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教學論文

將歷史教育植入學生心底——談提高歷史課堂實效性的策略

將歷史教育植入學生心底——談提高歷史課堂實效性的策略

將歷史教育植入學生心底——談提高歷史課堂實效性的策略

                               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心裏發出來,才能達到心靈的深處。”這句話一直深深地刻在我心裏,成爲我蹣跚學步的教育路上一盞不滅的燈。是的,教育,不是過場,也不是作秀,該是智慧火花的激情碰撞,心與心的真誠交流!

新課程的實施,更是爲這樣的教育理念解除了諸多羈絆,提供了很好的平臺。高中歷史新課程的目標有三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何利用新課程實施的契機,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盡最大限度做到把歷史教育的效果植入學生心底,成了我們需要不斷思考與踐行的課題。在探索中,我積累了一些粗淺的經驗與心得,在此做個小小總結:

一、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大膽整合教材

新課程改革實施之後,高中歷史教材有四個不同版本,也就是說,教材不再是“聖經”,而是多種教學資源中的一種。這樣一來,新課程標準和教材之間,存在着一片不確定的開闊地,它要求教師從一個單純的教材“組織者、執行者”轉變爲教材的“研究者、開發者”,鼓勵教師盡情釋放智慧的潛能,在課程標準與教材之間馳騁創造力。只要不違背課標和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內容和基本方法,教師就可以針對不同的教學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對“原版教材”部分內容進行適當“處理”和“整合”。 

例如,在必修一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的教學中,我嘗試着將四課整合爲一體來講。首先,解決本單元的大背景及“代議制”的概念;然後,畫一個大表格,對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四個國家代議制確立的相關內容進行對比;最後,再討論、總結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

又如,在必修二第二單元的教學中,我將《近代工業的艱難起步》和《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兩課整合起來,用小標題“艱難起步”、“初步發展”、“黃金時期”、“三重重壓”將其串爲一大課。

這樣一來,課標的內容標準就清晰貫徹在教師精心設計的新教學中,既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又節約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歷史課堂效率,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二、教學語言力求準確簡練、幽默生動,具激勵性、啓發性

朱熹說得好:“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慾,是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一種積極的學習情感,可以使人不知不覺地去觀察、研究某種事物,是發展人的智力的重要心理條件,同時影響一個人的學習效率。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趣味性很強的科目。人類過去的活動,紛繁複雜、豐富多彩。但是,歷史由於其過去性,無法重現在人們眼前,而高中課本限於篇幅,對歷史事件的敘述都相對簡略、概括,不可能像歷史演義、小說那樣生動具體,更不可能像戲說歷史的電視劇般妙趣橫生。教師若照本宣科必使學生產生枯燥乏味、昏昏欲睡的感覺,因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歷史課堂實效性,對教師語言的應用便有很高要求。

我認爲,這些要求應包括準確簡練、幽默生動,具激勵性、啓發性。

準確簡練是基本要求。所謂準確,就是要觀點明確,語意清晰,發音標準,遣詞得當,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邏輯,用語具有專業性和學術性。所謂簡練,是指語言言簡意賅。論述簡明扼要,提綱摯領;分析鞭辟入裏,絲絲入扣;描繪畫龍點晴,入木三分;見解獨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
    語言作爲一種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離不開言辭的熱情、誠懇、幽默、生動、和富於激勵性、啓發性。因此,教師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靈感和思想貫徹到自己的話語中去,使“情動於中而言溢於表”,從而“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受到強烈的感染”。當學生置身於語言美的環境和氛圍之中,學生就會心情愉快,興味盎然,思維敏捷,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學效果。

在分析冷戰背景時,我引用了丘吉爾在回憶錄中的話(出席雅爾塔會議時的心情):“我的一邊坐着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着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並以俄國熊、北美野牛、英國小毛驢等動物形象代表各國,開始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各國力量的消長以及冷戰興起的原因。由於動物形象生動、特點分明,學生聽課投入、熱情高漲。例如,我問學生爲什麼俄國熊、北美野牛之間沒有直接開殺?他們七嘴八舌之後,我說:“因爲正要互相撲過去的時候,牛看到了熊掌,熊看到了牛角,所以他們猶豫了!”(即:美蘇雙方均擁有足以摧毀對方的實力。)學生們立刻心領神會,哈哈大笑,而冷戰的背景也在笑聲中深刻地印入腦海。

在講到紅軍長征時,我用課件顯示地圖中的主要地點,然後用抑揚頓挫、富含激情的語調講述起來,中間也不乏幽默調侃或深情感慨,把學生帶入到那個血雨腥風的艱難歲月。學生聽得過癮、投入,對紅軍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升!

教師的語言修養是其爲人師表的重要因素,會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和審美修養產生極大影響。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教師妙趣橫生的教學語言,抑揚頓挫的語調、喜怒哀樂的感情色彩,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習的動機,喚起強烈的求知慾望,甚至達到教與學的共鳴,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是非常有益的。

三、嘗試設計不同課型,師生課堂互換角色

教師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量體裁衣,嘗試設計不同課型,既昇華了教學中的重點知識,又在活動中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對歷史辨別真僞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小組討論式”、 “學生辯論式”、“課後報告式”等形式,都是操作性較強的形式。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基於自己的經驗背景,不同的學生會對某種問題形成不同的假設和推論。通過學生之間的溝通互動,他們會看到各種不同的理解和思路。而且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學會理清自己的思路、表達自己的見解,學會聆聽、理解他人的想法,學會相互接納、讚賞、爭辯、互助,他們會不斷對自己和別人的看法進行反思和評判。通過這種合作和溝通,學生可以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和解決途徑,從而對知識產生新的洞察。

