它“能夠確保國家範疇裏的同學們得到基礎的一致的、均衡的培養,是國家區域內的所有學校的課程具備一定程度的水平,並給予國家領域裏的教學測量充分的統一的準則、引領效用”。它選取必修課的辦法,採取研製—開發—推廣的模式進行“自上而下”的推廣,帶有強制性、權威性。“地方課程”又稱地方本位課程或地方取向課程,是從國家課程標準出發,在一定的教育理論和課程理念的支持下,當地教育管理機構在規定課時下,依託地區獨有的素材條件來籌備策劃的課題項目。它是依據合理的深挖地方特色資源來規劃並設計,是以帶有地域或民族特色。校本課程可以把其看作是根據學校實際和學生的特點而量身定製的課程,在國內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校本課程是指該校在確保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推行的基礎上,通過合理分析同學們的要求,深度挖掘本地社區、校園資源而設計規劃的多元化的、便利同學們挑選的課程。

校本課程是由該校的校長、老師做主,通過推行“問題解決”即“自上而下”的方式,借用“實踐—評估—開發”的開發模式,來符合各類社區、學校、同學們的差別要求,故而帶有適應性、參與性。

校本課程是由該校擔當任務的相關老師來統籌、推行、測量的課程。其課程統制、推行和評價會產生“三位一體”的效果,由該校老師擔負責任等等。

雖然表述略有不同,但都體現了校本課程的基本精神。本文覺得: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老師來統籌策劃、推進及測量的課程。即以該校老師、同學爲主要角色,選取校園這樣的環境,確認國家、地方課程推行的根基上,合理辨明同學們的要求,蒐集、融合本地社羣、學科的素材資料,按照該校辦學理念、教育目的而架設的多元化的、便利同學們遴選的課程。

二、高中歷史校本課程實施和管理的對策

徐玉珍教授將歷史校本課程開發闡釋爲:在學校現場開展、推進的,在國家、地方設置的大綱的基礎理念的引領下,結合該校本身的實質、特色、設施、可選取並使用的素材資料,讓學校的歷史老師自覺、自主、自立或與校際組織協同展開的,意圖適應該校同學學習要求的各種形式的課程開發行動。

結合以上概念的分析,本文將其闡述爲:立足於確保歷史國家課程實施的基礎上,按照學校教學觀念或辦學特色,合理分析本校同學們的歷史學習情況,經過該校歷史老師或歷史老師與其他教職員間的互助,有效挖掘校內外各類歷史資源的形勢下,選編、改編、新編歷史教材或籌劃歷史研習實踐的模式,施行獨立架構、統制和推行的,便利同學們遴選的多類別的歷史學科的實踐行動。

歷史的新課改的成功實行需要依靠歷史學科的校本課程的設計和推行的力量,同時它也有益於教學、育人任務的順利達成。因此,爲了更好地進行高中歷史校本課程的開發,應努力做到:

評估學生需求,拓寬開發渠道

校本課程以生爲本,因爲同學們在學校完成學習任務,是學校的主要教學對象。想要提高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效,推進新課改,必須傾聽同學們心裏的想法,發揮同學們的主動性,並且提出合理的對策,增廣課程開發的渠道。

1.聆聽學生需求,激發學生主動性

“以生爲本”是歷史校本課程開發蘊涵的重要精神,因而要按照同學們的想法設計爲同學們的成長服務。校本課程的開發一定要重視同學們的獨有的個性的想法與要求,此爲最本質的一個要求。因此,高中歷史校本課程開發要按照同學們的設想要求辦事,聆聽同學們的建議,鼓勵同學們積極加入到課程的規劃、設計中去。科學評估同學們的需求不僅能激發同學們學習的主動性,也是迴歸到歷史校本課程開發的本原、基礎。學生學習需求的分析是通過對學生現有狀況即現所具備的知識、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分析與要達成的的知識、技能、能力等間的差別的解讀以進行課程的計劃、統籌。每一個高中同學都有自己個性化的追求,歷史科目必須在項目編排、策劃上看重同學們的特質,體現出特性的差別。因此,歷史校本課程的授課過程中應努力調動同學們的興趣,提供同學們課堂互動的空間,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歷史校本課程的開拓人員要做到心中有同學,關注同學們的想法,這樣才能統籌部署出更具針對性的課程,從而給同學們提供更充分的發展空間,利於同學們個性的養成。

2.創建公正透明的組織管理系統

歷史校本課程開發的順利實行,離不開科學民主的開發、管理機構的組建,選用合理的針對性措施,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給予其足夠的資源支撐和政策規範。

歷史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項極其困難的任務,過程繁雜而又靈活多變,需要適時調整、改進,這就對開發、管理機制的架構提出更高的要求,腳踏實地的逐個突破。歷史校本課程的籌劃相比於另外兩種模式來說,非常注意學校、老師、課程專家等成員發揮的作用。所以在進行歷史校本課程規劃時,學校領導應轉換角度,以人爲本,建設起學校、老師、同學、家長、學者等構成的開發組織,並形成完善的制度,強化組織的監管,讓其過程更加透明、公正。“高中歷史的校本課程的開發明確學校要創建起突顯本身教學目的的和諧教學領域,在此情景裏,應該要細緻地創造出學校主管、所有老師尤其是歷史老師能擔負的對應的任務、主動帶動歷史的教育革新的課程開拓的氛圍。”即創設出友愛、開放的設計場所,營造出校園管理的民主性。學校要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不斷積累經驗,摸索經驗,進行系統的開發。歷史校本課程的規劃過程中必然會遭遇一些挫折與問題,因而,學校應規劃好相關程序,科學的調研分析校內外環境,按照其要求設置恰當的課程目標,設置課程項目,設計、推進和測評課程。具體行動時,學校可以採取課題研究的形式,將之與具體的歷史教學過程和教學改革結合起來,建構起規範的內部評價與改進機制,把歷史校本課程開發不斷深入。在踐行的歷程裏,學校的決議監管、歷史學科的鋪排方式都應該按照留存的缺陷展開持續的整頓、改造。學校要敢於放手,轉變態度,服務於師生,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制度扶植課程的籌劃工程。在歷史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要採用多種方法,提供必要的時間保障,減輕教師課務負擔,建立起公正、透明的管理監督體制。

總之,學校要合理運用相應的權力,構建起公正透明的組織監管體制,鼓舞廣大師生深入其中的激情。

強化對教師的校本培訓,增強課程意識與開發能力

理論指導具體的實踐行動,教師是踐行校本課程設計的主要成員,其設計規劃的態度、專業技能關係到課程籌劃的最終效果。所以,強化培訓、提升課程意識與能力顯得尤爲重要。

1.更新教學理念,增強課程意識

教師專業素質的高低影響着課程開發的成敗,而歷史老師作爲具體行動者、任務承擔者所代表的意義更是不容置疑。歷史校本課程能高效展開,與歷史老師的付出密切相關,他們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課堂的主導者,參加課程的決策,亟需更新理念,增強課程意識與開發技術。

“課程意識是老師的一項基礎專業認知,對課程的規劃、推行的基本應對,是老師對課程的結構的基礎理解,含有老師對課程的實質、構造和效能、特定課程的本質和價值、目的、內容、研習實踐形式、測量、規劃、推行等方面的基礎心理、關鍵精神,以及在課程的執行裏的引導方向。”然具體操作時,大部分歷史老師仍採用傳統教學模式,理論脫離實踐。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角色,做一個學習者、研究者,增強課程意識、參與意識、合作意識,從而提升課程開發的質量。開拓歷史校本課程時要有充分的理論、思想準備,而過去的歷史教師學習的多是與大學聯考、升學有關的知識,缺少相關教學理念方面的強化。歷史科目的開拓需要歷史老師學習新知,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汲取前沿理論豐富自身內涵。老師應該仔細明辨並扮演好自身的角色,積極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做一位課程的開發者和主導者。

2.強化在職培訓,提高專業水平

桑德斯特羅姆、埃克霍爾姆提出:“在職培訓在相當水平上應該從每個學校的層次上去施行,而且,在職培訓的專門人員應該輔助學校職員部門能夠用簇新的視野來對待本身的機構,學校建構的必要原因之一就是對在職培訓的追求。”歷史學科的設計明晰了歷史老師的知識結構,更是設置了開發技術的高層次的準繩。但這並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經過選擇合理靈活的舉措去加強歷史老師的行動操作技藝,以便於有效率地完成需要擔負的任務。