例如,對必修二第十三、十四課,我通常採取師生互換角色的課堂教學形式。我提前佈置學生分小組,從 “衣”、“食”、“住”、“行”四個版塊分別研究近代中國生活變遷,他們分工合作,找資料、做課件、推主講人,甚至編練小品、順口溜,爲了當“小老師”忙得不亦樂乎。學生的創造力層出不窮,總能帶來無限驚喜!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有一組學生從身邊入手,利用週末時間跑到汕頭老區小公園一帶,照了很多騎樓的照片,然後製作成懷舊小電影到課堂上放映。實施效果自然很好,學生不僅在活動準備中掌握了相關知識,學會了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也看到了他人的長處,從而激發自身不斷學習上進。

四、虛擬歷史情境,體驗歷史人物情感,培養人文主義精神

新課程理念要求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即愛國主義、人文主義、科學態度、民主精神、國際主義等精神。在探索實踐中,我認爲虛擬歷史情境、體驗人物情感是較爲有效的教學方式。

比如,在講授宋代商品經濟繁榮時,我讓學生假設自己乘坐“時空飛船”來到宋代的汴京,結合書上的《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內容,說說你的所見所聞。學生很興奮,踊躍描述自己的“經歷”,有的甚至把自己當成圖中指揮汴河船運的一員。在同學們的想象中,大家彷彿都感同身受,也遊歷了一遍,對宋代商品經濟繁榮的情況印象深刻。由於虛擬了歷史情景,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了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使學生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思維活躍,興趣盎然,教學效果也較理想。

而在講到文革的相關內容時,我也藉機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我讓學生設想自己是文革時代的學生,你的人生軌跡可能如何發展?學生討論之後,總結了兩條道路,一條是盲目跟風,從紅小兵到上山下鄉——婚姻波折——工廠下崗;另一條是“衆人皆醉我獨醒”,從偷偷看書學習到參加1977年大學聯考——成爲教授或科技人員——作爲學者出國訪問——祖國新時期建設棟樑之材。兩條道路一對比,學生即意識到:人的成材,社會環境的影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身如何把握時間、把握機遇、不斷努力、堅持科學發展方向!

    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教學三維目標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教師如果靠單純的說理論道,學生容易“左耳進、右耳出”, 顯然難起實效。而通過歷史情境的虛擬及對歷史人物的情感體驗,則往往事半功倍,學生不僅很自然地接受了情感教育,而且往往在課後繼續反思,將新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延伸到日常實踐中去!

五、從生活中學習歷史,在歷史中學會生活

陶行知先生認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他說:“生活即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爲真正的教育。”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也十分強調學習過程中經驗的重要性,提倡“教育就是生活”。

從心理學角度看,與學生關係比較密切或學生比較關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學生注意和喚起學生的需要。學生對現實的熱點問題十分感興趣,對他們自身所經歷的事更能產生感情共鳴,當然也能輕鬆愉快接受。因此,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歷史是最有效的學習。在講到《經濟騰飛與生活鉅變》時,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家鄉及家庭的變化來理解改革開放給人們的社會生活帶來的深刻變化;講有關“中日關係”、“中美關係”等內容時,可以聯繫現實中中日、中美關係來介紹……

例如,在開始講必修二第27課《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前,我問學生:“你們感覺到全球化的步伐了嗎?”學生一致回答:“沒有!”在他們心目中,“全球化”只是一個躺在教科書中或閃現於新聞報道中的時髦詞語,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爲了使學生擺脫專有詞語的生硬感,我爲他們介紹了一名上海普通白領一天清晨的生活:“早上起牀,用美國‘佳潔士’牙膏刷牙,日本‘東洋之花’洗面奶洗臉,用朋友送的非洲牛角梳梳頭,然後吃早餐,喝的是哥倫比亞速溶咖啡,上班的路上路過沃爾瑪,用韓國三星手機發短信……這些都影響着人們的社會生活,改變着人們的思想觀念,而這也正讓我們享受着經濟全球化的成果。”學生笑了,原來世界真的在不經意間越走越近!有的學生還是不同意:“老師,你說的沒錯,可我們不是上海白領,我們只是普通的中學生!”看來,倔的學生還真不少!我不慌不忙,往講臺下走了一圈,很快就有了收穫:學生A的書櫃裏放着“雀巢”咖啡(瑞士),學生B的書櫃裏放着一小包鮮奶餅乾(馬來西亞)……學生們很開心,原來全球化趨勢不僅是書上的概念,也是身邊正在悄然改變的生活!這樣一來,接下來對於全球化趨勢利弊的討論環節變得非常順利,學生們都能踊躍參加,因爲一切就在身邊!

作爲教師,應該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歷史知識,並運用課堂上所學知識到生活中去實際應用。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有助於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及責任感。學生通過主動、積極、思考性地學習歷史,面向世界、認識世界,關注世界,發揮個人的潛能,培養足夠的能力和信心,使自身氣質現代化、觀念現代化、思想現代化。有了聯繫生活的習慣,學生就會對教材以外的自然、生活、社會等大範圍的、多角度的生活內容廣泛涉獵、獲取,必將爲課堂歷史教學作良好的鋪墊,從而實現學生從單一的歷史課堂步入到廣闊的社會空間,在學歷史的同時實現人格的自我完善。

 

作爲一名中學歷史教師,提高課堂實效性是我一直前進的方向,無論是對教材資料的取捨整合、語言能力的睿智幽默、教學方式的開拓創新,還是教學理念的與時俱進,我都需要繼續探索、不懈努力!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活裏,把你和你的學生的生命放在大衆的生命裏,這纔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陶行知先生如是說。 我想,實現歷史課堂最大實效性,便是做心與心的交融,欲達之,無他法,非“愛”不可!