1立足基礎,有效推進校本培訓

新課改提出按照“邊培訓、邊實驗、邊研究、邊開發”的準則,強化培訓的資源創建的要求。校本培訓是“在教學的專業型成員的引領下,由學校利用本校的教育教學、科研探索行動的辦法去鼓動、組建、決議、設計、籌建的一種培訓學校老師的校園內部的訓練。”爲了達成促進學校、教師成長的目標,應立足校情,憑藉自身優勢展開校本培訓,讓其成爲必不可少的重要舉措之一。利用全員培訓與重點培訓相間的方式,提供製度上的倡導與鼓舞,激發廣大老師的熱情,來適應校本課程規劃的需求。校本培訓要有針對性,注重鼓勵老師設計籌備的激情,促進老師業務水平、科研水準的延展,促進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進步。

在校本培訓的過程中,學校領導要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激勵者等角色,保障校本教研的有效開展。爲深化老師的校本教研的才幹,學校要多搭建培訓、協作溝通、成績展示的平臺。老師依此展開自我學習和反思,通過問題來指引鑽研,實踐探索以處理問題。當然,還應該要約請專家蒞臨指教、核心老師經驗介紹等,讓老師獲得多方面的指點,帶領老師的科研素質、實幹才能的提升。

2開展多樣化的校外培訓

受到學校辦學條件的限制,學校的校本培訓對教師的提升是有限的,還需要積極的與外部進行合作交流來充實自己。校外培訓以其豐富的形式爲教師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如教育行政機構組織的短期集訓、校際間的考察、同伴學校的交流等。通過這些多樣化的培訓學習,可以讓教師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學習先進經驗,從而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水準。

當然,教師的專業成長還離不開自身的努力,因此教師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通過不斷學習來實現自我專業的發展。教師要經常性、系統性地開展自我學習,學習與課程開發有關的知識與技能,並且對自己的課程實踐進行反思,從而提升課程開發的能力。同時,教師間要互相幫助,學會合作探究,形成學習共同體,共同進步。

3建立有效的激勵制度

要鼓舞老師積極加入到歷史校本課程的籌劃中去,就急需滿足老師自發教研的本質需求。那麼,怎樣調動教師的研究內需,就成爲一項非常迫切的任務。學校不能強制開發校本課程,應該激活教師的內需,讓教師自己認識到課程開發的重要性,而不是僅僅爲了完成學校佈置的任務。爲激活教師的內在動力,需要學校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勵機制,把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激發教師進行課程開發的熱情。例如評選優質的科研項目,相應獎勵的設置或者校際間的榮譽評定等,讓校本課程的開拓任務與老師自身密切相聯,提高老師參加的積極性。學校應制定實時摺合比例來籌算工作量的考覈辦法,爲老師減負,從而防止課程開發時因耗時費力出現的敷衍了事的情況。所以,構建起符合教師需求的激勵機制,對教師來說也顯得尤爲重要。

深度挖掘歷史課程資源,突破資源限制

歷史學科的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足夠的課程資源來支持,這就需要充分挖掘校內外一切可利用的歷史課程資源並進行科學有效地整合。

1.深度發掘,科學利用課程資源

肖川認爲:“只要是能夠幫助同學們的生長、拓展行動需要發掘和選用的物質的、精神的資料、素材都屬於課程資源,比如圖書材料、影像材料、文化風俗、文史典故、遺址古蹟、自然風景、獨具特色的人物或事物(如特殊的性格、傑出的創造、出奇的展現)等等。”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與此相關的資源的廣泛性,特別是豐富多彩的地方史資源是歷史校本課程開發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一方面,學校擁有着豐富的歷史教育課程資源,包括信息資源、人力資源、物質資源、時間和條件資源等。這就需要學校能因地制宜,結合自身需求來進行科學的評估,深度發掘已有的課程資源,並實現對這些資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另一方面,歷史校本課程開發還應重視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利用,如場館資源(博物館、科技館等)、社區課程資源包括人文歷史資源、社區物質和環境資源等。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是爲了有效達成課程的目標,這就需要根據不同的課程目標來選擇與之相對應的課程資源,而不是面面俱到。在課程資源的利用上應遵循最優化原則,充分考慮學生需求,發揮地域優勢,強化學校特色,展示教師素養,突出個性。儀徵市E中學在開發時就將地方史資源與歷史學科資源相結合,對學校魅力的突顯及同學們人文素養的昇華有着極爲重要的意義。

2.加強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及課程資源管理

在蒐羅、整理有益的歷史的課程資源時,學校應給老師、同學以最大限度的協助,不斷地優化軟硬件設備的條件,充實學院的的素材資料。爲了方便多種素材資料的利用,學校應架設課程資源庫,實時監管存儲的相關資料。同時,學校還應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師的開發自由,並且採用合作開發的形式,加強各種力量之間的合作,做好資源的最大利用和全面整合。

總之,要因地制宜,深度發掘、整合課程資源,突破瓶頸,共享人力及歷史資源。

搭建以人爲本、多元化的測評系統

陳玉琨等人認爲“課程評價是在系統查究、描畫的前提下對學校的課程適宜社會、個人要求的水準進行判別的行動,判別出學校的課程實際的或隱藏的價值,從而一直修改課題、實現教學價值的增強的歷程,是教學評價的重要構成因素。”因此,只有依據測評體系的支撐,才能及時地找出不足之處,有效地落實歷史校本課程完善的任務。經過測評能明顯凸顯老師、同學們的主體性,“主體原則突出人的獨特性、自覺性、差異性,凸顯天賦、優點、愛好,實現培育有靈氣、有思維,精神化、社會化的人的目的。教育實質上表現了對人的極致愛護。教育對象本身是主體的存在。”所以,要努力建立健全評價系統,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多元化的評價方法以及周全的評價體系,讓其更加客觀公正、人性化。

1.創建以生爲本的歷史校本課程測評體系

學生是評價的主體,要讓同學們真正地感受到自身的改變,自覺的作出真實的判定,感悟成長中的樂趣。歷史校本課程注重同學們性格的塑造,因而在測評同學們的學習時,不只是劃定分數,更重要的是考察同學們活動中獲得的經驗與體悟。測評時要對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過程、情感體悟等各方面的素質進行綜合考查,也就是說,課程的測量看重的不只是學習的結果,還要把目光放到學習的經歷中去,將終結性測評與過程性測評統一起來。歷史校本課程的基礎效用是促使同學們的生長,獲取勝利的感觸,反省學習中的缺點,逐步認識自我,從而反思自己的行爲,得到更好的發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可以爲校本課程的內容、教材及教師的教學方式等提供一個尺度。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同學們展開自我測量的踊躍性,樂於展示自己的想法、要求,從而優化課堂、完善教學。總之,要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以發展的眼光觀察、綜合測量同學們的學習,建立以學生爲本的測量體系,尊重同學們的特殊差異,調動同學們的內在潛能。

2.改革教師評價制度

對教師進行測評也課程評價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要對老師展開發展性測評,激發老師工作的熱情。老師擔任着測評中的主角,但同時也是被測量者。所以,要立足於歷史教師的發展,讓評價成爲教師改進教學的一種手段。測評老師時應體現出老師的主角地位,依據老師的自測、互測,發現老師的潛力,有效地推動老師的專業發展。在評價方式上,注重人性化,以教師爲本,將評價和日常教育行爲結合起來,關注教師的教學過程與實踐,使評價實施日常化。在評價內容上,注重多樣化。“在校本課程的測評系統下,對老師的測量能夠從同學們選課的數量、同學們具體學習的成效、同學們問卷調查的報告、老師選擇的講課模式、主管同老師觀摩後的評判等多個角度着手,綜合各個層面的成分來思考分析,完成對老師的終極評定。”想要真正地發揮老師的特長,就必須努力轉變傳統的對老師測評的形式,公平公正地量化老師的工作,讓老師在測評反思後實現對教學實踐的改進,業務水平的成長。

3.建設嚴密而科學的測評機制

歷史校本課程的測評對同學們的性格塑造、老師的素質提升及教育教學的深入改革都有着可貴的價值。藉助於歷史校本課程測評的方式,才能適時發現其規劃過程中出現的缺陷與不足,促使其設計不斷地改善。

歷史校本課程的評價要體現出主體、內容的多元性,把評價指標多樣化,明確各自的責任,開展以診斷爲主的評價方式,真正發揮出其功能。所以,遵循同學、老師、學校的獨特性、差異性,建立起科學而嚴密的測評體系,是當前亟需努力達成的目標。同學們是歷史校本課程測評的主角,但要實現客觀全面的測量,還需要老師、學校、家長等一起投入到評價過程中來,從而實現歷史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

總的說來,歷史校本課程的測評需要結合各校的具體情形,構造起以人爲本的科學的測評系統,深度推進歷史校本課程的開發。

綜上所述,學校對校本課程的實施和管理是爲一項系統的工程,立足於學生需求,強化對教師的校本培訓,充深度挖掘學科課程資源,搭建人本、多元的測評系統,學校在管理校本課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起到組織、協調、管理作用,一個學校的校本課程實施、管理的優劣對學生素養的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學校內涵、特色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都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